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苏俄老电影的步伐——带你走进俄罗斯历史名城

作者:Parkney 显示图片

俄罗斯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国家。莫斯科红场、雄伟的克里姆林宫等景点早已是举世闻名。俄罗斯人热情而豪放,这片广袤的土地造就了俄罗斯人坦荡宽阔的胸怀,漫长的冬天让俄罗斯人对大自然充满热爱,他们用音乐、舞蹈、电影来表达内心对生活的热情。俄罗斯人同样是细腻与多愁善感的,否则俄罗斯人不会创造出如此璀璨的艺术珍品,如此震撼心灵的文学、电影佳作。


在世界电影史上,苏俄电影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前苏联电影是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现象之一。1908年俄罗斯第一部故事片拍摄成功,俄罗斯电影诞生。

苏俄电影经历了“俄国电影(1839-1917)”、“苏联电影(1917-1991)”、“俄罗斯电影、乌克兰电影、白俄罗斯电影……(1992年以后)”三个阶段。苏联电影通常分为三个阶段:30年代的第一次高潮、50-60年代的“新浪潮”以及70-80年代的继续繁荣。


回顾苏俄电影发展史,我们发现,苏俄电影的影像记录不仅仅是一段段影像,更是一段段历史。历史深入到艺术创作中,深深影响着艺术创作。现在我们就跟着这些老电影去探寻俄罗斯的经典足迹。 我也特意挑选了俄罗斯17个红色城市23个经典地方带大家回味老电影的经典。


俄罗斯为1941~1945年间卫国战争中牺牲的无名英雄建立了纪念碑,有永不熄灭的火炬,火炬二侧有士兵正装站岗,定时换岗,以示对英烈忠魂的敬仰。下面则介绍几部发生在莫斯科的经典老电影。

(1)苏联电影《莫斯科保卫战》该片曾获得美国电影学院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全片分为《侵略》、《台风战役》两部。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国集中了190个师的兵力,以闪电战术入侵苏联,苏联因准备不足,在战争初期节节败退,德军直趋莫斯科城下,双方在莫斯科展开了殊死决战。


(2)1972年版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在广袤森林中进行的一场惊心动魄、激烈残酷的阻击战的故事。影片放映后,苏联电影界人士和广大观众对影片的好评如潮,影片成为苏联电影的经典作品。1973年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纪念奖、全苏电影节大奖等,成为一代经典。

而2015版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也会在莫斯科郊外开始重新拍摄,预计将在2015年5月在俄国上映,9月在中国上映。届时将赶上庆祝伟大的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

(3)1979年摄制的《莫斯科不相信眼泪》此片曾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讲述十七岁的女工卡捷琳娜因天真幼稚和充满幻想而冒充教授的女儿,并爱上了电视台摄影师鲁道夫,进而怀了孕。不久,鲁道夫发现真相并抛弃了卡捷琳娜。但卡并未就此消沉,她一面抚养孩子,一面发愤读书,终于在十六年后成为莫斯科一家大厂的厂长。此后,卡捷琳娜又结识了电焊工果沙,并一直隐瞒自己的身份。真相再一次暴露后,卡捷琳娜在女友们的帮助下,经过一番周折终于结束了单身生活,得到了一个女人真正的幸福。


(4)1985年播映的《莫斯科在广播》讲述了:女区委书记饱里索娃战前与丈夫离异,后与坦克兵上尉瓦西里相爱。然而,瓦西里在卫国战争中牺牲了。沉重的打击使女区委书记更加坚强,她在战后继续为世界和平事业而斗争。

(5)2010年拍摄的纪录片《伟大的卫国战争》(俄语:Великая 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是俄罗斯第一频道为纪念卫国战争胜利65周年。本纪录片通过大量珍贵的史料、惨烈的战争场面、冷峻深沉的解说和雄浑悲壮的配乐赋予了这部纪录片史诗般的风格。


在红场经过多次,但每次都没机会进去看一看列宁同志。为了纪念这个俄国一代伟人,在当年也有以他命名的几部电影分别是:

(1)1937年《列宁在十月》影片中表现俄国十月革命前夕,1917年11月列宁化了装登上从芬兰开往列宁格勒的列车去发动十月革命,隐藏在秘密寓所中。他不能与人民进行直接联系,只能通过彼得堡工人兼革命职业活动家瓦西里和他送来的报纸了解当时的政治形势。瓦西里忠实的执行党中央委员会交给他保护列宁安全的神圣使命。临时政府雇了密探四处追捕列宁,都没有成功。中央委员会开了历史性会议。会后,列宁便到瓦西里家里过夜。他从瓦西里家里接到的家信中了解到农村的情况,又知道了以诙谐幽默的马特维耶夫为代表的工人们如何机智地从车间赶走临时政府的代表,列宁根据革命形热作出了正确的判断。攻打冬宫成功后,列宁出现在斯莫尔尼宫大厅的欢呼人群中,发表了震撼人心的历史性讲话,为今后的革命指出了方向。


(2)1939年上映的《列宁在1918》是前苏联黑白故事影片。表现了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外遭英、日、土耳其等国的武装干涉,内临各种反抗势力的骚扰,全国处于普遍饥荒的严重关头,列宁以他的大智大勇领导全国人民顽强奋斗,最终赢得胜利挽救了革命。

在电影里我们看见了上个世纪初的“政治”、“风土人情”,我们验证了无产阶级革命之初期的稚嫩与原始,我们感受着一切直接和间接的命运。这里面就涵盖了关于苏联为何解体的信息。

(3)2001年上映的《遗忘列宁》描写了列宁生命中最后一年半的生活。他躺在乡下的府邸里,被拥挤、喧闹和毫无实际意义的关心包围着。这座房子里的每一件东西都属于国有财产,指派的护卫和妻子一起看护着他。继承者正在等待他的死亡,他的脚步日益逼近。尽管病情仍在恶化,他心里还是很清楚:一切都已经结束了。他的身体目前十分虚弱,并感到意识正在逐渐消失。但不管怎样,他的意志都不回放弃自我。这是一种不断战斗的意志,一种对权力的渴望。他回顾自己的一生,他想要改变什么?后悔过吗?本片把列宁放到一个普通人的角度,让观众看到一个没有伟人光环围绕下的一个濒死的普通人的生活。 


俄罗斯每个城市里都有很多雕像,而雕像多得你都分不清这个叫什么,那个是什么伟人,要纪念什么......而在众多的雕像当中这个雕像不得不提,这是一个仅次于列宁的另一个俄国伟人。坐落在红场上的一樽雕像,他可是俄国近代史上的代表人物,二战中攻不可抹的一位元帅。苏联著名军事家,战略家,苏联元帅——朱可夫。

