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

作者:lfs 显示图片





      黄鹤楼,即“天下@江山  第一楼”。地处于@湖北  省@武汉  市,是@中国  @江南  三@大名  楼之一。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传说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孙权为实现“以武治国而昌”(“武昌”的名称由来于此),筑城为守,建楼以嘹望。至唐朝,其军事性质逐渐演变为著名的名胜景点,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因此黄鹤楼是古典与现代熔铸、诗化与美意构筑的精品。






 

      1 概述

      黄鹤楼在@湖北  武昌长@江南  岸,相传始建于三国,唐时名声始盛,这主要得之于诗人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诗句。黄鹤楼建在城台上,台下绿树成荫,远望烟波浩渺。中央主楼两层,平面方形,下层左右伸出,前后出廊屋与配楼相通。全体屋顶错落,翼角嶙峋,气势雄壮。宋之后,黄鹤楼曾屡毁屡建,清同治七年(1868)重建,但只存在了十几年。现仅留当时楼貌照片,已不是宋画在@高台  上丛建多座建筑,而取集中式平面,高踞在城垣之上,平面为折角十字,外观高三层,内部实为九层。下、中二檐有12个高高翘起的屋角,总高32米。

  黄鹤楼坐落在海拔高度61.7米蛇山顶,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楼高5层,总高度51.4米,建筑面积3219平方米。72根圆柱拔地而起,雄浑稳健;60个翘角凌空舒展,恰似黄鹤腾飞。楼的屋面用10多万块黄色琉璃瓦覆盖。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黄鹤楼色彩绚丽,雄奇多姿。


      2 历史

  黄鹤楼原址在@湖北  省武昌蛇山黄鹤矶头,始建于三国时代东吴黄武二年(223年)。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孙权始筑夏口@故城  ,“城西临大江,@江南  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是为了军事目地而建。而据《极恩录》记载说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






      (这是奥略楼的老图片:明清时代黄鹤楼被烧后,人们为纪念原湖广总督张之洞,在蛇山修筑了奥略楼。因其建筑造型与黄鹤楼有某些相似之处,又坐落在黄鹤楼故址附近,很容易让人误认为它就是黄鹤楼。) 


  唐@永泰  元年(765年)黄鹤楼已具规模,然而兵火频繁,黄鹤楼屡建屡废,仅在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最后一座建于同治七年(1868年),毁于光绪十年(1884年)。遗址上只剩下清代黄鹤楼毁灭后唯一遗留下来的一个黄鹤楼铜铸楼顶。






      (图中近处像一个三节葫芦样的铜铸就是原黄鹤楼的铜顶。看到它我不禁想起了小时候跑到古楼洞上面的蛇山上坐在铜顶上玩耍的情形。)

 

  黄鹤楼从北宋至20世纪50年代,还曾作为道教的名山圣地,是吕洞宾传道、修行、教化的道场。《道藏·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言:“吕祖以五月二十日登黄鹤楼,午刻升天而去。故留成仙圣迹。”《全真晚坛课功经》中称其黄鹤楼头留圣迹。

      唐代诗人崔颢一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已成为千古绝唱,更使黄鹤楼名声大噪。而李白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  ,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更是为@武汉  “江城”的美誉奠定了基础。

  至唐@永泰  元年(765年)黄鹤楼已具规模,使不少江夏名士“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然而兵火频繁,黄鹤楼屡建屡废。最后一座“清楼”建于同治七年(1868年),毁于光绪十年(1884年),此后近百年未曾重修。

      1981年10月,黄鹤楼重修工程破土开工,1985年6月落成,主楼以清同治楼为蓝本,但更高大雄伟。






 

