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祖寺 山门
长江之滨,于@湖北 、@安徽 、@江西 三省交界处@黄梅 县,隶属于@湖北 省@黄冈 市。在@黄梅 县北部有一条蜿蜒的山脉,那是@大别山 的一部分。其中有一座不大却风景秀丽、远近闻名的山叫东山。东山之所以著名,是因为那里有一座千年古刹——@中国 禅宗@五祖寺 。出@黄梅 县城向北行二十余华里,你就走近东山,郁郁葱葱,云遮雾绕,很容易感受到轻灵之气。“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每天慕名而来登临寻胜的人络绎不绝。它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在国际上,特别是@日本 、@印度 和@东南亚 国家享有盛誉。
东山 远眺五祖镇
@五祖寺 位@湖北 @黄梅 县东12公里的东山,@大别山 主脉东端南沿,@九江 对岸,又名东山寺,唐高宗永徽五年(公元654年)由禅宗五祖大满禅师弘忍创建,因而得名。是@中国 禅宗第五代祖师弘忍的道场,也是六祖慧能得法受衣钵之圣地,被宋英宗御赐为“天下祖庭”。唐宣宗敕建五祖祖师寺院,并改赐寺额为大@中东 山寺。宋徽宗于崇宁元年御书“天下禅林”赐给@五祖寺 。元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了行禅师再入东山,扫寺固基,重兴土木。东山,又名冯茂山,为冯茂舍山为寺,故名。海拔八百米,气候宜人,宏伟辉煌的庙宇建筑群就座在山峰之中。
宋英宗御书“天下祖庭”碑
寺庙自唐到清十分兴旺,唐宋尤盛,有殿堂楼阁一千多间,僧侣一千多人,先后还出了一百多名高僧。唐宣宗改赐寺为“真慧禅寺”,宋英宗御书“天下祖庭 ”,宋徽宗御书“天下禅林”,元文宗赐弘忍大师法号为“妙圆普觉禅师”,并改赐寺额为“东山@五祖寺 ”,简称@五祖寺 ,此名一直沿用至今。@五祖寺 最盛时有殿宇、庵堂和亭台、楼、阁共一千余间。千百年来,@五祖寺 历经沧桑,最后一次毁于清@咸丰 四年(公元1854年),仅存十几栋殿堂楼阁和一些名胜古迹。现存殿宇除主殿@麻城 殿、圣母殿、千佛殿为明清建筑,方丈、禅堂、寮房、客堂、戒堂等其余的建筑均为近代修建。
宋徽宗御书“天下禅林”碑
宋徽宗治国不怎么样,瘦金体确实写得好。
山门北面
1985年,@五祖寺 经国务院批准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开放寺院。1994年11月,在@黄梅 县召开首届禅宗与@中国 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议上,确定@五祖寺 为@中国 禅宗发源地,弘忍大师为@中国 禅宗创始人。@五祖寺 是禅宗第五代祖师弘忍创建的道场,汉传佛教徒的“天下祖庭”,历为天下名刹,被列为全国开放的重点寺院之一,2001年6月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有两条道可以上山。一条道自古即有。当初五祖弘忍大师在此兴建道场,讲经说法的时候信徒们所铺就。数百年来,反复修补,现在成了全青石条铺成的台阶,直到山腰的寺门前。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因为来此朝拜、参观旅游的人日益增多,又修建了一条@盘山 公路,人们可以坐车直接到寺前。如果你还能爬山,当然建议你从那条老路一步一步走上去,从一@天门 至白莲峰,长达3公里,游人不仅能感受到“鸟鸣云间树,泉流涧底滩”的清幽意境,而且能欣赏到释迦多宝如来佛塔、十方佛塔、飞虹桥、大满禅师塔、讲经台、授法洞、舍身崖、棋盘石、莲花洞、白莲池等著名景名。其中,释迦多宝如来佛塔、讲经台和白莲池都与弘忍有关,分别传为他死后的埋骨处、生前的讲授佛法处和手植白莲处。观松听泉、清怀思古的感觉不是坐在车上能体会得到的。我这次由于赶时间是开车走@盘山 公里上下的,因而错失了一些景点,甚感可惜。
