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我游览了东欧五国,今年5月9日至18日我约上朋友再次踏上欧洲的土地,跟团游览了位于巴尔干半岛的塞尔维亚、波黑、黑山和阿尔巴尼亚四国。
巴尔干半岛位于欧洲东南角,介于亚得里亚海与黑海之间。作为亚欧板块的交汇点,这里一直是东西方文明碰撞的重要舞台。这里国度众多,民族众多,山地众多,曾经在战火中满目疮痍,被称为“欧洲火药桶”。
塞尔维亚作为巴尔干半岛的内陆核心国家,与亚得里亚海东岸的多山小国黑山共同构成了前南斯拉夫联邦的核心。它们不仅是巴尔干半岛的文化与地理枢纽,也是历史上奥斯曼帝国与奥匈帝国争夺的战略要地。如今作为小众旅行目的地,人们称之为“欧洲最后的秘境”代表。目前这四国对中国护照免签,那我们就开启说走就走的欧洲之旅,去探索欧洲最后的秘密花园吧!
Day1~2:2025年5月9日夜晚从北京首都机场出发,乘坐海航飞往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
Day2:飞行10个小时后,于5月10日当地时间早上7点到达贝尔格莱德尼古拉·特斯拉机场。
坐上旅游大巴前往塞尔维亚兹拉蒂博尔小镇。快到达的时候,远远地望见德里纳河上有一座小屋,好似钉子户般的存在。原来,这座小屋是由三个小男孩在1968年建造的,作为游戏据点。小屋原本默默无闻,却因在2012年8月上了《国家地理》杂志而名声大噪,被称为“世界上最孤独的小屋”。由于河水的冲刷,小屋多次被冲毁,但每次毁坏之后,人们都会对它进行修复和重建,因此小屋至今仍孤零零地伫立在河中央的岩石上。德里纳河两岸是茂密的森林,河流宽阔湍急,没有通向小屋的路径,一种别样的孤独感使这座小屋显得格外生动,惹人注目。
中午到达兹拉蒂博尔。“兹拉蒂博尔”这个名字在塞尔维亚语中意为“金色松林”,怪不得一下车就觉得这里空气十分新鲜,满眼的翠绿和蓝天白云让人神清气爽。
这个小镇坐落在塞尔维亚西南部山区,毗邻波黑边境,平均海拔1010米,以自然风光和休闲氛围著称,是欧洲知名的疗养度假胜地。
下午来到一个村庄,大门很不起眼。这是木头村,其实它并不是一条天然的村子,而是一个很有特色和魅力的网红旅游景点。
木头村位于兹拉蒂博尔山区,最初是电影导演库斯图里卡为2004年电影《生活是个奇迹》搭建的取景地。影片以波黑战争为背景,讲述了一段跨越民族隔阂的爱情故事,并获戛纳电影节奖项。电影的成功使木头村从临时布景升级为永久性文化地标。
导演库斯图里卡把他心中的理想之国真实地还原在现实版的乌托邦里,希望借此表达对自然、生活和艺术的追求与热爱。
一幢幢小木屋依山势而建,错落有致,四周是空旷的山野,俨然一个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
村里的小教堂和瞭望塔袖珍别致。
整个村子都用木头建造,部分道路也用原木铺就。
每一栋房屋都着独特的造型和色彩,风格各异。
木屋的板墙上还可见名人壁画。村里到处充满艺术气息,游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童话世界。
Day3:前往黑山共和国。黑山虽然是巴尔干半岛上的小国,却蕴藏着无比壮美的自然风光。
下午来到杜米托尔国家公园。它位于黑山共和国西北部,包括杜米托尔峰和塔拉河峡谷,面积350平方公里。公园以冰川地貌、深邃峡谷、原始森林和清澈湖泊而闻名,是欧洲最壮观的自然保护区之一,198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
公园里的大湖叫黑湖,这个名称源自湖水的深邃及其周围环境原始的荒野之美。它是由冰川形成的湖泊,由大小两个湖泊组成,通过一条狭窄的水道相连。夏季水位下降,就变成了两个独立的水体;当秋季水位上升时,它们便合二为一。然而,这看似普通的合并,却蕴藏着一个独特的自然现象——小湖的水通过一个漏斗流入皮瓦河,而大湖的水则通过奥托卡河流入塔拉河。当两个湖泊连成一体时,水流就会分流,向两个不同的方向流动,最终汇入不同的河流。这种神奇的现象使黑湖独具特色,其特有的地理形态和水系使其成为地质学和自然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除了分流现象,杜米托尔国家公园还是一个规模巨大的动植物保护区。这里有大片茂密的土生植物群以及珍贵的动物品种,已发现700种植物以及棕熊、灰狼、多瑙河鲑鱼等珍稀动物,记录鸟类达130种。
公园里山峰层层叠叠,森林郁郁葱葱,湖水澄碧如镜,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卷,让人心旷神怡。
离开杜米托尔国家公园后前往黑山共和国首都波德戈里察。它位于黑山东南部斯库台盆地莫拉查河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毁于战火,现重建为一座新城。城市人口仅有16万,全城面积的1/7被开辟为绿地公园和游乐设施,其恬静的生活环境和丰富的绿地公园使其成为世界上最淳朴安逸的首都之一。到达波德戈里察后我们远远地望见一座气势宏伟的大教堂。
