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口瀑布-黄河之水天上来

作者:horus 显示图片

中国文化攻略第217篇,西安攻略第20篇,其他攻略请点击底下中国文化攻略链接或我的头像~


虽然这篇攻略算给了陕西,但是实际上壶口瀑布是属于陕西和山西共有的,陕西的宜川,山西的吉县,这也算是一种“秦晋之好”。


黄河,是一条养育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河流,是一条使东方文明被称为黄色文明的河流,中国人的文明就从这里开始。它从青海省的巴颜喀拉山一路奔突而来,流经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进入黄土高原上的秦晋峡谷,滔滔河水被两岸苍山挟持,到达秦晋交界的宜川境内时,河床的宽度由原来的四五百米骤然收缩到四五十米,滔滔河水排山倒海似地涌入石槽,飞流直下,怒涛喷壁,激起百丈水雾,山鸣谷应,形如巨壶沸腾,声闻数十里外,这就是壮观的壶口瀑布。

黄河壶口瀑布为我国大型瀑布之一,是黄河河道上第一大瀑布,其水流落差有枯水期、平水期、洪水期多种变化。枯水期一般落差为十几米,洪水季节可达40m以上。长期以来,由于黄土、黄河、黄肤色引发的古老话题,使得人们对古老文明尤其是黄河古文化倍感亲切。地史时期在黄河河道及其两岸存留的人文历史遗迹以及流水冲蚀的独特的地貌景观,如今已成为人们观赏、考察、研究的旅游自然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


info:壶口瀑布,东濒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壶口镇,西临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壶口乡,为两省共有旅游景区。北距山西太原387千米;南距陕西西安449千米。
壶口瀑布是中国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在水量大的夏季,壶口瀑布气势恢宏;而到了冬季,整个水面全部冰冻,结出罕见的巨大冰瀑。

中国文化攻略(不断更新,400篇以上文化攻略连载中)
@http://www.mafengwo.cn/i/2936936.html  @北京  攻略集合请见(不断更新)
@http://www.mafengwo.cn/i/2872129.html  喜欢文化游的同志们加入小组吧
@http://www.mafengwo.cn/g/13144.html  

目前217篇:
北京文化攻略:50篇
西安文化攻略:20篇
姑苏文化攻略:19篇
杭州文化攻略:20篇
三晋文化攻略:18篇
中原文化攻略:14篇
金陵文化攻略:9篇
淮扬文化攻略:8篇
燕赵文化攻略:7篇
巴蜀文化攻略:6篇
吴越文化攻略:11篇
古镇文化攻略:9篇
齐鲁文化攻略:3篇
徽州文化攻略:6篇
八闽文化攻略:8篇
丝路文化攻略:暂未开始
荆襄文化攻略:1篇
岭南文化攻略:暂未开始
南诏文化攻略:2篇
上海文化攻略:5篇
关东文化攻略:暂未开始
其他文化攻略:1篇




☆CCTV新闻联播☆

先上个照片说明一下,就在我拍摄这照片的第二天,CCTV也进行了报道,除了网络新闻外,也上了新闻联播。

当然这从侧面反映了我拍摄这次,可谓是非常精彩的丰水期,那么以下就来看看壶口瀑布“精彩”“咆哮”的盛况吧。


 



☆拍摄点地图☆

既然是攻略,就需要说明具体的拍摄位置,以供各位能了解何种地方能看到何种情况,以及如何选择拍摄位置。

以下图(CCTV航拍)(可放大),我提供了6个拍摄位置,在陕西一侧。


 





☆第一拍摄点☆

有必要重点介绍下第一个拍摄点,如图所见,这个拍摄点离真正的“壶口”最震撼的口最近,当然挤过去就要半天,前面只有1米的空间,前面人不回来,后面的是没有地方站过去的。


 


即使如此,很多人也不敢去,为什么?