朱可夫1896年12月1日出生,1943年1月18日,朱可夫被授予苏联元帅军衔,是苏德战争中继斯大林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苏军统帅,因其在苏德战争中的卓越功勋,被公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优秀的将领之一,也因此成为仅有的四次荣膺苏联英雄荣誉称号的两人之一,深受俄罗斯人民的拥戴和敬爱。逝世于1974年6月18日,享年78岁。


1995年播出的《伟大的统帅朱可夫,Velikiy polkovodets Georgiy Zhukov》,影片根据《朱可夫元帅战争回忆录》改编。朱可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苏联红军著名统帅,享有“战场救火车”“统帅中的统帅”之誉,曾四次获得苏联英雄称号,被斯大林喻为“胜利象征”。苏联卫国战争期间,他担任第一副国防人民委员、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成员、副最高统帅,协助斯大林制定最高统帅部许多战略计划和一系列重大战役计划,并先后担任过预备队方面军、列宁格勒方面军、西方面军、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司令员,指挥一系列重大战役,为战胜德国法西斯作出了卓越贡献。1945年5月9日,朱可夫元帅代表苏联最高统帅部在柏林接受法西斯德国投降。

纪录片《朱可夫为何被称为不败战神》讲述了:他曾拦下了德军魔鬼装甲师横扫一切的步伐,让其在莫斯科郊外铩羽而归,他曾让嚣张的日本军部改变了侵略的方向,从此再也不敢与其争锋。在苏德战争进行得最激烈的时候,他被斯大林从最高位贬到最低谷,但他几经沉浮,最终成为斯大林的“救火队队长”,在苏联已经快绝望的时候,他让将士们重新点燃了战斗的希望,欢呼“有他我们就要开始反攻”。他是朱可夫,从未打过败仗的大元帅,虽然他一生并未经历过太多的战争,但他却赢得了人们所能给予的最高称号,因为他所指挥的战争改变了世界。


列宁纪念中心:虽然此行我也是没有到过这个地方,但这个地方在这个锦囊里不得不提到,它和列宁墓一样重要。因为这里是俄国一代伟人的故乡,所以必需的记录下来的。由于这里并不是俄罗斯的主要旅游点,所以来这里的人非常少。

乌里扬诺夫斯克州 (Ульяновская область,Ulyanovskaya Oblast)是俄罗斯联邦主体之一,属伏尔加联邦管区。位于东欧大草原北部边缘,南连萨拉托夫州,西南和西部与奔萨州相连,西北毗邻莫尔多瓦共和国,北连楚瓦什共和国和鞑靼斯坦共和国,西南和西部与奔萨州相连,在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与萨马拉州相接,伏尔加河在中部流过。面积37,300平方公里,首府乌里扬诺夫斯克位于伏尔加河岸。成立于1943年1月19日。

1934年11月上映的《列宁的三首歌》第一首歌表现有了列宁之后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第二首歌表达了对列宁之死的哀恸,第三首歌则描绘了在列宁思想的引导下全国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


列宁在1897年曾经在流放中居住于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现在这里是位于列宁街的列宁故居,也就是当年列宁被流放时在此的居所,已成为博物馆。

本文介绍了“列宁”一生(由他出生到世逝)所在的三个重要地点:
第一个是他的故乡——乌里扬诺夫斯克;
第二个就是这里,沙皇时期他被流放的地方——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西伯利亚铁路上的一个重镇;
第三个就是红场上的——列宁墓。 


纪念碑位于圣彼得堡胜利广场中央,纪念碑细高,中间有铸铜的花环和手持枪支的苏联红军士兵和列宁头像,顶尖上有颗五角星。而即将介绍的很多老电影都与这座纪念碑有关。

列宁格勒保卫战持续了882天(从1941年9月8日到1944年1月27日)希特勒扬言:“让彼得堡这座城市在地球表面上消失。”俄罗斯人开始了艰难的列宁格勒保卫战。城市的人们每天只能得到25克面包,许多人被饿死,冻死。但苏联红军不屈不饶,拼死反抗,没有让敌人再前进一步。列宁格勒保卫战终于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但是也付出了痛苦的代价:超过150万人死亡,3200幢建筑被摧毁,城市面目全非,街道变成了瓦砾堆。1944年1月27日苏维埃军队解放了列宁格勒。


(1)电影《列宁格勒保卫战》讲述1941年8月下旬,气急败坏的希特勒在北翼调集了32个步兵师、4个坦克师、4个摩托化师和1个骑兵旅的兵力,配备6000门大炮、4500门迫击炮和1000多架飞机,向列宁格勒发动猛烈攻势,扬言要在9月1日占领列宁格勒。 列宁格勒是十月革命的摇篮,也是苏联的第2大城市和重要的海港、工业重镇及文化中心,约有300万人口。面对德国军队的进攻,苏联西北方面军总司令伏罗希洛夫元帅向当地军民发出号召:“在列宁格勒大门口,用我们的胸膛阻挡敌人前进的道路” ......

(2)2009年又重新上演了列宁格勒保卫战,而这次电影的名字改为《列宁格勒袭击》又称《进攻列宁格勒》,而这部电影则由俄罗斯、英国联合拍摄。1941年的列宁格勒,俊俏的苏联女警察及其战友们与德军、间谍、奸细、窃贼的战争,美丽的英国女记者、前苏联白军将军之女的乖舛遭遇,饱受饥饿折磨的苏联军民的生存状态,被称为“生命之路”的拉多加湖冰上运输线的开辟……出于爱国心和使命感,两位女主人公最后都选择了留在“死亡之城”……


(3)1952年10月17日《难忘的1919年(The Unforgettable Year 1919)》诞生了。本纪录片了叙述年青的苏维埃政权,在1919年粉碎了白匪叛乱,保卫了彼得格勒的历史事件,当时英美法等帝国主义支持白匪叛乱,但苏联人民在列宁、斯大林的领导下,镇压了反革命活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武装干涉。


冬宫广场除了在历代俄国皇朝时期有着特殊的意思,而在苏联的革命中也极具代表性。

(1)1966年的《战争与和平》是根据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经典著作《战争与和平》改编而成的多集电影。该片主轴是“1812年俄国卫国战争”,描述了1805年至1820年发生在俄国的重大事件,例如:奥斯特利茨战役、博罗季诺会战、莫斯科大火、拿破仑溃退等。该片继承原著的大部分内容,如“四大家庭”以及安德烈、彼埃尔、娜塔莎等人,再现了俄国当年社会的风貌。

在拍摄过程中动用了军队约12万5千人,1千五百匹战马,布置了大量场景。其制作费高达3260万卢布(当时价值约3600万美元,根据通货膨胀率换算为2005年时的价值约7亿美元),规模可谓空前绝后。


