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禅寺两日禅修记

作者:老陈 显示图片


非常惭愧第一次知道柏林禅寺,就来禅修。
千年古刹柏林禅寺位于河北省赵县县城(古称赵州),与天下第一桥——赵州桥遥遥相望。汉献帝建安年间( 196 - 220 )修建,古称观音院,南宋为永安院,金代名柏林禅院,自元代起即称柏林禅寺。



 
         寺庙客堂。
值日知客办理挂单登记后,领取房卡,到云水楼二层寮房入住。房间干净、朴素,设施齐全。
         安顿后,到楼下等待心慈师傅,带领大家参观寺庙。
         心慈师傅年轻高大,架着一幅眼镜,面阔笑眼,粗布僧袍。
         从山门中央屏风面南悬挂的《佛祖源流图》讲起,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拿起一朵花,面对大家,不发一语。这时听众们都面面相觑,不知所以。只有迦叶会心一笑。因此禅便在一朵花和一个微笑之间诞生了。
         北面供韦驮菩萨铜像,一位护法的天神,木雕贴金佛龛;左右两侧是四大天王画像。
         穿着过森森的柏树,来到赵州塔。一代高僧赵州禅师舍利子埋在塔下。经过历史洗礼,赵州塔和院里的几棵柏树是唯一幸存的。八十年代净慧师傅开始重建柏林禅寺,几十年的努力,才有今天的规模。



 
       中间是寺庙主殿普光明殿。另一边是三层钟楼。心慈师傅建议晚上来听钟鼓,“东寺钟声”为赵州十景之一,自古闻名遐迩。          绕过普光明殿是观音殿,师傅说:观音并不是影视剧那样,白衣飘飘,腾云驾雾,他可以幻化成任何形态,也不是用男女可以概括的,是超越性别的。
         走过师傅们禅修的无门关,是佛门禁地,是不允许外人踏足的。墙上挂有净慧师傅每年举行生活禅夏令营的图片。
后面是万佛堂,亚洲最大的道场,这里也是早课、晚课的地方。旁边就是我们禅修的文殊阁。


 
参观结束后,心慈师傅让我们4点十分到万佛堂集合晚课。
万佛堂有三层楼高,里面五尊菩萨金碧辉煌,三面墙上是一个个小格子,每个里面有一尊金佛,共有一万零四十八尊佛,名符其实的万佛堂。地上整齐有序的一排排跪凳,我们分成男左女右分立两边,每人手拿一本经书,翻到今天的课程,静侯晚课的钟声。         
4点30分晚课的钟声响起,僧人们静默走入。随着木鱼声的响起,大家在主持的领导下开始暮课课诵。
5点50分课诵结束,等候僧人们退场后,大家按顺序将经书放回原处,走出大门。


 
晚课后去五观堂用斋。里面一排排条桌条凳,桌上2个碗一副筷子一张餐巾纸。义工垂立边上服务。前面的位置留给僧人,居士和禅修人员在后排坐下。随着钟声响起,僧人鱼贯而入,大家起立,一起坐下。主持带领诵课,然后义工开始有序分发食物。小米粥,炒丝瓜,西兰花木耳,有米饭、包子,阉罗卜条,酱豆腐,还有芝麻酱面包做甜点。用斋时不能说话,双腿自然分开,用完斋后,僧人先行离开,大家再顺序离开。
用斋后小憩,七点文殊阁外集合,心慈师傅带大家进入禅室。
讲解挂腿坐和盘腿坐。
开始行香,围绕香坛大步走,一柱香的时间。师傅手持香板,敲响木鱼,大家停下,绕开佛像正面回到坐位。
师傅说:你们每个人都觉得能控制自己身体,那就从打坐开始看看到底能不能控制。只关注自己的呼吸,从一数到十,再从十数到一。
脱鞋,鞋不能离地,放在坐凳下面,盘腿坐在垫子上,盖上腿围,腰背挺直,睁三分眼,关注呼吸,双手放于膝上,或交叠放于大腿根部。燃香,敲响木鱼。熄灯。
吸,呼1、2、3……数着数着我感觉鼻孔很干,忍着忍着越来越不舒服,我就想是不是我的呼吸方法不对,开始尝试鼻吸口呼,还是鼻孔干,试试瑜伽腹式呼吸,我已经完全数不清呼吸了。渐渐的我的右腿越来越麻,感觉现在踞掉也不会有知觉。我试着调整腿的位置,过了一会儿,又麻了,又调整。如此反复我的注意力完全乱了,一会儿想车上看的《晓说》,延长一下时间,一会儿又想还有多长时间。
终于木鱼声响起,下地找鞋,如释重负。师傅说:数到十圈的人有几个,数到二十圈的举手,数到三十圈的举手。最后五分钟动的人举手,默默举起,最后十分钟动的举手,仍然举着。四十分钟真是漫长呀。
师傅鼓励了大家表现很好,今天的禅修结束。


