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文的后记】
可能很少有人会专程从国内去威尔士旅行,若不是在英国生活,更不会像我这样三次去威尔士旅行。这片神奇的土地和善良的人们留给我很多美好的记忆,为了那里的风景和那里的人,再回去一次。英国这个国家对于我早已远远超过旅行目的地的分量,在参加完毕业典礼离开英国之后的第三年,我带着妻子回到英国,开始了为期四周的找寻之旅。那些过去走过的和未曾踏上的土地,那些我曾经见过、认识、共事或者熟知的人,那些在未来的旅行中将要遇到和认识的人,那些未曾谋面的风景,都成为我此行的目的。
还有,为了兑现一个承诺,去拜访几位虽然只有一面之交却彼此挂念的英国人,其中有一位老人就住在北威尔士。于是,我跨越八千多公里再次来到威尔士,继续着我与英国的故事。
在这篇东西里,就说说我在北威尔士的故事。
===================
【NORTH WALES I】
从英格兰进入威尔士有两条路径,一路是沿着英格兰西北海岸经切斯特进入,一路是经布里斯托从首府卡迪夫进入。前者进入颇具野性与荒凉的斯诺登尼亚国家公园和北海岸线,我们称之为北线,也就是北威尔士地区;后者沿着南海岸线经过美丽平静的沙滩来到斯旺西,我们称之为南线,这些安逸的海滨小城组成了南威尔士。
大英国有四大部分,按知名度排序是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也许因为爱尔兰和叛军的缘故,北爱的知名度可能还在威尔士之上。不过在各地英国人眼中,除了绝大多数人会崇拜伦敦以外,他们都会觉得自己的家乡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自己的口音最酷,自己的食物最好吃,即使全世界都不这么认为。
威尔士人主要生活在威尔士⋯⋯这句话好像就跟没说一样,但这个事实保证了威尔士文化的独立性。威尔士人基本都说英语,但他们也有自己的语言,威尔士语在一定程度上与德语比较接近,但貌似还是跟英语属于同一个语系。
在地理上威尔士更像是英格兰的耳朵,向西与爱尔兰隔海相望。人们习惯于把威尔士分成北、中、南三个区域,类似美西、东马和甘南这些区域的名字,威尔士也有北威、中威和南威的区分。
这三块地区地理和气候各有不同,其中南北威差别更大。南威尔士以海滨闻名,早在维多利亚时期,铁路就从英格兰中部修到这里,让更多英国人享受南威尔士温和的天气和美丽的海滩。首府卡迪夫(Cardiff)与英格兰重镇布里斯托(Bristol)相隔一条海峡。从卡迪夫往西有一个我非常喜欢的城市,她有个美丽的名字叫斯旺西(Swansea),这个名字直译过来也很美,天鹅海。斯旺西有一片宽阔平缓的海滩,沙子细腻柔软,有美丽的海上日落美景。
总体上说,南威尔士节奏舒缓安逸,日照充足,餐馆供应美味的海鲜;北威尔士多山区,海拔越高越荒凉,威尔士最高峰斯诺登山就在这里。以斯诺登山为中心,北威尔士的大片区域被划为国家公园,名字叫斯诺登尼亚国家公园(Snowdonia Naiontal Park)。
【Llandudno兰迪德诺】
兰迪德诺是北威尔士的门户,位于北威尔士的北部,从曼彻斯特经过切斯特进入威尔士的第一个交通枢纽就在这里,叫做Llandudno Junction,相当于铁路的十字路口车站,向北几分钟便是兰迪德诺。
两次进入北威尔士都是从Manchester Piccadilly出发,坐最早班5:05分的火车,在Crewe和Chester换车然后进入威尔士,这一次是赶上Arriva Trains Wales Service的曼彻斯特到Holyhead的直达车,在Llandudno Junction下来,换一班去兰迪德诺。
总之,8点零几分我就到了Llandudno,10点钟才有火车从这里去斯诺登尼亚国家公园,我有两个小时在这个镇子里闲逛。
周六清晨,这个镇上出奇的安静,不像国内的城市早早就有自由市场开始卖菜,早点摊上的油条也都炸好了一根根立在那;英国人普遍不会working hours以外的时间工作,尤其是周末。
兰迪德诺地形上是陆地向大海的一个凸起,三面环水,中间靠北是一座山。Trip Adviser上说山上有缆车运行,可以从山上俯瞰一东一西两个海湾,还可以将全镇一览无余。天气好的时候,向南还能看到斯诺登山。
可惜的是10点钟才开始售票,这个景观要等到下次再看了。东部的海湾离火车站比较近,跟着海浪的声音穿过几条街就到了,一排弧形的海景房,挂着各种Royal的招牌,都是酒店,皇家这个皇家那个的。门口的招牌显示几乎都还有房,九月份的英国天气偏冷,这要是六月,肯定都是No Vacancy。
海鸥在沙滩上找东西吃,成群结队地翻着冲上来的水草。沙滩很软,踩在上面会往下陷。在英国,不属于海滨浴场性质的沙滩可能都有危险,这里的地质环境并不那么稳定。历史上就发生过华裔居民在野沙滩上捡贝壳,结果被流沙和海浪冲走的悲剧。因此我不敢走到海水冲刷的地方,危险来临的时候我可没有一对翅膀能把自己带走。
英国天气变化之快是出了名的,一个星期下两场雨,一次三天一次四天的事情一点也不奇怪。强劲的风带来大量的云团,在天上翻滚着,不一会儿雨点就下来了。我赶紧离开的海滩,找个地方吃早饭和避雨。
这个时间餐馆正在门口摆招牌,Tesco刚开门,街上零零散散地走着几个行人,商店还都没有动静。汽车也基本上都在车位里趴着,整个兰迪德诺安安静静的。其实,英国的主流是安静的、干净的、绅士的,喧闹被关在晚上,抽烟的被赶到室外固定区域,大声喧哗和插队都是令人发指的不文明行为。因此英国的绝大多数地方,尤其是小城市就显得格外安宁。
离火车站不远有一个小广场,广场上有几个物件非常具有英国特色。草地上摆着一个《爱丽丝梦游仙境》里的兔子木雕,我拍下了他们对话的样子。
雨很快就过去了,天还是阴的,云行走得非常快。拿着一包薯片在街上漫无目的地逛着,收集了几个威尔士的冰箱贴,玩了几盘游戏机,商店陆陆续续开始营业,步行街也热闹起来,我也要离开这里继续向国家公园深处进发了。
兰迪德诺火车站卖票大爷。
【SAFETY SEA BATHING MACHINE 】
在兰迪德诺的广场上有一个奇怪的木头车,上面写的是Safety sea bathing machine,安全海滨洗浴机,这是个什么玩意?
要不是看了BBC的纪录片,我也心存疑虑。这其实是个早年间的物件,现在不再用了。别看现在英国通过了同性恋结婚法律,变得那么开明和与时俱进,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可是以保守著称的,计算机之父阿兰图灵就是被这种保守思想害死了,图灵的故事我们在以后的曼彻斯特篇章里去讲。现在说说这个破车子和保守有什么关系。
保守的年代妇女在海边度假可没有现在舒坦,他们不但要穿全身的泳衣,还不能在岸边与男士分享海滩。为了让女士也能舒舒服服地享受大海,这个物件就诞生了。在落潮的时候由马把它拉到海里,女士们进入这个“机器”更衣,再从另一头下海游泳。当然这也是有钱人躲避穷人偷窥的好办法,后来也为家庭使用,就是为了营造一个独立私密的空间。
1753年一个叫本杰明的人发明了这个玩意,没想到它被使用了150年。那个年代没有电视播出旅游节目,也没有成像技术,所以到海边度假的人都是第一次见到大海。为了让他们能够享受海水,这个玩意派上了用场,最初是由资深游泳者和对海洋熟悉的人带着初次体验大海的人下海的工具,后来才有了更多的应用。
=================================================
【下节预告】
兰迪德诺是威尔士旅行的起点,下一站将进入斯诺登尼亚国家公园,看看大自然和人类活动给我们留下的丰富遗产,见见那里的人,讲讲那里的故事。
【康威河谷线列车 Conwy Valley Line】
从Llandudno向南是进入Snowdonia国家公园的方向,铁轨沿着康威河谷铺设,几分钟的时间就从海滨进入了山区,这条线路被称为康威河谷线 (Conwy Valley Line),同样由Arriva提供服务。火车只有一节或两节车厢,和绝大多数英国火车一样,是内燃机动车组,车里噪音非常大,窗户也漏风,就像行驶在铁轨上的老式公交车。不过这个车倒是让我有了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纯净的空气带着水汽进入车厢里,好像到处都长满了绿色植物一样。
康威河谷线是一条铁路支线,上下行只有一条铁轨,因此可能只有一列机车来回行驶。单程走完需要大约1.5小时,也就是说,同一方向的火车发车间隔最小也要三个小时。
因为这是一条非常短的支线,它的售票方式类似大城市至机场的铁路专线,除了往返比两张单程票便宜以外,没有任何优惠。无论提前多少天购票,票价都没有区别,都按Day Single的票价执行。不过这种车票的好处就是,如果买了从Llandudno至Blaenau Ffestiniog的全程票,我就可以在中间的任意一个小站下车逛逛,然后用同一张票坐下趟车继续前进。两趟车间隔的三个小时足够走遍小镇的每个角落,还能回到车站咖啡馆慢条斯理地喝上一杯。
康威河谷线起点兰迪德诺,终点布莱尼奥菲斯蒂尼奥格(Blaenau Ffestiniog,中间除了贝蒂斯柯依德Betws-y-Coed站以外,其余各站包括兰鲁斯特Llanrwst都是Request Stop,也就是不喊停就不停的车站。当然如果你在这条线路上的任何车站等车的话,最好在远远地看到火车驶来的时候就开始招手示意。否则错过一辆车,就要三个多小时以后才会有车经过了,而且星期天只有上午一班火车从国家公园上行至Llandudno Junction,中午之后就要乘坐大巴返回英格兰了。
威尔士地名有些难记,因为威尔士语发音的缘故,多数都比较长,音译过来一个地名就跟一句话似的。不过布莱尼奥菲斯蒂尼奥格根本不算长,北威尔士有一个小火车站号称是世界名字最长的地方,叫做Llanfairqwll gwyngyllgogerycheyrndrobwllllantysiliogogogoch,我无法音译了,查了个中文名字,叫做“湍急漩涡附近白榛树林山谷中的圣玛利亚教堂和红岩洞附近的圣田西路教堂”。BBC的纪录片里说,很久以前这里的人们为了吸引别人来才起了这么长的一个名字,现在的确达到了这个目的,这里已经成为威尔士的地标之一了。
