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石长城 平谷将军关

作者:害人精 显示图片

 

       长城由@蓟县  (黄崖关)黄土壤村西约二华里起,始为@北京  @平谷  县辖。@平谷  县所辖长城的大体走向为:起自京津冀大松木顶三界碑向西至彰作关,转北经中心村西侧过栅栏峪、柴木峪,继续向北四华里处折西至@将军关  。我们来到@平谷  寻觅@北京  长城的最东端,@将军关  是长城入京后第一座大型关口,有完整的城墙,围拢着同样名为@将军关  的小村。如今@将军关  城楼早已不存,南门倒还完整,门边平地上兀立着一块三丈高的巨石,上有“将军石”三个字,据说是明宪宗时代本地一名参将王杞所书,@将军关  其实也是因此石而得名。

 

 





 

      @平谷  长城除城墙外,部分地段以险为障,以崖代墙。在沿途两山之间分别设有彰作里关、@将军关  、黄松峪关、南水峪关、北水峪关等5座关口,由重兵把守。在关口附近,设有东上营、峨嵋山营、熊儿峪营、镇罗营、@黑水  湾寨、峨嵋山寨、渔子山寨、熊儿峪寨等8座营寨,用于补充兵力。此外,还设有普通敌台47座,敌楼65座,烟墩6座。

 

 








 

       @将军关  西接黄松峪,东连@天津  的黄崖关,地处两条巨大山脉之间的开阔河谷地,因此在军事防御上尤显其重要性。@将军关  新村位于美丽的金海@湖北  侧,与金海湖遥遥相对形成南@湖北  关之势,金海湖因1990年的亚运会而得名,以前叫做海子水库,关口的石碑上面记录2003年重修@将军关  的记事……

 






 

       在关台的右侧,有两块十几米高的巨石独立在那里,呈乳黄色,奇特的是,较小的一块上居然有一颗侧柏屹立在上面,树身不是很高,但树干笔直,直刺青天,像@黄山  的“梦笔生花”,真是奇特。 据说关前的小广场就是演武场,这是关内的场景,关外已然是一片水塘了。前方的将军石还真是有些独特,酷似人形。想必以前的关口依山而建,硕大的巨石雄伟壮观,月黑风高之时从关外遥望犹如神兵天将守卫之势,无不令敌兵胆寒……

 








 

       高达6米之多的将军石在关前很是突兀,将军石三个字有的说是古人手书,但我们看来2003年重新镶嵌的成分较为靠谱,这块巨石依然孤独的守卫者600多年的关口,哪怕关前关后都被当地村民开发成为了菜地,至少我们还没有将他遗忘……

 





 

       登上关口一看,已全无想象中的样子,起码的楼门、垛口全无痕迹,据资料介绍关口原为三层的敌楼。看到这样的场景,估计多年之前@将军关  已经面目全非了,重新修建已是不得已的办法,再过多年恐怕关口也只是留下一个地名了……

 








 

        绕过将军石后发现关口上面已然被村民占据,并被修剪成一块块的菜地,好在那几块巨石依然矗立,关外的演武场已全然看不出痕迹。我却在幻想着将军巡关,教军场上官兵排练阵法,将军现场比试武艺的豪迈气势……

 








 

       进入@将军关  古村后,我们顺着一层层的单边石墙缓慢而上,两边的菜地、果树依势而建,土地显示播过了种的……但不知山上的原型碉堡为何物,据说此地有日军当年修建的碉堡,但是现在已经看不出面目了,只是猜想而已……

 








 


      不一会儿,石长城的精华所在尽现眼前,应该说,都是长城的“底座”,并不见长城的城墙。这里都是按照样子修建的残长城,整段的长城都是砖石砌成,但这段长城感觉总是旧的石料少新石料多。小伙伴们开始阶段还是兴致勃勃,欢笑中忽悠调侃……这不足150米的石墙,当地人称“大坝墙”。@将军关  长城很有特点:它有水关和陆关,相传水关宽数十丈,陆关十马可并行。可是现在,水关已看不到,但水关下的湖还在(可能已经变成养@鱼池  了……)。

 





 

        关城基台连接着城砖包砌的一段城墙,山坡往上的城墙则全部用石块码砌,高2至4米,断面呈梯形,上面收拢不多,顶宽2至3米,两侧大石块砌,白灰勾缝,中间填碎杂石,由低处沿山脊向山顶延伸,傍晚时分,一位孤独的村名老者在自家用长城石料垒起来的菜地旁发呆……






