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江畔的十月叙事曲:千岛湖到深渡慢行录

作者:边走边唱 显示图片








这次千岛湖是一次不情之请。我原本计划利用这次国庆假期去一趟山西运城看国保古迹,可是杭州的一位朋友极力邀请我去他千岛湖老家。朋友是我在南京开会认识的,曾经帮他解决了几个工作上的小问题,他就非常想感谢我。

我这个人呢属于比较闷,平时喜欢独来独往,不太喜欢群居,说得好听是边界感非常重,朋友圈都分得极细,相互之间绝不交集。朋友再三邀请,我也不好直接拒绝,只好说和几个朋友早已约好了。结果他说干脆请他们一起来。怎么办?我想再不去就显得有些矫情了,于是和我那帮摄友加驴友一说,哪知道这帮没心没肺的人竟然异口同声想去。

朋友老家在杭州淳安县,是千岛湖边的一座小山村。朋友说他家房子大,有好几间客房,游程也帮我安排好了,只等我们去就行了。

就这样我们决定10月2日动身,避开1号。

车轮碾过泰州清晨微凉的雾气,城市的轮廓在后视镜里渐次模糊。京沪高速如同一条灰白色的河流,载着无数金属甲壳奔向远方。国庆的车流在常州段开始淤积,引擎低吼与断续的鸣笛交织成无形的绳索,勒紧了旅途的呼吸。当“湖州北”三个绿底白字闪现在我们眼前时,我们毫不犹豫地转动方向盘,下了高速,仿佛挣脱了无形的桎梏,一头扎进了京岚线的怀抱。喧嚣的高速被甩在身后,国道如一条舒缓的丝带,引我们滑向江南腹地真正的秋日肌理。

刚一下高速,城乡接壤处的气息扑面而来。国道两侧,高大的水杉褪去了夏日的浓绿,羽状叶片被秋阳染成深浅不一的锈红与橙黄,笔直的树干如同无数支燃烧的巨烛,列队迎送着往来的车流。路旁不时闪过收割后的稻田,稻茬整齐地排列在湿润的褐色泥土里,宛如大地刚刚书写完毕的、等待翻页的稿纸。偶尔有白鹭从残留着零星谷粒的田埂上优雅地踱步,雪白的身影在空旷的田野里格外醒目,翅膀一展,便轻盈地没入远处青黄相间的桑树林中。

山势渐起,风景也为之一变。公路开始在莫干山余脉温柔的褶皱里穿行。两侧山峦的植被如同打翻的调色盘,枫香树擎起一簇簇灼灼的火焰,乌桕的叶片由青绿晕染出深深浅浅的胭脂红,银杏则把最纯粹的金黄慷慨泼洒。

当导航提示进入临安境内,青山湖的波光在不经意间撞入眼帘。此时已是中午,我们干脆找地方吃饭,青山湖是一处科技新城,

下午15:00当“零伍省道”的指示牌终于清晰可见,窗外已是残阳西斜。回望来路,国道蜿蜒的轮廓隐没在群山的暗影里。


路边有一处粉黛乱子草公园。十月的阳光斜穿过,粉黛乱子草便成了大地编织的绒毯。此刻的光线最是温柔,将三千亩粉雾般的草海染出层次分明的渐变,近处是少女脸颊般的珊瑚粉,中段泛起薰衣草的紫晕,至远方山脚处已化作天边的晚霞色。


西斜的太阳为这场秋日盛典打上追光,草甸上便浮现出几何形状的光斑。大家纷纷拿出相机,镜头里一丛逆光的乱子草正在上演光的衍射,每根绒毛都成了水晶棱镜,将阳光分解成虹色的星芒。



降温的秋风催发乱子草释放出类似焦糖的甜香,与附近稻田的稻香交织成独特的"秋味"。晚归的白鹭掠过逐渐冷却的草尖,惊起藏在草窠里的蚱蜢,整片草甸随之轻轻震颤,仿佛大地在暮光中打了个温柔的哈欠。


这一日,从苏中平原到浙西丘陵,车轮丈量的不仅是四百公里的路程,更是一条流淌着秋日色彩的斑斓河流。我们挣脱高速的钢铁洪流,在省道的舒缓节奏里,触摸到了江南大地最真实的脉动与温度,那是水杉林燃烧的秋色,是太湖渔网抖落的银鳞,是山坳里晒匾盛满的暖阳,是竹海深处摇曳的私语。


未及千岛湖,秋色已满仓。这沿途的风景,是旅途慷慨的馈赠,更是目的地无法替代的、沉甸甸的前奏。国道,这条大地质朴的脉络,终究以其丰饶的细节证明:真正的抵达,往往始于对速度的逃离,成于对每一寸土地缓慢而深情的阅读。