这是基督复活主教座堂,为纪念米兰赦令颁布1700周年而建,始建于1993年,竣工于2014年。教堂外观采用天然石块与金箔彩饰结合的立面设计,顶部设置三座钟楼和半圆形拱形大门,外立面上方排列多个镀金十字架,整体呈现古今融合的巴洛克风格特征。建筑占地规模使其成为巴尔干半岛最大的东正教堂之一,后方保留着完整的圣经人物石雕群。
教堂不仅外观雄伟壮丽,内饰也富丽堂皇,融合了罗马、意大利及拜占庭艺术元素。墙面绘制以圣经为主题的彩色壁画,地面铺设马赛克拼花瓷砖,10米高的金属吊灯上刻有圣经图像,精美的宗教装饰点缀着每一个角落。
绚丽多彩的壁画如同一部部生动的史诗,静静地向人们展示着历史的沉淀与信仰的力量,每一笔每一
划都饱含着艺术家们的心血与虔诚。
Day4:前往阿尔巴尼亚,途中随手拍摄窗外美景。
进入阿尔巴尼亚境内,游览斯库台湖。此湖因湖东岸的斯库台城而得名,是阿尔巴尼亚与黑山边境上的界湖。斯库台湖总面积约370平方公里,是巴尔干半岛最大的湖泊。
斯库台湖渔业资源丰富,是黑山和阿尔巴尼亚的淡水渔业基地。
斯库台湖还是黑山和阿尔巴尼亚的旅游胜地。只见碧水蓝天,水天一色,仿佛整个世界都被这纯净梦幻的色彩所笼罩,空间无限悠远与宁静。镜头下的斯库台湖,每一帧都是一幅画,但再美的照片,也不及亲眼所见更令人震撼和感动。
午后来到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阿尔巴尼亚曾经被老一代中国领导人誉为“欧洲社会主义的一盏明灯”,王勃的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也用来比喻中阿两国的友谊。当年伴随着中国的援助,中阿成为情同手足的兄弟国家。《北京—地拉那》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我国传唱度很高的一首歌,对于那个时代的国人而言,地拉那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70年代中期中阿关系经历风波,如今中国是阿尔巴尼亚第二大贸易伙伴,两国理智合作,正常外交,互惠互利。
满怀对地拉那特有的好奇心来到斯坎德培广场。这是地拉那最大的中心广场,得名于民族英雄斯坎德培,广场中心屹立着斯坎德培的骑马雕像。
斯坎德培(1405~1468)是阿尔巴尼亚历史上最重要的民族英雄之一。他以抵抗奥斯曼帝国的侵略而闻名,被誉为“阿尔巴尼亚的父亲”。斯坎德培的生平和事迹不仅在阿尔巴尼亚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也对整个巴尔干地区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阿尔巴尼亚共和国国旗被称为“红底黑鹰旗”。旗面中央绘有黑色双头雄鹰,此图案来源于斯坎德培的印章,象征着决不向强敌低头的民族精神,加之阿尔巴尼亚地形多山,因此,阿尔巴尼亚有“山鹰之国”之称。
阿尔巴尼亚大部分人信仰伊斯兰教,广场东南角高高的宣礼塔下便是艾特海姆清真寺。这座清真寺始建于1789年,竣工于1823年,在地拉那算是一座文物古迹了。
艾特海姆清真寺被认为是阿尔巴尼亚最漂亮的清真寺之一,其外部装饰和内部壁画都很精美。
寺内墙壁上绘有树木、瀑布、桥等景观元素,这是伊斯兰教艺术中较为罕见的主题。
广场东侧白色建筑是苏式风格的国家歌剧院,还兼有国家文化宫和图书馆的功能,经常会举办各种文化活动、表演和展览。广场周边还有国家历史博物馆、国家银行、地拉那大学、基督复活大教堂等建筑。
走出广场来到地拉那金字塔下,它是地拉那的地标性建筑。这座金字塔建于1988年,是为了纪念阿尔巴尼亚共产主义领袖恩维尔·霍查而建造的,由霍查的女儿设计。金字塔建成初期作为博物馆开放,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该建筑经历了多次改造和用途变更,曾被用作广播电台、夜总会、会议场所等。在科索沃战争期间,它是北约的临时基地。现在经过重新设计改造,成为多功能文化中心。金字塔倾斜的侧面铺设了混凝土台阶,顶部建有观景台,可以俯瞰周围景色。
金字塔的内部和周围散布着五颜六色的“盒子”。它们不仅提供了多功能空间,包括教室、办公室、创意工作室、咖啡馆等,还可以举行各种教育和庆典活动,美观实用。
Day5:早上离开地拉那,隔车窗拍摄地拉那城市景观。
中午转回到黑山,前往著名的旅游胜地布德瓦。在离布德瓦约6公里处透过车窗望见一个小岛,这是圣斯特凡岛。它的土地面积0.015平方公里,总人口411人,是黑山共和国沿海地区最大的亮点之一。这座小岛通过一条地峡跟陆地相连,岛上遍布酒店、度假村和陶瓦屋顶的民居。多美丽可爱的小岛啊,可是不住宿的游客是不能上岛的。
