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牌坊群、鲍家花园、渔梁坝、古城、徽商大宅院

作者:琉璃阳光 显示图片

很多年前看过一张照片,空旷的田野上,排列着一座座高大的石牌坊,给人感觉挺震撼的。

那时候还没有古徽州文化的概念,只知道石牌坊在安徽南部一个村庄里。

历史上,徽州英才辈出,代不乏人,仅歙县一地,明清两代就有542个进士、1531个举人,“父子尚书”、“同胞翰林”流誉乡里,“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成为美谈。

皖南歙县,被誉为“牌坊之乡”,据史料记载,歙县历代共建牌坊250多座,现存牌坊82座。它们或跨街而立,或矗立于村头,或建于祠堂、民宅之前,作为门坊。

棠樾牌坊群位于歙县富碣乡棠樾村东大道上。共七座,明建三座,清建四座,是皖南牌坊中最有名的一处。


 
牌坊群旁边有三座祠堂,鲍氏支祠位于正中间,里面墙上的“忠孝廉节”由朱熹题写。鲍氏支祠 又名敦本堂,明嘉靖年间兴建。清嘉庆二至六年(1797—1801)鲍志道出资重修。



 
鲍氏支祠两侧分别是世孝祠和安放女子排位的清懿堂。

世孝祠清嘉庆六年建。宋元以后,凡棠樾鲍氏之以孝行著名者,皆奉祀在世孝祠内,并刊世孝事实于堂壁,鲍志道为之作序。


 
清懿堂坐落在棠樾村西端,是我国古代唯一的女祠堂。清懿堂建于清代嘉庆年间,由鲍启运创建。


 
清懿堂这三个字由曾国藩题写,有“清白贞烈,德行美好”的寓意。


 
清懿堂后的古井。


 
在棠樾村东端甬道上,井然有序志地屹立着七座牌坊,拔地而起,蔚为壮观。



 
这些牌坊按照“忠孝节义”的顺序排列。述说着几百年来这座村庄的兴衰。

棠樾牌坊群由七座牌坊组成,明代三座,清代四座,几乎全部采用石料筑成,是体现明清两代牌坊建筑艺术的精品之作。


 
棠樾村明清时外出行商的人颇多。人们经商、做官发达了,启能锦衣夜行,自然要做些光宗耀祖的事。他们出巨资在棠樾故里,修造了一系列以巩固宗法制度为目的的建筑物,牌坊群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棠樾牌坊群虽然时间跨度长达几百年,但建筑风格浑然一体。


 
牌坊群中的骢步亭。任贵州都匀知府的棠樾人鲍献书和侄儿鲍元臣,为纪念西汉御史鲍宣而建。

骢步亭建成后曾历经多次维修,现存的骢步亭则是清代乾隆、嘉庆年间重建的。门额上“骢步亭”三字,乃邓石如手笔。


 
骢步亭旁酣睡的狗狗。


 
当地盛产甘蔗,现榨鲜甘蔗汁5元2杯。喝了两杯,甘甜清洌。


 
棠樾古民居,南宋建炎年间(1127年—1130年),原居住于徽城西门的棠樾鲍氏始祖——鲍荣到这里建有别墅。此后800多年里,棠樾村发展成为鲍氏族聚地。

鲍氏始祖墓。


 
存爱堂(五世同堂):始建于明成化前,为孝子鲍灿之父古屋,现宅为清初重建,清嘉庆年间,鲍集成妻节孝持家,获赐嘉庆帝“五世同堂”匾额。



 
我正在门口转悠,从房内出来一妇人自称存爱堂鲍氏后裔,邀我进房观看清嘉庆帝“五世同堂”匾额。平时此匾额秘不示人。


 
棠樾古巷。


 
鲍家花园,原为清乾隆、嘉庆年间著名徽商、盐法道员鲍启运的私家花园。




 
鲍家花园是典型的古徽派园林与徽派盆景相结合的中国私家园林精品。




 
鲍家花园毁于清末太平天国战争。现经修复重建,成为我国最大的私家园林和盆景观赏地。



 
鲍家花园占地360余亩,收藏盆景作品近万盆。



 
棠樾牌坊群与鲍家花园是联票,可是95%的游客看过棠樾牌坊群就走了,忽略了鲍家花园的美景,不能不说是个大大的遗憾。



 
园子里还有个歙县徽派盆景艺术博物馆。



 
获奖盆景照片。


 
徽派盆景分布示意图。


 
从博物馆出来,在鲍家花园正门外乘2路公交车去渔梁坝。



 
渔梁坝位于安徽省歙县渔梁镇,属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新安江上游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古代拦河坝,是徽州古代最知名的水利工程。

有人将渔梁坝称为“江南第一都江堰”,这可就说大了。无论是规模还是实际产生的经济效益,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先参观渔梁坝街的歙县渔梁坝博物馆。



 
渔梁坝施工中使用的工具。



 
 生活用品。



 
消防车。


 
据考证,早在隋朝,人们就曾在此垒石为坝,现在的古坝为明代重建,有明万历三十三年修坝记事碑可考。



渔梁坝街到江边的百步石阶。片中女孩是讲解员,渔梁坝景区免费提供讲解。讲解完还要在单子上签字,可能是对讲解员考核吧。


 
渔梁坝位于歙县城南1公里处的练江中,是新安江上游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古代拦河坝,距今已有近1400年的历史了。


