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从六库到@龙陵 松山抗战遗址的旅程后,我们返回@龙陵 在@龙陵 住了一晚。早上一大早就离开@龙陵 县城,走S231--勐糯镇--@镇康 县--孟定镇--芒卡镇--班洪乡----翁丁村----@沧源 县城,翁丁村离@沧源 县城大约30公里,在班洪---@沧源 途中!从@龙陵 到翁丁村路程大约400公里,沿路路况比较好,几乎全部是柏油路,小排量的车都可以走,途中,一路上都要翻越很多高山!边境线上的少数民族村寨的风光还是嘿漂亮的!如果是从@昆明 方向去,路程是:@昆明 --@大理 --@南涧 县--@耿马 县--翁丁,大约680公里
翁丁佤族原始群居村落----位于@沧源 的大山深处,离县城约三四十千米,路不算难走(全部是柏油路,不过路不宽),周围自然景观优美,民族风情浓郁,翁丁寨保留了原始佤族民居建筑风格和原始佤族风土人情,原始民族风情浓郁、民风淳朴。是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好的原始群居村落,是去@临沧 地区@沧源 人文风情旅游的必游景点。
去@龙陵 去@沧源 要经过南伞(@镇康 县)南伞也是一个边境县城
路途中的大片橡胶林
路途---公路两边风光无限.....
翁丁佤语意为“云雾缠绕的地方”,翁丁古寨是@沧源 县中西部的一个普通村庄,也是佤山群落中最独特的地方,“翁”为水,“丁”为接,翁丁,意为连接之水。隶属全国仅有的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的@沧源 县,这里生活着传承了四千多年的佤族人民与其独有的佤族文化,在这个毗邻中缅边界的小城里,宁静,淡泊。由于佤族地处@中国 偏远地区,解放前一直处于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阶段,解放后一举过渡到现代社会,留下了很多原始社会的印记,被国家地理杂志誉为“@中国 最后一个原始部落”。
虽然是淡季,不过当我们来到寨子门口时 ,热情的村民就敲起木鼓、唱起那首非常有名的《佳林赛》,欢迎我们两个远道来的旅行者!同时来了个(摸你黑),在佤族的风俗中以黑为美,在每年的五月都会举行一场盛大的摸你黑活动,把泥巴摸在每个人脸上,代表祝福和吉祥!去翁丁村需要买门票,全票50元!60岁半票,70岁全免!
翁丁村--寨主家
寨主在家吗? 你找寨主做什么??
寨主去哪儿了......?满脸笑容的老人说:寨主现在不在家......
看见这家主人在整理机器。古寨里面的佤族人都住的是比较低矮的毛草屋,但是----这户家已经用上现代的农用“打草机”了!!!
佤族是一个崇拜水牛的民族,崇拜牛头,视牛头为财富。走进佤族寨子,佤族房屋壁板和@大树 上上都挂有水牛角。佤族崇拜水牛,是因为他们认为只有用水牛祭天祭地、祭神祭鬼,才能解决佤族人遇到的困难。佤族举行大的仪式,要剽水牛,以表示事件的重大。头人或@富裕 人家有事杀水牛,都要将牛头骨架悬挂在自家的壁板上,因为牛头骨架象征着权力和富有。牛头骨架挂得越多,表示权势越大,也更富有。无论是寨子、部落或个人,都以所挂牛头多少作为衡量贫富的标准。因此,凡有佤族居住的地方,都栽有牛头桩!
关于佤族居住地点,传说最初多是一族即为一寨的。为便于通婚,在同一个地方,有几个不同姓氏的寨子,挨在一起。后来,不同姓氏的寨子并成为一个寨子了,各个姓氏还是分片住在一起。各个姓氏聚居之间,虽无明显分割开的标志,但哪一姓氏住在哪一片,或者说,哪一片是哪一姓,本寨的人是很清楚的。就@比如 说,翁丁村,左上方是李家,右上方是杨家;左下方是肖家,右下方是赵家。杨家是这个寨子的创始人,所以这个寨子的头人选在杨家
快到翁丁时,看见两个佤族小朋友在路边玩野果子,就把车停好后,问她们:可以给你们拍照吗?得到回答:“可以后”,就给她们拍了这几张照片,拍了后给她们看,她们非常开心!和她们交流,我只听清楚说:在上学!她们脚下的野果子就是她们的“玩具”,而且是在大太阳下坐在公路边玩,周围几乎没有人,我看了一下,她们离寨子大约有200米左右,和城里的孩子比,她们确实需要帮助......,离别时,我没有什么东西给她们,只拿了些糖果给她们,她们说了一句非常清楚的普通话:谢谢!我说:好好学习,以后----如果叔叔再来,会给你们带来更多好吃的.....
