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现存世界上建园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皇城御苑--北京北海公园

作者:祥云游翁 显示图片

            北海公园是中国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之一,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它以“一池三山”的仙境布局为核心,融合了北方园林的宏阔与江南园林的婉约,是北京必游的文化地标。以下是综合历史、景点和当前活动的实用指南:
🏯 **一、历史与典故**
1. **起源与“一池三山”仙境**  
   北海的布局源于战国神话中的东海三仙山(蓬莱、方丈、瀛洲)。自秦汉帝王仿建“太液池”后,历代皇家园林均沿袭此模式:北海湖象征“太液池”,琼华岛为“蓬莱”,团城和犀山台分别代表“瀛洲”与“方丈”。  
    **辽金奠基**:辽代始建“瑶屿行宫”,金世宗仿北宋汴梁艮岳园扩建琼华岛,运太湖石堆叠假山,奠定宫苑基础。  
    **元代核心地位**:忽必烈以琼华岛为中心规划元大都,形成“先有北海后有北京”的格局。

2. **明清鼎盛与近代沧桑**  
   清代顺治建白塔,乾隆耗时30年大规模扩建,形成今日规模。  
    1900年八国联军劫掠万佛楼金佛,团城玉佛左臂刀痕为其罪证。1925年开放为公园,新中国成立后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 **二、核心景点推荐**
1. **琼华岛景区**  
    **白塔**(1651年建):藏式喇嘛塔,北海标志,登顶可俯瞰中南海与故宫。  
    **永安寺**:乾隆改名的皇家寺庙,依山而建三进殿宇,藏《三希堂法帖》石刻。  
   **铜仙承露盘**:汉代求仙遗迹,位于琼华岛西北。

2. **北岸景区**  
    **九龙壁**:全国唯一五色琉璃双面蟠龙壁,乾隆年间造,共18条蟠龙戏珠。  
    **静心斋**:“园中之园”,慈禧曾修小铁路至此,叠石艺术精湛。  
    **小西天与极乐世界**:乾隆为母祝寿建,方殿为中国最大亭式建筑。

3. **团城景区**  
    **承光殿玉佛**:高1.6米整玉雕成,八国联军刀痕清晰可见。  
   **渎山大玉海**:元代巨型玉瓮,重3.5吨,曾为忽必烈酒器。
 🌸 **三、当前活动:第29届荷花展(即日起至7月20日)**
 **主题**:“百年风华盛,北海荷韵长”。  
 **必体验**:  
   **摇橹船赏荷**:南门小海湖乘仿古船,穿梭8000㎡荷田,近距离观赏瀛洲红、完素等50余品种。  
   **碗莲精品展**:阐福寺展区陈列169盆珍稀碗莲,含全国一等奖品种“初玖”(单盆开花12朵)。  
 **拍照打卡**:万佛楼遗址前的油菜花海(与古建形成反差)。

 💎 **五、特色体验与贴士**
 **游船**:电动船180元/小时,手摇船更复古(推荐傍晚避暑)。  
**隐藏玩法**:静心斋叠翠楼登高拍全景,琼华岛“艮岳石”寻北宋皇家遗石。  
 **最佳季节**:夏季荷展(6-7月)、秋季赏菊、冬季雪映白塔。

北海公园浓缩了千年皇家园林精髓,今夏荷展正盛,建议早6点入园避人流,穿汉服与红墙白塔合影更出片!历史爱好者可重点探访团城玉佛与渎山大玉海,感受“一池三山”的时空穿越。

  2025年6月26日 周末,从济南坐高铁到北京南站,然后地铁四号线转六号线到达恭王府,游览完恭王府,沿着胡同,到达北海公园,北门。 安检结束,进入北海景区,右手转旅游路线开始了一下午的北海公园游览之行







    北海公园内的**静心斋**(原名镜清斋),它是北海最精巧的“园中之园”,融合江南园林的雅致与北方皇家园林的恢弘。以下是详细解析:
🏯 **一、历史沿革与名称由来**
1. **建造背景**  
    始建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初名“镜清斋”,取“明池构屋如临镜”之意,寓意以水为镜自省品德。  
    乾隆南巡后仿江南园林风格建造,原为皇子书斋及皇帝养性之所,故称“乾隆小花园”。  
    清末慈禧因忌讳“镜清”谐音“靖清”(暗示清朝覆灭),更名为“静心斋”,典出《庄子·达生》“必齐以静心”,强调心灵安定。