布德瓦是黑山共和国最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位于亚得里亚海畔,以布德瓦古城堡而闻名。布德瓦古城拥有2500年的悠久历史,被认为是亚得里亚海岸最古老的定居点。
古城被一座中世纪城墙环绕,形成独特的防御体系,古老厚重的城墙令人震撼。
布德瓦古城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5世纪。它最初是一个小岛,后来与大陆相连形成了今天的地峡。古希腊水手首次发现了这片土地,再后来这里被罗马帝国占领,深受古罗马文明的影响。中世纪时威尼斯共和国统治布德瓦将近400年,直到1797年。19世纪布德瓦的统治权几易其主,奥匈帝国、法兰西、俄罗斯、意大利等都在这里留下印迹。一战后布德瓦成为南斯拉夫王国的一部分,二战后归入南斯拉夫。2006年黑山独立后,布德瓦成为黑山的一部分。
布德瓦古城以其狭窄的街道、光滑的石板路和用石头砌成的房子而著称。中世纪古城由威尼斯人重建,大多数建筑由威尼斯人设计,展现了威尼斯共和国时期的罗马风格。
漫步在布德瓦的小巷中,感受到浓厚的古罗马风情。如今整个古城到处是酒吧、餐厅和各种特色小店,来此度假的欧洲游客悠闲地坐在庭院餐桌上喝啤酒,品咖啡。
古城的石墙和防御工事依旧坚固,古炮依旧锃亮,内部布局错综复杂。
城堡北侧是当地最大的天主教堂圣伊万教堂。它建于公元7世纪,属于哥特式建筑风格,教堂包括主教庭院和钟楼两部分。其高耸的钟楼是这座城市的最高点,也是古城的地标。
圣三一教堂坐落在圣伊万教堂的西侧,建于1804年。这座东正教堂的外观很漂亮,是一座典型的巴洛克风格建筑。
蓬塔圣玛丽教堂坐落在城堡西侧的城墙边,建于840年。它是布德瓦最古老的教堂,采用拜占庭风格。这些教堂不仅是布德瓦古城的重要历史遗迹,也是游客了解当地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
布德瓦南端海边是一长段古城墙,是古代的海防要塞吧,城墙外就是亚得里亚海。在面向大海的峭壁上,古城墙巍峨屹立。城堡上,黑山共和国的旗帜迎风飘扬,显示着这座古城的威武和尊严。布德瓦古城是一个融合了历史、文化和自然美景的地方。
站在城墙边,可以一览亚得里亚海的壮丽景色,美景尽收眼底。
蔚蓝的海水与澄澈的天空在远处交汇,形成蓝宝石般的浑然一体。古老的城堡、教堂和海景,构成一幅迷人的地中海风情画。
站在城墙的另一侧,只见乌云翻滚,天色阴暗。云越来越厚,天越来越低。低垂的铅灰色云层沉甸甸地几乎触碰到山顶,营造出空间被压缩的窒息感。然而,阴云笼罩下的青山绿水却愈发显得轮廓清晰,画面立体,色彩丰富,简直就是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风景画。
城墙内古朴典雅,城墙外水天同辉。这城门的沧桑与海景的亮丽形成强烈的反差,产生鲜明的视觉冲击效果,让人着迷。
古城西侧城墙紧邻贾兹海滩,脚下的小卵石沙滩衔接着一望无际清澈碧蓝的海水。面朝浩瀚无垠的大海,吸纳天地间灵秀精华,怎能不心情舒畅!
距古城不远的海面上有一座如同巨大礁石般的小岛,那是黑山最大的岛屿圣尼古拉岛,宛如绿色鲸鱼浮于海面,与布德瓦地岬隔海相望。
再往西走,来到莫格伦海滩。在一块礁石上矗立着一座跳舞女孩雕塑,名为《布德瓦舞蹈家》。这座雕塑由贝尔格莱德艺术家格拉迪米尔·阿列克西奇创作,其设计灵感融合了现代艺术的自由精神与巴尔干半岛的自然野性。舞者身形修长,手臂伸展,脚尖轻点礁石,仿佛跨越时空的灵魂独舞,定格于永恒。
这座雕塑背后有众多故事版本,大多是凄美的爱情故事,以纪念永恒的爱情和忠诚的等待。作者以抽象手法捕捉芭蕾的极致美感,用流畅的线条与几何块面展现动态的张力,使跳舞女孩以舒展优雅的姿态与天空对话,与海浪共舞,柔美中流露出坚毅与刚强,极具艺术感染力。
离开布德瓦我们来到科托尔,两城相距只有20多公里。科托尔古城坐落于黑山亚得里亚海科托尔湾的南端,是亚得里亚海沿岸保存中世纪古城原貌最完整的城市之一,凭借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壮丽的自然风光成为黑山的旅游名片,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名录。
科托尔古城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拥有天然的防御屏障。古城外环绕着从9世纪至18世纪不断修建的城墙,前往古城要先经过护城河。固若金汤的城墙和碧绿清澈的护城河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科托尔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3世纪伊利里亚人定居时期,后历经罗马、拜占庭、威尼斯、奥斯曼帝国等多国统治,包括奥地利、保加利亚、法国和塞尔维亚等国家的入侵。1945年,铁托领导的军队解放了科托尔,使其成为南斯拉夫联盟的一部分,2006年起归属黑山共和国。不同的文化在这里碰撞,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建筑遗迹。蜿蜒曲折的小巷中随处可见拜占庭式、文艺复兴式、巴尔干式的民宅、教堂和修道院。
