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县在石家庄东南45公里左右。对于赵县,我更愿意将其称为赵州。古代此地多称为赵郡或赵州,民国时期才改为赵县。与可此相参照的是定州,定州是古地名,民国时期改为定县,1986年又称回定州市。赵县虽然因为没有升级为县级市,所以未能恢复赵州的旧称,但我更喜欢赵州这一名称。河北天津一带还有多地与此相同,如易州—易县,景州—景县,雄州—雄县,蓟州—蓟县,不一而足。
说实话,原先对是否来赵县,还持有否定、犹豫的态度。赵州桥是自小学起便从语文课本上耳熟能详的,然而由于太熟悉了,反而没有引起特别的兴趣。相反,觉得为一座桥专门跑一趟,似乎不太值得。赵县的柏林禅寺,因为赵州从谂禅师的缘故,早有耳闻,然而却一直以为那是一座古寺,早已荡然无存。及至今年初,蚂蜂窝里的“冀晋景明”先生向我推荐赵州桥与柏林禅寺,方才如梦初醒,赶紧上网一查,才发现柏林寺早已重振雄风,香火颇旺。夫人是崇佛之人,赵州祖庭当然要陪同前往。学校里的其他教师,老是因为评职称而打尽算盘,时不时怨天尤人。这种环境令我不快。我虽不信佛,但对佛教的先驱及教义却相当尊重。在乌七八糟的环境里呆久了,向往柏林寺这一类禅宗祖庭蕴含的崇高气场。赵州桥+柏林寺的份量足以专门去一趟赵县。这还不算,好戏还在后头,顺藤摸瓜地一查,赵县还有永通桥、陀罗尼经幢、大观圣作之碑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前两者还是1961年的第一批,足以锦上添花。河北之行,以保定与石家庄为据点,往下面的涞源、曲阳、定州、正定、赵县来回奔波,其中后四个都是当天往返,真够累的。然而这几地的文物价值是不言而喻的,累也值得。河北的文物之旅,还纠正了我前些年认识的误区:总是盯着那些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景区。殊不知,是否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由许多场外因素所决定,比如要兼顾各地区、各民族、各类文化之间的名额分配。一句话,未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文物,其价值未必比入选者低。而且,未入选者的人流量要低得多,更加清幽。必须打破这个框框,不再以是否顶着“世界文化遗产”的桂冠作为出游的取舍标准。
石家庄到赵县的大巴要到市区南部的南焦客运站乘坐,走的是308国道。票价11元,号称10分钟一班。
南焦客运站的候车区相当简单,站在目的地站牌下,车来了就上。
下图右侧红色的大巴便是从石家庄到赵县的班车。
我们买的是9:10的车票,虽然号称10分钟一班,然而由于堵车,半天都没有车进站。候车区积压了一大片人,连9:00那班的乘客也滞留于此,紧接着又来了9:20那批乘客。好不容易来了一辆车,所有人一涌而上,争先恐后地往上挤,怎一个乱字得了!见势不妙,我等让过大队人马。幸好后来紧接着来了几辆车,饶是如此,我们在第四辆车才找到了座位,幸亏车是空调车,而且不算旧。9:30出站之后,大巴很快停在站北的南二环东路,在路边等客。定睛望去,路旁居然按目的地划分了等待区域,标出了赵县、柏乡、邢台、邯郸等字样,简直就是站外设站。大巴停了十分钟左右,又捞了几个乘客,才心满意足地向赵县进发,约50分钟到达。
石家庄的其余汽车客运站没有去过,单拿这个南焦客运站与保定客运中心比较,秩序明显差得远。保定客运中心的候车区设有座位,发车前10分钟上客,客车一般都已经按时到位了。乘客从卡口出去,秩序井然。
赵县的汽车站在县城的西北部,然而现在石家庄-赵县的车却不以赵县汽车站为终点站,而是停在柏林寺以东,回石家庄也在该处发车。赵县汽车站成了长途过路大巴的中途停靠站。经过县城中心石塔路与石桥大街的十字路口,即陀罗尼经幢所在处,司机提示可在此处下车,于是连忙跳下去,先睹经幢为快。