  关于黄鹤楼的得名,有“因山”、“因仙”两种说法。“因仙”一说曾有仙人驾鹤经此,遂以得名。一说是曾有道士在此地辛氏酒店的墙上画一只会跳舞的黄鹤,店家生意因此大为@兴隆  。十年后道士重来,用笛声招下黄鹤,乘鹤飞去,辛氏遂出资建楼。这些神话传说很有趣,也很动人,但都不是黄鹤楼楼名真正的由来。历代的考证都认为,黄鹤楼的名字是因为它建在黄鹄山上而取的。古代的“鹄”与“鹤”二字一音之转,互为通用,故名为“黄鹤楼”。因山得名的说法为黄鹤楼得名奠定了地理学基石,因仙得名的说法却令赏楼者插上了纵横八极的想象翅膀,满足了人们的求美情志和精神超越需求。两种说法各具功能,以往并行不悖,相得益彰,今后必将彼此映照,共存于永久。层层飞檐,四望如一。在主楼周围还建有胜象宝塔、碑廊、山门等建筑。整个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黄鹤楼内部,层层风格不相同。







      底层为一高大宽敞的大厅,其正中藻井高达10多米,正面壁上为一幅巨大的“白云黄鹤”陶瓷壁画,两旁立柱上悬挂着长达7米的楹联: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

      二楼大厅正面墙上,有用@大理  石镌刻的唐代阎伯理撰写的《黄鹤楼记》,它记述了黄鹤楼兴废沿革和名人轶事;楼记两侧为两幅壁画,一幅是“孙权筑城”,形象地说明黄鹤楼和武昌城相继诞生的历史;另一幅是“周瑜设宴”,反映三国名人去黄鹤楼的活动以及节日。

  三楼大厅的壁画为唐宋名人的“绣像画”,如崔颢、李白、白居易、陆游等,也摘录了他们吟咏黄鹤楼的名句。

      四楼大厅用屏风分割几个小厅,内置当代名人字画,供游客欣赏、选购。

      顶层大厅有《长江万里图》等长卷、壁画。

      黄鹤楼的形制自创建以来,各朝皆不相同,但都显得高古雄浑,极富个性。与@岳阳  楼、滕王阁相比,黄鹤楼的平面设计为四边套八边形,谓之“四面八方”。这些数字透露出古建筑文化中数目的象征和伦理表意功能。从楼的纵向看各层排檐与楼名直接有关,形如黄鹤,展翅欲飞。整座楼的雄浑之中又不失精巧,富于变化的韵味@和美  感。







      3 故址

  黄鹤楼,原址在武昌蛇山黄鹄矶头,相传始建于223年。历史上黄鹤楼屡建屡毁,其最后的一次被毁是1884年。1957年建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1981年重建黄鹤楼时,选址在距旧址约1000米的蛇山峰岭上。@武汉  是“百湖之市”,如果把长江、汉水、东湖、南湖以及星罗棋布的湖看成是连绵的水域的话,城市陆地则是点缀在水面上的浮岛,@武汉  就是一座漂浮在@水上  的城市。在这个壮阔的水面上,有一条中脊显得格外突出。从西向东,依次分布着梅子山、龟山、蛇山、洪山、珞珈山、磨山、喻家山等,这一连串的山脊宛如巨龙卧波,@武汉  城区第一峰喻家山是龙头,在月湖里躺着的梅子山则是龙尾。这是@武汉  的地理龙脉。黄鹤楼恰好位于巨龙的腰上。骑龙在天,乘势而为,黄鹤楼的这种选址似乎透露出某种玄机。






 

      4 特色

      1985年落成的黄鹤楼比旧楼更壮观。这是因为飞架大江的长江大桥就横在它的面前,而隔江相望的则是龟山@上高  耸入云的电视塔,雄峙长@江北  岸的晴川阁和高达24层的晴川饭店。这一组建筑,交相辉映,使江城@武汉  大为增色。黄鹤楼的建筑特色,是各层大小屋顶,交错重叠,翘角飞举,仿佛是展翅欲飞的鹤翼。楼层内外绘有仙鹤为主体,云纹、花草、龙凤为陪衬的图案。

  第一层大厅的正面墙壁,是一幅表现“白云黄鹤”为主题的巨大陶瓷壁画。四周空间陈列历代有关黄鹤楼的重要文献、著名诗词的景印本,以及历代黄鹤楼绘画的复制品。2至5层的大厅都有其不同的主题,在布局、装饰、陈列上都各有特色。走出五层大厅的外走廊,举目四望,视野开阔。这里高出江面近90米,大江两岸的景色,历历在望,令人心旷神怡。黄鹤楼所在的蛇山一带辟为黄鹤楼公园。种植了许多花草树木,还有一些牌坊、轩、亭、廊等建筑。有一个诗碑廊,收藏着许多刻有历代著名诗人作品的石,蛇山一带的古代景点都将陆续修复,成为@武汉  的一个标志。







