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湖北省东南角的黄梅县地处鄂赣皖三省交界,北依大别山脉,南临万里长江,境内东有龙感湖,西有太白湖,依山襟湖临江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让佛教禅宗文化找到滋生发展的宝地。
禅宗六大祖庭中,四祖寺、五祖寺分别坐落在黄梅的西山和东山;禅宗六位祖师中,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均在这里修行和传承衣钵,并完成了佛教禅宗中国化的进程。
因此,自古就有“蕲(春)黄(梅)禅宗甲天下,佛教大事问黄梅”之说。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也说,“中国禅宗无不出自黄梅”,黄梅县素有“小天竺”的美誉,实为不虚。
今年的国庆俺是在湖北度过的。在此期间,有幸随“武汉万善学佛群”的佛友们禅游了黄梅的四祖寺、五祖寺和芦花庵(四祖寺分院),十分殊胜和难忘。
本纪实游记分三部分,仅从游客和香客的角度介绍一点在几处佛教旅游胜地的所见所闻,与蜂友们分享。(图片系卡片机拍摄,小有后期)
10月4日晨,我们来到武昌宝通寺地铁站A出口,这里是活动集合的地点。
部分佛友在出发前合影留念。
这个民间学佛团体估计成立了一段时间,开展过一些活动,所以大家都很熟悉。只是我们临时加入,算是新人。言谈之中得知他们大多是修禅宗法门的,使得我们又多了一个学习的机会。
从武汉到黄梅200多公里,大客走高速两个多小时。上午11时许,车行到黄梅西山中的四祖寺。沿着寺前一条不宽的水泥路,大客向山上两公里外的芦花庵艰难的爬上去。山路崎岖,好事多磨。驶到一半路程时,大客在一处60度左右的拐弯处卡在水泥路边,进退两难。司机师傅请大家下车后,费了很大气力才将大客开上路面,车后部小有损伤。此时众人已经徒步先行上山了。
司机师傅将车停在离芦花庵不远的一块勉强可以掉头的路边,神色十分心痛和懊恼 。
后来在攀谈中得知,司机师傅年近60,也是一位佛友。说是他们车队10部同样的新车都是海外一位居士捐赠的,他本人国庆节也是义务开车,为大家服务;他凭经验知道这条道没有大客开上来过,但还是一片善心,勉为其难。结果新车受损,他很难过。
姑妄听之,大家很是感动,自愿出了一笔钱,用于维修车辆。当然,这是后话了。
一个小插曲,没有影响大家的心情。
转过山口,山坳中一处绿树翠竹掩映、碧水清潭环伺的比丘尼道场出现在眼前,这便是芦花庵。
芦花庵山门。
芦花庵古已有之,但早已毁失。现在的庵院是2005年由四祖寺前任方丈净慧老和尚主持重修,耗资2000万,历时近四年,于2009年建成。现为四祖寺的分院。
芦花庵的振兴,净慧老和尚功不可没。老和尚 因家庭贫困,一岁半即被父母送入尼庵,由海善、仁德二位尼师抚养,小名如意,后即在当地发蒙就学。天性颖悟,喜好读书,受寺院生活之耳濡目染,对常用佛经、早晚课诵以及楗槌法器颇为熟悉。十四岁由仁德尼师之师能庆长老尼携至武昌卓刀泉寺礼宗樵上人为师,成为沙弥,法名宗道,号净慧。
于是说,老和尚对比丘尼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虽然老和尚在主持重修其他寺院时也同样不遗余力。
芦花庵背靠青山,旁依秀水,建筑依山就势,层叠而上,却又相互照应,处处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所追求的美学品格。
听来过黄梅数次的佛友说,芦花庵没有四祖寺庄严、没有五祖寺古朴、没有妙乐寺奢华、没有老祖寺张弛,但却有别样的灵动与秀美。
姑妄听之,眼见这如江南园林般的世外仙境,慕也,赞也。
芦花庵大雄宝殿
钟楼。
庵院建筑沿阶而上,层叠而布局严谨,对称且构造精妙。
殿堂一律黑瓦红墙,有别于他处的琉璃黄瓦,显得更精致、秀美。
在小憩时,给两位年轻佛友拍了一张合影。
很惊奇吧,虽然衣着不同、发式不同,可仔细一看,这可是一对孪生姐妹哈!
