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飞逝,继前两篇探秘@清东陵 的游记已经过去了48天,这些天里忙着补充了很多清王朝的知识,包含清朝各位皇帝的大事年表、清朝修建陵墓的风水研究和各个墓葬群的规模和特色,王朝中的恩恩怨怨,其中也包含了各种盗墓的年代和说法,总之这48天没怎么太闲着。不时地和哥几个探讨一番,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要去看看清西陵,盘算着12月23日,也就是冬至的第二天,西方圣诞前夜的前一天只凑齐了4位兄弟,一拍即合,吃过了饺子,23日上午8:00不慌不忙京石—廊涿—京昆—西陵一路高速50元,不到2小时,出口右转几公里即可……
清西陵是清代自雍正时起四位皇帝的陵寝之地,共有14座陵墓,包括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和光绪的崇陵。此外还有3座后陵,以及若干座公主、妃子园寝。位于@河北 省@易县 城西15公里处@永宁 山下,离@北京 120多公里,图中画圈处就是此篇游记提到的泰陵和泰东陵……
首先我们先来到了西陵中最为辉煌的、清帝中广受非议的雍正皇帝的陵墓,其实电视剧中的拍摄和各种传说故事中的记载有很多是不真实的,我们还是要从严谨的眼观来看待这位皇帝……
雍正皇帝(公元1678年12月13日 --- 1735年9月28日),清@世宗 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康熙皇帝第 4 子,清入关后的第三位皇帝。在位13年。是一位十分复杂而矛盾的历史人物,他是@中国 历史上勇于革新、勤于理政的杰出政治家,对康熙晚年的积弊进行改革整顿,一扫颓风,使吏治澄清、统治稳定、国库充盈、人民负担减轻。雍正统治十三年是清朝统治的重要时期,设置军机处加强皇权,@平定 罗卜藏丹津叛乱,实行“改土归流”、“火耗归公”与“打击贪腐”等一系列铁腕改革政策,为以后乾隆时期的社会繁荣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关于雍正皇帝继位,民间及野史传闻甚多,广为流传的一种说法是矫诏篡位,认为康熙帝本想传位于皇十四子胤褆,而皇四子胤禛串通隆科多将遗诏上的“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日前,@辽宁 省档案馆新馆首度展出康熙遗诏,证明了雍正的合法身份。遗诏用汉、满、蒙三种文字书写同一内容,赞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由其继皇帝位。
雍正皇帝泰陵的神道起点的金水桥修建得格外大气正统,漫步其中感受着@永宁 山下的宁静,大有坐听风涛岸,静看流水音的感觉,这龙脉山水间只有我们四人在真实地感受,谁说淡季旅游不好?谁说冬季雾霾寒冷?身在其中,心旷神怡……
@河北 @易县 的易水是一条出故事的河:在荆轲悲歌“风啸啸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带着利刃去刺杀秦王的之前,这里还出过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正巧这个故事就出处于这个桥下,这里也就是战国时代的燕国所辖区域,不到此地怎会感受这古老的文化典故呢?