      5 底蕴

  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古黄鹤楼“凡三层,计高9丈2尺,加铜顶7尺,共成九九之数。”新楼要雄伟多了,5层,加5米高的葫芦形宝顶,共高51.4米,比古楼高出将近20米。古楼底层“各宽15米”,而新楼底层则是各宽30米。因此,黄鹤楼不是修复,而是重建。它保留了古楼的某些特色,但更多的是根据需要和人们对审美观点的变化来设计的。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别并创作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历代名人在黄鹤楼留下了大量的诗歌、词作、楹联、碑记、文章,其中“对江楼阁参天立,全楚山河缩地来”的楹联较好地写出了黄鹤楼的气势。陈运和诗称“黄鹤楼,有一个腾空而起的雄姿,也有一个从天而降的气势”。

      1927年2月,毛泽东考察完@湖南  农民运动后来到武昌,写下了著名的《@菩萨  蛮·登黄鹤楼》:“茫茫九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而在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中,黄鹤楼(实为奥略楼)连同蛇山脚下的红楼,则为@亚洲  民主的开启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如今,黄鹤楼景区和辛亥革命文化区已经成为@武汉  的标志,旅游必到之所。







      6 旅游景区

      6.1 黄鹤楼公园

  黄鹤楼公园面积10余公顷,主要景点是黄鹤楼。它处在山川灵气动荡吐纳的交点,正好迎合中华民族喜好登高的民风民俗、亲近自然的空间意识、崇尚宇宙的哲学观念。登黄鹤楼,不仅仅获得愉快,更能使心灵与宇宙意象互渗互融,从而使心灵净化。这大约就是黄鹤楼美的魅力经风雨而不衰,与日月共长存原因之所在。我游览的所有内容都属于黄鹤楼公园的。

 





      从长江大桥的桥面,登上这层阶梯,就是黄鹤楼公园的西门了。 

 





      进入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座圣象白塔。









      走过圣象白塔就是这个牌坊。






      过了牌坊就是这个场面黄鹤楼高高地矗立在正前方,两亭两殿分列两旁。 

 





      走上前去,来到黄鹤楼前,观看“黄鹤归来”。人工施放雾气,增添了仙氤的气氛。








      进入黄鹤楼。






      大型瓷砖壁画“白云黄鹤”。






      墙上的壁画。

 








       配殿里的布置。 







      黄鹤楼里的工艺品商店。 

 








      黄鹤楼的微缩雕塑工艺品。

 








      黄鹤楼里的壁画和摆饰。






从黄鹤楼上俯瞰,由近及远依次是古楼铜顶、千禧吉祥钟和白云阁。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极目楚天舒。


      6.2 搁笔亭

      在黄鹤楼以东132米处,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于1991年重建。亭名取自“崔颢题诗李白搁笔”的一段佳话。


      6.3千禧吉祥钟:身重20吨,蒲牢1吨,取20世纪和21世纪的连接之意,钟体材料为铜合金,含黄金2.1公斤,银8.4公斤,它是明朝永乐大钟以后@中国  铸造的最大铜钟。大钟外形为裙边圆钟,口部直径3米,高约5米。














 

      下楼沿蛇山脊的步道前行,经过了古楼铜顶、千禧吉祥钟,来到了白云阁。


      6.4 白云阁

  坐落在蛇山高观山山顶,在黄鹤楼以东约274米处,海拔75.5米,阁高41.7米,是观赏黄鹤楼、蛇山、长江的极佳景点。白云阁历史上曾是南楼的别称,阁名源于唐代诗人崔颢“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诗句。1992年1月竣工的白云阁,外观为塔楼式,呈“T”字型,坐北朝南,占地面积695平方米,阁名由史学家周@谷城  书写。

































      白云阁的底层正进行着书画展。

 











