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东平洲位于本港东北面的大鹏湾,邻近广东惠州,对面就是深圳的大鹏半岛及南澳镇,地形有如一弯明月,由于地势平坦而称“平洲”,为免与香港另一岛屿坪洲混淆才改名为“东平洲”,是香港最东北的岛屿,全盛时期岛上曾有千多名来自内地大鹏湾的居民,其后逐一迁往市区,现在这里只有少量人居住,而且只有周末和节假日才有轮班,为了保护附近的海洋资源,临近海域禁止捕鱼,实际上跟荒岛无异,东平洲全岛为面积1.16平方公里,是香港著名的海岸地质公园。(欢迎加我微信 pmyx2015)
东平洲是香港世界地质公园的一部分,是全港唯一可以观赏水成岩奇景的地方,东平洲拥有香港最年轻的岩石,仅有5 500万年历史。这里的沉积岩是由层层平叠的粉砂岩构成,形态非常独特,犹如千层糕,十分有趣,「坪洲奇石」也被誉为為香港四大奇观之一。小岛面积很小,只有0.43平方里,沿着平洲环岛郊游径可尽览岛上的地质特色及海岸地貌,包括海蚀平台、海蚀崖、海蚀柱等。千层奇石色彩缤纷,海水清澈见底,是钓鱼、捉蟹、捞海胆及潜水的最佳胜地。
很早就听说过东平洲,深圳香港户外很多人都喜欢去,我也曾去过香港很多离岛,包括南丫岛、坪洲、长洲、东龙岛、蒲台岛、塔门等等,但始终没有去东平洲,因为心里总是把它当做最美好的一份礼物,最美好的东西总是要留到最后的,要特意选择天气完美海水漂亮的时候去,但那必然是要找炎热的夏季了,风景和舒适通常都很难兼得的,而且因为航班的缘故,如果不打算在岛上露营的话,必然是早出晚归的节奏。
六点多的时候没等闹钟响就醒过来了,赶首班公交和地铁到福田口岸过关,做香港东铁线到大学站下车B出口出来,沿着左侧的人行道向码头方向走,中间要走隧道穿过两个高架桥,大概15-20分钟走到马料水码头,从这里乘船去东平洲,周六是早晨9点下午3点半从马料水出发,周日只有早晨9点的航班,回来都只有周六周日的傍晚五点十五分,往返的船费是90港币,平常时没有轮渡可以去东平洲的。
马料水原来是一片荒芜之地,原来的名字叫马尿水,难道以前是喂马养马的地方?目前这里也都算不上繁华,它被大家知道反倒是因为码头,马料水码头有去塔门岛和东平洲的轮渡,去塔门岛的轮渡会经过高流湾、荔枝庄、赤径和黄石码头。从马料水码头到东平洲需要1小时30分,这也算是我做过香港最长时间的轮渡了,还好两岸风景还是不错的,连绵起伏八仙岭、湖水海水傻傻分不清楚的船湾、形状逼真的马鞍山、高耸逼人的蚺蛇尖、漂亮的西贡后花园、远眺深圳盐田的大小梅沙,终于我们看到了月牙形的东平洲。
船停泊到码头后,大家都兴奋地争先恐后下船,期盼着尽快看到东平洲的风景。刚上到码头就被湛蓝清澈的海水震惊了,很多时候提起碧蓝的海水,大家经常想起都是东南亚,深圳香港能有这样清澈的海水,其实从内心觉得挺幸福的。码头旁边有洗手间,然后就按照攻略指引,从码头右手边开始环岛,事后才明白岛屿的北部半圈是精华所在,南边只有更楼石比较值得看看,而且从光线角度来说,上午的阳光也适合拍摄东北半边的风景,等到中午过后走到岛屿的西北面,恰好拍摄那些水成岩地质风景,所以建议大家从右手侧开始环岛。
