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南堂,位于宣武门大街,又称“宣武门天主堂”,正式的名称又称为“无玷始胎圣母堂”,是北京国际堂区、天主教北京教区行政管理机构所在地。它是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创建的,当时乃一间小堂、称“宣武门天主堂”,又称“圣母无染原罪堂”,建造在首善书院内,它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久的天主堂,1996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南堂是北京城内建造的第一座教堂,是北京,乃至全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天主教堂,承载着中国天主教四百年历史的沧桑巨变。第一位被中国历史载入史册的天主教传教士、意大利藉耶稣会士利玛窦曾在此居住。
1622年,德国传教士汤若望被耶稣会委派到中国,在北京学习汉语,后被派往西安等地传教。1630年,经徐光启推荐参加《崇祯历书》的编纂工作,并受命管理历局,修造天文仪器。以后,又奉旨为明朝政府设厂铸造大炮,很受崇祯皇帝的信任。清兵入关后,他又受命掌钦天监印信。1646年,将徐光启主编的《崇祯历书》进行修改进呈,清政府将之命名为《时宪历》。1650年(清顺治七年),清政府为表彰他修历有功,赐黄金一千两,并在原天主堂一侧建造大堂。这就是当年汤若望重建南堂的由来。
两年后,德国耶稣会士汤若望将南堂建成一座20米高的巴洛克式大教堂,圣堂长八丈,宽四丈四尺,奉无玷始胎圣母为主保。同时还在西侧建神父住宅、天文台、藏书楼和仪器馆,四米高的铁十字架矗立在教堂的顶端。
清顺治皇帝对汤若望和宣武门天主堂非常关注,顺治帝御笔亲书“钦崇天道”匾额,1657年(顺治十四年)又御笔亲书“通玄佳境”,称汤若望神父为“通玄教师”。(后人为避康熙皇帝玄烨之讳,改“玄”为“微”,而成“通微佳境”),称汤若望神父为“通微教师”。门额和御制天主堂碑铭,对汤若望作了高度的评价。因汤若望的博学和友善,顺治帝
在1656-1657两年之间,曾24次到南堂巡视,并与在清政府内任二品钦天监监正的汤若望神父促膝谈心。还亲切地尊称59岁的汤若望神父为“玛法”(玛法是满语:“尊师”的意思),由此可见南堂在当时的政治地位。
1664年,汤若望被弹劾下狱,该堂一度被毁,汤案平反后康熙又拨银重建。1666年,汤若望神父去世,继之而来的是比利时耶稣会士南怀仁。1675年(清康熙十四年),康熙帝两次亲临南堂看望南怀仁神父,为南堂御笔“万有真源”匾额和“敬天”匾额,命悬挂于南堂内。1690年(清康熙二十九年),成立北京教区,任命意大利籍伊大仁(又名康和之)
为主教,南堂作为主教府。此后南堂遭地震破坏。1703年,康熙皇帝御赐银十万两,重新修建。1775年(清乾隆四十年),南堂不幸毁于火灾,原顺治和康熙帝为南堂御书的匾额及对联全部被烧毁。
乾隆帝赐银一万两,赦令照先帝所赐之原貌加高加大重建天主堂,并恢复所有皇帝亲笔御题之匾额和对联等。雍正八年,北京地震,死伤约十万人,南堂遭受损失。雍正赐银一千两从事修理。1838年(道光十八年),南堂被关闭。1844年12月28日(道光二十四年),道光皇帝才废除了对天主教的禁令。1860年重修南堂,并由北京孟主教重开南堂。1900年在义和团运动中,南堂又一次被烧毁。南堂现存的建筑为1904年(光绪三十年)修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又曾经多次修葺。现仅存两块石碑记载着1650年的建堂历史。1958年起,南堂再次成为北京地区天主教的主教座堂,直至今天。
进入大门后是一座圣母山和圣母玛利亚雕像。北京很多教堂院子内都建有圣母山或圣母亭。
南堂共有三进院落,大门为中式建筑占据了教堂的第一进院落,其后的东跨院为教堂的主体建筑,西跨院为起居住房。教堂主体建筑为砖结构,面向南方,正面的建筑立面为典型的巴洛克风格,三个宏威的砖雕拱门并列,将整个建筑立面装点得豪华而庄严,整个建筑里面磨砖对缝,精美的砖雕随处可见。
教堂堂顶为拱形,正面有精致砖雕,柱顶有木刻浮雕镏金花纹,彩色玻璃镶嵌门窗,堂内有描绘耶稣受难的巨幅油画和圣母像,富丽堂皇,祭台上高高地立着圣像,整个教堂建筑颇为壮观。
南堂和东西北三个堂不一样,教堂内的柱子全是砖砌的,四周镶以水磨石,柱顶还镶嵌有镏金花纹!
北堂,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什库大街33号,是一座天主教堂,1703年开堂,曾经长期作为天主教北京教区的主教座堂,是北京最大和最古老的教堂之一,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主入口两侧的圣者雕像是北京各教堂中绝无仅有的。
堂前左右两侧各有一中式四角攒尖黄色琉璃瓦顶的亭子,亭内是乾隆亲笔题写的石碑。一西一中、一高一矮,巧妙搭配,令人叫绝。
教堂的主体建筑为一座三层哥特式建筑,它的四个高高的尖塔,三个尖拱券入口及主跨正中圆形的玫瑰花窗,塑造出端庄而绮丽的立面,曾经是北京内城最高的单体建筑。
教堂建筑的正面有三个尖顶拱券形入口,入口拱门之间雕刻有圣若望和圣保禄等四圣像,建筑正立面上的门窗均用汉白玉石刻装饰,正门中央主跨上有一扇瑰丽的圆形玫瑰花窗,礼拜堂四周则有大小不一的80面玻璃花窗。
堂内有明柱三十六根,柱顶俱镂菘菜叶形,柱高4丈9尺。大堂内有正祭台和配台,大堂正门内建有唱经楼,大堂平面呈十字架形门面。哥特式建筑特点是使用尖拱以求使房屋直耸而上。大堂主祭台的北边是苦难堂。苦难堂西墙上镶有樊国梁墓碑。在修建西什库北堂时还建有主教公署、修道院、育婴堂等。
1985年,教堂修缮一新,更加光彩夺目,成为北京最绚丽的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