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塘古镇的桥、廊、弄——浙江嘉善西塘古镇游

作者:探海石 显示图片

        西塘古镇隶属浙江嘉善县,位于江、浙、沪三省交界处,离上海,苏州,杭州都在100公里以内。 


 
西塘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也就是2400年前,就是吴国和越国的相交之地,因此有“吴根越角”之称。



相传春秋时期吴国伍子胥兴水利,通盐运,开凿伍子塘,引胥山(现嘉善县西南12里)以北之水直抵境内,故西塘亦称胥塘。西塘因既是旅游景区也是居民社区,故又被认为是“生活着的千年古镇”。


西塘古镇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


唐开元年间西塘就已建有大量村落,人们沿河建屋、依水而居;南宋时村落渐成规模,形成了市集;元代开始依水而市渐渐形成集镇,商业开始繁盛起来;明清时期已经发展成为江南手工业和商业的重镇。



    所以西塘也被人称作是 “春秋的水,唐宋的镇,明清的建筑,现代生活的人”。 


          临水而筑的民居,依河而建的街市,穿梭于河上乌篷船,一副典型的江南小镇的画面。


          对于到访过江南水乡古镇的人来说,观光西塘古镇,从地域建筑到风土文化都给人有很大的“似曾相识”感。



西塘古镇的特点,更多的表现在“桥、廊、弄”上。


 
           一是桥多。西塘有9条河道在镇区交汇,把镇区分划成8个板块,104座各式各样古桥把水乡连成一体。



1平方公里的古镇核心区内有石桥27座。



桥质有石质的,


          也有木制的;


           桥孔有单孔的,


          也有多孔的;



         桥洞有方形的,



也有半圆形的。


        可能是为了保持古桥原有风貌的原因,这些桥两边的桥栏杆都不高,大约就比人的膝盖稍高一些。



这天是个星期六,不少桥上的游客都很多,



一旦因拥挤而发生踩踏,造成游人落水几乎是大概率事件,不知管理方有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



到游客较少、相对僻静的地方走一走吧,



那里也可以观赏到水乡古镇的风光。


           二是廊长。所谓“廊”,指的是带屋顶的街,总长1300米临河而建的沿街廊棚,据说是众多江南水乡古镇中独一无二的建筑。



清一色黑瓦盖顶的廊棚,也成了西塘最独特的标志。


         西塘是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也是具有水乡魅力影视基地,


               电影《碟中谍3》在此取景是否也是因为这里的“独特”廊棚呢?



关于廊街的由来,没有官方的记载,但西塘民间流传着“行善而搭”的传说。


    相传,西塘临河畔有一家烟纸店,一天,小店打烊时,店主看见一名叫花子在店前的屋檐下避雨,遂让叫花子进屋来躲雨。叫花子执意不肯,心地善良的店主于是拿了一卷竹帘连在屋檐上,临时搭了个小棚给叫花子躲雨。 第二天,叫花子在店门板上留下一行字:“廊棚一夜遮风雨,积善人家好运来。”此后烟纸店果然生意兴隆。


        为感谢叫花子,店主索性在店面前的屋檐下搭了个有砖有瓦有木架的廊棚。廊棚可遮阳避雨,使行人过往、商业贸易不受天气阴晴的影响,自然带动了生意向好。其它居民也觉得这种做法既方便了他人又受益于自己,于是纷纷效仿,久而久之,西塘的这条“烟雨长廊”就形成了。



如今,悠然漫步在廊棚下游客,没有雨淋日晒之扰,应该感受到这样的善意了吧。


           三是弄(巷子)多。西塘的院落、商号大多临河而建,于是就形成了一条条与河道并行或相交的小巷和街道——弄堂。


 
          弄堂是西塘古镇的又一特色景观,一平方公里的古镇核心区有长短不一的弄堂122条。 


            西塘的弄堂按不同的用途分为街弄、水弄、陪弄三类。 



           人们日常行走的、连通两条平行街道的弄称为“街弄”;


            连接街道和河道的弄堂称为“水弄”;


          水弄是不临近河水人家的下河通道。


          用于住宅建筑之间连通的,称为“陪弄”。陪弄是住宅建筑物的一部分,设在厅堂的侧面,亦称“宅内弄”,有墙和邻居相隔。陪弄没有窗户,不见阳光,为了照明,许多陪弄的墙上挖有放置油灯的灯孔。



一般来说这种宅屋较大较深,主人都是当时的大户人家。这些深宅大院平常不开正门,陪弄的作用是连接边门,让一家人进出。解放后许多大宅作了房改,一座大宅就有好多人家居住,陪弄也就成为宅内住户的公共通道。


         西塘坐落在水网之中,居民惜土如金,在建造商铺或民居时,要使房屋之间的空距压缩到最小范围,由此产生了西塘古镇的“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