古山道
古山道尽头
飞虹桥
离寺门不远,有一座石拱桥,长二十余米,桥上带墙壁盖瓦,里面绘有许多有关佛教的壁画,始建于元代。此桥横跨于两山涧谷之上,单孔发券,长33.65米,高8.45米,雄伟壮观,状如飞虹。山面两端砌有牌坊式门楼,桥下流泉飞溅,瀑布飞崖挂壁,目前遗存为清代建筑。
这桥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名字叫“飞虹桥”,又称花桥。它飞架两峰之间,有如一道长虹,更兼桥下泉水飞泻,映日斑斓,故名“飞虹”,形似而神似。
飞虹桥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碑
进桥门,门楣上书曰“放下箸”。门左右各嵌一石碑,碑上刻与@五祖寺 相关的古诗。
放下箸
唐代张祜 东山寺
寒色苍苍老柏风,石苔清滑露光融。 半夜四山钟磬尽,水精宫殿月玲珑。
宋·苏轼 登白莲峰
登岭势巍巍,莲峰太华齐。凭栏红日早,回首白云低。松柏月中老,猿猱物外啼。禅师吟绝后,千古指人迷。
飞虹桥局部装饰
出桥门回首,见门楣上书曰“莫错过”。
莫错过
牌坊式山墙
自建寺以来,每年朝山的香客数以万计,不少的文人骚客前来游览,并留下许多赞美的诗句。
唐裴度 东山白莲
遍寻真迹蹑莓苔,世事全抛不忍回。上界弗知何处去,西天移向此间来。岩前芍药师亲种,岭上@青松 佛手栽。更有一般人不见,白莲花开半天开。
宋欧阳修 游@五祖寺
日暖东山去,松门数里斜。山林隐者趣,钟鼓梵王家。地僻迟春节,风情变物华。容光渐容兴,鸟弄已交加。冰下泉初动,烟中茗未芽。自怜多病客,来探欲开花。
飞虹桥边的舍利塔
按形制该塔为墓塔
山门内的中轴线上,依次建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毗卢殿(@麻城 )殿、真身殿。真身殿后是通@天门 ,门外有石径直通东山主峰白莲峰。@麻城 殿左右建有圣母殿、观音殿和地藏殿。
天王殿
天王殿是寺院主要殿堂,坐北朝南。始建于唐大中年间,为单檐歇山式建筑,目前为当代复建,清式建筑。殿门上方悬挂唐宣宗赐“真慧禅寺”匾额。殿中供奉的是未来佛@弥勒 @菩萨 ,他慈颜常笑,和善亲切。倒座韦陀护法,他手持降魔金刚宝杵,象征秉公执法;东西两旁塑有四大天王,分别宝剑、琵琶、宝伞、蛇,身披铠甲,目光炯炯,威武雄壮,四个手持物件暗喻风、调、雨、顺。
天王殿侧视
天王殿北面
正在游览拜谒的思密达僧人
大雄宝殿
天王殿后为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始建于唐朝大中年间,千百年来历经沧桑,最后一次焚毁于清@咸丰 四年,仅存四面基石和大佛须弥座。1986年开始修复,历时七年竣工。建筑面积865.7平方米,是中南地区最大的一座大雄宝殿,在全国佛教丛林中堪称“一枝独秀”。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 佛协会长赵朴初先生亲笔题写了“大雄宝殿”匾额。
大殿供奉的是横三世佛: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和阿弥陀佛。三尊佛像形象高大,庄严肃穆。大殿东西还塑有十六罗汉,各具特色,惟妙惟肖。整个殿堂佛像金碧辉煌,光彩夺目。
大殿倒座观音
柱头科
清式的双昂五踩斗栱,下昂弯曲。
从建筑风格和细节来说,复建的仿古工作还需加强。
大雄宝殿转角科
檐角弯曲高耸符合南方建筑特点,既利于采光有利于走水保护木构件和屋基。
大雄宝殿北面
大雄宝殿面阔七间,重檐歇山式屋顶。
毗卢殿左右为观音殿和地藏殿
