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来两牙和法南的第13天,巴士9点准时出发,车行50公里到阿维尼翁。阿维尼翁是法国东南部城市,沃克吕兹省首府。在罗讷河畔,南距迪朗斯河和罗讷河汇合处4公里。人口8.9万,
到了阿维尼翁,离地中海不远了,往南再走85公里,就是法国南方的海港城市马赛。阿维尼翁正在连接法国南方和北方的要道上。从陆路往来于意大利和西班牙,也要经过阿维尼翁,所以阿维尼翁是法国南部东西方向交通线上的一个重镇。
阿维尼翁城门前的开阔广场,
远处的达拉第桥单孔跨越罗纳河。罗讷河是欧洲主要河流之一,法国五大河流之首,是地中海流域排在尼罗河之后第二大河。
罗讷河发源于瑞士伯尔尼山的罗讷冰川,先由东向西流经日内瓦湖后进入法国境内,转向南流,穿过汝拉山后又转向西流,至里昂后又转向南流,最后在马赛以西50公里处注入地中海。河道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位于整个阿尔卑斯山区,第二部分位于阿尔卑斯山脉与侏罗山脉之间并切穿侏罗山脉,最后一部分从里昂流至地中海。全长812公里,流域面积9.9万平方公里,其中在法国境内长约500公里,流域面积9.06万平方公里。河口平均流量1710立方米/秒,平均年径流量539亿立方米。
贝内泽桥安详的躺在罗纳河上。说实话这就是一座平常再平常的断桥。放在国内或许不值一提,但放在欧洲却可上世界文化遗产。个中的奥秘是添加了传说。800多年以前,15岁的牧羊少年贝内泽受到神灵启示,决定在罗纳河上建一座桥。他独自将一块十几个人都抬不动的巨石搬到河边,确定了建桥的位置。当地民众在他的率领下,历时8年,终于将大桥建成。
在很长的时间里,这座桥是罗纳河下游唯一的桥,通过它往来于西班牙与意大利之间的朝圣者及商务人士无不感到欣喜。大桥本来长900多米,有22个拱孔,是欧洲中世纪建筑的杰作。不过,大桥建成后曾多次被洪水冲垮,又多次重修,直到17世纪,人们决定放弃这种努力。如今的贝内泽桥是一座仅余4个拱孔的断桥。
更神奇的是一首老歌《在阿维尼翁桥上》唱红了断桥,使大桥声名远扬。歌词唱道:“在阿维尼翁桥上,人们跳舞,在阿维尼翁桥上,人们围成圆圈跳舞……”歌词也很一般,但贝娜泽断桥成了阿维尼翁的一处胜景。给阿维尼翁带了了滚滚财源。
桥中央有座二层的小屋,建在河中的桥墩上,小屋好像是个展览馆。上桥需收费,但上桥的游客很少。
在罗雪公园俯瞰贝娜泽断桥。绿色的罗纳河,沿河的公路和沿河小道,护城的古城墙和塔楼。构成了一幅绝美的景色。
阿维尼翁面向罗纳河的城门入口,前方就是贝娜泽断桥。
阿维尼翁的古城墙和塔楼。1840年,人们在阿维尼翁城里发掘出一枚古币,上面铸有6个字母:AOUNIO(阿乌尼奥),这是阿维尼翁的前身。据专家考证,这种货币是公元前120年由马萨里亚(古代马赛)发行的。
建在石崖上的阿维尼翁古城墙。另有史料说,阿维尼翁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更远的公元前500年,相当于我国东周时期,其最初的居民是克尔特—利古里亚人。当时,这座小城名叫阿崴尼翁
阿维尼翁古城被一圈厚重、敦实、长度近5000米的城墙所包围,这些城墙建于14世纪,但在19世纪进行过一次大的整修。
