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我们的此次清西陵之行是从昌陵开始的,顺着神路一拐就看到了一个大碑楼,才知道这是嘉庆皇帝安详的地方。游记中只是为了更好地表述雍正皇帝的泰陵和泰东陵的关系、嘉庆皇帝的昌陵和昌西陵的关系,特意安排的顺序……
昌陵暂时没有对外开放,也是整个清西陵宝顶规格最为高大的墓地。昌陵是清朝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颙琰和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的陵寝,位于泰陵以西2里,以一条神道与泰陵相接,是西陵中唯一有神道与主陵相接的陵墓。整个布局、建筑和泰陵一样,只是没有大红门和具服殿。但昌陵和泰陵比较或和东陵的—些陵比较,有着自己的特点,据说光是是隆恩殿的地面和其它陵不同。其它帝后陵的隆恩殿为金砖墁地,惟这座隆恩殿是紫花石铺墁,紫花石又称豆瓣石,产于河南。昌陵隆恩殿里墁地的紫花石都是正方形,每边长62厘米,磨光烫蜡,不滑不涩,石面呈出黄色,花纹是天然形成的紫色花纹图案,有的状如竹笋,有的似春蚕,亦有的像芙蓉、绒球等,很经看,琢磨起来甚是有趣。
清仁宗(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爱新觉罗氏,原名永琰),爱新觉罗·颙琰,清朝第七位皇帝,也是清军入关以来第五位皇帝,年号“嘉庆”。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十月初六日生于圆明园,为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第十五子,母为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在位25年(1796-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崩于承德避暑山庄,终年59岁,葬于河北易县清西陵的昌陵,庙号仁宗。谥号: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光裕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记得小时候有一个电视剧,并且和电视剧有一首同名曲,叫做木鱼石的传说,就是说的嘉庆皇帝的故事……
昌陵大碑楼是清朝皇陵中第7座大碑楼(1、沈阳福陵·努尔哈赤;2、沈阳昭陵·皇太极;3、遵化县清东陵孝陵·顺治;4、遵化县清东陵景陵·康熙;5、易县清西陵泰陵·雍正;6、遵化县清东陵裕陵·乾隆),也是最后一座大碑楼。道光皇帝之后的清朝后五帝,都无此建筑。原因是:清王朝规定,皇帝在位时,凡丢失国土者,死后不准建圣德神功碑楼。道光十九年鸦片战争爆发后,慕陵(8、清西陵·道光)、定陵(9、清东陵·咸丰)、惠陵{10、清东陵·同治)、崇陵(11、清西陵·光绪)都没有大碑楼。昌陵大碑楼,全称是大清昌陵圣德神功碑楼,高26米多,重檐九脊歇山式建筑,黄琉璃瓦顶,始建于道光元年,是昌陵神道上的主要建筑。
在天安门,在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以及卢沟桥等处我们都可以见到华表。那么为什么华表要矗立于宫殿、陵墓、桥梁等处?华表究竟在这些建筑物中起着什么作用?至今尚有不同看法。一般认为,华表又名恒表、表术,是一种在古代建筑物中用于纪念、标识的立柱。
清西陵雍正泰陵、嘉庆昌陵的两座圣德神功碑楼(俗称大碑楼),分别矗立在占地朗阔青砖漫砌的正方形广场上,而广场四角均竖有一根造型巍峨、雕工精美的圆柱式建筑,给人以十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汉白玉护栏环绕的八角莲花须弥座上,一根雪白的石柱拔地而起,直刺青天;石柱周身浮雕着朵朵云团,一条巨龙于云朵之间盘绕柱身扶摇而上;柱身底部雕有海浪巨岩,顶部龙首处东西向横插着镂雕的如意云板;云板上端为莲纹柱顶,圆形顶盖上蹲踞着一尊昂首翘尾、引颈嘶鸣、似犬非犬、遍体甲麟、极具力度和美感的珍奇怪兽——望天犼(hǒu)。
华表的基座称为须弥座,这是借鉴了佛教造像的基座形式,而且在基座外添加了一圈石栏杆,栏杆的四角石柱上各有一只小石狮,头的朝向与上面的石吼相同,栏杆不但对华表起到保护作用,还将华表烘托得更加高耸和庄严。
石吼面朝北方,望着紫禁城,寓意是希望皇帝不要久居深宫不知人间疾苦,应该经常出宫体察民情,所以称“望君出”,另一对石吼面朝南方,寓意皇帝不要久出不归,故而称“望君归”。
走过大碑楼,很快就到了五孔石桥上方,纵观远眺,望柱、石像生和龙凤门……
昌陵石像生与泰陵的石像生布局一样,由望柱、狮子、神象、骏马、武官、文官组成,从这里望去,正反方向的神路不是很正,据说设计上存在偏差,也不像泰陵那样曲径通幽,我想不然中国古代帝王式的建筑都异常严谨,也许有其他更权威的原因吧……
与泰陵布局不同,昌陵石像生与龙风门相邻很近,难道受距离所限??
