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闲逛——雍和宫、国子监、南锣鼓巷、烟袋斜街、什刹海

作者:聊发少年狂 显示图片

北京的春天最为短暂,一不留神就会溜走。两会期间不时雾霾光顾,在家烦闷,我这老北京出门闲逛,来个单人一日游。外地朋友来京或许可以借鉴。


路线:乘地铁2号线雍和宫站下车,①雍和宫参观礼佛 →②步行到孔庙参观→③国子监参观→④雍和宫门前乘13路公交6站到南锣鼓巷游览→⑤步行穿过黑芝麻胡同到烟袋斜街→⑥什刹海→(再有兴趣和体力还可以)⑦进北海公园→⑧景山公园。不过这一圈下来可够您受的。

不瞒您说,退休前曾经有十余年每天开车路过雍和宫两回,我在北京六十余年却没去过雍和宫。不是因为没有宗教信仰,也不是因为它名气不够大,只因它天天就在眼前,心想“不着急,那天再去”明日复明日,这一拖就是几十年------。今天了却了这一桩心事,可喜?可叹?


雍和宫原址为明太监官房。康熙三十三年(1694)始建,初为雍亲王府。雍正即位后,将其中的一半改为黄教上院,另一半作为行宫,后行宫为火所焚,遂于雍正三年(1725)年将上院改为行宫,称“雍和宫”。
这里的门票25元,持老年证优惠半价。值得大赞的是,每个参观者可以免费领到一盒香,大概有30-50支,应该足够每殿三支或每佛一支香。但在风力较大、重度雾霾天气不燃香,改为敬香。


进庙要在正牌楼经过安检。




牌楼院北为昭泰门,中间为一间正门,两侧各有一旁门,黄琉璃筒瓦歇山顶,棋盘大门。


昭泰门北为天王殿,又称雍和门,殿原为王府的宫门,后改建为天王殿。


来自天南地北海内外的游人香客。


皇家气派的铜狮


钟楼



鼓楼



雍和门上悬乾隆皇帝手书“雍和门”大匾,殿内正中金漆雕龙宝座上,坐着笑容可掬、袒胸露腹的弥勒菩萨塑像。大殿两侧,东西相对而立的是泥金彩塑四大天王。


脚踩浮云,戴盔披甲的护法神将韦驮。


出雍和门,院中依次有铜鼎、御碑亭、铜须弥山、嘛呢杆。


主殿雍和宫原名银安殿,是当初雍亲王接见文武官员的场所,改建喇嘛庙后,相当于一般寺院的大雄宝殿。殿内正北供三尊高近两米的铜质三世佛像。


雍和宫殿前玻璃罩中是铜须弥山。


出雍和宫大殿,便是永佑殿。永佑殿在王府时代,是雍亲王的书房和寝殿。后成为清朝供先帝的影堂。永佑是永远保佑先帝亡灵之意。殿内正中莲花宝座上,是三尊高2.35米的佛像,系檀木雕制,中为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左为药师佛,右为狮吼佛。



吉祥八宝



法轮殿内正中巨大的莲花台上端坐一尊高6.1米的铜制佛像,面带微笑,是藏传佛教黄教的创始人宗喀巴大师。这尊铜像塑于1924 年,耗资20万银元,历时两年才完成。



藏传佛教黄教的创始人宗喀巴大师



这里是喇嘛诵经做法事的地方


在宗喀巴大师左侧设有班禅的讲经宝座。上面安放着十世班禅的照片。





宗喀巴像背后,是被誉为雍和宫木雕三绝之一的五百罗汉山,高近5米,长3.5米,厚30厘米,全部由紫檀木精细雕镂而成。五百罗汉山前有一金丝楠木雕成的木盆,据说当年乾隆帝呱呱坠地后三天,曾用此盆洗澡,俗名“洗三盆”。[









出法轮殿,便是高25米,飞檐三重的万福阁。其两旁是永康阁和延绥阁。两座楼阁有飞廊连接,峥嵘崔嵬,宛如仙宫楼阙,具有辽金时代的建筑风格。


万福阁




万福阁内巍然矗立一尊迈达拉佛(弥勒佛),高18米,地下埋入8米。佛身宽8米,是由七世喇嘛的进贡礼品,用整棵名贵的白檀香木雕成。据说乾隆帝为雕刻大佛,用银达8万余两,这尊大佛也是雍和宫木雕三绝之一。







戒台楼位于法轮殿西侧,公元1780年乾隆皇帝为迎请由西藏赴京贺寿的第六世班禅大师改建戒台楼。楼内三层戒台由汉白玉雕砌而成,象征佛教欲界、色界、无色界。台帮雕有石龛113个,内供木质天神像,整个戒台庄严凝重。
戒台顶层正中绣花围屏前木雕宝座上铺黄缎靠垫,系乾隆唪经持戒之处。六世班禅大师在这里为乾隆说法,为雍和宫等寺院的三百名僧人受戒。