下文录自赵县旅游局官网:
陀罗尼经幢位于城内南大街与石塔路交叉口,原是开元寺遗物,寺已毁,唯存经幢。该经幢建于北宋景祐五年(1038年),由礼宝副史、知赵州王德成等督办,赵州人何兴、李玉等人建造。因幢体刻有陀罗尼经文而得名。幢高18米,分七级,造型雄伟俊秀,是我国现存最高大的石刻经幢。1961年3月被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经幢是我国古建筑造型和雕刻艺术相结合的杰作,展现了宋代造型艺术的辉煌成就。
经幢建在一个高1.5米的方形石基上,石基束腰部分刻有“妇女掩门”图案;四角托塔刻金刚力士,形象健壮彪悍。
墓基上是八角形束腰式须弥座,雕刻着佛教的八宝:轮、螺、伞、盖、花、罐、鱼、肠法器,以及伎乐、神佛、菩窿、蟋龙等。须弥座之上,为一自然山石,其上托着经幢的六层柱体,每层之间均有华盖相隔。
经幢主体呈八角形,一至三层刻陀罗尼经文,行笔遒劲,潇洒流利而又工整严谨,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
其余各层刻满了佛教人物、经变故事、狮象等动物、亭台、花卉图案等。
幢顶整体轮廓庄严秀逸,形如宝塔,故民间俗称“石塔”。
经幢西面的石塔路街景:
从陀罗尼经幢沿石塔路东行约300米,可到达大观圣作之碑。
大观圣作之碑在向阳红幼儿园内,大门如下图:
进门10米之后,下图红房子与电线杆之间有个路口,向左转便可看到大观圣作之碑。
左转后看到的景象,下图正中偏左一点便是大观圣作之碑的碑楼:
走近碑楼:
这个大院的原址是赵州文庙所在地,然而文庙的痕迹荡然无存。
赵县旅游局官网的介绍:
大观圣作之碑刻于北宋大观二年(1108年)。大观圣作之碑由青石雕成,碑身为一块整体的石料,高5.6米,碑身宽1.57米,厚0.5米。正面碑额上雕有双龙,刻有“大观圣作之碑”六个楷体大字。碑身四周刻有卷龙缠枝牡丹图案,中间刻有碑文,为宋徽宗赵佶所撰,共1021字,现残缺62字。
赵县的大观圣作之碑是中国现存的大观圣作之碑中保存最好的一通。碑文比同类文献资料记载更为详细,为研究北宋学校、科举取士制度提供了可靠实物资料。碑文也具有一定的书法艺术价值。
可怜的屭屃只露出了个头:
勉强能看清碑额“大观圣作之碑”:
碑身有所残损:
一手漂亮的“瘦金体”:
虽然是由书学博士李时雍仿徽宗瘦金体所书的,但深得“瘦金体”的精髓,足可乱真。
“大观圣作之碑”是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立于宫学、太学、辟雍和各郡县的圣旨碑。圣旨碑当时在全国共立多少通已不得而知,现存世的仅有6通,除赵县这通外,分别在河南新乡市红旗区人民法院、泰安岱庙碑林中、陕西兴平县文庙、河北平乡文庙和西安碑林中。
泰安岱庙的“大观圣作之碑”如下:
的确残损得厉害,不如赵县这块。
西安碑林的“大观圣作之碑”如下:
当时是下午五点多,室内光线昏暗,加上玻璃的反光,看不太清楚。
河南博物院的“大观圣作之碑”:
在陀罗尼经幢与大观圣作之碑前,都没有看到其他游客。
从向阳幼儿园出来,继续东行500多米,就到达了著名的柏林禅寺。
柏林寺不收门票,由于这一天是周末,香客比较多。
柏林寺新建的山门,山门与韦驮殿组建为一体,分别建于 1993 、 1997 年。单檐歇山顶。三座门高低并列,后建韦驮殿,与三门成丁字形布局。
柏林寺导游图:
柏林寺官网的简介:
柏林禅寺座落在河北省赵县县城(古称赵州)东南角,与天下第一桥——赵州桥遥遥相望,它最早建于汉献帝建安年间( 196 - 220 ),古称观音院,南宋为永安院,金代名柏林禅院,自元代起即称柏林禅寺。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座古刹虽几经兴衰,却仍然香火绵延,高僧辈出。据僧传记载,著名的译经大师玄奘法师在西行印度取经之前,曾来此从道深法师研习《成实论》。晚唐时,禅宗巨匠从谂禅师在此驻锡四十年,大行法化,,形成影响深远的“赵州门风”,柏林禅寺因此成为中国禅宗史上的一座重要祖庭。
