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向芙蓉楼,因两个诗人和一片冰心

作者:霜枫酒红 显示图片

芙蓉楼的名气不及四大名楼,但是王昌龄一首《芙蓉楼送辛渐》已经让这座远在湘黔文化交汇地的古老建筑具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尤其是“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在成就了千古绝唱的同时,也让芙蓉楼熠熠生辉。


王昌龄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字少伯,河东晋阳人,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太原人。唐代的河东,人才辈出,尤其是从初唐到盛唐,白居易、柳宗元、王维、王之涣、王昌龄等等,灿若星河。
王昌龄被誉为“七绝圣手”,《全唐诗》对其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尤其是他的七绝甚至可与李白媲美。”


生于河东,但王昌龄早年贫贱,年近而立才中进士。天宝七年(748年)因“不矜细行,谤仪沸腾,博才傲物,直言犯上”,由江宁丞贬龙标尉(即今湖南怀化市洪江市黔城镇)。
今天的黔城只是湖南西南部的幽静古镇,但在历史上是龙标县、巫州、黔阳县的治所,而且是重要的水旱码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后,曾建芙蓉楼,成为饮酒赋诗、宴宾送客之地。


从内地来到当时的这处文化边城,王昌龄没有失去诗人的情怀,任上9年里他为政以宽,政善民安,被誉为“仙尉”,乡民慕名造访者终日不绝。黔城至今还流传着“苗女听歌”、“遮道乞诗”、“佳句退兵”、“昌龄补靴”等美丽动人的传说。
王昌龄横遭贬谪的时候还是让好友、著名诗人李白甚为挂牵,“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情真意切,至今让人感喟。


今日芙蓉楼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重修,拥有“楚南上游第一胜迹”之誉。有人说,游黔城者,多是奔芙蓉楼而来。我向往芙蓉楼,既因王昌龄和他的“一片冰心在玉壶”,亦因李太白和他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尤其是在经历了世事纷扰和人生的起伏后,他们还能保持一份澄澈,这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如果再环顾当下,浮躁升腾,王昌龄和李白无疑代表了一种稀缺的情感。


芙蓉楼为古典园林建筑,白墙青瓦,红柱雕窗,画廊翘角,古朴地立于沅水与潕水交汇处的高台上。主楼背廊临江,正面三间,重檐歇山顶,二层有明轩可登临,“登眺则群山拱翠,俯视则万木交阴,沅水自北来环其下”。
芙蓉楼主楼上的楹联为“楼上题诗,石壁尚留名士迹;江头送客,冰壳如见故人心”。楼后有芙蓉池,池后为半月亭。


半月亭不远处的梧桐绿荫下,玉壶亭掩映。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黔阳辛丑状元、江西布政使龙启瑞将“一片冰心在玉壶”七个合篆成一“壶”状字镌刻于碑并立于亭中。


今天,这个合篆也成了黔城的一个标识,古城中正门前的广场上就雕刻有这个巨大的符号。
芙蓉楼的园南为碑廊,刊有颜真卿、米芾、黄庭坚、岳飞、赵孟頫等历史名人碑刻镌石八十余方,其中有《王昌龄宦楚诗》十五首。


芙蓉楼前临江建有送客亭,这就是王昌龄送别辛渐的地方了。步入亭中,太阳西斜,潕水泛着金光默默流淌,两岸风光尽收眼底。回望当年,一段羁旅难免伴随些许悲怆。当辛渐从潕水进入沅江,继而消失在王昌龄的视野后,诗人在一片冰心之外或许还有几多离愁,“沅水通流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出送客亭步向江边,即是青砖牌坊“龙标胜迹”。牌坊始建于清代中期,曾经是进入芙蓉楼园的大门,如今已是园内一景。牌坊高12米,宽7米,门坊正中为大型泥塑少伯送客图,左右为春、夏、秋、冬四季图。牌坊面向河面倾斜,倾斜度为1︰10,超过了意大利比萨斜塔,如此倾斜而不倒。


潕水年年,人去楼在。龙标,只是王昌龄人生的一个驿站,但一次邂逅已经足够了——从此人间多了一种千古绝唱和一个文化地标;从此,“秦时明月汉时关”、“不破楼兰终不还”、“已报生擒吐谷浑”、“明月何曾是两乡”、“一片冰心在玉壶”滋润了无数后来人……
 (向3张网络照片作者致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