环球铁路旅行第一季——Amtrak纵横美国 第一章

作者:尚院士 显示图片


12月15号上午,朋友开车送我来到位于Orlando(奥兰多)市中心南部的Amtrak Orlando车站。小站不大,图中的站房及其后面的两个站台便是她的全部了,车站的建筑风格明显有别于美国其他地区的火车站,白墙圆顶透露着她的海滨风情。站房的两行英文则表明了她以前的拥有者Seaboard Coast Line(海岸线铁路公司)和现在的拥有者Amtrak(美铁)。


Orlando站候车厅很小,吊灯、木质长椅、机械挂钟、电话亭都在暗示着她最辉煌的那个年代。虽然候车厅里的乘客不多,但室外的站台上的长椅上却坐满了等车的乘客。每天中午Orlando站都是最繁忙的,因为南下去Miami(迈阿密)的91次,北上去东北地区的98次和Orlando市的近郊通勤列车都在这个时间段内经停本站,所以等车的乘客格外的多,多得远远超过了我的预期。


 我被告知要乘坐的98次silver meteor(银色流行号)晚点,于是闲不住的我溜达到了站台上透气,恰巧驶过一列Orlando的近郊通勤列车Sun rail,车体的涂装真的很漂亮,颇有我佛州的海滨风情。


98次silver meteor在晚点一小半时后,终于到达了Orlando车站。乘坐98次的乘客非常多,多数是赶在圣诞节前回家的爷爷奶奶,所以早在列车到站前,站台上就已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但因为美铁沿线小站都没有检票机,所以一队的乘客只能等待车上的列车长来逐一检票之后才能上车。更糟糕的是,列车到站后,列车员先要架好升降机,帮助坐轮椅的爷爷奶奶们上下车,然后再一位一位地给乘客检票、分配座号,由此一来,98晚点近2个小时才开出Orlando站,Amtrak的办事效率真是不敢恭维啊。。。


在奥兰多上车的时候,列车长说已经没有靠窗户的座位了,可能是圣诞节前回家的旅客太多,车厢里竟座无虚席,但幸运的是邻座的奶奶主动要我坐在靠窗的位置,因为她只坐一站就下车。由于冬季平原地区的景色实在是乏味,加之列车车窗又不是很干净,到天黑前我也没怎么照相。列车停靠了许多小站,车上的乘客也换了好几批了,我邻座的是一个刚上车奶奶,奶奶家住纽约曼哈顿岛来佛州看朋友,要在节前赶回家过圣诞。她很不喜欢坐飞机,因为相比在飞机上的狭小空间内挤上几个小时,在列车可放倒沙发坐上踏实睡一晚要舒服得多。


傍晚十分,在吧车购得我本次旅行的第一顿'餐'——火鸡三明治,热可可。这个搭配是邻座奶奶推荐的,火鸡三明治算不上美味,但在列车上凑合一顿还算是可以接受的。夜晚的车厢非常安静,在软座上的第一晚我睡得格外的踏实。
 ===============================================================
 第二天 华盛顿


 16号清晨醒来时,窗外的夜色并没有消退,但高楼上的点点灯光意味着我们已经行驶在DC(华盛顿特区)市郊。98次虽曾一度晚点2个多小时,但她终究还是早点到达Washington D.C. Union Station(华盛顿特区联合车站)。图中的电力机车是Amtrak东北地区刚刚配备的新车,她将替换下98次的内燃机车,担任列车在DC以北电气化铁路区段的牵引机车。


因为98次早点到达DC,考虑我要去的博物馆还有好长一段时间才会开门,于是我就在站内溜达溜达看看火车。图中的车厢时98次的餐车,这种heritage dinning car(遗产餐车)差不多都有几十年的历史了。正如她的名字一样,这种老旧的餐车是在Amtrak接手全美铁路客运业务时,从其他公司收购而来的'遗产'车。由于Amtrak成立之后再未购置新的单层长途餐车,因此'遗产车厢'一直未被淘汰。


 由于是清晨的缘故,车站多数职工还有上班,所以在车站里乱转也没有人管了。图中的Acela(阿塞拉号)列车是美国目前唯一的准高铁动车组列车,其运行区间为DC(华盛顿)至Boston(波士顿)。美国东北地区的众多主要大城市都分布于华盛顿至波士顿之间这段被称作Northeast corridor(东北走廊)的狭长地带上,因此这个地区拥有全美最繁忙的铁路客运业务,Amtrak和多家地方铁路公司在东北走廊运营着不同等级的城际列车,Acela则为速度最快等级最高的列车。