首先,陕西这边的栏杆属于形容虚设,比起山西那边的栅栏,陕西只有可怜的两条铁丝....在最严重的丰水期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地面全是湿漉漉的,一打滑可想而知。

看到我脚下喷涌的黄河,我能告诉你,我的鞋已经成船了么?我也是够拼的...这地方玩不好,可能就要跟这个世界说拜拜了...


 


其实,可以看到,陕西这边的栏杆都在很前面,在一般情况下都是可以过去的,但是这次是丰水期最严重的时候,这些人可以过去的地方全部被冲成瀑布了,可见水势之盛。


 


再看看最远处的栏杆有多远,就可以想象这疯狂的“泄洪”比起正常情况有多大差异了。




黄河是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壶口瀑布是母亲河上最耀眼的一颗明珠,它是以槽谷水体山水风光为主体的风景明珠。壶口瀑布风景名胜区位于陕西省宜川县城东北47千米处,景区规划面积100平方千米,主要是由黄土高原、黄河、黄河峡谷、瀑布四种主要的地表地貌构成,景区属于河流侵蚀沉积岩系河床构成的自然风景区,这里黄河黄土交相辉映、峡谷高山相互衬托、激流险滩迭连不穷,体现出了南秀北雄的地域特色。


 


壶口景区是由黄土高原秦晋峡谷、黄河、瀑布等点、线、面组成的苍茫、厚重、粗犷、雄浑为特色的立体空间景观。而壶口瀑布因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不同水流变幻着形成了无可比拟的动态奇观。盘古在这里“卜婚”,大禹在这里治水,人文初祖黄帝的足迹更是遍布壶口两岸。中华五千年的时代衍变,生生不息的人类抗争,民族的分离与融合,使得秦文化、晋文化、游牧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巧妙地结合,壶口的人文景观因而更原始,更古朴,更奇特,更富有中华文明的特质,它就像壶口上空的彩虹一样缤纷耀眼,绚丽夺目,令人憧憬与神往。壶口景区景点星罗棋布,有秦晋峡谷、旱天鸣雷、霓虹戏水、石窝宝镜、十里龙槽、旱地行船、孟门月夜、女娇望夫、古渡口、明清一条街等自然和人文景观。


 



☆第二拍摄点☆

选择第二拍摄点的原因是从远处可以更进一步,可以从侧面看到汹涌的黄河如何灌入那小小的壶口。

但是这更是危险,因为这里的四周都被水围困,没有通道。所以我来回要2次飞跃一米多的水道,才进出这位置。


 



这里更可看到上游宽阔的水面。

壶口瀑布处于秦晋峡谷的南段,黄河西岸下陡上缓,河水充满狭谷,常水位流量在每秒1000~3000立方米,水面宽400余米,龙王辿以下,水流到壶口,在平整的谷底冲成一道深槽(在大河槽中套了一个小河槽)。小河槽宽30~50米,深约30米。壶口以上,水在宽槽中流行,到了深槽上端,400米宽的水面一下子全部倾注到30~50米宽的深槽中,形成瀑布。


 


此处河床形如一把巨大的茶壶,收尽奔腾不息的黄河之水,壶口因此得名。明代人惠世扬的诗句“源出昆仑衍大流,玉关九转一壶收。”正是对壶口这一景象的真实写照。

壶口瀑布极为壮观。滔滔黄水倾泻而下,激流澎湃,浊浪翻滚,水沫飞溅,烟雾迷濛,狂涛怒吼,声震数里,瀑布高度在枯水期可达15~20米,夏、秋之际可达45米。在洪水时,洪流滚滚,涌出深槽,瀑布就变成一股激流而下。


 


有没有决堤的感觉?