(2)1971年电影《尼古拉和亚历山德拉》(Nicholas and Alexandra)是俄罗斯沙皇尼古拉二世(Tsar Nicholas II of Russia)和他的妻子亚历山德拉(Tsarina Alexandra)的传记电影。

(3)2009年11月上映的《沙皇》以俄国历史上首任沙皇伊凡四世为主人公,讲述了16世纪的俄罗斯,他以残暴的手段统治全国,最终反对他的那个人却是他童年时的挚友;

伊凡四世在俄罗斯历史上有着深远影响,关于他的神话传说在俄罗斯多得不胜枚举,至今还在广为流传,他的故事也多次被搬上大银幕。电影《沙皇》由俄罗斯著名导演帕维·龙根执导,2009年5月曾入选第62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随后还曾参加了波兰华沙电影节、莫斯科电影节等,获得高度评价。


(4)2010年2月《我们来自未来2》是一部魔幻、悬疑、爱情的电影。该片讲述了圣彼得堡四个靠倒卖二战文物为生的年轻人从现代穿越时空隧道,重回战火纷飞的1942年,经历了伟大卫国战争的炮火硝烟洗礼后又回到现代,在短短的62个小时过后变得成熟的故事。续集继续了他们在卫国战争中的冒险,由于一次意外爆炸,瓦斯列夫和弗拉托夫回到1944年还加上了另外两个不良青年 ......


喀琅施塔得(Cronstadt)是圣彼得堡外波罗的海中的一座港口岛屿,曾经是波罗的海舰队所在地,1703年彼得大帝从瑞典手中夺得科特林岛后建立喀琅施塔得。1704年5月18日第一座要塞开始启用,被看做世界上最好最坚固的海上堡垒之一。1921年一群喀琅施塔得的水手、士兵及其平民支持者发动反对喀琅施塔得布尔什维克政府的起义,被迅速镇压。现在可以在岛上参观堡垒以及海军大教堂。

喀琅施塔得也是纪录片《伟大的卫国战争》中的一个重要战事场地。也是圣彼得堡外波罗的海中的一座港口岛屿,曾经波罗的海舰队的所在地。

第二季,第六集《大海战》讲到:苏联海军与盟国协同作战,到1943年,东波罗的海的形势开始发生急剧变化,苏联海军不断扩大兵力,清除并突破水雷障碍。随后,芬兰的投降以及苏联陆军在波罗的海各国的攻势,造成了一种迫使德国海军放弃芬兰湾和东波罗的海的局势。苏联波罗的海舰队将大部兵力留在喀琅施塔得和列宁格勒,用炮火支援陆地战役,完成了在伟大的卫国战争中应尽的责任。


1936年一部苏联老电影《我们来自喀琅施塔得》(Мы из Кронштадта)故事就是发生在这里的 。影片中高昂的革命激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在苏联电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919年10月驻守在喀琅施塔得海上要塞的波罗的海水兵队伍,及驻守在彼得格勒的步兵们,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同仇敌忾,并肩战斗,终于打退进犯的敌人保卫了刚刚建立起来的苏维埃共和国。影片一方面表现了英雄的战斗集体,—方面又通过具体人物塑造了政委马尔蒂诺夫、水兵阿尔青、瓦连金、步兵团长德拉乌金及步兵瓦西里等几个视死如归的人物形象。它以现实主义手法再现了苏联国内战争的史实,同时又浓墨重彩,鲜明有力地塑造了革命英雄的形象,获得了广泛认可。


现在是一座博物馆,展出了500多件有关其参与战斗和决定俄罗斯命运的文件、照片。它被世人熟知是因为参加了十月革命,开响了革命第一炮,但它还有着更多的历史。阿芙乐尔号巡洋舰1900年下水,并于1903年进入俄海军服役,参加过日俄战争,多次代表俄罗斯海军巡航访问,之后其一直作为训练舰艇。后来它参加了两次世界大战,在列宁格勒被围困期间英勇战斗而被击沉,直到1944年被打捞修复,后来作为博物馆开放。1992年,这艘巡洋舰又重新被授予海军军旗,成为俄海军象征。 

在1917年二月革命中,波罗的海舰队的水兵站在起义人民一边。到6月底,全舰队约有布尔什维克党员1.5万名。9月6日,以德边科为首的波罗的海舰队中央委员会通过决议,不承认临时政府,不服从其指挥。


1917年,德军进攻蒙海峡群岛时,波罗的海舰队使德军舰队遭到重创,未能突入芬兰湾,进逼彼得格勒。在彼得格勒十月武装起义(1917)中,波罗的海舰队起了重要作用。工人赤卫队、水兵和彼得格勒卫戍部队的士兵是起义中起决定作用的突击力量。有1万多名武装水兵和11艘军舰参加了推翻临时政府的战斗。德边科、斯拉德科夫、霍夫林等人代表波罗的海舰队参加了领导起义的革命军事委员会。

10月25日(11月7日)21时40分,“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舰首炮用空包弹发出了攻打冬宫的信号。波罗的海舰队的电台最先发布了列宁签署的革命军事委员会关于推翻临时政府的《告俄国公民书》。


1918年2—4月俄国军舰的冰区航行在波罗的海舰队的历史上写下了英雄的一页。这次冰区航行救出了236艘可能被德军俘获的军舰和运输船,使它们穿越坚冰封冻的芬兰湾,从雷瓦尔转移到赫尔辛福斯,然后又转移到喀琅施塔得。

十月革命胜利后,波罗的海舰队官兵积极参加了国内战争,他们是各海战区苏维埃海军和组建各内河区舰队的战斗骨干。在1919年彼得格勒保卫战中,该舰队的舰艇、海岸炮兵、航空兵和海军陆战支队,与陆军并肩战斗,起了重要作用,击沉英国武装干涉者的军舰18艘,击伤16艘,打退了他们从海上的进攻,迫使英国舰队撤销对彼得格勒的封锁。

1919年6月的作战也具有重要意义。当时,陆军和波罗的海舰队共同努力,夺回了红山炮台要塞。舰队参加国内战争各条战线作战的人员达2万人。由于积极参加反对专制制度的斗争和国内战争,舰队于1928年2月荣获红旗勋章。


是圣彼得堡最热闹最繁华的街道,聚集了该市最大的书店、食品店、最大的百货商店和最昂贵的购物中心。而且还可以欣赏到各种教堂、名人故居以及历史遗迹。而在这里也上演了一部浪漫的爱情故事。

