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要从16年4月的某个中午说起,我和往常一样在单位的食堂吃着午餐,墙上的电视机重播着昨晚的新闻联播,很少看新闻的我却被一条报道吸引到了,内容大概是在介绍西藏林芝的桃花快要开了,邀请大家前往林芝看桃花,我被视频里的美景震撼到了(没找到当时的新闻,但可以放一下林芝的桃花,换做是你会毫无波澜嘛)。
这是其他旅游发的随手拍,央视的宣传报道可比这个震撼多了。
当时就暗戳戳的下定决心今年去林芝!在网上疯狂搜集西藏的旅游游记和攻略,发现林芝只不过是西藏众多美景的一小部分,开始做着旅行的规划。然后一件突发的事情改变了我的计划,和我恋爱了3年的前女友跟我分手了,加上事业的不如意,这场林芝的桃花之旅就变成了一场墨脱的救赎之旅。为何称之为救赎?墨脱是全中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城,从林芝派镇翻多雄拉山经拉格、汗密、背崩到墨脱的路是之前人们唯一进入墨脱的方式,一路上没有水泥路,没有手机信号,遍布蚂蝗、毒蛇,随时可能经历山体滑坡和塌方,沿途拉格、汗密也只剩几户人家还在留守,号称国内排名第一的徒步路线,无数驴友死在了去往墨脱的路上。嗯,“如果我活着回来,就接受现在的人生。”
(一)后勤物资准备阶段
从来没有徒步经验的我只能在网上搜集徒步需要啥,反正就是各种买,虽然好多东西其实用处不大(手电筒啊、雪套啊、遮阳帽啊、口琴啊?),但我买的防晒面罩我还是很满意的,后来出去骑行也一直带着,当时180一条对我来说简直是天价了;登山杖也狠了狠心买的我认为好贵的,结果在背崩坐车去墨脱的时候落在车上忘记拿了,心疼死我了T T;脑袋瓜子62的、鞋子46的,特体人的心酸贯穿了我的整个职业生涯;还傻逼呵呵的带了个口琴,幻想着躺在林芝的星空下吹口琴的中二景象。我年轻的时候也太文艺了一点。
(二)身体素质准备阶段
其实那个时候已经在高原工作了小一年了,大概2900米吧,虽然西藏很高,但徒步墨脱的路线基本一路下坡,第一天翻一个4600米的垭口,后面海拔一路降到900米,高反倒还好,但那段时间体重有点重大概180斤(我现在要是能瘦到180斤都烧高香),担心体重太大下坡路长对膝盖压力太大,就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减脂强化,还找人买了减肥药,虽然被骗了不少钱但是还真管用,1个月瘦了20斤,光晕倒就饿晕了3回,不过那个卖药的找不到了,不然还想再买点,现在很需要啊T T
(三)精神文明准备阶段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至少要有一个在路上”,我就是被这句话骗了,去墨脱之前就疯狂补习各类藏族文化知识,除了上面贴的《如果活着回来》那本书,那段时间还看了安妮宝贝的《莲花》,也是讲墨脱的,当然进藏了少不了读仓央嘉措,当时我觉得我能站在雅鲁藏布江边上吟唱一段“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的话,那我简直文艺的没边了。
(四)驴友车票准备阶段
计划差点搁浅在抢票阶段,太难抢了,好在经过各方努力终于抢到了,边防证也办不下来,因为最后进入背崩要过解放大桥,桥上有解放军站岗,过了桥就算进入边境了,所以过桥必须要准备边防证,你可以理解为你的单位或者社区给你开的你的人身证明,有证才能过桥进入背崩,我因为户籍注销了办不下来,最后在拉萨找了个旅行社花了300块加急办的,不过到了解放大桥才知道其实出示军官证就能过。
然后就是联系同行的驴友,因为那条线危险系数太高了,从没有过徒步经验的我只能寄希望于找到合适的团队(事实证明最后成行的8个人了面我和Henry是最专业的),朋友圈是码不到人了,最后还是卖我减肥药的老板帮我找到了一群差不多同一时间段想要徒步去墨脱的小伙伴们,其实在派镇兄弟客栈有很多人要去墨脱,在那里多住几天总能码到人的。
这张是我们出发前在兄弟客栈门口拍的全家福,介绍一下当时一起出生入死的小伙伴们,时间久远都叫不上名字了……