踏着光滑的石板路,穿行在狭窄的小巷里,感觉整座古城弥漫着悠久的历史气息,散发着独具魅力的地中海风情。
穿过城门是科托尔的主广场,矗立着一座钟楼。它始建于1602年威尼斯统治时期,是古城的地标性建筑。自从大航海时代以来,科托尔历经战争和自然灾害,现在的钟楼是遭到地震毁坏后重建的,既保留着中世纪哥特式特征,又渗透着巴洛克建筑元素。钟楼下方的锥形石柱被称为"羞耻之柱",在中世纪用于公开处罚犯人,兼具计时与司法警示功能。
在历史上科托尔被不同宗教、不同种族政权统治过,城内竟然有14座教堂。圣特里芬大教堂又称为科托尔主教座堂,是古城最具代表性的历史建筑。这座天主教堂始建于公元809年,作为科托尔守护神圣特里芬的安葬地。1166年该教堂重建,融合了罗马式与哥特式风格,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667年和1979年的地震导致教堂严重损毁,右塔楼于2016年修复,左塔保留未完工状态,形成两塔不对称的独特外观。两座模样不同的塔楼上各标着一个数字:1166、2016,表明它诞生和重建的日子。
圣卢卡教堂建于1195年,是科托尔最古老的基督教堂。它拥有罗马式和拜占庭式两种建筑风格,在17世纪改作东正教使用。这是该城唯一一座在地震中没有受到任何重大破坏的建筑。
圣尼古拉斯教堂建于1902年至1909年间,是古城最大的东正教堂。20世纪初,科托尔居民中信奉东正教的人数不断增加,占总人数的七成以上,于是就修建了这座教堂。它的顶部是双六角庭的结构,展现了新拜占庭风格。六角庭上面的十字架是由3个十字架相连的造型,这是东正教十字架的特点。正中屋顶上的双十字也称为大主教十字。
圣玛丽教堂坐落在古城东北角附近,高耸的钟楼引人驻足。它始建于1221年,现在的主体结构是16世纪确立的。
圣玛丽教堂前广场上有新建的圣水池。
圣尼古拉斯教堂位于科托尔古城北侧,紧邻城墙,气势恢宏。
城后就是高耸陡峭的石壁山峰。
抬头仰望,雄伟的城墙直通山顶,仿佛历史的巨臂在守护着这座城市。城墙是为了防止外敌入侵而建,始建于9世纪,跨越了几个世纪才建成,如今透着一种沧桑感。厚重的城墙顺山势蜿蜒向上,绵延4.5公里。虽然规模气派无法与中国万里长城相比,但确实也是欧洲最为完整的长城。
半山腰中有一座救赎女神教堂,建于1518年,现在好像废弃了。
Day6:前往波黑。“波黑”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简称,位于原南斯拉夫中部。波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归入南斯拉夫,成为其中的一个共和国,1992年宣布脱离南斯拉夫,建立了独立的国家。波黑是个奇特的国家,同一任期内有3位总统组成主席团,大家轮流坐庄,每人轮值 8 个月。因为波黑有3个民族,即塞尔维亚族、克罗地亚族和穆斯林族,3个民族势均力敌,谁都无法掌控全局,于是一起共享国家权力。中午来到波黑南部最著名的城市莫斯塔尔,原名为库君斯鲁克。此城位于内雷特瓦河两岸,分为东岸的穆斯林区和西岸的天主教堂区。在停车场看见一座漂亮的教堂,这是莫斯塔尔和平钟楼,建造于2000年,是波黑政府为纪念1992年至1995年波黑战争而建的。这座天主教钟楼是波斯尼亚人(穆斯林)与克罗地亚人(天主教)的分界线,两个民族间的生活区域以这座钟楼为标记划分。
莫斯塔尔是波黑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始建于15世纪,由奥斯曼土耳其建造。1878年成为奥匈帝国领土,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成为南斯拉夫王国的领土。莫斯塔尔曾经非常繁华,可是经历的战争也不计其数。波黑战争期间古城遭受重创,停战之后开始复兴。如今敌对民族的居住区仍然分离,好在战争之殇后趋于和平安宁。
古城虽然规模不大,却是每位波黑游客必访之地。走在用大鹅卵石铺砌的街道上,两边全是售卖各种纪念品和手工艺品的小店铺。街上还有很多餐馆和咖啡馆,街角咖啡馆时而飘来土耳其咖啡的香气。
远处横亘的青山与内雷特瓦河的碧波交相辉映,宁静的古城被青山绿水温柔地拥抱着,红色屋顶与白色墙面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小城风景真是令人赏心悦目。