2003年5月《狂爱彼得堡》美丽迷人的欧雅漫步在涅瓦大街上,吸引了不少倾慕的眼光。想要认识她的帅哥亚洛夏前来搭讪,欧雅告诉他许多关于自己的事,让亚洛夏神迷不已。

为了玩得更尽兴,亚洛夏于是CALL好友派提亚出来,三个年轻人很快就疯在一起。他们混在游客间、任意穿梭在街道上;他们逛着一幢幢历史悠久的博物馆和大教堂、留连在这座美丽的城市里。他们也越过了涅瓦河、沿着河岸饱览风光;他们更遇上了疯狂足球迷、为各自的拥护产生了争执…...这两个男人都发现自己喜欢上了欧雅…...正当三人不知如何是好时,傍晚的圣彼得堡却下起了大雨。湿漉漉的三个人急着想找间PUB续摊,一场精彩的爱情游戏即将登场……


维堡是一个小镇,距圣彼得堡129公里,虽然这么近但由于签证时间有限(30天),所以没有前往这个小镇,也可以说是一件遗憾的事情。我知道冬天的维堡是非常及引的,当一个人漫步在风雪中破旧的街道上时那种感觉像时光倒流了几百年。现在为了完成这个锦囊,所以必需把这个小镇加上去。

地理:维堡位于俄罗斯西北部列宁格勒州重要港市。在波罗的海芬兰湾东北岸的维普利湾口,东南距圣彼得堡129公里。维堡是水陆交通枢纽,为重要外贸港。维堡海边辟有旅游地、疗养区,其中有大量15-18世纪的教堂,镇内卡列普斯娜亚大街最为古老,许多名人在此居住过。

历史:1293年瑞典人建为城堡。1712年并入帝俄。1918—1940年属芬兰,1940年冬季战争被苏联占领。继续战争中维堡曾短期被芬兰收复,二战后《巴黎和约》又强迫芬兰交回苏俄。


战役:维堡战役,1710年4月2日—6月24日,在北方战争期间,俄军围攻和占领维堡要塞的战役。第二次维堡战役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1944年6月10—6月20日,苏德战争中列宁格勒会战最后几次战役之一,与斯维里-彼罗扎沃茨克战役一起是苏军1944年对德军十次打击的第四次打击。

战役目的:是从敌人手中解放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全境和列宁格勒州北部,在卡累利阿地峡恢复苏芬国界。预定通过列宁格勒方面军和卡累利阿方面军的协同进攻行动迫使芬兰退出战争。


电影: 2007年12月由芬兰拍摄的《血战1944》片名直译为《塔里-伊汉塔拉1944》,他是以芬兰人的角度来看待“苏芬战争续战”的最后一役,战以求和,哀兵必胜,其中就牵涉到维堡这个地方。该影片即演绎芬军将士在塔里-伊汉塔拉主战场上决死抗击苏军的全过程。

1944年诺曼底登陆后,苏联红军从卡累利阿地岬向芬军发起总攻,芬军向西北方向且战且退,到维普里(今俄罗斯维堡)一线重新设防,最终在塔里-伊汉塔拉一带与苏联红军对决,并全线遏制了苏联红军的进攻态势。该影片演绎的即是“芬兰的自由危在旦夕”之际,芬军将士在塔里-伊汉塔拉主战场上顽强抗击苏联红军的全过程。


伏尔加格勒最著名的马马耶夫岗,是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最激烈的战场,在高地上,手持宝剑的“祖国母亲像”高度有50米左右,雕像下面是阵亡者纪念馆。在城区以北3公里。 

这次坐火车走西伯利亚之旅,虽然没有到“伏尔加格勒“这个城市,也更加没有到过这个景点,但还是要借助于这个景点来拉开序幕完成我的微锦囊。斯大林格勒(今伏尔加格勒)位于伏尔加河下游西岸,原名察里津,是苏联内河航运干线伏尔加河的重要港口,又是苏联南方铁路交通的枢纽和重要工业城市。

(1)纪录片《伟大的卫国战争》第一季第四集《兵临城下》中则讲述了这一战事。1942年5月德军横扫苏联西南地区,逼近斯大林格勒;德国空军对苏联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的大规模轰炸行动;德军攻入市区;市区巷战;苏联红军反击;最终合围全歼轴心国部队。法西斯集团损失官兵近150万人,约占其苏德战场总兵力的1/4。苏军斯大林格勒会战的胜利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局势,不仅成为苏德战争的转折点,而且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性转折的主要标志。


(2)1942年上映的《保卫察里津》故事发生在1918年,帝国主义和白匪用各种手段颠覆苏维埃政权,企图占领粮食基地察里津,当时还是普通指挥员的斯大林被派到察里津整顿城防和市场,向莫斯科运粮。敌人炸毁桥梁阻挠伏罗希洛夫军队进入察里津,并在城内策划暴乱。在斯大林的指挥下苏联军民修复了铁桥,粉碎了敌人的阴谋。

(3)1946年上映的《伟大的转折》 这是一部以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为题材的故事片。该片获1946年戛纳国际电影节特别大奖,获1946年苏联国家奖金。它的特点是战斗场面很少,主人公是红军高级司令员,绝大部分戏是在指挥部的狭小房间内展开的。


(4)1989年《斯大林格勒大血战》上映,本片反映勒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转折点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夏季,德军大举进攻苏联,苏军撒退到斯大林格勒进行顽强地抵抗双动用200多万能兵力,2千多辆坦克、大炮、飞机。最后苏军夺得了控制权,拖住了德军主力,11月19日,1万5千门大炮发出了震撼世界的吼声:"苏联红军开始了伟大的反攻"这也成了二次大战历史的转折点。 浓烈悲壮气氛破真实地记载宏伟辉煌的场面.本片塑造了斯大林,崔可夫,古洛夫,朱可夫,赫鲁晓夫,叶廖缅科,罗克索夫斯基,希特勒,冯.博克,保卢斯等多个历史人物的历史形象的同时也塑造了西班牙共产党人以及德国红色合唱团等反法西斯英雄的英勇形象。

(5)1993年在德国上映《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由德国拍摄的,这是由德国人的角度去描述二战中斯大林格勒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次大战中,德国遭到史无前例的惨败一役,也是欧洲战场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苏联红军用自己的肉身挡住了德国炮弹和飞机的轰炸。影片在描写战役的同时,企图探讨两个受害人因战争改变命运的经过。

1942年,几个很普通的德军士兵从温暖的海滨随部队调往斯大林格勒前线,很快他们就被残酷的战火吞没了。随着冬天的来临严寒成了比战斗更可怕的东西。在冰天雪地里他们想的不是如何作战,而是如何活下去。每天都有上千德国士兵死亡。德军的溃败就像一场大灾难,士兵们一个个死去,最后的两个人在幻想着回乡的温暖中冻死在了白色的冰面上。


(6)2001上映的《兵临城下》改编自作家威廉·克雷格1973年创作的同名纪实小说,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苏联红军传奇狙击手瓦西里·柴瑟夫与德军顶尖的神枪手康尼少校,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一场生死之战。

