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每次的假期是以回兰州的天数来计算的话,2015年暑假,我在兰州共待了四天半。
在这仅有的四天半中,居然还抽空去了一趟甘南。
其实,去甘南是计划已久的事情。如果非要给这次甘南之行赋予一个恰当的动机,我想那是因为一首歌。
《寂静的天空》。
想去甘南寻找歌里的感觉,听歌声揣摩甘南的沉静。
为了节省时间,我们没有去离兰州比较近的桑科草原和拉卜楞寺,而是直奔扎尕那方向。
我们的第一站,到达的是尕海。
个人认为,尕海并没有图片看到的那么美,如果时间有限,建议可以不用专程在这里下车,直接开车在公路上,沿途也是可以看到的尕海湖的。
高原的天气,才是所谓的娃娃脸。一路上,晴、多云、雨,三种模式来回切换。大概四点多到达郎木寺。
郎木寺具体指的是一个地域名称,在四川和甘肃的交界处,它包括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下辖的郎木寺镇,和四川省若尔盖下辖的郎木寺村。
一条小溪从镇中流过,这是“白龙江”。溪的北边是甘肃的“赛赤寺”,南岸则属于四川安多大仓郎木寺,中间夹着回族的清真寺。不大的地方,却聚集了藏、回两个民族。这条不到两米宽的白龙江,多少年来,静静的见证了这里藏、回族两个民族相安无事,和平共处。
寺庙顶上的“双鹿法轮”是藏族寺庙常见的标志,也只有寺庙建筑才会有。“双鹿法轮”代表佛教的象征意义,是在向外界标明藏传佛教的根本就是释迦牟尼所讲的法。“轮”代表佛法,鹿代表专注,专心听法。
如果快门的速度还能够在慢一些,我必喜欢这张。
如果因为一些原因不能够用很快的速度来定格人物,何不“反其道而行之”。慢下来的效果也许会给人一种惊喜。比如以上这张照片,如果我的快门再慢一些,慢一些,会怎样?
生活也是这样,万不可走极端。此路不通,立马回头,你怎知回头的风景就一定不美好?你来时的匆匆,对目标的义无反顾,你又如何能够顾及到周遭的风景呢?回头,慢下来,欣赏风景,心静并反思。
郎木寺镇上就见到了虔诚的教徒。
郎木寺镇主要以吃饭和住宿为主,地方不大。主要是以西北口味和四川口味居多。
一家云南风味的参观,打理的很文艺。
看到黑板上的文字,瞬间提升了自我价值,自豪感油然而生。
在一家旅店的墙壁上见到了这幅图。像藏宝图。
第二天吃完早餐后,我们前往天葬台。
天葬台,我们是从昨天进入郎木寺的大门进入的,因为昨天已经买了门票,所以今天只是给门口检票的工作人员看了一下昨天的票,于是就进去了。
因为之前也查了查攻略,本着对宗教信仰的敬重,所以没有用相机拍照,只是用手机远远的拍了一张。
这里也需要说明的事,一般有天葬仪式的时候,是绝对不能拍照的。因为我们去的这天,没有仪式,所以用手机拍了几张照片。
远处经幡飘动的地方,就是天葬台。现在看到的这个是普通百姓进行天葬仪式的地方;僧侣们,则在这个上坡更高处。登到高出看了看,比较整洁。
听当地的人介绍,藏族人死三天之后,用带子绑好,用车拉到这里进行仪式。天葬师每次由村长指派,负责每次天葬的天葬师有八个。首先由一位天葬师在身后开一刀。人摆放的时候,头一定要朝向经幡的方向。天葬仪式结束之后,就挂一串经幡。离大石头不远处,人们把死者生前用过的东西在此集中焚烧。天葬台三块主要的大石头,比较平整,周围也可以看到散落着各种工具:刀、斧等等。还有零星的人骨。这些工具只用这一次,因为当地人认为捡回去非常的不吉利。
天葬师分解后,把牛粪与青稞面拌在一起,点燃。天上的秃鹫闻到了气味就会来到天葬台。
死者的家人,不参加仪式。
因为海拨到了3500米,所以对于我来说,有点心口堵,所以走路要慢一些,切勿做激烈的运动。
看了天葬台,并没有什么恐惧之感。也许是因为并没有举行天葬仪式,也许是因为之前看到的《狼图腾》受到的一点启示,因为信仰的不同,所以不能够用农耕民族的思维方式去想象游牧民族。天葬是他们的宗教仪式,也是藏区最普遍的一种葬俗。
离开天葬台,直奔扎尕那。
到达扎尕那的时间是正午。
扎尕那是一座山,属于甘肃省迭部县。扎尕那是藏语,意为“石匣子”。古时候,又称为“石镜山”,是因为灰白色岩石易反光而有其名。2012年11月10日,《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发布了寻找十大“非著名山峰”榜单,扎尕那榜上有名,位居第四。
这是当地的藏民晾晒青稞的架子。
甘南的天气,最常见的就是这样像棉花糖的白云。
山间小野花。
对于从小分不清甘南和陇南的我,这次也终于明白了甘南的范围,因为这次旅行,动不动就导导航,看看海拔,也终于区分这其中一个”南“所指的具体地方。
甘南,准确的讲应该叫做甘南藏族自治州,是中国十个藏族自治州之一,南与四川项相连,西南与青海接壤,东部和北部与陇南接壤。州委州政府是在自治州以北的合作市,还包括临潭、卓尼、迭部、舟曲、夏河、玛曲、碌曲七个县。
愿以后的西北游,我拍出来的照片写出来的随笔能够更加贴近我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