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是伟大的丝绸之路的终点,丝绸之路西段就在这里经过。尤其在12-13世纪塞尔柱王朝统治时期,过往的骆驼商队络绎不绝。为使商队及时得到补给和休整,沿途每20公里就修建一个驿站,最多时驿站的数量有上百个,至今仍保留的还有近40个,这些驿站不仅成了丝绸之路重要的历史见证,也已经成了难得的观光景点!
在这现存的40来个驿站中,最大也最负盛名的就是座落于距阿克萨赖40公里的“苏丹罕驿站”,据历史记载,建于塞尔柱王朝全盛时期(1229年)的苏丹罕商旅驿站,1278年曾毁于大火,不久重建,建筑师是来自大马士革的阿梅莱·默罕默德·本,重建后成为土耳其境内最大的商旅驿站。苏丹罕商旅驿站在塞尔柱建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如果到土耳其只看一座驿站,那么非它莫属。驿站占地面积4500平方米,由两部分组成,开放式的庭院用于平时,室内大厅用于冬季。驿站本身就是建筑艺术精品,结构坚固、配套齐全,过境商队不分民族和性别,均可获得最多3天的免费服务。在这里,破损的鞋会修补好,过于残旧的会获发新鞋;有病的可得到药物和治疗;随队的牲畜会喂饱,磨损的马蹄也会掌上新的。驿站内有专职的医生、教士、管理员、兽医、信使和厨师,他们的报酬由朝廷负责,除了这些,商队在境内遭遇盗匪财产蒙受损失的,核实后会获得赔偿,费用由国库支出。驿站的建造和维护费用主要来自王室、权贵和商人的捐赠。
苏丹罕驿站正面围墙长50米,侧面长100米,所在的阿克萨赖地处丝绸之路西段,是骆驼商队的必经之地。过境商队带给当地丰富的物资和大量税收,同时也面对一定风险,沿途盗匪经常出没,危及商队生命财产安全。精明的塞尔柱苏丹看到古道潜在的商机,一方面积极鼓励过境贸易,对过往商队征收一定税收;另一方面为商队提供补给和休息场所,确保通道安全和畅通。
苏丹罕驿站给人第一眼的印象就是华丽与大气。门框设计是非对称的,左侧为传统的直角结构,右侧则为圆弧形。门的上部装饰是内凹式尖拱、平面圆拱加矩形门拱的组合,土黄夹杂赭色的门拱高13米,厚1.5米,用卡帕多奇亚的火山岩垒砌而成。
尖拱造型如同放大了的壁龛,由精细的花瓣和复杂的几何图形构成,赛尔柱文字雕带点缀其中
门拱两侧的石墙上也布满了深雕的纹路线条,看似凌乱但却很容易找出其中的规则,两位赛尔柱苏丹的名字,镌刻于大门两侧。
苏丹罕驿站大门口的说明。门票价格为5TL 。
院子中间的清真寺,供来往的商旅客人做礼拜所用。这个建筑挺有特色,由底下的4个大圆拱支撑起整个建筑。据说这里虽被称作清真寺,但实际并非伊斯兰信徒专用,赛尔柱王朝对异教采取宽容的态度,商客中有不同信仰的,驿站同样为他们提供方便,允许合用这个场所。
开放式庭院,这里是典型的双拱廊的结构,拱廊的用途为货仓、马厩和栓骆驼的地方。
古老的建筑透露着历史沧桑。
驿站中的拱廊设计在向阳的一面,太阳高升的夏日里,拱廊不仅可以遮阴;而且换做在冬日,那些要停留在室外的骡马、骆驼,还会沐浴到充足的阳光。
近观小清真寺。
这里有一排密实的房间,数一数共有九间,所有房门都设计成佛龛状。
房间内部。
据说,这些房间各有各的用处,除办公室外,还有浴室、餐厅、休息室和病人的睡房。
小清真寺的南面有个楼梯可拾阶而上。
已有几百年历史的建筑残件。无情的风雨虽已侵蚀它的花纹,但却将历史写满了它的全身。
被随便扔在院子里的巨型石块。
可惜了。
院子南面的大厅是专供冬季使用的。这是大厅的入口,与正门的风格一致,装饰相对简单些。安纳托利亚高原平均海拔1,000米,最高山脉海拔3,000多米,冬季异常寒冷,人畜不宜在户外。
大厅中间是一条中心走廊,走廊上方9拱相连,气势一点不亚于一些有名的大教堂!
中央走廊两边各有两条稍窄的走廊,它们与中央走廊一起构建起了大厅庞大的面积。在寒冷的冬季,大批的商品货物,其中绝大多数可能是贵重的丝绸都存放在这里,旅人、商人与马匹、骆驼躲在这里歇息与躲避风寒。
些许阳光照进大厅。
大厅里留影。
高大的穹顶。
穹顶,只有一个小窗用来通风。
近观大厅的入口。
留影。
抚摸着精美的花纹。
繁复、精细、漂亮。
新旧并存,有些失去原貌的感觉。
再见了,丝路驿站!