回过头来看到一座石拱桥,这就是著名的莫斯塔尔老桥,是莫斯塔尔的标志性建筑。“莫斯塔尔”在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中的意思是“古老的桥”,桥比城市有名,城因桥而得名。莫斯塔尔老桥的兴建始于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耗用了1088块长方形巨石,历时9年于1556年建成。其独特的弧度与精湛的建造工艺在当时的建筑界堪称奇迹。老桥横跨内雷特瓦河,连接着城东端的波斯尼亚人和西岸的克罗地亚人。一座桥连接了两种信仰、两种文明,也承载了400多年历史的沧桑。
这座古桥见证了不同的国旗在桥上飘扬,不同的文化在小城交汇,古桥成为了历史变迁的无声见证者。然而,这座桥最终未能幸免于人类战争的炮火。1992年南斯拉夫人民军以塞族军队为主力,对莫斯塔尔发起了进攻,遭到了当地克罗地亚人和穆斯林的联合抵抗。仅过了一年,克罗地亚人和穆斯林便因分歧而彼此对抗,以内雷特瓦河为界,东西分治,利用自然地势制造了人为的种族隔离。1993年莫斯塔尔老桥被克罗地亚军队炸毁。1995年停战后,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多国资助下,古桥得到修复重建,并于2004年7月23日重新开放。2005年,老桥及周边地区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桥两端的石砌塔楼古朴厚重,曾用作哨所岗楼、火药库,甚至监狱。桥面上铺设的石板被岁月磨得非常光滑,承受着无数行人的踩踏。两侧低矮的石栏雕刻着几何图案,细节之处尽显奥斯曼建筑风格的典雅与神秘。
站在老桥上,远望两岸清真寺宣礼塔、教堂与民居,深切地感受到莫斯塔尔的美在于它的矛盾——既是奥斯曼的遗韵,又是欧洲的风情;既是战争的伤痕,又是重生的希望。脚下是奔涌的河水,耳边是历史的低语,眼前是古老的街巷与鲜活的生活,历史与现实在此交融。
如今,莫斯塔尔老桥似乎已不再是一座普通的石桥,不再是提供一条连接东西两个城区的便捷通道,而是莫斯塔尔多元文化和民族和睦的象征。
跳桥是莫斯塔尔传承数百年的独特传统,这充满激情的传统使古老的石桥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也成为莫斯塔尔最具辨识度的文化名片。跳桥活动最早可追溯到奥斯曼时期,起初是当地青年为证明自己成年与勇敢的方式,只有成功完成跳桥,才能被族人认可为真正的勇士。后来,每当内雷特瓦河的水温适宜,当地青年便会从 20 多米高的桥上纵身跃入湍急的河水中,以展示勇气与力量。如今,经常会有一些年轻人来表演跳桥,但这些表演是收费的,要游客给够了钱才跳。咦,这位小伙儿为啥半天不跳呢?估计价钱没谈拢。
据说现在每年7月都在这里举办 “国际跳桥比赛” ,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挑战者与游客。当然,只有经过训练的人才可以尝试跳桥,游客只能在古桥旁边的跳水台体验,有10米和15米的高度可供选择。
下午到达波黑首都萨拉热窝。波黑不是欧洲最著名的国家,但萨拉热窝绝对是欧洲最著名的城市之一。萨拉热窝跟地拉那一样,对我们许多人来说也是一座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因前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曾于70年代在我国热映,引起过巨大反响。萨拉热窝位于山谷之中,平均海拔500多米,群山环抱,风景秀丽。市内有许多较陡的斜坡街道,许多楼房和住宅都建在山谷的高坡上,因此,这座城市的发展空间有限。
萨拉热窝地处巴尔干半岛这一地缘冲突频发区域,上世纪经历过三次战火洗礼,其中两次是世界大战,一次是波黑战争。1992年至1995年的波黑战争使波黑430多万人中有20多万人死亡,200多万人沦为难民。作为波黑战争中心战场的萨拉热窝受到了深重的影响,大量人员伤亡、基础设施严重损毁以及形成持久性的社会创伤。我们看到,死者的墓地被迫建在居民区、路边、公园甚至足球场旁,形成“城市与墓碑共存”的独特景观,被人称为“一半城市一半墓地”,令人深感震撼。
萨拉热窝还被称为“弹孔之城”。尽管战争已经结束多年,但沿街的一些建筑依旧保留着波黑战争时期留下的枪炮弹孔,让我们看到了萨拉热窝的满身伤痕,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
行走在萨拉热窝街头,有一种最直观的方式能让游人感受到战争曾在此发生——寻找脚下的“血色玫瑰”。这些被称为“血色玫瑰”的印记是波黑战争期间炮弹爆炸留下的弹坑,后来人们用红色树脂将其填涂,犹如一朵朵血溅的“玫瑰”,以纪念那些在此处失去生命的无辜平民。全城一共有200多处“血色玫瑰”,触目惊心的红色印记如同玫瑰般在地面绽放,饱含着无尽的伤痛,警醒人们珍爱和平。
萨拉热窝这座城市见证了人性最黑暗的一面,也展现了人类最坚韧的品质。虽然历史的伤痕还在,但生活总要继续。有轨电车从我们身旁缓缓驶过,周围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平和、安宁。在这个充满挑战的世界里,和平是多么重要和宝贵!