 





☆第三拍摄点☆

第三拍摄点主要会出现在这种极度疯狂的盛景中,因为水一般情况下是不会漫到这里的,详情仍然看栏杆的位置。


 


所以这里是休闲和拍照的好地方


 


如小媳妇骑毛驴


 


小姑娘拍照


 


这也许就是壶口瀑布的魅力吧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华夏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而壶口瀑布则是镶嵌在母亲河上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人文历史积淀十分厚重。


 


壶口瀑布的奇特景色,古人早已发现。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中有极为生动的描绘:“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悬流千丈,浑洪赑怒,浚波颓叠,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迫也。”

史藉关于壶口的记载很多,最早见于春秋时代成书的《尚书·禹页》:“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意思是说大禹是从壶口开始了他的治水大业。其他如《吕氏春秋》、《山海经》、《史记》、《水经注》、《汉地理志》、《元和郡县志》、《明一统志》等,对壶口均有记载。关于壶口的民间传说也更多,不胜枚举。


 


壶口一带是大禹治水的始发地,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标记。大禹疏河导流,三过家门而不入,体现了中华先祖丰富的智慧与自强不息的精神。千百年来,壶口一带作为兵家必争之地,留下了飞鸟难渡壶口关的战争传奇;航运业的发达,造就了旱地行船的航运奇观。这里作为风景名胜区,吸引了一批批舞文弄墨的文人骚客,千百年来留下了无数壮美的诗文。

壶口瀑布的声、势、景,壮、秀、奇,听之如万马奔腾,视之如巨龙鼓浪,使人不能不为之陶醉。壶口瀑布用它的灵性滋养了一方土地,繁衍了一方人民,融合了各种文化,形成了独特的黄河文化。奇特的自然景观融以深厚的文化内涵,加之最能体现黄河精神的深刻象征意义,形成了壶口独具特色的个性风格和品位极高的景观价值。


 





☆第四拍摄点☆

第四拍摄点根据上面地图可以看出,下移了一段。这样可以更方面的观赏“壶口”汹涌澎湃的正面效果。


 


正面效果,底下的观景台属于盛景中周围被淹没的观景台,已无意义。


 


掉入壶口一瞬间的特写。


 


李白诗云: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抗战初期,诗人光未然带着抗敌话剧队来到壶口,如海啸、似雷鸣的黄河水激荡着诗人的心弦。母亲河这种奔腾汹涌、咆哮怒吼的伟大力量,正是激励中华儿女奋起抗敌,保卫祖国的精神力量,于是,“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岗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的《黄河大合唱》诞生了。

光未然的诗让作曲家洗星海激动不已,他把对敌人的恨和对民族的爱变成了激昂的旋律,唤起了所有中国人万众一心,保卫全中国的战斗热情。这首表现了强烈的民族精神的组歌,曾响彻大河上下,它不断地鼓舞着中华儿女为祖国的尊严而浴血奋斗。 


 



★滔滔黄河一壶收★

滔滔黄河水沿着秦晋峡谷,一泻千里,直向壶口涌来。水流不时撞击在两岸石壁上,形成堆堆白雪似的浪花,发出巨大的声响。


 


当黄色的急流正在汹涌向前时,突然前面河床上出现一条狭长的深槽,宽约400米的黄河水以每秒数千立方米的流量,收束跌落,形成瀑布,倾注到这条宽40余米的深槽中,——“十里龙槽”。大水先跌在岩石上,翻身再跃下去,三跌、四跌,槽底飞转着一个个巨大的漩涡。一河大水硬是被跌得粉碎,跌落到狭窄的“壶口”内。


 


从河岸高处向下看,看不到壶口瀑布悬空的水幕,看到的只是一川黄水由低平的河床上跌落进一条狭窄而幽深的槽子里,激起无数浪花和一片水雾。


 

    

★飞瀑奇观-水底冒烟★

黄河入“壶口”处,湍流急下,激起的水雾,腾空而起,蒸云接天,恰似从水底冒出的滚滚浓烟,十数里外可望。

壶口雾气的大小与季节、流量有关。冬季河面封冻,瀑布多成冰凌,地表来水减少,壶口流量降至150~500立方米/秒,水流落下,激浪不大,飞出槽面水雾甚少;夏季流量大增,水流溢出深槽,落差甚小,瀑布消失,不易形成升入高空的浓密水雾;春秋两季,流量适中,气温不高,瀑布落差在20米以上,急流飞溅,形成弥漫在空中的大雾,即“水底冒烟”一景。