关于这个镇水的神兽好像叫“霸下”,也是传说中龙的儿子,好想传说中龙的儿子不止九个,但是到了皇室御用的神兽,那讲究可就多了去了,如大家还有其他的的解释,欢迎交流……
过了金水桥就是整个清代帝王墓葬群中唯一的也是最为独特的三座五孔石牌楼,清西陵共有七架石牌坊,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泰陵大红门外的三架石牌坊,这三架石牌坊既属于泰陵,又是整个清西陵威严肃穆的象征。在我国明清两代其他的帝王陵墓之前,也建有石牌坊,@比如 明十三陵、@清东陵 、@沈阳 的福陵和昭陵,但都为一架,西陵却有三架,一架居中朝南,两架稍后分列东西,和北面的大红门构成一个宽敞的四合院的格局,这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堪称国粹,是中华民族古代建筑的瑰宝。
这个@石门 洞据说是修建好多年之后出现过坍塌,曾经更换维修多次后无果,只能以结实的木料来替代,传说@咸丰 年间前来祭祖,误走此门,从此后同治、光绪、宣统无后,这个也叫做“断子绝孙门”门了,毕竟这个传说只是传说,但是我们还是不要走此们的为好……呵呵……
大红门为单檐庑殿顶式,面阔34.8米,进深11.35米,全高13.3米,规模巨大,气势宏伟。整座门系砖石垒砌而成,油灰灌浆,异常坚固。顶覆黄色琉璃瓦,周身红色。共有三个拱券式门洞,中门拱高6.15米,洞宽5.53米,侧门拱高5.7米,洞宽5.1米。三对合扇门板重约1.5吨,用松木做成。各扇门钉为封泡铜圆帽钉,横竖各九行,九九八十一个,在我国古代,多用九数附会帝王,"九路钉"显示"真龙天子"至高至尊,不同凡响。
在三架石牌坊与大红门构成的四合院内,两个威武的石獬豸矗立于大红门前两侧,两通下马石碑位于东西两架牌坊之外稍北,宽大的风水围墙由大红门向左右延伸,和石牌坊彼此照应,错落有致,使这个宽敞的四合院既不空旷,又决不压抑,呈现出和谐的美。巍峨典雅的石碑坊矗立在青山绿水,苍松翠柏志之间,恬静而有力量,使每一位来到它面前的人,都会油然而生一种庄严肃穆之感,又似乎在昭示着大清雍正盛世的繁华和泰陵制度的恢宏。
三座牌坊的各个部位,雕刻着不同类型的形体纹饰,各个画面布局合理,造型生动,雕技细腻,玲珑剔透。然而在满目绚烂之中,正中一间牌楼坊心却是空白无纹,光滑滑的一块平板,十分引人注目。为何留此空白?无文字记载,可能是让后人对长眠在此的大清帝国的皇帝们做出评价之用?汉武帝登@泰山 玉皇顶立“无字碑”,想是亦然。
逆光雾色中的石牌楼彰显它的那份神秘、幽然……
大红门中间门洞南北两面各有垂带石一块,上雕寿山@福海 @和龙 凤戏珠等图案,表示此乃"神门",专供已故皇帝梓宫通过之用。东门洞谓之"君门",供后代帝后祭祀时进出;西门洞谓之"臣门",供侍卫大臣们随同祭祀时进出。这左君右臣中间为神的三个门洞的规制是绝不容许出差错的。
圣德神功碑楼记述皇帝生平功绩的主要建筑,俗称大碑楼。清西陵四座帝陵中只有泰陵和昌陵建有大碑楼。楼高26.05米,四面辟门,重循九脊歇山顶,楼内有两统高大的品屃驮石碑,碑身阳面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着皇帝生前的丰功伟绩。碑楼坐落在94米×94米的广场正中,四角各有一很高约12米的华表相衬,显得碑楼庄严、肃穆、雄伟、壮观。望柱雕刻精美,为神路的主要建筑之一。