后排左边两位是重庆来的加拿大留学生,妹子那年刚在加拿大念完高中毕业,大学要去美国读书了,旁边是家里的保姆,从小带到大就一起跟着出来徒步了,就叫她大王吧;后排左三和前排右一是一对张家界的男大学生,暑假一起结伴出来玩,就叫他们瘦大和胖大吧;后排右三是加拿大籍的华人,早早移民国外,每年回国看望父母,他徒步过好多地方,是我们这里唯一的老炮,出发前还让我们都签了免责协议,大概内容就是徒步过程中如果有人遇到生命危险,其他人没有义务营救之类的,虽然也是加拿大的,但是和大王不认识,就是有缘遇到了,他就是Henry;后排右二是一名退役兵哥,印象中在南京某喜来登工作吧,微信名叫战狼,就叫他战狼吧;前排左一是个刚工作的大学心理老师,哪里人忘记了,就叫他老师吧;最后那个穿戴最整齐的der比就是本栓柱,整个队伍里只有我和Henry背登山包、带登山杖、穿登山鞋,其他几兄弟背个书包就来了,当时还羡慕人家竹杖芒鞋轻胜马,现在看还是穿戴整齐的好,关键时刻真能救命。
回归主线,一切准备就绪,就带上东西出发去拉萨了,出发前还有个小插曲,1号早上才把假条交上去给领导签字,差点没有了,还好邓磊当时给我保证没问题让我先走了,才差点没错过艰难抢到的车票。
这个标题有点缺德,不让超过20个字,少打了下半句,“在雪山之巅把我的魂唤醒~”这一章就按照时间顺序来讲了。
进藏的火车上也有些奇遇,比如夜里和没抢到软卧的宝爸换了票,他的崽在软卧,他只抢到了硬卧,为了照顾孩子请求跟我换一下,我就去硬卧车厢睡的觉,虽然十分不情愿但都怪我当时为了装逼在车上拿了个迷彩服的上衣披着呢,人民子弟兵怎么能不为老百姓分忧,虽然他给我补了300块差价,不过这300后面又被无良旅行社赚走给我办边防证了;至于为什么我要装逼披个迷彩上衣,因为车停在格尔木的时候隔壁轨道火车拉了一车皮新兵蛋子,一个个穿着迷彩服板板正正,看的让人好生羡慕,这个比我能之让你们装,就假装车厢很冷掏出了迷彩上衣淡定的披上了。换铺也不全是坏事至少,不过当时真是低级趣味。
火车翻过那曲,海拔就逐渐升高了,进藏的车厢里都安装了制氧机,每个卧铺床头就可以吸氧,但仍然可以看到不时有病床从车厢推过,上面躺着高反缺氧需要紧急处理的人们,我因在青海高原单位生活了1年了,确实毫无反应(事实是身体结构确实适应高原环境了,后面18年我去稻城亚丁徒步,到五色海海拔大概4800米,沿路都是休息吸氧的旅客,我带着耳机一路在大家惊奇的眼神中唱着周杰伦就上去了,大气都不带喘的)。进藏后的景色也由格尔木的大戈壁变得心旷神怡,随手拍就能出片,火车上都是趴在玻璃上看风景的人们,我呢则躺在我的软卧上淡定的看着书装着比,嗯,要么旅行要么读书,我要是一边旅行一边读书,身体和灵魂都在路上,那不无敌了。
所以还是建议各位进藏选择陆路交通,一路海拔逐步升高身体好适应,直接飞到贡嘎会担心高反严重, 到了拉萨没有任何不适,直接打车去酒店,大王他俩已经来了好几天了,提前问了她住在哪里方便,就选择住一起了,住好赶紧下楼办了个边防证,前面讲了正常速度200块3天出证,加急的300块当天出证,因为第二天就走了只能加急,然后打车去找大学同学,当时刚毕业一年,有好多同学去了西藏留在了拉萨,来人家地盘活动肯定要先拜拜码头,谁知那次一别再见面已是9年之后,直到今年4月同学来长沙出差才又见到,当时哪能想到。
就一天时间也没咋逛,去了大昭寺,吃了些当地特色,主要想着也是适应一下环境吧,有一说一,栓柱年轻的时候真的一点都不老。
第三天也就是8月3日一早,我们一行8人在汽车站集合,终于第一次见面了,包了个小面包车,一车塞了11个人,车子拉我们从拉萨到林芝八一镇,就记得一路上昏昏沉沉的,中途还下车吃了个庆丰包子,路过雅鲁藏布江某景区下去拍了拍照,嗯……160斤的张栓柱长这样。
到了八一镇换车去派镇兄弟客栈,因为派镇在雅鲁藏布江风景区了,需要提前花100块买门票,是的,门票不在派镇门口卖,要在市区提前买好,不然你还得折返回来买票,瘦大和胖大在网上查了穷游的攻略,可以逃票进去,于是一车人就没买,结果就是差点进不去了,在进去外面等了很久,最后坐当地村民的拉货小皮卡,我们猫在车斗里,趴在后备箱里才进去的,Henry和大王不差钱,抱怨还不如提前买个票,我也是后知后觉军人可以免票,早知道提前下去换个票了,不过塞翁失马,在村子里等老乡的车的时候,我第一次肉眼清晰的看到了银河,是的,那里海拔高,没有什么光污染,等车百无聊赖地时候无意抬头就震撼到我了,没有什么天文知识的我从前只能勉强分辨北斗七星,找到猎物座,但那一晚我清晰的认出了银河,那是一条无比明显的由星星组成的系带,第一次理解了“长河渐落晓星沉”、理解了“三峡星河影动摇”、理解了南楼北斗两相斗“,古人诚不我欺啊!
