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木寺&拉卜楞寺

作者:grace 显示图片


郎木寺‌:实为横跨甘肃、四川两省的小镇,包含甘肃赛赤寺和四川格尔底寺,以白龙江为界形成“一镇跨两省”的独特地理格局,是多民族信仰交汇点。



朗木寺始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处在海拔3480米,占地面积55公顷。郎木寺分为两部分,一个为四川达仓郎木寺寺院,也叫做格尔底寺,虎穴、仙女洞、郎木寺大峡谷以及肉身佛舍利都位于四川郎木寺这边。另一个是甘肃寺院,也叫赛赤寺,通往天葬台的方向,两个寺院隔着小溪相互守望。


白色的房子里是水动转经筒,今天是周末,溪边的小喇嘛刷着手机晒着太阳。





纳摩大峡谷,这条溪是白龙江的源头。左下图的石头上刻着白龙江。




远处的山像是一个卧佛。




朗木寺镇


导游介绍的饭店—云南妈妈特色菜缘滋缘味,跟着隔壁桌的点了几个菜。



爆炒牛肉


干煸土豆和大理酸菜炒肉



油麦菜




拉卜楞寺,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藏语全称为:“噶丹夏珠达尔吉扎西益苏奇具琅”,意思为具喜讲修兴吉祥右旋寺。简称扎西奇寺,一般称为拉卜楞寺。拉卜楞寺是藏语“拉章”的变音,意思为活佛大师的府邸。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


拉卜楞寺是1709年由第一世嘉木样协贝多吉大师主持始建,经历代嘉木样大师和各大活佛的不断扩建和完善,寺院成为佛家神圣的宗教禅林、传播知识的综合性学府,以及整个安多地区藏民族的文化艺术中心,被世界誉为世界藏学府。赢得第二西藏之称。鼎盛时期,僧侣达到4000余人。




酥油花‌是藏族传统雕塑艺术,以酥油为原料塑造佛像、花卉等,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酥油花起源于西藏苯教,最初作为施食供品上的贴花出现。因青藏高原冬季严寒缺乏鲜花,信徒改用酥油塑花供佛,逐渐形成艺术传统。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进藏后,酥油花成为藏传佛教寺院的重要礼佛珍品,并在宗喀巴大师推动下发展为立体雕塑形式。











八坊十三巷是八座“坊”和十三条“巷”的统称,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景区以临夏(古河州)回族民族文化为主题,形成了古街巷长廊、80号民俗馆、64号手工艺馆、盖碗茶广场、红水河、人文生态巷、河州溯源巷、丝路回商巷、书巷、童趣巷、回族婚俗文化巷、八坊味道巷等特色街巷。古典建筑群相对集中、民族文化风情浓郁,景区建筑融合了回族砖雕、汉族木刻、藏族彩绘等建筑特色,堪称西北民族文化建筑的博览园和民族团结融合的“大观园”。


入口的雕塑体现了当地的风俗。









临夏的大夏河


在临夏市区的“胖妈妈手抓餐厅”吃了羊脖子和水煮牛肉,味道不错,点的有点多,而且当地的饭店都不能喝酒。



走过几个藏传佛教寺院,对他们的理解还是一知半解,还是那样神秘,只有存敬畏之心以示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