      这是三楼的名人与名楼图片展。






      登阁远眺,黄鹤楼、长江大桥和桥下的滔滔长江、蛇山、电视塔、晴川饭店以及武昌的街道建筑一览无余,顿时让人心旷神怡。


      过了白云阁,就是一条通往岳飞铜像的道路。












      小道上依次竖立着几个牌坊。















     路边的树木上红叶、黄叶和翠绿的竹叶随风摇曳,向游客展露着风姿。

 





      老人、姑娘拍摄着路边的腊梅、红梅。

 








      腊梅。

 
































      红梅。


      6.5岳飞铜像






      这里是纪念岳飞的场地。亭名“岳武穆遗像亭”,亭中竖有一方石碑。

 





      岳飞的铜塑像。

 





      铜像后面的石刻浮雕。


      6.6黄鹤楼公园东门 






      从岳飞铜像向前行走几十公尺,道路就通向了黄鹤楼公园的东门。如果你从这里扬长而去,那你就会后悔不迭了:因为过来时我们只走了蛇山山脊的道路,而在山腰上还有一条返回去的路,沿途还有你没去的景点呢。等会儿我们再去走一走。

      我在东门处盘桓了许久,从这个角度观看黄鹤楼公园。

 





      东门外黄鹤楼公园的围墙。

 





      黄鹤楼公园的东门的建筑群。

 








      黄鹤楼公园的东门的建筑。

 





      黄鹤楼公园的东门的广场。

 





      正中的楼阁就是进入黄鹤楼公园的验票处。

 





      这就是黄鹤楼公园东门的验票处。

 











      站在东门广场上远眺黄鹤楼和白云阁。























































































      黄鹤楼公园的东门广场上布置了数百盆各式各样的花,见其色泽艳丽,就有选择地拍了一些。因没有阳光,所以片子平平。

 














      黄鹤楼公园东门外围栏杆上的红叶。

 





      我通过这个牌坊,沿着山腰的道路行走,去看下面的景点。        

  

      6.7 “鹅”碑亭

  在黄鹤楼以东245米处,有清代流传下来在武昌蛇山黄鹄矶的一笔草成的“鹅”字刻石一方,传说书圣王羲之在黄鹤楼下养过鹅群,有次情不自禁写下此字。1986年,风景区将依拓本重新制作的鹅字碑立于形如弯月的鹅池东端,在碑的北侧建一石拱桥,并以碑作亭壁,建六角亭,亭以碑名。


      6.8 词诗碑廊

  黄鹤楼东南210米,环绕景区鹅池四周,碑刻内容为当代国内书画名家书写的历代名人吟咏黄鹤楼的诗词名句(亦有部分当代诗作)。碑墙上共嵌有石碑124方,根据真迹描摹镌刻。































      出了诗词廊,又回到了黄鹤楼前。我们来仔细地观看“黄鹤归来”。


      6.10 黄鹤归来铜雕

  位于黄鹤楼以西50米的正面台阶前裸露的岸石上,由龟、蛇、鹤三种吉祥动物组成。龟、蛇驮着双鹤奋力向上,黄鹤脚踏龟、蛇俯瞰人间。该铜雕高5.1米,重3.8吨,系纯黄铜铸成。

 














 

      6.10 九九归鹤图浮雕

  在黄鹤楼东南240米处,位于景区白龙池边,是国内最大的室外花岗岩浮雕。整个雕塑呈红色,99只仙鹤呈现种种不同的舞姿。浮雕依蛇山山势呈不等距Z形,全长38.4米,高4.8米,云蒸霞蔚,日月同辉,江流不息,生机盎然。99只不同动态的仙鹤,和谐分布在松、竹、海、灵芝、流水、岩石、云霞中。


      7 旅游指南

      7.1 门票及开放时间

  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是古典与现代熔铸、诗化与美意构筑的精品。她处在山川灵气动荡吐钠的交点,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