看看时间不早了,不能让朋友久等,毕竟还有50多公里的路要赶,所以我们恋恋不舍重新上车继续前行。


朋友早已在进村的路口等我们。看见湖边的夕阳,我们又忍不住停下来拿出相机一顿乱拍。

晚上,朋友父母在家里摆了慢慢一桌菜接待我们。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人的待客之道,待人如待己,说到底是对世界的温柔。中国人用五千年时间演绎的待客之道,不过是把"己所不欲"的儒家训诫,化作了杯中茶、盘中餐、眼里光的具体注脚。远方来客终将离去,但那些倾注在细节里的心意,会成为永远温暖的印记。就像每次出门或回家,父母都会站在门口翘首以盼的执念,有些温暖,需要具象的目送才能完成仪式。

朋友家里很多,有好几间客房,这几天我们都会住在这里。

这次来千岛湖是朋友再三邀请而行,原本我打算利用这个假期去一趟远程旅行,但是拗不过朋友的盛情,同行的还有另外几个旅友,当然他们之间也是好友了。说实话,我一般不太愿意多人出行,因为大家旅行的价值观都不一样。

但是这次约伴出行,行程就不能安排那么满,那么赶时间了。朋友接待并陪同我们全程游玩,同时住宿在他家里。

压抑不住对山村清晨的新鲜,我和一个朋友早早就起床,到处溜达溜达。


天光尚未刺破靛青的天幕,山村仍蜷在群山的臂弯里酣睡。踩着草尖上凝重的寒露,我悄然潜入这方被薄雾浸透的天地。空气凛冽如清泉,每一次呼吸都带着松针、腐叶与湿润泥土混合的清冽气息,直抵肺腑。万籁俱寂,唯有脚下碎石小径在足底发出细碎而清晰的“咯吱”声,像叩响了沉睡山谷的第一声问候。


几幢黄泥土屋依山而筑,黑瓦的屋顶在迷蒙的天色里勾勒出朴拙的剪影。最动人的是溪畔那片小小的水田,收割后的稻茬整齐地排列在蓄满浅水的泥床上,像无数支蘸饱墨汁的笔,静待书写。水面平滑如镜,清晰地倒映着上方黛色的山峦轮廓与几缕游丝般的乳白晨雾。这方寸之间的水镜,竟将整个沉睡的山谷,温柔地拥入了怀中。


当第一缕真正的阳光终于刺破山巅的云隙,如同熔化的金液,瞬间泼洒在对岸向阳的山坡上。沉睡的村落被骤然点亮!白墙在光线下变得耀眼,黑瓦的缝隙里蒸腾起昨夜残留的湿气,氤氲如烟。几乎同时,家家户户的屋顶上,笔直的炊烟袅袅升起。那烟柱起初纤细、灰白,带着柴薪特有的微辛气息,升到半空,便在山风的梳理下变得轻柔、缥缈,最终融入了尚未散尽的晨雾里,分不清彼此。这无数道升腾的炊烟,是大地在晨光中呵出的第一口温润的气息,无声地宣告着山居一日烟火的开篇。

日光渐次丰盈,驱散了最后一丝留恋的薄雾。山村褪去了朦胧的纱衣,肌理变得清晰而温暖。踩着被阳光晒暖的石阶下行,溪水的声音也活泼起来,泠泠淙淙,跳跃着穿过光滑的鹅卵石,在落差处形成一挂小小的、银亮的瀑布。水声不再是幽谷的独奏,而是融入了苏醒的交响:坡上人家的门扉次第敞开,木门轴“吱呀”的声响此起彼伏。妇人清亮的呼唤声在院墙间回荡,召唤着散在坡前屋后觅食的鸡鸭。不知谁家的收音机打开了,咿咿呀呀的戏曲唱腔混着沙沙的电流声,被山风揉碎了播撒开来。





转过一道弯,眼前豁然开朗。一片疏朗的茶园,如绿色的阶梯,整齐地铺展在向阳的山坡上。茶树经过夏日的蓬勃,秋梢依然保持着深沉的墨绿,叶片在晨光中闪烁着油润的光泽。山风掠过茶垄,带来清冽的、微带苦意的茶香。这香气不似炒制后的醇厚,而是带着山野晨露的鲜活与生涩,是大地在秋天吐纳的另一种清芬。

千岛湖的浩渺烟波固然令人心折,但这深藏山坳的清晨秘语,却以一种更原始、更沉静的力量,楔入了灵魂的缝隙。它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晨露滴落、木杵起落、炊烟升腾、笋衣翻卷的细微声响,只有泥土、谷物、草木、阳光蒸腾出的、最本真的气息。这山居的晨光,是大地在苏醒时分,向懂得俯身的倾听者,轻声吟诵的关于生存、劳作与自然馈赠的古老诗篇。当城市的喧嚣再次裹挟而来,那溪畔寒露的晶莹、晒场上笋衣的金光、老农荷锄远去的背影,便成为心底最澄澈的锚点,提醒着在水泥森林里奔波的灵魂,总有一隅山坳,收藏着未被稀释的阳光、未被惊扰的寂静,以及时间以最朴素方式流淌过的、清芬的拓片。


