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山位于福州市东郊、闽江北岸,距离市中心区约8公里,是福州市最著名的风景区。鼓山山上胜迹众多,林壑幽美,引人入胜。
鼓山海拔870.3米,面积1890公顷,耸立于榕城东郊,闽江北岸。鼓山是福建省十佳风景区之一,也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名闻遐迩。西晋尚书郎郭璞在《迁城记》中就有“左旗(山)右鼓(山),全闽二绝”之赞。它因顶峰有一巨石如鼓,每当风雨交加,便有簸荡之声,故名鼓山。
鼓山景区以古刹涌泉寺为中心,东有回龙阁、灵源洞等20多景;西有洞壑数十景,其中以十八景尤著;南有罗汉台、香炉峰等50多景;北有大顶峰、白云洞等45景。这些景点主要由花岗岩经长期剥蚀、风化、崩塌、堆积而成,千姿百态,构成蟠桃林、刘海钓蟾、玉笋峰、八仙岩和喝水岩等自然景观。此外,还有历代摩崖石刻多处。
涌泉寺为闽刹之冠,是全国重点寺庙之一。寺院建在海拔455米的鼓山山腰,占地约1.7公顷,前为香炉峰,后倚白云峰,有“进山不见寺,进寺不见山”的奇特建筑格局。
涌泉寺始建于783年,初名华严寺。唐武宗灭佛时,华严寺被毁。908年,闽王王审知修建新寺“国师馆”。915年,改名为鼓山白云峰涌泉禅院。宋朝时,宋真宗赐额“涌泉禅院”。1407年改称涌泉寺。明代该寺曾两次毁于火灾,相继修复、扩建,形成今天的规模。
涌泉寺山门保留着唐朝建筑风格,为一有框无门的空门,石门柱上镌刻着一副短联:“净地何须扫,空门不用关”。此联构思奇巧,意寓在涌泉寺山门东边,有一石砌拱门,上书“灵源深处”。
石刻“知恩报恩”,为现任涌泉寺方丈普法法师手笔,位于涌泉寺前面广场的正前方。
涌泉寺前面大埕边的 “罗汉泉”,相传在创寺时,有僧梦到罗汉指点此处有泉眼,第二天在此挖掘果有清泉,众僧感谢罗汉赠泉把此泉叫罗汉泉,涌泉寺因此得名。
涌泉寺前两侧的两座千佛陶塔,是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烧制的,左边一座称“庄严劫千佛陶塔”,右边一座称“贤劫千佛陶塔”,双塔是用陶土分层烧制累叠而成,八角九层,高约7米左右。塔身细部为仿宋代木构楼阁建筑风格,两座塔上各塑1038尊佛像,因而叫做千佛宝塔,八角塔檐另塑有僧人武将各36尊,悬挂陶制塔铃72枝。塔座上塑莲瓣、舞狮、侏儒,并刻有铭文,记载建塔时间和工匠姓名等,在国内十分罕见。
涌泉寺基本上保持了明朝嘉靖年间的布局,整座寺院有大小殿堂25座,由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方丈室、祖堂、藏经阁、禅堂、念佛堂、库房、客堂、斋堂等组成,此外还有钟楼、鼓楼、学戒堂、法界学院、东际楼、明月楼、放生池、回龙阁、岁寒楼等。
大雄宝殿有清光绪十三年(1882年)绘制的各种祥龙图案129块,丹顶鹤图案86块,另有麒麟、白马、象、猿等图案27块。
过天王殿是大天井,正上方题刻《石鼓名山》四个大字,中间横桥卧波。左右有两厢楼、钟鼓楼对峙。
回龙阁前的放生池,是北宋绍兴年间(1131~1161年)开辟,元明两代重修缮,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砌池岸石栏。池内放养着上百只乌龟和红锦鲤,听说有一只最老的龟已有千年龟龄,但我从来没有见过。池内塑有一尊高大的滴水观音菩萨石雕像,观音手中的圣水瓶可以流出圣水。