沿路走到一座看似十分普通的小石桥旁,此桥名为拉丁桥,横跨在米里雅茨河上。该桥始建于奥斯曼帝国时期,现存主体建筑为1798年重建的四孔石拱结构。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这座桥的北端遭到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的刺杀。这一事件便是著名的“萨拉热窝事件”,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拉丁桥也因此而闻名于世界。
拉丁桥的北面街角处是“萨拉热窝1914”博物馆,当年普林西普就是站在这座楼前朝皇储开的枪。博物馆墙上用珍贵的照片,讲述了这次重大的历史事件。
博物馆前展示着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刺时乘坐的敞篷汽车。
普林西普行刺的十字路口地上有一块石板,上面刻着他的两只脚印。博物馆的墙上镶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从这个地方,于1914年6月28日,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刺杀了奥匈帝国的继承人弗朗茨·斐迪南和他的妻子索菲亚。”
萨拉热窝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在漫长的岁月里,不同时代的统治者带来了不同的信仰和文化,也在萨拉热窝留下了风格各异的建筑。紧连中心城区的老城巴什察尔西亚,建于15世纪的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处。在老城西侧的天主教区矗立着一座宏伟的哥特式建筑,这是建于1884年至1889年的圣心大教堂,是天主教萨拉热窝总教区的主教座堂,兼具宗教和文化地标的意义。
老城西侧是奥匈帝国时期的欧式建筑,还有一些现代风格的建筑。
老城东侧是伊斯兰风格的建筑。萨拉热窝堪称清真寺、天主教堂、东正教堂三股宗教势力的汇聚之地,各种文化和信仰在这里碰撞。站在老城的街口原地转身一周,便能一览无余地看到天主教堂、东正教堂以及清真寺。这些不同风格的建筑见证了萨拉热窝的历史变迁,也体现了这座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
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是波黑及巴尔干半岛最大的清真寺,建于1530年至1531年奥斯曼帝国时期,由总督格兹·胡色雷·贝格主持兴建,设计者为著名建筑师希南。该清真寺融合了宗教、历史与文化意义,是波黑战争的重要见证地。在波黑战争期间,清真寺被炮弹击中,战后修复了两次,使其得以保存至今。清真寺的宣礼塔以45米的高耸姿态屹立在萨拉热窝老城的中心地带,是萨拉热窝最令人瞩目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清真寺的钟楼是萨拉热窝少数几个历经战火而幸存下来的奥斯曼地标建筑之一。钟楼建于1667年,它上面的大钟产自意大利,是城里唯一的公共时钟。2012年,大钟里原来的机械装置被现在的电子装置所取代。
长期以来,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信奉东正教的塞尔维亚人和信奉天主教的克罗地亚人混居在这片土地上,因此,萨拉热窝被称为“欧洲的耶路撒冷”。
老街街巷纵横交错,店铺鳞次栉比,别具风情。在街上可以同时看到穿著时尚的西方女郎和身披黑色长袍、纱巾裹头的穆斯林女子。战后的萨拉热窝宁静祥和,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感受这座城市的历史沧桑与独特魅力。
老城最热闹的地方是瑟比利喷泉广场,也叫“鸽子广场”。广场上有许多鸽子,等着游客投喂。鸽子咕咕叫着争食,孩子们与鸽子尽情嬉戏,欢声笑语不断。涅槃重生的萨拉热窝恢复了往日的生机与活力。
广场中心的瑟比利喷泉看上去很像八角形带圆顶的木制亭子,基座上装有水龙头。这造型独特的喷泉始建于1753年,最初是奥斯曼帝国时期专供穆斯林净身和饮水的地方,后毁于火灾。1891年喷泉得以重建。波黑战争期间该区域建筑损毁严重,战后重建的瑟比利喷泉成为萨拉热窝城市重建的象征之一。
广场上还有许多餐馆和咖啡馆,人们悠闲地坐在餐馆门口喝酒聊天。自15世纪由奥斯曼人精心打造以来,这里便成为了主要的贸易和社交中心。广场一侧有一条铜匠街,始建于土耳其统治时代,有500多年的历史了,是萨拉热窝最古老的街巷。
街两旁各种精美的铜制品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传统的铜匠工艺在这里继续保留并传承着。
铜匠铺里的老铜匠
铜匠铺里的大帅哥
一家商铺的门上挂着小小的五星红旗,旁边有一纸中文告示。哇塞,原来这一带是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取景地!这部电影是前南斯拉夫拍摄的一部战争片,瓦尔特是影片中反法西斯战士的经典角色。电影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前南斯拉夫游击队为拖住德军主力部队与盘踞在萨拉热窝的德军机智顽强地进行斗争的故事。
铜匠街6号正是电影里众多“手艺人”掩护瓦尔特撤离的外景地。在影片中,德军紧追不舍,游击队被迫撤至铜匠街。瓦尔特跑到铜匠街,老铁匠和假扮学徒工的游击队员一起敲打锅碗瓢盆,躲避德军的搜寻。瓦尔特领导的游击队将老城区变成了迷宫战场。当年参与拍摄的铁匠已不在,如今他的儿子在自家铺子里传承着家族的手艺。