千岛湖地图

回到朋友家,早餐已经摆好了。他们几个刚刚起床。

今天的安排是上午游览天清岛,下午骑行,傍晚去天屿山顶观景台欣赏千岛湖风光,晚上到鱼街吃晚饭。



晨雾尚未散尽,我们向天清岛驶去。天清岛是一座湖心半岛,宛如一枚被碧水托起的青螺,在十月的薄霭中渐显轮廓。

千岛湖的岛屿,在烟波浩渺之间,如同散落的青螺,又像是浮沉于水面的墨色云团,一一缓缓退后。岛名或取其形,或寓其意,如星斗点缀在浩淼烟波之上,为这湖山添上了几笔人间心思。

这个岛不大,实际上是一处有高档别墅群和度假酒店。岛上有观景台,可以登高欣赏千岛湖风光。




凭栏远眺,千岛湖的浩瀚以从未有过的全景姿态奔涌眼底。十月的湖水并非夏日明艳的翠色,而是一种深邃沉静的琉璃青,在秋阳下泛着柔和的丝绒光泽。岛屿如巨鲸浮出水面,近处绿意葱茏,岛岸曲折,碧水环绕处呈现宝石般的孔雀蓝。远处岛屿则化为深浅不一的黛色剪影,在薄雾中影影绰绰,层层推远,直至水天相接处化作一抹淡极的烟痕。一艘红白相间的游轮正缓缓驶过,银亮的航迹如一支巨笔,在无瑕的琉璃镜面上从容地划下一条悠长的、波光粼粼的破折号。风自湖心浩荡而来,鼓荡衣衫,送来湖水特有的微腥与凉意,更将满山松涛的浑厚低吟送入耳际。此情此景,令人只想化身为亭角悬挂的一枚铜铃,日日饮风听涛,坐看云起。



然后大家就在度假酒店的泳池边休息,吹着徐徐的湖风发呆,非常闲适。




天清岛,这浮于千岛碧波之上的一砚青墨。它并非最璀璨的明珠,却以遗世独立的清寂、斑斓入骨的秋色与浸润肺腑的茶烟,在喧嚣的湖山版图中,为过客拓印下一枚独一无二的精神徽记。我知道,那岛上的松风、钟磬与一盏清茶的余温,已沉入心底最澄澈的角落,成为对抗尘世纷扰时,随时可以溯游而上的宁静源头。这浮屿遗落的秋光,终将化作灵魂深处一枚温润的镇纸,压平所有虚妄的波澜。


中午,朋友安排在天清岛度假酒店吃饭。透过落地玻璃窗,窗外就是千岛湖美景,在这样的环境里吃饭是非常惬意的事。大家推杯换盏,好不开心,这恐怕是我这么多年最奢靡的一次旅行。


吃完小憩一会儿,下午朋友带我们去骑行千岛湖。千岛湖边修建了完整的环湖骑行绿道,有好几条骑行线路。

考虑大家只是感受体验一下沿湖骑行乐趣的实际情况,我们只是从贝欧驿站经三潭岛骑行到上江埠大桥北桥头就结束,也算过了一把瘾,圆一下沿湖骑行的梦。


我接过钥匙,指尖触到冰凉的金属,链条清脆的“咔哒”一声,像叩开了秋日湖山的门扉。车轮碾过驿站前湿漉漉的柏油路面,发出细碎而充满弹性的声响,将身后咖啡馆浓郁的豆香与游客的细语甩开,一头扎进千岛湖环湖绿道清冽的怀抱。



一上路,湖风便裹挟着湿润的水汽扑面而来。绿道如一条灵动的墨线,紧紧依偎着千岛湖翡翠色的裙裾。右侧,是浩瀚无垠的碧水,晨光温柔地铺展其上,将水面切割成无数块深浅不一的绿松石,随着微波轻轻晃动。左侧则是连绵起伏的山丘,秋意正浓,仿佛有巨匠以山峦为画布肆意挥毫。枫香是燃烧的朱砂,乌桕晕染开深浅的胭脂,银杏泼洒出最纯粹的金箔,而常绿的松杉则如沉稳的墨绿底衬。车轮在斑斓的秋色长廊里滑行,每一次呼吸都饱吸着湖水的清冽与山林的松脂芬芳。