古代大型建筑物及桥梁等,常有石栏杆相衬托,那些支撑石栏杆之间的石柱就叫望柱。古代祭祀的牌、碣、表、标、华表等也叫望柱。望柱分柱身和柱头两部分。望柱的柱身各面常有海棠花或龙纹装饰。柱头的装饰,花样繁多,常见的有龙纹、风纹、云纹、狮子、莲花、葫芦。
回身远望七孔桥和大碑楼,柔和的暖阳漫射轻雾,神秘之感悄然浮现……
石像生武将看起来很结实清秀,憨态又不失体统,和东陵比起来简直就是两种风格……
清朝武将胸前的图案等级表示:一品麒麟,二品狮,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是犀牛,九品海马。
文官看起来很是亲切慈祥,表情和泰陵的石像生又截然不同,胸前都是白鹤的图案……
清朝文官胸前图案等级的表示为: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鸿漱,八品鹌鹑,九品练雀……
清朝神路的龙凤门是牌坊式建筑,由六根石柱和四段琉璃墙壁组成的,有三个门,是火焰式牌坊。起到收拢视线、突出石像生的作用。龙凤门位于陵寝组合群的引导部分中,形式一般为六柱三门四壁三楼顶,周身用黄、绿琉璃构件嵌面,正面各嵌琉璃盘龙一条,背面各嵌鸳鸯荷花图案,有帝后共穴,永远合好之意。
换几个视角从三孔石桥、神路再看看龙凤门,透过门洞远观三孔石桥、五孔桥和大碑亭,雾色还在暖阳中飘渺升腾,更显昌陵的神秘……
很快,走过凤仪门的神路之后,(过了凤仪门是一个小的上坡路段,一眼看不到小碑楼)一溜下坡来到了三座桥的广场,小碑楼和隆恩门近在咫尺,此处空无一人,倍显孤寂,我们屏住呼吸仿佛都听得到自己的心跳,仔细在聆听那来自190多年前的帝王声音……
这是我们西陵之行的第一张合影,上次的铿锵六人行换成了冬至四人组,其中的三人依旧坚持着对这份对中国古代建筑、历史、文化旅游的执着热爱,连我自己都被感动了,震撼之至不虚此行,虽然在西陵旅行,虽然在2013年12月31日23:00还在继续完成这篇游记,为了记录这样的历史时光……我还是由衷的要对大家说:感谢哥几个的支持,新年快乐!我们再接再厉……
昌陵暂时没有开放,从隆恩门三字可以看出他的残破,他的确需要保护维修了,廊柱的斑斑锈迹、颜色尽失,但它还是坚定的挺立着,从日出东方到斜阳迟暮……
转身回拍小碑楼广场,雾气还没有散尽,我的三脚架还放在原地,仿佛很好地融合了这里的氛围,虽不自成一体,倒也别有情趣……
小碑楼广场的石砖早已经坑洼不平,三座桥和金水河依旧完好……
换个角度远观整个昌陵,尽显庄严肃穆,突然有个想法??…………
跳过去怎么样?面对3.5米的陵寝排水渠,还是有些犹豫??毕竟这是寒冷的冬天,毕竟穿着厚厚的衣服,毕竟这不是体育场里的沙坑……不管了,热情阻挡不了我们的血气,阿黄:勇敢的跳过去吧!助跑、腾空、跨越,一气呵成,超越自我,意犹未尽,彰显男儿本色……
昌陵往西三华里有昌西陵,这里葬着嘉庆的孝和睿皇后。昌西陵始建于1851年(咸丰元年),建成于1853年(咸丰三年),共耗白银四十四万八千多两。该陵与其他后陵相比,规模较小,无方城、明楼和月牙城。可以看到昌西陵的道路正在维修,近期游览的朋友可要注意了……
孝和,钮钴禄氏,满洲镶黄旗人,一等侯恭阿拉之女,嘉庆六年,加封钮钴禄氏为皇后,其父恭阿拉也由承思公晋封为一等侯。嘉庆二十五年七月,颙琰崩于承德热河行宫,旻宁(道光)继位,将孝和尊封为皇太后。道光二十九年十二月,孝和薨逝,终年74岁。当时,道光帝春秋已高且有病,仍二十七日释缟素。先锋元年(1851年)为孝和兴建昌西陵,竣工后葬于地宫奉安,谥号全称为“孝和恭慈康豫安成钦顺仁正天熙圣睿后”,这位皇后曾生育两儿一女。