2. **历史变迁**  
    **清代**:慈禧挪用海军经费增修,并引入北京首条铁路“西苑铁路”(3华里),从紫光阁通至静心斋门口,1900年被八国联军毁坏。  
    **民国**:1913年袁世凯将其改为外交部宴请外宾场所。  
   **建国后**:曾为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馆办公地,末代皇帝溥仪在此撰写《我的后半生》。
🌿 **二、建筑布局与园林特色**
**核心建筑群**
 **镜清斋(正殿)**  
  五开间歇山顶殿宇,前临方池,悬挂乾隆御笔“不为物先”匾额,楹联“凭观悟有术,妙理契无为”体现道家无为思想。  
 **抱素书屋**:乾隆读书处,门联“地学蓬瀛尘自远,身依泉石兴偏幽”营造隐逸意境。  
 **韵琴斋、焙茶坞**:以琴茶命名,呼应文人雅趣。  
 **叠翠楼**:园内最高点,慈禧曾在此用膳,登楼可远眺琼华岛。  
 **园林艺术**  
 **叠石与水景**:太湖石堆砌成“层峦叠嶂”,象征黄山、华山;水系设计曲折如飘绸、静处如明镜,形成“一步一景”的江南韵味。  
 **游廊与桥梁**:爬山廊、五折曲桥、小玉带桥串联建筑,移步换景。  
 **修复细节**:2017年大修后,隔扇首次恢复清代“芝麻纱”(针眼如芝麻的皇家纱织品),彩画采用矿物染料传统工艺。
📜 **三、文化内涵与典故**
 **哲学意境**:  
  “静心”源自庄子思想,强调摒弃功利心以达智慧澄明。园内题额、楹联均渗透道家“无为”哲学,如镜清斋“妙理契无为”警示修身自省。  
 **历史轶事**:  
  袁世凯曾获赠“八面屏”(四季绘景螺钿屏风)及“百子瓶”(象征多子多福),现藏于殿内。  
 **文学印记**:  
  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中赞誉:“北海北岸布置精巧清秀者,莫如静心斋”。
 🗺️ **四、游览攻略(2025年夏季适用)**
#### **开放信息**  
 **时间**:周二至周日 **9:00-16:30**(周一闭馆);需在北海公园北门领免费参观卡(限流100人)。  
 **门票**:静心斋免费,但进入北海公园需门票(旺季10元)。  

 **游览顺序**:  
   **镜清斋→东跨院(抱素书屋)→西跨院(画峰室)→后院叠翠楼→沁泉廊观鱼**,全程约1.5小时。  
 **特色体验**  
 **赏荷联动**:夏季可结合北海荷花展(至7月20日),从静心斋步行至阐福寺观赏碗莲精品。  
 **摄影点位**:镜清斋水景倒影、叠翠楼远眺白塔、太湖石假山旁古松。
💎 **总结**
静心斋以**“壶中天地”的造园手法**,在方寸间浓缩山水诗画与哲学禅意。其价值不仅在于建筑技艺(如芝麻纱、太湖石叠山),更在于承载了从乾隆自省、慈禧奢靡到溥仪重生的历史层积。**清晨或雪后**人少时前往,最能体会“静心”真谛——于尘嚣中觅得一片澄明。
静心斋原名镜清斋,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竣工占地面积9308平方米,静心斋是皇家园林中写仿江南园林的经典之作,园内遍布太湖石假山,与周围亭台轩榭相互辉映,景色幽雅宁静,布局巧妙,是一座建筑别致、风格独特的园中之园。光绪十三年(1887年)重修后形成现存的规模和布局,1982年5月静心正式对游人开放。





**镜清斋(正殿)**  
  五开间歇山顶殿宇,前临方池,悬挂乾隆御笔“不为物先”匾额,楹联“凭观悟有术,妙理契无为”体现道家无为思想。  



 



   镜清斋是整个静心斋园林景区的主体建筑。此主殿建筑面阔五间,前廊后轩,四周抄手游廊环抱方池,体现了其以池水为主题的布局立意。此殿端庄素雅,乾隆更写下临池构屋如临镜”的诗句来描述它。殿外镜清斋”三字隶书匾额为民国初年陆徵祥所书。


镜清斋背面书屋拍摄






绕过镜清斋,后面就是假山和庭院楼阁。


叠石与水景**:太湖石堆砌成“层峦叠嶂”,象征黄山、华山;水系设计曲折如飘绸、静处如明镜,形成“一步一景”的江南韵味。  















北海公园静心斋的沁泉廊,是静心斋(原名镜清斋)的核心景观之一,兼具桥梁、水榭与观景功能。以下结合史料与建筑特色进行详细解析:


   沁泉廊位于静心斋园林的中心,横跨水系之上,三面环水,背靠太湖石假山,形成“廊桥一体”的独特结构。其长度约12.1米,宽2.3米,为三孔花岗岩方石桥墩支撑的木桥,桥面两侧设红木护栏,顶部为青灰筒瓦卷棚屋顶,八根朱红立柱撑起彩绘廊檐,整体色彩明艳,倒映水中如画。

 **水景设计**  
   廊下设有**梯形滚水坝**,早年利用北海活水形成阶梯式瀑布,水流湍急时声如琴韵,与东侧的“韵琴斋”之名呼应(乾隆以水声喻琴音)。乾隆曾以“回回百道泉”形容其“青溪泻玉,石磴穿云”的意境。
⏳ **二、历史背景**
**始建与功能**  
  沁泉廊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是慈禧挪用海军经费增建静心斋时的重要工程。作为帝后消夏纳凉之地,慈禧常在此凭栏观景,夏季乘小火车抵静心斋后,首至沁泉廊休憩。
 **名称由来**  
  “沁泉”取自“浸润心脾之泉”,既指廊下活水清凉沁人,亦暗合道家“静心养性”的哲学主题。