由西向东依次为地藏殿、圣母殿、毗卢殿和观音殿。
毗卢殿正面
毗卢殿始建于唐大中年间(847━859),现存的殿堂是明万历年间@麻城 人募捐修建的,故又名@麻城 殿。据说它当初是@麻城 县善男信女出钱出力修建的。古代交通不便,@麻城 县又地处@大别山 区,但他们穿山越岭,将本地生产的砖瓦,一块块、一片片地背到200余公里外的东山。此情此景感动了@黄梅 县人,便将此殿称为@麻城 殿,以资纪念。1985年维修,更名毗卢殿。
龙壁
毗卢殿局部
配色鲜艳醒目,砖石仿木结构。它的建筑风格与四周建筑明显不同。为重檐硬山式建筑,四面砖墙均为重檐,外形如牌楼。
明人彭好古题。彭好古,曾注《金丹四百字》等,深于金丹仙道。
西来贝叶,酉来贝叶;西来四叶,酉来四叶;西来卯叶,酉来卯叶。
酉来卯叶,四字可以解释:佛法,从这里四通八达。
贝叶,佛经就是写在贝叶上的。酉属西方,表示傍晚,也表示成熟的意思。卯属东方,表示早晨,也表示报到的意思。
1、酉来(太阳落山了)卯叶(早晨还会远吗)
2、佛法西来,在这里到达东土。
所以,以上的四个字,即使是读错了,但是大意都不会错。这个可真是古人的高妙之处。
毗卢殿殿西的过道,悬挂着六祖惠能写的偈
毗卢殿东的过道,悬挂北宗神秀写的偈
毗卢殿前东边的石狮
结构奇特,憨态可掬。
毗卢殿前西边的石狮
此为母狮戏小狮
毗卢殿北面局部
单檐硬山顶,青绿彩绘,清式做法。
殿前砖石装饰局部
这里与别处不同的是有个 “圣母殿”,是为纪念五祖弘忍之母周夫人所建的殿堂,据载,圣母周氏是唐朝女皇武则天赐封的。这是@中国 历代僧人的母亲中唯一一个被皇帝赐封圣母的。该殿几经兴毁,于1935年重修。塑像再现了唐代妇女淳朴善良的形象,充满了俗世的温情。
圣母殿外的盲窗装饰
真身殿
真身殿是古寺仅存的清代砖木结构宫殿式建筑。原名佛祖殿,亦名法雨塔,始建于宋代,是寺院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乃是曾经供奉五祖弘忍真身的殿堂,原来在讲经台下,唐咸亨五年(公元674年),弘忍圆寂前令弟子玄赜修建的,北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移至今址重修。此殿建筑匠心独运,造型巍峨宏丽,前部东为钟亭,西为鼓亭。两亭造型一致,相互对称,内与正殿相通,飞檐斗栱,撑角镌有鸟像。
大殿门口的楹联是:“五叶垂芳,教流西极东震;祖恩广被,法传北脉南宗。”大殿内华表柱上也有一副对联:“佛法有因,佛法有缘,有因有缘,皆成佛果;祖传一衣,祖传一钵,一衣一钵,乃是祖师。”对联之上的悬匾上写着“正法眼藏”四个苍劲大字,是前清进士于甘候所书。屋顶上有@九龙 盖顶,两侧均用雕花砖砌。后部为法雨石塔。塔壁四周上层有数百个石雕佛像。
中部为正殿,正面门上方挂有“真身殿”匾额。门前两旁大柱上塑有金色巨龙,门头上横梁雕成空心二龙戏珠,屋顶上有@九龙 藻井,两侧均用雕花砖砌。正殿后部正中为“法雨塔”,五祖真身即藏于此。塔壁四周上层,有数以百计的石刻小佛像和镌刻匾额。真身殿是弘忍圆寂后停放其真身的地方,故称真身殿。现在,真身早已不存,里面只供奉着弘忍的塑像。真身殿是全寺的主体建筑,画栋雕梁,飞檐翘角,十分雄伟。善男信女至此,无不顶礼膜拜,以 缅怀先贤。
真身殿殿内藻井
真身殿侧视
“真身殿”是围绕五祖的肉身塔而建。还有很多其它的殿堂。
真身殿与六祖殿间的小花园
小巧精致,秀色可餐。
四周的围廊内墙上镶嵌着六祖惠能故事的石碑
满园春色 生机黯然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无百日好 ,花无千日红。
檐角蹲兽
红花与山花
硬山山墙
主殿东侧有关圣殿,松柏堂,@延寿 庵,及第庵,华严庵,佛殿,客堂,斋堂,@大寮 等;主殿西侧有@长春 庵,娘娘殿,方丈,监院室,库房,小寮等。
寺内@九龙 壁
寺内一隅