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瓦西里是一个威震部队的神枪手。他的好枪法百发百中,令敌人闻风丧胆。为了激励士气,树立榜样,瓦西里的战友——苏军文宣部军官丹尼洛夫在报纸上大量刊登瓦西里的英雄事迹,令瓦西里的形象更为高大。然而,坦妮娅的出现,让瓦西里和丹尼洛夫都同时迷恋上了这个飒爽女兵。但塔妮娅喜欢的是瓦西里,这让丹尼洛夫大为妒忌。另一方面,德军派出了他们的狙击手康尼,让同是神枪手的他抗衡瓦西里。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瓦西里和康尼开始了斗智斗勇的决斗。


这里的博物馆展出的展品全都是与二战期间那场战争有关的。而有部电影也讲述了这次的战役。

库尔斯克战役发生于1943年,是苏德战争的分水岭,双方共投入了超过250万名士兵和6000多辆坦克,是史上规模最大的坦克会战和单日空战。库尔斯克会战也是德军最后一次对苏联发动的战略性进攻。

1970年5月7日上映 的《库尔斯克战役》讲述了1943年7月5日–1943年8月23日,苏军与德军在库尔斯克附近进行的防御战役和进攻战役。斯大林格勒会战后,苏军将战线向西推进600余公里,在库尔斯克附近形成一个突出部,使战场形势发生有利于苏方的变化。为夺回战略主动权,希特勒决定在库尔斯克地区发动大规模进攻。苏军原打算在该地区乘胜进攻,但斯大林获悉德军企图后改变决心,决定以优势兵力有计划、有准备地暂时转入防御,歼灭、消耗德军突击集团,为苏军转入反攻并进而转入战略进攻创造有利条件。


虽然这里离莫斯科不是太远,我还是没有到这个地方。所以现在只能用这时的资料了。这也是二战中一个出名的战场,当年那场勒热夫——瑟乔夫卡战役就发生在这一带地方。

纪录片《伟大的卫国战争》第二季 第三集里讲述了,勒热夫突出部是典型的山地地带,地形非常复杂,河流众多,尤其在突出部的左翼,群山环抱,森林密布。复杂的地形加上距离莫斯科仅120英里的位置,使得勒热夫成为了德俄双方的必争之地。 


1941年10月,随着铁路爆炸声,德军在经过数月激战后最终占领了勒热夫突出部,并把持着各个制高点,使得德军对苏军的进攻路线一览无余。斯大林很快任命铁木辛哥替换朱可夫,并于1941年冬季发动反攻。起初,战役进行得很顺利,但由于补给通道不佳,苏军第22、第29及第39军团被德军包围。为解除这个对德国第9军团侧翼的威胁,德军发动塞德利茨行动,被包围的苏军被彻底消灭。从1941年冬季到1943年初的长达15个月的时间里,苏德多次交战。勒热夫战役的主要意义在于牵制了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庞大兵力,使得德军12个师从苏德战场其他地段,包括从南方调到该交战地域,德军还被迫放弃了预定在西方向实施的数个局部进攻战役。

勒热夫—瑟乔夫卡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中苏联红军西方面军、加里宁方面军与纳粹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在勒热夫、瑟乔夫卡、维亚济马一线争夺德军据守的“勒热夫突出部”的一连串进攻与防御战役,德国称之为勒热夫重点防御 。


虽然这里我也没有到过,但按历史资料介绍,这里也曾是二战其间的一个战场,那一场著名的克拉斯诺达尔战役就发生在这里。而这场战役其实是包含在卫国战争《高加索战役》中的一场小战。

苏德克拉斯诺达尔战役于1943年2月9日开始。苏军北高加索方面军部队在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于2月9日向克拉斯诺达尔的德军发起进攻,至12日解放了克拉斯诺达尔。在此情况下,德军立即采取措施加强南方的航空集团,以提高其战线南翼防御的稳定性。同时,命令德军向塔曼半岛退却。到2月下半月,德军继续向塔曼半岛退却。战役过程中,苏军予德军以重创,收复了克拉斯诺达尔和其他数百个居民点。但是,围歼退却的德军这一任务却未能完成。


纪录片《伟大的卫国战争》第二季,第四集《高加索战役》中讲述了,在巴巴罗萨计划及莫斯科战役失败后,德军开始了第二次的“闪电计划”,其中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控制高加索油田。德军企图合围歼灭罗斯托夫以南及其东南的苏军,而后从西面迂回高加索山主脉,夺取新罗西斯克、图阿普谢。同时从东面进行迂回,攻占格罗尼、巴库。在实施迂回机动的同时,翻越高加索山主脉中部各山口,前出到第比利斯;库塔伊西、苏呼米等地域。德军占领高加索后期望瘫痪黑海舰队各基地,从而确保黑海制海权,但苏军在少将S. Goriunov和K. Vershinin率领的航空黑海舰队的支持下,彻底粉碎了德军的计划,重创德军的精锐军队和航空兵。 


塞瓦斯托波尔海湾:虽然没有到过这个地方,但还是要借助这里的介绍来完成我的微锦囊的。这里也是《伟大的卫国战争》的一个重要战场。

黑海舰队苏联时叫红旗黑海舰队是俄罗斯四大海军舰队之一,海军实力位列第三,现役人员有2.3万人,各型舰艇90艘、飞机50架(更新变化较大),总体实力不及前苏联时期的四分之一,现任司令亚历山大·维特科海军中将,旗舰“莫斯科”号巡洋舰。


(1)纪录片《伟大的卫国战争》第二季,第二集的《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第二季,第六集《大海战》中的战事就是在这里发生的。

<1>《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苏联空军在1941年夏天轰炸了罗马尼亚油田,德国因此修改了他们的进攻计划,集中所有南方军团的力量对塞瓦斯托波尔发起进攻,苏军为保卫黑海舰队的主要基地塞瓦斯托波尔,在1941年10月30日至1942年7月4日,与德军第11集团军进行了艰苦的、持久的防御战役,直至弹尽粮绝不得不撤离刻赤半岛。塞瓦斯托波尔防区的局势急剧恶化,最后德军占领塞瓦斯托波尔。此战,苏军因寡不敌众而最终失利,但陆海空三军密切协同,进行积极防御,在德军后方牵制其兵力长达250天之久,给德军以重大杀伤,有效牵制了德军在前方战场的兵力。


<2>《大海战》德国飞机乘着黑暗抵达塞瓦斯波尔上空,按计划他们要向这一军港的航道投放水雷以便将黑海舰队封锁在港内,然而由于苏联海军预先实施了灯火管制,德机在黑暗中无法找到投放水雷的位置。苏军防空部队的探照灯突然间同时打开,岸上及舰艇上的高射炮向空中猛烈开火,与前来空袭的德机展开了激战并将其击退。