小玉带桥位于抱素书屋正北水 池上 ,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桥长7.8米,宽2.65米,建筑面积19.78平方米。桥为单孔石拱桥,青白石砌拱券,花岗岩桥身,桥两侧装有12根圆宝头莲花望柱和10块镂空浮云宝瓶护栏板,桥上四只靠山兽各占桥护栏的一端,雕刻精细,造型大气。传说靠山兽也称叭嗄或望天吼,是龙的第六个儿子,叭嗄蹲坐姿势,张着大嘴向天吼叫,背靠镂空山石坐在桥头,使石桥增添了不少传奇色彩。桥坡有30 -- 40度,上下桥显滑陡,起初桥面石板为剁斧做法,1977年修缮加固栏板、望柱时,还将光滑的桥面改为礓礤桥面,有利于人们上下桥。站在桥上四周观望,山上回廊起伏,山间树木参天,灌丛盖地,水中建廊桥和殿堂,真是富丽堂皇中带有 江南 水乡韵味












北海公园静心斋的游廊是其园林艺术的精髓所在,通过**爬山廊、空廊、复廊**的巧妙组合,将建筑、山水与哲学意境融为一体。



**游廊与桥梁**:爬山廊、五折曲桥、小玉带桥串联建筑,移步换景。


静心斋游廊不仅是物理通道,更是“人生境界”的象征**:  
**爬山廊**喻“奋进之路”,需攀登方见叠翠楼开阔;  
 **空廊**示“通透心境”,框景取舍间显智慧;  
 **复廊**表“世事双面”,花窗内外皆是风景。  
 建议放慢脚步,触摸乾隆原木廊柱的温润,感受“廊引人随,景由心造”的东方造园至境。雨日撑伞游廊,更能体会《园冶》中“夜雨芭蕉,似杂鲛人之泣泪”的诗意。






罨画轩是静心斋内观景的最佳处所,罨画意为色彩鲜明的彩画。其右侧沿山而建的半壁爬山廊,名为“读画廊”。乾隆皇帝诗中称:“来凭罨画窗,读画隔岸对”,是说在这里既可以欣赏如画的美景,又形成一种看者原为画里人”的审美趣味。










焙茶坞是乾隆皇帝用于品茗休憩的具有江南风格的茶室,焙茶是制作茶叶的一道工序。匾额上“焙茶”二字更是对江南茶农辛苦劳作的潜在提示。















抱素书屋曾是清代皇帝的读书之所。抱素”援引《汉书·礼乐志》:”易乱除邪革正异俗,兆民反本,抱素怀朴。"表现了百姓在国家安定兴盛时,保持纯朴的本质而安居乐业的景况,这也正是乾隆所憧憬的理想统治。











韵琴斋顾名思义,为听琴处。韵琴”并非单指寻常琴声,亦指院中泉落之声似琴声。琴声和谐象征政治昌明四时有序,实现对圣王之治的隐喻。











走出静心斋,对面是北海,再往前就是《西天梵境》和《九龙壁》



西天梵境原为明代西天禅林喇嘛庙,清代于1759年重修,并向西扩展;1981年修缮完毕。
西天梵境又称大西天,东临静心斋,西与大圆镜智宝殿相依,南与琼华岛海贯成一线,是北海公园最负盛名的景区之一。西天梵境前有四柱七楼琉璃牌楼一座,正面石匾书"华藏界”,背面书“须弥春”。三座券门组成山门,山门楼式为彩色琉璃仿木结构。过山门进院中,东为钟楼、西为鼓楼,钟鼓楼南各有旗杆高耸,北各有石经矗立,左经刻有《金刚经》,右经幢刻有《药师经》。院内正中为天王殿。穿过天王殿,中院正中为气势雄伟的大慈真如宝殿,大殿为棕褐色,整体建筑的木结构全部采用金丝楠木制作,是中国现存明代建筑中的精品。殿内供奉三世佛和十八罗汉塑像。中院东西各有配殿。由大慈真如宝殿后拾阶而上,为西天梵境后院。后院门额为“华严清界”,穿过此门可见七佛塔亭”,亭内竖八角石塔,塔上镶刻七世佛阴纹像和乾降皇帝御题《七佛塔碑记》塔亭后有一座高大精美的建筑“琉璃阁”,阁的外壁嵌五彩琉璃花饰与佛像。

