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铜罐驿古镇就是从《重庆旅游》杂志上了解到的
《重庆旅游》一书有着本土情怀
注重重庆本地的历史文化,古镇建筑,民风民俗,特色景观,美食趣闻
大爱此书,以前的旅游新报就是这个路线,后来越来越高大上,走国际范,各类广告时装,价格飞驰,便被舍弃。
在《重庆旅游》一书上的指引下,我亲身走进了偏岩,金刚碑,中山,真武场,龙兴古镇,接下来还会去木洞,丰盛,安居,路孔,塘河。。。我是古镇控;
铜罐驿隶属九龙坡区,目前是九龙坡区最差的一个镇,前期倒是很繁华,不过也和其它古镇一样萧条了
九龙坡区有个铜罐驿镇(以前属巴县),镇政府驻地却叫冬笋坝(因坝上两根一两丈高的形同冬笋的石头得名),因此习惯上就把冬笋坝称作铜罐驿。真正的铜罐驿在哪点?现在除了当地人,还有老点的人晓得以外,怕很多年轻人搞不大懂。其实,两地都在长江边上,冬笋坝在上游,铜罐驿在下游,相距不过三、四公里,顺着成渝铁路往重庆方向走,半个小时就到了。
铜罐驿,因早年在此掘出一个古代铜罐而得名,(冬笋坝更是古文化富集之地,五十年代,重庆机制砖瓦厂采土制砖时,发现大量古墓,经发掘,出土有两千三百年前的古代巴人船棺、青铜、铁兵器一大批。)
青砖黑瓦
曾经和鱼洞,木洞并称重庆三大水驿站
如今集体衰落
鱼洞古镇被拆,
木洞古镇被遗忘,曾经的川东第一大镇连个市级历史文化名镇都没申请下来
解放后,成渝铁路修建通车。成渝铁路紧挨着场口,从场边边上经过,设铜罐驿车站(冬笋坝),綦江、南川、贵州方向的旅客多由綦江铁路过来,渡过长江到冬笋坝转乘成渝客车,因此,冬笋坝逐渐繁荣起来。而铜罐驿这个水码头,却因不通公路,因此萧条下来。后来,川黔铁路通车,有白沙沱长江大桥连接成渝铁路,铜罐驿(冬笋坝)火车站的作用降低。时到今日,客车几乎不停此站。
最早是在五十年代后期,那时街道亦算繁荣,后在八十年代又去过,房屋多有破旧,但也有新建的,家家有人,茶馆、饭馆、商店都有,逢场必赶,还是热闹的。江边,码头上有过河船待客,江岸上有船在维修,很有生气。
整个街道的寥寥几人,就像空城
因为交通不便,这里比金刚碑更加隐蔽冷清,除了专程而来的学者,一般人是不会来此的
进入古镇就是一条机耕道,不通车,要走十多分钟左右,沿途会穿越树林和废气的房屋,有点恐怖
因为无人管理
大多数房屋都有所损坏
所以去的朋友要注意安全
很有年代感
怀旧上个世纪的78年代
通往长江码头的石板路
早已堆满落叶
荒凉
路旁的民居只剩空壳
物是人非
从铜罐驿出来走到沙堡坐车到陡石塔村下次,十字路口过马路往前走就是天主教堂
可惜我去的时候没开门
大门还有只恶狠狠的狗
有些遗憾
不过还是拍到了一些照片v
巴一中即原巴县第一中学,已迁走。而巴一中所在的地址,却是一个百多年前修的法国天主教堂。巴一中迁走以后,教堂得到修缮,基本保持了旧时风貌。
大门
在乡村这个不起眼的地方
这个教堂据说是重庆第二大的教堂
在外面拍的紫薇古树和霸王鞭
侧门照的几张
很想进去,当时都有翻墙的冲动
一个人还是小心点好
在温塘飘飞前辈的蜂窝里和空间有古镇和教堂的更多照片,还有内部机密照片,推荐大伙去看看
铜罐驿是一座千年古镇,自然景观得天独厚,乡村旅游业条件成熟,在古代作为成渝之间的要道驿站起着交通枢纽的作用,有丰富的民间传说。1954年出土的巴人船棺墓葬和青铜器见证了它是古代巴国的发源地之一。这里有长江三峡之一的“猫儿峡”及长江奇观马脑壳,古有传谣“金剑斩龙脑,铜罐煨仔鸡”,铜罐驿因此得名。镇内有一座修建于1898年的神学院,1924年,建造了天主教堂,是重庆市第二大教堂。大溪河流域不仅自然风光秀丽,翠竹葱郁,还有开凿于清咸丰年间的“珞五洞”、“仙女凼”等文物保护单位和民间传说。在橘园周边,还有中共四川省委第一次临委会遗址、巴人船棺葬遗址等文物保护单位,也有“冬笋坝”传说、“龙脑山”除妖等美丽的传说故事。近年来,铜罐驿镇立足自身优势,充分发挥历史人文景观丰富的优势,围绕“一河”(大溪河)“一园”(桔乡生态园),把传统农业转向发展乡村旅游业,呈现出工业与乡村旅游业、城镇与农业协调发展的良好发展态势。
在陶家,西彭有开往铜罐驿的公交车
铜罐驿新镇叫冬笋坝,很有大渡口重钢片区的老样子
开往黄金堡村的乡村巴士可以到进入古镇的机耕道
铜罐驿古镇和天主教堂都不通公交车,只能到最近的站点步行。天主教堂五分钟,铜罐驿古镇二十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