不过两次去威尔士的行程都很紧密,没能够亲眼目睹亲手丈量一下最长站名的长度,因为在北威尔士最重要的是斯诺登尼亚国家公园里的风景,还有充满魅力的窄轨蒸汽火车。
从Betws-y-Coed开始,就真正进入了国家公园的中心地区。在维多利亚时期,国家公园的概念还没有出现,工业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威尔士山区是巨大的矿区,出产大量的煤和石材,其中威尔士石板更是被大量开采,用在全英国各个地方甚至出口到欧洲大陆。
如今工业革命的热情早已褪去,多数痕迹被自然慢慢吞噬与覆盖,回归原始,而有些则很难恢复。比如下文会写到的Blaenau Ffestiniog,火车经过最后一个黑洞洞的隧道前后,车窗外的风景就像从天堂一下跌进了地狱,这便是拜工业革命所赐,至今已无法恢复。
【Betws-y-Coed】贝蒂斯柯依德
Betws-y-Coed(贝蒂斯柯依德)中的Betws来自于安格鲁·撒克逊古英语,意思是“在森林里的祷告室”,最早的文字记录是在1254年,当是的拼写是Betus。这是康威河谷中一个只有几百人口的小镇。为了好记,我们暂叫它“贝村儿”。火车站于1868年建成,所以大约150年前就有火车从兰迪德诺Junction开过来了。交通便利了这里的人口才逐步增长到五百人左右,经过一个多世纪的缓慢增长,这个镇子的人口也没超过北京的任何一所中学。
第一次进入威尔士是在2010年的2月,凌晨5:05的火车从曼彻斯特出发,转两次车到达Betws-y-Coed,下车时才刚刚早晨八点。
进入威尔士以后,一路上车窗外都是白茫茫一片,英国雨水多这件事不分春夏秋冬。乡村的气温比城市要低一些,城市热岛效应非常明显。因此在国家公园中的小镇上,一宿没人踩过的道路上生长了一层“冰苔藓”。
为了赶时间和低票价,我经常在非常规时间出行,也因此时常能看到一个睡眼惺忪的英国。早上的英国城市就像是Coldplay专辑Viva la Vida里那首前奏曲Life in Technicolor一样,音乐和节奏由弱变强,像是人们慢慢苏醒的过程,然后开始一天忙碌而有规律的生活。
在Betws-y-Coed下车的人没几个,因为整个一节车厢里也没几个人。检票的大叔貌似就是司机,他从司机室里出来的时候,火车应该就是在自动驾驶。短短几十公里的铁路线上,每隔三个多小时才有一列车经过,这几乎是最不繁忙的铁路了,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火车站是一排很乡村的石头建筑,穿过中间的门洞就进入了镇子。花了20p到旁边的公共卫生间解个内急,没想到厕所的墙上贴满了带有各种威尔士元素的明信片,用塑料膜封在墙上,管理员是个大爷,跟我说你是今天第一个来上厕所的,便宜你10p。我心想,上厕所也有Early Bird * 优惠么,不过花20p欣赏一下满墙的明信片也值了。
* Early Bird:现在翻译成早鸟票。俗话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在英国Early Bird代表早晨第一班的优惠。无论是早场电影、早班火车或者早晨的门票,都可以考虑这个优惠价格。
康威河和两条支流在这里交汇,这两条支流分别叫Llugwy和Lledr。我没有在中文地图上找到它们的音译,暂且把Afon Llugwy叫做“兰桂河”,Afon Lledr称为“兰德河”吧。兰桂河来自西北方向的斯诺登山,经过Caple Curig拐来拐去往西注入康威河,它在贝镇这个地方制造了一个景观,叫做Swallow Fall,是一个瀑布群。
BBC纪录片里说,这个瀑布群在维多利亚时期是著名的景观,众多画家都来这里写生,于是有了个别名“画家最爱的地方”。德国的国王湖也有一处画家最喜欢的地方,只不过英国的画家没见过德国那么美丽的风景,但是他们那股矫情劲儿完全把这里当做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来写生。以至于在那个年代,一个艺术家如果没画过Swallow Falls,在伦敦都不好意思跟同行打招呼。
随着火车的通车,大批贵族从英格兰来到这里观赏瀑布,他们穿着臃肿复杂的服饰,换马车再加徒步山路,看一眼这些瀑布显得非常艰难。可能是因为这个瀑布群的存在,在贝村儿火车站大门口有一个典型的英国方向路标,上面标示的是这里距世界著名瀑布的里程数,其中有美加交界的尼亚加拉大瀑布和委内瑞拉的天使瀑布。但说句实话,Swallow Falls与这些大瀑布相比,简直微小得不存在了。我看这个标牌只是用来传递自嘲的英式幽默罢了。
图: 进入威尔士以后看到的第一个斯诺登尼亚国家公园标志,事实上这是信息中心,就在Betws-y-Coed镇上。国家公园标志里的山峰便是斯诺登山,下面的花是这里独有的百合花,只在斯诺登山顶才能找到,是国宝级的植物。
贝村儿还是A5和A470两条主要公路的交汇口,A5贯穿威尔士西北与东南,从班戈方向经过贝塞斯达向东南延伸,它的前身则是19世纪重要的爱尔兰通信干线(Irish Mail Route)的一段,从伦敦到Holyhead然后再转船开往贝尔法斯特。A470则从北面的Llandodno南下,经过贝村儿到Blaenau Ffestiniog,后者是一个工业革命时期重要的煤矿和石板产地,也是康威河谷火车线路的终点,这个村的名字太难记,我们暂且叫它“BF村”好了。后文在慢慢介绍BF村的事儿。
国家铁路到这里就不再向南延伸,所以南北威尔士并不通火车,假如你想坐火车从北边的班戈到首府卡迪夫,坐火车则必须经过英格兰。
贝村儿火车站周边是村里的商业街,跟英国其他城市一样,火车站通常都是比较繁华的地方。别看这里是一个偏远山区的小村镇,无论是商店还是商品都精致无比。在我两次去贝村儿中间,这里还进驻一家Superdry。纪念品、食品、调料品、手工点心、餐馆都有,其中一家餐厅还供应威尔士特产猪肉汉堡。
Red Devll是威尔士特有的一种黑猪肉汉堡
北威尔士石板做的杯垫。关于石板,后文会说一个地方Ffestiniog,那里是石板的故乡。
【Conwy Valley Railway Museum】
【康威河谷铁路博物馆】
下图:在火车站天桥上,俯看三种不同轨距的铁路
火车迷可以为了火车这唯一的理由来威尔士,因为这里有各种各样的火车元素。从Betws-y-Coed开始,火车元素就一直伴随着我北威尔士的旅行。
第一次来威尔士是在冬季,除国家铁路以外的其他铁路服务都暂停了。那几天在冰天雪地中完成了两次徒步,就返回了曼彻斯特。旅行中的遗憾是第二次出发的动力,于是在重返英国之前,我认真地做了威尔士火车旅行的功课,其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叫康威河谷铁路博物馆,这个看起来并不大的房子在BBC纪录片里还有浓墨重彩的一笔。
博物馆1970年由Alan Pratt创办,它的位置非常好找,下了火车在站台上就能看得一清二楚,因为博物馆和国家铁路线只有一个半人高的篱笆相隔。而这道篱笆隔开的,是两条规格不同的铁轨,一侧是国家标准轨距,另一侧则是比窄轨更窄的迷你轨距火车,轨距只有184毫米,英文叫做miniature railway。这段铁路长度为1英里,由电力驱动的复古小火车执行服务。这其实是博物馆提供的一个娱乐项目,除了火车整体比例缩小以外,这条线路与运营中的国家铁路系统几乎没有什么差别,铁路变道由电动机构完成,迷你车站、信号灯、车库、安全供电滑线应有尽有,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其实一下火车最引人注目的并非这套迷你铁路系统,而是由标准火车车厢改造的自助餐厅,这两节餐车也是博物馆最早的场所。后来经过扩建才有了展厅和商店。商店里有曾经和正在英国运行的各类机车和车厢模型,加上房屋植物和人物场景,火车迷喜欢的元素应有尽有。已经搭建好的火车和缆车模型在商店上空跑来跑去,上了年纪的火车迷都像孩子一样寻找自己需要的东西,甚至为了找一本画册趴在地上旁若无人地翻找。
===============================================
【下节预告】
第一次接近斯诺登山是在依然冰天雪地的二月,那时中国刚过完除夕。前一年圣诞节在苏格兰领略了英国的大雪,但当我看到白雪皑皑的斯诺登尼亚国家公园的时候,还是震惊了。海拔只有北京最高峰一半的斯诺登山,仿佛雪域高原喜马拉雅山脉一般雄伟。这一节就讲威尔士冬天的事。
NORTH WALES III
斯诺登尼亚国家公园是一个徒步圣地,虽然英国有无数徒步圣地,但各个地区的徒步路线都有各自的特点。湖区、峰区、苏格兰等都各不相同。
斯诺登尼亚国家公园的徒步路线爬升较大,路线大都围绕着主峰斯诺登山。从不同方向、不同的坡登顶也不尽相同。从Llanberis登顶是距离最近的路线,但单程也要走上四五个小时。我认为最酷的路线是从Pen-y-Pass这个地方出发登顶的,总时长大约需要8小时。
【Pen-y-Pass】
第一次去北威尔士完全是为了斯诺登山,所以从Betws-y-Coed火车站出来就到车站等国家公园的公交车,前往离主峰最近的兰贝里斯小镇Llanberis。
在斯诺登尼亚公家公园除了国家公共交通以外,还有专门为接驳园区各个小镇而设置的公交线路,叫做Snowdon Sherpa Bus,有四条线路,基本上都以Pen-y-Pass这个地方为交换枢纽。从字面上看,这个地方是一条通道,应该是一个交通重镇,可实际上这里只有两幢房子,一个是等公交的车站小棚,另一个是YHA青年旅社。
位于Pen-y-Pass的YHA和停车场
旅社外墙是石块搭成,孤零零地坐落在两座大山之间的垭口处,很像一座要塞。原本我打电话想预订这里的住宿,但是因为太抢手很早就被订光了。这里住着的基本都是登山爱好者,无论是装备还是身体素质都是一流的。公路从一边爬上垭口,再从另一边下去,像是搭在马鞍上的一条鞭子。青旅对面是一个停车场,居然还有停车管理员开着车过来检查车主有没有自觉交费。