圣母殿西侧,有一股淙淙泉水,曰“白莲溪”。从山涧流过,昼夜不息,声响如琴。当年,五祖弘忍取这泉水煮茶,饮之清心明目,后人效法,故名“法泉茶”。宋代诗人苏东坡到此一游,感慨豪发,他把这淙淙泉水取名为“流响”,并留下了潇洒的石刻手迹。据考证,东坡先生数次登临@黄梅 东山。这位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谪居黄州的团练副使,禅宗@五祖寺 给他留下了难得的人生况味和感悟。苏轼来到@五祖寺 感到格外亲切,特地在寺内住了一宿。写了《过@五祖寺 》一诗以记之:“冯茂峰头路接天,梵音堂下月临泉。此生初饮东山水,他日徒参雪窦禅。袖里宝书犹未出,梦中飞盖已先传。何人更识稽中散,野鹤昂藏未见仙。”另外,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也曾游历过@五祖寺 。三颗文坛巨星相继光顾@五祖寺 ,后人建有东坡亭用作纪念,@五祖寺 这座禅宗千古名刹也因之更加名重一时。
文保碑
右侧有一小亭建在山泉汇集的水池边。水池由天然石壁围成,池水清澈。泉水轻快入池,声音入耳。倾斜的池壁上有苏东坡所书“流响”二字。坐亭中听泉,抬眼南望,若是初春,还能见樱花一片,直让人物我皆忘。
真身殿西侧是方丈室。室内设有天井,长方形花台,室上方悬立“天下禅关”匾和禅宗初祖达摩到六祖慧能大师的画像。室内有两件重要文物,一是“六祖慧能坠腰石”。相传慧能在寺内磨房舂米时,在腰间系一石,就是借助这块石头的重力多舂米,舂好米。石头上刻着“六祖坠腰石”字样。另一件文物是“宋代@五祖寺 玉印”。以汉@白玉 雕刻而成,印身为正方体,长、宽各121厘米,重2.45公斤。印文为篆体,刻有“天下祖庭大满真身宝印”,是珍贵的历史文物,也是稀世国宝。
由此前往通天路
真身殿后,就是著名的通天路。由二百四十余级石阶分三个层次砌成,直插蓝天。每当山雾弥漫,行人便有登天离俗之感。在台阶一侧,郁郁葱葱的竹海在静静的聆听禅语。
塔建于民国21年(公元1932年)为五祖舍利(骨灰)下葬处。五祖真身毁于民国16年,皇庆二年(公元1313年)弘忍肉身还东山。
登上通天路最后几级石阶,便见大满禅师石塔,塔后便是三米多高的讲经台。相传五祖弘忍及历代住持僧俱于此讲经说法。此台系用砂岩条石筑成的,正面朝南,背连山脊,台西悬崖千丈,登上讲台,视野开阔,犹如置身天境。在此俯瞰山麓,古寺藏幽,远眺@庐山 ,@锦屏 叠翠。当年五祖在这里向一千多僧人讲经说法。大师的身影已经无从瞻仰,但那刻在石头的“阿弥陀佛”,却分明阐述着信徒们拜佛悟禅之心犹如@磐石 般坚定。
大满禅师塔
宝珠塔刹与五重相轮
须弥座
塔基
讲经台的左侧是舍身崖。舍身崖前@方山 下有二洞。一名“@桃源 洞”,一名“授法洞”,都系天然石洞。授法洞就是弘忍选择法嗣慧能的地方。我们无法想象当年大师讲经弘法的场景,对于大师敢于打破惯例,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胆略却感佩不已。
越往高走,山路越陡峭。云儿在飘飘,小鸟在叽叽喳喳,风也越发的清凉。东山顶上就是白莲峰,峰顶上有一石砌的池子,名为白莲池。池里第一棵白莲为五祖弘忍所植。@菩萨 多以莲花为宝座,古时寺里多植白莲。由于当时门徒众多,成份复杂,弘忍认为修西方之净业,不应为名利淤泥所污,要像莲花出淤泥而不污,故手植白莲花。历代文人墨客游@五祖寺 ,必登上白莲峰诗赞白莲。裴度、苏轼、欧阳修、张维屏这些大诗人都在此留有诗篇。其中苏轼的《登白莲峰》:“登岭势巍巍,莲峰太华齐。凭栏红日早,回首白云低。松柏月中老,猿猱物外啼。禅师吟绝后,千古指人迷。”这首诗景象开阔,意味深长,一直为人们所喜爱。明清以后,莲池荒废。
佛国禅宗东山,以她优美的景色,瑰丽的传说,拨动过多少文人墨客的心弦,他们不可自抑的才情在这里宣泄,诗情在这里喷发,留传给后世的佳作在这里诞生。除了唐宋名家外,现代作家、@黄梅 人废名也写下了著名的散文《@五祖寺 》,字里行间空明的感觉和浓浓的禅家意味令人追思向往。