她们是这次活动的组织者之一,热情且举止谦卑。
很感叹啊,越来越多的有知识年轻人信奉佛教,有助于佛学的传承和发展。善哉善哉!
这位比丘尼正在认真地筛选豆子,很长时间过去了,她却没有变换过姿势~~
洗尽铅华尘世梦, 抛却三千烦恼丝。
我留意到,庵内还有许多明眸皓齿的年轻比丘尼,身着灰褐色僧衣,剃光头发,静静地忙碌着。突然想到红楼梦中的惜春,还有芦雪庵~~
芦花庵,一个有着禅意的名字。只是有些疑惑,一路上及庵院周围没见芦花,此名何以得来?
答案后来才知~~
岁月沧桑写在脸上, 度化众生铭刻心间。
罪过!在“过堂”时,偷拍下明月芦花的当家师。
佛门中的吃饭称为“过堂”, 早、午斋两次过堂,是将进食视为一种重要的修行方法;佛教主张过午不食,现已有所改变,多数僧尼为了工作和学习,也吃晚饭,叫做"吃放参"。
虔诚手摇转经筒
到芦花庵的主要活动就是放生。学佛小组将遭捕捉的刺猬和蛇购买下来,放回深山。
说到放生,其字面本身的意义是当生命受到威胁时的出手救助。而提倡佛教放生护生的理念,有利于人心向善,抑制杀戮和恐怖主义,提高公民的文明程度;若从佛教修行来说,更是增长慈悲心,减少罪障、疾病,增福增寿,感得现世与来生善果的功德之行。
放生之前,举行简单仪式,大家齐颂放生咒~
《大智度论》云:“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
看上去,这是人工饲养的无毒蝮蛇。
在它们即将遭到杀戮时,救助放生无疑是最大的善举。
这位佛友也是一位远足和摄影爱好者。活动中,跑前跑后为大家拍照,全程记录活动的过程。其敬业精神令人折服。佛友们尊称他为摄影师~~
放生的地点选在山峰的后面无人出入处,以助这些动物适应环境、真正自由。
此去路远林密,道窄坡陡。年轻人担当重任,年纪大的在庵院学佛修禅。
我们老俩口也随队送了一程~~
抬不动,打打伞遮阳也是奉献~~
眼见放生队伍消失在密林之中,我们才返回芦花庵。
放生的队伍直到太阳落山时才精疲力竭地返回庵内。
从拍回的照片中,俺找到芦花庵名字来由的答案。
在西山顶到后山的密林坡上,布满了一人多高的芦苇。在夕阳余晖里,在秋风吹拂下,芦花迎风摇曳、翩翩起舞~~
突然想到一场面:芦花盛开时,那洁白的芦花,像棉花,像雪花,自由自在的,在空中飘呀,飞呀,活脱脱就是比丘尼的写照!
俺似乎读懂了“芦花庵”的禅意~~
庵前有一座截溪流而成的小水库,碧水绿如翡翠;水库堤下是山涧,山涧两侧是弯弯曲曲,形状不一的梯田。这儿更清静,更适合绝欲去忧,安心修行。
楼主情不自禁,将自身融入这诗画山水之中~~
“一座仿古建筑佛教道场——芦花庵,就像一位禅者,平静而突然地涌现在这绿水青山之间。这是黄梅佛国中新绽放出来的一朵清洁无瑕的莲花,这是广大佛教善信期盼已久的一处参禅悟道的清修净地,这是那些默默奉献的护法长者供养给三宝的一份珍贵的礼物,这更是那些不辞辛劳、不避寒暑的建筑工人们在黄梅风景线上描绘的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卷。”(净慧法师语)
庵前一飞檐小亭。
拍这张照片没什么特别感觉,在编辑时突然有了一丝联想。
仿佛桥这边是尘世,过了桥就是一片净土。肉身过桥很容易,心性转化就不容易了;遁入空门不易,身心达到清净、圆满、究竟、庄严的状态就更不易了~~
食过“吃放参”,天已经暗下来。乘着夜色,我们部分佛友下山直奔四祖寺~~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