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4日补充:2016年底市政府启动了老市区活化保育工程,修旧如旧。
——在2014年的基础上逐步增加了2019年后的照片,老市区慢慢焕发新颜,很开心!(没有标注时间的都是2016年以前的照片)
坐落在汕头老城区中心的中山纪念亭,原建于1934年,也称作公园亭,公园亭的原址为一座开放式公园,称作“小公园”。现在的中山纪念亭是1997年在原址重建的。
汕头市小公园是汕头老市区的中心,周边的安平路、升平路、国平路等骑楼和街路呈扇形放射状分布,老市区每条大街小巷,条条通向小公园,商业活动造就了汕头小公园。同样,由于商业网点的变迁,如今的小公园已消褪了昔时的气派荣华。但每个知道汕头这座百年沧桑历史的人们,对这一处令人再熟悉不过的老地方,留存着美好的记忆。因为她和生息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一同经历了风雨岁月、离合悲欢,汕头人无法忘记她。尤其是年事较长的汕头人,面对这小小亭台,都常常禁不住感慨低徊。
过去的繁荣——“最繁荣是1933至1937年遭日本飞机轰炸之前,因为有这家南生公司,很美。还有布铺,所有的绸缎铺都在安平路,从居平路来到小公园全部都是绸缎行,都是很大间的。那里中央酒楼夜间唱曲,播音。小公园人流来往,纳凉,夏天很热闹。”一位老市区居民这么回味着小公园的过去。
时光流逝,景物依旧。小公园周边马路仍然店户林立,这里仍然是老城区居民购物休闲的去处。夜幕降临时分,这条昔日繁华的商业大街仍显露出她独特的风貌,虽破败,但无可替代。1980年电影《红牡丹》(主题曲是蒋大为唱的那首《牡丹之歌》)特地选择这里作为外景地,权当旧香港市街,几可乱真。
上图:百货大楼的前身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汕头新型大百货公司“四大天王”之一的南生公司,这是老汕头的标志性建筑及小公园的象征之一。七层楼房,安装了汕头第一部电梯。该电梯是从香港拆移过来的“二手”客货两用梯,1930年直至1989年停止使用,足足使用了60年之久。1989年在原井道又安装了由佛山市商业机械厂生产的新的国产电梯,但电梯门框至今仍保留与骑楼风格一致的旧式花纹。——我小时候还搭过呢,不过因为太小,印象不够深刻,但是电梯门好像有一道是铁通花的。
上图:孤独的身影。自从多年前说要维护,就把百货大楼周围的其他房子都铲平了,然后圈了起来。结果,百货大楼在杂草丛生中孤零零地衰败。。。。。。
1860年,汕头开埠。这里曾被恩格斯称为中国“唯一有一点商业意义的口岸”,而西郊“小公园”旧城区曾经就是繁华商业区的中心。2004年,“小公园”成了旧城改造对象,而后,因拆迁资金断裂,使得改造刚刚开始就“夭折”。直至2009年再度酝酿重启改造,地价早已翻番,至今无进展,今已成困局之势。如今的小公园最多的建筑就是待拆“危房”,每年夏天台风季节过后,或多或少就有一些危房悄然泯灭,所以,再不留影,就什么都没有了。
上图是旧公园右巷里的一栋小楼,几乎全塌了,封了水泥禁止靠近。但仅有的门面也能看出当年的大气。
上图:旧公园前街沿街二、三楼。从前的房子只要是沿街的基本都有阳台和大窗户。
上图:同益路上的楼房,大拱门,雕花,宽阳台,现在还住着人。
上图: 永平路上的危房,外墙已经非常斑驳,但玻璃窗上部的英文字母仍然依稀可见。
上图:有五颗星的建筑就是永平酒楼,位于永平路2号。现在仅剩四周外墙,没了屋顶。1925年11月7日,汕头市各界在永平酒楼举行庆祝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八周年大会,周恩来出席并在大会上发表演说。1926年5月,汕头市总工会在这里宣告成立。
上图:这木阳台就是永平酒楼的阳台。应该算是包房外的阳台吧。
下图:2019年12月的永平酒楼
上图:汕头邮政总局大楼(老安平邮电局)。1897年潮海关在汕头设立首家官办邮政局。1911年,邮局脱离海关独立运作,并于1922年购地自建邮政局。目前这所邮局仍在营业,为集邮门市。