  所属景区等级: AAAAA

  门票价格:80元

  开放时间:7:30—18:30(4月1日至10月31日);7:30—17:30(11月1日至3月31日)。

  地址:@湖北  省@武汉  市武昌区蛇@山西  坡特一号


      7.2 交通

  乘坐10、61、 64、 64通宵车, 401、 402、 411、 413、 503、 507、 519、 522、541、542、 554、561、571、584、706路在黄鹤楼站下即到。


      7.3 温馨提示

      1.在黄鹤楼公园基本上什么都是收费的,如藏民俗或撞钟之类有乱收费之嫌,因此对于不必要的开支或者明显的诱惑不要轻易尝试。

      2.登黄鹤楼可极目楚天,观大江东去,看一桥飞驾,南北天堑变通途的雄伟气势。还可以看到@武汉  长江两岸经济发展的蓬勃之势。


      7.4周边景点: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户部巷、农民运动讲习所、@武汉  植物园、@湖北  省博物馆,东湖,@武汉  国民政府旧址,昙花林,长江大桥、武@昌江  滩、古琴台,@武汉  市博物馆,@武汉  大学,晴川阁,@楚河  汉街,华中师范大学,@武汉  欢乐谷。


      8 历史文化

      8.1 历代诗词

      《送康太守》

  唐王维

  城下沧江水,江边黄鹤楼。

  朱栏将粉堞,江水映悠悠。

  铙吹发夏口,使君居上头。

  郭门隐枫岸,侯吏趋芦洲。

  何异临川郡,还劳(原注:一作来)@康乐  侯。

  此诗含有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但总的看来思想性、艺术性都不突出,所以古今研究者都不曾关注,各种选本均未选,不过它至少可以证明王维是到过黄鹤楼的。

      《游黄鹤楼》

  近代黄莽

  才出中原境,又登黄鹤楼。

  长江携汉水,滚滚向天流。

  这是当代80后著名诗人黄莽2011年5月游玩@洛阳  之后到达@武汉  黄鹤楼即兴作品,汉江在@武汉  汇入长江使江水更加磅礴流向天际,短小精悍!此作虽有毛泽东和袁枚诗句影子,但全诗以气象取胜。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唐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  ,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年)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本诗写游黄鹤楼听笛,抒发了诗人的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  。而李白也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牵连,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所以诗人引贾谊为同调。“一为迁客去@长沙  ”,就是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也含有自我辩白之意。但政治上的打击,并没使诗人忘怀国事。在流放途中,他不禁“西望长安”,这里有对往事的回忆,有对国运的关切和对朝廷的眷恋。然而,长安万里迢迢,对迁谪之人是多么遥远,多么隔膜啊!望而不见,不免感到惆怅。听到黄鹤楼上吹奏《梅花落》的笛声,感到格外凄凉,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

   《望黄鹤楼》

  唐李白

  东望黄@鹤山  ,雄雄半空出。

  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

  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

  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

  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

  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

  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

  蹇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

  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

  结心寄@青松  ,永悟客情毕。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菩萨  蛮·登黄鹤楼》

  毛泽东词

  茫茫九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8.2 传说故事

      1. 乾隆年间,有三个进士一起从京城返乡,一个是@河南  的,一个是@四川  的,一个是@湖北  的.午饭时刻,他们在一酒馆聚酒,谈起家乡的名俗景观,均夸口赞叹。@河南  进士道:" @河南  有个@开封  塔,离天只有一丈八。"@四川  进士道: "@四川  有个峨嵋山,离天只有三尺三。"此时,只见@湖北  进士仍慢悠悠的吃着酒,两人目光齐刷刷向他投去,@湖北  进士呷了一小口,大声摇头晃脑: "@湖北  有个黄鹤楼,半截伸在天里头."

  两进士不服,都说不可能,要罚@湖北  进士酒,@湖北  进士仍慢吞吞道:"若不信,乘船游"。@湖北  进士通晓天文地理,能观星象,知道三日后即有大雾,便邀约两人游江,及至长江黄鹤楼脚下,此时黄鹤楼上大雾弥漫,顶端全像是没入云里,两人便齐赞:"@湖北  的黄鹤楼果然名不虚传!"


      2.   三国时的大将军费祎成仙后,驾着黄鹤返回到这里休息。接着,就用“黄鹤”命名了这座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