最先经过的是大塘湾和长沙湾,这里的沙滩还是比较细腻的,很多人为了怕暴晒走里面的林荫路,有点为他们可惜,只有少数些喜欢户外和拍照的坚持沿着海岸徒步。沙滩上有珊瑚石和碎石,肯定谈不上像某些著名度假海滩那么纯粹洁白的沙滩,但因为日常完全无人类活动,所以整体来说还是非常清洁,这段的海水非常清澈天空碧蓝,对面可以远眺深圳的群山,头顶有各种形态的流云飘过,海滩上还有不少层层叠叠的水成岩,是地质景观和沙滩景观交融的美景,回头拍摄下码头和快艇,还是非常有度假胜地的感觉。
走到东平洲最北端的洲尾角,拐弯后风景又是一变,原来还是浅水慢慢冲刷着沙滩,而从洲尾角开始就基本都是水成岩的地质景观了,从海水到岸边几米宽的海岸上,岩石像千层糕一样形成了层层叠叠的形态,而且一波波斜着冲向大海,而且靠近山崖峭壁的地方,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岩石都是一层层的沉积岩构造,这样漂亮的风景我依稀记得上次是在广西北海涠洲岛见过。
这里的岩石被海浪长期沖击而断裂,形成另一番奇特景观,部分岩石表面被侵蝕成古怪的图案,此地多有小螃蟹出沒,在层层叠叠的岩石间积水中,也有小鱼群在快乐的游走。海浪轻柔地拍打着岸边的岩石,眺望远处左手侧是西贡和蚺蛇尖,右手是深圳的梧桐和盐田。临近中午在山崖下找处阴凉的地方,吃午饭喝水补充能量,这样酷热暴晒的天气走在海边礁石上,是非常容易中暑和脱水的,注意不要剧烈运动,慢慢走慢慢欣赏,经常记得补水以及休息。
当我觉得这段地质景观要结束的时候,拐个弯就会发现前面有更长更远的风景,每处的岩石形态和风格都不一样,实际上世界上不存在同样的两块岩石。斩颈洲名字的由来,大概是因为日积月累的海浪冲击,终于把伸入海中的小山从中斩开,大自然和时间的力量经常会让我们震撼和敬畏。东平洲主要是沉积岩(也叫水成岩),是指层层堆积的松散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是组成地壳的三大岩类 (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之一,沉积岩主要包括有石灰岩、砂岩、页岩等。沉积物指陆地或水盆地中的松散碎屑物,如砾石、砂、粘土、灰泥和生物残骸等。主要是母岩风化的产物,其次是火山喷发物、有机物和宇宙物质等。沉积岩分布在地壳的表层。
引述下网上的资料来辅助说明东平洲水成岩的奇特,東平洲的頁岩是香港「第一名岩」。享負盛名,全因其獨具以下四大特色:
1、層理清晰,片聚分明。
東平洲的頁岩具有鮮明的典型特徵,每一層厚1至5毫米,顆粒較粗的粉砂岩與顆粒較細的泥岩層層相疊,紋理清晰。這些岩石估計約於晚白堊世到第三紀早期形成,相信當時大鵬灣海面和東平洲一帶是遠離陸地的鹽水湖泊,頁岩在缺氧、高鹽和靜止的水域中長期沉積,漸漸形成了「千層糕」狀的外貌。
2、斑斕豔麗,色彩豐富
頁岩的常見主要成分是黃鐵礦、方沸石和輝石。岩石滲出悅目色彩,相信是因為成岩時內部夾雜着鈣、鐵、鎂等不同元素的物質微粒,成岩後再經過風化和海蝕,露頭便呈現青紫、褐紅、灰炭、墨綠等斑斕色彩,饒富特色。
3、水波微漾,浪紋隱約
在島上細意觀察,便會發現幾乎每塊層片都有隱約或淺淡的「水波紋」,顯示成岩位置接近湖面,或所在的海水深度較淺,所以即使水面上微波蕩漾,亦會留下痕跡。
4、紋理垂直,乳化再生