上图: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位于永平路1号,是一座三层欧陆建筑风格的大楼。这座大楼的前身曾是民国时期的台湾银行、报馆旧址,建国后作为汕头西医院、报社、法院等机构的办公地点。
上图: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楼前步阶有三组古铜色塑像,从上到下分别是:
1、石美玉女士。石美玉,湖北黄梅人,中国第一位女留学生、第一位女西医。1920年留美回国后,与美国女宣教士胡遵理在外马路创建了伯特利堂,即现在的“恩典堂”,并在上海、厦门、汕头等地创立医院和学校十多所,为我国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2、约瑟夫·渣甸和中国买办。约瑟夫·渣甸是怡和祥行老板,1879年创办汕头豆饼榨油厂,这是中国第一家外资经营的豆饼榨油厂,由一名汕头买办(人名待考)主持其事。经营3年后,外资退出,汕头豆饼榨油厂完全成为中国人经营的企业,这是中国民族资本经营的第一家榨油工厂,是汕头民族工业之始。
3、市井中卖草粿的走贩
上图:香园,外马路155号,1923年,达濠现濠江区青篮乡人李香谷从英国一名传教士手中购得“一洋楼并花园”,随后将洋楼拆除,并请来上海设计师设计、修筑香园,所采购的建筑材料均来自欧洲。1928年香园落成。共有一主座五辅座,现仅存主座,主体建筑是一座带有明显近代中西合璧风格的二层红砖墙建筑。1991年落实华侨政策,香园归还了李氏家族。此后香园曾被人租来开茶馆和绘画班。因为其五彩玻璃窗,有特色的结构成为许多摄影爱好者的采风地。 后来改租一间叫“糖罐”的甜品店,有花草茶、柠檬茶和一些蛋糕甜点,吸引很多人打卡。(现在“糖罐”已搬走)
2016年,李氏后人、施坦威钢琴艺术家李廷强在修葺后的香园创办了汕头首座钢琴博物馆。现在进去需要预约。
上图:老妈宫又称天后宫,是汕头开埠前最早的建筑之一。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1992年重修开放。
潮汕有名的老妈宫粽球就在老妈宫对面的巷子里。老妈宫粽球是广东潮汕地区久负盛名的汉族传统名小食,节日食俗。以糯米为主料,外形为六角球状,制作工艺要求严格,是一种口味独特的粽子。该小食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由张强德父子创立。1920年,张强德父子在汕头市升平路头天后宫(即老妈宫)附近摆摊经营粽球,张强德逝世后,其子张良杰在老妈宫对面小巷内租用一间小铺,开设了顺德号粽球店。因粽球质量好(其实就是个大料足),且占有地利,生意日隆,顺德号的粽球也逐渐成为潮汕和海外潮人所喜爱的老妈宫粽球。老妈宫粽球店里,曾悬挂着一块写着“食定正知”的玻璃匾,这四个字的潮汕话意思是,只有吃了并且仔细品味以后,才真正知道它的好味道。老妈宫粽球里有甜、咸双拼料馅(一个粽子里有甜有咸!!!),甜料馅部分为乌豆沙馅和水晶馅;咸料馅部分为香菇、虾米、腊肠、莲子、栗子和经腌制的南乳鬃头肉,然后用竹叶、咸草包裹扎成六角球形。
上图:飘香小食店,原来是徐厝祠,据说民国年间曾为岭东学校分校,解放后至公私合营前是汕头私立觉世小学分校。现在作为飘香小食点专门经营各种潮汕小吃,大部分品种都能在这里吃到,算是汕头老字号。店不大,靠近天花板的地方还保留着原来祠堂的镀金木雕。
上图:“爱西干面”由大埔籍一姓卢的小贩于三十年代创办,原在西南通旅行社斜对面的步道上摆设临摊档,专营芝麻干面及朥饺,由于经营得法,一现即红。至1945年抗战胜利后,卢姓店主租下现爱西店址一块小铺面,正式以“爱西饺面店”经营“爱西干面”。——爱西干面现在也开了很多家连锁,也算是汕头传统小吃之一了。
上图:大埔会馆,位于今汕头市民权路中段,是一座典型的潮式骑楼会馆。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是“八一”南昌起义南下部队总指挥部旧址。