这座石桥是昌西陵特有的无栏三孔石桥,桥的正南方已经看不到了神路,也许是近代种植了很多的树木,破坏了陵寝的建筑风格……
钮祜禄氏生有皇子二,皇女一;为皇三子绵恺,即和硕惇恪亲王;皇四子绵忻,即端怀亲王;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嘉庆帝崩,道光帝登基后,尊钮祜禄氏为皇太后,号为“恭慈”。
这是典型的皇后隆恩殿,屋顶为单檐歇山顶式结构,房檐为7个屋脊兽……
隆恩殿内装饰已经残破,但是仔细观察,倒也是十分豪华精致的花饰,据说两根大柱子采用的是铁器镶嵌包浆而成……
这是隆恩殿内藻井彩绘为丹凤展翅,独自翱翔,保护相当完美,堪称藻井艺术精品,也是这里的一绝。其他后陵则为3朵莲花衬以18个金点的水浪花纹……
隆恩殿后与三座门之间有御带河,河上有三座跨桥,但是只中间一座有栏板,左右两座各为无栏平板桥;三座门前围墙为方形,三座门后北墙为圆弧形,切入三座门的直墙上,这种建筑形式也是在清朝陵寝绝无仅有的。
石五供中间的石柱是采用易水河畔的砚石雕刻而成,易水古砚历来称为佳品……
昌西陵另外的一绝就是—回音壁 在我国现存的古建筑群中,有两处古建筑有回音壁和回音石,一处是北京天坛,另一处就是清西陵中的昌西陵。圆形宝顶毫立于北弧墙前,祭台立于三座门的中门内,而弧形围墙产生了奇特的回音壁、回音石回声现象,是中国陵寝建筑中的孤品。我们分别站在回音石上方,只需轻轻寄语,话音如飞鸿般穿出,令人惊讶不已……
陵寝围墙前方后圆,表示“天圆地方”。在宝顶月台前面,神道上的第七块石板是块回音石,站在上面说话,无论声音大小,都可以听到宏亮的回音。环绕宝顶的罗锅墙,是回音壁,如果两个人分别站在东、西两端,面壁低声细语,声音象打电话一样清晰,令人赞叹叫绝,老路不断提示我:声音小一点儿,声音小一点儿……
我们仿佛回到了小时候的天坛,儿时的记忆又回到了眼前,我们仿佛忘记了让这里是皇家陵寝,这里只有我们,童趣般的感觉又让我们欣喜不已,感叹非凡……
崇陵,是光绪皇帝和隆裕皇后的合葬陵墓,也是我国现存帝陵中的最后一座帝王陵墓。宣统元年(1909年)破土兴建,陵址名叫金龙峪,民国四年(1913年)竣工。
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清朝第十一位皇帝,也是清军入关以来第九位皇帝,年号光绪。同治十年六月二十八日生于北京太平湖畔醇王藩邸槐荫斋,为清宣宗道光帝第七子醇亲王奕譞之第二子,母为孝钦显皇后之胞妹叶赫那拉氏,在位34年(1875-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崩于中南海瀛台涵元殿内,终年38岁。
崇陵没有石像生,过了五孔石桥之后,神路只有步道,入口只有隐藏于树林中的两根望柱……
小碑楼前有一个值更看守的班房,修建的有模有样,而且现在也似乎有人居住的痕迹,据说电视剧1986年版《西游记》中孙悟空大战二郎神时所变化的那个小庙,就是用它来拍摄的,只是可以猴子的尾巴变的旗杆在小庙的后面,被二郎神所识破了,呵呵哈,有点意思吧……
小碑楼广场据说在60年代被洪水冲毁过,所有的地砖被泥沙覆盖,现在看来这倒也是一种的保护,试想着泥沙下的地砖应该比画面中的平整吧……
看过不少清王朝的历史记载,对光绪皇帝有着太多的同情,甚至他和珍妃的爱情故事,也有着太多的悲剧苦涩,在老佛爷的阴影下生活了38年,经历了西逃和软禁的命运,并先于1天慈禧而亡,真是命运多轳辄,倍感可怜!