「西天梵境」前有四柱七楼琉璃牌楼一座,正面石匾書“华藏界”,背后書“须弥春”。三座券门组成山门,山门楼式为彩色琉璃仿木结构。


北京北海公园内的**西天梵境**(又称“大西天”)是一处重要的皇家佛教建筑群,以其庄严的格局、精美的琉璃构件和珍贵的金丝楠木大殿而闻名。以下是详细介绍:
**位置:** 北海公园北岸,静心斋西侧,与九龙壁隔路相望。
 **历史:** 始建于明代,原名“大西天禅林”。清代乾隆年间(1758年)进行大规模重修和扩建,并改名为“西天梵境”,成为皇家重要的礼佛场所。
 **地位:** 北海公园内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宗教建筑群之一,体现了清代皇家对藏传佛教的尊崇。
 主要建筑与特色
1. **华藏界琉璃牌坊:**
   * 进入西天梵境首先看到的是一座气势恢宏的**四柱七楼式彩色琉璃牌坊**。
   * 正面额题为“华藏界”,背面为“须弥春”,均为乾隆御笔。
   * “华藏界”意指佛教莲华藏世界的简称,象征佛国净土;“须弥春”则寓意佛国仙境如春天般美好永恒。
   * 牌坊通体以黄、绿、蓝、白等各色琉璃构件装饰,雕刻有佛像、法轮、宝伞、莲花、龙凤、祥云等佛教吉祥图案,色彩绚丽,工艺精湛,是清代琉璃建筑的杰作。
2. **山门殿(天王殿):**
   * 穿过牌坊,迎面是山门殿,通常也兼作天王殿。
   * 殿内原供奉有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和弥勒佛、韦驮菩萨塑像。
3. **大慈真如宝殿:**
   **西天梵境的核心建筑,也是其最精华、最珍贵之处。**
   **建筑材料:** 大殿主体采用珍贵的**金丝楠木**建造。金丝楠木木质坚硬耐腐,纹理华美(金丝闪耀),自带淡雅幽香,且不施彩绘油漆,充分展现木材本身的质感和皇家气派。这种纯楠木大殿在中国现存古建筑中极为罕见,价值连城。
    **建筑形式:** 重檐庑殿顶(古代建筑最高等级屋顶形式之一),面阔五间,气势恢宏,庄严肃穆。
    **历史供奉:** 殿内原供奉三世佛(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和十八罗汉像。现殿内陈设虽已非原状,但建筑本身和部分佛教文物(如铜塔、罗汉山等)仍极具观赏和研究价值。
    **艺术价值:** 梁、柱、斗拱、藻井等皆为楠木原色,雕刻精美,是研究明代建筑艺术和清代皇家宗教建筑的珍贵实例。

4. **后殿(大琉璃宝殿/琉璃阁):**
   * 位于大慈真如殿后方的高台上,是一座非常独特的建筑。
   * **建筑材料:** 整座殿宇**通体覆盖琉璃砖瓦构件**,远望如一座巨大的琉璃工艺品,故俗称“琉璃阁”或“大琉璃宝殿”。
    **建筑形式:** 为两层楼阁式建筑(外观三层),仿木结构形式,但完全由琉璃烧制拼接而成。
    **历史与现状:** 此殿是乾隆时期为供奉“大圆镜智宝殿”佛像而建,内部原为发券无梁殿结构。1919年曾遭火灾,内部木结构被毁,但琉璃外壁得以保存。现仅存精美的琉璃外立面,内部不开放。其独特的建筑形式在古建中独树一帜。

5. **其他附属建筑:**
    东西两侧原有配殿、经幢等建筑,共同围合成一个严整的寺院空间。







立于太液池北岸前的华藏界琉璃牌坊是西天梵境建筑群的南侧起始端。因西边建有“小西天”,与之对应,西天梵境被称为“大西天”。据《日下旧闻考》记载:“西天梵境有琉璃牌坊,南临太液池,南向榜曰‘华藏界’,北向榜曰‘须弥春’。”这座高约13米、面阔约25米的彩色琉璃牌坊高大而精美,南额为“华藏界”,北额为“须弥春”,意为人们将要从这里进入佛国的庄严世界。


正面额题为“华藏界”,背面为“须弥春”,均为乾隆御笔






三座券门组成山门,山门楼式为彩色琉璃仿木结构。门之间有琉璃墙,中间门额为西天梵境。










过山门进院,正中为天王殿,东为钟楼、西为鼓楼,钟鼓楼南各有旗杆高耸,北各有石经幢耸立,左经幢刻有《金刚经》,右经幢刻有《药师经》。院内正中为天王殿。






东为钟楼、西为鼓楼






北各有石经幢耸立,左经幢刻有《金刚经》




北各有石经幢耸立,右经幢刻有《药师经》




过山门进院,正中为天王殿,东为钟楼、西为鼓楼,钟鼓楼南各有旗杆高耸,北各有石经幢耸立,左经幢刻有《金刚经》,右经幢刻有《药师经》。院内正中为天王殿。



   * 穿过牌坊,迎面是山门殿,通常也兼作天王殿。
   * 殿内原供奉有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和弥勒佛、韦驮菩萨塑像。


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


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


韦驮菩萨塑像


穿过「天王殿」,中院正中为气势恢宏的【大慈真如宝殿】这座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大殿,五楹,重檐庑殿顶,整体建筑的木结构全部采用金丝楠木制作,是 中国 现存明代建筑中的精品。殿内供奉「三世佛」和「十八罗汉塑像」。2008年根据清皇室档案记载复原殿内七层八方「铜塔」两座,塔高6.59米,塔身镶有铜胎「无量寿佛」七百一十二尊。

明代金絲楠木的大殿,保存至今完好无损,也实属不易,看到眼前这座大殿,让轩主倒想起昔日在清西陵也曾见过这么一座金丝楠木的建筑,那就是号称「节简」的道光皇帝为自己陵寝修的「棱恩殿」,生也,金丝楠,死也,金丝楠也!