 


★飞瀑奇观-山飞海立★

山飞海立是对壶口瀑布磅礴气势的形容,黄河穿千里长峡,滔滔激流直逼壶口,突然束流归槽,形成极为壮观的飞瀑,仰观水幕,滚滚黄水从天际倾泻而下,势如千山飞崩,四海倾倒,构成壶口瀑布的核心景观。


 


★飞瀑奇观-晴空洒雨★

悬瀑飞流,形成的水雾飘浮升空,虽然烈日当空,但在瀑布附近,犹如濛濛细雨,湿人衣衫。这也是水底冒烟所产生的又一有趣的景观。一般越接近河面水雾越浓密,因而,在水底冒烟时,岸边观瀑就难免衣服湿漉漉,如在轻洗。


 


★飞瀑奇观-旱天惊雷★

黄河在峡谷中穿行,汹涌的波涛如千军万马,奔腾怒吼,声震河谷,当瀑布飞泻,反复冲击岩石和水面时,产生巨大的声响,并在山谷中回荡,恰如万鼓齐鸣,旱天惊雷,声传十数里外。只有在壶口瀑布附近,才能真正感受到“黄河在怒吼”、“黄河在咆哮”。


 


在此位置向下游观看,盛景中仍然有很多黄河水从侧面流入黄河,对于对面的山西来说,这是一个观看二级瀑布的正面位置。


 





☆第五拍摄点☆

继续向下游换位置,在此便可看到陕西侧侧边的二级瀑布也可观看。再加上远处的“壶口”,这位置实在是震撼人心。


 


★十里龙槽★
 
壶口至孟门约5公里,在这段400多米宽的箱形峡谷的底部,黄河水流下切,形成一条30~50米宽,10~20米的深槽。黄河水从壶口奔涌下泻后,以每秒数千立方米的巨大流量归于此槽。由于传说它为龙身穿凿,长度约为10华里,故取名“十里龙槽”也称“十里龙壕”。是壶口瀑布溯源上移,瀑下深潭随之连续延伸所形成的。此深槽嵌在原谷底基岩河床中,槽旁原河床底部的大部分,成为非洪水期的河岸,这种河岸比较宽、平,全由坚硬的砂岩构成,近水处,几乎没有一点砂石,平坦的可以在上面行车,“旱地行船”正是利用了这种地质地貌条件。

在高处河岸上,几乎是看不到“龙槽”和黄河水流,只能看到紫褐色基岩河床中一线急腾翻卷的黄浊水尘和听到轰鸣不息的奔腾涛声。这槽中激流就象一锅滚沸的水,左奔右夺,奔腾翻滚急下,激起的水雾弥漫在龙槽之上,使黄河在这里变得朦朦胧胧。


 


每逢汛期黄河水涨时,洪水溢出壶口龙槽一端,龙槽东岸会出现一道一、二公里长的漫流水帘,十分壮观。


 


远望龙槽,弯弯曲曲的峡中石槽,活象一条摇头摆尾的巨龙,壶口是龙头,一口吞没黄河巨流。孟门是龙尾,腹泄河水于下游。


 


★壶口秋风★

一般而言壶口瀑布最佳观赏期有2个,一是春季4~5月份,漫山遍野的山桃花盛开,冻结的冰水消融,称为“三月桃花汛”;

二就是这秋季,9~11月份,雨季刚刚过去,周边众多山泉小溪,汇集大量清流,阵阵秋风吹过,常有彩虹出现,叫做“壶口秋风”。

这两个时期,水大而稳,瀑布宽度可达千米左右。


 