MEVLANA博物馆.梅夫拉那博物馆由清真寺改成,是孔亚人的虔诚圣地.博物馆原是1273年土耳其先哲梅夫拉那去世后,后继者为其修建的陵墓。
十三世纪是孔亚的世纪,也是梅夫拉那的世纪。集诗人、数学家和哲学家于一身的梅夫拉那,在大学里传伊斯兰道,连非回教徒都很崇拜;据说他的讲道,抑扬顿挫,讲解可兰经教义非常生动,听者莫不为之动容。梅夫拉那博物馆由清真寺改成,是孔亚人的虔诚圣地,每日前往参拜的当地人,无不围绕在梅夫拉那父子陵墓前念念有辞,用黄金刺绣的丝绒覆盖着的梅夫拉那父子,是孔亚人最尊敬的人。
这个博物馆是孔亚的一级景点,其外观十分显眼,远远就可以看见那笛子般的尖塔,以及塔身所覆盖的蓝绿色瓷砖。许多穆斯林不远千里而来,就是为了进入博物馆朝圣,并一睹伊斯兰的珍贵圣物。
博物馆的前身是伊斯兰苏菲教派旋转苦行僧侣修行之处,然而称其为博物馆,毋宁说它是一个圣殿,因为创始人杰拉雷丁·鲁米(Celaleddin Rumi,或称梅芙拉纳)就埋葬在里面。杰拉雷丁·鲁米被他的追随者尊称为梅芙拉纳,后者阿拉伯语意为“我们的导师”。
鲁米于1207年出生于今天阿富汗的巴尔克(Balkh)。其父巴哈乌丁是花刺子模汗国治下呼罗珊的伊斯兰教学者和教师,被人尊称为“学者中的苏丹”。因为蒙古人入侵,举家迁往麦加,于1228年来到当时由塞尔丘克苏丹统治的孔亚。鲁米年幼时曾向多位老师学习神学。后来,他遇到了一位天性叛逆的贤人——Tabriz的沙姆士(Shams),这样的经历激发了鲁米的创作灵感,他的著作共6大卷,包括25000首优美的诗歌。鲁米的诗集和宗教著作在伊斯兰世界享有崇高的地位,是苏菲教派神秘主义非常重要的思想家。
但鲁米最出名的还是创造了“托钵僧旋转舞”。舞蹈很简单,舞者穿白袍带黑帽随着音乐不停地旋转,一只手手心朝天,一只手手心朝地,是在连接上天和人间,通过他们的手传达着各种信息。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一天,鲁米在孔亚的市场中散步,断断续续的打铁声显示出鲜明的节奏,于是他开始旋转,速度越来越快,最后进入了一种忘我的状态。通过舞蹈,鲁米发现了一种存在于人神之间的联系。他创作的旋转修行之法,通过歌谣和旋转舞寻找与阿拉之间的神秘结合,以“爱”为最高教义精神,宣扬容忍、谅解;通过修行,能从日常生活的痛苦、焦虑中解脱出来。
据说梅芙拉纳在死前曾指示:“坟墓不管怎么盖,只要不要比蓝色苍穹更为华丽就可以了。”后人便盖了这座拥有天空那样蓝色的尖塔,他的石棺就安置在正下方。最大的那座是梅芙拉纳的,旁边还有他的父亲以及其他地位较高的苦行僧。梅芙拉纳石棺上缠着巨大头巾,象征其无上的精神权威。
博物馆里精美的吊灯。
这具硕大的棺椁,里边便长眠着梅夫拉那本人。
非常漂亮的天顶。
好美啊!
多拍几张。
参观的人们在仰望着天顶。
美丽的穹顶。
正在祈祷的孩子。
博物馆的大门是银制的。院子里的园亭是洁身喷泉。
博物馆的外观十分显眼,远远就可以见到笛子般的尖塔,及塔身所覆盖的蓝绿色磁砖。
博物馆里的生活复原塑像。
孔亚是旋转舞的故乡。创造了“托钵僧旋转舞”是鲁米。舞蹈很简单,舞者穿白袍带黑帽随着音乐不停地旋转,一只手手心朝天,一只手手心朝地,是在连接上天和人间,通过他们的手传达着各种信息。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一天,鲁米在孔亚的市场中散步,断断续续的打铁声显示出鲜明的节奏,于是他开始旋转,速度越来越快,最后进入了一种忘我的状态。通过舞蹈,鲁米发现了一种存在于人神之间的联系。他创作的旋转修行之法,通过歌谣和旋转舞寻找与阿拉之间的神秘结合,以“爱”为最高教义精神,宣扬容忍、谅解;通过修行,能从日常生活的痛苦、焦虑中解脱出来。
生活复原塑像。
告别孔亚,告别梅夫拉那博物馆。
可以远观孔亚的“旋转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