寻找电影取景地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我们用心寻找,《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里的铜匠街、钟楼、清真寺等场景陆续呈现。
还有一处取景地在黄堡,它是位于城市东端半山上的土台,战争期间是一座军事堡垒。我们气喘吁吁地爬了上去。这里视野开阔,可将萨拉热窝全城尽收眼底。站在堡垒上,我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坚韧不屈,尽管经历了无数次战争和磨难,但萨拉热窝依然屹立不倒,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这时我回想起影片结尾的经典片段——两个德国军官站在高处指着整个城市慨叹:“你看这座城市,他就是瓦尔特!”这无疑是对全剧的精彩总结。 “瓦尔特”已然成为英雄的代名词,与这座城市融为一体。英勇的萨拉热窝人民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史诗,成为人们心中永恒的瓦尔特。
Day7:回到塞尔维亚。中午来到乌日策,体验历史悠久的萨尔干“8”字小火车。建在半山腰的莫克拉戈拉自然公园(Mokra gora)火车站是观光火车铁路的起点。走出火车站,发现车站建筑的造型新颖别致,古朴美观。
这条著名的观光铁路以独特的“8”字形路线而闻名。此线路本是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到波黑萨拉热窝的一条主干轨道,修建于1921年至1925年,在上世纪承载过巨大的流量。由于是窄轨,再加上蒸汽机车被淘汰,1974年这条铁路被拆除。1999年贝尔格莱德铁路公司决定重新修建一段窄轨铁路,并且还以"萨尔干8号"命名,把它作为旅游观光列车向游客开放。
萨尔干8号铁路线是路况最险峻的一段,其修建过程极具挑战性。铁路在萨尔干山上修建,需要在3.5公里的直线距离内攀升354米的高度,当时的蒸汽机车还达不到这么大的动力,于是设计者就想出了“8”字绕行的绝妙办法。
其设计理念是在一段距离内让铁轨连续打两个圈,沿着“8”字形的线路边盘山边缓缓爬升,通过循环往复克服直线上升时不可企及的坡度。从高空看这条线路是一个“8”的形状,因此被称为萨尔干8号铁路。这条铁路线是建筑学和物理学营造出的工程奇迹,被誉为“欧洲最有吸引力的博物馆式旅游铁路”。
火车保留了原有的全木质结构车厢,很有年代感。火车一共5节车厢,每节车厢的座位都不一样,而且不设座位号,游客可以随意选择自己喜欢的座位就坐。
车厢墙上悬挂的铭牌增添了小火车的复古感,营造出经典、怀旧的气氛。
游客乘坐小火车慢悠悠地穿行于隧道和山林间,蜿蜒在这条充满历史和人文情怀的铁道线上。窗外掠过蓝天白云、高山草甸,壮丽的山区风光一览无余。这段重修的铁路长15.44公里,其中包含22条隧道和多座桥梁。经过约40分钟到达终点站,火车头在此地调换,大约停留20分钟后开始回程。回程途中会在观景点停车,游客可以下车赏景拍照,领略这条铁路的非凡设计。小火车总共经停4站后,回到Mokra Gora站,全程大约2.5小时。
Day8:游览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这座城市以前是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首都,地处巴尔干半岛核心位置,坐落于多瑙河与萨瓦河的交汇处,是整个巴尔干地区文化、历史、宗教冲突与融合的“交叉口”,也是欧洲和近东的重要联络点,被称为“巴尔干之钥”。贝尔格莱德历经古罗马、日耳曼、匈奴、拜占庭、十字军、奥斯曼等各大势力争夺,在这里,能看到奥斯曼的影子、苏联的骨架、欧洲的线条、巴尔干的脾气,还有一丢丢地中海的浪漫。
米哈伊洛大公街是贝尔格莱德市中心最负盛名的商业步行街,以19世纪塞尔维亚王子米哈伊洛·奥布雷诺维奇三世命名。这条街始建于1870年,曾是贝尔格莱德最富裕家族的居住区。沿街保留了许多19世纪建筑,融合了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风格。长1公里的米哈伊洛大公街作为该市最古老和最有价值的标志之一,1979年被列为塞尔维亚国家历史文化保护单位。
街两旁聚集了精品店、咖啡馆、画廊、书店及古董店,既有现代商业的氛围又保留了历史的韵味。
这位街头表演者极有可能是前足球运动员,技术娴熟,表演幽默,充满温情。
转过几条街来到圣萨瓦大教堂前。这是全世界最大的东正教教堂,排名世界十大教堂之一,也是贝尔格莱德最宏伟的建筑之一。
圣萨瓦教堂的建造始于1935年,由于种种原因,整个外部建造工程2003年12月才告结束,而内部装修至今仍在进行。教堂采用了东正教常用的拜占庭式设计,通体以纯白色大理石镶砌而成,晶莹坚固的质地确保了教堂的稳固与高大,也象征了教会的威严与圣洁。教堂的4座钟楼上共挂49口铜钟,每当钟鸣时分铜钟一齐敲响,悠扬悦耳的钟声传遍整座城市。
教堂从任何角度看都显得方正雄厚,宏伟壮观。
该教堂供奉的圣萨瓦·奈马尼亚是塞尔维亚东正教会的创始人和中世纪塞尔维亚的重要人物。在教堂的西南侧矗立着他的青铜雕像,他双手侧举,一手持圣经,一手紧握十字架。对于常年饱受战乱分崩离析的塞尔维亚来说,这位昔日的王子用宗教的力量来凝聚人心,产生强大的向心力以抵御外敌,以至于此后多年战争中塞族人都能团结一致对外。因此,东正教被刻入塞族人永恒的信仰之中,这座教堂也承载着对首位大主教圣萨瓦的永恒纪念。
走进教堂,着实为华丽的内饰所震撼。圣萨瓦教堂主顶被重达4000吨的巨大青铜穹顶所覆盖,穹顶采用拜占庭式双层壳体设计,承重能力是传统结构的3倍,是巴尔干半岛最大的东正教教堂穹顶,仅次于伊斯坦布尔圣索非亚清真寺的拜占庭穹顶,为巴尔干之最。