碑楼的四角立着四个华表,保存相当好。华表的围栏上有八个小@狮子 ,华表是八棱柱,寓意经营八表。华表的柱顶上有犼,南面的两个向南方,意思是望君归,北面的两个向北方,意思是望君出,和天安门内外的华表是一致的,具体的华表拍摄记载会在下一篇游记中体现。
圣德神功碑楼后面的河面上又修建了一座七孔石桥,这也是@清东陵 所不能比拟的,规模也是十分规整庞大,前方密林重叠,神路包含其中,不走此地怎感此景……
我和黄弋一路小跑,要知道泰陵的神路可有2.5公里长的,堪称整个西陵的之最,为了满足我的拍摄需求,跑跑又何妨,纵深飞跃之刻,只此我二人、寒冬之际我们竟大汗淋漓,易水河畔,簇新柏油,老路开车路过频频挥手致意……
望柱一般作为神路石像生的起点,清代的石雕工艺得到很大的发展,望柱的雕刻也越发精美。望柱分柱身和柱头两部分,柱身外表有素面、雕刻(动物、花纹、水纹、吉祥云纹、凤纹、对联),柱体截面有圆形、多边形(六角、八角形…),皇家则是一条巨龙盘附其上,体现着尊贵和威严。
陵墓前安设的石人、石兽统称石像生,又称"翁仲"。石像生的作用,主要是显示墓主的身份等级地位,也有驱邪、镇墓的含义。泰陵因风水地形关系,原设计中没有设立石像生一项。后来因为与典制不合,采取了向南展拓大红门和北向移建龙凤门等措施,才在大碑楼与龙凤门之间安设了石像生,分列神道两旁。它们是石狮、石象、石马、石雕文臣与武将各一对。
雍正七年(1730)十二月,雍正帝曾在谕旨中明确表示,不建石像生.而乾隆登基以后,出于礼制和孝道的考虑为泰陵建置石像生。
和东陵的石像生截然不同,东陵威武雄壮,西陵儒将翩翩,似乎这二位憨态可掬,颇有卡通风格,有种想用此图灵感制作玩偶的雅兴……
可这二位一品大员的表情可就有些复杂了,曾经看过港星元彪主演过的一部很早的关于清朝僵尸的片子,表情就和第一张的照片形似。但是看看的二张照片,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似乎很有和珅的感觉,不知乾隆是否有此用意??
神路弯弯曲曲,2.5公里,面对着上万棵古松密林,似乎体现不出石像生队伍的价值。@天津 大学建筑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其享先生,是国内外知名的“风水”专家。我们看一下他是这样看这个问题的:泰陵石像生的设置,虽未构成败笔,却也形成蛇足。
穿过石像生之后,就来到了龙凤门。龙凤门位于陵寝组合群的引导部分中,形式一般为六柱@三门 四壁三楼顶,周身用黄、绿琉璃构件嵌面,正面各嵌琉璃盘龙一条,背面各嵌鸳鸯荷花图案,有帝后共穴,永远合好之意。凤门雍容华贵地立于神道上,给人以穿门入室之感,也显示其神道的深远和风光的优美,使行进在神道上的人一直笼罩在谒陵的肃穆气氛中。
从龙凤门高地远观小碑楼广场,标准的三孔桥式的格局,在三孔桥的东西还各有一个下马碑,上面两种满汉两种文字写着文武官员至此下马。
相同的景象彷佛将我带到了1997年,也就是16年前,弹指一挥间我也将是年满39岁的不再年轻的不惑之年了,不经一阵心酸?!往事历历在目,吾心依旧!感谢那给了我坚强的岁月,感谢那教会我流血、流汗、不流泪的地方……
想不到这隆恩门也挂上了学习旅游法的宣传标语,也算是与时俱进了……
隆恩殿是整座陵寝中最重要的殿宇,是陵寝祭祀的主要场所。建筑在巨大的汉@白玉 须弥座上,重檐九脊歇山式顶,顶覆黄琉璃瓦,下檐重昂,上檐单翘,檐下的匾额上用满汉两种文字大书"隆恩殿"三个金字,看殿的大哥在打盹,晒着太阳,好不自在……
隆恩殿的牌匾字体依稀可见,画迹斑斑,如再不加以修复保护,恐怕用不了多久??…………
