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驾丙察察线——再也不想来第二次的精彩体验

作者:爱吃不长胖的刘婕 显示图片

在此注明:
由于我们是家族车队自驾出行,因为车队中有老人,所以吃住方面相对比较腐败。
整段行程共15天,从昆明出发,丙察察进藏,到拉萨修整2天后去了纳木错,然后从滇藏线返回,车队中大部分人都是多次进藏,因此没有再去其他景点活动。
全程人均开销大概在6000左右,丙察一段没有明确的具体开销,每人大约为300元\天。
所谓的出行天数5天指的是从昆明到然乌的行程天数,下文攻略我也是按天数写的。

这是至今仍尚不成熟的第八条进藏线——丙察察线,因最为艰险的路况,最为原始优美的沿途风光而成为了近年来国内越野圈中的热门路段,被公认为中国最后的经典越野路线。丙察察线指的是从云南怒江的丙中洛乡通往西藏察隅县察瓦龙乡的人马驿道,这是茶马古道南线主要通道,它穿越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接壤转换地带,起于云南最西北端的丙中洛,经西藏最东南端的察瓦龙,止于藏东南的察隅。相比2000公里的滇藏线,丙察察线缩短了700多公里,它是目前内地进藏线中路程最短的一条。当然路程的最短也预示了丙察察线的艰险程度,这条甚至在地图上都没有标识出来的简易公路,每时每刻都会制造出各种意向不到的险情,怒江峡谷的险峻和山路的狭窄足以让每个恐高症患者崩溃,极度简陋粗糙的路面,更是比奔腾的怒江江面还要让人胆战心惊。












高速狂奔,踏入怒江峡谷


9月底到10月中旬,是丙察察线气候相对稳定,适宜穿越的时间。我们一行21人,5辆车组成的车队在一个阴雨绵绵的清晨从昆明出发,一路向西。
云层低沉,薄雾弥漫,苍山洱海在灰色天空的映衬下失去了光影赋予的魅力,我们在永平吃了午餐,短暂的休息后,继续前行。
早知前路艰难,车队算是做出了充足的准备,除了每辆车都武装到牙齿以外,我们还带上了完整的露营装备,以及在不可控情况下保证所有人3天份量的食材。
这一天的天气实在糟糕,短暂路过宽阔浑浊的澜沧江,迎来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车窗外潮气弥漫,怒江水翻滚,峡谷两岸的茂密植被在不甚通透的傍晚天光里呈现出压抑的灰蓝色。
此时我们已行驶上了230省道,在穿过瓦窑隧道时遇上了铺天盖地的单点暴雨,是雨刮的运作也难以抵挡的倾盆雨量,暴雨的来临压低了车队的速度,当天晚上10点左右,我们才到达福贡,这是并不轻松的一天,虽然路况非常好,但沿途风光难见,天气极差,赶路路程700多公里。


澜沧江一拐


雨雾中随手拍 


怒江峡谷


晚餐in福贡,卖相很好的烤肉拼盘
PS:这一段几乎全程高速,进入怒江峡谷的路况也很好,指示牌清晰明确,总之零难度~

阴雨天里的优美宁静


在怒江边的酒店经过了一夜的休整,清晨开窗的景象依旧是色彩单一的厚重云雾,进出县城的大桥、江对岸山峦间点缀的房屋和连轮廓都难以勾勒的远山都在浸泡在了缭绕的雾气中。




 我们在酒店附近的小店吃过早餐便再次开始旅程,车队缓缓驶出县城,清晨的福贡很安静,路人很少,并不多见的路边摊上还售卖着怒江地区特有的炭烤老鼠,市井气息仿佛被潮湿的怒江水汽凝固了一般,沉淀在蜿蜒起伏的路面上层。
这一天的路程很短,虽然不是高速路但一直都是平整的柏油路,路过贡山县时,车队把所有的油料补满,同时购买了少量携带,丙察察线中途都没有加油站,最近的一个在丙中洛,但可能会出现供应不足的情况。