教堂内金碧辉煌的壁画超过了3500平方米,那精美的巨大吊灯更是将天花板上的彩绘映衬得熠熠生辉,使教堂弥漫着庄重而神圣的氛围,令人叹为观止。
金箔贴片马赛克如同繁星点点,镶嵌在每一寸墙壁与穹顶之上,构筑出一场关于光与梦的盛宴。
这些精美的壁画不仅色彩鲜艳、线条流畅,而且内容丰富、寓意深远。它们讲述了圣萨瓦的生平事迹、塞尔维亚的历史事件以及东正教的教义和思想,描绘了东正教神秘的神学世界,不仅是艺术珍品,更是塞尔维亚民族精神的象征。
离开大教堂后来到铁托墓,这里安息着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缔造者约瑟普·布罗兹·铁托。这里既是墓园,也是博物馆。
铁托墓别名“花房”,这一称呼源于铁托生前喜爱养花。其墓地原为办公场所,后改为陵墓,周围种植了铁托及其妻子喜爱的花卉品种。这座建筑建于1975年,以简约典雅的设计和四季盛开的花卉营造出一种庄重肃穆的气氛。
铁托墓为白色大理石建造的长方形结构,正面镌刻着"约西普·布罗兹·铁托 1892-1980"。周边原本长期被鲜花环绕,现改为白色岩石装饰。
铁托墓的另一侧是他妻子的陵墓。
铁托在二战期间领导南斯拉夫的武装力量抵抗德国的入侵,1943年获得元帅军衔。铁托为南斯拉夫各族人民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举世闻名的英雄。南联邦成立后,铁托一直是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既是南共联盟总书记又是共和国的总统。在20世纪反对霸权主义、提高第三世界国家地位方面也产生过深刻的影响,成为世界舞台上的风云人物 。铁托的外交政策使南斯拉夫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尊重,也为全球不结盟运动奠定了基础。他的影响力至今依然深远,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缅怀。
整个博物馆由三部分组成:“5月25日”博物馆、老博物馆和铁托陵墓。因为铁托生日是5月25日,所以主博物馆被命名为“May 25th”,里面常年有展览。展馆陈列了与铁托生平相关的大量珍贵物品,涵盖其军事生涯、政治主张及日常生活。
展馆还收藏有许多昔日前来访问的外国元首赠送的各种礼物。在这里,可以领略到铁托时代的风云激荡,引起人们对历史的追忆与反思。
铁托的办公室
“花房”外的喷泉
庭院里的雕塑
瞻仰铁托墓后赶往下一个景点,在车上随手拍摄毁于战火的大楼。
我们来到中国驻南联盟被炸使馆旧址,凭吊在1999年使馆被炸事件中牺牲的邵云环、许杏虎和朱颖三位烈士。如今南联盟早已不存在,被炸的使馆旧址也已改建成中国文化中心,大门两旁竖立着孔子雕像。
这座大厦旁有两座纪念碑,分别由中方和塞方建立。1999年5月7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用导弹袭击了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造成正在使馆里工作的新华社记者邵云环、《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朱颖牺牲,同时炸伤数十人,大使馆馆舍严重损毁。2009年5月7日,贝尔格莱德市政府在使馆旧址前竖立纪念碑,缅怀在北约轰炸中牺牲的中国烈士,感谢中国在塞尔维亚最困难时期给予的宝贵支持。
2016年6月17日,中国在大使馆旧址立起新的纪念碑,刻有“缅怀烈士,珍爱和平”的字样,与塞尔维亚纪念碑共同纪念此事件。炸馆事件发生后,每年5月7日,中国驻塞大使馆都会在这里举行悼念活动,缅怀三位烈士。时隔26年我们来到这里,想起当时的情形,心中愤怒难平。同时深刻地认识到,该事件不仅反映了国际政治中的霸权主义行为,也凸显了国家实力与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性。“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今日之中国虽已强大,但仍需以史为鉴,居安思危,铭记历史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Day9~10:旅程结束,旅行团一行18人离开贝尔格莱德回国。
巴尔干小环线的行程结束了,感觉这4个国家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各自的特色。所到之处,田园风光的旖旎、山川湖海的壮美、古城历史的悠久、宗教文化的多元、城市建设的发展,都给我们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这次旅行加深了我对巴尔干半岛历史和文化的了解,在这片土地上,我看到了山河画境与历史烟云的交织,也感受到了人民的热情与坚韧。从旅行体验感来说,巴尔干半岛整体呈现区域发展不平衡和基础设施薄弱的特点,与我去过的欧洲其他国家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巴尔干地区饱受战乱之苦,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严重拖延,国家发展起点低,工业基础薄弱,发展速度缓慢。所谓"欧洲秘境"也许是发展滞后的委婉说法吧,巴尔干地区确实有独特的魅力,但也面临着现实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