(2)1944年的影片《山地大战》根据安德烈·普拉托诺夫的短篇小说《精神高尚的人》改编而成。影片讲述了政治指导员尼古拉·菲利琴科夫率领5名塞瓦斯托波尔海军战士炸毁德军10辆坦克,敌人的攻势最终遏制住了。实际上,1941年11月7日,塞瓦斯托波尔海军战士不可能消灭10辆德国人的坦克,因为在此以前,在克里米亚作战的德国-罗马尼亚第11集团军既没有一辆坦克,也没有一门突击炮。关于这一点,曾任这个集团军司令的冯·曼施坦因元帅予以证实,俄罗斯的当代历史学家们也完全同意他的观点。苏军指挥员们之所以需要传奇式的德国坦克部队,仅仅是为了掩饰1941年10月底到11月初自己在克里木不光彩的失败。


(3)2015年4月上映,由俄乌合拍、乌克兰导演莫克里茨基执导的《塞瓦斯托波尔战役(Битва за Севастополь)》故事取材于苏联传奇女狙击手柳德米拉·帕夫里琴科(Людмила Павличенко)的部分生平生事迹。

1941年6月,希特勒将战火烧到苏联加盟共和国乌克兰,俄罗斯族姑娘、基辅大学历史系四年级学生帕夫利琴科中断学业,参军奔赴前线,在克里米亚半岛的塞瓦斯托波尔书写了二战史上一段不朽的传奇。1941年11月至1942年7月的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是二战史上最惨烈的城市保卫战之一,7万苏军为国捐躯。因在校期间受过专业射击训练,帕夫利琴科在狙击战斗中屡立战功。参战短短一年,她独自狙杀德军官兵309名,其中包括36名狙击手,创史上女狙击手杀敌数量之最。

影片虚构了帕夫利琴科与三个男人炮火下的情感故事,悲壮的爱情主线贯穿始终。初恋马卡罗夫中尉对帕夫利琴科关怀备至,但为了自己的一个承诺,痛苦地拒绝了她的爱,最后战死沙场;搭档基岑科少尉对她一见钟情,两人在并肩作战中相爱。一次执行任务途中,基岑科为保护心爱的女人,牺牲在她的怀里。1942年7月,在塞瓦斯托波尔沦陷前几天,伤痕累累的帕夫利琴科拿着好友乔帕克搞到的救命通行证,搭乘潜艇离开火线。而那个一直深爱着她、曾被她讥讽为“胆小鬼”的医生乔帕克,送别爱人后义无反顾地回到死亡前线。


从圣彼得堡来这里时满天风雪,呈现了一片白茫茫的影像。而从这里去摩尔曼斯克时更是雨加雪。而我们住的旅店刚好就在火车站旁边,走几步路就到了,虽然旅店在火车站旁边,但一点也没有感觉到火车的吵杂声。从彼得罗扎沃茨克可乘船前往美丽的基日岛(Остров Кижи)看那18世纪的木结构教堂。

一般的旅游者来这里主要是两个目:
一、是要上基日岛,可惜去的不是时候大冬天的船都停开了,直升飞机又贵坐不起(18000RMB来回),只好作罢了。
二、就是从这里前往摩尔曼斯克,继续往更冰天雪地的地方去。


来到彼得罗扎沃茨克证明我们已经来到了卡累亚共和国(Респу́блика Каре́лия,Republic of Karelia)的首府。卡累利阿共和国位于俄罗斯欧洲部分的西北部,白海、拉多加湖和奥涅加湖之间。领土南北距离650公里,东西距离250公里。卡累利阿共和国西邻芬兰的拉普兰,南邻俄罗斯联邦列宁格勒州和沃洛格达州,东邻阿尔汉格尔斯克州,北邻摩尔曼斯克州,东部濒临白海,南部为拉多加湖和奥涅加湖。

说到卡累亚共和国在历史上也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地方。13世纪开始卡累利阿部分地区属于瑞典,18世纪中期它们属于俄罗斯。1923年到1940年,卡累利阿地区是隶属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苏联卫国战争开始后,芬兰于1941年7月进攻苏联,试图收回被占领的领土,并在达到这个目标后停留在1939年的国境线上。

1944年,苏联发动反攻,重新占领了被芬兰夺回的领土。但是芬兰保住了独立的地位。因此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存在意义已经不大。1956年7月1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宣布撤消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将其并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并改名为卡累利阿自治共和国。

苏联解体后,卡累利阿共和国作为自治共和国保留在俄罗斯联邦中。而在这里不得不提的一件大事就是苏芬战争,“卡累利阿战役(Karelia,Battle of)“又被称为“冬季战争”。


(1)1941年前苏联老电影《来自列宁格勒的女孩》讲述了在1939年~1940年的芬兰战争中,由女性志愿者组成的医疗小组来到了前线,年轻的护士和医生无私的帮助和救护着与敌人英勇战斗的伤员们。在严峻的考验中,也伴随着友谊和爱情。

(2)1989年11月30日由芬兰拍摄的《苏芬战争》又称《冬季战争》,以芬兰人的角度记述苏芬战争前线几个普通芬兰士兵的经历,以此告诉人们,弱国芬兰敢于抵抗俄国红军侵略的精神力量究竟来自何处?


(3)1992年芬兰电影《冰雪前线》讲述了1939年-1940年冬季,在芬苏战争中服役的挪威护士安·玛丽,偶然结识了芬兰伤员马可斯,两人相爱。他们离开部队在挪威北部建起了家庭。1940年夏,战争再次爆发,马可斯又要入伍,而玛丽也在家乡被迫看护伤病员。转战到苏联的军队士气低落,马可斯在一次遭遇战败后,悄悄逃回了挪威老家。然而当马科斯回家后,却目睹了自己的妻子和德军军官鲁特生活在一起......

(4)2004年芬兰影片《超越前线 Framom främsta linjen》影片讲述了苏芬战争中芬军在卡累利阿地区发生的一段故事,再次向人们证明了芬兰人做了他们必须把苏联人留在国境线外的行动和决心......