金代,这里一度改为律宗道场,曾有五代律宗大德在此弘扬戒律达五十年。最有名的是诠宗律师。金朝末年,法传临济正宗的归云志宣禅师主持法席,柏林禅寺由此革律为禅,宗风大振;元代,这里先后有圆明月溪禅师 、 鲁云行兴禅师行化,柏林禅寺由兹气象恢宏,成为燕赵一带的佛教中心;明清两朝,中央朝廷管理赵州地区佛教事务的机构——僧正司设在柏林禅寺。当时柏林禅寺的住持往往同时兼任僧正司僧正。近百年来,柏林禅寺却屡遭劫难,到 1988 年这里重新进驻僧人时,殿堂 、 经像已经荡然无存,只有赵州禅师舍利塔及二十余株唐朝古柏,依稀屹立,昭示世人这里曾是一处佛教古刹。
1988 年,柏林禅寺开放为佛教活动场所,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净慧大和尚亲自主持柏林禅寺修复工作,在各界人士大力护持下: 1992 年,普光明殿落成;随后,钟鼓楼 、观音殿、藏经楼、禅堂、怀云楼、开山楼、会贤楼、指月楼、云水楼、香积楼、古佛庵、关房、佛学院、茶香楼 、 文殊阁、普贤阁、万佛楼相继建成; 2003 年9 月 6 日 ,巍峨雄伟的万佛楼举行落成暨佛像开光大典,标志着赵州祖庭的中兴大业取得重大成果。一处占地 90 余亩,殿堂楼阁鳞次栉比、庄严整肃的千年古刹重焕生机。
柏林禅寺现任方丈为明海禅人,常住僧众 160 余人,内设河北省佛学院、河北禅学研究所。每年举办上元节吉祥法会、中元节报恩法会、清明节水陆法会、生活禅夏令营、念佛七、禅七等大型弘法活动。僧众坚持每天早晚课诵、过堂、坐禅,每半月诵戒布萨,如法如律结夏安居。冬参夏讲。赵州祖庭已经成为北方佛教的一座重镇。
进门后,先往左边参拜赵州从谂禅师舍利塔。
柏林寺官网的介绍:
此塔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于元朝天历三年(1330),为纪念禅宗大德赵州从谂禅师(778~897)而立。塔额为“特赐大元赵州古佛真际光祖国师之塔 ”。砖木结构,实心,七层,高26.7米,造型古朴典雅,工艺精湛。 1966年邢台大地震时塔刹被震下加之人为破坏,严重毁损倾斜。1997~1998 年,由新加坡高家仁居士捐资修复。赵州禅师是中国禅宗史上震烁古今的高僧大德,人称“赵州古佛”。唐大中十一年(857),禅师八十岁行脚至赵州,在此驻锡40 年,大行法化,120岁圆寂。其禅风所及,远至日本、韩国及今日欧美各地,有《语录》三卷问世。
从上图来看,此塔高度应超过30米。柏林寺官网的介绍并不正确。
此塔为砖木结构的密檐式塔,平面呈八角形,七级,坐落在高达2.5米的方形台基上。台基分上下两层,下层石砌、上层砖砌。
残落的部件:
塔的下部为砖制须弥座。须弥座上部用砖仿木构,做出斗拱、平座。平座上浮雕围拦、格子栅栏和花卉等装饰图案。以四层仰莲承托塔身的第一层。
塔身第一层的高度约占全塔总高的三分之一,东西南北四面以砖刻壶门,另外四面以砖刻格子棱窗。
正南的壶门:
正东的壶门:
正北的壶门:
东南侧的砖刻格子棱窗:
东北侧的砖刻格子棱窗:
第一层正面有石匾,上用楷书阴刻“特赐大元赵州古佛真际光祖国师之塔”十六个大字,左侧楷书阴刻“天历三年孟春上旬吉建”十个小字。
第一层的飞檐用木制:
二层至第七层的飞檐改用砖雕,出檐长度逐层收敛,各层檐角均系木制,其脊上立一尊铁质罗汉像,下吊风铎。
须弥座上的砖雕:
塔刹在开台地震中被震落坠毁,现在看到的是1997年修的:
在普光明殿门口看塔:
普光明殿里出来一位师傅,让我们到东面的香积厨中用午餐。虽然是馒头青菜,外加仿火腿肠的豆制品,也吃得津津有味。