洲尾角的頁岩岩層斷面存在不少垂直融化或點狀網紋,這稱為「乳化」。頁岩的鈣含量較高,因此容易像鐘乳石般出現鈣質溶融,岩石長久被潮汐、海浪、水流沖刷,再加上鹽漬、風吹日曬和雨打,便會出現這種乳化現象。鈣溶質被釋放後,或在露頭處垂直流失,或凝聚成為肉眼可見的點狀網紋,亦即岩石「垂直乳化」。
就这样一直沿着海岸线,我走到了岛屿西南方的龙落水,这里有层白色岩石直冲入水,就像有条小白龙跃入海中一样,这里已经开始面向南侧汹涌而来的海浪,继续往下都是悬崖峭壁和海水冲击而成的岩洞,海水冲入洞中造成回响轰鸣,这里是管浪听涛的好地方。随后要走山坡上的林荫路一直到岛屿最东侧的更楼石。
在小岛东南端的海蚀平台上,有两座约七至八米高、形状独特的海蚀柱。这些岩石经过长期的海浪侵蚀和风吹雨打,形成独特的形状,而在两座垂直的岩柱上都可寻找到页岩的节理。这里就是东平洲另一个景色最美丽的地方就是更楼石和难过水。更楼石是由页岩组成的石塔,香港的领域中是最东的。向前望便是大鹏半岛的七娘山、钓神山的地方。更楼石前是一个悬崖,这是由于南面的海洋长年侵蚀而形成的。日子久了便成了垂直的峭壁。峭壁下的地方称为难过水,这是由于有一段小路比较崎岖不平,而且不时有浪冲激。
从更楼石返回码头的路上,会经过几个海滩,这里海水比较平静,看到有户外小伙伴露营浮潜。东平洲覆盖了大鹏湾平洲一带270公顷的海岸和海域,其边缘的珊瑚是香港最大的珊瑚层,常见的石珊瑚有十字牡丹珊瑚、中华扁脑珊瑚和鹿角珊瑚;软珊瑚和柳珊瑚则有豆荚软珊瑚、肉芝软珊瑚和刺穗珊瑚。据不完全统计,东平洲发现的珊瑚鱼约有130多种,此外还有海星、海胆、海参和裸鳃鱼等海洋无脊椎动物。东平洲海岸公园拥有多样化的海洋生态。共录得超过三十种石珊瑚,同时亦录得超过一百三十种珊瑚鱼类及超过一百种海洋无脊椎动物,是香港深圳户外驴友和浮潜爱好者的天堂。
东平洲的风景实在非常美丽,略有遗憾的就是岛屿太小,尽管我已经小心翼翼地慢慢走,但不到下午三点就已经环岛完毕回到码头,在码头的凉亭里看小说听海浪,等到五点多的轮渡接我回家。我内心一直把东平洲当做最后神秘花园,把最美好的留到最后才去,尽管轮渡很不方便天气很是酷热,但收获的美好却是慢慢的,夕阳下轮渡慢慢靠岸马料水,带着美好的感受和心情度过在东平洲的周末。
附:东平洲岛上的郊游径地图,发现网上东平洲地图比较少,所以贴上来给以后去的同伴,另外一张图是在海边发现的,本来以为是依附在礁石上的贝类动物,结果尝试去触碰它们才发现,原来他们已经跟礁石融为一体了,难道将会成为将来的海洋动物化石吗?途中和岛上空闲时读了余秋雨的《行者无疆》,才明白旅行和文化结合在一起,将会带来更大的美好体验和享受,以后要多读读书不能只是单纯瞎拍照了。
喜欢旅行自助游户外徒步爬山的朋友,沟通交流旅游攻略户外知识。欢迎加我的微信 pmyx2015 博客地址:@*** 微博:@***
游侠看世界,是百分百原创的旅行户外公众号。用来分享原创的旅行游记和攻略。感谢你的关注和支持,如果觉得本篇文章值得分享,请推荐给你的朋友或微信群,以及分享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在微信里搜索公众号“游侠看世界“,或者扫描下图二维码即可关注。希望通过它跟更多喜欢旅行户外摄影的朋好友交流,不会有任何商业用途,感谢你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