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由山脉、丘陵和多山的高原组成的山区,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
壮美的山脉,高耸的山峰,在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构成气势磅礴、气象万千的瑰丽风光。
历数中国的名山大川,除以海拔而论,最著名的当属三山五岳。
哪三山?那五岳?经过千年积淀,对于五岳,已经形成了统一的说法: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
但是对于三山还有存疑。古时候所指的三山是传说中的蓬莱(蓬壶)、方丈(方壶)、瀛洲(瀛壶)三座仙山,这个说法在《史记》中就有。现在人们所说的三山一般是指黄山、庐山、雁荡山,这个说法何时提出、何时形成却没有典籍可以印证。
不过三山五岳到底是哪五个岳哪三座山,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承载了几千年中国人的神话传说、历史传统、人文情趣、审美习惯和精神向往,成为中华民族特定的某种象征,某种深藏于内心又超越了时空的东西。
很难在短时间内一次性完成三山五岳的旅行。我的三山五岳是在几年的时间内完成的,按照时间倒推计算,我的三山五岳之旅从华山开始。
华山位于陕西省华阴县,是五岳中的西岳。北峰云台、东峰朝阳、中峰玉女、南峰落雁、西峰莲花,五峰环峙,高擎云天,状若莲花,巍然独秀。 华山即“花山”,其独特之美在五岳当中独一无二。“恒山如行,泰山如坐,嵩山如卧,衡山如飞”,只有华山平地拔起,直插云霄,所以说“华山如立”,在五岳之中以险峻闻名天下,自古华山一条路,号称“华山天下险”。
华山又是道教胜地,各处的庙宇古迹、名人题刻,民间的人文故事、神话传奇,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使华山成为中华民族自然与历史的宝贵遗产。
从古到今,华山对每一个中国人充满巨大的诱惑,不论是寻仙求道,还是访山问水,抑或是强身健体,华山始终是人们出行的重要目的地。
我的登山路线:华山游客中心—玉泉路—玉泉院—华山山门—北峰—中峰—东峰—南峰—西峰—西峰索道上站—西峰索道下站—玉泉路
上午九点多,火车正点到达华山站。
出了站坐上公交车上,大约半个小时,华山游客中心到了。
远处的山景实在漂亮,但天空灰蒙蒙的,阴天,可能还有雾霾。
边走边看,不经意就到了游客中心,工作人员告诉我,在这里坐景区交通车经黄甫峪进山公路到黄甫峪索道站坐缆车上山。
我一听着了急:我的计划是徒步登山啊!
工作人员说:那你在游客中心门外的停车场乘坐景区免费交通车到玉泉院,从那儿登山。
“自古华山一条路”,那是过去,现在攀登华山有四条路。 一是华山峪登山道,由玉泉院开始登山,这就是“自古华山一条路”,自古以来攀登华山唯一的道路。
二是“智取华山路”。1949年6月,解放军由山民引路,于黄甫峪攀上华山北峰,进而解放了华山。您可以从黄甫峪的索道站开始,由此路徒步登山,直通华山北峰。另外的两条路:不想徒步登山,那就乘坐索道缆车,有西峰索道、北峰索道。
玉泉院很快就到了。大门前边路旁高大的杨树,是当年冯玉祥驻军时栽植的。大门上方匾额上书“玉泉院”三个大字,字体苍劲有力,这是一代文豪郭沫若题写的。
玉泉院内绿荫蔽天,回廊曲折,小桥流水,古朴雅静,是一处难得的园林。
里边有许多现代石刻,刻有“水利救民”“人类平等”“破除迷信”等字样,出自冯玉祥之手。
玉泉院逛了一会儿,完全心不在焉。面对这样巨大的一个诱惑,怎么能淡定得了? 登山!! 迅速穿过玉泉院,进入华山峪,迎面看到华山山门。