★秦晋之好★

公元前676年,晋武公之子姬诡诸继承君位,即晋献公。献公之父武公晚年娶齐桓公女儿齐姜,齐姜则与当太子的姬诡诸有私情。姬诡诸继位后,把庶母齐姜娶为夫人,生女穆姬及子申生。穆姬在后来的秦晋政治联姻中嫁给秦穆公为夫人,这便是所谓“秦晋之好”的开端。在此后二十年间,又有过两度“秦晋之好”。因此秦晋之好代表的是一种政治上的联姻,是国家之间的联合,但后来渐渐将男女之间的婚姻也称作结为“秦晋之好”。


 


★壶口瀑布传说★

两千多年前,黄河水位高达数百米,龙王爷居住在现今东西龙王山之处,由于大禹治水凿开龙门山,使龙王无处藏身使尽全身力往地下钻,终于凿出这个长达几十米的瀑布和长约数千米的石峪龙槽。龙王吐水人民遭灾。天上玉皇大帝先派二郎神率九员大将下凡征服龙王。九员大将被龙王杀死。玉皇大帝得知大怒,顺手将板桌上的一把茶壶抛出,将龙王收到茶壶底按放在瀑布之下。这就是“壶口瀑布”之来历。


 


★水文特点与退化★

秦晋峡谷流域的暴雨,降水面积大,历时较长,降雨强度也较大,一日最大降雨量可达200~300毫米,是黄河中游洪水的主要来源区之一。黄河中游洪水的特点是洪峰高、历时短,过程线为高瘦型。由于该区主要属于黄土丘陵沟壑区,地表起伏大,集水时间短,暴雨过后水沙俱下进入黄河,形成含沙量极高的洪水暴流,对河床具有很强的侵蚀力。据观测:洪水期壶口瀑布附近最大流量可达10500立方米/秒,另外河口镇至龙门区间,进入黄河的泥沙量,年平均9.08亿吨,占黄河年输沙总量的55.7%。

这样的气候,水文特点有利于壶口瀑布的形成和发展。

壶口瀑布、十里龙槽乃至孟门石岛,都是黄河水流冲刷出来的,而水流的侵蚀作用,受区域地质构造、地貌、气候、水文等自然地理因素的控制,不同时期由于受各种自然条件的综合影响,壶口瀑布朔源迁移的速度与“龙槽”上延的速度是不相同的,多年来瀑布跌水以每年3~4厘米的速度不断向上游退移,龙槽也以同样的速度向上游延伸。






☆第六拍摄点☆

最后一个拍摄点,也就是第三跌水地点,山西侧是无法观看的,只有陕西侧可以看全三个跌水(1-壶口,2-壶口龙槽东岸,3-此地)。


 



★壶口瀑布的成因★

地质构造

壶口一带出露的基岩主要是三叠系纸房组。上部为紫红色、紫灰色和灰绿色细砂岩与泥质岩类互层,下部为深层砂岩,砂岩以长石砂岩为主,比较坚硬;泥质岩类以页岩为主,松软破碎,易遭流水浸蚀。在险峻的峡谷中,奔腾的急流在垂直下切时遇到软硬岩石交替的地质条件,其坚硬岩石形成岩槛或造瀑层,软性岩石被侵蚀成陡峭的阶坎,急流飞越阶坎,当具有一定落差时,便形成瀑布。当然软硬相间的岩石层只是瀑布有形成的有利地层条件。

有利的构造条件对壶口瀑布的形成和发展同样是相当重要的。壶口到孟门一带,基岩的产状近于水平、约以3~5度的倾角,微向西北缓倾。另外,秦晋峡谷本身就是断层,节理比较发育的软弱地带,易遭受流水侵蚀切割。因而,黄河流过这里,往往形成河床陡坎,也可以发展成瀑布。

现代构造运动对壶口瀑布的形成和发展也有重要影响。喜马拉雅运动之后,这里地壳运动一直以缓慢的抬升为主,因而水流的下切作用活跃,有助于瀑布的形成和发展。


 