行约数里,三潭岛如一艘巨大的青绿画舫泊于近岸。这座岛是一个专门开发的旅游景点,上面提供娱乐、餐饮和住宿等服务。




离开三潭岛,绿道再次拥抱开阔的湖岸。前方视野骤然开朗,一道气势恢宏的银灰色长龙凌空飞架于万顷碧波之上,上江埠大桥赫然在望。骑行桥是专属于行人与骑者的悬空走廊,紧贴主桥侧翼。车轮一驶上桥面,整个世界仿佛陡然升高。脚下不再是坚实的大地,而是数十米下深邃澄澈的湖水!千岛湖以从未有过的辽阔姿态在眼前展开,如一块巨大的、镶嵌着无数翡翠岛屿的蓝宝石,一直铺展到天际线。湖风瞬间变得强劲而自由,带着湖水的凉意毫无阻隔地穿透衣衫,鼓荡起衣襟和头发,仿佛要将人托举而起。桥身微微的震颤与脚下深不见底的碧水,交织成一种令人心尖微颤的眩晕感。忍不住停车凭栏,看游轮从桥下疾驰而过,在如镜的湖面划开一道长长的、雪白的V形波痕,像一把利刃裁开了碧玉,又在船尾迅速愈合,只留下细碎的涟漪在阳光下跳跃闪烁。





继续前行,靠近大桥北端,坡度渐缓。将车支在观景平台旁,回望来路。夕阳正缓缓沉向西山,将漫天云霞点燃。瑰丽的霞光泼洒在辽阔的湖面上,将远山、近岛、以及我们刚刚飞越的那道钢铁长虹,一同镀上温暖而辉煌的金边。大桥巨大的拉索在斜阳里绷出优美的金色弧线,如同竖琴的琴弦,而湖风正弹奏着无声的乐章。湖面上归航的船只拖出长长的光影,缓缓驶向炊烟升起的港湾。



这一程轮上之旅,千岛湖以流动的画卷在眼前次第展开。骑行,是丈量湖山最深情的方式——耳畔是风的絮语,脚下是路的低吟,眼中是光影的盛宴,心中是自由的回响。当夕阳将车辙与身影一同拉长,投向归途,我知道,这湖光山色已不再是身外的风景,它已融入每一次蹬踏的节奏,化作骨血里流淌的、与千岛湖同频共振的秋日行板。车轮丈量过的土地,终将成为灵魂版图上最鲜活的印记。

骑行完毕,我们来到天屿上。踩着十月微凉的湖风,我们踏上天屿山蜿蜒的木质步道。石阶在脚下延伸,两侧的枫香与乌桕已悄然点燃秋日的火焰,深红与明黄在渐浓的暮色里依旧灼灼燃烧。拾级而上,步履逐渐沉重,每一次喘息都带着山林特有的草木清芬,而心中那份对绝顶风光的渴念,也如同山岚般愈升愈浓。

这里正对着千岛湖大桥。山顶标准名称是明珠观光公园,海拔300多米,观景平台高挑于山头,是拍摄千岛湖大桥、夕阳等美景的绝佳之所。



当最后一道陡峭的台阶被甩在身后,豁然开朗。巨大的观景平台如同巨鸟的翼翅,凌空伸展于千岛湖的浩瀚之上。刚一站定,便被一种近乎窒息的壮美攫住。脚下,是万顷碧波在黄昏里铺展的无垠画卷。夕阳正沉向西天,像一个巨大的、熔化的金球,将漫天云霞点燃。那瑰丽的光焰泼洒在浩渺的湖面上,瞬间将千岛湖染成一片流动的熔金之海!亿万片细碎的金箔在水面跳跃、闪烁,仿佛有无数条金色的游鱼在欢腾。湖中星罗棋布的翠岛,此刻皆被镶上了华丽的金边,如同漂浮在金色熔岩上的翡翠,在光影的魔术中沉浮明灭。


俯瞰这千岛棋局,其形貌在夕照中呈现出惊心动魄的层次。近处的岛屿清晰可辨,岛上葱郁的林木、蜿蜒的小径、甚至偶尔闪过的白色屋舍都历历在目。湖水紧贴着岛岸,呈现出由碧绿到深蓝的渐变,如同最上等的丝绸精心晕染的边饰。视线向更远处推去,岛屿的轮廓在薄暮与水汽中渐次模糊,最终化为深浅不一的黛色剪影,影影绰绰,层层叠叠,一直铺展到水天相接的渺茫尽头。那景象,像极了宋人山水长卷里最深邃的留白与最写意的点染,将“千岛”二字诠释得淋漓尽致。