龙凤呈祥的巨石丹陛,雕刻也是十分精美的……
这几幅我自认为还算满意的,本身我就喜欢这九个屋脊兽的造型,再配上香炉的衬托,那种优雅、飞扬、紫气环绕的祥和氛围召之即来……
殿外须弥座月台上,居中陈设两个鼎式铜香炉,原本两侧还有铜鹤和铜鹿各一对,遗憾的是失窃了。殿南正前有三路丹陛踏上月台,中间一路嵌有龙凤垂带石,底为浮雕寿山@福海 ,龙凤戏珠,表示帝后寿比山高,福比海大,龙飞凤舞,永远合欢。隆恩殿是举行祭祀活动的地方,每年清明、中元、冬至、岁暮、忌辰五大祭,每月朔望两小祭,都在这里举行。
殿内有三间暖阁,中间为明间,设神龛仙楼,挂帷幔,铺衾枕,供奉帝后的牌位。西暖阁内安置宝床,床上设檀香龛座,供奉妃嫔牌位,牌面涂金,刻有帝后的庙号。东暖阁为佛楼,上下两层,供奉着金银佛像。殿内四根合抱明柱沥粉贴金,花纹为海角江崖,金龙绕柱。地面金砖烫蜡,光亮如镜。大殿正中置金漆盘龙宝座,两侧设金漆御凤宝座,另有各式各样的供案,置银五供、灵芝铜海等。案前为五彩销金嵌玉鼎,天花板上吊挂着十二盏满堂红灯。整个景象,豪华至极。
殿内藻井的画饰保存较为完好,大殿内部灯光较为昏暗,使它的颜色很好的保留了下来……
三座门是陵寝前朝和后寝部分的分界线,通向宝顶的门户。每座门有一门洞,顶为黄或绿琉璃瓦歇山式,每座门面宽一间,进深两间,显得宽厚稳重,正反两面均镶嵌着预制构件琉璃砖拼合的缠枝莲花图案,金黄色的枝叶与花朵在翠绿的琉璃平砖的底衬下,美观@大方 ,光彩照人。
这座门叫做二柱门,俗称“阴阳门”。或者“鬼门关”,只有帝王归天之后才能够从这里抬入,生人避免走入此门……我们在游玩的时候也要注意这种忌讳,免生是非的好啊……
石祭台是皇族祭祀的地方,因台上有石鼎、石花瓶、石蜡台等五样供品,所以又称石五供,分为上枭、下枭和束腰三部分,束腰部分有八仙、@八宝 图案,所刻器物是用其谐音表示吉祥,如事事如意、平平安安、吉庆有余等。
祭@台北 面的月台上建有@方城 ,@方城 上建明楼,是陵寝建筑的最高点,明楼内有一通石碑叫"庙号"碑,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奉祭时特立的名号。@方城 门洞北面的小院叫"月牙城"还有一个名字叫"哑巴院",是进入地宫的要道。
画红圈之处据说就是曾经被盗密贼打开过的地方,据说打开之时出现了大量的水汽,无法短时间继续挖掘,害怕被人发现,就草草掩埋收场了,后来被保护古建的专家用水泥封堵,才出现了画面上没有铺设青石砖的原因……
宝成明楼内的雍正皇帝的庙号碑,上书“@世宗 宪皇帝之陵”,基座的龙纹雕刻原有色彩已经尽失,人为抚摸过久,油脂沁入,仿佛美玉一般……
丛明楼俯瞰神路和隆恩殿,这里就是神路的尽头了,大片的古代帝王陵寝隐蔽在@永宁 山下的易水河畔和密林之中,我个人更加认为西陵的风景要好于东陵……
环绕宝城的@青松 翠柏间的一个枝桠,特别像极了一只@凤凰 或者孔雀样子,特别是它的头部,这大自然的精心雕琢,让这里焕发了一丝灵气,欣喜之中另有收获……
这是整个清朝墓葬群中,最为茂盛的宝顶了,纵身其中远观近看,也不得其中玄机……
拍了那么多照片,还是比较喜欢这些螭吻兽的造型,其实就是头上没有长角,又会吐水的龙……
雍正的泰陵在整个西陵的墓葬群中属于风水最为上佳的位置了,依山傍水,风景绝伦,三条河渠交相环绕,如果不是探陵寻古,还真想休个年假多住几日才好……
这几年随着清宫大型电视连续剧《甄嬛传》的热播,我们此行收尾的主题也把目标锁定在了泰东陵,多年来泰东陵残破不堪,从不开放,那么究竟如何呢?