 Washington D.C. Union Station(华盛顿特区联合车站)的检票口区,虽然此时刚过7AM,但排队检票的乘客已经算是非常多了,可见东北地区的客运铁路是多么的繁忙。DC地铁红线的入口就设置检票口区的西侧,所以铁路和地铁间的换乘是极其便利的。


紧邻检票口区的是站里的购物区,品牌种类之多堪比一些中小型的mall。


 要不是左下角的Amtrak售票柜台和拖着旅行箱的乘客,这里真的会给人一种是某个shopping mall的错觉。


 站内溜达了一圈后,发现时间尚早,于是再到站外转转。由于临近圣诞节,美国各处都充满了节日的气息,DC站房也挂上了圣诞的装饰。美国多数大城市的火车站都非常的宏伟,从车站的建筑风格就可以判断出他们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而他们建成的时间正是美国铁路的黄金时代。当时的美国客运列车由数十家私人铁路公司经营,因此各铁路公司会在同一个城市内设立各自公司的火车站,例如美国铁路的中心枢纽城市chicago(芝加哥)在鼎盛时期最多拥有6个客运火车站。而在多数城市内,各铁路公司为了降低成本,则共同投资设立Union Station(联合车站),这就是为什么美国多数城市都有'联合车站'的原因。


这已经是我第二次来DC了,生活在佛罗里达海滨小镇的我,来到东北地区的大城市还是感到非常兴奋的。


算了一下时间,离DC所有博物馆中最早营业的newsume(新闻博物馆)的开门时间还有一阵,而且外面太冷,于是我便开始坐上地铁在DC地下转圈。DC的地铁凸显了美国城市地铁一向的风格,狭窄的通道、昏暗的灯光、老旧的车厢、刹车片的焦糊味儿还有叮咣的车轮声。总有人会吐槽发达国家美国的地铁线路非常糟糕,天朝的地铁要比美国先进得多,但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地铁建成之时,我们还在吾皇万岁万万岁。所以美国百年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和我国近几年才兴建的地铁系统是不具有可比性的。


在DC地铁中体会了一下大城市早高峰的忙碌,我在Archives站上地面后步行来到Newseum(新闻博物馆)。Newseum(新闻博物馆)是一家不属于Smithsonian(史密森尼学会)系统的独立博物馆,同时也是DC为数不多的非免费大型博物馆,其实我最早并没有听说过这里,而是行前我上tripadvisor.com查看攻略时,才注意到了这家评价很高的博物馆。


  不论我之前怎么绕圈,最后开始比开馆时间早了15分钟到达Newseum,顺理成章地我成为了今日的第一位参观者。由于刚刚开馆的原因,Newseum里的人还是非常非常少的,参观的节奏也不必太过紧张。博物馆的话,还是留着大家自己去亲身探索,我在这里就只挑几张最想讲述的照片发上来。


这是在baby boom展区,本人认为非常有意思的展品。当今博物馆一般都使用实物、照片、模型或是多媒体作为展品,但用气味作为展品的我还是头一回见。此处用了三种不同的气味,定义了出生在50年代的那一代人,展板上每张照片下方都对应着一个红色按钮,按下按钮后,特殊味道的气体就会被喷出,但具体什么味道我就不透露了,惊喜还是留给大家去亲身感受。


 其实Newseum里黑天朝的展品还是非常多,而且其中的亮点也很多。在这里顺便说一说Newseum给我的整体印象,对于像本人这些对各国近代历史,以及上个世纪以来的各种重大事件感兴趣的人,Newseum是必须要来参观的,这里用更加丰富的史料或是不同的思考视角,带给关注历史事件的人们对近代史新的领悟与体会。我这次用3个小时的比较用心地参观了Newseum,感觉时间还是比较紧的。


 从newseum里面出来时,已经过了11:30了,天空已是乌云密布伴随着阵阵小雨。由于我没有带雨具,只好疾步跑向两个四个街区外的Smithsonian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e History(史密森尼学会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无奈半路上雨突然下大,结果进入自然博物馆时,我上半身被淋湿了一大半,门口安检的小哥看我这般落魄也就直接放我进去了。和前篇一样,馆内照片就不多发了,请朋友自己去探索了。


看过《博物馆奇妙夜2》的朋友们可能会对照片里的场景多少有些印象,由于我对动物标本的兴趣实在不大,除了二层的自然地理摄影展吸引我驻足许久,其他的展厅也就都是走马观花了。下面简单说说对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印象,相比于上午去的Newseum(新闻博物馆)和后来去的Smithsonian National Museum of American History(史密森尼学会国立美国历史博物馆),这里的游客数量是最多的,其中人数最多的两个群体就是小朋友们和天朝旅行团,因此这里的参观环境会相对拥挤一些。推荐小情侣或有孩子的家庭来自然历史博物馆参观,这里的展品以实物标本为主,参观过程较为轻松随意,亦不需要太过高的英文水平。