. **大慈真如宝殿:**
   **西天梵境的核心建筑,也是其最精华、最珍贵之处。**
   **建筑材料:** 大殿主体采用珍贵的**金丝楠木**建造。金丝楠木木质坚硬耐腐,纹理华美(金丝闪耀),自带淡雅幽香,且不施彩绘油漆,充分展现木材本身的质感和皇家气派。这种纯楠木大殿在中国现存古建筑中极为罕见,价值连城。
   
   


 **建筑形式:** 重檐庑殿顶(古代建筑最高等级屋顶形式之一),面阔五间,气势恢宏,庄严肃穆。








 **历史供奉:** 殿内原供奉三世佛(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和十八罗汉像。现殿内陈设虽已非原状,但建筑本身和部分佛教文物(如铜塔、罗汉山等)仍极具观赏和研究价值。
    **艺术价值:** 梁、柱、斗拱、藻井等皆为楠木原色,雕刻精美,是研究明代建筑艺术和清代皇家宗教建筑的珍贵实例。








东偏殿


西偏殿





从《西天梵境》,就来到 北海 《九龙壁》,这座名闻天下的《九龙壁》由于三分天下有其一而受到世人的深爱,放眼望去,九条风格各异,色彩斑斓的巨龙吸引着各方游客。这样的九龙壁, 中国 仅存三座,其它两座都是单面,唯独这座,则是双面,共是十八条腾飞的龍!各显得弥足珍贵!

   


北海公园九龙壁是中国古代琉璃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现存三座九龙壁中**唯一一座双面琉璃影壁**,具有极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以下从历史背景、建筑特色、文化象征等方面进行综合介绍:
 一、**历史沿革**
 **建造时间**: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距今已有近270年历史。
 **原始功能**:原为北海“大西天经厂”(又称大圆镜智宝殿)前的照壁。大西天经厂是清代皇家进行佛事活动及储藏《大藏经》雕版的场所。
 **幸存经历**:1900年八国联军焚毁北海部分建筑时,大西天经厂被毁,但因九龙壁通体为琉璃非燃材料,得以完整保存。
 🏯 二、**建筑特色**
1. **结构与规模**  
    壁体长25.86~27米,高5~6.65米,厚1.2米,由**424块七色琉璃砖**镶砌而成。
    底座为汉白玉石台基,上部为绿琉璃瓦须弥座,壁顶呈**庑殿式**(五脊四面),覆黄琉璃瓦绿剪边。

2. **双面龙纹设计**  
    南北壁面各饰9条主龙,共18条五彩蟠龙,腾跃于云海之间,姿态各异:
      **正中为黄色正龙**:象征“九五至尊”,龙头微垂,区别于故宫九龙壁的正面龙,体现等级差异。
    两侧分布升龙、降龙:蓝、白、紫、黄四色游龙盘旋呼应,动态十足。
    东西端饰纹:东侧“旭日东升+海水江崖”,西侧“明月当空+海水江崖”,寓意天地时空。

3. **隐藏的龙群**  
   除18条主龙外,建筑构件上还密布小龙:
    **正脊**:前后各9条龙(共18条);
    **垂脊**:四条垂脊各1条龙(共4条);
    **吞脊兽(鸱吻)**:2只,每只身附前后2条仔龙(共8条);
    **瓦当(筒瓦)、滴水(陇垂)、斗拱垫板**:共585条龙(瓦当252条+滴水251条+龙砖82条);
    **特殊构件**:正脊两侧“气不氛”瓦当2条龙。  
   **总计635条龙**,遍布壁体每一寸空间。

4. **工艺与色彩**  
    以蓝绿色调为底,祥云纹为背景,龙身采用高浮雕工艺,立体感极强,远观似破壁而出。
    琉璃色彩历经200余年仍鲜艳如初,无褪色痕迹,展现清代琉璃烧造巅峰技艺。
 🐉 三、**文化象征与地位**
 **“九五之数”的隐喻**:九为阳数之极,五居正中,“九龙”布局呼应“九五至尊”,彰显皇权至高无上。
 **中国三大九龙壁对比**:
   **山西大同九龙壁**:明代建造,体量最大但为单面;
  **故宫九龙壁**:乾隆三十七年建,级别最高(正龙正面朝前);
  **北海九龙壁**:**唯一双面壁**,龙形动态更生动,工艺更繁复。










九龙壁继续前行,眼前的「真谛门」。自从1919年大火后,此地就成了「 北海 体育场」,随着历史的变迁,真谛门遗址已经成为体育场所了。



走出九龙壁,因为时间关系,没有沿着北海沿着岸边行走去永安寺,坐轮渡去琼岛!