雨季已近尾端,穿行在怒江峡谷中,两岸是庞大高耸的碧罗雪山和高黎贡山山系,这处纵贯南北的传奇峡谷中,留存着相当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世代生活在其中的怒族、傈僳族、藏族、独龙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其建筑、服饰、歌舞,以及节庆等也引发了无数人的探索欲。
继续往前走,很快就到达了丙中洛风景区,丙中洛位于怒江大峡谷的北端,是大香格里拉和三江并流的重要景区,海拔5128的嘎娃嘎普雪山是丙中洛的最高峰,终年积雪,捧当乡附近的江面海拔只有1430米,是丙中洛的最低海拔,而最著名同时也是最上镜的丙中洛坝子海拔1750米,是怒江峡谷深处难得一见的开阔台地。
丙中洛四面环山,整个坝子被念瓦洛河和格马洛河分割成三大块,平坝周围的石崖多为羊脂玉岩,南为贡当神山,北为石门关,南北遥相呼应,怒江从秋那桶深谷进入丙中洛,从丙中洛南边一直到大拉,形成弯弯曲曲几道弯,最大的一道弯在坎桶被称为“怒江第一湾”。


怒江第一湾
 


丙中洛



每年初春应是丙中洛最美的时间,那时江水碧蓝,桃花朵朵开,有着“怒江第二湾”之称的桃花岛上落英缤纷,而不远处的雾里人家,青涩柔软的绿意簇拥着高脚木楼,炊烟袅袅让它同尘世的距离难以逾越。


桃花岛


从雾里人家出发后继续向前,江对岸的石壁上可以看出一条明显的人工琢出的缝隙,蜿蜒于植被覆盖的山体中,这是通往雾里寨的茶马古道。它始于丙中洛,沿峡谷溯怒江北上,通往西藏林芝地区察隅县察瓦龙乡政府所在地扎那。这条路既是滇藏古驿道,也是唯一一条活着的茶马古道,沿途途经石门关、那恰洛峡谷等景点,蹄印斑驳,马蹄声声,空谷传响,古意盎然。
路继续延伸,风光极致秀美,过了朝红桥的尼打担,翻过一座山就到了丙中洛最北端的小村秋那桶。流畅平整的柏油路面已经终结,对于我们而言,丙察察线的挑战和探险,从这里正式开始。


岩壁上的茶马古道 


过了朝红桥,前往就是丙中洛最北端的小村秋那桶


穿越攻略:
丙中洛乡—重丁村—石门关—四季桶—雾里村—茶马古道(桥)—尼大当村—秋那桶,此路段约15公里,路况良好。丙中洛乡往回3公里是壮观的“怒江第一弯”,再往回走是名为“迪麻洛”的村子。乡里物资较为丰富,可在此准备2天左右的应急干粮。从迪麻洛出发,沿右边路下长坡,先到重丁村,这里有著名的重丁教堂”,接着一路沿着怒江左岸往上游走,遭遇雄险的“石门关”,然后途径一个个的村庄直至茶马古道双子桥,桥右边徒步山壁路(也就是茶马古道)到神秘的雾里村,过桥以后的车行路通往秋那桶,这是通往察隅的最后一段柏油路。



石门



悬崖上的车轮舞蹈

很多人认为秋那桶路段是整个怒江大峡谷精华中最精华部分,这简直是难以稍加否定的事实,从在客栈醒来打开房门的瞬间,便是如坠仙境。
依旧是缠绕在峡谷中云雾,却因逐渐转好的天气而变得轻薄,不远处的峡谷山壁上,深棕色的高脚木楼因为秋季泛黄的稻田而醒目,云雾如渐变色的屏障,浓绿的山体在雾中透出若隐若现的巨大裂谷,庄重而沉默,让人不禁猜想是否有异世界在裂谷深处逐渐开启。