公车站的附属建筑里有徒步地图,画着等高线和点标,从Pen-y-Pass有两条可以登顶斯诺登山的路线,虽然是冰天雪地,我还是选择了其中一条走走看。
这是一条沿着半山腰的弯弯的步行道,用碎石和粗砂铺成,没有加入任何粘合剂。路上都是积雪、融水和冰,一侧是高山,另一侧是开阔的山谷。连绵的山峰都被白雪覆盖,有点像终年积雪的青藏高原。但是这里的海拔还不到青藏高原最低处的一半,只有主峰斯诺登山超过了1000米海拔。是英国多雨雪的气候造就了季节性的冰雪奇观,因此北威尔士也是看雪山的地方之一。
湖水基本都冰封着,冰面上还积了一层雪,白天雪融化一点,晚上又冻起来,所以每天积雪的面积都有变化,形状也有改变。我看到的积雪像是一个符号,在湖中央一块未融化开的浮冰上,从各个角度看上去都各不相同,像是同外星通联的信号。
绕过几个山头,步行道来到一个大湖湖边。靠近岸边的湖水结了一层冰,湖心的水似乎也是冰点温度,处在似冻非冻的临界上。满眼都是白茫茫的冰雪世界,令湖水的颜色近乎发黑,显得深不可测。一座高山屹立在大湖远端,露出硬朗的岩石线条,就像崩裂开来的一整块冰立在那里。
从地图上看,那就是主峰斯诺登山 Mountain Snowdon。在晴朗的夏日,这条登顶路线对普通人来说,大约需要九小时。在深一脚浅一脚的大雪天,对我来说并不是时间的问题,而是根本没戏。只好原路返回Pen-y-Pass,乘车下山到Bryn Gwynant寻找我预定的YHA去了。
=================
【Bryn Gwynant 和 YHA】
Youth Hostels Association是国际青年旅社联盟,也是我最喜欢的英国住宿系统之一。YHA最值得称赞之处就是选址独特,有时候荒山野岭中有一座孤零零的房子,那很有可能就是一个YHA旅店。当然,在伦敦等大城市,YHA的位置也是相当的好,交通便利并且靠近某些最受欢迎的景点。
Hostel都有公共活动空间,叫做Common Room,这里是各国各路驴友交换意见的好地方。很多青年旅社提供一间公共厨房,在准备各自国家美食的同时,互相可以分享很多旅行途中的趣闻。分享永远是旅行中最快乐的事,信息交换,互相学习,还有不一定那么美却一定独特的各国餐食。
最关键一点,这里的住宿便宜。
很多人不理解我为什么唯独喜欢青年旅社,很多人告诉我青旅脏乱差而且不安全,人员比较杂,和不认识的人共用一个房间很不自在,早饭简陋等等。不得不承认这些都是大多数青年旅社的通病,但是青旅有酒店无法比拟的得天独厚的旅行资源。无论是爱玩的人还是好玩的地儿,亦或是新奇的玩法,都可以在青年旅社里找到。虽然房间可能不如多数酒店舒适,服务也基本靠自助,但是青旅都会有一间common room,在这里可以点杯酒或者要个小食,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聊聊,这是一个接收讯息的好机会,世界各地的旅行资讯装在大家的脑子里,从天南海北飞到你住的青旅,想知道什么只需要动动嘴,没有比这更值得期待的了。
没有住上Pen-y-Pass的YHA的确有些遗憾,不过工作人员马上给我转接了附近另外一家YHA的电话,在那里我轻松地预定上一个小间。
天色渐晚,在Pen-y-Pass的公交车站坐上倒数第二班Sherpa Bus的车,告诉司机我要去这家青旅,师傅说我们在那里没有站,不过可以给你踩一脚,我谢过司机坐在了他后面的一排座位上。Sherpa Bus是斯诺登尼亚国家公园主要的公交服务,在国家公园自由行离不开这个公司的巴士,1镑坐一次,3镑坐一天,。有五六条线路,东边从康威河谷中的兰鲁斯特镇到西边贝塞斯达,北至班戈,是康威河谷线铁路和威尔士国家铁路的联络线,这几条联络线就位于国家公园之中。
我要去的这个地方叫Bryn Gwynant,紧挨着Gwynant湖。从Pen-y-Pass山口向东下行,右转进入A498公路,公交车一直沿着美丽的Gwynant湖行驶。视角从山上逐渐接近湖面高度,车子穿过了在低空快速飘移的蒸汽一般的云,湖水想明镜一样,连山的倒影都被云挡了一半。而此时,我已经从斯诺登山的东面来到了南面。
毫无征兆地,司机停车了,他指着左手边的一个小巷子说,从这里上去,就是你要找的地方。
我下了车,对面路灯灯杆上固定着一个还不如杂志大的牌子,上面印着一张公交车时刻表,我得看看第二天几点从这里离开。时刻表果然不是Sherpa的,而是长途车S97路,不经过Pen-y-Pass,所以没办法在山口换车去兰布里斯,只能绕个远在Capel Curig再换回Sherpa Bus。而且星期天上午只有点钟一班,错过了就要等到下午四点。
虽然斯诺登尼亚国家公园的网站上可以下载几乎所有经过的公交车时刻表,但是我们永远无法在网上为自己设计好一切,旅行中的不确定充满魅力,这也是吸引我一次次背包出发的重要原因。要去哪儿,怎么去,几点去,体力如何,财力如何,有没有语言障碍,带多大的背包,带多少电子设备,天气如何,穿什么鞋子,有没有地图等等,这不是找理由给自己打退堂鼓,而是田忌赛马,找自己的优势去克服困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出门在外,永远要考虑好自己的下一步,起码多考虑一天。
顺着小路上山,两旁都是精致的房子,不同于市郊的房子,这里的篱笆墙很高,都有两米的样子,或用砖石砌成,或用茂密的柏树修建而成,密不透风。这样连路基都省的修了,柏油路直接连着旁边的住户,道路被围墙夹着,反而更像水渠。围墙上开的铁门倒都是维多利亚式的铁艺,透过铁门可以看到精致的花园和房子里亮堂堂的客厅。铁门几乎都不上锁,只用一个铁钩钩住。
公路上的雪都被融雪剂去除掉了,小路没人去扫,这里没有各扫门前雪的风俗,积雪里混着落叶,一切都是自然形态。积雪上没有那么多人踩过的脚印,倒是有不少鸟兽的爪印,和它们刨雪找果子的痕迹。
英国这个国家的气候比较特殊,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纬度比西伯利亚高却没有那么冷,寒流和暖流在大不列颠岛交汇,因此四季雨水充沛。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大部分地区冬天最低气温很少低于-10摄氏度,白天的气温基本上都在0度以上。一部分树木是四季不落叶的,草地也是常绿。冬季雨雪交替,有时雨滴会逐渐变成雪花,所以积雪的含水量都比较大。不过英国很少发生积雪压倒大树或者压塌房顶的事故,每年都有好几场大雪,苏格兰的很多地方整个冬天都被大雪覆盖,人们知道该如何修建房屋来适应这样的天气,那些不落叶的树木也适应了环境。
Bryn Gwynant的青旅有一扇对开的厚重木门,一层是自助厨房、后厨、餐厅和敞亮的大客厅,除了后厨闲人免进以外,其他都是公共活动区域。像绝大多数青旅一样,自助厨房里有一切做饭用的工具,冰箱、烤箱、灶台、油烟机、微波炉、烤面包机等等,有的还有打蛋器和食品加工机。冰箱里的食物都贴着名字和房间号,以免拿错,为了保险起见最好还要写上哪一天退房,方便管理人员及时清理过期和不再有人使用的物品。
我的房间真的很小,一张上下铺的木床,一个比脸大不了多少的水池,一面镜子。房间很高,吊灯从房顶垂下来,灯泡显得有点昏暗。窗外已经是一片漆黑,起风了,树枝划破了风的脸皮,发出鬼哭狼嚎的声音。一层的灯光勉强能照亮半个后院,大雪片被风卷着四散奔逃,不敢想象天气变化得如此之快。包里没什么吃的,更没什么可以拿到楼下去做的食材,趁着还没到六点,赶快下楼订了一份晚餐。
都说英国没有美食,那是只认识炸鱼薯条的跟团游客才信的话,英国人爱自黑,尤其黑自己国家的食物。其实吃惯了大鱼大肉的中餐,去酒吧、青旅或者家庭旅馆里吃一吃本地餐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牛排、三文鱼、带皮烤的小土豆、烤牛蒡和煮小豆荚都是不错的选择,再加上一份homemade apple crumble作为餐后甜品,喝不喝点葡萄酒已经不重要了。Apple crumble可以翻译成酥皮苹果派,手掌大的一块厚厚的圆形酥皮饼,里面是半融化了的苹果混着一种像面疙瘩一样的东西,口感外酥里嫩,带有果肉香气,又不像巧克力和芝士甜品那么甜。总之,青旅的晚餐是根据当天值班的厨师的特长发挥的,每天可能都会有不一样的晚餐菜单。真正的chef’s special,真正的homemade。
下图: YHA餐厅外的景致
上图:撒了融雪剂的公路,这里是S97的车站。
第二天吃早饭的时候才知道在餐厅可以欣赏美丽的湖光山色,YHA在选址方面做得非常独到,除了方便观景以外,根据青旅的特殊功能还会便于攀岩、漂流、登山或者骑行。早饭过后在车站等S97的时候我趴在篱笆墙上看湖边的风景,树枝上的雪一片片地融化坠落,发出奇妙的沙沙响。对面房子里走出一个披着羊绒披肩的中年女人,她远远地对我说,那是我家的院子,爬过围墙去吧年轻人,里面的风景更好。
我跳过木栏杆,在阳光透过云层缝隙的时候,拍下了下面这幅照片。
========================================================
【下节预告】
下面要辗转去兰贝里斯Llanberis,也是离斯诺登山最近的镇子。这里有两个美丽的湖泊,一座破碎的古堡,一条登斯诺登山的火车线路,还有一位老爷爷,我叫他兰贝里斯的邓布利多。他叫Deryl,他正是我决定第二次去威尔士的原因。
大概在2013年初,我收到一条站内邮件,一个中国留学生看了我在北威尔士拍的图片,来到斯诺登尼亚国家公园徒步。他在兰贝里斯的一家小店问路,碰巧遇到了我照片中的店主。在我的照片里他是一位胖胖的憨态可掬的老爷爷,留着长长的花白胡子,我只是在他的店里买了一瓶不太常见的果酱,然后和在院子里种花的他合了个影。
站内邮件是这样写的:
哥们,你好。
前几天准备去威尔士玩,然后无意间看到了你的相册,它给我提供了很多有用的信息。
到了Llanberis以后由于要问路,在机缘巧合下进了你照片中威尔士老爷爷的店里面。见面之后我告诉他我见过他的照片。他非常的兴奋,或者说开心。
当我告诉他是你把你们的照片传到了网上之后,他非常的想联系到你。我在回来之后带他向你转达他的话:他说想要告诉你非常感谢,他很荣幸你能把这样的照片放到网上, 让更多的人看到他和他的小店。另外他说他就是你的朋友,如果你不开心,就来威尔士找他聊一聊, 或者喝一杯。