在湖心船上远看岸边的五龙亭。五龙亭的七座桥护栏板和望柱原是青砂石制成,因年久失修,加之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被八国联军所毁,到1925年 北海 公园对外开放时,桥上青砂石护栏板和望柱已荡然无存。1951年湖底清淤,挖出20多块石桥旧石件。1974年亭子和石桥全面整修,使这里成为 北海 沿湖景点中最吸引游人的地方之一。












北海漪澜堂建筑群始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杰作。建筑群依山就势,因地制宜。各室各司其职,整座建筑群集宴饮、休憩、读书、戏曲、礼佛、赏景等诸多功能于一体。拥有丰富且多样的历史、文化及建筑价值。





北海澜堂建筑群始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杰作。建筑群依山就势,因地制宜。各室各司其职,整座建筑群集宴饮、休憩、读书、戏曲、礼佛、赏景等诸多功能于一体。拥有丰富且多样的历史、文化及建筑价值。










碧照楼位于漪澜堂建筑群中所北侧,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主楼上下两层,乾隆帝常于此登高远望太液池。







道宁斋位于漪澜堂建筑群西所南侧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帝常在这里读书吟咏。












远帆阁位于漪澜堂建筑群西所北侧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主楼分上下两层。乾隆帝常于此登高望远太液池。








晴栏花韵、霓裳曼舞位于漪澜堂建筑群东所,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是清代皇室欣赏戏曲演出的重要场所。








紫翠房位于漪澜堂建筑群东所,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 年)。乾隆皇帝常于此休憩赏景。











“琼岛春阴”为金代“燕京八景”之一。琼岛春阴碑立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碑身正面镌刻乾隆皇帝御书“琼岛春阴”四个大字,其它三面分别镌刻乾隆题诗。



“琼岛春阴”为金代“燕京八景”之一。琼岛春阴碑立于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碑身正面镌刻乾隆皇帝御书“琼岛春阴”四个大字,其他三面分别镌刻乾隆题诗。





北海公园倚晴楼位于琼华岛北麓漪澜堂建筑群的东端,是清代乾隆时期依镇江金山寺意境建造的重要景观节点,兼具城关功能与观景价值。以下从建筑特色、历史功能、文化内涵及游览要点等方面系统介绍:
🏯 **一、建筑位置与结构**
1. **地理定位**  
    倚晴楼地处琼华岛东北侧,与西端**分凉阁**对称呼应,共同构成延楼游廊的起止点。
    作为通往漪澜堂建筑群的主要入口之一,东临太液池,西接环岛长廊,形成“楼-廊-堂”的空间序列。

2. **建筑形制**  
    **城关式设计**:砖石高台基上筑两层楼阁,中层设券洞门供通行,上层围以砖砌垛口,外观似军事关隘,实为园林点缀,风格近似颐和园文昌阁。
    **结构细节**:重檐歇山顶,黄琉璃瓦绿剪边,梁枋绘苏式彩画,整体色彩明丽,与汉白玉栏杆、青石台基形成对比。
 📜 **二、历史沿革与功能**
 **建造背景**: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与漪澜堂同期建成,是乾隆仿江南金山寺“寺包山”意境的组成部分,初为帝后登岛休憩、观湖的枢纽。
 **功能演变**:  
   **清代**:兼具防御性城关与观景台功能,登楼可东眺景山、西瞰五龙亭,乾隆曾题诗《五律·倚晴楼》赞其“曦光漾御水,峰色罨皇城”。
   **现代**:作为北海公园核心景观,2019年随漪澜堂修缮工程同步修复,现为开放游览点。
 🎨 **三、文化意义与景观价值**
1. **园林艺术典范**  
    **借景手法**:楼阁位置经精心设计,框景视角囊括白塔倒影、湖心游船及北岸建筑群,实现“一楼览尽太液秋”的视觉效果。
    **时空隐喻**:与分凉阁东西对峙,象征“晨昏晴雨”——倚晴楼迎朝霞,分凉阁纳暮色,呼应乾隆诗中对四时景致的咏叹。

2. **历史事件印记**  
    2015年曾作为北京市古建消防演习场地,模拟火情扑救过程,凸显其文物安全保护的重要性。
    2024年雪后景观广受关注:琉璃瓦覆雪、朱栏映素白,成为摄影热点,再现“春雪既沾渥,山楼欣倚晴”的诗画意境。






沿着北海公园湖边,原来想爬上前往北塔,考虑到朝拜永安寺的路线出现倒置,只有夺走段路,来到永安寺正门!






山脚之下的“ 永安 寺”,位于 北海 公园琼华岛南坡,清顺治八年(1651年),在前殿废殿的基址上建起了一座藏式白色喇嘛塔,并在塔前建寺,从此,琼华岛又名白塔山,寺称白塔寺。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重修后,更名 永安 寺。该寺依山就势而筑,共分三进三上殿宇,前殿名为“法轮殿”,殿前左右设有钟、鼓亭,殿内供释迦牟尼佛像。中殿“正觉殿”、上殿“ 普安 殿”(白 塔下 ),原为喇嘛诵经之所。白塔立于琼岛中心,坐北面南,为 永安 寺的最高点。塔以南依次有善因殿、 普安 殿、正觉殿、法轮殿、山门、牌坊,从山顶延伸至山下,岛与岸之间有 永安 桥相连。


“堆云”牌坊,在牌坊北侧有一对石 狮子 ,奇怪的是这对石 狮子 头朝北, 北京 人有句话“ 永安 寺的 狮子 -- 头朝里”,说的就是这儿。














永安寺位于北海白塔山南麓。始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是清世祖福临应西藏喇嘛恼木汗之请修建的名白塔寺。初建时,寺内建筑有正觉殿、普安殿、圣果殿、宗镜殿、转角房、顺山房和白塔。正觉殿为山门。乾隆六年(1741年)改称永安寺。乾隆八年(1743年)对永安寺进行扩建,增设法轮殿、钟楼、鼓楼和永安寺山门,乾降十六年(1751年),又增建善因殿及引胜、涤霭二亭。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于二亭内各立一碑,分别镌刻乾隆御制《白塔山总记》和《白塔山四面记》。永安寺是一组反映宗教文化的建筑群落。它依山就势而建,高低错落,色彩斑娜,蔚为壮观。由于历史的原因,寺内的部分建筑已毁,造像亦已无存。1993年,公园管理处对永安寺进行了全面修算,并复原了寺内原有的全部建筑和造像,使永安寺再现了当年的风彩,