 
秋那桶以后的路段都是沙土路,十分颠簸,沿途有很多瀑布,或大或小的水流把本就狭窄破烂的路边冲刷的更加不堪。这是一条单一的沿峡谷行进的山路,没有岔路更不会迷路,从贡山到察瓦龙一段在地图上看是沿着贡察公路行驶,几乎全程都在高度差极大的怒江峡谷中穿梭,一侧百米高的悬崖下是咆哮的怒江水,另一侧便是常常发生落石塌方的悬崖峭壁。
阳光透过雾气进入峡谷的时候,我们的车刚好经过了一处不算危险的急弯,透过车窗回望的瞬间,看到被上升气流冲刷得越发破碎的团团云雾布满山间,四周绿叶青翠欲滴。继续向前,在一个视角相对开阔的路段,我看到不远处的前方,一片模糊的彩虹架在了山间,一端消失在峡谷深处,另一端紧接着悬崖上的沙土路,这转瞬即逝的绚丽一幕让人久久沉醉,“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




水雾逐渐消散,缓慢行驶过几乎沿路的怒族人家,穿过惊险恐怖的“老虎嘴”,老虎嘴是丙察察线上著名的路段,因形如悬崖上张开的布满利齿的虎口而得名,实际上这路段并不危险,不过是路面周围的长牙舞爪的崖壁令人几多心惊而已防护措施更是不可见,再往前便是滇藏界,破烂的路面继续延伸,峡谷两侧的植被迅速减少,偶尔有风时路面扬尘灰土漫天,路面越来越狭窄,一车通行都让人时常有着坠崖的担忧,蓝天青山,浑浊的江水翻腾。




老虎嘴
 











中午时分,穿过龙坡村远远就看到了一片巨大的灰白色砂石瀑布,这就是传说中美丽却又危险致命的“大流沙”,丙察察线上最为著名的死亡路段。大流沙高约3500米,宽约1000米,又称飞沙坡、滚石坡、石瀑。山体岩壁裸露,一堵巨大的滚石流,犹如瀑布一泻而下,直插江底,惊险路段不过200米长,却是让无数人“谈之色变”的200米,一旦有风,飞石不断从70度斜坡滚落怒江,一阵风过,大小飞石从天而降。每天下午的5点至晚上的7点,是这里风沙最大的时候。据说曾有不少车在这里被砸烂,还有的被滚石流推进了怒江,人车全无踪影。
相对安全的方法是在中午以前到达,并让车辆依次快速通过,车轮卷起的白色灰土让我们提起的心一次次放下,全队安全通过后,不做任何停留我们逐渐行驶,很快到达的小镇便是察瓦龙。


大流沙 


 
察瓦龙乡是秋那桶到察隅沿途唯一有断断续续手机信号的地方,其中最有名的四川饭店,满墙满窗的写满贴满数年来或自驾或骑行或徒步的驴友大名和相互鼓励的豪言壮志,即使穿越途中鲜有人迹却也能让每一个前来的人感觉到“旅途不孤单”的温馨感。



 
走出察瓦龙时会看到一个岔路口,分别通往察隅县和左贡县,我们从察隅方向继续行驶,时速基本保持在每小时10公里到15公里左右,山高坡陡,坑洼不堪的悬崖小道几次让我被吓得心脏停拍,进了左布村的范围,这是一个干热河谷地带,山梁上大片裸土和裸岩,封闭的河谷中形成局部小气候,高温、低湿,好似桑拿,漫山遍野的仙人掌奇景让人耳目一新,片状堆叠起来的仙人掌高大的伫立在路边,顶端是鲜艳可人的仙人掌果。




 
穿过壮观的左布村仙人掌景观带,开始了更为艰险的下坡路,海拔的逐渐降低让我们离怒江江面越来越近,夕阳也无法照射进的荒芜峡谷中,偶尔有马队运输物资,远处的陡坡上,零落的绿意点缀着一个孤单的村落。