这座青石结构、精雕细刻的石牌坊是1988年落成的华山门。山门正面“华山”二字是彭真所书,背面“独尊”是著名书法家茹桂墨迹。
过去的人登山一定是从这个门这儿开始的吧?现在的景点都叫景区了,在离景点很远的周围建了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你想去你真正要去的那个景点,就得花一大笔钱坐景区他们的车。这可是一个巨大的商机。
五龙桥,进入华山山门后看到的第一个景点。
桥护栏中间上刻有“五龙桥“三个字,这是胡乔木在1984年写的。
五龙桥下有五龙潭,由谷中涧水冲积而成。民间传说潭中有五条五色巨龙,五龙常幻化为五位老人到武当山听陈抟讲解易学。因为陈抟才华横溢,气度不凡,五龙便有意指点迷津,言武当山不是陈抟的栖居之地,陈抟修成正果的地方是华山。陈抟接受了五位老人的指点,收拾行装,准备随五位老人到华山来,其中一位老人让陈抟闭上眼睛,负在自己背上,陈抟腾云驾雾,睁开眼睛,已到了华山,民间传说陈抟一觉能睡上八百年的蜇伏法,就是得于五龙真传。
因为山洪引来碎石,五龙潭早已被填塞,我们看不到那一潭碧水了。不过潭上的五龙桥及桥头上的大型五龙彩色壁画可以聊补游人一些遗憾之情。
五龙桥下已经看不到五龙潭了
刚才提到了陈抟。因为他与华山关系太密切,所以得说一下。陈抟是毫州真源人,唐末五代北宋初道教宗师,自幼灵异博学,后周显德初年隐居华山,被尊为“道教学术集大成者”。他能睡,经常一睡就是几个月不起,世称“睡仙”。关于陈抟民间传说颇多,民间认为他是太上老君的化身,被称为“陈抟老祖”,是华山道教的象征。
华山游客中心前广场上陈抟的卧像。
过了五龙桥,路很平坦,一路大缓坡。华山峪最初是宽谷,现在,山谷逐渐逼仄起来。
华山峪
这儿是王猛台。
王猛是前秦丞相,传说他大约在公元345年-357年间“隐于华阴山”。并在此“怀佐世之志,希龙颜之主,敛翼待时,候风云而后动”。前秦建元四年(368),苻坚令王猛屯兵华阴,涧东山峰为中方,其上坪地为王猛屯兵处,故名王猛台。
从华山山门走到王猛台,很辛苦,可是才走了一千米的路程。路漫漫啊!刚过王猛台,就看到了前方道路左侧有一座小庙,凑近一看,才知是灵官殿。
道教有众多护法神,王灵官就是地位最高的一位护法神,灵官殿内,供奉的就是王灵官。
过了灵官殿,道路渐渐陡起来了,走路越来越吃力。在石阶小路的两侧,镌刻着毛泽东主席的诗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低头弯腰上着台阶,蓦地抬头,前边果然有一雄关——第一关。
第一关也称五里关,距华山峪口五华里而得名。第一关西为绝壁高山,东为河道深涧,在这里筑石作垣,据险设关,一人当关,万夫莫开。历史上每避兵乱,都凭此关隘为防守。现在这个关墙,是清朝光绪戊申年华阴知县崔肇林经手重修的。
过了五里关,前行为希夷峡,据说陈抟在这里脱骨安葬,宋太宗赐陈抟为“希夷先生”,由此为希夷峡。这一路景色愈加好看,或是悬崖绝壁,或是翠树茂林,头顶一线青天,林中偶见清泉。
一路东张西望看风景,步伐很慢,再走二十多分钟,看到登山路旁有巨石斜出,下面的空隙构成天然石洞,旁侧岩壁上镌有“石门”二字,登山的人都必须弯腰躬背才能穿洞而过。石门形势险要,一夫当门,易守难攻,故华阴旧志称其为华山天险第二关。
石门危崖飞涧,四周崖壁上有题刻,很多题刻的年代是明朝万历年间。
出石门就是莎萝坪,在华山峪石门上1公里处,因坪上栽植莎萝树而得名。
莎萝树就是菩提树,是从印度引进的树种,相传过去坪上有株莎萝树是陈抟亲手所植。清时树叶茂盛,树干两人合抱,白花绿萼,叶片的形状好像人的手掌,《华阴县志》有详细记述。可惜清光绪十年(1884)六月六日,华山峪洪水暴发,菩提树及莎萝坪所有建筑全毁于水患。
陈抟为什么种莎萝树而不是其它树呢?