柏林寺中,除塔是古迹之外,其余建筑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起重建的。
普光明殿,即毗卢殿,是寺院的主殿,为僧人早晚诵经及举行重要佛事活动之处。落成于 1992 年,位于过去“牟尼殿”旧址,为单檐歇山式建筑。
塔在普光明殿的西侧:
观音殿与藏经楼,于1995年落成,由香港杨勋居士捐资修建。柏林寺在宋朝以前曾名“观音院”。明朝此处建有“大慈殿”供奉观音像。毁于1966-1976年期间。
普光明殿后的《大金沃州柏林禅院三千邑众碑记》碑:
观音殿前的千年古柏:
“无门关”,是柏林禅寺出家师父的禅堂:
问禅寮,曾是净慧长老的居所。
万佛楼西侧的“普贤阁”:
万佛楼:
柏林寺官网的介绍:
本寺地处平原,前无案山,后无依倚,且寺后系一大片低洼地,形成前高后低之劣势,不利祖庭长期稳定发展。有鉴于此,乃于一九九五年冬购进寺后洼地四十余亩。经多方筹划,广咨博询,取舍再四,最后决定在洼地建造万佛楼一座,两侧配以文殊阁、普贤阁,以实祖庭建置坎位之空虚,冀续福田胜缘于永久。此即本寺新建万佛楼之初衷也。此楼于一九九九年 农历八月初十日 破土奠基,至二○○三年 农历八月初十 日落成。
万佛楼通高 三十七米 ,上下两层,面积达 五千平方米 。
万佛楼东侧的“文殊阁”:
柏林寺的东北角还有一个小小的归云庵,是僧众静修的关房。
在观音殿前回望普光明殿及舍利塔,群碑一字排开。
出门前回望从谂禅师舍利塔:
柏林门前的公交车站:
柏林寺-赵州桥公园:3600米
上图中“③方案”的右边有一块绿色的长方形,那是赵县的古城墙遗址公园。出租车司机沿路驶过,看了一眼,有几段残缺的城墙,但没时间专门停留细看了。
等公交车约10分钟,还没来车。从柏林寺门前打车,约10分钟来到赵州桥景区。
下图是赵州桥景区的公交车站,“308汽车站”是指赵县汽车站,位于县城西北部的308国道路边,以与柏林寺东边的发往石家庄的车站区别开来。
赵州桥景区除大名鼎鼎的安济桥之外,还有一个古桥博物馆,系统地介绍中国桥梁的历史,值得一看。博物馆门票30元,赵州桥景区40元。若购买联票则为60元。
释“桥”:
“桥”字形的演变:
桥的演变史:
中国古桥的四种基本类型:
另一些独特的桥型:
一些独特的桥:
安济桥的特点简介:
赵州桥景区与古桥博物馆西边的公路斜对面。这是景区入口:
赵县旅游局官网的简介:
赵州桥,学名安济桥,始建于隋朝(公元595年—605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建造,距今已有1400余年,是世界上现存年代最久远、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单孔坦弧敞肩石拱桥。赵州桥因其建筑结构独特,设计合乎科学原理,桥体雄伟壮观,被世人誉为“天下第一桥”,为世界桥梁史上的首创,占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桥全长64.4米,拱顶宽9米,拱脚宽9.6米,跨径37.02米,拱矢7.23米,由28道石拱圈纵向并列砌筑而成,造型优美,桥体饰纹雕刻精细,刀法苍劲有力,艺术风格新颖豪放,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它横跨洨河,宛如长虹飞架,巨身凌空,气势雄伟。堪称是一件精湛的艺术珍品。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赵州桥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赵州桥被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认定为世界第十二处“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