地貌

在黄河尚未形成统一的水系之前,秦晋峡谷地带当时大部分是注入三门湖的一条内陆河流。

汾渭地堑在形成过程中,由于在不同地段和不同时段的差异性下降,因而形成一系列大小不等、深浅不一且彼此分隔的湖泊,象临汾、运城以及关中地区等自第三纪以来到第四纪初期,主要为湖泊、沼泽环境。特别是到上新世末,随着汾渭地堑张裂系的形成,湖泊规模越来越大,早更新世时,在现今的陕、晋、豫3省交界处,包括陕西关中地区。山西西南部和河南西部毗连的一块地方,形成一个面积约2.3万平方公里的湖泊一山门湖这个古潮就是关中、临汾—运城、灵宝—三门峡诸盆的前身,三门峡湖区的沉降和周围地区的抬升,加速了秦晋古河道的加深和延长。秦晋峪谷和壶口瀑布就是在这样的古地貌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壶口瀑布的形成和发展,是河床上裂点发展和移动的结果,裂点就是河流中突然形成的急坡地段。最典型的裂点就是瀑布,因为瀑布是河水垂直跌下的地方。因此,瀑布必须有一层坚硬岩石所成的“造瀑层”才不易被河水所侵蚀而使瀑布变为急流。瀑布的下面即有由瀑布冲下所成的深潭。如果造瀑层被蚀后退,那么瀑布前方就会形成一个不长的峡谷,表示瀑布不断后退的结果。壶口瀑布的地形正是这样。孟门曾经是壶口瀑布过去的位置。由于溯源侵蚀,裂点不断沿河向上游推移,瀑布下的深潭延伸成原河槽中的小河槽——即今天的“十里龙槽”。如今这段黄河的裂点已到达龙王辿,即今天的壶口瀑布;而孟门就是较近地质时期裂点后退与河流下切时遗留在河床的两个石岛。


 



《壶口》 (明) 惠世扬

源出昆仑衍大流,玉关九转一壶收。
双腾虬线直冲斗,三鼓鲸鳞敢负舟。
桃浪雨飞翻海市,松崖雷起倒蜃楼。
鳌头未可寻常钧,除是羽仙明月钩。


 


这里更有一大“喷气口”,源源不断的喷出气体。在此地,壶口瀑布的便以河流的形式往下游流动了。


 


