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比萨斜塔

作者:若如初见 显示图片

          被誉为中世纪七大奇迹之一的比萨斜塔,就是教堂的钟楼。此塔始建于1174年,当塔建造到第四层时,发现塔身倾斜了,工程被迫停下来。后来又由于战争等原因,足足停了一百年,直到1370年才建成。建成后的塔当然是斜的,但正因为是斜的,因此才成了奇迹,而且连比萨城也跟着出了名。1987年12月,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1次会议决定将其收入世界遗产名录,编号第395号。


        到了比萨,我当然想要爬到比萨斜塔顶上去。并不是所有的中国游客都能有这样的机会和时间,要先去比萨斜塔旁边的售票处买上塔的门票,15欧元。再到旁边同屋里存包。进塔有人数限制,如果跟团队就没有这个时间啦。遗憾!


     19岁的伽利略在比萨大教堂内观察铜制吊灯的摆动,从而发现了小摆动的等时性定律,这是他动力学研究的序幕。


         1590年,年轻的物理学家伽利略曾在斜塔上做了著名的自由落体实验。不同的两个铁球以相同的速度从同一高度同时落到了地面!人群震惊了,掌声响彻云霄,人们簇拥着伽利略,欢呼着一个伟大真理的诞生!自由落体定律,推翻了此前亚里士多德认为的重的物体会先到达地面,落体的速度同它的质量成正比的观点。




      1231年,工程继续,第一次有记载钟楼使用了大理石。建造者采取各种措施修正倾斜,刻意将钟楼上层搭建成反方向的倾斜,以便补偿已经发生的重心偏离。1278年进展到第7层的时候,塔身不再呈直线,而是为凹形。工程再次暂停。1360年,在停滞了差不多一个世纪后钟楼向完工开始最后一个冲刺,并作了最后一次重要的修正。1372年摆放钟的顶层完工。54米高的8层钟楼共有7口钟,但是由于钟楼时刻都有倒塌的危险而没有撞响过。而且一直不断地向下倾斜。



        这里只有一个公共洗手间,1欧元一个人,还有收费的存根,永远有许多女士们在排队。要等很久的。友情提示在这里少喝水哈。



        最终拯救比萨斜塔的,是一项看似简单的新技术--地基应力解除法。其原理是,在斜塔倾斜的反方向(北侧)塔基下面掏土,利用地基的沉降,使塔体的重心后移,从而减小倾斜幅度。该方法于1962 年,由意大利工程师Terracina针对比萨斜塔的倾斜恶化问题提出,当时称为"掏土法",由于显得不够深奥而遭长期搁置,直到该法在墨西哥城主教堂的纠偏中成功应用,又被重新得到认识和采纳。比萨斜塔拯救工程于1999年10月开始,采用斜向钻孔方式,从斜塔北侧的地基下缓慢向外抽取土壤,使北侧地基高度下降,斜塔重心在重力的作用下逐渐向北侧移动。2001年6月,倾斜角度回到安全范围之内,关闭了十年的比萨斜塔又重新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