 
禅宗有四句格言,叫做“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 成佛”。任何文字和言语的表达都是“因指见月,得 月亡指”。净慧长老说“搬柴运水是禅,行住坐卧是禅”。
回寮房的路上,我的脑子不停地想,当我坐在禅室里,能做的就是数呼吸,就连眼前的事,我都不能做好。就象我此时写这篇小文,不时停下刷刷微信,浏览网页,如何能写出让自己满意的文章。
修行就是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你的一言一行都要专注。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做好自己才能做更大的事情。
动如脱兔,静如处子。现代人每天奔波,节奏快。但是,我们如何能在动静之间自由转换,掌控自己,进而掌控人生呢?许多人认为,有更多的钱就对人生更有主动权,我想也不尽然吧,掌控人生的方式肯定也不会是一种。
修行,只为修成心目中那个自己。
晚上九点大家聚集在钟楼下面。
晨钟暮鼓,柏林寺的钟鼓楼是一座三层的楼,二楼是钟,三楼是鼓,三楼女人是不允许上去的。早晚都是钟鼓齐鸣,只是早上是先钟后鼓,晚上是先鼓后钟。钟声是让人反省,鼓声是给人力量。鼓要打三通,每通108下,会听到电闪雷鸣之声。鼓中就是一个世界,鼓中就是信仰,鼓中就是人生,这是何等的功课,这是如何的学养,这是怎样的修行。
钟声相对就慢了很多,也没有什么节奏。钟声也是三遍,每遍中间以十八响钟声过渡。敲钟的时候要唱叩钟偈,早上唱的是晨叩钟偈,晚上唱的是暮叩钟偈。声音空灵、清静,高远有致,或苍凉,或沧桑,在寂静的夜里,很有慈悲的感觉。大概,只有有了内心的慈悲,诚于中而形于外,才能有声音的慈悲。
回到寮房和衣躺下,一夜无梦安然到凌晨4点起床。


 
来到万佛堂静静肃立,等待晨钟敲响,僧人们鱼贯而入。双手合十,随着低沉和缓的佛乐,诵念经文,根本无法跟上法师们流畅的梵音,反倒是安静地聆听,能够感受着法师们无喜无悲,无感无伤,无以名状,无可形容的悠扬佛号。
早课后到斋堂用斋。暖和的八宝粥,还佐以姜丝做小菜驱寒,细心的居士真是体贴,唯有感恩,才能承蒙错爱。
斋后小憩,八点半到文殊阁继续禅修。
伫立两旁,听师傅讲佛,大家问佛。然后,开始行香。
心慈师傅衣袖生风,飘然行走,无声无息。我等各种鞋踏在地板上,发出刺耳的声音,突然很羞愧,要是穿布鞋就好了。
木鱼响起,停步,回到座位。
燃香,我自然地盘腿坐下,眼睛微微闭上——安住于当下吧。梆!梆!梆!三声木鱼:坐禅开始。原以为自己可以坚持更久,可不到十分钟,盘起的双腿就按捺不住了。一阵麻感从脚底升腾而起,全无防备,只有被动招架,我尝试着换了一个姿势,尝试着再次安下心来,汗水却不自觉地从全身的毛孔向外渗。无比烦燥,屁股也疼,真正的坐如针毡,只祈盼早早结束。
木鱼响起,起立,行香。
燃香,坐禅。我很快找到了窍门,把腰轻轻靠在后椅背上,怎么还是会累,又离开弯腰坐,腿的各种姿势调整。我根本无法专注呼吸。
终于木鱼声响起。
师傅说:你们各种坐姿都有,但记住,挺直腰背的坐是最舒服的。
出禅室和颖聊起感受,她说:感受最深的是这里的纪律, 寺院里的所有招呼、活动,完全是由法器引导。钟板的配合有时是“一钟一板一木鱼”,有时是“二板一钟一木鱼”,或者“三板一钟一木鱼”。试着倾听寺院生活中每一种法器的声音:钟、鼓、板、梆……每一种都代表了一些特殊的意义。总之,禅者的生活,不用语意,每天在单纯的号令下,井然有序。
又到斋饭时间。
大家坐定,有僧人领头念供养词,大家双手在胸前合十,跟着念出声。经毕,义工和僧人在走道中开始拎着饭桶和菜盆为大家盛饭菜汤。用餐开始。
餐毕,僧人们没有立即离开。好象是明海主持,教诲僧人,总结不足。实在太靠后了,也听不太清楚。
吃过斋饭,就要启程回京。


 
两天禅修,唯一遗憾没能普茶,赵州禅师“吃茶去”,,参禅和吃茶一样,是冷是暖,是苦是甜,禅的滋味,别人说出的,终究不是自己的体悟。只能下次再去体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