阿维尼翁有多处城门的入口,这是两个凿出来的山洞入口,在贝娜泽断桥的右侧,山体上面是古城墙,城墙完全是依山势而砌。
古城墙与罗纳河之间的公路。山崖上是罗雪公园拍摄断桥的最佳摄影点。在罗纳河的游艇上观赏阿维尼翁应该更美。
从阿维尼翁去断桥的天桥。既不影响交通,又方便游客参观断桥。
一个坐躺在古城墙下的钢管人雕塑。寥寥几根钢管,简洁的几个弯曲勾勒出了人形形状,使沉重的千年古墙增添了几分幽默感。
回来时我们沿着城墙内面走了一段。
阿维尼翁的城墙内面。
阿维尼翁城墙塔楼面向古城内的形状。。
进入城内,沿街都是小商铺,据统计,现仍有9万5千人居住在阿维尼翁市,其中有1万2千人住在古城中,是法国居住人口最多的古城。
穿过这条小马路可以到教皇宫前的广场。
最后要穿过这段有铁栏的台阶路就到了宫殿广场。
从城门口走200多米就可到教皇宫广场。由西蒙德·马蒂尼和马泰奥·焦瓦内蒂设计装饰的罗马教皇宫,中灰的颜色,看上去非常古朴。
北侧宫殿广场,面向圣母大教堂。
宫殿广场是个长方形的广场,长度足有150米以上,宽度也在40米左右,广场里有观光的小火车。
在主教座堂的平台上远观教皇宫广场。近处是教皇宫,远处可看到市政厅的钟楼。。
宫殿广场西侧是教皇铸币厂,广场是观光小火车的起始站。对那些游览时间局促的游客,乘小火车沿阿维尼翁主要的景点转一圈是最好的方法。
教皇宫的对面对面是建于1610年的教皇铸币厂,现在已改为音乐学校。
铸币厂门上是教皇保罗五世家族的盾徽,保罗五世出生在意大利的名门望族博尔盖塞家族,在罗马的博尔盖塞美术馆里藏有许多精美绝伦的雕塑和绘画,相关照片见游记“意大利游记-博尔盖塞美术馆”。
宫殿广场南侧的大楼。
走上斜坡,拾阶而上,我们先外观阿维尼翁的主教座堂,
阿维尼翁的主教座堂。1348年普罗旺斯女伯爵、那不勒斯女王乔万娜一世(JoanI,1328-1382年)以8万弗罗林(florins,古佛罗伦萨金币)的价钱将阿维尼翁卖给了教皇克雷芒六世(PopeClementVI,1291-1352年,1342-1352年在位)。虽然后来的教皇格列高里十一世(PopeGregoryXI,1336-1378年,1370-1378年在位)于1377年将教廷重新迁回罗马,但阿维尼翁仍属教皇的领地。直到1791年,法国在完成了大革命以后才重新将其收回。
主教座堂前有个半圆形的平台,平台上是耶稣受难的雕塑,整个雕塑群用铁艺栏栅围着。
几个天使蹲在耶稣脚下祈祷。十字架上方是高高矗立的金色圣母像,湛蓝的天幕下,她低头俯视着耶稣的神态,似乎在为耶稣祈祷。柔和的裙裾,远远的看去也能感觉到她的柔美和端庄。
不同角度看到的耶稣受难雕像。
教堂顶上涂金的圣母玛利亚雕像。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阿维尼翁主教座堂是罗曼式建筑,建于12世纪,西塔楼顶部竖立圣母镀金雕像,内部有14世纪哥特式雕塑杰作,若望二十二世陵墓。
圣母大教堂是阿维尼翁最古老的宗教建筑。教堂的钟楼里一共有35个钟,每个钟都有自己的名字,据说钟楼的钟声是全法国第二洪亮的。不过法国大革命时所有的钟都被融掉做成大炮了,所以现在钟楼里的钟全部都是后来重新制作的。
在教皇宫前仰看圣母雕像。感觉她耸立在云间,如同天朝敬仰的观世音菩萨,注视着人间的善恶。祈福万民,普天同乐。