寺外修的新塔
塔刹
塔局部
塔身
塔局部
塔基
在@五祖寺 中游览徘徊,心中有一个疑团久久盘桓:禅宗五祖弘忍为什么将衣钵传给小沙弥慧能呢?以大弟子神秀之聪慧勤勉,以几十年师徒情谊,为什么不可向首座弟子托付衣钵呢?为什么仅凭几句机锋话,几段话头偈就可决定五祖弘忍祖师将神圣的衣钵传给一个@广东 偏远农村,无有资历的捣米打杂工呢?弘忍五祖是怎样的心路?有人说,这是礼佛的两种研习方式的斗争,是渐修和顿悟的两种对佛法理解的流派冲突。弘忍因推崇顿悟而将衣钵传给慧能,而抛弃渐修学派的自己的首坐弟子神秀。
@五祖寺 @新山 门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是渐修而悟;“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顿悟之悟。五祖弘忍身为道信四祖从幼年起开始培养的大德高僧,自己笃信顿悟,所传弟子以神秀为首,怎么大部份都@崇信 渐修之学呢?衣钵传人是禅宗大事,却为何偷偷摸摸、夜传衣钵呢?其中都是解不开的疑团和弄不明白的道理……
从@五祖寺 出来,飞鸿桥上赫然的“放下箸”、“莫错过”的禅语给了我们人生的顿悟:简短的两句六字,道尽人生一切真谛!人心中一切烦恼,全在于错过可以把握的东西!而世间一切苦厄,全因放不下不该记挂的东西。莫错过,有着儒家的进取之志;放下箸,有着道家的归隐之心,人之一生,就应该以“莫错过”的心态入世,而也应该以“放下箸”的心态出世!
背景资料
弘忍(公元601-674年)东山法门开创者,被尊为禅宗五祖。祖籍浔阳(今@江西 @九江 ),后迁居蕲州@黄梅 (今@湖北 @黄梅 )。生于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俗家姓周。《祖堂集》卷二称他“幼而聪敏,事不再问”。他七岁时,被尊为禅宗四祖的道信所遇见,道信叹曰:“此非凡童也......苟预法流,二十年后,必大作佛事”。于是就派人跟随他回家,征求其家长的意见,能否让他出家作为道信的弟子。他的家长欣然同意,并说:“禅师佛法大龙,光被远迩。缁门俊秀,归者如云。岂伊小骇,那堪击训?若重虚受,因无留吝”。这样,弘忍就被带到了道信主持的@双峰 山(又名破头山)道场。年十三,弘忍正式披剃为沙弥。他生性勤勉,白天劳动,晚间习禅。在三十多年中,道信常以禅门辅测试之,而他则能够“闻言察理,解事忘情”。道信知其为根器,把道都传给他了。道信死后,弘忍继任@双峰 山法席,领众修行。其后,参学的人日见增多,他乃于@双峰 山东冯茂山另建道场,取名东山寺,安单接众。由是其禅法,被称为东山法门。
龙朔元年(公元661年),弘忍为觅法嗣,乃命门人各呈一偈,表明自己的悟境。其时上座神秀呈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意尘埃”。慧能听说之后,亦作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将两偈比较,认为慧能的悟境高于神秀,遂将衣法密传给慧能,命他连夜南归。弘忍得法于道信之后,先后住@双峰 山和东山寺两地数十年,足不下山,唐高宗曾两次遣使请他到京城,都被他婉拒。高宗仰其德,慕其名,乃送衣、药到山供养。唐高宗上元元年(公元674年),弘忍逝世,终年七十四岁。唐代宗谥号大满禅师。唐代宗赐封弘忍大师为“大满禅师”,南唐加封为“广化禅师”。