在雍正帝的泰陵@东北 约1.5公里处的东正峪,是乾隆皇帝母孝圣宪皇后的陵寝。泰东陵是清西陵3座皇后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乾隆二年(1737)在东正峪正式营建泰东陵,约于乾隆八年(1743)建成,因此陵位于泰陵之东,就称泰东陵。从这张图片的规模来看,他的确很大,规格等同与帝王……
关于乾隆的生母和来历始终纠缠不清,@海宁 陈氏的说法基本是没有可能的,而在清朝历史小说名作者@高阳 的一再鼓吹下,热河宫女之说相当流行。同时,乾隆到底出生在哪里,一直在争论。封为熹妃的到底是纽祜禄氏还是所谓的格格钱氏,也依旧在争论。
这个享了几十年“福”的女人,死后其实很寂寞。她的丈夫,和原先的皇后,皇贵妃躺在一起。她的“朋友”,同为雍正妃嫔的其他二十一个人,则聚集在泰妃园寝。而她一个人呆在华丽却空旷的泰东陵。因为自己写的是纽祜禄氏的故事,虽然是纯粹的杜撰,但是后人毕竟还是对她有各种这样那样的疑问的,这个人的经历,平淡中透露着各种谜团。
大约下午16:30左右,我们驱车来到泰东陵,果然随着电视剧的热播,修缮工作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当中,看来媒体的热播和观众的期待很强烈啊……
顺着铁板围挡我钻了进去,边走边拍摄,没几分钟被一位过路的村民老汉大喊大叫的给“赶”了出来,说是维修不开放,里面有狗,注意安全……我说:只是随便拍拍,他说:维修保密,怕将照片传到网上,引起游客的关注,等修好了再过来参观????
再次谢过好心的村民大爷,我又从铁门的间隙钻了出来,值得站在河对面的土坡上面用长焦端拍摄了最后一张照片,只好期待明年修建完善后再过来看看了……关于泰东陵的很多问题,回家后又查阅了部分资料,想必感兴趣,写下来一同分享……
乾隆元年(1736)九月,主持泰陵工程事务的恒亲王弘晊,内大臣、户部尚书海望向乾隆帝请示:雍正帝入葬泰陵地宫后,是否给皇太后预留分位?乾隆帝不便作主,转而请示皇太后。皇太后降懿旨:“@世宗 宪皇帝奉安地宫之后,以永远肃静为是。若将来复行开动,揆以尊卑之义,于心实有未安。况有我朝昭西陵、孝东陵成宪可遵,泰陵地宫不必预留分位。”乾隆帝遵照皇太后懿旨,于乾隆二年(1737)在东正峪为皇太后营建泰东陵,约于乾隆八年(1743)建成。其主要建筑由南至北依次为:三孔拱券桥一座、东西下马牌、东西朝房各5间、东西值房各3间、隆恩门一座5间。东西燎炉、东西配殿各5间、重檐大殿一座5间。陵寝门3座、石五供、@方城 、明楼、宝城、宝顶。宝顶下是地宫。陵前左侧是神厨库。库外井亭一座。最前段是一座六孔平桥,然后是一路三孔石桥,桥北有下马碑,东侧有井亭一座、神厨库一座。东西朝房以北等都与孝东陵相同。
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其曾祖为清太祖时期的功臣额亦都,13岁时为雍王府格格,康熙50年生乾隆帝。雍正在位时期被封为熹贵妃,乾隆继位后,奉为皇太后,居慈宁宫。乾隆对其母尊养倍至,六十、七十、八十岁的整寿都举行大规模庆典,乾隆43年正月22日,崩于圆明园。享年8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