从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出来后继续向西走便是国立美国历史博物馆,本馆的冷清和别馆的人头攒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里的展品顾名思义都是以美国建国以来的各大历史事件为主题,图中的这个场景相信对美国独立战争或铁甲舰感兴趣的朋友一定不会陌生,这就是著名的Battle of Hampton Roads(汉普顿锚地海战)。


 这是美国历史博物馆里最让我惊奇的一个展区,里面展览了几乎美国历届第一夫人的礼服和她们当时在白宫里使用的瓷器。展馆里收藏的每一套礼服都有一段故事,都反映着她们主人的性格特点,非常推荐朋友去这个展厅了解每一套礼服和第一夫人的轶事。图中的第一夫人们从左开始依次为,福特总统夫人、克利夫兰总统夫人、里根总统夫人、貌似胡夫总统夫人和大家都知道的。


图中是交通运输历史展区的旧式长途卧铺列车模型,这是想说的是,一周后我竟亲身坐上到这种列车的真车,真是很神奇的体会。这里顺带说几句对国立美国历史博物馆的体会,和Newseum相同的是这里是近代历史爱好着的天堂,但不同的是这里主要收录了美国独立战争到二战关于美国各方面历史的展品。馆内的游客数量相对较少,向带着小朋友的家庭推荐地下一层的交通运输历史展区,并向女孩子们推荐'第一夫人'展区。


 参观完国立美国历史博物馆后,我步行至Federal Triangle站乘坐地铁回到Union Station等候我的下一班列车。当时发现回来得有点儿早,于是就前往火车站旁边的National Postal Museum(国立邮政博物馆)转转,说实话那里除了数量惊人的邮票收藏,其他确实没什么可看的,所以我也没怎么照照片。但对于在火车站等车时间较长的朋友们,去邮政博物馆看看藏品也比在人头攒动的火车站内坐着等车有意思。


 本次旅行要乘坐的第二段火车是从Washington D.C.(华盛顿特区)开往New Orleans(新奥尔良)的19次Cresent(半月号)列车。虽然在DC候车的时候遇到了一些小波折,但最后终究是顺利上车。同之前的98次一样,19次的客流也是不小的,我上车时已没有了靠窗口的位置,邻座的是个黑人奶奶。夜里睡得正香却被车长叫了起来,因为很多乘客在夜里下了车,车厢一下子就变得很空,于是车长就把大家安排分开坐,这样就能让我们睡得更舒服些。照片里的半月正是夜里起来换座位时拍的,虽南下一路乌云密布但夜里还是有幸在半月号列车上看到了真正的半月,真的是很神奇的体会。


 12月17号上午醒来时,19次列车已经行驶在Atlanda(亚特兰大)市郊,这意味着我又回到了我们南方的土地上。此时我们这节车厢的乘客还剩不到10人,美国人果然都是乘坐火车短程通勤,像19次这种沿途景色不佳的非观光列车是一般不会有人坐全程的。


 趁车厢里没什么人,照一张Amtrak长途列车标准配置的座椅。长途列车的席别只分为Coach(坐席)和sleeper(卧席),但sleeper又有三种等级不同的包间。图中的Coach比国内动车一等座要舒服的多,靠背可以放倒大约45度,我这次旅行一共在这样的列车软座上睡了十三晚,丝毫不觉得有一点疲倦,只是半夜的车厢非常冷,总会把人给冻醒。


 19次这一路上确实没什么风景可看,也就路边的岩石还算是上镜。这时刚上车跟我邻座的黑人奶奶看我很喜欢照相,就找她出手机里的风景照让我评价,但好笑的是那些照片只是手机里自带的墙纸。奶奶知道我是中国人后跟我说,她穿的外衣是别人送的,后面有几个汉字,她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想让我给看看。我答应后,黑人奶奶从她的座位拿来衣服给我看,我看了衣服后,确信那是别人送她的了,因为衣服背后印着大大的几个汉字“康师傅,茉莉清茶”。


 美国东南地区的冬季除了枯树林,就是这样的湿地。


 既然风景不好看,就在车里转转吧。19次这样的单层长途列车会配备一节dinning car(餐车)和一节cafe car(吧车),餐车每日向卧铺车厢的乘客免费提供三餐服务,但坐席车厢的乘客前往餐车用餐则需要支付用餐费用。 图中的是cafe car(吧车)的吧台,这里会在每天的不同时间段内贩卖零食,饮料或是微波食品。