弘忍的禅学继承道信的思想而来,主要有二依:一依《楞伽经》以心法为宗;二依《文殊师利般若经》的一行三昧。《宗镜录》卷九十七谓弘忍常说:“欲知心要,心是十二部之根本.....诸佛只楚以心传心,达者印可,更无别法”。由此可见弘忍的禅对心是十分重视的。据传弘忍有《修心要论》之作行世,但在历史上《楞枷师资记》的作者净觉不同意。他认为那是别人的伪托,因为弘忍是“不出文记”的。但是净觉又说他“口说玄理,默授与人”。这本书很可能是他说的“玄理”,听法的弟子记录,整理成书之后,取名《修心要论》。不过这也只是推测而已。弘忍注重的心,不是我们所说的杂染心,而是真心,或称为清净之心。此心本来清净圆明,只因烦恼所攒,不能显露。习禅的目的,就是要断除烦恼,体证自己的真心,即平常所说的“明心见性”。
@中国 的禅学,自达摩以来,以《楞伽》印心。至四祖道信,又增加了一行三昧的修持方法。弘忍是道信的弟子,他继承了老师的禅学传统,但他又增加了以《金刚经》印心的新内容。这反映禅学在不断地发展。在生活作风上,弘忍也有创新。在他以前,禅者都是零星散居,一衣一钵、修头陀行,随遇而安。到了道信、弘忍时代,禅者的生活为之一变,禅徒集中生活,自行劳动,寓禅于生活之中,把搬柴运水,都当作佛事。又主张禅者应以山居为主,远离嚣尘。这种生活的变化,在@中国 佛教史上影响深远。后来的@马祖 道一和百丈怀海,创丛林,立清规,道场选址在深山老林,称道场为“丛林”提倡农禅并重,主张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这都是受了道信、弘忍禅风的影响。
@中国 的禅宗在弘忍时代,进入了一个大发展阶段,学禅的人越来越多。所以弘忍的门徒数以万计,但是能够弘法的人并不多。《楞伽师资记》和《历代法宝记》说有十一人,《传灯录》作十三人。圭峰宗密《圆觉经大疏钞》卷三作十人,又说十三人。各说不同,甚难统一。综合不同的说法,共约二十五人。弘忍临死之前也说到他弟字中能够弘法的人不多。他对玄蹄说;“吾一生教人无数;好者并亡,后传吾道者,只可十耳”。这十个人,据说就是神秀、智洗、刘主簿、惠藏、玄约、老安、法如、惠能、智德和义方。而在此十人中,最突出和影响最大的是神秀与慧能。此二人虽然是同一师承;但所传禅法则不尽相同。惠能在南方,其禅法宗《般若》为顿门,神秀在北方,其禅法宗《楞伽》为渐门,世称南能北秀或南顿北渐。后来南禅北移,其方法更为简便,使神秀在北方的神法逐渐失势,南禅进而形成一统的天下。无论是南禅还是北禅,都是出自弘忍门下发展起来的。由此可见弘忍在@中国 禅宗史上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禅宗是佛教的一个宗派,相传创始人为@印度 的菩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慧能。禅宗是纯粹@中国 化的佛教,它以觉悟众生心性的本源(佛性)为主旨,至第五代禅师弘忍创建“东山法门”,开@始兴 盛。弘忍被认为是禅宗的实际创始人,门下出神秀、慧能两大弟子,分成南北两宗。北宗神秀一系不久衰落,南宗慧能一系成为禅宗主流,后发展成临济、沩仰、曹洞、云门、法眼五家,合称禅门五宗,亦称一叶五花。禅宗是我国支派最多的佛教宗派,也是@中国 佛教史上流传最久远、对@中国 文化思想影响最广泛的宗派。
禅宗从五祖开始不用传统的《楞伽经》,而改用《金刚般若经》传教。从此,这种传习法成为禅宗授徒的定。弘忍选拔接班人的方法也很别致,曾经弟子们各作一偈,以分辨其悟性高低。高徒神秀作偈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惠能听说之后,亦作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认为惠能的悟性高,所作偈能见本性,而神秀的悟性略逊一筹,所作偈未见本性,于是将惠能定为接班人。弘忍所倡导的这种禅风影响深远,早已波及@东南亚 和@日本 ,每年慕名而来@五祖寺 的参谒者至今不衰,且有与日俱增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