 
渔梁坝坝长143米,底宽27米,顶宽6米,高约5米,坝上下水位落差2.9米。全部用清一色的坚石垒砌而成,每块石头重达吨余。



垒砌的建筑方法科学、巧妙,每垒十块青石,均立一根石柱,上下层之间用坚石墩如钉插入,这种石质的插钉称为“稳定”,也称元宝钉


 
这样上下层互相衔接,极为牢固。每一层各条石之间,又用石锁连锁,这样上下左右紧联一体,构筑成了跨江而卧的坚实渔梁坝。


 
渔梁坝上的渔民。



 
渔梁坝街



 渔梁坝街的狗狗。


 
徽州府衙:宋绍熙年间(1191-1194),州衙毁于大火,随后重建。明初,卫国公邓愈改为行枢密院,洪武三年(1370年)复为府治。之后,正统、崇祯曾两次大修。清乾隆二年(1737年)重修。最近的一次大修约在道光末年,至今仍保存着二堂。


 
2009年,按照明弘治年的建筑规制,采用“原工艺、原材料、原规制”的模式在原地址对徽州府衙进行了修建。可乘1或2路公交车徽州府衙站。重建的“府衙”,据说花费过亿。




 
府衙内也有小桥流水,俨然一座小园林。




 楼台亭榭一应俱全,美翻了。




城墙上看歙县。



 
左侧是府衙。


 
左侧是东谯楼,右侧南谯楼。


 
“徽州”之名始于宋宣和三年(1121年),古称歙州,又名新安,南谯楼始建于隋末,为歙州(今徽州)正门门楼。


 
南谯楼是古代夜间向人们报时的地方,打更的鼓声就是从谯楼传向四面八方的。


 
现存的南谯楼基本保持宋代的建筑风格,特别是其中的“排栅柱”,乃正宗宋代“营造法”,以倒梯形排柱支撑楼宅。今已很难见到。人称“二十四根柱”。


 
许国石坊位于安徽歙县古城内,是徽州石牌坊中最杰出的代表,综合体现了石坊建造技艺的最高水平。


 
其四柱三楼冲天式石坊形制,垂明清数百年,在石坊建筑史上占有突出地位,全国独一无二。


 
许国石坊,全国唯一一座八脚牌坊,立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


 
许国(1527一1596),字维桢,歙县人。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历仕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万历十二年以云南“平夷”有功,晋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许氏衣锦还乡,当年即立此坊,故坊上镌有“恩荣”、“先学后臣”、“上台元老”、“大学士”、“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许国”字样。字为馆阁体,明书法家董其昌书刻。



 
许国牌坊后面是一条长长的老街即斗山街。斗山街是一处集古民居、古街、古雕、古井、 古牌坊于一体的旅游文化景点。


 
曹氏二宅位于打箍井街,建于民国,砖、木、石雕精美。



 
 宅内现为徽剧展示。



 
 色彩鲜明的脸谱。



 
黄宾虹纪念馆闭馆,就此错过。


 
打箍井街的“打箍井”


 
从古城步行去太白楼。

古城下的陶行知塑像。


 
太白楼,徽派楼宇式建筑。它背靠披云山峰,面临练江水,原为一座洒肆。唐代诗人李白来歙访隐士许宣平不遇,曾在此饮酒,后人为纪念李白,特将酒肆改名为“太白楼”。


 
太白楼玉旁新安碑园又是歙县博物馆。


 
新安碑园是一座典型的徽州私家园林式建筑。



 
新安碑园凭太白楼,靠披云峰,借练江水,临太平桥,以曲折有致而又含丰富的借景表现手法,依山傍水而筑,显得幽深而奇巧。




 
新安碑园长达200余米的碑廊,蜿蜒曲折,共收藏、陈列历代碑刻和名帖刻石200余块。



 
展室里还有名贵歙砚展示。


 
练江太平桥。


 
练江风光。



 
徽商大宅院位于歙县县城练江之西,与练江之东的徽州古城遥遥相对,故亦称“西园”。


 
徽商大宅院由歙县20所濒危的明、清、民国时期的徽派建筑异地拆迁而成。

虽然一路走来看了不少古民居、大宅子,也算见识了不少。但是走进徽商大宅院,还是给“震晕”了。

这里用异地拆迁办法,既抢救、保护了文物,又做到了精华大荟萃。徽商建筑集中展示在眼前,让你足不出户对徽商建筑有个全面了解。

整座宅院气势宏伟,房屋数百间,为组合式宅第群体。



 
徽商大宅院完美重现了明代建筑肥梁瘦柱、简约舒展,清朝及民国建筑内涵丰富、雕饰细腻的特征风貌。



 
古徽州“三雕”(石雕、木雕、砖雕)精品比比皆是。




 
图案精美,极具立体感的的雕刻,令人目不暇接、赞叹不已。




 
院内马头墙层层昂起。


 
古戏台


 
再看几件精美木雕。




 
老牌匾




 
石牌坊


 
粉墙黛瓦,飞檐翘首,长廊水榭,亭台楼阁,无不显示徽派建筑风格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