佤族妇女都从事于家庭纺织。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家庭纺织满足不了他们生活的需要。长期以来,佤族缺少衣穿是很普遍的现象,有的妇女只穿一条麻布裙,有的男子只有一块遮羞布。他们较普遍地穿上衣服是解放后的事。男女皆赤足,不穿鞋子,也不会做鞋子。
在翁丁寨很少看见年轻人(估计是外出打工了),都是些看上去岁数比较大的老人....。也没有看见有织布的年轻人,估计以后这样的织布手艺会慢慢消失的.....
@思茅 地区在50年代以前,佤族在农作物种植季节,沿袭下来过以部落为单位,结合血族复仇猎取仇寨人头的祭典。砍头祭谷旧俗,包括猎头、接头和祭头等一套仪式。指挥猎头的首领由卜卦产生,猎到人头后,先放在木鼓房下的人头桩上,并在人头上撒火灰、让火灰和人头血一起滴落在地上,然后每家分血少许,在播种时同种籽一起撒到地里,认为可以丰于收。在血祭中,虽然认为人头是一种最高的献祭品,但对猎获的人头怀有敬畏感,故反过来又将人头作为祭祀的对象。祭头仪式分集体和家庭两种:集体祭祀以部落为单位;在猎到头后,先在建寨最早的老寨供祭,然后再分寨轮流祭祀。最后仍送回老寨。家庭祭祀仪式一般在太阳偏西时举行,先由接头人从祭司家中的祭台上取下人头,交给两个未婚妇女抬到木鼓房
路上,猎头者在前,家人随后,鸣枪击鼓,到木鼓房后,将人头放在祭台上,并向人头撒米,祈求赐福。然后抬着人头绕木鼓房转九圈,边转边跳,再沿原路将人头抬回祭司家,转交另一家祭祀。各家祭祀完毕,再抬回木鼓房,由祭司将其置放在专供人头的竹架上,长2米,上部编成圆形箩样,直径0.3米。集体祭祀要杀猪宰牛祭献,家庭祭祀也要以猪、鸡作为祭品。每年农历四、五月播种前后,还要举行送人头仪式,届时,由祭司和老人将上次猎获的人头骨送到寨外的鬼林人头桩上。鬼林人头桩为木桩,高1-1.2米,直径宽0.35米,木桩顶端挖空,将旧头骨置于其中,盖上一块宽0.35米的石板,人头桩上常刻有一个五官齐全的人头像,在头像周围又刻划一些斜方格,方格间涂有石灰和牛血。新@中国 建立后,随着佤族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科学的逐渐传播,猎头血祭的旧习俗早已被废除,佤山的人头桩早巳变成了历史陈迹。(百度)
在翁丁佤寨西侧有一个插满树(竹)桩的地方,这些树(竹)桩的顶端是用竹子编成的一个漏斗形状,旁边的牌子上赫然写着“人头桩”,这就是传说中佤族人用来盛放人头的地方。佤洞先民在《司岗里》史诗中已有“猎人头祭祀”起源习俗旳记述。史诗中叙述为了祈求雨神下雨和雨@神木 梅吉制止野兽不要吃庄稼,粮食长得好,先民们开始了猎人祭祀活动,先是砍牛头,后来砍人头。解放后@沧源 佤族“猎人祭谷”的习俗延续到1957年结束。后经新@中国 人民政府说服教育后得以停止。“人头桩”是当时最后保存人头的地方。砍人头的对象是胡子特别多的外族(姓)人,皮肤白和络腮胡须好的人头最好,佤族人认为这种人头的血滴在谷种上种出来的谷子会获得丰收。据解放初期50年代民族工作队调查,佤族村寨中人头最多达170多个。
解放前直至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阿佤山因“砍头祭谷”这个独特的宗教活动而使内地游客商贾“谈虎色变”,不敢往来“砍头祭谷”早在解放前的达赛玛时代逐步成为历史,佤民族的猎人头祭谷魂活动使他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就其根由:一是愚昧造成,二是宗教信仰造成,三是受外民族统治造成。现在只把它当作一种民族的独特文化来记录。
衷心祝愿翁丁村寨打起鼓敲起锣,阿瓦的人常常唱新歌,道路越走越宽阔 越宽阔哎江三木罗
沿途的少数民族--怒族、佤族、傈僳族,现在在少数民族地区很少看见穿本民族的服装了,尤其是年轻人!
在政府的支持下,多数佤族人已经住上了这样的新房子
告别翁丁村,开始下一段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