夕阳的熔炉终于沉入远山的坩埚,最后的余晖如同冷却的金屑,渐渐黯淡、褪色。天空的调色盘在瞬间转换,从热烈的金红过渡到深邃的蓝紫。也就在这明暗交替的刹那,奇迹发生了,湖岸线、岛屿边缘、远处的山峦轮廓上,无数星星点点的灯火次第亮起!仿佛有看不见的手,瞬间点燃了散落人间的星辰。近处渔村的灯火温暖昏黄,远处千岛湖镇则是璀璨的霓虹星河。这些灯火倒映在渐趋深沉的湖水中,上下辉映,虚实交错,整片千岛湖仿佛化身一块镶嵌着亿万颗钻石的巨大深蓝丝绒,在暮色四合中,无声地铺展着人间与天堂交界的华美梦境。

晚风渐劲,带着湖水的微凉拂过面颊。平台上的喧嚣人声不知何时已悄然沉淀,只余下相机快门的轻微咔嚓声和几声压抑着激动的低语。人们伫立着,沉默着,凝视着这天地间壮阔的谢幕与华美的序章。当最后一丝天光隐没,千岛湖彻底沉入灯火的怀抱,一种难以言喻的澄澈与安宁,如同这深沉的湖水,悄然注满了我的胸腔。

天屿山的黄昏是一场宏大而静默的祭典。它以光为笔,以水为墨,以岛屿为印,在天地间挥洒出瞬息万变的磅礴诗篇。站在千岛之巅,我们何其渺小,却又何其有幸,得以见证这自然伟力与人间烟火在暮色中完成的神圣交叠。当灯火最终取代天光,照亮归途,我深知,这片湖山暮色已不再是身外的风景,它已沉入心底,化作灵魂深处一枚永不沉落的、温润的琥珀。



晚上,我们在鱼街吃的晚饭。到千岛湖少不了吃千岛湖鱼头汤。这两天我喝了三顿鱼汤,但没有感到腻味,千岛湖鱼汤确实鲜美。朋友本来要安排我们乘坐游轮,并在船上吃船餐,我们再三退却才退掉了。我们这么多人来已属叨扰,怎能让他过多破费?



吃完饭,我们沿着灯火通明的湖滨长廊漫步。白日的喧嚣沉淀,夜晚的码头换上了另一种面孔。这湖上的夜,终究是灯火与星河的共谋,也是喧嚣与静默永恒的角力场。夜渐深,湖风更添寒意。远处,环湖公路的金色珠链已渐次稀疏,山影深处的零星渔火,依旧在无边的夜色里,微弱而固执地亮着,如同大地不肯合上的、望向古老湖山的惺忪睡眼。




千岛湖是个小县城,但是街道非常精致整洁,繁华热闹,街上是络绎不绝的游客和鳞次栉比的鱼头餐馆。现在正直国庆长假旅游旺季,县城里游客车辆非常多,街道基本上都是缓行状态,

两天的游览,我已醉倒在千岛湖的怀抱,深深被她的迤逦风光打动了。



今天的计划是进行环湖自驾游,去参观下姜村,这里是习大大曾经蹲点的小山村,现在已经成了网红游览景点,另外再去看看沿途的古村。

昨晚朋友家又来了还有两批外地客人,早上朋友让他们加入我们的行程,跟我们一起玩。我们不好拒绝,但是吃过早饭,他们拖拖拉拉的,一直等到九点多钟才出发。

千岛湖环湖一路都是景点,沿途有很多旅游小镇可以停车休息。对于这些地方我们没有什么兴趣,但是那些客人兴致勃勃到处各种自拍、合影,我们很不适应这种玩法。



车子在蜿蜒的山路上盘旋着,窗外层峦叠嶂的深绿连绵起伏,如不断翻涌的浪涛。峰回路转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几个大字赫然撞入眼帘,仿佛一道无声的宣言。车子再一拐,豁然开朗,白墙黛瓦的村舍点缀于山坡之上,错落有致。




村前,清澈的溪水如一条柔韧的银带缓缓绕过,在秋阳下泛着粼粼波光。



下姜村,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小山村,就这样以一幅清丽脱俗的水墨画姿态,铺陈在了我的眼前。这个藏在浙西群山褶皱里的小村庄,正用它层层叠叠的绿意与袅袅升起的炊烟,讲述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下姜村原来是当地出了名的贫困村,近年来,下姜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依托红色旅游资源,形成以乡村旅游产业为支柱,规模效益农业为补充的生态产业集群,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和可复制的乡村振兴之路。如今的下姜村青山相伴、绿水环绕,农居错落有致,现代化休闲农业产业园区整齐有序。





这里改造后的生态洗衣房保留着青石板水槽,村妇们抡着棒槌说笑时,肥皂水已通过地下管道流向污水处理站。最令人称奇的是“猪圈咖啡馆”,一座由废弃养殖场改造的玻璃书屋,坐在悬空于溪面的露台品当地黄金芽茶,脚下可见成群的石斑鱼游过。这条溪水,曾映照过昔日贫瘠的倒影,如今更清晰地映出了今日的丰饶与希望。




下姜村的秋光告诉我,最动人心的梦,并非高悬于缥缈云端,而是深植于泥土的芬芳与炊烟的温暖之中。当一片土地在岁月与汗水的浇灌下重新焕发生机,当老屋的梁木在巧思中化作承载新故事的茶桌,当“穷脏差”的旧痕被“绿富美”的新颜悄然覆盖——这本身,不就是我们时代最深沉、最值得奔赴的梦吗?

