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大基山
大基山,司马迁谓之“@中国 五@大名 山之一”。
大基山,@中国 道教文化的发源地。
大基山,在历经了数千年尘世的乱静悲喜后,悄悄的沉淀于此,静静的散发着“幽谷枫香”的魅力。
来到山前,一座写着“仙峰道谷”的高大牌坊矗立在进山的路上,在牌坊前眺目望去,山岚荡涤,石壁岈然,这便是心中的大基山了。
过了牌坊,山门渐行渐近,宏伟的匾额上书“大基山森林公园”,下书“天庥祚地”,意思即上苍保佑大基山这块有着千年时光的福地。
站在谷口,只见三面环山,仅一出口,谷底圣水池中碧波荡漾,鸟栖鱼跃。山中林木浓荫袭人、天空浮云盈盈舒展、四周峰峦巍峨挺拔,当真是清静安谧,超凡脱俗。遥想当年,文人墨客、真人道长们于此地扫石置坛,谈经论道,修身养性,入世出世,在悠悠的钟声里领悟人生。难怪明代六朝元老胡莹留下这样的文章:“东莱山虚坐危之阳,星拱斗拜。@蓬莱 待其迎日,泰岱恭接晚霞,占尽地气,尽领天道,幽境妙吉,始有黄帝会众神于此也……”
往上走去,映入眼帘的是一方大石,端立在大基名泉与古戏台之间,上刻“无憾”二字,这便是登州知府苏轼对大基山的赞美。他与好友@莱州 知府马源畅游东莱,纵情诗酒,信宿道庵,因“喜幽谷清怡叹山势奇特”,故“书“无憾”以抒怀”。才情四溢志向满满的苏大胡子,一生仕途坎坷,却也喜欢游山玩水,以至于竟有了“五日登州府,三日东莱游”的传奇,即使被弹劾罢官亦以“无憾”视之。无憾,何其的潇洒也。
左边空荡的古戏台上,蒙着些许灰尘。微风吹过,出将入相的红色布帘轻轻的拂动着。站在戏台前,空气中似乎回荡着百千年前锣鼓的敲击声、戏子的吟唱声、看客们的喝彩声。也许戏台一直在述说着自己曾经的喧嚣和热闹,但如今,却只留下了古老和沧桑,显得那么安详与恬静。
(下图为太清宫)
大基名泉,历千年而不干。池中,几十尾各色鱼儿悠然自得的游来游去,泉水汩汩涌起,在池边缓缓漫出,顺道而下,浇灌着下面的荷花。据说其水清凉醇厚,甘美爽口,水质极佳,因而被誉之为“大基名泉”。就其气势无法与@济南 各@大名 泉相比,但是,这种淡淡的清静和与世无争,却不是那些浮躁的@济南 名泉所能及的。
拾级而上,走进无生殿,只见殿前上书四个大字:“德合无疆”。殿内不大,却非常祥和,简洁。殿外左边一颗樱桃树,右边一颗核桃树,据道长介绍:满树的樱桃都让山中的鸟儿吃光了,而核桃却长势正旺,估计会有个好收成。树两边各有一小片地,用竹篱笆围起,里面种了些菜蔬什么的,而篱笆外的地上长着儿时常见的野草。看到这些,心中刹那间涌起一种难以名状的感情,就像回到了我孩提时代家乡蓝天白云的情景,那是一种无比的怀念和留恋,在城市扩张、物欲横流、环境污染的当今,也许很难再找到如此纤尘不染,清清自然的地方了。
青砖灰瓦,野草篱笆,清清自然!