另外我有一个想法,这也是老爷爷和我的一个计划。我准备在他店里做一个照片墙,收集世界各国人和他的合照,如果方便的话你能否把你们的合影原照发给我一张,方便打印之后贴上去。
祝好。
此时与我第一次去威尔士相隔已有三年,意外收到的这些温暖的话,把我的思绪又带回那个冰天雪地的季节,回想起在北威尔士、在兰贝里斯度过的那几天,回想起走在及膝深的雪地里,回想起老爷爷店里果酒的香气……
兰贝里斯是斯诺登尼亚国家公园的中心,这个小镇总共大概只有两三条街,几十幢房子,几百个居民的样子。小镇依山傍水,旁边就是狭长的帕德恩湖(Llyn Padarn)。威尔士的一个公交公司用的就是Padarn这个名字。
兰贝里斯是离斯诺登山最近的小镇,也是一个户外运动的中心。这里有一处游客服务中心(TIC),有一家Family Run的餐厅,还有老爷爷的店,叫做Snowdon Honey Farm。四年前的二月,我从Betws-y-Coed下了火车,换乘国家公园内部运营的Sherpa公交车来到兰贝里斯,车停在A4096公路和High Street的路口,这是一处交通要道,是两条蒸汽火车线路的起点和所有经过兰贝里斯的公交车车站。
沿着High Street往镇子里走,两旁都是五颜六色的房子,找到Tourist Information Centre的时候还不到早晨九点,没到开门的时间。路口有一家外墙刷成深蓝色的餐厅,当地居民进进出出,是个吃早饭的好地方。
经营餐厅的是一家人,餐厅里到处都是这一家人的照片。他们都是户外极限运动爱好者,攀冰、皮划艇、自行车、徒步、扎营、游泳几乎无所不能。从一面五六米宽的照片墙上看得到他们从孩子逐渐长大的过程,户外和极限伴随着他们的成长和父辈的老去。看得出来,照片里的姑娘正在店里忙前忙后,画着又黑又粗的眼影,鼻钉舌钉加上一串耳钉闪闪发光,头发被染成和街上的房子一样五颜六色,朋克到极致。她向来店里吃早饭每一个人微笑着,她能叫出很多人的名字,想必都是街里街坊,可能还有看着自己长大的叔叔大爷。
朋克无论在哪里都是街头地下文化,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是个有爱的人,有些人喜欢纹身,或者给自己的皮肤穿孔,这在西方甚至是一种停不下来的嗜好。我这个不熟悉菜单的外国人当然没有当地人点得那么迅速和随意,总需要一分钟来斟酌斟酌,虽然已经在英国生活了半年多,还是第一次尝试威尔士有可能不那么一样的早餐选择。她没有显得烦躁和不耐烦,而是给我提示和推荐,话语中传递着早晨的清凉和愉快。
最后我选择了威尔士一种特殊的派和咖啡,坐在长长的照片墙下,看着路口对面的TIC,盼着工作人员早点出现。
那一年大雪过后,我沿着Padarn湖和Peris湖徒步,荒草几乎齐腰深,被结成冰的露水包裹起来,压得弯到不能再弯。湖对岸房子的壁炉排出一团团的青烟,像极了炊烟袅袅的中国南方水乡。注入湖水的溪流在树林中流淌,水流清透甘甜,却冰冷刺骨。
远远地能看到山坡上有一个破败的城堡,它的名字叫做Dolbadarn Castle。这处遗址建于13世纪,修建它的人叫Llywelyn (1172-1240),他是兰贝里斯所属的上一级行政区Gwynedd的王子,在他小的时候,两个叔叔夺取了Gwynedd地区,大约在1200年由他接管。城堡修建的地方正是兰贝里斯通道要塞,扼守两个湖泊之间的通路,在当时有重要的战略意义。1284年这座城堡被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占领,他拆除了一部分城墙,用这些材料在海边修建了更雄伟的卡那封城堡(Caer-narfon Castle),在它彻底变为遗址之前,也就是Swallow瀑布聚集大批画家的时候,这个地方也成为风光画家趋之若鹜的地方。
时隔三年零八个月,我依然能清楚地记得每一条前往兰贝里斯的路,以及老爷爷小店的位置。这一次我从西北方向的卡那封出发,坐公交车来到兰贝里斯,还是停在两个小火车站之间的空场上。
沿着High Street向西走,开始出现越来越熟悉的五彩缤纷的房屋,远远地能看到Pete’s Cafe,房子重新油漆了藏蓝色,邮局也从TIC分离出来,开在了餐馆旁边。
斯诺登蜂蜜农场,白色的房子白色的招牌和前院精致的花草,与三年前不同的是院子里摆放了桌椅,人们可以在花丛中品尝果酒蜜糖甚至咖啡了。虽然我有老人的电子邮箱和通信地址,但我来之前并无预约,一是旅行的不确定性会改变我来兰贝里斯的时间,再有我也想制造一点惊喜。不过我不敢确定老爷爷一定能认出我,只能打开手机里的那张合影走进店里。
除了辟出一个角落用来调制咖啡,店里的陈设与三年前相比没有什么改变,微笑着和我打招呼的还是他的老伴,一位头发花白却把短发修剪得很精致的老太太,精神依然矍铄。
“嗨,早上好。”她和我打招呼,想问我要买点什么,好像又觉得我眼熟,欲言又止,改说,“我能为你做点什么?”
“早上好,实际上,我来找一种果酱,顺便,再找个人。”我把手机上的照片递过去,“不知道你还记得这张照片么?”
老太太接过我的手机,瞪大了眼睛,自言自语道:“噢天呐,你不会就是那个年轻人吧!”说着,她拿着我的手机奔向后面一个房间,向里面喊道,“Deryl,你快出来看看这个!”
穿着一件红白条围裙的长胡子老爷爷嘴里振振有词,嘟囔着我听不懂的威尔士语,跟着老太太走了出来,鼻梁上架着一副小老花镜。他低着头,睁大了眼睛越过花镜看着我,又看看手机,一下子欣喜若狂,一把抱住我,说,“这太不可思议了!”
“抱歉我之前没有通知你们,怕你们认不出我来,所以我找出这张照片。年初有个中国留学生联系过我,他告诉了我他的照片墙计划,我想他应该正在做这件事。另外他也和我讲了你的健康问题,非常抱歉没有在得知你患心脏病的第一时间发来问候,和三年前比你真的瘦了很多。现在一切都好吗?”
老人家在2012年患了严重的心脏病,几乎危及到他的生命。但他是我认识的最乐观的人之一,他说,“谢谢你的关心,我做了手术,他们给我的心脏上搭了桥。我儿子就是设计大桥的,但是他帮不上我。这一年多我的确掉了不少肉,不过你看。”他拍拍自己的肚子,“它虽然小了许多,但是它还在,不是吗?”
老爷子还记得我上次买的是什么果酱,特意给我拿出一瓶。他说我的照片给他的小店带来了许多客人,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中国面孔走进他的小店,还有专程来买聚会用的酒。他坚持认为是我让他的小店被更多人知道。不过老人家并不是为了钱,他有丰厚的退休金,儿子经营着一家建筑公司,威尔士和英格兰不少桥梁都是他儿子的项目,但是在这个老父亲眼里,儿子因为工程项目与他们老夫妻聚少离多,虽然有丰厚的收入,生活中却少了快乐。
“我喜欢现在的工作,或者说这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自己酿酒、蜂蜜和果酱,在这里和来自英国甚至世界各地的人聊天,没有客人的时候就摆弄摆弄花草。”他回身拿了一瓶颜色不那么深的果酒说,“来尝尝这个,一些树莓配上蜂蜜,在卡那封西边海岸的酒窖里酿的,不那么烈还有一点点甜,你会喜欢这个的。”
整个一个上午,我们都在小店里聊天,小啜着美味的果酒,品尝着手工制作的传统糖果。话题从曼彻斯特到威尔士,从北京到斯诺登尼亚国家公园,从我的家到他的家。他打开电脑,给我看浏览器收藏夹里唯一一个网页,正是我的威尔士相册。他说遇到聊得来的旅行者,他就会把我拍的照片给他们看,并且告诉他们,这些都是斯诺登尼亚最美的风景。
我想,他也许并没想过把这些手工美味卖到八千公里外的大中国,他也许更希望人们都可以飞越八千公里,来兰贝里斯的小店里坐坐,找他聊会儿,然后带些美味给家人。
老爷子以前说,要是我有了烦恼,就来威尔士找他喝一杯,他说的可能是几品脱啤酒或者威士忌。而这一次我是带着新婚的幸福突然拜访,我们刚好喝的是芬芳的果酒。现在想来,我的新婚旅行的确不同寻常,很多故地重游,拜会以前旅途中的朋友,给他们带去祝福的同时也在收获着祝福,这大概就是人与人之间幸福的传递,没有国界。就像老爷爷悄悄送给我的威尔士爱的小木勺(Welsh Lovespoon),他让我在婚礼的时候把这个木勺送给她,这代表威尔士文化里对婚姻和爱情最好的祝福。
我说,你是我认识的最棒的爷爷,心脏病打不倒你,因为你有魔法,因为你是兰贝里斯的邓布利多,斯诺登山会一直守护你。
====================
下节预告:
从老爷爷的店里出来,我们就按原定计划去斯诺登山顶列车车站等车,在那吃了一碗意面充饥,然后开始了一段最酷的火车登山旅程。这是威尔士火车旅行的一部分,还有两段颇有魅力的蒸汽火车旅程,将放在斯诺登主峰之后来写。封面照片的列车即将出现,期待吧
斯诺登山是威尔士的最高峰,虽然海拔只有一千一百多米,但它足够雄伟。主峰位于北威尔士的中央,在山顶可以看到整个北威尔士的海岸线。
斯诺登山顶峰有一座火车站,这是肯定是英国最高的火车站了。车站修得像一座防御堡垒,机车用一种特殊的方式爬坡。很难想象可以乘火车登上这么陡峭的山顶。Summit Service也是威尔士众多经典火车中的经典,叫做Snowdon Mountain Railway (SMR)。
在斯诺登尼亚国家公园最重要的事莫过于登上主峰斯诺登山了。在中国,对于普通的旅行者来说登上某个山脉的主峰绝非易事,因为中国的山峰都太过于高大危险,动辄五六千米的海拔令人望尘莫及。
在英国,最高的山峰是苏格兰高地的内维斯山(Ben Nevis),海拔一千三百多米,山峰没有裸露的锋利岩石,而是以平缓的草甸为主。斯诺登山是除了高地以外,大不列颠岛的最高峰,海拔虽然只有1085米,她却有八千米雪峰的气势。冬天的斯诺登山覆盖着白雪,山脚下的林德湖(Llyn Llydaw)也变成一个冰湖,深邃而寒冷,俨然一派极地风光,远远看去丝毫不逊于阿尔卑斯,甚至喜马拉雅。每年的11月至次年三月是国家公园的淡季,在这段时间里,公交服务的班次减到最少,兰贝里斯的两条观光蒸汽火车线路也都在停运状态,这就包括登顶火车Snowdon Mountain Railway (SMR)的服务。经典的徒步登顶路线从兰贝里斯出发到山顶需要走九英里多,爬升高度接近800米。问过当地经常登山的人,他们只需要不到两个半小时。20年的寒冬,我站在这条徒步路线的起点处,半条小腿都淹没在积雪中,想来想去还是没有踏出这自虐的一步。我想,我这个装备和体能都不及人的老外,七个小时都回不到起点,而到那时,天早就黑透了。