其实是由阿廖沙的雕像和旁边的二战纪念碑组成的。而那个“阿廖沙”的雕像确实很壮观,它屹立在科拉湾上,远远地看着科拉湾,阿廖沙像一个巨人一样保护着这一带海湾的和平和安宁。而且阿廖沙脚下二战纪念碑的火还是长年不熄灭的火,纪念碑上刻有1941-1945的字样,主要是纪念伟大的卫国战争。

从沙皇俄国时期开始,在北方地区建立不冻港的海军基地就是俄罗斯积极推行的一个海军发展战略。1899年沙皇俄国在这一地区建立了第一个军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科拉湾的战略地位显得更加重要。苏联政府于1933决定在科拉湾建立北方舰队分舰队,1937年改为北方舰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摩尔曼斯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来自盟军国家的各种物资,通过这里,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苏联各地。


在1941年至1945年《伟大卫国战争》年代里,摩尔曼斯克经历了最严峻的考验。苏军正是在这里与企图占领极圈内地区的德国法西斯的海军进行了最激烈的战斗。当时,摩尔曼斯克捕鱼船队的46艘船只被改造成北方舰队的军舰。摩尔曼斯克人在抗击德寇的同时,继续向国家提供着鱼和鱼罐头,在作战的三年中,他们捕鱼85万吨,生产了360万听鱼罐头。1985年摩尔曼斯克被授予“英雄城市“的称号。

1942年夏,摩尔曼斯克几乎被完全摧毁:极昼时不落的太阳变成了这座城市的诅咒。法西斯的狂轰滥炸导致以木结构建筑为主的摩尔曼斯克四分之三被烧毁。整个战争年代,摩尔曼斯克共遭到792次空袭和18.5万枚炸弹的轰炸,在遭受轰炸的强度上仅次于斯大林格勒位居第二位。


1942前苏联老电影《玛申卡》讲述了—名邮局普通职工玛申卡,是—个工作勤奋、谦虚热情、精神崇高的姑娘。1939年,苏联与芬兰的战争爆发了。玛申卡志愿报名上了前线,被派往彼得罗查沃德斯克的军卫生处。玛申卡担任卫生员以后克尽职责,以自我牺牲精神为病员服务,她的行为也感染了她的男朋友阿廖沙英勇地投入战斗。

这部影片的电影剧本完成于苏联卫国战争前夕,但影片于战争期间拍完并放映。可以说,它是战争时期拍出的优秀故事片之—,它在电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们的创作意图不是对现实生活进行概括,而是着重表现苏联人民身上的力量源泉和崇高的道德品质。创作者以抒情的、水墨画似的色调去描写玛申卡这个姑娘,把她作为俄罗斯妇女优秀的典型。他们力图寻找并确定具有高度道德意义的性格和环境,从而呈现出生动的时代形象。这些特点在他们以......


北方舰队博物馆位于一个较偏的位置上,不过坐1路车可以到达。蓝色的外墙挺好看的,但不知为什么外墙非常破,不知道是不是为了配合博物馆和这地方历史的主题呢?里面有三层楼,展出的都是北洋舰队的物品。在里面的留言本里可以看到这么多年来也有不少中国人来过这里参观。而我当然也在留言薄里留下我的足迹啦。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为同美国争夺海上强国地位,苏联政府积极发展海上军事力量。北方舰队成为俄罗斯海军着力发展的海上力量之一。苏联的第一艘核潜艇就是在1958年配备给北方舰队的。从50年代到70年代,北方舰队成为苏联最为强大的海军舰队,原苏联海军的三分之二的核潜艇和水上核舰艇都驻扎在北方舰队。

在《伟大的卫国战争》第二季第六集《大海战》中也曾提到过北方靓队的重要性和攻绩的显赫。


位于加里格宁勒西部,为俄罗斯波罗的海舰队主要基地,整个城镇在街上随处可以看到穿海军军服的军人,很多军事建筑物,有著名的Krepost' Pillau,为以前普鲁士年代的碉堡,现在为俄国军事建筑物,闲人免进,拍摄也不能太近。

加里宁格勒也是我这次旅程中没法到达的一个地方,这次不会因为是间问题,却是因为涉及地域问题,所以这个地方对于我这次行程来说也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地方。


(1)地理:加里宁格勒州(俄语:Калинингра́дская о́бласть)又译卡里宁格勒州,是俄罗斯联邦最小的州,首府为加里宁格勒,有着与其它地区相比独特的地理状况。位于波罗的海沿岸立陶宛西方的'小立陶宛',南邻波兰,东北部和东部与立陶宛接壤,与俄罗斯本土不相邻,是一块飞地。加里宁格勒州从加里宁格勒到华沙距离为400公里,到柏林、哥本哈根、斯德哥尔摩的距离均在600公里左右。

加里宁格勒州也是前苏联波罗的海军区总部曾经设在此地。加里宁格勒二战后还作为总部俄罗斯波罗的海舰队,为切尔尼亚霍夫斯克,顿斯科耶和加里宁格勒契卡洛提供空军基地及海军空军基地。

(2)“波罗的斯克“是原苏联波罗的海舰队司令部驻地,有波罗的海海军博物馆。工业有舰船修造、轻工业和金属制造等。铁路和航运与加里宁格勒相通,是加里宁格勒的外港。该港地处波罗的海南部,是俄罗斯波罗的海舰队西出大西洋的最近作战基地,驻有巡洋舰以下各型舰艇。东距舰队司令部驻地加里宁格勒48千米。


(3)历史:加里宁格勒市(Калининград)旧称「哥尼斯堡」(Königsberg),该地原为立陶宛的一部份,后来被德国瓜分,成为了东普鲁士的一部分。二战后割让苏联,属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管辖。

1991年苏联解体后,原本属苏联一部份的立陶宛和白俄罗斯脱离独立,导致加里宁格勒与俄罗斯本土分开,而成为该国的外飞地。这个城市看不到其德国历史,因为很多其普鲁士兴盛时期兴建的建筑物都在二战中被炸毁。看到的只有苏联式的建筑,而且是被认为全苏联最丑陋的建筑。唯一看到的德国建筑是复修了的大教堂。


加里宁格勒州原是属于东普鲁士,中心城市是哥尼斯堡。二战结束之后,根据苏美英三国签署的波茨坦宣言,哥尼斯堡和东普鲁士北部地区划归苏联版图。1946年,这片土地成了俄罗斯联邦的一个州。为了纪念刚刚去世的苏联总理加里宁,该州以他的名字命名,并定为该州首府。苏联政府强行将这里的德国人迁走,并同时迁入大批俄罗斯人。

1990年3月,立陶宛宣布独立,故此意外地将把俄罗斯本土和加里宁格勒州分开。该州居民1990年后如要前往俄罗斯,通常都要利用海空交通工具。但如果居民走陆路进出俄罗斯,就必须经过立陶宛和白俄罗斯。俄罗斯公民从前来往享有的便利条件,一去不返。特别是加里宁格勒州的居民,要想前往俄罗斯,必须经过立陶宛的边防警两次检查。俄罗斯的货物如果要过立陶宛,必须接受立陶宛海关的监管。欧盟认为,2004年波兰和立陶宛加入欧盟后,俄罗斯人必须取得欧盟的签证才能进出加里宁格勒。


这里除了介绍了俄罗斯远东舰队自沙皇俄国时代至今的战史,还重点讲述了二战中日俄战役的历史。

(1)纪录片《伟大的卫国战争》第二季,第十集《对日战争》中讲述了:根据苏、美、英三国首脑的雅尔塔会议决定,在德国投降和欧洲战争结束后2个月或3个月内,苏联将参加同盟国对日本作战。