莎萝坪上有亭台楼榭,莎萝园里有回廊曲径,小桥流水。您可以在这里休息一会儿,吃喝一番,然后继续登山。
我没注意到莎萝坪上到底有没有莎萝树,不过艳丽的石榴花却无比璀璨。
混元石在莎萝坪南登山路东侧,为一块天然巨石。
传说盘古开天辟地时,此石就在这里,女娲炼石补天,曾选中此石,然而石顽冥不化,无意补天,只想成为洪荒时期的见证,故名混元石。
石边的崖缝里,一块条形白石凸起,长尺余,宽寸许,宛如白蛇之头,做挣扎状,这就是“白蛇遇难处”。《聊斋》中那篇《安幼与》的故事就发生在此。书生安幼与与所救香獐之女花姑子相恋,蛇精变成花姑子模样杀害了他。后来花姑子之父牺牲多年道行救了他,又在蛇精洞前放火,用乱箭射死了从烈焰中冲出的蛇精。
我看到地面台阶上有说明和箭头指示,但我还是没有看到“白蛇”。
从混元石、白蛇着箭处开始,山路变得非常陡峭,山道迂回盘旋而上,被人称为华山“十八盘”。
现在看来,这个十八盘太稀松平常了。
十八盘的尽处是毛女洞。相传秦代时,秦始皇的宫女玉姜因避骊山殉葬之灾,在一个老太监的帮助逃到华山。经道士指点,饥食松籽,渴饮泉水,致使身长绿毛,行步如飞。至西汉年间,毛女约一百七十余岁,传说山客猎师世世代代都有人见过她。到了唐代,上山采药的人还见过,再后来她就成了仙应该是升天了吧。
民间把毛女奉为生育保婴女神。
毛女我无缘相见,这个十八盘爬得我心跳气喘,又累又饿。
于是进这个院子吃了一碗粉,喝了一瓶水,休息了大约半个多小时。
毛女洞
仙姑桥。桥的那端又是一个石洞门。
弯腰低头钻出了洞,眼前豁然开朗,风景如画。右边刻有“空翠”二字。
到了响水石,这里山环水绕,溪水从山上流下,涧水激石,发出咚咚的响声,这块石头因此被称为响水石。
这一带峡谷更加幽深了。
峡谷最窄处又见一关,号称华山天险五关的“第三关”——云门。这里海拔已经是1170米了。
虽称为云门,但并没有云雾缭绕,是不是时间不对呢?
据说原先的云门有拱门,门上还有建筑,也是毁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的水灾。
过了云门,便是通仙观,观早已不存,路却更难走了。爬上这样台阶,是要有点体力和毅力的。
过了通仙观,很快就到达了青柯坪。
华山是道教名山,道教风水理论在选择修炼场所时,讲究藏风聚气,华山峪就是这么一个理想的地方。在华山峪里凿洞修炼,主峰是一个巨大的屏障,西边是与仙峪的分水岭,东边是与黄甫峪的分水岭,元气聚集在峪中不易散失。更加美妙的是,华山峪的终点竟然是华山中唯一的一个山间平地——青柯坪,道家认为这里是华山风水的结穴处。
华山是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截至2013年,华山有72个半悬空洞,道观20余座,其中玉泉院、都龙庙、东道院、镇岳宫被列为全国重点道教宫观。
青柯坪有东、西二座道观,桥东为九天宫,桥西为紫云宫,都是清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所建。
眼前就是紫云宫,不过只是断壁残垣了。
青柯坪在响水石南、莲花峰下,放眼环视,峰峦叠翠,高耸云天,华岳风光历历在目。
青柯坪是华山峪的尽头,到了这儿,华山真正的险路开始了,您也就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爬山——艰难地爬山。路标上的箭头指示——百尺峡、千尺幢、北峰。以前虽未亲历其险境,却早有耳闻其惊险。现在看到这几个路标,一阵紧张。
沿这个路标指示的道路走了不到十分钟的山路,就到了这个亭子。我忘了它叫什么名字了。站在亭子里,可以看到刚才爬山时身后的景色。
华山山脉是由花岗岩构成的山体,华山花岗岩形成期距今约12100万年左右。
华山花岗岩有很多且明显的垂直或近乎水平的、大小纵横的断层和节理,它们将完整的花岗岩体分割成大大小小的岩块,同时它们又被流水切割,风化剥蚀形成了一座座挺拔峻秀的山峰和无数形态奇异的岩石。
这里可以看到发育良好的垂直节理。
看到这样似乎无止境的台阶,心里有种绝望!!
继续爬!
回心石到了。
登山石阶左下方的这块巨石被称为回心石。此时此地,仰望眼前几乎直立的台阶,寒光闪闪的铁索,我开始理解“回心”二字的深刻含义。再回头看看来路,我就是心想回也是力不足啊!想想来路的艰难,还不如硬着头皮往上走!
刚才休息过的亭子。左边崖上是葆真庵。它就在回心石的下面。
这个亭子到底叫什么名字呢?
