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应县木塔乘车沿203省道前往悬空寺景区的路上,可以看到许多装满了煤的大型运输货车的车队,这在当地或许是司空见惯的,但对我们这些外地的游客来说,也是一道风景线。当然也想到了生产煤炭的辛劳和使用煤炭后的PM2.5。
203省道穿南北走向的恒山隧道而过,隧道口南侧是恒山景区的山门,隧道口北侧的一条岔路通往悬空寺景区,两景区相距约2公里。
建于北魏后期(公元491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的悬空寺院位于五岳之一的恒山脚下,地处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城南五公里处的金龙峡内西岩峭壁上,自古以来,这里一直被列为北岳恒山的第一奇观。
金龙峡东西两边相对高山之间的一座钢筋混凝土建筑,是以“防洪为主、兼顾灌溉等综合利用”的恒山水库的坝体,1962年建成的恒山水库使当地的防洪标准上升到百年一遇。
据说,溢洪闸全开时,峡谷内飞流喷涌,山水相交,浑然一体,给悬空寺的奇景又增添了秀色。
悬空寺是中国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悬空寺原称“玄空阁”,“玄”取自于中国传统宗教道教教理,“空”则来源于佛教的教理,后改名为“悬空寺”,是因为整座寺院就像悬挂在悬崖之上,在汉语中,“悬”与“玄”同音,因此得名。
进入景区,远见悬空寺,像一尊玲珑的浮雕,镶嵌在峭壁上,虽没有来之前想象中的那么雄伟新奇,但也精巧别致。整个寺院,坐西朝东,背岩依龛,上载危崖,下临深谷,朱红色的寺庙在褐黄色的山石的映衬下,色彩协调,比例匀称。
悬空寺始建初期,寺的最高处距离谷底80米,后因河床历年淤积,寺离谷底仅剩58米。近年来景区管理部门结合世界遗产申报工作,对悬空寺景区进行了环境综合治理,清除了多年的河床淤泥及废渣废料,悬空寺距离谷底的高度重新“回”到80米。
导游介绍说,悬空寺的设计与选址显示出它的合理性,没有花费巨大的劳力去改造地貌,而是利用山体依势造殿。历代的战火和人为的破坏,使恒山的森林覆盖面积日益减少,水土流失严重,洪灾水患常有发生,悬空寺建于山崖峭壁上,可免于被淹。
翠屏峰是一个内收的弧形,山崖顶峰的突出部分好像一把伞,使古寺免受雨水冲刷,四周的高山也缓解了风势和减少了阳光的照射时间。水患、雨蚀、风侵、日晒都对其损害不大,这些因素是悬空寺屹立1500余年仍保持原有风采的重要原因。
从南向北看,悬空寺院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二、四部分都有一座三层式的楼阁,第三部分是连接第二和第四部分的栈道。第一部分“脚踏实地”的与山体相连,体现出“悬”的地方是第二、三、四部分,给人的感觉就是十几根木桩在支撑着寺庙。
导游介绍说,悬空寺建成时,二、三、四部分的竖向支撑的木桩是没有的,为了消除人们担心“走上去会不会掉下来”的心理作用,所以才在寺底部安装了些竖向支撑的木桩,而真正受力的是横向插入岩石里的木桩,木桩用桐油浸过,有防腐的作用。
独特的选址,奇妙的设计,新颖的结构,严密的布局,堪称古代中国建筑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跟着导游和同行的游客一道登山,再去寺院里面看看吧。由于古寺年代久远,考虑古寺承重能力也为保证游客的安全,游客多时只能分批上去游览。
沿石径拾级而上进入悬空寺院门前是一平台,这里是大多数游客拍照留影的地方。平台的砖墙上立有一块石碑,从上面可看出,悬空寺于1982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院以西为正,寺门向南而开,全寺为木质框架式结构,利用峭壁的自然状态,将平地上一般寺庙所应具有的布局、形制和殿堂建筑以及规模等布置建造在有限的山地立体空间中,设计非常精巧。
悬空寺总长约32米,平均宽约4米,在仅150平方米左右的狭小面积中却建有供奉着佛、道、儒三教大小殿宇楼阁40余间。殿楼的分布对称中有变化,分散中有联络,曲折回环、层次多变、布局紧凑、小中见大。
寺内现存的各种铜铸、铁铸、泥塑,石刻等造像有80多尊,不少风格、体例具有北魏时期的特点,是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珍品.
第一部分是一个标准的寺院布局,寺院的山门也是钟鼓楼,一楼是禅房和佛堂,二楼是大雄宝殿,配殿有太乙殿和关帝殿等。
第二部分也称寺院的南楼,高三层,长约8米,宽约4米,有纯阳宫、三官殿和雷音殿等。
第三部分是连接南北两楼的木质悬空栈道,栈道上方的石壁上,有“公输天巧”四个大字(公输指春秋时期建筑巧匠鲁班)。踩在有些“吱吱”作响的木板上,手扶着还不到腰间的护栏,栏外就是百尺悬崖,一颗心也是“悬”着的。
连接南北楼木质悬空栈道的下方还有一条在山岩上筑成的石栈道,齐腰的石墙,拦住了游客身临险境的担心。由于悬空寺是建在山腰上的古寺,所以走廊通道大都只能一个人单行,游客在这里行走要注意礼让为先。
第四部分也称寺院的北楼,高三层,长约为7米,宽约为4米,有五佛殿、观音殿、三教殿等。三教殿是体现“三教合一”的典型殿阁,位于北楼的最上层。
三教殿里三位教主共聚一堂,中间为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左手边为儒家创始人孔子,右手边为道家鼻祖老子。三教供于一殿,为指点世人化解宗教纷争和矛盾作出了榜样。
悬空寺始建至今,地处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的恒山,不但没有遭到破坏,而且历代都加以维修、完善,也反映了天下渴望和平的心愿。由于相机的广角不够,身后就是悬崖,不能通过后移把三位教主的塑像收在一张图片里,只能两两的分开拍摄了。
悬空寺空间狭小,走廊较窄,护栏较低,在这里拍照取景不能太任性、太投入,否则,很可能将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
悬空寺不仅外观惊险,奇特,建筑的形式也丰富多彩,屋檐有单檐、重檐、三层檐,结构有抬梁结构、平顶结构、斗拱结构,屋顶有正脊、垂脊、戗脊、贫脊等。
宏制巧构,重重叠叠,造成一种半壁楼殿半壁窟,窟连殿、殿连楼的独特风格。窟中有楼,楼中有穴,既融合了我国古典园林的艺术,又不失我国传统建筑的格局。
寺院下方巨石上的“壮观”二字,是唐代诗仙李白的墨宝。这位到访过悬空寺的诗仙没有留下诗篇,为了抒发内心的情感,就在“壮”字的“士”上多写了一点,据说这是李白认为诗歌已不能表达他对该寺的赞美,悬空寺奇景是比壮观还要多一点的。
大旅行家徐霞客也来过这里,并留下了“仰之神飞,鼓勇独登。入则楼阁高下,槛路屈曲,崖既矗削,为天下巨观。而寺之点缀,兼能尽胜。依岩结构,而不为岩石累者,仅此。”的文字。“天下巨观”就是徐霞客对悬空寺的赞叹。
据说现代的专家也认为,1500多年前没有起重机也不用龙门吊等大型机械设备,且不打水泥地基,并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下,建成了这样的寺院确实是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