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出发,火车或者汽车先到江油,再从江油转汽车去窦团山。原来江油直达窦团山班车取消了。只能乘江油去武都的小巴在中途下车,再由客运公司小巴送至窦团山后山停车场。
因为要从后山上山,原计划从窦团山前山牌坊开始,走通往山顶的步行石梯——通天道的计划无法实现了。
最早知道窦团山,还是多年前看央视介绍红衣人杨海平在两座山峰间凌空飞渡。窦圌山的“圌”字又很生僻(现在景区用了“团”字),有这样神奇的地方,下决心有机会去看看。
2008年5.12大地震,从电视上看到了窦团山建筑遭受到严重破坏。山顶上的六座建筑除鲁班殿外,其余玉皇殿、窦真殿、十王殿、超然亭、五岳殿五座建筑全部倒塌。我当时想还能再看到这奇峰吗?
后来闻知窦团山进行了大规模修缮,又恢复了往日风采。
诗人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他游的第一座名山就是窦团山,并在此留下“樵夫与耕者,出入画屏中”的著名诗句。后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手书镌刻于山中石碑之上。
云岩寺前东侧悬崖上,有座为纪念窦团山的开山鼻祖窦子明在此修炼飞升成仙的飞仙亭,该亭创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现亭为 1985年重建,重檐歇山仿清式建筑。
唐代彭明县有个主薄叫窦子明(又称窦子石),倾慕窦团山清、奇、幽、秀,便弃官隐居山上,修仙炼道。他换修了铁索桥,重建了山上的寺庙,三年后功成飞升,从山门口的悬崖处跳了下去,变了神仙。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从此,后人为纪念他,便将豆团山改名为窦团山。
向山下望去,涪江冲积而成的江彰平原,田野平畴、广袤肥沃、风光如画。
松风亭。亭旁长着的一颗白皮松。据说,这棵白皮松植于南宋,历经700多年仍然生气勃勃,可称窦圌山“活化石”,尊称为木土之神。
白皮松风亭往前,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岩寺。
梅花桩。一高一矮。
山谷大裂缝。
在山谷里听到头顶铁链哗啦、哗啦作响,仰头一看正在进行凌空飞渡表演。
后滚翻。
表演结束了。
纠结。
窦团山是种沙岩构造,很容易风化。
窦团山山颠三峰,拔地而起,高逾100米,名东岳、窦真、鲁班。峰顶各有古庙一座,分别为东岳殿、窦真殿、鲁班殿。
三座山峰中只有东岳峰有路可通山顶,其余两峰都是悬崖峭壁。山峰之间由上下两根铁链组成的铁索悬桥相连。
连接主峰的铁索悬桥初建于唐代,先后换修6次。身怀绝技的飞人,在铁链上表演,行走如风,被誉为“华夏一绝”。
东岳殿。
超然亭。杨海平就是在这里表演凌空表演。300元一场,凑齐30人开演,10元/人。杨海平的老伴和女儿在超然亭出售凉面、云吞、糯米圆子等小吃。我吃了碗云吞。杨海平的女儿曾经也表演过凌空飞渡。
东岳峰山顶有个小广场,有凌空飞渡的浮雕。
杨海平,1949年生人,从1978年开始表演凌空飞渡,曾经6次走进中央电视台。30年的岁月磨砺,杨海平现在是身体硬朗、精神矍铄。
插播一下,这次出行被蚊子咬惨了。每天腿上都不知不觉增加几个包。一瓶六神花露水喷剂都用完了。
杨海平在表演上前给大家介绍窦团山。
窦真殿。
鲁班殿。
窦真、鲁班之间只有铁索相连。
表演开始了。
后空翻。
两臂平伸。
窦真殿跪拜祈福。
其实我觉得他在殿顶表演风险更大,屋瓦倾斜很大,下面就是悬崖。从片子中看,似乎没有安全带。
白鹤亮翅。
年纪大了,返回时先歇息会儿。
返程时的表演。
下山途中有个大玻璃棚,里面保存着大地震毁坏的建筑构件。
向山下眺望。
休憩。
百味皇林。“中国历代皇帝廊”,塑有223尊帝王塑像。
岩寺山门西侧约30米远处,有座塔儿坟,又名骨灰塔,相传是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为安置云岩寺开山第一代和尚了然的舍利子所建,塔呈六边形砖塔,宝盖顶,四层,高3.6米,直径1.8米。
回望窦团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