 这就是前文中提到的heritage dinning car(遗产餐车)的内部, 不得不说这些古董二手车厢在Amtrak手里保养得还算不错。和中国铁路一样,Amtrak也利用餐车作为分开卧铺车厢及坐席车厢的隔离车,列车员或餐车大厨会在餐车值班,阻止持坐席车票的乘客串到卧铺车厢使用专为高席别乘客准备的浴室或免费咖啡。


不知不觉中我便在19次上度过了整整一天,列车晚点30分达到New Orleans Union Passenger Terminal(新奥尔良联合客运中心)时夜幕已经降临。车站北边的Mercedes-benz Superdome(梅赛德斯奔驰巨蛋球场)外人群涌动,意味着今晚这里要着进行什么比赛。


 新奥尔良市治安之差是全美有名的,本次旅行中我最担心的就是在新奥尔良夜间的安全问题。告别了19次后,我疾步走出车站,走向站前广场南侧的有轨电车车站。一路上我大步流星,无心拍照,大包小包的我生怕碰上黑人或是流浪汉的骚扰,还好站内还有一辆等待发车的电车,上了电车好歹也就算松了口气。这几分钟的夜路,走得真是惊心动魄。开车后,除了我,电车里一共有4个黑大叔,不过电车马上就转向了灯火阑珊的主干道,心里也算是踏实了些。


 由于有轨电车不报站,我只好看着手机卫星地图来判断该在哪里下车。我订的酒店在新奥尔良市中心,紧邻最热闹的French Quarter(法国区),现在看来新奥尔良市中心夜间的治安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糟糕。我在Canal and Magzine站下车后,沿着Magzine大街向南走一个街区,就到了The Pelham酒店。


中古风格的The Pelham酒店算不上豪华,但只是为了单纯休息一晚上的话,这里还是很理想的。酒店的位置就位于新奥尔市中心,紧邻主干道Canal大街,因此周围有多条公交及有轨电车线路,通达联合客运中心及市内所有景点。另一方面Pelham的价格十分亲民,唯一的缺憾就是不提供早餐。


 12月18号早8点多起来,发现厚厚的云层居然已经散去,冬季的美国中南部难得有这样的好天气。因为我中午就要回到联合客运中心坐下一班火车前往Chicago(芝加哥),所以上午的时间就全部留给The National WWII Museum(国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博物馆)了。在Magzine at Gravier站等了没一会儿11路就来了,新奥尔良早高峰的通勤客流远远不及华盛顿,公交车里的人不多,主要以当地的黑人居民为主。


在Magzine at Gravier站等了没一会儿11路就来了,新奥尔良早高峰的通勤客流远远不及华盛顿,公交车里的人不多,主要以当地的黑人居民为主。新奥尔良市无论是公交还是有轨电车,车站的站间距的都非常短,不到10分钟就走了6站。值得一提的是,新奥尔良市公交车的后门是由准备下车的乘客自行推开的,这还是我头一次见到,所以感觉非常的新奇。


 国立二战博物馆是新奥尔良市的著名景点,馆内收录了包括C-47运输机、M4谢尔曼坦克、B-17空中堡垒轰炸机、德国88毫米高射炮等大量的二战实物展品。其中路易斯安那展馆又详细展示了美军在二战中曾投入的两大战场:西欧战线和太平洋战争。馆内的志愿者多数都是参加过二战的退役老兵,在表明自己来自二战中的盟友国家后,这些白发老爷爷会很自豪地讲述他们当年的故事。


西欧战线展区主要展现了盟军围绕诺曼底行动的史事资料,现在看来,诺曼底行动其实并没有预期的那样成功,无论是投入敌后的空降部队还是抢滩的主力部队都没有按照预期目标,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各自的的任务。这里还是不多发照片,鼓励有条件的朋友们去亲自探索。


 这里是一张在太平洋战争展区展出的旧海报,大本日帝国海军在偷袭珍珠港后,引发了全美的反日热潮,图中海报就以漫画的形式告诉人们如何区分中国人于日本人,图中的亮点实在太多,当时我看到后笑得都岔了气。


 图中的M4谢尔曼中型坦克与其他多数实物藏品现在已经搬到南侧的新馆进行展览,但新馆相比老馆(路易斯安那展馆)相比文字图片资料较少。顺便提一句,老馆里西欧战线和太平洋战争展区的入口十分不起眼,在一层纪念品店的旁边,十分容易被游客忽略,我当时就差点错过了这两大主展厅。


12点左右我从二战博物馆乘公交回到The Pelham酒店取我的背包,这时的市区竟开始堵车了。图中这种老式有轨电车也是新奥尔良市的一大特色,车内的铃铛声非常有特色,让人感觉一下回到了50年代。在Canal大街上一共有三条电车线路,朋友们一定要注意前车窗玻璃上方的电车线路名称,当心不要上错电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