三年多之后的深秋,我又一次站在这里,在徒步起点的旁边,SMR的起点热闹非凡。这一次我一定可以登顶,因为早在几个月之前我就在网上买好了车票。体验这趟世界最古老、运行时间最长并且唯一还在运营的公共齿轨铁路,是我此行威尔士几件必做的事之一,也是其中最重要的行程。
Snowdon来自古英语,意思是被雪覆盖的山峰。在冬季,山峰从第一场雪开始就一直覆盖着白色。斯诺登山坡是英国水汽最为充沛的地区之一,年降雨量甚至达到50毫米,这也是为什么很难从远处看到完整的山峰。
不过在威尔士语里,斯诺登这个名字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Yr Wyddfa是Snowdon的威尔士语名字,在威尔士的神话传说中,斯诺登山峰是巨人瑞塔考尔(Rhudda Gawr)的墓碑,故事是这样的:
瑞塔是统治斯诺登尼亚的巨人,天性凶残好斗,他接连打败了北威尔士的两个国王,并取下他们的胡须作为战利品,装饰自己的帽子。他的行为激怒了大不列颠岛上的人们,于是二十六个国王联合起来征讨巨人瑞塔,没想到被巨人打得落花流水。所有国王的胡子都被割了下来,巨人把国王的胡子编在自己的披风上,炫耀自己的强大。与此同时亚瑟王(King Author)在战斗中杀死了威尔士的一个巨人Cernyw。瑞塔向亚瑟下了战书,声称要用亚瑟的胡须修补自己的披风。英勇善战的亚瑟王接下战书并到斯诺登尼亚与瑞塔决斗,最后亚瑟一剑劈中巨人的头盔,直接把他劈成两半。亚瑟取得了胜利,他下令就地埋葬瑞塔考尔,并在此处堆一个大坟。英文Cairn意思是用土石堆成的坟墓,它对应的威尔士语单词是Gwyddfa,当地人把这里叫做Gwyddfa Rhudda。
又过了好几个世纪,巨人Rhudda的名字渐渐被人遗忘,而Gwyddfa Rhudda也逐渐演变成了Yr Wyddfa。Yr Wyddfa这个奇怪的威尔士语拼写的意思为“古坟”,于是,斯诺登、瑞塔考尔、墓碑、古坟在威尔士语里和这座山联系起来,有了神话故事,一切就都不难理解了。
在中国,一片地区的最高峰通常都被认为是神灵,是保护这里的守护神,是正面的、神圣的所在。在大不列颠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山峰却成了一个坟头,而且西方神话故事中的巨人绝大多数都是凶残的、贪婪的、吃人的、愚昧的怪物,用东方人的思维很难想象,整个英格兰和威尔士的最高峰是一座可怕怪物的坟头。不过斯诺登山的北麓的确像是被一刀劈成,尤其是在白雪皑皑的冬季,整个国家公园中心山区好像都是神话中冰封着神秘邪恶力量的禁区。
现在的铁路已经创造了很多奇迹,无论是300-400公里的时速,还是超过一万吨的载重列车,但是铁路有一个致命弱点,便是不能爬坡。为了把火车开上斯诺登山顶,“齿轨铁路”诞生了。这是一种在两条铁轨之间装有齿条的铁路,列车的车轮落在铁轨上,支撑车头和车身的重量。机车驱动与齿条咬合的齿轮,将自己与车厢“推”上山坡。
Snowdon Mountain Railway (SMR)是英国唯一一条运营中的齿轨铁路,并且在运营了一百多年以后,仍然是热门旅游目的地之一,不经过提前预约几乎一票难求。
BBC纪录片《英国铁路纪行》中有一集专门介绍了SMR,主持人迈克尔•波蒂略是英国小有名气的政治家,曾在1988年撒切尔夫人任期内担任交通大臣,也就是交通部部长。他在任期间可以载入英国史册的成绩便是挽救了一条颇具魅力的,1870年就通车了的老火车线路——赛特尔-卡莱尔线(Settle to Carlisle Line)。他在这部纪录片里乘坐蒸汽火车再次体验了自己的“政绩工程”,铁路员工和英国的火车粉们都牢牢记得迈克尔的丰功伟绩。在赛特尔-卡莱尔线上有一座雄伟的铁路大桥(Ribblehead Viaduct),这座大桥与以后会写到的威廉堡-马莱格线(Fort William to Mallaig Line) 路上的格伦芬南大桥(Glenfinnan Viaduct)都与蒸汽火车融合成绝美的风景,他们也都可以跻身英国最美的火车线路,而后者就是哈利波特电影中霍格沃兹魔法学校快车经过的那座经典大桥。
言归正传,迈克尔说,可能你去过喜马拉雅、安第斯或者阿尔卑斯,那么你可能会觉得英国的山包括斯诺登山在内都很微小,因为这座山只有三千多英尺高,但是当你乘坐火车上到山顶的时候,就会知道这里有多么雄伟,有多么气势磅礴。他反复用了magnificent,fabulous和imposing这三个颇有力量的词,足以说明斯诺登山带给这位老先生的冲击和印象。
在英国四处游历我发现,无论在家庭旅馆一起吃早餐的、在火车旅游线路的邻座还是在度假城市的咖啡馆的邻桌几乎都是白发老人,那些舒适安逸设施成熟的地方,都受到老夫妻的青睐,他们甚至会连续很多年都来一个地方度假,比如怀特岛、斯旺西、布莱顿和朴茨茅斯,也包括这班山顶列车的车厢。
坐在我右手边的是南亚裔的一家人,一个操心的父亲带着自己的母亲和两个小女儿。座位是两排对着坐,腿部空间很小,基本上是膝盖顶着膝盖,车厢里没有纵向的过道,长椅和车厢同宽,一排坐五个人,对面也是五个人,两侧都有车门。两个小姑娘坐在我右手边,她们的父亲和奶奶坐在她俩对面,小女孩好奇地看着我相机里的照片,那位父亲皱着眉头紧张地看着我,而那位奶奶微笑地看着一切。他们似乎没怎么看风景,也没有看窗外那些傻呆呆的绵羊。
我左手边是两对来自美国的夫妻,看年纪刚刚退休,四个人都是神情轻松,嘴角带着微笑,手里只拿一个非常老款的卡片机,不时地记录着对方家庭的笑脸。他们谈论着各自的家庭,谈论着风景,谈论着英国的井然有序和自己国家人的随便,还谈论着北美的落基山脉和斯诺登山峰的比较等等。似乎风景是给眼睛和大脑看的,笑容才是留在存储卡里带回去的。他们会不时地让我跨过他们的膝盖,到窗边去拍些美景,说忘了让我坐在靠窗的位置上,好像我们是彼此熟悉的朋友。
我这张东亚面孔似乎是两种世界以及两个世界观的分水岭,一边是来自人口稠密、发展缓慢的热带第三世界国家,孩子天真无邪,老人看淡了一切,而中年人时刻不敢放松,怕在竞争中失掉有利的位置;另一边则展现了发达国家公民卓越的自信,优越的生活条件和环境造就了淡泊名利的心态,微笑地调侃自己国家的弊端和他们眼里本国人的丑态,称赞他们所在国家的秩序和闪光点,肯定和鼓励我的拍摄,主动、谦让、不设防。
水平的天际线和倾斜的车厢显示了SMR列车爬坡的角度,它的时速只有每小时5英里,也就是比正常步行稍快一点,但是跟在与铁轨平行的“兰贝里斯步道Llanberis Pass”上登山的人相比,速度明显要快很多。每当火车超过登山者,车厢内外的人都会互相招手致意,几岁的小孩子也不例外。
这令我想起一年前在亚丁景区的经历。从大门口到冲古寺我选择了徒步,想亲身体验一下在海拔4600米的地方上山是什么感受。从身边飞驰而过的景区游览车丝毫没有谦让登山者的意思。我想与他们招招手获得一些鼓励,可车上的人一多半在看景无暇顾忌余光里发生的事情,剩下的人用异样的眼光打量着我,好像在说“有病吧,有车不坐”,或者是“就十几块钱还舍不得”的样子。在那个瞬间我感到非常恐惧,从小到大的教育都是让我们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中取胜,提高一分就能打败多少万人。在形成世界观的年岁,人们被灌输了太多竞争思维而非合作思维,所以即便在团队里也有人会选择争功而非分享,或者拿集体的成功当个人的成功,或者只考虑“我赢”而不考虑“多赢”等等,这种“穷怕了”的思维、表现极其后果值得发人深省,这在发达国家真是很难遇到。
在Clogwyn站附近的视角,山谷中的路连接Pen-y-Pass和Llanberis
即将登顶时向Llanberis方向眺望,视线与云层在同样高度,越过山脊可以看到Padarn湖,湖边的房子就是兰贝里斯。远方可以隐约看到安格西岛Anglesea。
顶峰最高处望向Pen-y-Pass方向。
【THE HISTORY OF SNOWDON MOUNTAIN RAILWAY】
【斯诺登山顶火车发展史】
1869年从Llanberis到Caernarfon的铁路通车了,有人开始提议修建一条通往斯诺登山顶的铁路。此后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兰贝里斯,修建山顶列车的呼声也越发强烈。此地地主Assheton-Smith见时机成熟,于1894年底开始在自己的私有土地上开工建设这条客运铁路,当时的投资是£63,800,相当于现在的六千五百万人民币,两年后的复活节(1896年4月6日)正式开通运营。
首发车事故。山顶列车正式开通的第一班服务由一台蒸汽机车推着两节车厢顺利到达顶峰,但是下山途中由于载荷超过设计值而发生了失控和部分脱轨事故,蒸汽车头脱钩并摔下山崖,司机和他的锅炉工外甥跳出车头逃生,一名乘客也跳出车厢但因失血过多遇难。好在车厢上的超速紧急制动后来起作用了将脱轨的列车刹住,没有造成更多伤亡。事故后车厢被更换为更轻材质,到现在每台机车只带一节车厢上山。
二战期间SMR停运,1946年恢复运营,战后的英国煤炭短缺,这里的蒸汽机车一度试图靠燃烧士兵穿剩下的作战靴提供动力,1949年SMR采购了第一台柴油内燃机车,但是还没启用就被卖到兰贝里斯湖区线Llanberis Lake Railway运行了。兰贝里斯至卡那封的国家铁路1962年停止运营,自此切断了国家公园内的国家铁路线,去兰贝里斯和卡那封只能靠汽车。1986年SMR开通90年后,才正式有两台柴油内燃机车上岗,与90岁高龄的四部蒸汽机车一起运营。
目前运营的四部蒸汽机车都是在1895-1896年制造的,每部机车都有自己的名字,分别是Enid、Wyddfa、Snowdon和Padarn,第一个Enid是当时地主闺女的名字,后面三个看过前文就不再赘述。
斯诺登顶峰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可以看到球形彩虹的地方。