(下图为核桃树)
(下图为樱桃树)
站在大基宝塔上举目四望,无边景色尽收眼底,山峰层峦叠起,松杉苍翠葱茏,@石林 姿态各异,谷底碧水波光粼粼。随意望去,太清宫、万寿宫、昊天观、皇帝庙、@北极 阁……一处处的观庙祠堂在幽静中隐隐散发着各自的恢弘。
(下图为大基宝塔)
(上下两图为@泰山 圣母祠)
(下图为@北极 阁)
(下图为昊天观)
一路前行,古色古香的道观、宫庵引导着我认识大基山千年的历史,赑屃上的石碑,摩崖上的石刻向我展示着大基山的前世今生。“天下第一庵”,先天观石碑,延昌元年的《登大基山诗》,摩崖石刻《@长春 子道士谷@春日 登览诗》,不一而足……虽古香不再但古色尚存,虽字迹模糊却碑刻依旧,处处透露出大基山曾经的辉煌,也散发出魏碑鼻祖郑道昭慕仙乐道的洒脱,更让我领略到了丘处机、刘长生们淡泊宁静的道家风范……
(上图为丘处机石刻,下图为先天观)
(下图为先天观边石碑)
(下图为白云庵)
轻踏着各色落叶,深吸着沁人空气,阳光透过林隙,洒落在路面,形成斑驳陆离的光影。不知名的鸟儿在林中快乐的鸣叫,张牙舞爪的甲虫在脚边悠然的爬过。路旁的怪石安静的打着盹,灌木摇曳,小溪涓涓,我已深深的陶醉其中。
(下图为山中古墓)
不知名的甲虫
大基山,让我有幸与千年历史会面,与古代明贤相见;大基山,让我见识了魏碑的风采,道家之风范;大基山,让我看到了自然的灵性,更让我明白了什么是淡定与@平和 。你或许位高权重,众人膜拜;或许功成名就,前呼后拥;或许腰缠万贯,挥金如土;或许倜傥不羁,倚红煨翠。但是,来到这仙风道骨的大基山中,所有的喧哗就此了无声息,尘世间的繁花茂叶从此微不足道!
无憾,大基山!
----------------------------------------------------
二:神仙洞
大基山出来, 碰上一辆大巴,上标“@莱州 ---三山旅游”,上去一问,说是能够到寒同山神仙洞,好,直接就上了大巴,在经过了20分钟的车程,来到了寒同山脚下。
寒同山不高,西边连接着云峰山和高望山,三山九峰,一脉相连。神仙洞在寒同山半山腰之上,从山脚到神仙洞一路都是整齐的石阶山路,大约15分钟后便到了洞口。神仙洞门票10元,学生5元。
(上下2图为王道士老两口的生活场所)
据说,从元代至民国一直有王姓道士世代在山上居住修炼,解放后下山还俗,近几年仍由原王姓道士在山上管理。这次上来之后,发现还真是王道士老两口在管理和售票,而且吃住都在这里。两间瓦房,两条狗狗,两棵石榴树,瘦瘦的王老先生头顶梳着道士发髻,搬一小桌子,悠闲的坐在屋前@大树 下抽着烟喝着茶。老太太则拿着一@个旧 脸盆,给屋前一些葱啊菜啊什么的浇水。站在屋前的平台上眺望远处的山峦@和田 地,再回头看看这个简单而温馨的两口之家,那个感觉真好!(对了,老太太说了,那狗不咬人,所以大家不要怕哦。)
(上图为在神仙洞前平台上眺望的远景)
(上图为神仙洞窟全景)
寒同山石窟为金元时期凿刻,分上下两层:上层4窟,西起为@长春 洞、虚皇洞、五真洞、七真洞(亦称六真洞);下层2窟,西起为真官洞(亦称披云洞)、刘祖洞(亦称长生洞)。石窟平面呈方形或长方形。披云洞最小,前后长3米,宽2.4米,高2米,于石壁中刻凿而成。主窟五真洞最大,前后长7米,宽5.8米,原为前低后高的天然石隙,后部保留高10米的原石面,前部经凿刻,高3.3米。
每个洞窟后壁皆有@石台 ,以放置神像,洞口微起门槛。各洞窟都有@大理 石造像,共计36尊,高1.3米左右,坐者为真人,立者为道童,皆着长袍。形体丰满圆润,衣纹雕流畅。1966年头部全被砸掉,现在看到的都是修复后的头像。
(上图为@长春 洞)