千尺幢!绝壁千仞,势如刀削,天开一线,寒索倒悬。
370多个台阶,每个台阶只能容半只脚,坡度为70°。
华山三大险,不敢往回看,现在应该真正明白回心石的意义了。
到了回心石,回心后悔还来得及,现在,都爬到这370个台阶的中间了,回是回不去了
千尺幢顶端,有仅容一人的石洞,人们爬上最后一个石级后便从洞中钻出,所以叫“天井”。
出了“天井”就是这个平台,旁边岩壁上刻有“太华咽喉”,形象地说明了这里的地形。
台上的百尺峡为咽喉上段,峡下的平台,形如突出的喉头。“天井”以下的千尺幢,为咽喉下部。
过了千尺幢,马上就是百尺峡。
百尺峡没有千尺幢长,只有46米,石阶也只有91级,但仍是华山三大险之一。这里势危坡陡,石壁峭立,通道狭窄,明代顾端木有诗:
幢去峡复来,天险不可瞬。
虽云百尺峡,一尺一千仞。
要命的是两侧石壁之间,挤着一块大石头,摇摇欲坠。这就是著名的“惊心石”。个头高点的人得弯腰从这块快要掉下来的石头下钻过去。
心惊啊!
登上百尺峡,眼前豁然开朗。华山西峰近在咫尺,手可触及。
不经过这一番难与险的挣扎,怎么能看到眼前如此明朗的景色?
接着过二仙桥,前面不远处还有一处险路呐。
说着就到了老君犁沟。说来奇怪,当时在现场看到的路真的很陡、很险、很难,现在从照片上看,怎么觉得很普通呢?
老君犁沟的确是条沟,是流水的冲蚀作用造成的。但是您别忘了,华山是一座道教名山,这里每一处山形山貌几乎都与道教有关。譬如眼前的老君犁沟就与是道教的祖师老子有关。
相传,太上老君驾青牛路过华山,见开山凿路的道徒及工匠们万般辛苦,动了恻隐之心,于是就解下随身佩带的如意化为犁铧,驾牛扶犁开出此道。
关于老君犁沟道家还有一说,“老君犁沟”其实是“老君离垢”。"离垢"的意思是脱离尘垢到达仙境。太上老君到了这里,才真正把红尘凡世抛在脑后,因此华山才是老君超尘拔俗的地方。
民间说“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慢慢爬。”“老君犁沟”与千尺幢、百尺峡并称为华山三大险,是登山的必经险道。
不过我们现在走的路已经不是在犁沟里,而是在犁沟的右上方凿出的271个石级,两旁还有铁链护卫。这就安全多了。
手脚并用,几乎全身爬在石阶上,无比艰难地爬过了老君犁沟。抬头,华山北峰遥遥在望。
走过一段栈道……
经过一片题刻……
台阶就不用说了,然后钻过一个石门……
北峰!到了!!
早上我在玉泉院开始登山时我看了一下时间11:44,现在我拍北峰顶这张照片的时间是17:44。
整整六个小时,爬到华山北峰!心情激动啊!
北峰海拔1614米。四面悬绝,巍然独秀,状若云台,因此又名云台峰。
唐代李白有《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诗:……三峰却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开。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
1949年华阴解放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从黄甫峪攀上北峰,奇袭残匪,创造了神兵飞跃天堑、英雄智取华山的奇迹。下面图中北峰顶山门后面那座六角攒顶飞檐斗拱华山花岗岩圆雕石亭中,立有解放华山纪念碑。
北峰顶挺宽敞,有景物可欣赏,有历史可追思,有索道可下山,有宾馆可住宿,对匆匆而过的人来说这里有可供吃喝的地方,可以休息、补给。
天色渐晚,不敢在北峰上多停留,因为今天的目的地是东峰。
在北峰上逛了十来分钟,离开后走了几分钟就到了擦耳崖。
擦耳崖,路西是悬崖峭壁,路东临万丈深渊,华山官网上介绍说,古时这里路面非常窄,只能容得下一只脚,行人通过时,必须肚腹紧贴着崖壁,双手扣着石窝,但由于“受手者不没指,受足者不尽踵”,就只能贴在崖壁上,摩面擦耳,横移而过,以致崖壁上的青苔把耳朵都染绿了。
擦耳崖
明代袁宏道曾有诗描写擦耳崖之险:
逋客时时属耳垣,倚天翠壁亦可言。
欲知危径欹危甚,看我青苔一面痕。
现在擦耳崖的道路已修整,宽处可走两人。但是到了最逼仄的地方,仍然可以感受到当年的擦耳之险。
擦耳崖摩崖石刻很多,是一道悬在空中的书法走廊。
过了擦耳崖,刚才的惊险紧张还没有过去,扭头回望北峰,风景这独好!