光绪登基时,正值清朝面临内忧外患,营造陵寝的工程不能如期破土动工,一直拖延到1908年,光绪皇帝驾崩,1909年才由宣统朝着手操办。修建期间,清朝已走向灭亡,宣统皇帝与隆裕皇太后退位,向中华民国政府提出要求:“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礼,仍如旧制,所有实用经费,均由中华民国支出。”当时,南京临时政府的议和代表及各省都督,对清室要求宽大应许。
崇陵 隆恩殿木料均为异常珍贵的铜藻、铁藻,质地坚硬无比,用这种木料制作一把普通太师椅,重量竟高达百余斤,所以隆思殿被誉为“铜梁铁柱”,且梁架之间增加了隔架料,既能托顶,又使殿内更加美观。隆思殿内的四根明柱,底部有海水江涯图案,柱身为一条金龙盘绕向上,较其它帝陵的宝相花更加富丽堂皇……
三座门,又称作琉璃花门,有琉璃瓦制作而成。它是前朝与后寝的分界线,与两边红色的围墙将整个陵寝分为两个部分,中央为神门,已逝皇帝棺椁由此进入,祭祀大臣走右门,在位皇帝走左门。
石五供,又称石祭台,是皇族女权祭祀的地方,分别为石鼎、石花瓶、石蜡台,里面所放祭品均为易水砚台石所雕刻而成……
尽管清廷的遗臣为修建崇陵费尽心思,光绪还是没有能够在他的地下寝宫里平安地长眠下去。1931年军阀混战时期,一伙不明身份的兵匪盗掘了崇陵地宫,多数随葬品被劫走。1980年6月,经上级批准,清西陵文物管理处开启地宫,清理整修,供国内外游客参观。
崇陵地宫中最为精美的还属金刚门和廊柱上面的八大金刚护法雕刻,虽地宫整体性和乾隆皇帝的裕陵不能相比,但也是非常完美的时刻精品了……
我们当天所去的地宫,只开启了一盏灯,有些照片是借助手机的微弱光线所拍摄的,很是来之不易的,看到他们出现在画面里,服装、纹饰、表情、动作、姿态、我很是兴奋不已,终于得到了今天最为所需要的了……
明楼是陵寝建筑的最高点,楼内有一统石碑,碑身满汉蒙三种文字镌刻着光绪皇帝的庙号。
登明楼俯瞰金水渠、石五供、三道门、隆恩殿……
地宫的封门影壁墙,也称作哑巴院的……
光绪皇帝的宝顶,光秃秃的没有一棵松树,看来民国时期就没有栽培了吧……
那么崇陵只被盗窃了一次吗?我上网查到了2003年9月16日的一篇报道……
本报记者经过数小时的路途奔波,到达清西陵所在地河北省易县,对震惊中国清西陵国宝文物被盗案进行探访。据警方介绍,此次国宝文物盗窃案件,已经有涉案的12名犯罪嫌疑人被警方抓获,另外还有3名涉案人员外逃,警方还透露,已经被运回的被盗文物,在修复了被损坏的部分后,将会按照原样复原。 午夜发生国宝文物被盗案 记者经过多方了解,得知被盗的四只蹲龙和一个火焰宝珠来自清西陵一座牌坊。此牌坊中的“蹲龙”和“火焰宝珠”均为清西陵所独有,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盗窃案件发生在9月7日的深夜,犯罪嫌疑人在盗窃过程中,使用了卡车和吊车等运载工具。
民国政府都能为一个皇帝修建陵寝,并且派人加以保护,也体现了一种仁义的道德观,可是我们当今天朝的子民都干了些什么?我有时候真的无法去解释,我们的确体会到了发展经济和教育滞后带来的道德观的败坏现象充斥着我们的没一个角落,甚至盗墓都变成了赤裸裸的掠夺……
真的不知道再过多少年我们还能留下些什么?我们还能过坚持多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