这梦并非虚幻,它真实地生长在每一寸被精心打理的土地上,在每一张舒展开来的笑颜里,更在每一颗被此间水土温柔接住、得以安放的心房深处。下姜村,这个梦开始的地方,它悄然证明,大地之上最珍贵的桃源,正是由无数双平凡的手,从艰难处一点一滴,以信念为犁,最终垦殖而出。

我们游览完下姜村后,那两帮客人还在各种拍照,估计一时半会走不了。我们等了一会,然后向朋友说我们准备环湖西自驾,不想浪费时间等他们了。朋友知道我们的旅行习惯,明白我们的意思,所以同意我们的决定,只是让我们早点回来吃饭。

和他们道别后,大家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有一种放飞的快乐。湖边的风景非常好,大家游性更加高涨,边开边拍,一路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到了汾口镇,我们想找个饭店吃饭。结果镇上各家饭店生意爆满,座无虚席。我们不想在这耽搁时间,决定干脆去芹川古村。




车子驶离喧嚣的公路,一头扎进浙西群山温柔的褶皱里。峰回路转处,一片依山枕水的黛瓦白墙蓦然撞入眼帘。芹川,这个静卧在淳安西南深谷中的古村,像一轴被时光遗忘的明清画卷,在十月的暖阳里徐徐展开。村口那座单孔石桥,便是通向旧日时光的渡口。桥下芹川溪水清亮,从容不迫地流过整个村庄,仿佛一条古老的脉搏,沉稳地搏动着七百年的光阴。





踏上青石板铺就的村道,一种近乎凝滞的静穆迎面而来。溪水在身侧潺潺,是这寂静里唯一流淌的背景音。溪畔,鳞次栉比的古宅默然矗立,粉墙已染上深深浅浅的雨渍风痕,高耸的马头墙在澄澈的秋空里勾勒出沧桑的剪影。溪水边,几只黄狗懒散地晒着太阳,对游人熟视无睹,它们才是这里真正的主人。






沿着溪流漫行,一座规模宏大的老宅吸引了我的目光。轻轻推门而入,一股混合着陈年木香和微尘气息的味道悄然弥散。巨大的天井慷慨地倾泻下大片天光,照亮了梁枋间精雕细刻的木构件——祥云、瑞兽、花卉,繁复而静美,时光的尘埃也未能掩住它们昔日的神采。厅堂幽深,光线在尽头渐次暗淡,唯有脚下硕大的青石板在足音叩击下发出清冷的回响,如同叩问着宅邸深处沉睡的记忆。




日影西斜,我们踏着被夕阳拉长的影子离开。整个村庄沐浴在柔和的金色里,溪水如一条流动的熔金带子,串起两岸沉静的老屋。芹川的美,不在金碧辉煌的厅堂,而在其被时光浸透的日常纹理里。它像一个固执的守梦人,在溪水的低语中,执着地挽留着行将消逝的古老呼吸。




这溪水滋养了古村七百年的筋骨,今日,它是否还能继续滋养一个古老村落在现代世界的灵魂?古村之存续,或许不仅关乎梁柱砖瓦,更关乎如何在奔涌向前的时代洪流里,为这条古老的溪水,为这份沉静的气韵,寻得一个不被湮没的河床。这河床,既需有形的基石支撑,更需无形的、对岁月那份从容的敬畏与珍重。


朋友家里在准备晚餐,正式招待我们,我们也不能任性游玩,想要继续环湖游时间来不及了,索性往回开。开到抹茶庄园,这是一家日本人经营的茶园,日本人管理的精致,使这里和常见的茶场不一样,非常整齐干净,像公园一样,令人赏心悦目。


回到朋友家,正是夕阳西下,在湖边拍了一会照片,终究位置不对,也没拍到满意的晚霞。

那两帮客人是朋友家来自安徽芜湖和浙江杭州的亲友,现在加上我们,竟然是江浙皖三地聚会,酒桌上很快就热闹起来。朋友父亲泡的五六钟酒,大家都分别喝了两三种,也说了很多令人信以为真的客气话。