也算是有惊无险的入住了兄弟客栈,这里聚集了好多准备徒步墨脱的朋友,客栈第二天有车带我们去徒步的入口—松林口,当晚客栈老板还给我们介绍了一下后面徒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一些故事,比如第一天翻多雄拉山哪些地方有生命危险,第二天哪里开始会有蚂蟥和塌方,老虎嘴该怎么过,讲了这条路上那些离奇死亡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黄春燕了,后面徒步第二天住在汗密的时候,曾眼镜还专门给我们讲了一遍,有兴趣的可以去搜一搜,后面也会简单讲一下。客栈的墙上贴满了每一位前往墨脱的勇者,本子上则写满了大家柔弱的内心,我用了《杀手莱昂》的台词,像极了我那时的心情。晚上和驴友睡的大通铺,养精蓄锐准备明天的徒步。
写在整段徒步的前面。墨脱的徒步路线号称国内十大徒步路线之首,主要原因还是这条路危险系数太高了,下面是起点的牌子,其实就三天的行程,第四天从背崩乡到墨脱县已经有公路了,除了Henry我们其他7个人就搭车去了,因为觉得在马路上徒步没有山里好玩,也确实没有力气继续走了,每天的距离其实也不算特别远,难就难在第一天要翻多雄拉山,垭口海拔4600米左右,春秋季节遍地积雪,冬天封山,好在我是夏天来的,也因为第一天路途相对较短,所以后面的照片更多的是在第一天拍的;后面开始一路海拔向下,天气越来越热,到第三天已经基本是雨林气候了,沿途会有雅鲁藏布江的支流,水势看似不大,其实掉进去1个小时就能到印度了,前面客栈老板有讲过有驴友失足落水在中印边境雷区发现尸体的故事。墨脱通公路之前,这是唯一能够进入墨脱的路线,目前也有人走,沿途还能看到有马帮赶着畜生往山里运物资,所以里面10块钱1瓶的可乐我一点不觉得贵,路基本是人走出来的,有一段山路因为山势太险 ,由解放军用炸药把山炸出来了一条2米左右的缺口供人畜同行,也就是第二天路途中最著名的“老虎嘴”,路上也偶有岔路能够通往当地的土著村庄,村子里的人还有着用蛊的传统,毒男不毒女,也听到过被下了蛊的人最后拉到成都才抢救过来的故事。不过我们去的时候正赶上修林芝到墨脱的公路,这个是我们去之前不掌握的信息,一直以为里面只剩一些原住民了,知道第一天遇到了一队勘探的人,修路刚进入初级阶段,还处在炸山的过程中,所以从前路途上虽有塌方区,但基本都踏的差不多了,倒也没那么危险,我们这趟却走了很多新的塌方区,就是修路的工人刚刚炸出来的,我走在最前面给大家探路,好几次一脚就滑倒悬崖下面去了,现在想想真是后怕,开始第一天的旅行吧。
早上天刚亮,简单的吃了点早餐,在客栈门口拍了上面的合影,客栈的车就把我们拉到了徒步的起点松林口,就是上面牌子的地方,小小的一辆面包车挤了我们8个人,一路上还有点浑浑噩噩的,背好背囊就准备出发了,我和Henry带了专业的登山杖,大王她俩前一天在客栈买的,其他人啥都没带,事实证明爬山带登山杖真的有用。
这是进山的路上坐在车里拍的,中间那个垭口就是我们今天要攻克的第一个难关。
入口处张贴着一个半月前塌方的新闻,时刻提醒着我们注意安全。
我镜头下的Henry,右边的台阶就是前往墨脱的入口,也就这几步路修了个台阶,上去就没有回头路了。
入口处有马帮饲养的畜生,就是他们每天给里面住的人送物资。
走之前再看一样多雄拉山,山上常年积雪。
刚爬没半个小时大家就有明显的高反了,我和Henry还有战狼还好,他俩在前面带路,我负责殿后,路上还有个小插曲,胖大分享了一个槟榔给我吃,我大学学车时候的班长是个湖南人,天天给我们吃槟榔,我知道这玩意的威力就没吃,战狼好奇拿去吃了,没5分钟就面红耳赤的,槟榔的威力加上高反让他难以招架,和我说感觉喘不上气了,我看他吃力就把我的登山杖借给了他一只。
跟进栓柱的节奏,不要叫!