罗雪公园入口的雕塑和浮雕。
罗雪公园是圣母大教堂北面一个非常普通的公园,是阿维尼翁当地人节假日休息的好地方。这是上公园的坡道。
罗雪公园里散落着一些名人的雕像,
走出罗雪公园的时候,一队欧洲游客在雕像前围着导游聚精会神听解说,
这是罗雪公园最佳摄影点。
在这个摄影点上拍摄的罗纳河,清澈的河水缓缓的流淌着,奔向地中海。沿河的高速陪伴着它,护送着它。
摄影点观赏到的贝娜泽断桥。静静地躺在罗纳河的怀抱里。一副迷人的姿态。
在此摄影点上还能欣赏到对岸的绿茵茵的草地和罗纳河的另一条支流。它们就像双胞胎姊妹将这片绿岛拥抱在怀里。
公园里种了很多橄榄树,绿化也修理得很好。
在罗雪公园建在阿维尼翁古城的最高的山岩上,站在公园的任何位置都能看到古城的风貌。这是站在公园东面的小广场上看到的古城。
向南眺望能看到高耸入云的圣母,和教皇宫的两座最高的塔楼。
斜坡走道上种着玫瑰花,玫瑰花开季节,满坡的玫瑰花竞相开放,空气里面都充满了玫瑰花的清香,美丽又浪漫。在这样的地方放松一下,应该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呢。
中世纪时,教皇克雷芒五世因派系斗争离开罗马,选定了位于意大利、法国、西班牙三个最主要的基督教国家中间的地方-阿维尼翁作为新的落脚点,修建了教皇宫,此宫共住过9位教皇。
教皇宫的东侧入口。但所有的教徒未必知道在法国的南部罗约河畔还有一座教都,它就是阿维尼翁。
在那兵慌马乱的年代,教皇为了自身安全把他的驻地修建在了山丘上,并把城墙修的厚重敦实、坚固挺拔,形同边关要塞,再加以重兵把守,它绝对是易守难攻。同时从教皇宫的城墙上可以俯看全城,时刻都能观察城中的一举一动。
它的起源要追溯到13世纪末,由于罗马政教各派别之间的激烈斗争,直接威胁到教皇的安全。因此,在法王腓力四世的支持和安排下,1309年,教皇克雷芒五世决定从罗马迁居到阿维尼翁。由于教皇的迁居,教徒们就把阿维尼翁做为朝拜的圣地。
防御敌人用的石雷、
教皇宫平面图,教皇宫由两个连在一起的口字形建筑组成,其中南边那个口字的南面和西面两面墙是1347年后扩充的,为新宫,其余部分为旧宫,始建于1334年教皇本笃十二世时期。当本笃十二世去世后,他的继任者教皇克雷芒六世对教皇宫进行了扩充,在原有建筑基础上又加了两幢,围成中心庭院
参观教皇宫,入门后,首先通过西侧新宫的长廊。新宫庭院使得长廊的采光很足。新宫是由教皇克雷芒六世的御用建筑师Jean de Louvres设计并建造的,同时,他也对原来旧宫的一些建筑进行了整合,如改进了浴室的热水系统、卧室的衣帽间和家具、以及圣米歇尔礼拜堂等。
走进教皇宫,拐到南侧长廊,映入眼帘的是新宫的中心庭园,庭院被绒绒的绿色草坪覆盖。据说在新宫庭院里有时还举行一些演出活动。在长廊里可以看到教皇宫的塔楼,塔楼里原是存放武器。
进入教皇宫,踏入的第一个大厅是基督厅,位于南边口字形建筑的东翼),它是因为在屋子的墙上发现有J.H.S,拉丁文Jesus,Hominum,Salvator而得名的。这是主教们在去主会议厅前等待教皇的地方,当司仪给出仪式或典礼开始的手势时,主教们将跟在教皇后面两两并排走入主会议厅。十五世纪后被改为餐厅,十七世纪又被改为卫兵室和接待室。