1945年8月9日凌晨,在苏联远东军总司令A.M.华西列夫斯基元帅的指挥下,苏军157万多人在太平洋舰队和红旗黑龙江分舰队的协同配合下,对日本关东军发起全线总攻击。同时,对朝鲜北部的日军发动进攻。

到8月30日为止 ,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北部的关东军各部队均被解除武装。此外,苏军还攻占了南库页岛和千岛群岛的各岛屿。9月2日,日本无条件投降。苏联卫国战争胜利结束。


(2)1984年播出的《冲出重围》讲述了:苏联为了尽快竣事战役,调派苏联部队20万进入蒙古及中国清除日本关东军,在颠末蒙古境内遭碰到日军一个军的敢死队坚强抵抗,日军用人肉炸弹打击苏军的坦克战群,并设置精密的防备体系使苏军深陷匿伏,颠末鏖战,苏军伤亡惨重……苏军一小分队进入日军防备堡垒用血肉之躯炸掉堡垒,而苏军坦克兵团在无弹药的环境下,与日军的增援兵团相碰,同归于尽,终极苏军胜利,但战役的血腥,暴虐让民气情极重…… 


新西伯利亚主火车站是新西伯利亚州迄今为止最大的火车站,火车站也成为整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新西伯利亚诞生在西伯利亚铁路大干线上,随着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修建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最早它是一个正好处在铁路干线和主要河流之一的鄂毕河上的一个车站,1926年改称新西伯利亚。1931年开始大规模建设,经过8年的时间,于1939年全部投入使用。

提起“新西伯利亚”除了说起它的历史、地理、矿产的一些重要性外,还提到有很多导演都喜欢在这西伯利亚荒原上拍电影,而且多数的提材来原于爱情故事,或许西伯利亚是爱情圣地的原故吧。多部著名的电影在西伯利亚这个荒芜的土地上发生:


(1)1965年由美国导演出品的《日瓦戈医生》(Доктор Живаго)改编自195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俄罗斯诗人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的长篇小说。该故事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描写理想主义者的医生日瓦戈和热情奔放的护士娜拉之间的爱情故事。壮丽的北国风光和动荡的革命背景亦增强了影片的可看性。

(2)苏联解体后的第一部电影《西伯利亚理发师》讲述了一个俄罗斯男人和一个美国女人的感情悲剧,在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与人需要更多的宽容才会有美满的结果。

(3)1998年上映的《情留西伯利亚》描述了1885年美国寡妇认识了俄罗斯军校学生安德烈·托尔斯泰并相恋,但是他们最终没有结合。


(4)2008年美国悬疑、惊悚、犯罪、恐怖电影《穿越西伯利亚》在这段路程中拍摄场最多的。故事全程发生在北京到莫斯科的K3列车上,列车全程穿越了一片白茫茫的“西伯利亚”荒原。而在这6天5夜的这趟奇异的西伯利亚之旅中不仅有奸情、还有谋杀和犯罪。警官Grinko上车调查一起毒品案件,却盲打误撞牵引出故事主人翁的秘密。原本温暖和谐的车厢一路演变成地狱,充斥着谋杀、欺骗、谎言和罪行。

(5)2010年9月上映的《边疆》故事发生在1945年9月,一个叫西伯利亚的俄罗斯边疆地区 ,那里的人们都是战前德国集中营的俄罗斯人,被统一分配到那里工作。男主角伊格纳特是二战英雄,战争结束,他被调去开火车。在集体晚饭上结识了索菲姑娘,一个孩子的母亲,并开始约会。那样惹恼了一直深爱索菲的斯泰潘,他在伊格纳特的火车上动了手脚...... 


顿河因小说《静静的顿河》而闻名于世,是俄罗斯欧洲部分的第三大河(部分支流在乌克兰境内)。源起中俄罗斯丘陵东麓,曲折东南流,后折向西南,经森林草原带和草原带,注入亚速海的塔甘罗格湾,长1870公里,流域面积42.2万平方公里,河口多年平均流量935立方米/秒,年均径流总量约295亿立方米。顿河畔罗斯托夫城下游开始为三角洲地带,面积340平方公里。顿河畔罗斯托夫为沿河三大港口之一。沿河绿地公园位于顿河大桥以东,风景秀丽。

虽然这个地方也不在我的西伯利亚铁路之旅当中,但听到这个城市名——顿河畔罗斯托夫,就另我想起了苏俄时期一部很出名的作品《静静的顿河》,所以也要把这个城市列入这文章当中。

1957年《静静的顿河》上映,影片共分三部,生动地描写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苏联国内战争结束这个动荡的历史年代中,顿河哥萨克人的生活和斗争。刻画了格里高利和其情妇阿克西尼娅等众多人物,描绘了多色调的场景,多侧面多层次的反映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同时也表现了苏维埃政权在哥萨克地区建立和巩固的艰苦过程及其强大的生命力,揭示了一切反动落后势力必然灭亡的命运。


1、西伯利亚的蓝眼晴——贝加尔湖(байкал, Lake baikal),越冷酷越美艳动人  
@http://www.mafengwo.cn/i/3486598.html

2、冬日如诗画般的梦幻小镇、白石之城——苏兹达尔(Суздале,Suzdal)
@http://www.mafengwo.cn/i/3497640.html

3、北极圈冬日赏四极——摩尔曼斯克(Мурманск,Murmansk)
@http://www.mafengwo.cn/i/3509393.html

4、探秘北冰洋船舶的墓地——捷里别尔卡(Teribyorka)
@http://www.mafengwo.cn/i/3513817.html

5、“西伯利亚铁路”枢纽上——那些别具特色的火车站
@http://www.mafengwo.cn/i/3516960.html 

6、随着苏俄老电影的步伐——带你走进俄罗斯历史名城
@http://www.mafengwo.cn/i/3521867.html

7、为自已的旅程画个圆形
@http://www.mafengwo.cn/i/5353811.html

8、随着猫咪的足迹游走——星月之国(土耳其)
@http://www.mafengwo.cn/i/5357901.html

9、穿越横跨欧亚大陆的国度——土耳其
@http://www.mafengwo.cn/i/5361897.html

10、土耳其最美的D300、D400沿海公路——小镇篇
@http://www.mafengwo.cn/i/5367738.html

11、融入当地——体验土耳其(阿拉伯 العربية )水烟文化
@http://www.mafengwo.cn/i/5372552.html

12、75天欧亚三国行连载游记(俄罗斯、土耳其、伊朗)——火车穿越11442公里冰雪大地“从俄罗斯远东(海参威)到北冰洋小镇(捷里别尔卡)”——连载游记
@http://www.mafengwo.cn/i/3525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