照顾整个队伍的节奏,我们找了个地方休息,大家补充了一些能量,他们包里带的都是吃的喝的,我的包里装了三本拿来装逼的书、两天换洗的裤子、还有口琴……
我们此行的体能后进小分队。
负责殿后的栓柱。
上午10点多就开始起雾了,按照计划我们必须在雾变大前翻过垭口,不然完全看不到路了,路上还遇到了今天第一批出发的马帮,我们前两天的路,他们赶着马队一天就走完,我们的人累得呼哧带喘,他们淡定的拿出两根烟飘上了。
山里还能看到一些陈年老冰。
休息过后路面变滑、雾气变大,换我在前面带路了。
吃了1颗槟榔摇摇欲坠,靠我的登山杖勉强续命的战狼。
终于也是在起雾前登上了垭口。
先给乔巴拍再给我拍,是的,我的登山包里还装了自拍杆……
8人的合照以及我和Henry,后面路途多以下坡为主了,开始向着山谷里面出发。
山外的大雾还没飘到山谷里,感谢天公作美吧。
第二次休息补充能量,哦对了,我的暴力还带了一个小音响和充电宝,全程放着周杰伦和许嵩,不过到下午就没电了,后面也没来得及充,休息也不忘给乔巴拍照,雾气快要追上我们了,我们要继续上路了。
右边那条细细长长的带子,就是我们一会要走的路,不忘给乔巴看看一会要走的路。
趟过第一个小瀑布,还有点紧张,殊不知后面还有数不清的水要过。
这就是刚才乔巴看到的那条路。
来时路已经被大雾吞噬了。
后面又是一路向下,这才进入了最美的山谷,封面就是在这个拍的。
后面开始大批量视频预警,请提前链接WIFI,因为从这开始体力优势逐渐明显,我就慢慢跑到队伍最前面去了,等队友的时候拍了好多视频,不讲解了,视频里面有录音,不过是16年的了,我也没想到9年后我才会发到网上,视频里还能听到我那个小音箱在放歌哈哈。
插一张跑得太快等队友生无可恋的张栓柱。
过这条瀑布的时候我先过的,其他人还没来就我自己,为了拍视频差点过不去,水不深不过有点急,但是路面超级光滑,请看VCR。
看到牛了就知道要有人了,于是遇到了一波勘测的人员,才了解到后面已经在修公路了,合个影继续出发。
终于看到住的地方了。
住宿一晚加一顿晚饭和一顿早饭100元,但是这里没有热水,拉格是第一天的营地,原来这里有18户人家,有一年雪崩死了很多人,塌了很多房子,人就陆续搬走了,最后只留了3户人家在这里,我们挑了一家房子有挑空层的,喝了10块1瓶的可乐。晚上收拾背囊,我才发现我还是过于中二了,带了好多没用的东西,考虑到后面两天行程越来越长,决定适当释放一些负担,口琴就给了客栈老板的小女儿,她刚5岁吧,马上要上学习,丢了一条厚一点的裤子,带了三本书在包里,把《周易》和《阳明心学》留下了,小姑娘年纪太小根本看不懂,还留了一本《诗经》没丢,想着万一后面真有装逼拍照的机会呢。这就是那半本《周易》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