法轮殿是永安寺最主要的殿堂,内供释迦牟尼佛,八大菩萨和十八罗汉像。

















乾降十六年(1751年),又增建善因殿及引胜、涤霭二亭。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于二亭内各立一碑,分别镌刻乾隆御制《白塔山总记》和《白塔山四面记》。
   北海公园永安寺内的**涤霭亭**,是清代乾隆时期建造的重要文物载体,与东侧的引胜亭对称布局,共同构成琼华岛登山景观序列的核心节点。以下从建筑形制、历史功能、碑刻价值及游览要点等方面系统介绍:
 🏯 **一、位置与建筑特色**
1. **地理定位**  
   涤霭亭位于永安寺中轴线西侧,法轮殿以北,与东侧的引胜亭呈东西对称布局,二者共同拱卫龙光紫照牌坊。  
    作为登山路径的起点,亭后通过叠石假山连接云依亭、正觉殿等建筑,形成“亭-石-殿”的空间递进。

2. **建筑形制**  
   **结构**:八角攒尖顶,黄琉璃筒瓦绿剪边,直径约5.25米。檐下设一斗二升交麻叶头斗拱,额枋绘苏式彩画,基座为汉白玉栏杆环绕。  
   **工艺细节**:亭体比例精巧,彩画以山水花鸟为主题,体现乾隆时期宫廷园林的雅致风格。
 📜 **二、历史沿革与核心文物**
 **建造背景**: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增建,初为帝后登山休憩点,兼具景观标识功能。  
**核心文物——碑刻**:  
   **《塔山四面记》碑**:亭内立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御碑,碑文由乾隆亲撰并书,全文以汉文镌刻,详述白塔山(琼华岛)东、西、南、北四向的景观布局与造园意境。  
   **内容价值**:碑文不仅记录北海山水建筑,更阐释“借景造园”理念,如“南眺三海烟波,北瞰层峦叠翠”,是研究清代皇家园林思想的一手史料。
🎨 **三、文化意义与景观功能**
1. **园林空间枢纽**  
    与引胜亭形成“一文一景”对应:引胜亭《白塔山总记》述历史沿革,涤霭亭《塔山四面记》聚焦空间景观,共同构成琼岛的历史地理“双碑”体系。  
   登山视角:亭西侧设观景平台,可西望太液池、五龙亭,北览静心斋,是拍摄“白塔倒影”的经典机位。

2. **宗教与皇权象征**  
    亭名“涤霭”寓意“涤荡尘霭,澄明心境”,呼应永安寺的藏传佛教氛围;碑文落款钤“乾隆御笔”印,彰显帝王对园林的绝对主导权。















北海公园永安寺内的**引胜亭**,是清代乾隆时期建造的重要文物载体,与西侧的涤霭亭对称布局,共同构成琼华岛登山景观序列的核心节点。以下从建筑形制、历史功能、碑刻价值及文化意义等方面系统介绍:
 🏯 **一、位置与建筑特色**
1. **地理定位**  
    引胜亭位于永安寺中轴线东侧,法轮殿以北,与西侧的涤霭亭东西对称,共同拱卫龙光紫照牌坊。  
    作为登山路径的起点,亭后通过叠石假山连接云依亭、正觉殿等建筑,形成“亭-石-殿”的空间递进。

2. **建筑形制**  
    **结构**:八角攒尖顶,黄琉璃筒瓦绿剪边,直径约5.25米。檐下设一斗二升交麻叶头斗拱,额枋绘苏式彩画,基座为汉白玉栏杆环绕。  
    **工艺细节**:亭体比例精巧,彩画以山水花鸟为主题,体现乾隆时期宫廷园林的雅致风格。
 📜 **二、历史沿革与核心文物**
 **建造背景**: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增建,初为帝后登山休憩点,兼具景观标识功能。  
 **核心文物——《白塔山总记》碑**:  
   **碑刻内容**:亭内立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御碑,碑文由乾隆亲撰并书,以汉、满、蒙、藏四种文字分别镌刻于碑身四面,总述北海白塔山(琼华岛)的历史沿革、地理格局及造园理念。  
  **历史价值**:碑文详述琼华岛自辽金至清代的开发变迁,强调其“方隅曲折”“高下窈窕”的园林特色,并揭示乾隆仿唐代柳宗元“永州八记”创作《塔山四面记》的意图,为研究清代皇家园林思想的一手史料。

