SMR窄轨铁路的轨距是800毫米,换算为英制单位则是两英尺七又二分之一英寸,这是一种通用齿轨铁路的轨距,现在在瑞士阿尔卑斯山上运行的几条线路也是同样的系统。在齿轨铁路方面多山的瑞士的确走在世界的前列,SMR也是当年由瑞士人设计和建造的,包括所有八部蒸汽机车(其中的四部入库大修作为备用),上世纪八十年代购入的四部蒸汽机车则是来自利兹Leeds的Hunslet发动机公司。
山顶车站是英国海拔最高的火车站,站名Hafod Eryri,意思是斯诺登尼亚高空住宅。斯诺登山顶从1820年代开始有建筑,一个世纪以后由一些临时木屋改为多用途建筑,后来由于极端恶劣天气不得不在千禧年前后拆除了。2009年,一座耗资840万英镑、科技感时代感十足的新建筑投入使用,建筑兼有火车站、餐厅、咖啡馆、纪念品商店等功能,是一座坚固的堡垒一般的钢混建筑,当地人形容这座建筑如凤凰涅槃一般从以前的废墟中站立起来,原文报道是这么写的:“Hafod Eryri rose like a phoenix from the ashes of the old building”。威尔士诗人还在建筑上题词,“Copa’r Wyddfa: yr ydych chwi, yma, Yn nes at y nefoedd” .The summit of Snowdon: Here you are nearer to Heaven。翻译过来就是,斯诺登山顶峰:在这里你离天堂更近。
其实离天堂更近的,是这山顶上的一种微小的植物,这种植物仅在斯诺登山顶峰附近的六处岩缝中生长,在英国其他地区都没有,因此它是英国国宝级植物,名字叫Snowdon Lily斯诺登百合,学名Gagea serotina的表亲虽然可以在很多高山地区找到,可威尔士这个亚种,从冰河时期就开始独立进化,所以这是名副其实的斯诺登山独苗。据说在维多利亚时期,大批贵族上到山顶“扫荡”珍惜植物带回做成标本,有记录显示曾有一名贵妇采了一束百合,但是回到卧室在花瓶里只坚持了十几分钟便凋谢了。现在斯诺登百合受英国法律保护,摘取或者破坏任何部分都是重罪。
左手边的两对美国夫妻,右手边的南亚裔一家四口,我,还有一个位子当然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英国的旅行一共4周时间,北威尔士只是其中的3天。带你走过我曾经奋斗的国家,见证我成长最多的地方,走我走过的路,看我看过的风景,这是我准备了很久的蜜月礼物,也是我认为的这次旅行的最有意义的地方。
登上斯诺登山顶峰,已经是北威尔士行程的尾声。从Llanberis坐公交车回到卡那封,然后再转车去Bangor赶火车回大曼彻斯特。在卡那封至班戈的公交车上我遇到了一位老汉,与他的小故事将来我会发表在蚂蜂窝旅行家专栏上,就不在游记里剧透了。
但其实,这里还有一段下期预告,因为写到这里还没有包含第一天如何从Blaenau Ffestiniog辗转两次去往卡那封。在斯诺登尼亚国家公园中,有一块工业革命时期留下来的焦黑的土地,这里至今几乎寸草不生,没有动植物,只有石板、石板和石板。
这里却是一条世界遗产级窄轨蒸汽铁路的起点,这个奇怪的地名叫做布莱尼奥•菲斯蒂尼奥格。
菲斯蒂尼奥格线从石板矿中心到海滨城市波斯马多格,在这里换一个站台乘威尔士高地线北上,终点卡那封。英国最美的十大火车线路之一,北威尔士窄轨铁路的黄金段。
下一期,就讲这条铁路线的故事,以及,临时找的卡那封住宿,Jeff家的小事儿。
在斯诺登尼亚国家公园中,有一块工业革命时期留下来的焦黑的土地,这里至今几乎寸草不生,没有动植物,只有石板、石板和石板。
这里却是一条世界遗产级窄轨蒸汽铁路的起点,这个奇怪的地名叫做布莱尼奥•菲斯蒂尼奥格。
菲斯蒂尼奥格线从石板矿中心到海滨城市波斯马多格,在这里换一个站台乘威尔士高地线北上,终点卡那封。英国最美的十大火车线路之一,北威尔士窄轨铁路的黄金段。
威尔士地名奇怪的拼写从Betws-y-Coed开始,越往南越奇怪。康威河谷线的国家铁路经过贝蒂斯柯依德后还有一站就到达了铁路的末端,这一站叫做布莱尼奥菲斯蒂尼奥格,写出来就是Blaenau Ffestiniog。这是一个严重破坏了斯诺登尼亚国家公园的小城,只不过这种破坏自维多利亚早期就开始了。以至于这种“破坏”本身到今天也成了Heritage。
不同于曼彻斯特这种领导工业革命的城市,原料运到工厂,再制造成产品运出去,在新中国成立那个年代以前,类似曼城这样的城市,包括伦敦都已经被污染折磨了一个多世纪,主要是包括大气、水体,可能也包括噪音的污染。但是在威尔士,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人则看重了这里的资源——煤和石板。于是整座山被挖空,树木被砍伐,植被破坏到寸草不生,从工业革命直到现在。所以当我从贝蒂斯柯依德登上Arriva Trains Wales的列车,我不敢相信十几分钟的时间,我就从童话般美丽的小镇跌到地狱般黑洞洞的山谷,这种天上地下的差别,仅仅相隔一条百米长的、未经任何修饰的、从山体岩层中开凿出来的隧道。
火车在康威河谷中行驶的时候,仿佛噪音并不是那么强烈,可能是眼睛在忙着看两边的景色。所以突然进入隧道,车轮与铁轨的撞击声经过湿漉漉的满是凸起岩石的墙壁反射汇聚,砸进不太严密的车厢,好像天都塌了下来。
又下雨了,即使隧道的另一端还是晴天。视线里没有树木,没有绿色,甚至没有颜色。只有黑色的石板,满山遍野,七零八落。
经过开采的山坡像地狱一样,不再有植物生长
火车站和广场上的地名名牌,都是由石板与石板堆成的立柱组成。
Blaenau Ffestiniog的火车站小广场上路标,都是用石板一层层垒起来,再用石板刻上文字,挂在上面。这是一个因石板而兴起的小城市,周边山体的岩石可以被剖成薄板,这吸引了大批维多利亚人来开采淘金。威尔士石板最早在罗马人占领时期被开采和使用,那时石板是建造卡那封城堡房顶的最佳材料。直到18世纪早期,石板才开始被大量应用于建造屋顶、地板以及墓碑等等。
石板在BF村的大繁荣要从1831年说起,这一年石板税被废除,而瓷砖和瓦片的税还在征收,这一政策令石板工业繁荣了半个多世纪,也因此才有了BF村这个居住点,并且这里的人口一度达到一万两千人,成为当时北威尔士地区人口第二多的地方,BF村的Oakeley矿也成为世界最大的石板矿。大量的石板需求令运输出现的问题,于是一条为运输石板而建设的窄轨铁路从这里修道了港口城市波斯马多格(Porthmadog)。
最早的这条铁路线没有动力机车,石板被装上车皮单靠BF村和波斯马多格的海拔落差,用重力滑行到海边港口,再装船发往世界各地。空车皮则靠马拉回BF村。以前总觉得《让子弹飞》电影里马拉火车的镜头太荒唐,没想到在威尔士找到了先例。1842年德国汉堡发生了惨烈的火灾,大火摧毁了汉堡市一半以上的建筑,重建过程需要大量屋顶材料——石板,这大大带动了BF村的经济,也使得这条建成不久的窄轨运输线变得尤为重要。
1863年Ffestiniog铁路线上跑运输的马匹被蒸汽机车代替,越来越多的火车线路和网络的建成,令威尔士石板的国内销量大增,火车将这些产品运到伦敦和英格兰的中北部。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完善的火车运输体系令威尔士西北部的石板经济高速发展,截至1880年,威尔士每年输出约45万吨的石板产量,占英国和爱尔兰总产量的92%。石板产值几乎和工业革命的“血液”——威尔士的煤的产值相当!
Blaenau Ffestiniog火车站,标准轨距与窄轨并存的站台。在国家铁路站台上停靠的便是我乘坐的康威河谷线列车。
一个在火车上旁若无人地画画的人
Ffestiniog Railway车厢,座椅上都写着FR的缩写。
Ffestiniog铁路公司是目前世界上运营中的历史最悠久的铁路公司,这条运送石板的铁路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窄轨铁路,还是窄轨铁路里最早进行客运的,虽然那时候的客运只是在石板车厢中加挂了硬座车厢,还是打破了窄轨铁路只用来运矿的规矩。那些硬座车厢比货车车厢小很多,只有四个轮子,被戏称为“虫子盒”(Bug box)。
FR铁路1836年通车至今,没有进行过大的改动,只是现在很难想象通车的头几十年,马匹是怎样穿过茂密的森林把空车皮拉回矿区的。1912年安装了电气信号装置,一用就用到了现在。
Blaenau Ffestiniog在绵绵细雨中安静异常,街上都很难碰到一个行人,只有FR铁路售票的小木屋有些人气。买票的时候因为出示了曼彻斯特大学的图书馆卡还给打了学生折扣,并且给了我一个精致的小卡片。卖票的大姐笑着说,你可以选择留着它,或者明天坐Welsh Highland Railway线去卡那封的时候,拿它去换3镑的优惠。做回学生的感觉真好,到处都有大大的优待,额外的照顾,关切的笑脸。可我最终还是忘了使用这个优惠,因为习惯性地把它放进了纪念品口袋里,现在我拿出来这张仍能抵3镑的小卡,觉得它比花钱买来的纪念品一点不差。
FR线路上没有太多的风景,火车穿过的要么是小镇的街道,要么是茂密的森林,我甚至能看到道口旁的房子里老两口在喝茶。这并非一条观光铁路,毕竟一个多世纪以前的石板是不需要看风景的。火车一路下坡,机车靠重力作用肯定省了不少燃料,但不停地刹车减速,没人想在弯道处翻下山去。最后火车拐来拐去终于冲出山林,来到一片开阔的海湾,这感觉有点像欧洲之星驶入威尼斯火车站,而狭小的车厢、行驶中的顿挫以及车头排放出来的刺鼻的浓烟告诉我,维多利亚人那时是怎么“享受”他们的火车之旅的。
三等座车厢,座位的腿部间距非常小,桌子也非常小。火车只有First Class和Third Class两种车厢。
火车每个桌子上都有一个求捐款的信封,上面的话是这样写的:
你好,我叫威尔士小马驹。我是1867年第一辆在FR铁路线上拉活的蒸汽机车,在WHR线路上也干过。但是我上一次干活已经是遥远的1937年了,你能相信吗,那是75年前的事。从那时起我就被扔进了小黑屋,甚至还在外头淋过雨。现在工程师们打算给我来次大修,这一刻我已经等了太久。你愿意扔几个并不太用得着的钢镚儿给我吗?这意味着在我150岁生日的2017年,我又可以上路啦。还有比这更酷的事儿吗?嘟嘟!