台上端坐者为摹制乾隆持戒法相。


戒台楼内珍藏的金瓶
金瓶挚签——为清除活佛转世制度受到世俗社会的影响和权势者的操控,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乾隆皇帝御制《喇嘛说》碑于雍和宫,正式制定和颁布金瓶挚签制度。用于执行该制度的两尊金瓶,一尊颁予拉萨的大昭寺,另一尊颁予雍和宫,用于挚定内外蒙古及青海、甘肃等地区各大活佛转世灵童。


班禅楼位于法轮殿东侧,最初是供奉药师佛的法坛称药师楼,六世班禅进京时以此处为住所,楼因之得名。楼内是佛教文物陈列。




唐卡——地狱主


唐卡——大成德金刚


唐卡——大成德金刚


唐卡——兜率天上师瑜伽法


唐卡——不动佛



这里是北京香火最盛的地方



不远万里的游客。


红、白、黄三喇嘛携手





参观后出门过马路就是国子监街


国子监街――京城唯一保存四座牌楼的古巷
北京历史上重要的街巷,常以牌楼为主要标志。随着城市的变迁,几乎殆尽。现今京城,唯一仍依清代规格保留下来的古老标志的街巷,仅存于安定门内国子监街(又名成贤街)。横贯街巷四座一间式彩绘牌楼,将这条浓荫蔽日的小街,点缀的分外古朴庄肃,著名的北京孔庙就坐落在这条街巷的东端。



凭老年证免票。











孔庙两侧排列着198通元、明、请三代进士题名碑,可有51624名进士的姓名、籍贯、名次,是研究我国科举制度的珍贵实物材料。


清代进士题名碑——自顺治三年(1646)至光绪三十年(1904),共有118通进士题名碑矗立于院内。刘墉、纪昀、林则徐、翁同龢以及洋务派领袖曾国藩、李鸿章等历史人物的名字均刻于其中。





中院的主要建筑为东西庑和13座御碑亭。







大成殿内景



现位于国子监与孔庙的夹道之内有十三经刻石碑共190座,原置放于东西六堂。石碑上所刻的十三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共63万余字。经书由蒋衡花费十二年的时间书写而成。乾隆皇帝命和珅为主刘墉为副安排考订蒋衡所书的经书并动工刻石。这部十三经刻石成于乾隆年间,故又被称为“乾隆石经”。



国子监街上的民居。


“圣人邻里”大门内是个大杂院,万国旗迎风飘扬,前脚在国子监还是“诗书礼乐之乎者也”后脚立马儿来了个“锅碗瓢盆柴米油盐”,两者就一步之遥,又一次旁证了文化源于生活。


也有不一样的,看来圣人的邻居贫富悬殊啊。

南锣鼓巷,又名南锣古巷,是中国北京东城区的一条胡同。南锣鼓巷位于北京中轴线东侧的交道口地区,北起鼓楼东大街,南至平安大街,全长786米,与元大都同期建成。因其地势中间高、南北低,如一驼背人,故名罗锅巷。到了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年)绘制的《京城全图》改称南锣鼓巷。 它是中国唯一完整保存着元代胡同院落肌理、规模最大、品级最高、资源最丰富的棋盘式传统民居区。
南锣鼓巷南北走向,东西各有8条胡同整齐排列着,呈“鱼骨状”,延续自古以来的“棋盘式”格局,整个街区犹如一条大蜈蚣,所以又称蜈蚣街。




平日游人不是很多








北京特色——卤煮火烧







从黑芝麻胡同穿过可以到地安门外大街去烟袋斜街


在这里您看到的才是真实的北京胡同景象




这里是地安门外大街和鼓楼


过了马路就是烟袋斜街


烟袋斜街位于北京市地安门外大街鼓楼前,属西城区厂桥地界。在清末至二三十年代,街内以经营旱烟袋、水烟袋等烟具、古玩、书画、裱画、文具及风味小吃、服务行业等为主,其铺面建筑风格朴素并有北京北城特点,是北京北城较有名气的文化街,曾留下不少文化名人的足迹。












穿过烟袋斜街来到什刹海的银锭桥前,这是一辆送蜂窝煤的三轮车,现在已很鲜见。




什刹海是京城内老北京风貌保存最完好的地方,周围有许多的王府和花园,如保存最好的恭亲王府、醇亲王府等,这一带也是原老北京主要的商业活动区。宋庆龄故居、郭沫若故居也在什刹海旁边,什刹海边的柳荫街曾住过十大元帅中的三位。依托六海水系,湖岸的垂柳、水中的荷花等成为什刹海颇具特色的自然景观。著名的《帝京景物略》中则以“西湖春,秦淮夏,洞庭秋”来赞美什刹海的神韵。


银锭桥北岸西侧


银锭桥南岸西侧


北京一景——银锭观山









洋酒瓶子










逛荷花市场的洋妞



荷花市场内的橱窗集锦


当出了这个牌楼后我是走不动了,您要是有体力和兴趣,过马路就是北海公园。进北海北门出东门走不多远就是景山公园,进景山西门出南门过马路就是故宫,进故宫北门出南门便是天安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