天快黑时我们终于跨过了怒江大桥,并沿山路进入了一个充斥着黑色巨石的幽深峡谷,满眼都是原始高大而古老的树木,空气中是浓烈清爽的植物清香,天色渐暗,我们借着惨淡的夕阳光辉驶过了一座建在小溪上的钢桥,桥边是一块不大的平整的草地,车队决定就在这里扎营一晚。




露营点 
 
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夜晚,饱餐后坐在桥上,没有一丝光害的峡谷里,看着星河在潺潺的流水声中流淌成永恒的光带。


穿越攻略:秋那桶—18km—滇藏界—17km—西藏龙布村—30km—大流沙—10km—察瓦龙乡—15km—左布村—25km—钢架桥露营点
全程都是危险重重的路段,路况极差,坑洼、碎石遍布、塌方多、清一色的悬崖陡峭,弯多且急,由于道路石块较多,轮胎容易破损,减震器、方向拉杆等都很容易遭到损坏。上文提到,丙察察全程无信号,只有察瓦龙乡有微弱的手机信号,因此一定要带上至少2天的备用干粮,以防被困半路无法求助时备不时之需。察瓦龙以后路况更差,补给更难,山高路险环境恶劣,应注意多备水源,适量服食维生素。这段路受天气影响很大,路面坑洼,错车困难,在没有大型塌方和地质灾害的情况下,需行驶8——10小时。
若没有露营计划,过了钢架桥露营点约7公里可抵达梦扎村,村里有旅店投宿。






“从此心中无烂路”

在帐篷中迎来水音鸟鸣,新的一天依旧让人充满期待。
把行李装车后我们继续旅程。
峡谷里的植被原始到令人惊叹,虽然有少量被砍伐的痕迹,但厚实的苔藓、笔直的苍天古树和点缀其中的粉蓝色河水还是让我们一路惊艳。峡谷里的路面情况比昨天更糟糕,车开得再慢也把人颠得七荤八素,不过相较于惊悚的悬崖绝路,穿行在绿野仙踪般的山谷里还是让人舒心不少。







 
峡谷之后一路上行,很快又恢复成狭窄的悬崖土路,路面情况越来越糟,靠悬崖一侧的路面随时可能发生塌陷和滑坡,一路颠簸中,我们逐渐靠近了今天的第一个垭口,风越来越大,天空飘起小雪,气温骤降。






 
从露营点到察隅,我们需要翻越3个雪山垭口,虽然海拔不算很高,但路面的糟糕程度超乎意料,天公不作美,阵雨小雪不断。
翻过垭口以后,车队进入了乱石滩中的土路,满眼尽是让人眼花缭乱的灰白碎石,一路下行很容易打滑,途中我们还遇到了几名骑行者,在高山冷风中奋勇直冲,山涧里有水量稀疏的小溪流淌。








 
山下是目若村,能进行简单的补给,因为要赶路因此我们并未做停留,前方是一片宽广的草原,黑色的牦牛群点缀其中,两畔山峦相伴,可以看见草场上有不多的野花星星点点。


 
天开始下雨,只是小雨,却大大加剧了道路的泥泞程度。海拔落差不到的高山草甸上,错乱排列的溪流把原就不明显的泥路冲刷的更加惨不忍睹,近半米深的大水坑随处可见,若是下车行走,严重的水毁道路能让人直接把脚陷进泥里,车队小心翼翼的行驶,一个急弯处前方的草原上出现了一潭翡翠般的小湖,在四周秋季彩色植被的点缀下极致秀美。