鼓山刻石,上起北宋,下迄清代以至当代,前后延续近千年,内容丰富,字体隶、行、草、楷俱全,是福建古代石刻最多最集中的地点,堪称福州碑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宋以来,名人墨客在绝顶峰、灵源洞、白云洞、舍利窟、达摩十八景及石蹬路旁等处留下各种字体的石刻计549段,其中宋刻中有丞相赵汝愚、李纲,吏部尚书张镇,理学家朱熹,书法字蔡襄,礼部尚书黄冕仲,参加政事真德秀、常挺等。元刻题名的有中书平章事朵儿只班,都元帅参议焦德裕,闽海肃政廉访副使郑至等。明刻题名的有吏部尚书王翱,巡按关中,福建李元阳,册封琉球国使郭汝霖、陈侃,状元龚用卿,福建布政使周颐、屠侨、徐乾健,镇守福建太监陈道等。清刻中题名的有闽浙总督李率泰,福建巡抚余国鼐、黄国材,太子太傅陈宝琛,福州将军成基、长庆,船政大臣沈葆桢,四川总督苏延玉等人。民国题名的有军阀孙传芳,师长卢兴邦,旅长陈国辉,海军台澎要塞司令李世甲等人。1949年以后题名的有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郭沫若和菲律宾华侨工商学回国考察团全体团员。
涌泉寺山门东边,有一石砌拱门,上书“灵源深处”。傍崖而下石阶60余级,中裂一涧,宽约3米,深约10米,有似石洞,故名“灵源洞”。因为“喝水岩”石刻,这一带又统称“喝水岩”。
喝水岩的由来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900多年前,涌泉寺祖师神晏法师在此诵经,嫌洞下涧水喧哗,便大喝一声把流水止住。从此,涧水改道从东侧半山观音阁石壁涌出,原来的溪涧也就干涸了。
灵源洞两侧,荟萃了自宋以来摩崖石刻200多段,约占鼓山现存摩崖题刻的一半,行、草、隶、篆诸体俱备,犹如一座天然石刻书法宝库,誉为“东南碑林”。题刻中有宋刻近百段,元刻12段,明刻30余段,清朝至今百余段。
朱熹写了一字径达四米的“寿”字刻在喝水岩石壁上,是福建座崖石刻中少见的大字。
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福州知府蔡襄的《忘归石》。他任福州知府时,十分喜欢游玩鼓山,每每流连忘返.有一次,他流连山中美景忘了时间,待从一再催促,才知道天色已晚,于是写了“忘归石”,这3个字已表达自已依依不舍之情。
在灵源洞附近这300多块刻石中,只有一块是出自女性之手笔。那是清代一位福州知府的家眷书写的“溪山清静”四个大字,字体端庄清丽,颇具书法功底。
国师岩石刻还是蔡襄的作品。
崖削壁立,密林深幽,古树蔽日,山峦叠嶂。深藏于沟壑之中的灵源深处,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游览会聚之所。
明太祖女婿王恭,洪武三年(1370年)以驸马都尉任福建行省参政,他在《游鼓山》诗中吟道: 信步行行上碧峰,
天涯一望水流东。
桑田几度成沧海,
唯有青山似画中。
这里是白猿峡著名的石门,左右二巨石对峙如门,传说昔有白猿居之。石门左右的名人题诗题刻非常多。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进士,典试福建的聂思敬有诗云:
鼓山苍翠路难分,梵宇巍峨倚白云。
松影却惊随地满,钟声浑似半空闻。
石门斜日催归兴,灵洞清风绝俗氛。
昔日曾闻今日玩,高秋吟思漫纷纷。
清石刻:振衣
清石刻:鼓顶
少年林则徐爬上鼓山绝顶峰后发出“海到无涯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豪迈, 历代官员和文人的不少诗赋提及,绝顶峰之名因之而来。绝顶峰的摩崖石刻是鼓山石刻较为集中的一处,峰上有宋元明清民国不同年代石刻多处;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也在鼓山留下了字迹。在大顶峰磐石上刻有“天风海涛”四个在大字。
鼓山石刻对研究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历史和发展,有很高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