 

       关于这段长城的来历,村口的指示牌上直接写着“明代石长城”,但是有资料介绍说该段长城是北齐用石块修筑,明代仅在险要处修建砖砌的烽火台,这些已经追究不得。于是有人简单概括为:北齐修建,明代重修,需要补充的是,一般人印象里的长城都是砖砌的,而我知道还有夯土形式的,而@将军关  长城则告诉我们此二者之外还有石砌的。

 








 

       半程走来觉得@将军关  长城不以雄伟、壮观取胜,而以柔美、内敛压芳!它既温婉、绵长,这段单边石墙就是他最为豪迈的象征,又是那么的苍劲给力!随着岁月的不断变迁,一段残垣断壁被关口内外的水泥公路裁断,这段石墙早已经成为阻碍村里发展经济的障碍了……

 








 

       返修一新的石长城像蜿蜒的通向山顶的敌楼,据说11年前只能够隐约看出长城的痕迹,硕大的石块都被村民拉回家修建屋舍、院墙、猪圈了,好在我们的政府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或多或少的进行了修复,但是这些石头早已经不是当年的石材了……好在这段修复让我们能够想象这段长城的历史,感受这段长城的存在……

 





 

        修过的石长城离地面不高,仍然只能算长城残迹.但沿山脊而上,却十分陡峭.全部为石阶,有些地方脚踏台阶,手就摸到上面的台阶,足有70度.由于山脊狭窄,山脊上的城墙也不宽,窄处不足两米.个别地方台阶只有尺余,旁边是山石.两边没有护栏,走在陡峭处,战战兢兢,如果一失足滚下来不堪设想……

 





 

       顺着这400多级,将近60度的台阶向上攀爬,别说还是有一些难度的,遗憾的是只有这短短的400多级台阶,丝毫没有给我们带来压力。路边的野花争艳,努力在寻找属于它的春天,老杨头也不回,大踏步的向高处走去……

 








 

       10分钟后轻松登上第一个制高点的烽火台,工程也就到此为止,烽火台也仅仅剩下了一座石基,敌楼轰然而倒的影像仿佛出现在了我的眼前,也许和地理气候有关系,这里唯一的仅存的石长城几乎没有保存完整的……这里的石长城,就地取材,采用页岩的石材堆砌而成,经过了几百年的沧桑岁月,仍能显现出其巍峨之势。400级台阶上来,站在石长城之上,豁然开朗,喘气之中依稀能够感受到古战场的金戈铁马,呐喊嘶鸣……

 





 

       回首遥望山下,长城和村里公路交相辉映,水关下的湖面想必已经变成了养鱼塘,古村落早已经徘徊到了长城脚下,历史的变迁催生了村里的人口,关内关外土地的短缺村生了菜地、果园的发展,同时我们也在慢慢的失去着……

 








 

       山脊狭窄地段,墙体收窄,仅容一人通过,当然比单边墙还是要宽绰,毕竟这要允许巡逻的士兵通过。司马台的单边墙,应该是封闭山脊的,没有通行功能。仔细观察,墙体所砌石块都是就地取材,沿途山体岩石节理清晰,稍加修整,就是@方正  的建筑材料。

 





 

        终于看到一处断墙,果断下到树林中拍照,@平谷  的石长城基本都是开采当地的岩石,这里的岩石属于典型的页岩结构。页岩是一种沉积岩,成分复杂,但都具有薄页状或薄片层状的节理,主要是由黏土沉积经压力和温度形成的岩石,但其中混杂有石英、长石的碎屑以及其他化学物质,经过了几百年的风雨,石头中的矿物质露出了本来的颜色,不知名的小野花映衬着长城,伴随着石长城……

 





 

         据说这里的山上不但有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更是待到6月满山遍野的栗子树盛开着淡黄色栗子花,微风吹过,淡淡的栗花清香扑鼻,沁人心扉。@将军关  的栗子树历史久远,不但养育了@将军关  几十代的子孙,也因此造就了具有当地特色的饮食文化——将军栗子宴,栗子宴起源于明朝,是当时戚继光麾下名将王启大将军镇守@将军关  长城时所创,后经过几代人的改良、创新一直流传至今,不知是否犹如传说中的那般诱人……