 
接下来要翻越第二个垭口,一路上山,松软湿滑的泥路被压出了深深的车辙印,路面狭窄还微微向悬崖外侧倾斜,我们车辆的底盘高度不够,两道车辙印中间凸起的部位足以磕碰到底盘使车辆悬空。而在这样的路面上,想要避开车辙印中间的凸起部位是不可能的,路面本身仅有一车之宽,要骑在路肩上行走没有任何余地,即便是路面稍宽的地带能够骑在路肩上行走,也要冒转向稍有失控而整车滚下悬崖的风险。虽然经验老道的驾车师傅当即决定硬着头皮擦着底盘熬完这一程,但在这时间和害怕都被无限延长和放大的瞬间,短短的几百米路程还是成为了这趟旅程中让我最为揪心的噩梦。







风雨过后自然是应该见见彩虹的,果然,晴雨不断的山谷里,一段绚丽的彩虹悠然的出现在车窗外,惊艳之余更有劫后余生的激动和感慨,垭口简陋,只有几条经幡历经风雨,天越来越黑,我们顾不得休息,急忙下山奔往最后一个雪山垭口。





 
万万没想到,我们在最后一个垭口遭遇了暴雪,车灯的照射下,鹅毛般的雪片劈头盖脸的往下砸,万幸的是温度足够低没有让迅速覆盖起来的雪层融化成泥水和冰,雪花随巨大的山风乱舞,每个人都把心提到了嗓子眼,死死的注视着前方和四周。极度小心的行驶,我们终于到达了垭口,不巧却遇上了两辆体格庞大的货车,这一次错车几乎耗费了近一个小时,经验丰富的货车司机主动让路,但道路本身极度狭窄而天气的恶劣让人甚至看不清道路边缘的范围。海拔近5000米的雪山垭口,暴雪和泥泞中,车队的驾车师傅通过对讲机互相进行交流和指导,终于安全的完成这一次艰难惊险的错车。下雪山以后,大家默契的把车短暂停靠,抽支烟长舒一口气,在心里默默的庆幸又度过了一次险情。




 
日修拉雪山距离察隅已经很近,穿过一片和上午风格类似但路面更加颠簸刺激的原始森林后,车窗外出现了一盏孤零零的灯光,这是一个兵站,距离察隅不过19公里,也是从这里开始,平整的柏油路将一直通到拉萨,300余公里丙察察线的艰难和惊险,终于被我们淋漓尽致的体验完了。

穿越攻略:钢架桥露营点—24km—锯木厂—25km—第一个垭口—16km—目若村—16km—嘎达牧场—35km—雪山垭口—51km—察隅

这一天需要翻越3个雪山垭口,路面情况比丙察段还要糟糕,天气多变,高寒大风,就算是看上去平坦的高山草原,路面也是最糟糕的水毁道路,上几个垭口的路面极度狭窄,路面向外侧倾斜情况不容小觑,湿滑泥泞的路面容易导致车体横滑,离合器损坏,油耗基本要增加3至4倍,所以之前提到过一定要在正规加油站准备好备用油,察瓦龙乡虽然可以买到私油,但油品质量难以保证。
如遇极端天气,可考虑在目若村住宿一晚,条件很差,最好自备干粮。




移步换景的塞外江南

察隅或许才是西藏真正的江南,平均海拔2300米,水源丰富,植被茂密。






 
察隅藏语意为“人居住地”,它是西藏重要的边境县之一。边界线总长588.64公里,占全区边境线的八分之一还多,其中中印边界401公里,中缅边界187.64公里。察隅的鼎鼎大名多年来似乎都和旅游、风光没有太大关系,除了交通条件的限制之外,复杂的边境状况让游客对这里望而却步。








察隅县城往南四十多公里,人烟稀少,地况复杂,在地图上几乎没有具体的地名的标注和路线信息。
察隅还在1950年8月15日经历了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最大的地震,震级为8.5级,震中烈度12度,极震区内房屋全部倒平,山川移易,地形改变,多处山峰崩塌堵塞雅鲁藏布江,这次地震还引起了严重的次生灾害。墨脱至四境间数百公里的山间路径崩塞,连日飞尘蔽日,烟雾弥漫。