上图:汕头市外马路第三小学现址建筑史上曾办过同文学堂、省立岭东商校。1926年2月周恩来曾在此地召开东江各属行政会议。该址已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上图:汕头大厦,建成于1933年,为一座中西合璧、三开间的八层钢筋水泥建筑楼,曾是汕头商埠最高的标志性建筑,被业界誉为“粤东地区餐饮业的历史象征”。目前,政府已经启动了汕头大厦的维修工程,汕头大厦将在将来焕发出当年景象。(图片拍于2014年)
下图:修复后的汕头大厦,(图片拍于2023年)
上图:汕头印刷原为星华日报社(俗称胡文豹大楼),建于民国二十年(1931),为著名侨商胡文虎先生创建,建国后改为地方国营汕头印刷厂。目前一楼仍是印刷厂的门市。(拍于2014年)
下图:修复后的胡文豹大楼,目前已改为洄澜图书馆(汕头市图书馆分馆)(拍于2024年)
上图:1927年新加坡华侨胡文虎建造的胡文虎大楼是汕头开埠后第一座最高洋楼,和胡文豹大楼可以说是兄弟楼。在潮汕地区家喻户晓的虎标万金油包装盒背面图案正是汕头胡文虎大楼。
上图:鮀江旅社,原是中原酒楼,上世纪30年代初期开业,上世纪50年代曾叫 “汕头大旅社”。当时消费在汕头埠和中央酒楼同属第一等(中央酒楼就在南生贸易公司)。中原酒楼因其面向汕头港,楼层又高,可远观海景,海风直接吹到酒楼,所以有“中原酒楼好空气”的名声。
上图:升平路上原集祥酒楼。当时很多酒楼都有这样的五彩玻璃大窗,有的还有沿街阳台。
上图:陶芳酒楼位于万安街巷子深处,现在作为老市区居民楼,显得其貌不扬,楼前还晒着两床被单,但当年“陶芳酒楼好鱼翅”脍炙人口,民国初期,这里的一碗鱼翅可卖到10余两银子,陶芳酒楼算是高档酒楼,所以在装修方面十分华丽。陶芳酒楼在1949年之后就停业了,后来整座建筑物曾改作汕头市第三小学,现在,则是居民楼、出租屋。
上图:原桂芳园酒楼,位于国平路。
上图:原桃园酒楼,位于国平路。
上图:革命到底!毛主席万岁! 这一些也是凝结着历史的印记啊(拍于2014年)
下图:修复后(拍于2023年)
汕头现在的东区(新区)南北向的以山为名,如泰山路、华山路、天山路,东西向的以江河为名:如长江路、黄河路、珠江路,而汕头的老城区以前的路名则是凝结着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如:安平、国平、居平,永平、永安、永泰、镇邦等等
上图:这户人家相当让人羡慕:大门里两栋三层的精美洋楼相对,门里有个小小的院子。门外的的路还足够并排停两辆汽车,无论当时还是现在都是很好的居住地方啊!而且,这户人家坐落在“五福里”,连门牌都那么给力!
另外,老市区还有三条“行业一条街”
打石街东起升平路,西止国平路。打石街曾经真的是打石一条街。旧时打石街打造出来的产品一般是家用小石臼,小石磨、小摆件等。楼下是作坊,楼上就是仓库兼住所。因为是行业一条街,所以这里的房子样式比较普通。现在的打石街一半以上是危房。
这是打锡街顺昌街和行街中间的那部分。很短,不到20米。因为危房的缘故,所以一楼的大门都用水泥封起来了,看了根本想象不出这是当年的打锡一条街。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这条小巷分布有十多家打锡铺,手工艺人精心打制的锡茶罐等锡制品曾远销澳大利亚、美国等市场,打锡业十分兴旺。后来经过公私合营等历史变迁,再加上打锡业属于手工作坊,受产量、熟练手艺人等多种因素限制,“打锡街”的作坊或关门或搬迁,变得名不副实。
打索街,顾名思义,就是编绳子,汕头靠海船多,“打索”主要编结船用的缆绳以及其他可以绑东西的麻绳等等。打索街和打石街、打锡街不在一块,而是到海乾内街那边。据说当时海乾内街(海边内街)靠近码头,为了方便船工寻找,所以打索街设在这里。
上图:原来是炮台,后来又改成衙署,继而变成警察局、公安局、粤东航空公司,现在是工商银行。
下图:2019年12月15日修复后的上图。
下图为2023年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