吃喝完,他们去打牌,我们就扛着三脚架想去拍星空。到底是醉眼朦胧,折腾了好久,最后发现镜头盖都没有打开。

我们嬉闹到晚上十点多钟,山村夜里终究寒气太重,我们有点哆嗦扛不住了,赶快回到家里,洗洗睡了。

今天吃了早饭,我们辞别朋友一家,准备从千岛湖东岸,沿着新安江前往安徽歙县深渡镇。

深渡到千岛湖这一段新安江号称画廊,算是千岛湖最美的风景。

新安江是钱塘江的正源上游。过去从黄山屯溪可以坐船一直通往杭州,现在因为有两座水电大坝,已经不能全程通航。

原计划我们是准备在千岛湖坐客轮到深渡,可是没有人愿意单独开车到深渡,所以这个计划只得作罢。今年我准备一个人去深渡坐一次渡船游一下千岛湖,这样一算已经过去六年了。

汽车沿着淳杨线穿过淳安县城,过千岛湖大桥时,湖水在十月的晴空下铺展成一片无垠的蓝绸,无数翡翠般的岛屿点缀其上,恍若造物主失手洒落的碧玺。千岛湖旖旎风光再次迷醉了我们。

过了千岛湖大桥,沿着淳开线行驶一段,在乌龙桥拐上千威线。这一段路都是沿着千岛湖边,这里的湖区还没有开发,景观性稍弱,胜在幽静安宁。湖水非常纯净,蓝天白云映衬着,真是水天一色,令人赏心悦目。

千威线在宋村兜了一个U型大湾,风光绝佳。然而沿路也看见很多的建设施工场地,在修路架桥。

威坪是一座崭新的古镇。千岛湖水库修建时,古镇沉迷在水底。威坪的镇容街貌非常整洁繁华,丝毫不像一座大山深处的偏僻之处。

杭州的旅游小镇建设理念非常好,各处环境整治的非常精致,风景秀美。毫无疑问,“仓廪实而知礼节,衣足而知荣辱”。浙江的物质文明建设已经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精神文明建设也达到一定的高度。




过了威坪,是一段山路,连续上坡,山势陡然峻峭逼仄。公路一侧是几乎垂直的赭色崖壁,石缝间顽强探出虬曲的松枝;另一侧则是令人目眩的深谷,新安江在谷底化作一条碧绿的玉带,蜿蜒穿行于犬牙交错的峰峦之间。俯瞰下去,江面被峡谷切割得忽宽忽窄,水色也随之变幻,开阔处是温润的翡翠绿,狭窄湍急处则翻涌起雪白的浪沫,轰鸣声隐隐约约被山风送上崖顶。我们的车如同甲虫,紧贴着巨大的山体缓缓爬行,每一次转弯,后视镜里都流逝着一帧截然不同却又同样惊心动魄的江山图卷。







再回到新安江边,就进入安徽歙县境内。这里江面稍窄,两边连绵起伏的青山,和千岛湖相比多了几份壮丽,有西陵峡的秀美。新安江在此变得异常开阔平静,如同一面巨大的、流动的青铜古镜。对岸山峦的倒影清晰地映在水面,黛色山脊、斑斓秋林、白墙村落,上下对称,虚实相生,构成一幅天然的水墨长卷。江面上,几艘游轮沉稳地溯流西行,犁开宽阔的、泛着粼光的V形波纹,机器的低鸣回荡在空旷的江面上,为这宁静的山水增添了几分工业时代的行旅气息。



这里是安徽倾力打造的皖浙1号旅游风景道起点,皖浙风景道是一条自驾游道,串联着黄山和杭州多个旅游景点。如果时间充裕,可以安排多日深度游。


路边不时有观景台供游客停歇拍照。黄山在乡村旅游建设方面也是非常到位。这些观景台虽然简陋,到是非常方便,也省缺了随意路边停车带来的安全隐患。

我们一路边走边拍,直呼过瘾,车上哇声一片。

过了新溪口乡,进入县道050,开始进入山区,海拔逐渐变高,沿途有很多峡湾,弯道也多了,开起来比较刺激。

过了小川,就开始离开江边,进入大山,道路崎岖,连续的上坡下坡急转急弯,很有几份越野的感觉。车子穿行其间,如同在一条流动的、斑斓的秋色长廊里滑翔。摇下车窗,清冽的山风立刻裹挟着松脂的微辛、落叶的腐殖气息以及某种难以名状的草木清芬,汹涌地灌满车厢,涤荡着肺腑。

过了武阳乡进入县道012,已接近深渡。这里的景点开始丰富起来,车也开始多了。

从定潭左拐进入县道004,行驶不远,就是深渡镇。




过了深渡大桥,镇上停满了车,我们担心到里面难找到车位,索性就在桥头空地上停车。这时是中午11:19。

从早上7:39出发,11:19到达深渡,全程128公里,边走边拍边玩,用时3.5小时,体验感非常棒。皖南最著名的三条户外线路,今年我已经全部游历过:4月15日,徒步徽杭古道,是春天;7月30日,自驾皖南小川藏线,是夏天;10月5日,穿越千岛湖和新安江画廊,是秋天。