@长春 洞内只有一尊石像,与其他雪花白@大理 石雕刻不同,该造像为卧像,就基岩剔地雕成,身长两米,头戴道冠,合掌托腮,双目沉闭,嘴角松弛,侧卧石床之上,雕工纤毫毕现,神态惟妙惟肖。民间传闻称此雕像为道祖陈抟。但据地方史志记载,该雕像应为全真七子之一的丘处机,实际上是取邱处机饿死苦修之典。
(上下2图为虚皇洞)
(下图为虚皇洞顶所雕龙)
虚皇洞主祀太虚之神。顶上有一高浮雕,为一条龙,比较粗狂,
(上下2图为五真洞顶的双龙图)
(上图为五真洞)
五真洞规模最大,主祀吕洞宾、王重阳、王玄甫、钟离权、刘海蟾五仙。洞内空间约有200多立方米,洞顶上亦有高浮雕,为二龙戏珠,蟠屈为团,间以云朵,竟现犷放威猛之形神。洞中11尊石像,或盘、或坐、或立,肃穆、飘逸、安详、虔诚,各具神态。
(上图为七真洞)
七真洞主祀元始天尊、@灵宝 天尊、太上老君。
(上图为刘祖洞和披云洞)
对于神仙洞最初的开辟建造者,经考证,认为始开者为著名全真教随山派创始人刘长生,而修成者则是刘长生弟子、@莱州 籍道士宋德芳。金末元初,宋德芳为传播道教文化,弘扬道教思想,带领其追随者在@莱州 寻仙境、开神洞以辟道场圣地。故而下层洞窟由@东至 西,分别是刘祖洞,主祀刘长生;披云洞,主祀披云真人宋德芳。
参观完神仙洞,与王道士攀谈,询问如何去云峰山,王道士告诉我:从神仙洞后山走,有一条山间小路,直接通往云峰山,要翻越7个山头,他每天都要走两遍以锻炼身体,走一遍25分钟,但是估计我不行。大概看到我有点不服气,老太太笑呵呵的说:我家老头走只要25分钟,那是他一直走,惯了。你走肯定不行,别看你年轻,肯定不行,因为你不常走山路。
虽然我心里一百个不信,但是由于天色不早,要赶回市里,只好先放弃游玩云峰山的念头,留待下次了。于是下山,再走15分钟土路等那班回市里的“三山旅游”,一路上倒也景色宜人。
-------------------------------------------------------
三:云峰山
9月30日,我又来到@莱州市 ,这次一定要去“书法名山”的云峰山看看。由于我一直不服王道士的话,一直想走一走那山路(呵呵,大家别笑话我,其实,不单单是想看看我要花多少时间,我更觉得一个人走走山路也是种享受)。所以,我又上了“三山旅游”公交车来到寒同山脚下,再花15分钟时间上到神仙洞,买个票,和老太太打个招呼,老人家很热心,告诉我:山上只有一条小路,经常有人走的,很好辨认的,在第7个山头,看到景点预告牌以及修葺整齐的石阶山路,便是到了云峰山了。
好了,直接上山顶,开始往云峰山进发。结果,我整整用了70分钟,才算走到了云峰地界,呵呵。不过,这种山路走一下, 无论景色、心情,感觉确实不错。
顺便说一下, 云峰山门票20元,我是从寒同山走过去的,所以,出大门是不要钱的,哈哈。现在@莱州市 区到云峰山还没有通公交,据说是2014年10月份要通公交(我在外面看到了预设的公交车站了),但是可以叫出租车, 过来接你去市里任何地方20元钱,不贵,也挺方便的,叫车电话:3071111
(上图,寒同山顶的风景)
(上图,远处的大基宝塔)
(上图,山脚下的寺庙)
(上图,山上的羊肠小道)
(上图,路中间的歪脖子树)
l
刘海粟的题词:山壁争辉
上图,一走山路锻炼身体的哥们,走的太快了,
云峰山的石刻
上图,九仙之名石刻
上图 “欲界清都”石刻
观海童诗石刻被关在上面的亭子中,呵呵。门上锁,隔窗看
论经书诗石刻保存于上面的建筑中, 只能在建筑外面观看
@荥阳 郑文公之碑保存在上面的建筑中, 只能隔着窗户观看
上图“会我云峰”, 图中雕像为郑道昭
上图 : 云峰山正门
@中国 书法名山
出山门外的牌坊,上面有刘海粟的题词:山壁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