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流行一个段子,说成都的冬天爱上了夏天,可是他们始终不能相见,后来,他们为了在一起,冬天干掉了春天,夏天干掉了秋天,从此冬天和夏天永远在一起了。这当然是个笑谈,可成都的春秋确实就是这样短暂。刚脱下冬装,薄毛衣还来不及穿,街上已经是裙幔飞扬了。三月,连续一周的大太阳,最高气温已经飚到了30度,若不是清明几天降了点雨,这天气热得真让人受不了。
人们都说成都悠闲,成都人好耍。而以前一直不觉得自己是个成都人。可乐的小学生涯,每个周末都有满当当的兴趣班,直到六年级为了不让压力太大,硬是挤出了周末的一天用来休息。休息基本上就是睡懒觉了,偶尔出去,也不会走太远,就在近郊。彭州对于我,是高中时军训的地方,知道这里的板鸭和锅盔有名,还没专门来玩过呢。
丹景山,位于成都北面的彭州,属于大成都范围,是天彭牡丹的发源泉地。宋代尤其南宋时期花特盛,与洛阳齐名,是全国著名的三天观赏牡丹地之一。今年的牡丹花节从3月底到5月中旬。
自驾线路:成都--成彭高速--彭州--隆丰镇--丹景山镇--丹景山景区
乘车线路:成都五块石客运站搭到彭州客运站的大巴,费用为12元。到达后在彭州客运中心站内搭直达丹景山的公交112路,3.5元,直达丹景山大门口。总共花费时间约1个半小时。
门票:平时10元,牡丹节期间30。
餐食:从山门外到山顶,沿途都有各种小吃和农家乐,丰俭由人。
一碧如洗的天空,心情大好。
进了大门,道路平坦。旁边缓坡上种着零星的牡丹。
右手边有一个陆游祠。
南宋诗人@陆游 在《@天彭牡丹 谱》中留下了“牡丹在中州,洛阳为第一;在蜀天彭为第一”的赞誉。
接着登上上山主道。
上山沿途热闹得很,有当季野菜、中药、花卉、小吃叫卖。
人们买得最多菜的是春笋、野韭菜;而小吃卖得最多的是凉粉、凉面、酸辣粉、豆花、糖油果子,好吃不贵,也就几块钱一碗。还有炸土豆、玉米饼、煮玉米。。。如果要吃得好一些,吃上米饭,便去农家乐。农家乐一般是炒菜,再来些农家腊肉,或土鸡,真为随处可见的散养的鸡咯咯们担忧。。。
牡丹少得可怜啊
黄杜鹃林
虽是艳阳高照,在林间小道中倒也凉爽。
只是,坡道好长,很久不爬山,觉得怪累的。
从黄杜鹃林出来,直奔牡丹坪。从名字看,这里应该是最大的一个牡丹园了。
或许是今年热得早的缘故,牡丹已过了盛开期,大多数都被自身重量压得耷拉着脑袋。
在园中徜徉多时,好容易才能找到些新鲜的。
看门票上的地图,牡丹坪的下面一点不远处就是芍药园。怎么刚才上山的时候没注意到?
于是又下山去寻,直到大千园也没见到。芍药园就在牡丹坪和大千园之间呀!
这上上下下把我们累得,正有些沮丧,一抬头发现路边泡桐的紫色花朵如此美丽!
心情立即又转好了。看来,好事有些多磨,才能带来这意外的惊喜。
以前小时候奶奶经常教导我,鼻子底下就是路,只要嘴甜,有什么地方到了不!
哈哈,原来,这芍药园没有标识,牡丹坪下的空地里种的就是。只是,还没有开花。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牡丹的叶片前端常常开裂,而芍药的叶片是尖的。来,对比一下。
牡丹的花期比芍药早,两者混种,可以延长观花期。牡丹被称为花王,而芍药被称为花相。
赏花知识学习完毕,于是直奔金华寺而去。
丹景山的寺庙、道观众多。净水寺、法藏寺、佛山古寺。。。
丹景山的最高点--金华禅林
这种造型的兽石比较少见吧
古老的寺院里,有一座桥。两边的桥头上各有一头小像。这种风格在这成都这边也比较稀奇。
寺庙里的牡丹倒开得正艳
我是谁?
传说古蜀先民有从陇西高原来到成都平原的拓荒者,他们常于此登高而望陇,故名望乡台。
这也是丹景山的最高峰。
从金华寺出来,就下山了。
还真是喜欢上了丹景山,这里道路众多,比如去金华寺如果爬的石梯,下来就可以走旁边的步行缓道。每个点至少有两条路可走,就避免了上上下下来回走回头路,而且,一路上都有令人惊喜的景色和花花草草们。
山腰上还有一些残破的屋子,已经没有住人,但屋子的周围和院子中间种了好多花。
在财神庙角落的地上发现了这种花,第一次见,不知叫什么。
上图是两美女在凹造型
,她们还真会选地方,大树下非常有意境。
下山路上别忘了买点时令野菜。野韭菜、竹笋、椿芽、折耳根。。。让我们用味觉记住春天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