 





 

        从这里向前山势平缓,可以看到残长城旧迹,龙一样沿山势蜿蜒而上.仍然是巨石垒砌。可见说这里是万里长城唯一采用全部石材的一段石长城,确实不虚此行。还可以看到这里的长城很多都是很窄的单边城墙,士兵是在内测小路里面巡视和防守的。再经过了10分钟的攀爬之后,遥遥望见了高处陡峭的鹰嘴岩,也是@将军关  辖区制高点的烽火台,此段碎石嶙峋,必须手脚并用,但我们时间紧迫,到此而至,试想有机会可以单独一试……

 








 

        林间单边墙长城蜿蜒曲折,狭窄之处灌木丛生,细细走来,别有洞天,伴随山@民和  其他驴友的脚印,磨得光滑的石头,小的断墙和断崖时常出现,碎石落差很大,注意行走……

 





 

         小路曲折,碎石不断,杂草不知春意、山杏儿独自美丽……

 








 

       在一处单边巨石长城的豁口处传来了村民劳作的声音,一年之计在于春,山区大力发展果木业,@平谷  大桃、山区板栗、红杏儿、柿子都有很好的口碑,此处断墙想必是为了劳动方便不得已而为之,我们也要有原谅宽容的态度,毕竟靠山吃山的呀……









 


       这里的长城全部为石砌城墙,墙体完好,砖砌垛口已毁坏。由此山继续向北至向西的转折点处,山虽不甚太高,但数峰叠起,山崖壁立,险不可攀,城墙多修筑得简单,部分以险为障。据说高处的“鹰嘴楼”,如今也只存残基。长城西转后仍为石砌,今已坍成一溜石堆,石块多数体积较大,可见原墙体砌筑得十分坚固,在靠近@将军关  的石墙墙体至今保存较好。






 

        山上的长城敌楼已垮成一溜低矮的石堆,历经几百年的风雨,保存下来的长城和烽火台,几乎不大能看清楚了,大部分都坍塌的非常利害,有些地方的长城就如同一个小碎石土包,没想到这里的长城很残很废。我们从南向北沿着石长城往东和北望去一是山势很险,二是山连山没有好的小路可通过兵马,所以建就地取材的石头长城也是必然的;其次该段长城是北齐修建,明代重修,这段单边石头长城墙,大部分墙体都没有"括浆",就是干垒起来的,易于被风雨摧残。

 





 

       @将军关  和黄松峪关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这里的风景更加美丽,这段儿长城似乎更加完整,这里的石头更有力度……大约17:00后,我们开始下山,可惜由于时间紧迫我们没有到达鹰嘴楼……

 





 

      走进村庄,我们看到长城那厚厚的城墙在这里已经成为了当地村民的“院墙”。长城在这里得到了村民们的充分“利用”,几乎家家户户都是紧贴着长城而建,几乎家家户户都使用长城砖来建造房屋,雄伟的长城此时就被“淹没”在这样一个小村庄里。







 



      古村庄以前距离公路较远,因此比较闭塞,人们往往拆城造屋,我们在村里走了走,看到不仅老百姓的大屋、小屋、院墙甚至鸡窝、猪圈,基本上都是用城砖砌就。而且邻近城墙的人家,往往就“因势利便”,将挖了洞约城墙和残损的城楼子当做堆放柴草的地方。更有甚者,为了便于建房,干脆就把房子建在了长城上,1998年以前盖房子的人家,家家户户都用城砖,区别在于有多有少。






    

        这里的磨盘想必已经成为了旅游者的照片首选了,它早早的结束了自己的使命,成为了拍照的道具了,多年之后似乎连@北京  郊区的农村也难觅这样的稀罕物件了……回首再看看@将军关  村里的房子,其实破坏长城的无非只有人类自己,再过几百年之后长城还能够剩下多少呢?能够保留的名分的关口还能够留在原地吗?







       任凭岁月如何变迁,长城的千古传唱依旧没有改变,任凭村落如何改变,长城的雄风依旧万古流芳,任凭着岁月如何美好与蹉跎,我慢慢追求长城文化的热爱没有减灭……热爱生活,热爱家园,热爱长城,保护长城是我们的责任……2014的春天来了,我们的家园依然花香满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