在英国这种有爱的捐款宣传并不少见,街上有扮演各种角色的孩子为绝症或者残疾儿童项目募捐,也有装扮成动物的人为保护动物募捐,形形色色的募捐都凸显着一种人性的温暖,不强求无攀比,也没有像横幅一样的标语口号,每一个参与募捐的人都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寻求大众来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类似FR机车的募捐在其他地方也有不同的形式,比如在大教堂里会有自取的蜡烛,自己投币自己取,是一种对他人的祈福,而捐款将被用来修缮建筑。再比如超市快餐店的收银台上会放置硬币收集盒子,不同的盒子将捐款给不同的机构,通常里面是一些找零都没人愿意要的几分钱硬币,积少成多。
波斯马多格并不是我当天的终点站,而是要去一个叫普尔黑利 Pwllheli 的镇子,在国内的时候我联系了一个船家,计划在普尔黑利出海,看走船家的晚线Evening cruise。时间计划得环环相扣,蒸汽火车到波斯马多格,20分钟后乘坐国家铁路前往普尔黑利,15分钟到码头见船老大出海,晚上七八点钟回来住下。
所以我必须尽快赶到波斯马多格的国家铁路火车站,可历史原因造就了这个小镇有五个火车站,而Info的工作人员说走路要最少15分钟才能到。不过我获得了另一个途径,她手指着窗外的一辆公交车屁股说,坐这辆车,它几乎和火车同时到普尔黑利,你不会误船的。接过公交车时刻表一看,实际上它比火车还早几分钟到呢!
不过由于船老大的原因,出海的计划没能得以实施,这也是我两次前往威尔士的巨大遗憾,船家协调好了近期准备出海的人,约了中午的时间,发给我的邮件却直接进了垃圾箱……不过普尔黑利是个安静的小镇,还有一家叫做翠竹的非常不地道的中餐馆,味道虽然不咋样,可在这样偏僻小地方还能用中文点餐感觉也不错,何况旁边身穿正装的当地食客都在一本正经地赞叹桌子上的美味,只能说英国的食物实在太单调。
晚上住在Y Castell的酒吧楼上的“微型间”里,听着楼下英国农业重金属的噪音,缩在寒冷的被窝里进入了梦乡。
老照片显示了石板工人是如何工作的。他们用锤子敲击薄铲,敲出一个开口,再小心撬下一片石板,最后用机器切成规整的形状就可以出售了。
冬天里驶过不列颠大堤的威尔士高地火车。Porthmadog也是一个既有国家铁路又有历史线路的小城市,但是这里的国家铁路与Blaenau Ffestiniog的康威河谷线并不连通。我叫它北威尔士的南线,向西还有最后一站Pwllheli,向东可以进入英格兰。但这两条线路在Porth-madog并不共享车站。Ffestiniog铁路公司运营的两条蒸汽火车线路都要经过大堤驶出Porthmadog,有种火车行驶在水面上的感觉。
蒸汽机车贴着民房驶过,与公路交叉的铁路道口很多,但都井然有序。等待的司机和行人都与车厢里的乘客招手致意。
如果这里经过的是一列不冒烟儿的和谐号,显然丧失了这种老机车特有的味道。
==========下节预告==========
英国线路最长的铁路遗产WHR,从波斯马多格经过贝德格勒特和斯诺登山脚下的Snowdon Ranger最终到达另一个海滨城市卡那封,我的行程围绕着斯诺登山绕了个圈。
在普尔黑利的酒吧里打了十几个电话才在卡那封预定了一个地方住,那就是Jeff家的阁楼,出人意料地舒适美丽。
见完兰贝里斯的长胡子爷爷,在回班戈的车上与一位威尔士老汉有了一段对话,这为我的北威尔士旅行画了个分号,我还会再回来吗?
第二天一早从普尔黑利回到波斯马多格我还是选择了乘火车,天气不怎么好,深度阴天,风大,还卷着些雨点,这可能也是昨天船老大没有选择傍晚出海的原因。这是英国秋天的典型天气,只是在海边,风里还多了些咸味儿。
波斯马多格的雨比普尔黑利略大些,我不得不扣上冲锋衣的帽子,还把拉链拉到了脖领。依靠路标和昨天对这个小城的印象找回蒸汽火车车站,可路标上Ffestiniog和Welsh Highland却在两个方向,赶紧拦下视野里的唯一一个行人问路,好在这位大婶没有那么重的威尔士口音,顺着她说的方向,沿着最宽的马路,路过一个Tesco再路过一座教堂,我看到了昨天问路的那个Information Centre,车站就在那旁边。
Welsh Highland Railway是一条比“石板火车”美丽得多的线路,全线有25英里,往返于北威尔士的两个海港——卡那封和波斯马多格,中间从斯诺登山山脚下经过。火车穿越隧道、桥梁、森林和村镇,经过湖泊、瀑布,跨越河流,最终抵达雄伟的卡那封城堡下。整条火车线路都是英国文化遗产,牵引十几节车厢的蒸汽机车多数都有100年左右的历史,仍在服役的最老车头是两辆盖拉特式蒸汽机车(Garratt Locomotive),编号为K1和K2,1909年在曼彻斯特下线,而最后一辆盖拉特式机车也是在曼彻斯特生产的,原本出口南非却最终留在了WHR铁路上,它的编号是143,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盖拉特式机车。(在途中车站停车时竟然就看到了143号机车带着一列乘客停在对面方向轨道上)
那么,盖拉特机车是什么样的呢?
K1和K2的原型图纸
颇具复古风的蒸汽机车司机,在火车进站等候时不忘享用一小杯咖啡。
这里惊现143号机车!
两列火车的乘务员,一老一少都是学院风的打扮,非常范儿。
列车还是由FR车站开出,先向东北驶过不列颠大堤,然后转向西北,朝卡那封方向驶去。在进入大山之前,铁路两边都是荒凉的蒿草,视野也还算开阔,细雨和雾气一阵阵袭来,车头奋力向前驶去,喷出浓浓的黑烟。
烟气从没关严的木车窗吹进来,带有一种酸味的硫磺气味,还有大量的粉尘,吹进眼睛里辣辣的。火车穿过树林的时候,浓烟就遮蔽了旁边的树木,但很快就散尽了。我和一些朋友聊天时提起过现在仍在运营的蒸汽火车,比如苏格兰威廉堡至马莱格的标准轨距“霍格沃兹列车”,不少人都说烧煤的机车对大气污染太严重,不如我们的和谐号环保。
也许是我们的大气被许许多多组成“世界工厂”的企业糟蹋得太厉害,环保已经令民众变成了惊弓之鸟,凡事都谈环保。不得不承认蒸汽机车确实排放了不少污染物质,在蒸汽机车横行的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那些年,也是大气被污染得很严重的时代。不过现在在英国这个火车大国,蒸汽火车仅仅是一项旅游体验和对维多利亚时期生活方式的一种纪念。况且整个英国的空气好得不得了,这些燃煤产物很快就能被广袤的森林和原野代谢掉了。
火车经过斯诺登山的时候天气还不怎么好,列车员告诉大家透过右手边的车窗看就是斯诺登山。说实话还没从西和南这两个方向看过这座山峰,可山顶厚厚的云层还是没能让我如愿。Snowdon Ranger车站就在山峰脚下,名字都带着一种野性,在这下车的人多半都是徒步挑战大山的。不过一个下车的人也没有,这列火车上的乘客都是冲着火车来的,大山只是我们坐火车的消遣罢了。
上一站有服务生给我拿来了柠檬苏打水,还有事先点好的苹果派Apple Crumble,开到斯诺登山的时候也吃得差不多了。说来天气也怪,过了大山云层就开始退去,蓝天逐渐显现,阳光也照射下来。那种英国常有的阴郁最终逃得无影无踪,眼前的风景色彩斑斓,在牧场吃草的牛羊也充满活力,就连车厢内饰都不显得那么陈旧了,好像一切都恢复了生机。
列车驶过,露出了卡那封站牌。这里的国家铁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关闭了,只剩下遗产铁路。
======Caernarfon and Jeff’s Attic======
=====【卡那封和Jeff家的阁楼】=====
要不是在普尔黑利的酒馆打了十几个电话挨家挨户找旅店,在卡那封就要露宿街头了。反复听到电话里说“Sorry, we are fully booked.” 这句话对信心是一个严重的打击,所以当我听到电话里一个威尔士口音不那么重的男人说,
“我们倒是还有一间屋,只是这间屋有点小、有点简陋,并且在屋顶阁楼,可能你在屋子里的绝大部分地方都无法站直……”
在他说了一大段缺点之后,又补充道,“但这是间Lovely的屋子,透过屋顶的窗子可以看到Anglesey岛全景。” 在英国时间长了,你会知道good表示一般,而very good则是非常一般,所以此时的lovely是一个非常美妙的词汇。
”这正是我想要的房子!”我打断他,“请帮我预定这间,明天下午到,太感谢了!”
蒸汽火车开过斯诺登山之后,风景变得不那么重要,天空完全放晴,太阳晒在皮肤上甚至还有点热。火车酷哧酷哧地驶入卡那封车站,车头正对着高大的卡那封城堡。
卡那封是个差不多有一万多人口的小城市,在宽阔平缓的梅奈海峡东侧,与安格尔西岛隔海相望。那是一个面积不小的岛,几乎比斯诺登尼亚国家公园还要大,离北威尔士陆地非常近,以至于这个海峡看起来更像一条运河。
Jeff的家就在海峡岸边,离WHR火车站有点距离。在这个风和日丽的下午,卡那封的人就过节一样,都走出家门享受美好时光。市中心小广场和商业街热闹非凡,还有周末市集。英国的集市很不错,可以买到很多有当地特色、接地气儿并且不贵的小物件,就连集市上卖的各种Homemade食物也很受欢迎。我买了个很大的牛肉汉堡,拿着它去寻找Jeff的家。
handmade burgers。虽然是路边摊儿,可大爷做起汉堡来很认真,煎牛肉饼要插温度计测量中心的温度,牛肉足有2cm厚,配上炒洋葱、西红柿、生菜和cheese。对英国的open market是真爱!