可惜还没回望几下,上天梯就到了。
上天梯,顾名思义,是上天的梯子。上天梯梯路开凿在直立如削的岩石上,大约十米高,但因面临万丈绝壑,过去梯下只有一线之地,就倍增登临的艰险。现在上天梯下面已开辟出一块很大的平台,而且设置了护栏,1984年对上天梯台阶又进一步凿深加固,还在旁边新凿了复道,上天梯已经成了上下双向道了,基本没有危险,除非您爬到中间自己掉下来。
话虽如此,爬了几个小时的山道后再攀上这个垂直的绝壁,腿真的发软打颤。
登上天梯,到救苦台,眼前突现一块巨石,常年的风雨外力侵蚀出现的裂隙把它分成了一大一小两块,称之为日月岩。
据说夏秋雨季的早晨,日月岩处经常有像闪电一样的光芒划过,既像闪电,但没有雷声,云天弧光,成了华山十大未解之谜之一。
日月岩 云天弧光
救苦台前是一片相对开阔的坪场,四周松木森然,有都龙庙,据说都龙庙始建于北魏,庙后就是苍龙岭西崖壁。
华山在上天梯的平台上有两位景区的工作人员在值勤,我问他们华山哪里最险,他们热情地告诉我,最险的地方有三处,第一是长空栈道,第二是鹞子翻身,第三就是苍龙岭。
好吧,还排名第三……
苍龙岭,我来了!
苍龙岭是连接北峰与东、南、西三主峰的唯一通道,岭脊如刃,两侧空绝。因岭呈苍黑色,势若游龙,因而得名。
其实苍龙岭是因为花岗岩节理发育,在重力作用下不断垮塌后的残留。古时候岭上并没有石阶,游人得在岭脊上匍匐前行。
现在的苍龙岭凿有530级石阶。这五百多个台阶,基本上每一级都是手脚并用连蹬带爬,一阵黄昏的风吹过来,森森然有被吹下岭脊的惊恐,不由得降低重心,全身爬在台阶上。这时候真正领会了“爬”山的内涵了!
虽然凿有台阶,虽然有铁索护卫,成功“爬越”苍龙岭后回头看看刚刚爬过的路,还是觉得很险,非常险。
然后把目光再放远一点,都龙庙、救苦台、北峰,历历在目。
无限风光在险峰!
相传唐代韩愈登山览胜至此,畏惧不前,坐在岭背上大哭,并投书岭下求救,华阴县令得知后,派人将韩愈抬下山。从此留下了“韩退之投书处”。
韩愈,“文章巨公”“百代文宗”。
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韩愈向沉迷于佛的唐宪宗上奏表《论佛骨表》,谏迎佛骨,结果触怒唐宪宗,要处以他极刑。幸有宰相裴度及朝中大臣说情,才得免去一死,流放潮州为刺史。
韩愈任潮州刺史八个月,为百姓做了无数好事。他的人格及精神影响了其身后潮州千年文化,受到历代景仰和后世标榜。
“文死谏,武死战”,这是中国古代文武官员为官的最高境界。韩愈谏迎佛骨,不畏一死,如果说因为怕死不敢过苍龙岭而大哭并投书求救,似乎说不过去。我做个假设:假设一,韩愈有严重的恐高症。这个真没办法;假设二,韩愈感叹苍龙岭的奇险壮丽,感叹自己笔力穷尽而不能描写华山之大美,这一激动,眼泪就出来了。
过了苍龙岭,到了五云峰。
五云峰上有五云峰饭店,饭店门口有多个工作人员劝客留宿。但上山的路是从饭店内穿过的,我婉拒了他们的热情穿门而出,然后发现饭店后面的风景美极了。
登上这个美丽的平台,有石凳可以休息,更重要的是,在这块平台上,可以看到仙掌崖,欣赏到著名的“关中八景”第一景——华岳仙掌。
仙掌崖在华山东峰。大自然的风剥雨蚀在崖壁上造化了一面手掌形石纹,高数十米,五指分明,形象生动逼真。
华岳仙掌在东峰是看不见的,据说山下的华山车站附近才是最佳的观赏点,每当睛朗的早晨,仙掌崖巨掌五指俱全,巍然矗立,光彩壮丽,令人叹为观止。
唐代王维《华岳》写道:
昔闻乾坤闭,造化生巨灵。
右足踏方止,左手推削成。
天地忽开坼,大河注东溟。
遂为西峙岳,雄雄镇秦京。
仙掌崖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天空还是多云,落日的景色打了些折扣。
19:53,到了金锁关。