如今的基督厅已是介绍教皇宫建造过程的展示厅。教皇宫模型。教皇宫的tour开放了20多个房间。重点是介绍皇宫的构建史。
修建教皇宫的过程的模型。
教皇宫外墙的装饰品实物展示。
教皇宫钟楼上的钟,
旧宫东翼(南边口字形建筑)一层,教皇的私人卧室。在足有半米厚的石板下,是教皇藏匿珍宝的密室,那些都是通过税收在全国征集来的金币银币和稀奇的物件。在法国大革命时,全被抢劫一空,现在只留下了几百年前的厚重石头。
基督厅东侧的花园,
基督厅的楼上是教皇的私人卧室。
教皇宫旧宫花园,穿过花园进入我身后的门,就进入北口宫殿,继续参观其它的展馆。
北口宫殿的入口大门。
高入云霄的旧宫衣橱塔楼,共五层。
鸟瞰教皇宫的花园。游客们正在进入北口宫殿的大门。
旧宫的庭院,庭院的西南角是钟楼。
教皇宫的旧宫建于教皇本笃十二世时期的1336年,由四座建筑围成。旧宫的北墙是本笃十二世的礼拜堂,用于教皇在位期间的一些重大仪式。它是由圣史蒂芬教堂,改建而成的,后其中一部分又被改为储藏室。
本笃十二的礼拜堂。
西南角的高塔里存放一些武器和珍稀物品,由瑞士近卫队日夜把守。
大宴会厅在旧宫东翼的二楼,主会议厅楼上,有48米长。每年宗教节日的圣宴、钦定红衣主教等活动都在这里举行。最铺张的一顿要数教皇加冕,那奢华程度简直无法想象。通常教皇是自己一个坐在靠近南墙的一个高出来的台阶上,众位主教和各国使节在他北边面他而坐,要低一个台阶。
大宴会厅平时的采光主要靠朝东的六个大窗户。窗外还能看到以前花园的遗址。
大宴会厅北面原隔有一间更衣室,室内有壁炉、桌子、餐具柜、梳妆台等,现只剩下壁炉还在。大宴会厅中部有个门通往教皇的私人礼拜堂-Saint Martial Chapel,墙上和屋顶的湿壁画很漂亮,不对外开放,透过门缝能看到一点。
大宴会厅北边厨房18米高的烟囱,厨房与更衣室、餐具室连在一起。
残存的地砖碎块。非常好看。
这是Parement Chamber,位于南边口字形建筑旧宫的东翼,耶稣厅上面。它是教皇的私人接待室。以前,墙上用木板装饰,并挂满做工极为精致的挂毯。也是在1413年的大火中被付之一炬,现在还能看到的只剩下壁炉、祭坛和铁质的大烛台了。
这里也是教皇和红衣主教主持的法院,当时还列有观众旁听席。
从旧宫到新宫经过Stag Room,它位于5层衣橱塔(Wardrobe Tower)的第4层,是教皇克雷芒六世的书房和图书馆,楼上是他的私人礼拜堂-圣米歇尔礼拜堂。Stag Room墙壁四周绘有意大利风格的湿壁画,上面这幅是描绘鱼塘捕鱼的场景。
中世纪的壁画几乎都已脱落或损坏,
新宫南翼的北圣器室,它连接着南边的大礼拜堂,当举行重大仪式时,教皇就在这里更衣。室内陈列了许多14世纪各国使节或宗教团体因其政治或宗教原因送给教皇的礼物的石膏复制品。
北圣器室石膏复制品。
接着往前走是新宫中最大的房间-大礼拜堂,它位于新宫南翼的二楼,建于克雷芒六世时期,当时正值法国黑死病传播,大礼拜堂花了4年时间才建成。
一进大礼拜堂就感到它高大、空旷,要是里面留有原来华丽的装饰,再站上几百号身穿庄严的红白制服的教士,那一定很威严、肃穆。大礼拜堂是教皇用于举行加冕典礼、节日弥撒、名人要人葬礼等活动的地方,有52米长、15米宽、20米高。礼拜堂内供奉着两位圣人:圣彼得(Saint Peter)和圣保罗(Saint Paul)。东西墙上绘有教皇的盾徽。
教皇宫里的油画。