像Agent一样找Jeff家的地址。。。小地方没3G真要命。。。
复古的B&B招牌,PP PN的意思是per person per night,每人每晚
穿过市中心,穿过两条地下通道,问了两个特别热情但口音太重的当地人,又沿着高速公路边的草地走了20多分钟,走过ASDA走过公交车总站,终于在不经意间看到了路牌St David’s Road,上坡没走几步就是了。
按门铃,等了好一会儿,一个瘦高的中年男人开了门,脸上有些皱纹但棱角分明,有点James Bond的意思,条纹衬衫非常整洁地塞在裤子里。
“你们好,没想到你们这么早就到了,来吧,带你们看看房间。” 可能我们是唯一的亚洲房客,他看到东方面孔就对上号了。
”我叫Jeff,很少有人这个时间段来住宿,我本来要出门的,不过没关系,你们预约了那必须没问题。” Jeff很热情,也很健谈,“我没有车,只有一辆很酷的摩托车,所以没能去火车站接你们,别介意啊。阁楼在四层,这楼梯太窄了太难上,好在你们都年轻,小心点。”
楼梯确实太窄了,这应该也是维多利亚时期的老房子,从三层上阁楼那段,还不如火车卧铺宽。最后一级台阶上就是房门,Jeff拿钥匙给我们打开门,带我们进去。
小阁楼温馨异常,地毯很软,两张铁艺床架的单人床,一张小桌,两个床头柜,三个桌面上都有台灯。房顶是这栋房子的尖顶,没有之前他在电话里形容的那么低,两个窗子在倾斜的房顶上,是密闭性极好的双层玻璃窗。躺在船上就可以看到星空,一扇窗朝向海峡和安格尔西岛,另一扇窗则面对后山的森林。一边是风吹树叶沙沙响,一边是海浪抚摸着沙滩,还有比这更意外或者说更惬意的么?
“阁楼怎么样?还满意吧?”Jeff搓搓手掌心,又指向一扇小门说,“这是卫生间,考虑到在这住再去楼下上厕所太不方便了,我弄了个微型厕所,别看它小,里面还能洗澡。就是得注意一下,这个马桶下面有一台粉碎机,可别把手纸扔进去,那机器可不好修啊。”
“谢谢你Jeff,这房间太温馨了,我们很喜欢,也很幸运,差一点就没地方过夜了。”
“其实我很少安排客人住这间阁楼,这是我的保留房间,当然也因为不是所有人都能上的来这楼梯,尤其带行李的人。所以说,你们真的很幸运啊。”Jeff拿出一张纸条,“这是早餐预约表,你们可以勾选喜欢的食物,还有早餐的时间段,明早到时间直接到一楼餐厅,我会为你们准备好早餐的。选好早饭,晚上八点前放在一进大门的桌子上就行。房间就交给你们了,祝你们愉快。”
薄饼卷bacon joint,当年在曼城的ASDA发现了Bacon Joint这个食物,一见钟情。没想到在卡那封的Morrison再次买到了,大超市才有熟食柜台,此时高端大气的M&S神马的都完败了!
遥望安格尔西岛
有坏叔叔,快逃!
海鸥在浅滩抓来海螺,从高空扔下,摔碎了再吃。要么就是扔在停车场,等车压碎了再去吃。很鸡贼!
天黑前在Jeff家旁边的大超市Morrison买了晚饭,回到阁楼里慢慢享用。夕阳西下,橘红色的杨光透过窗户霎时充满里房间,两个人在窗边,看着Anglesey岛日落吃晚饭。无比满足。
第二天一早下楼,餐厅里已经有三对老夫妻在吃早饭了,我们是最晚的一桌,被安排在最靠近窗户的位置。和餐厅里的住客们打招呼,大家都彬彬有礼,说话也尽量小声,能听见即可。
英国Guesthouse的主人提供的早餐绝对不是凑合的大陆餐,而是精心准备的正餐,先是谷物、燕麦、葡萄干、干果等混合的麦片泡上冰牛奶,用完之后再上正餐和咖啡或者茶,最后一道是水果和果汁。以往住过的家庭大多是女主人准备,像Jeff这样一个人忙前忙后的真不多见,于是也好奇他是一个人生活么?妻子呢?孩子呢?
Jeff是个快乐的人,也善于传递快乐,原本安静得略显沉寂的餐厅,因为他一次次端菜进来而开始变得活跃,我也加入了他们的聊天。这几对老夫妻都是来度假,来自威尔士南部和英格兰,有一对是专程来北威尔士游玩,他们昨天登上了斯诺登山,说起登顶他们开始变得兴奋起来,顶峰给他们的印象太深刻,Jeff摇摇手说,我在这住了这么多年也没上去过,人都是这样,总容易忽略自己家门口的东西。
后来老先生跟我聊起了曼彻斯特的天气,这几乎是每个刚到曼城的人开始学着探讨的问题,因为曼彻斯特太过于多雨,天气多变,但是英国也因为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纬度这么高的地方冬天却还没有北京冷。我这个从小到大地理都是满分的家伙开始和老先生谈论起北大西洋暖流的话题,以及南北半球的东、西海岸气候差异。老爷子临走前说他是退休地理老师,他觉得中国中学地理教育很厉害。其实,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一个真正的后记】
卡那封车站,就是在这里等车去兰贝里斯,去找Deryl爷爷,去登斯诺登山,也就是前面写过的第三天的旅程。也是在这里换车去班戈,遇到了车上的老汉。至于为什么要把第三天写在第二天前面,大概就是一拍脑袋就这么写了,我还穿插了许多2010年冬天的威尔士,两次有些重复的路线,但更多的是互相弥补。
傍晚在这急急忙忙买了一份Donar Kebab,然后坐上去班戈的车,没来得及看一眼班戈什么样,就直奔火车站等车回曼彻斯特, 在站台上拿着一条Kebab里的肉,调戏了一只饥饿的海鸥。
在班戈火车站站台上的这张照片大概是离开威尔士前的最后一张照片了。接下来到了曼彻斯特,第二天去了伦敦,然后是牛津和剑桥、巴斯、布里斯托、卡迪夫、格罗斯特,之后又回到曼城停留一晚,翌日北上湖区,再次回到曼彻斯特带着所有行李登上开往格拉斯哥的火车。爱丁堡一日游,然后租车自驾向北,洛蒙德湖、威廉堡,马莱格码头坐船把车运到天空岛,自驾环岛2日然后去了一个神秘的偏远地区,在大自然里和房主老两口住了一晚,回到因佛内斯,再一口气开回格拉斯哥。早晨把车还到机场,飞去伦敦,直接转火车至朴茨茅斯,乘船前往怀特岛Isle of Wight,探望一对老夫妻并且在他们家住了两晚,去托特兰和针尖炮台(尼德尔斯炮台),坐船到雅茅斯转火车回到伦敦,睡了最后一晚,回到北京。
以上是我们那次四周旅行从威尔士开始往后的行程,威尔士之前去了伦敦、曼彻斯特、谢菲尔德、查茨沃斯和约克。
在英国,我把曼彻斯特当做自己的故乡一样对待,在这里我度过除北京以外生命里最长的一段时光,在这座城市看过秋冬春夏,在这座城市里成长、成熟,在这座城市奋斗,一次次从这里出发,再回到这里,直至最后一次出发,许多年不再回来。
那种归属感是其他地方所不能给的,所以在这四周的旅行中我需要一座大本营,那无疑便是曼彻斯特。更多的关于曼彻斯特的故事,我在那里的生活和奋斗,会给她专门写作一篇,很多年以来都不敢动笔,便是怕自己不能一次把她写好。
写完了北威尔士,心里好像放下了一块巨石,在威尔士的所见所闻所想,以及所遇到的人和事,也基本都叙述到了。唯有20年冬天在Caple Curig一座无名雪山上深一脚浅一脚的徒步没有记录,那简直是我一次失败的读图,把自己带入了一条封盖在冰雪下的溪流里,险些在齐膝深的大雪里冻坏了双脚。
威尔士的人令我对这片土地有了不一样的感情,这种不仅限于风景的旅行之于我就更有意义,白胡子的Deryl、好心人Jeff、地理老师、YHA的大厨、5路车上的老汉、未曾谋面的船夫、登顶列车上两旁的家庭、翠竹餐厅的女老板、放着英伦农业重金属的酒保、还有那位给我留言的中国留学生等等,他们将我的两次北威尔士旅行奇妙地串在一起,仿佛每一个人都在说,你出来旅行,但好在你不是摄像机。
有了他们,旅行变得有血有肉,有了他们,我就还能故地重游。
可能北威尔士对绝大多数国人来说,还是个小众目的地,在网站的行程功能里,大多数城市的名字都还没有建立。这些威尔士地名的奇奇怪怪的拼写和读法我都烂熟于心了,回想起第一次在曼彻斯特Piccadilly车站售票大厅买一张去Betws-y-Coed车票时,那个不知这个地名该怎么读的囧表情,心里会感叹人还是成长了。
那些在曼彻斯特的世界各地的小伙伴又都回到了世界各地,欣慰的是很多人还都心照不宣。班里唯一的英国人安迪在半年前做我婚礼的牧师,帮我完成了宣誓这个人生的重要时刻,在将来他的婚礼上,无论是他的家英国还是那姑娘的家美国,亦或是他们都想去的斯里兰卡,我也会出席这个好朋友最重要的时刻。
其实英国教给我的最重要的,还是去尊重和去信任,这恰恰是我们生活的祖国当前缺乏的东西,这些特质在日后去伊朗的工作中受益匪浅。现在城市生活的快节奏是奔命,慢一点细心一点多爱一点,那才是生活。
【完】
=======================花絮什么的=========================
早晨五点多的火车上,基本没人,天也还没有亮
媳妇儿跟着我起早贪黑,这是个比较辛苦的蜜月,在路上抓紧休息。我反而比较精神,回到了英国就像打了鸡血,在国内工作的疲态一去不复返。
这是2010年冬天和2013年秋天的Llanberis的教堂
斯诺登山顶餐厅,云上的餐厅。
山顶餐厅有邮局服务,在这里的时间非常宝贵,仅有空写一张明信片给朋友
上面是2013年我和Deryl,下面是2010年。
最后附上一些Snowdon Honey Farm的照片。希望老爷爷健康长寿,认识和结交更多热爱生活热爱旅行的人,并把爱传递下去。
给大家附上老爷爷的地址
Snowdon Honey Farm And Winery
Cadnant
High Street
Llanberis
Gwynedd
LL55 4HB
United Kingdom
info@snowdonhoneyfarmandwinery.co.uk
如果你可以写英语,可以给他老人家发个邮件,逢年过节的时候,给他说几句祝愿的话。他说儿子会定期帮他看邮件的。
对了,老爷子叫Deryl,而不是之前说的John。sorry about t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