建于清代初期,原为清朝皇帝偶临白塔山,处理政事和接见大臣的地方。











北海公园永安寺内的**正觉殿**是该寺庙建筑群中的核心殿堂之一,兼具宗教功能与建筑艺术价值。以下结合历史沿革、建筑特色、宗教内涵及文化意义进行系统解析:
🏯 **一、历史沿革与定位**
1. **建造背景**  
    正觉殿始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初为永安寺(时称白塔寺)的山门殿。  
    乾隆八年(1743年)扩建永安寺时,正觉殿被调整为第二进主殿,地位仅次于法轮殿。  
2. **功能演变**  
    **清代**:帝后登山礼佛的中转休憩点,兼具宗教仪式场所功能。  
   **现代**:1993年永安寺大修中,殿内造像按历史原貌复原,现为开放参观的核心景点。  




殿内供奉未来佛弥勒和护法韦驮。





北海公园永安寺内的**普安殿**是藏传佛教建筑群的核心殿堂之一,也是琼华岛登山序列的重要节点。以下从历史沿革、建筑特色、宗教内涵及文化价值等方面系统解析:
🏯 **一、历史沿革与功能定位**
1. **建造背景**  
    普安殿始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与永安寺(初名白塔寺)同期建造,乾隆年间重修后成为寺内第三进主殿。  
    **殿名寓意**:“普安”取自“普度众生,护国安民”,体现清廷以佛教巩固统治的政治意图。  

2. **功能演变**  
    **清代**:原为喇嘛诵经礼佛之所,帝后登琼华岛礼佛时在此休憩并举行仪式。  
    **现代**:1993年永安寺大修后对外开放,现为展示藏传佛教文化的重要空间。
普安殿是**汉藏艺术交融的实体见证**:  
 **宗教上**:以“师徒三尊”像凝聚格鲁派正统,承载清帝国边疆治理的宗教智慧;  
 **建筑上**:庑殿黄瓦统摄琼岛轴线,苏式彩画勾连山湖四季,成就“移步换景”的视觉高潮;  
 **人文上**:从帝后焚香的经堂到市民赏花的庭院,铭刻北京城“寺塔千年叠影深”的文化记忆。  













       白塔建于清初顺治八年(1651),塔高35.90米。 清康 熙十八年(1679)及雍正八年(1730)均因地震裂缝而重修过。嗣后历年都进行过修葺,1964年进行过加固大修;1976年 唐山 地震波及 北京 ,塔上“十三天”被震毁;1977年修复;2005年对白塔及琼华岛古建筑群进行了近百年来最大规模的修缮。
塔前的善因殿是乾隆十六年(1751)添建,亭为重檐,上层圆顶筒瓦、板瓦、宝顶均为铜质鎏金。下层方檐为琉璃制品,墙面用455块塑有佛像的琉璃砖镶砌而成,南面为铜制的四扇隔扇门,里面曾供奉“大威德金刚神像”一尊。
白塔建成后曾在塔后设有高大的“五虎杆”和铜铁质信炮,驻过亲兵。






北海公园琼华岛顶的**善因殿**是一座极具宗教与艺术价值的琉璃佛殿,与白塔共同构成北海天际线的核心。以下从建筑特色、宗教内涵、历史演变及参观要点全面解析
       
**二、宗教内涵:密宗护法的神圣空间**
#### **主尊造像**
**大威德金刚**(Yamāntaka):  
  殿中央供奉九头三十四臂十六足密宗护法神,蓝肤赤发,脚踏魔众(原像为铜鎏金,现存为1980年代重塑泥塑彩绘)。  
  - **象征意义**:  
    ▶ 九头代表“九部佛经”,中央牛头震慑阎罗王;  
    ▶ 三十四臂持金刚杵、嘎巴拉碗等法器,象征智慧破除三十四种烦恼;  
    ▶ 十六足镇压八天王与八女明王,喻示佛法无边。  
    **殿名深意**  
“善因”取自《华严经》“世间种种善因果”,暗喻乾隆以佛法护佑国祚:  
 东门额题“善因殿”,西门悬“证功德水”(呼应白塔山泉水脉),构成“修善因→证功德”的修行闭环。




白塔四周有汉 白玉 石栏环绕,塔身正南面是“时轮金刚门”,也叫壶门式眼光门,中间为木质红底金字的“时轮咒”,即所谓“十相自在图”,有“吉祥如意”之意,周围有西番莲花饰。天盘上铸有浮雕的 八宝 图案,均有吉祥寓意。
这座白塔因何而建呢?白塔是一座佛教的藏式喇嘛塔,据建塔石碑记载,在清朝初年:“有西域喇嘛者,欲以佛教阴 赞皇 猷,请立塔寺,寿国佑民",这项提议得到了顺治皇帝的恩准,于是修建了白塔。清代是比较推崇佛教的,而藏传佛教认为, 北京 皇城是一座大威德金刚的坛城,坛城的中央正是琼华岛,在此处建塔可寿国佑民,因此清代朝廷多次在此举行盛大的佛教活动。除了“寿国佑民”,白塔还有一个作用就是“镇海”。 北京 关于海眼的传说不少,据说在白 塔下 面也有一个海眼,为防止海眼发作,为 北京 带来水患,必须将它镇住,于是在塔前建一附属建筑,是一座小殿,名曰“善因殿”。殿内供有铜质镏金“大威德金刚”佛像,俗名“镇海佛”,可惜的是佛像于 W G 中被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