这一路行来,车轮丈量的是蜿蜒山道,而眼睛与心灵收获的,却是一部徐徐展开、帧帧如画的秋日史诗。皖浙一号线,它不止是一条连通两地的风景道,更是一条穿越色彩、光影与山河形胜的时光隧道。当我们最终抵达深渡,才真正懂得,最美的风景,不仅在于目的地的抵达,更在于这车轮滚滚中,与每一寸土地、每一道弯、每一片秋叶不期而遇的深情对视。这条路上流动的秋色,已悄然沉淀为心底一幅永不褪色的水墨长卷。

深渡和许多皖南古村落一样,形成时间很早。据说,在晋时已有北方移民举家迁居徽州。

新安江畔的深渡,是黄山——千岛湖黄金旅游线上安徽境内重要的中转站。这里一直是古徽州通往浙江的水上咽喉,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当年的徽商就是从这里下江南,开始他们的经商旅程的。

新安江水电站大坝建成蓄水后,深渡老街大部处在淹没区以下,唯岭上一段老街尚存。



从古镇新安路南端一排古樟树那进去,就是深渡残存的老街,称为里街。当年修建水库,这里因为地势较高,得以保留,现在我们看到的这段幸存的老街只占以前的五分之一。




步入深渡老街,时光陡然放缓了脚步。尚存的里街不宽,但地势相对较高,整条老街像鲫鱼背,往两边从高到低。脚下是光可鉴人的青石板路,被岁月和无数足迹打磨得温润如玉。两侧的店铺多是旧式的木结构门面,门楣低矮,门板厚重。斑驳的外墙和依稀可见的字号,可以想见当年这里商铺林立,何等的繁华与热闹。





只是如今这里偶有营业的店铺,大多数都关闭着,还有很多建筑都挂着危房的牌子。老街已隐藏在新街喧嚣的叫卖声中。


不过参观中,我看到这里已经开始在修复了。令人欣喜的是,当地没有像很多地方先拆后建,而是逐房逐户修缮,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对街巷空间尺度、建筑风格、材质、工艺等没有进行改变。这是非常可贵的做法。


出了古街,我们找了家饭店吃饭。我们坐在店外,对着昌源河,吹着徐徐的风,格外适宜。饭菜很可口,尤其是腊肉非常好吃,我们让老板单切一盘,老板说这肉只能配菜烧,不单卖,非常有趣。

吃完饭,朋友死缠着老板,最后买了几斤腊肉,才15元一斤。大山里的人真的还是纯朴本分的。





我们去深渡码头转了转。深渡镇,这个依偎在新安江臂弯里的千年渡口,以舒展的姿态在十月的晴空下铺陈开来。江面开阔,秋水澄澈如练,倒映着两岸层叠的青山与粉墙黛瓦的村落,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青绿山水长卷。渡口处,几艘蓝白相间的客轮静静泊着,缆绳在微风中轻轻摩挲着石砌的码头,发出低沉的叹息,仿佛在诉说着千年不绝的舟楫往事。



深渡的客运航运现在还在运行。我想找去千岛湖的客船时刻表,但是没有看见,只有旅游快艇和新安江画廊游轮可以乘坐。




深渡码头风景极好。"穹山峻流,峰峦掩映,萦纡旋绕,清深若一。"想若是春天或者再过一个月后来,风光更是漂亮吧!

江水千年如斯,渡口熙攘的旧梦似乎都融化在这片澄澈的秋波里,只余下船行水上的轻微震颤,与天地间无言的静美。深渡的秋波,是映照古今的镜子。它映照过徽商扬帆的樯橹,也映照着今日游轮的轨迹;它倒映过古牌坊的庄严侧影,也接纳着现代码头的喧嚣光影。当渡口的炊烟在暮色中升起,江水流淌不息,我知道,那深藏于渡口肌理中的古老脉搏,依然在青石板的缝隙里,在船工指尖的绳结上,在这片山环水抱的宁静中,沉稳而坚韧地跳动着。

游完深渡古镇,我们开始返程。沿溧黄高速、宁宣高速、宣狸高速北上,一路畅通,到了常合高速开始有了短暂的缓行,但拐上扬漂高速后又是畅行。

也许是游性未灭,一群人又嚷着想到镇江吃锅盖面。

于是决定下高速,最初想吃老赵家的锅盖面,但是找到门店一看晚上没有营业,于是导航找到八佰伴后面的邵顺兴。谁知这家生意火爆,才晚上七点大部分浇头都没有了。好在面条确实好吃,名不虚传,算是过了把瘾。

吃完,继续赶路,晚上十点不到回到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