诗圣杜甫写了三首《望岳》。最著名的是第一首: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这是写东岳泰山。第三首写南岳衡山,第二首写的是西岳华山:
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
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金锁关建在经五云峰通往华山东、西、南峰的咽喉要道处,“箭栝通天有一门”指的就是这里。道家认为,过了金锁关,就上升到了一重天了。
过了金锁关,是华山中峰玉女峰,诗中提到的玉女洗头盆就在中峰,中峰还有玉女祠等。
金锁关
过了金锁关,天就黑透了,在中峰拍不了照片。继续走,前面就是今天的目的地——东峰。
路上没有灯光,不见行人,头顶冷风萧萧,四周暗影幢幢,手电筒的光芒照不亮坎坷的道路。黑暗中我踽踽独行,一个拐弯,眼前一幕吓得我灵魂几乎出了窍。下意识手按快门,拍了下来。
瞧见了吧?不是我胆小,是真的吓人。
天上没有星光,地上没有灯光。
此时的我,累、饿、渴、困,还有一点点恐惧,恰好路遇一对男女,他们也是要去东峰饭店投宿的。于是和他们结伴,走了十来分钟,见到前头有了光亮,东峰饭店到了。
只有十人间,五张上下铺,我要了近窗的下铺。
然后冲进饭店吃饭。一盘炒饭,一盘麻辣豆腐。吃完感觉不饱,再要一盘炒面。
没有热水,但可以到服务台灌开水。
服务台窗口处的水龙头有水,我跟服务员借了香皂,在水龙头流出的细细的一小股水里,洗脸洗头洗四肢。
此时此刻,室内十个陌生男女静静地躺在上下床上,窗外有十来个男女学生正在嘻嘻哈哈搭一顶帐篷。
时间21:42,海拔2076千米,气温6℃。
一夜无话
早上4点,被早起的人们吵醒了。天还没亮,我随着外出的人们去观日台看日出。
东方的天空又是云又是雾,我料定今天是看不到日出的。
果然,日不出。
准确地说,日出,但不见。
天几乎大亮了,不甘心啊,来这儿不就是为了看那一瞬间的辉煌嘛!寒冷的风中站在悬崖边上,人群迟迟不肯散去。
我撤。
回到东峰饭店,在院子里,看到了下棋亭。
华山官网上这样介绍下棋亭:相传汉武帝时,卫叔卿修道于华山,武帝命使臣及其子度世到华山去召还,见叔卿与几个人博戏于石上,因而又名“博台”。又传说,赵匡胤为感谢华山道士指导,做官后来华山寻找此人。遇见道士陈抟,见有棋盘棋子放置于桌上,便打赌下棋,第一盘结束后,二人便来到此处继续下棋,两盘棋赵匡胤便输光了所带钱物,第三盘又把华山给输了,所以有“自古华山不纳粮,皇帝老子管不着”的说法。后来为纪念此事,后人就在这里建一铁亭。1985年,在原处又建造一石亭,亭中有石桌,上有当年赵匡胤与陈抟下棋时的残局,桌旁有四个石凳。
去下棋亭,路口就在东峰饭店的院子里,我拍这张照片时就站在路口边。
立于绝壁之巅,浮在云雾之上,下棋亭空灵飘逸,清心绝世。
在这儿下棋,羡慕啊!
不过也就是羡慕羡慕。去下棋亭必须经过鹞子翻身,它是华山著名的险道,排名于华山三大险之第二。路凿于倒悬的悬崖上,走到这儿,必须面壁挽索,两只脚交替着探寻石窝,其中几步须如鹰鹞一般左右翻转身体才可通过。
这样的路,是不是应该三思而后行?
不甘心,总是看天。没看到日出,没看到云海,但是看到了流动的云。
5点多一点,出东峰饭店门,顺这个台阶下去,东峰算是游完了。
东峰下的平台上,立有这么个东西——华山论剑处。
由华山论剑处走到南峰,大约走了一个小时。
华山南峰一峰三顶,东侧松桧峰,西侧孝子峰,落雁峰海拔最高位置居中。
从东峰到南峰,首先遇到的是松桧峰。
松桧峰上有南天门。
在中国传统神话以及道教中,南天门是从人界到神界的入口,是天宫的门户,也是凡间登天的大门,过了南天门,就进入天上人间了。
中国人崇拜天,比如西方人说“My god!”中国人说“我的天啊!”中国人自古就有的登高习俗,就是来自对天的崇拜。