此桥的正规名称叫安济桥,宋哲宗于元祐年间赐此名。从隋朝到哲宗之前的学名今已无人知晓。“赵州桥”是一般性的俗称,而当地人则将其称为“大石桥”,与小石桥(永通桥)相对。
赵州桥的名气比较大,又值周六,所以游人挺多,时常有人在桥上走动,这给拍摄带来一定的难度,时常要抢拍。难得空无一人的桥面:
南边这座桥是用来观赏安济桥全景的:
在桥的西北面看桥:
在西北侧更远的观景平台所见:
栏杆上的各种雕刻:
桥西的《大宋赵州永安院度僧记》碑,立于宋神宗元丰八年。此碑原立于柏林寺天王殿下,1973年为免遭毁坏,移到赵州桥畔文管所东院。
再往西侧的另几方石碑:
从桥的西南侧观桥:
在南边的观景桥上看安济桥全景,可惜是下午两点多了,处于逆光的状态。
杜牧说阿房宫内“长桥卧波,不霁何虹”,用来形容安济桥还差不多。
观景桥南面新建的用于通车的桥:
赵州的梨以清甜可口而著称,公园内也栽上了一片梨树。
赵州桥公园-永通桥公园:约3900米。赵州桥景区门外的公交车也不算好等,然而有趴着等活的面包车,去永通桥15元,可以在永通桥外等20-30分钟,待游完永通桥后前往柏林寺东侧的汽车站,再加5元。这个价格还算公道,于是成交。只余了10分钟多一点,便可到达永通桥公园。
永通桥在县城西北部,当地人将安济桥称为“大石桥”,永通桥则称为“小石桥”。
赵县旅游局的介绍:
永通桥建于唐代宗永泰初年(公元765年),横跨赵县西门外清水河的两岸,桥为单跨,主券两端券脚各施两个付券,其结构造型,可以说是大石桥的缩影,因而又俗称赵州桥的姊妹桥,1961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桥在结构上亦是“敞肩式”圆弧石拱桥。该桥小巧玲珑,雕刻精湛。付券的形式,桥两端的“金刚墙”的砌筑方法,付券的券墩与主券的关系等结构以及外观方面,与大石桥基本一致。桥立面,中为单孔主券,主券两端各砌两个付券,付券主要是为了提高排水量。2009年赵县人民政府依托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成占地面积为15.8公顷城区一座大型休闲娱乐公园。
公园不收门票,里面有一些当地居民在休闲,然而没有别的外地游客。
从东南侧看全景:
桥长32米,跨径26米,拱矢5.34米,主拱券由20道独立拱券并列砌筑而成,大券上伏有小拱 4个。
从西北侧看永通桥:
永通桥无他人问津,不像安济桥一样,桥上总是的人在走动,因此可以随意拍摄全景。这是由东向西看的全景:
桥面宽度,东西两端各6.7米,中间6.2米。
从西往东看:
桥栏板雕刻一为两端雕斗子蜀柱,中间用鸵峰托斗,华板通长无格,上有优美浮雕;一为荷叶墩代斗子蜀柱,华板分两格。
北面栏杆内侧的各种雕刻,图案非常丰富:
南面栏杆内侧的雕刻:
北面栏杆外侧的雕刻:
南面栏杆外侧的雕刻:
永通桥公园门口的赵县公交车,都是小巴:
公交站牌:
赵县郊区还有西林寺塔,距离有些远,就舍弃了。每个地方的古迹没必要一网打尽,留些许遗憾才是完整的。
载我们来的面包车司机头脑相当好使,收了5元车费之后,他没有前往柏林寺东侧的汽车站,而是调头驶到离永通桥一两百米左右的路口,该路口正对着赵县汽车站,路边就停着赵县往石家庄南焦客运站的红色大巴,原来在柏林寺发车时,通常是坐不满的,司机就在此处继续等客。我们在此处上车,面包车司机既挣了钱,又省了事。
大巴继续等了十来分钟,座位满了后还继续上客,这时候乘务员不慌不忙地拿出下图中的小凳子,果然是生财有道。大巴正式启动后,这段路还是很快的,40分钟便回到了南焦客运站。
更多游记请看:
我的中国游——行程与游记目录:@http://www.mafengwo.cn/i/3540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