 
半个多世纪的疗伤让劫后重生的察隅重新恢复出惊人的美景,多年的人迹罕至让这里最大程度的保持了民俗和自然风光的原生态,连绵宽广的雪山群和云层相连,触手可及的近,特殊地质环境造就的高山和草原下是湖泊相伴,深秋的彩色树林妆点着正在晾晒青稞的藏族村庄,一步一景,一景一境。


 








 

沿着柏油道路轻松行驶约170公里后,从岔路口右拐走上然乌桥,前方就是然乌镇,从这里开始,汇合川藏南线和滇藏线,正式走上了318国道的康庄大道。


好了,从这里开始318的通途大道随便走吧~走过丙察察,通麦都算高速公路了~

严格意义上说,丙察察线是在2009年3月才正式贯通,而这样的贯通也不过是一条相对完整的简易道路的开通。
虽然丙察察的艰险道路不过三百公里,但这条穿越线路上随时都会发生意想不到的险情,最有可能遇到的险情是塌方和滚石滑落。由于这条穿越路线根本不属于任何一种等级的公路,路面及其简陋粗糙,只能算得上在马帮踩出的路面基础上稍微拓宽一点而已。许多路段基本就是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一个凹痕来能使车辆勉强得以通过。由于当地的地理条件复杂,天气又变幻无常经常下雨,许多路段上方岩壁上的石块已发生松动随时随地都会塌方滚落。






另外一个随时会遇到的路况险情就是路面经常呈二十几度的斜坡向悬崖一侧倾斜。许多路段都由于塌方和滚石的不断滑落,堆积成为一个个路面的大斜坡,路面本身仅仅只有一车之宽,当车辆通过斜坡路面时,整个车体会向悬崖一侧形成非常大的倾斜度。再由于行车时车体就来回晃动,稍不谨慎车体就会由于重心偏移失控而整个车身滚入悬崖下方。大多数的惊险很难用镜头记录,但驾车人都表示最危险的路段根本连呼吸都必须小心翼翼,更多时候,坐车比驾车更加辛苦和胆战心惊,因为视觉的不同,我坐在副驾驶座感觉无数次车已经悬空或者正在往悬崖下冲。





路况的恶劣超乎预料,很多越野爱好者都说这近三百公里的穿越线,基本上会遇到所能想得到的各种复杂和恶劣的路况条件,泥泞陷车,连续弹坑,巨大陡坡,滚落石块,碎石打滑,转向死角等路况在旅途中比比皆是,行车速度根本无法加快,许多路段你只能将车速降低到步行的速度通过。




 
把车辆武装到牙齿并非玩笑,穿越过程中车辆底盘的高度对于顺利完成穿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足够的底盘离地间隙高度走这条线路等于冒险,即便能走下来对底盘的损伤也将会非常严重。300公里的剧烈颠簸对于车辆的底盘和悬挂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没有足够的底盘强度,一趟穿越跑下来足以使车辆底盘被颠簸的变形。另一种情况时油底壳容易破损漏油,造成车俩抛锚。
 



 
虽然我们这次是车队穿越,但经验之谈是最好不要大车队同行,因为很有可能会被卡死在路上。绝大多数路面仅仅只有一车的宽度,只要遇到会车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好在这条线上的车辆极少,没有多少过往的车辆,但每次会车都要耗费很长时间才能通过。大型车队需要互相顾及,行动迟缓,大大延长了在路上的时间。
 



 

一句玩笑话,一直觉得丙察察线应该改名叫“嘣嚓嚓”,这样的声响贯穿全线,每一声都是底盘的哀嚎。丙察察线的惊险程度不可小看,和常规的滇藏、青藏、川藏南线之类的进藏线根本不是一个等级,而另很多人胆寒的新藏线,更多的也是因为极高的海拔以及气候环境令人望而却步,一马平川的路况和简陋马道的丙察察线也无法相比。惊险和刺激固然另人向往,但提醒每一个心已在路上的小伙伴,还是做好了万全的准备,才能将天堂般的美景和体验收纳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