★明代古诗文★

壶口 (明) 刘子诚
西出昆仑东入瀛,悬流喷壁泻瑶琼。涌来万岛排空势,捲作千雷震地声。映日红霞浮瑞马,满天风雨起神鲸。奔腾今古宣元气,圣主当阳正待清。

壶口 (明) 赵潠
声若奔雷气若霃,蒙蒙如雨共沾襟。悬开蛟窟多鹜目,断辟龙关倍驻心。高浪兼天星海阔,洪波翳日孟门阴。当年疏凿劳神禹,庙倚东山桧柏森。

观壶口 (明) 张应春
星宿发源自碧空,凿开壶口赖神功。吐吞万壑百川浩,出纳千流九曲雄。水底有龙欣巨浪,岸边无雨挂长虹。朝奔沧海夕回首,指顾还西瞬西东。

壶口秋风 (明) 张应春
飒飒金风动,凝凝玉露清。壶山木叶下,洪水波涛警。冷透白蘋岸,寒侵红蓼汀。禹功疏凿后,千载仰成平。

壶口秋风 (明) 陈维藩
碧空昨夜度宾鸿,壶口波兮思禹功。一水中分秦晋异,两山傍峙古今同。秋风卷起千层浪,晚日迎来万丈虹。八载勤王方奏绩,凿成天险壮河东。

壶口赋 (明) 黄光炜
维兹壶口,载在禹谟,长河自北而南,中分秦晋之区。因其形似而名之。恍罍瓮之乍收,上宽中狭,自高而下,峻若建瓴。驶若奔马,洪波急溅,惊涛怒泻。听之若雷霆之鸣,望之若虹霓之射。两岸环山,河底维石;气常阴冱,寒早焕迟。每至仲冬之交,河冰光结,既坚且厚,人畜重任,往来无阻。屡岁有秦寇之抢壤,恒缘冰坚而窃渡;致动王师之戎守,烦台宪之节驻。成棋列而星罗,更云屯而雨聚。兵集粮从,飞挽输助,宜及未雨,修之于豫。余守兹土,萏饷是司。无事而非毖饬之事,无时而非戒惧之时。维季秋之月,当冰坚而虑之,适奉檄严饬河防。至止其处,上下彷徨,相其原隰,度其夕阳。孰可栖万灶之烟,孰可容千骑之场,孰可据险而设伏,孰可出奇而扼吭。器械毕具,墩堡列行。宁先机而筹划,勿当境而惆怅。爰礼河伯,克祀克歆,牲帛既具,酒醴斯馨。时秋深而风冽,仰天高而气清;惊冯夷之怒号,讶龙驭之疾奔。日光掩映而为色,石千相激而成声。喷薄兮若珠玑之缀舞,璀璨兮若丝缕之杂陈。念昔为商旅之坦途,今反若天堑之重关,岂随刊之明德既邈,抑气运之否剥使然?愿彼寇氛之殄灭,明复我禹甸之又安。


 


★清代古诗文★

壶口二首 (清) 吴炳

闻说导河经始地,当年疏凿半留痕。四时雾雨迷壶口,两岸波涛喊孟门。官阁卧游劳想象,清霄坐对悸心魂。村氓不解遵神禹,冷落虚岩破庙存。

轰雷掣电信奇观,薄领羁人乍一看。信有舳舻行陆地,岂无蛟蜃喷惊湍。
筹边转粟传疑久,烧尾登门上诉难。却怪前贤题咏少,英灵埋没起长叹。

观壶口 (清) 南鹏
大禹开天手,先从壶口闻。收来一曲水,放出半天云。浪怒山林乱,光寒肌骨分。凭虚频眺望,秋气共氤氲。

观壶口 (清) 陈于王
孤峰独立是何年,想凿云根剩双拳。南接龙门千古气,北牵壶口一丝天。暗岚饮日当波山,怒水呼风抱浪眠。非是无缘人不到,此中只可息飞仙。

壶口 (清) 甘国基
壶口深山里,神功不可侔。浪花喷五色,湍势吼千牛。风过龙飞沫,云来蜃结楼。遐荒留禹泽,万古向南流。

咏壶口 (清) 刘龙光
黄流滚滚入壶中,九折波澜此地雄。禹治功成留缺陷,往来舟楫一时穷。

咏壶口 (清) 刘龙光
渴马奔泉近,山雷震谷声。入中不见出,忽有云烟生。

壶口 (清) 吴聘九
劈凿壶山口,神奇建禹门。虹光惊乍吐,水国竟全吞。风送黄龙入,天随白浪翻。涵空能蓄势,倒泻若倾盆。两岸分秦晋,中流听鹤猿。星槎如可采,我亦欲寻源。 壶口秋风 (清) 葛临洲 万里洪流声怒号,天开一堑势雄豪。旅船横岸秦关远,征雁排空晋岭高。壶口山边风飒飒,孟门石下浪滔滔。丹崖翠壁环如堵,直欲樵渔傍水涛。

壶口 (清) 崔光笏
道光丁酉季春,因公至吉,润峰刺史款留。越日游壶口。时黄河解冻,白浪翻空,远望如云烟喷吐,洵巨观也。成七律一首。
禹功疏凿最先经,一线奔流若建瓴。石堑横分薄烟雾,天瓢倒泻吼雷霆。
昆仑水激千寻白,秦晋山分两岸青。过此匾舟容破浪,挂帆我欲济沧溟。