为什么不是西天门、北天门或者东天门而是是南天门呢?西是西方极乐世界,那是佛家的地盘;北有不周山,那是支撑着天的柱子,当年共工怒触不周山,把天弄塌了,女娲才来补天;东也不行,因为东是仙境,有蓬莱仙岛,是仙们住的地方。所以只能是南天门。
在中国的神话故事中几乎都提到南天门,《西游记》《八仙过海》《封神榜》《哪吒闹海》《宝莲灯》等等。同样在中国,凡有点名气的山不论大小高低,也都会有南天门。
眼前就有一个。
华山的南天门还真不一般,一不小心,可能真的就在这里升天了。长空栈道,华山三大险排名第一,就在南天门之后。长空栈道架在悬崖绝壁上,宽只有30厘米。您得全身紧贴在崖壁上,手抓铁索,脚踏看似朽了的木板,身上还要绑上安全索,一旦失足那一定是升天了。
排队的人很多,看热闹的人更多。好在长空栈道只是条探险之道,并非登山必由之路。想试试,花钱租个安全护具就可以上路了。
如果说走鹞子翻身去下棋亭的路要三思而后行的话,那长空栈道这样的警示,足见这里比鹞子翻身更险一筹。
升表台上的铁索挂满了红绳、铜锁。
这些年不管走到哪儿,都少不了遇到这玩意儿。山上树上铁链上,凡能挂的地方都要挂上这些。
挂这东西就能锁住你的爱情绑住你的幸福?你把红绳子绑在树上,阻碍了树的生长,你把锁拴在护栏上,造成安全隐患。前些年巴黎塞纳河“爱情锁桥”的部分护栏因为不堪重负而垮塌,巴黎市政府在桥面上贴上三种语言的标识——“请不要再在桥上挂锁,桥已承受不住爱情的重量。”
应该制止这种并不利已但却害他的行为。美好的祝福在心,在行,而不在树上,不在锁上。
除南天门、长空栈道外,松桧峰还有一个可去之处——避诏崖。
避诏崖上有洞。据史书记载,宋太祖、宋太宗多次降诏召陈抟入京。为避烦扰,陈抟躲进这三面悬空、无路可达、仅容一人的崖龛中静修不出。宋太宗知紫袍金印打动不了这位世外高人,只好作罢,赐陈抟号为希夷先生。
在华山所有的景点的名字中,我最喜欢“避诏崖”这个名字。
避诏崖
松桧峰顶建有白帝祠,又名金天宫,是华山神金天少昊的主庙。
出金天宫,再走,就到了南峰中的最高峰落雁峰了。
落雁峰顶有国家地理测绘标志,上面标有华山高程2154.90米,单就海拔高度来讲,华山是五岳中最高的。
传说南来北往的大雁会落在峰顶歇脚,这个山峰就有了这样一个诗意的名字。
登上南峰绝顶,脚下群山起伏连绵,头顶青天近在咫尺,极目放眼,唯见浩渺天际,博大苍穹,此地、此时,真正领略到了华山的雄伟气势。
落雁峰顶还有一个不大的石坑,名为“仰天池”,里面四时存水,不竭不溢,成为华山十大谜之一。
华山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地,植物类型为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其中的主要树种有主要是油松、华山松。油松和华山松都是原产在中国特有的树种。而华山松则是因集中产于华山而得名。
华山的松树自古有名,唐代诗人元稹有诗写道:
华山高幢幢,上有高高松。
株株遥各各,叶叶相重重……
这是一株树龄超过300年的油松,名叫拜公松。
风形树,这棵油松也是古树,350年了。
西岳华山素以雄伟险峻闻名,立于山上涧中无数松树又为华山赋予一种独特的气质。据说近些年山上枯死的松树越来越多了,目前华山上还存活的古树大约只有50多棵。
从落雁峰下来,继续西行,就到了孝子峰。孝子峰有著名的炼丹炉。相传这里是太上老君炼制金丹的地方,所以孝子峰也称丹峰。
在炼丹炉附近,远远望见了西峰的雄姿。
说到华山,人们所想到的华山的形象就是华山西峰,在有关华山的各种影像资料中,华山也是以西峰的形像出现的。
为什么?西峰西北面绝崖几乎垂直,它高耸万丈、顶天立地、阳刚挺拔,举目天下,不见这般雄姿,少有这样巍峨。西峰就是华山的代言。
无法想象,这座海拔2082米、巍然挺立的巨峰,竟然是一块完整的花岗岩巨石,西峰就是一块大石头!