历任9位教皇
上排左起:教皇克雷芒五世(Pope Clement V,1264-1314年,1305-1314年在位),在任期间罗马教廷从罗马迁到法国阿维尼翁,因此他是阿维尼翁教廷的第一任教宗,同时也是第10位法国籍教宗,他于1312年宣布解散圣殿骑士团。
下排左起:教皇约翰二十二世(Pope John XXII,1244-1334年,1316-1334年在位),第11位法国籍教宗,阿维尼翁教廷的第二任教宗。在法国阿维尼翁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路易四世(Louis IV,1282-1347年)互相冲特及对立,之后把路易四世革出教门。
上排左起:教皇本笃十二世(Pope Benedict XII,1280-1342年,1334-1342年在位),第12位法国籍教宗,同时也是阿维尼翁教廷的第三任教宗。他修建了教皇宫的旧宫(Old Palace,Palais Vieux)。
教皇克雷芒六世(Pope Clement VI,1291-1352年,1342-1352年在位)。他在教皇宫旧宫南边修建了新宫(New Palace,Palais Neuf)。就是他在1348年从普罗旺斯女伯爵、那不勒斯女王乔万娜一世(Joan I ,1328-1382年)手中以8万弗罗林(florins,古佛罗伦萨金币)的价钱买下阿维尼翁城。
下排左起:
教皇格利高里十一世(Pope Gregory XI,1329 -1378年,1370-1378年在位),1377年他将教廷由法国阿维尼翁迁回罗马。1378年他去世后,后继者为教皇乌尔巴诺六世(Pope Urban VI,1318-1389年,1378-1389年在位),但在法国的阿维尼翁,敌对教皇克雷芒七世比教皇乌尔巴诺六世更受欢迎,从而引发了四十余年的教会大分裂,1378年以后在阿维尼翁的教宗都被称为“对立教宗”(Antipope)。
对立教皇克雷芒七世(Antipope Clement VII,1342-1394年,1378-1394年在位),由反对教宗乌尔班六世的多位法国红衣主教选为教宗,在罗马教廷之外另立阿维尼翁教廷,引至教会大分裂。克雷芒七世被罗马天主教会视为“伪教宗或对立教宗”。
另外墙上一幅:
对立教皇本笃十三世(Antipope Benedict XIII,1328-1423年,1394-1423年在位)。
我已经上到了教皇宫的顶层,走过通道就到了大平台。
新宫城墙上的尖塔。
在大平台摄像点鸟瞰宫殿广场。
在大平台摄像点远看阿维尼翁古城。
教皇宫新宫顶层的大平台。
在教皇宫顶层平台上可以清晰的观赏到金色的圣母玛利亚。
在教皇宫顶层平台上看到的耶稣受难雕像。
在大平台上远眺主教座堂。
位于教皇宫南面的市政厅钟楼。
在教皇宫顶层平台上俯瞰阿维尼翁古城。
教皇宫顶层平台上的咖啡馆,参观到这里有点累了,坐下喝杯咖啡,欣赏窗外的美景,感觉非常惬意。
大礼拜堂的正门,门上的所有雕塑的头在法国大革命时被损毁。
教皇宫的正门,我们是从大礼拜堂出来的。出来后绕不到进门的西侧。似乎有点迷失方向,路上遇到同团的好几个驴友,大家一边问路,一边走,总算回到了城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