壶口秋风 (清) 白汝骥
万籁归壶口,秋风挟怒涛。河流千里急,风助一帆高。
地险船头转,山深浪自淘。浮楂仙路近,天汉接粱壕。


 



★壶口与大禹★

据我国神话传说:大禹的父亲鲧因窃取神土“息壤”治水,被天帝知道后,派火神祝融把他杀死在羽山。谁知他因治水之志未酬,竞三年“尸不腐”、“目不瞑”。天帝害怕他复活,就又叫祝融用“吴刀”去豁他的肚子。谁知一刀下去竞从肚子里跳出个人来——这就是鲧的儿子大禹。从此大禹子承父业,继续去完成他父亲为之丧身的拯救人类于汪洋洪水之中的未竞事业。他首先与兴风作浪的水神、水怪作战,他败共工,杀相柳,擒无支祁,接着便开始了艰苦的治水工程。他改变了父亲一味“水来土掩”的堵塞办法,而是以疏导为主,劈山开崖,引水入河,他发现黄河在壶口的孟门这个地方被高山阻挡,致使天下洪水泛滥,于是他就从疏通壶口开始,劈孟门、凿龙门,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成功地战胜了洪水,完成了父亲为之献身的宏业伟绩。使洪水流注东海,显出陆地,人们得以生存。

据说大禹治水的时候,有一条会飞的黄龙,帮了他很大的忙,这条龙的名子叫做应龙。应龙在前边用尾巴把大地一划,大禹照此开凿,便成江河,洪水便会顺河流向大海,大禹后边有神龟背驮神土“息壤”(就是这个乌龟帮大禹的父亲鲧盗取了天帝的“息壤”。)垫平洼地把人们居住的地方加高,那垫得特别高的地方就形成了名山大岳。

话说当初黄河被孟门的高山所阻,致使天下洪水泛滥,人们只好爬到树上或在山岩峭壁上掘洞藏身。大禹决心继承父业,为拯救人类治服洪水。大禹来到壶口这个地方,应龙便用尾巴向孟门甩去,谁料想孟门山高石坚,竞丝毫未动,应龙生了气,用龙角猛力一牴,把孟门冲开一个豁口,黄水宜泄而下,又用龙身一甩,便形成了“十里龙槽”,接着用龙足一蹬把地戮了个千丈深的洞,这就是壶口瀑布。

可是谁知应龙这一足下去用力太猛,伤了神力,所以怎么用力也飞不起来。大禹于是在瀑布的巨大水帘里边修筑了龙宫宝殿及高耸入云的龙门。封应龙为黄河之神,让它住在壶口下的龙宫里。每年让江海的鱼都聚集在壶口前的龙门下,让它们踊跃向龙门上跳跃,能跳上去的便会变化成龙,住在龙宫里,并让乌龟守卫在龙门下。因为壶口瀑布下住着黄河龙王,所以当地就把壶口瀑布叫做“龙王哨”。“哨”是水从高处往低处流的意思。也就是瀑布的意思,后来人们还在东岸修了龙王庙,并且把西龙王〓的禹王庙也习惯叫做龙王庙。

由于应龙成了黄河龙王,当地人又把黄河叫做“神河”,又把冬天结成的冰桥又称做“神桥”。


 




☆结语-中华之魂☆

仰韶文化从黄河流域开始发源;

再到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炎帝和黄帝的崛起;

进而到黄河附近活动的尧舜禹推动了社会发展;

而我华夏文明一直到宋朝为止,都是以黄河为依托的。

可以说,这条母亲河是中华民族之魂,是炎黄子孙的依靠,是中华民族声声振奋之标志。

唐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所以,在黄河上最激动人心的壶口瀑布的咆哮,不正是我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写照么?


 

★彩蛋-视频★

幸好,当时我还拍摄了一个视频,想必这样才能让你们感受出瀑布的壮观以及流速吧(照片没法表现),非常短的视频,只有不到半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