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

作者:回声 显示图片


三坊七巷,福州的代名词,愈演愈烈。在高楼林立,满眼繁华的福州市中心沉落着一片低矮古朴的明清建筑群,白墙黛瓦,石板路,悠悠巷。整片建筑群如同叶片形状,街巷交错就像叶片上的脉络交织,以南后街为主叶脉,支脉西侧名为坊,东侧名为巷,对应而生,再派生出小支脉。我们先入为主地走在热闹的南后街上,而后才陆续地走进较为冷清点的坊坊巷巷。三坊,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当然看不到齐全的七巷了,光禄坊是一条车来车往的街道,不知道他原 来是不是这样子。











三坊七巷,叶片大的地方,能逛多久呢?一两个小时吧,差不多,就那些旧房子,格调相差无异,没啥看头的。三四个小时吧,可以的,一条小巷一条小巷地走到底,再走出来,发现每条小巷的景色差不多,有些民居只剩一面白墙,背后早已虚空或被楼房取代了。网罗搜索还是能从单调的巷子里寻觅到一些在时光里徘徊的古物,如石磨,石碑,门环等。一天几天也是可以的,走进纪念馆、走进博物馆,走进文化馆,要不再多花点钱,买门票,走进名人故居,大长见识,不用担心时间花不完。一年半载,谁说不可以?三坊七巷,人杰地灵,聚集了众多名人故居,建筑风格迥异,文化底蕴深厚,历史背景复杂,名人情感纠葛错综,找个兴趣点,一头扎进巷子里探究个明白,追根溯源,一年半载的时间怕是不够的,那时从巷子出来的不再是普通的游客,而是专家与学者了。













三坊七巷,人才辈出,知名人士有三四百人。我只认得三四位,林则徐、严复、冰心,还一位是烈士林觉民。林觉民是民国才女林徽因的堂叔,他写得《与妻书》,很有名。对历史不感兴趣,了解也是浅尝而止,最熟悉冰心。冰心以文学成就见长,她风风光光地活了99岁,赢得了逝水流年,被称“世纪老人”。








三坊七巷,此次去福州的唯一理由。在央视里听说三坊七巷管理会要把那条不长的南后街,打造成纯正的福州文化及特产一条街,突显地方特色,不雷同于其他景区的商业街市。只是刚走进南后街,就听到扩音喇叭声“泰国榴莲酥周年庆,原价二十元的只卖十五元”,禁不住哑然失笑。有些话只能听听,不可当真。泰国榴莲酥,绝不是福州特产!南后街里福州名吃有同利肉燕、永和鱼丸、木金肉丸三家老字号和鼎边糊、花生汤两个小吃。在阴冷的雨天里,吃 上一碗清香可口的鱼丸,喝上一杯香甜滚烫的花生汤,身体由内而外都是暖暖的。





三坊七巷,愿您是一片玉叶子,不被蚕食,不被俗尘蚀没,一直,润泽如故!






三坊七巷,你声名在外,在福州火车站出口处公交车路牌上却没有一席之地。我们坐动车而来,也事先查明要坐5路或55路的公交车,在双抛桥站下或是三坊七巷(侨雄站)下车,可在路牌上根本看不到这两个站点。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但体贴人心的细节处没有跟上节奏,路牌标识没有及时更新。我们坐上55路车在犹疑不定中准备在东街口下车(在福州东街口是所有公交车都会经过的站点,若有失误,在此转车。)“东街口到了”幸好广播声紧接着一句“下一站三坊七巷(侨雄站)”。我们就没有下车,直达三坊七巷站。从这一点,我觉得福州对三坊七巷宣传有佳,但对远道而来的游客不够真诚与体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