由南峰到西峰,有一道山梁相连,长300余米,石色苍黛,形态好像一条屈缩的巨龙,人称为屈岭,也称小苍龙岭,这里也是华山著名的险道之一。
西峰状似莲花瓣,峰顶还有一块巨石像盛开的莲花一样的巨石,所以西峰有着非常美丽的名字——莲花峰、芙蓉峰。西峰上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比如翠云宫、莲花洞、巨灵足、斧劈石、守身崖等。道观翠云宫,在1949年华山解放前曾是占据华山的土匪的指挥部。
西峰还有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神话故事《宝莲灯》中沉香劈山救出三圣母的地方就在这里。翠云宫边上有一巨石中间裂开,如被斧劈,叫“斧劈石”。
爬上下面这块巨石,就是西峰的西北面,就是我们早已看过无数边的华山的那个直立如削、空绝万丈的山崖,人称舍身崖。
传说古时有个孝子,双亲身染重疾,久治不愈,于是登山祈祷许愿,说只要双亲病愈,愿舍去自己的性命来报答神灵。果然,当孝子下山回家,看到父母都已康复还能下田耕作,于是孝子又上华山还愿,在这里跳下深渊。清醒后,发现自己躺在家中,原来是华山神暗中助他不死。后人被孝子的诚心感动,就将此处命名为舍身崖。
清道光年间,为阻止后人仿效孝子的行为,改舍身崖为省身崖,警示那些不孝之子痛改前非,孝敬父母。后来又有人认为舍身救双亲的行为并不可取,改为守身崖。
杨公塔为杨虎城将军所建,塔上有杨虎场将军亲笔题辞。
西峰上遍布崖壁题刻,工草隶篆,琳琅满目,这些题刻都刻在西峰顶石头上的。西峰顶上有很多奇石,比如斧劈石。翠云宫前的莲花洞也称莲花石、太乙莲台,高约10米,为花岗岩球状风化体,雨水冲蚀,岩体有均匀浅沟,远望其石,状如莲蕾,上覆片石,形如莲叶。有人说西峰正因此石才得名莲花峰。
除了各色题刻,西峰上有美丽的松树。特别是莲花石顶上的松树,就象莲花的莲蓬一样,是西峰奇景之一。
早上4点多起床在东峰看日出,5点多离开东峰。然后自西至东到南峰三顶——松桧峰、落雁峰、孝子峰;7:40到达西峰。
现在是8:30,天色已经很亮了,云雾散去了很多,阳光洒在西峰顶上,感觉很温暖,一路汗湿的衣服也干了。
在明亮、空旷的西峰顶上,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满足和充实:华山,不管你艰险还是不艰险,我还是用我的两条腿、两只脚还有两只手,一步一步、一把一把地走上来爬上来了。
这时候,一种前所未有的欢欣和满足充盈了我的心胸,其间还有一些自豪和骄傲,另外还有一些比如像身体的某个部位狠狠地痛过了好一阵子不痛了,那时候体验到的轻松万幸之感。然后还有一点不过瘾,就是心想怎么一下就到顶了?
当时的心情很复杂,各种念头一起涌上心来,包括站在守身崖上,像鸟儿一样飞下去……
西峰顶上有很时尚的咖啡厅,现在的我,坐在咖啡桌前,我没有“山登绝顶我为峰”的豪情,也没有“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伤感,我有的,就是一个普通人因为做了一件自认为了不起的事而产生的那种喜悦和满足。
在这种喜悦和满足中陶醉了好一阵子,就到了应该下山的时间了。重新返回这长300余米小苍龙岭,眼前天高地远,满目光明!
一路下山,很快到了西峰索道上站。
坐在缆车中,再来体验一下华山的险峻、雄伟吧。
4211米长的索道,坐了大约20分钟,到了瓮峪内东沟口的索道下站,这座我爬了两天的山就这样轻松下来了。
白色牌坊外蓝色的车,是返回华山游客中心的大巴。10点钟坐上车,11点到了玉泉路口(玉泉路直通玉泉院)。
我的华山之行结束了!
24个个小时,将近20公里的路程,双脚一步一步,石阶一级一级! 一直没有去华山,很大程度上是被传说中的华山之险吓到了,心存畏惧。
等登过了华山,才发现华山的神韵、华山的壮美都寓于华山的奇险当中。
“华山天下险”名不虚传,实至名归!
在去西峰索道上站的路上,我的右膝盖已经基本走不了路了。虽然拄着登山杖,但每下一个台阶,膝盖都觉得刺心的痛。
总有人我问为什么喜欢登山,其实答案非常简单:
那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阔,
那种“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的胸怀,
那种“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自豪,
不登山顶,何以体会?
山高,天更高
点击相关阅读:
阿见的三山五岳系列
泰山徒步攻略:一步一步,用脚步丈量泰山的高度
@https://www.mafengwo.cn/i/24277942.html
恒山徒步 一次最舒服的登山经历
@https://www.mafengwo.cn/i/24190896.html
嵩山鉴赏 中!去趟少林寺吧
@https://www.mafengwo.cn/i/3289756.html
衡山徒步 与衡山一起飞
@https://www.mafengwo.cn/i/24271560.html
@黄山 任性赏花记 春天的@黄山 是鲜花的颜色
@https://www.mafengwo.cn/i/24220423.html
一场雪 渲染出水墨@黄山
@https://www.mafengwo.cn/i/8743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