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质古建筑群--故宫博物院

作者:祥云游翁 显示图片

         故宫博物院(紫禁城)作为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1420年建成),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质古建筑群,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以下结合历史、建筑精华与实用信息,为你提供深度游览指南:
🏰 **一、故宫核心概况**
1. **历史与地位**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历经24位帝王,见证近600年历史,1925年辟为博物院。
  **建筑规模**:占地72万平方米,房屋8700余间,10米高宫墙与52米宽护城河环绕,体现“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礼制。

2. **建筑哲学** 
  **天人合一**:三大殿8.13米台基象征《周易》八卦;东西六宫对应“六合”方位。
  **五行五色**:黄瓦(土)、红墙(火)、青绿彩画(木)、白台基(金)、玄色铺地(水),构建五行相生体系。
  **数字密码**:太和殿面阔11间(阳数之极),进深5间(五行),脊兽11尊(九五至尊+天地护法)。
 🗺️ **二、必游路线与核心景点**
 **🚶 经典路线推荐**
 **中轴线速通版(2-3小时)**  
  **午门**(正门,“明三暗五”门洞设计)→ **太和殿**(金銮殿,35米高金丝楠木大殿)→ **中和殿**(皇帝典礼前休憩处)→ **保和殿**(殿试考场,殿后藏250吨云龙石雕)→ **乾清宫**(“正大光明”匾藏密诏处)→ **坤宁宫**(萨满祭神+皇帝洞房)→ **御花园**(皇家园林)→ **神武门**(出口)。
**深度文化线(4-6小时)**  
  中轴线 + **西六宫**(翊坤宫慈禧寝宫、储秀宫玻璃画) + **东六宫**(景仁宫青铜器馆) + **珍宝馆**(宁寿宫区,含九龙壁、大禹治水玉雕) + **钟表馆**(18世纪西洋机械钟)。
 🌟 **核心建筑亮点**
 **太和殿**:金砖墁地(29道工序烧制),藻井悬4.5吨轩辕镜,传说可辨“真命天子”。
 **乾清宫**:暖阁暗藏避险密道,九间房象征“九五之尊”。
 **珍宝馆**:必看乾隆25方宝玺、金嵌珍珠天球仪、珍妃井。
 ⚠️ **三、实用攻略与贴士**
1. **票务与开放** 
  **预约**:全网实名预约(官网/微信公众号),提前1-7天购票,现场刷身份证入馆。
  **票价**:旺季(4-10月)60元,淡季40元;珍宝馆/钟表馆各10元。
  **时间**:旺季8:30-17:00(16:00停入),淡季8:30-16:30(15:30停入);**周一闭馆**。

    故宫午门作为紫禁城的正门,不仅是明清两代皇家威严的象征,更是中国古代建筑礼制与工艺的集大成者。以下从建筑形制、功能仪式及文化内涵等角度全面解析:
🏯 **一、建筑形制与布局**
1. **历史沿革**  
    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顺治四年(1647年)和嘉庆六年(1801年)两次重修,至今保留明代主体结构。
    通高37.95米,平面呈“凹”字形,沿袭唐含元殿、宋丹凤门形制,源自汉代门阙演变。

2. **结构设计**  
    **“五凤楼”形态**:北面主楼面阔九间(象征“九五之尊”),重檐庑殿黄瓦顶;东西延伸雁翅楼各13间,末端设重檐攒尖顶阙亭,整体如凤凰展翅。
    **“明三暗五”门洞**:正面可见三门,东西城台内侧藏两掖门,从背面可见五门。门洞走向迂回:掖门先东西向延伸,再北折出城台。





         太和殿广场是紫禁城外朝的核心空间,也是中国古代皇家礼仪的至高象征。以下从空间布局、功能设计、建筑特色及文化内涵等多维度综合介绍:
🏛️ **一、空间布局与规模**
1. **位置与结构** 
  位于紫禁城南北主轴线上,北接太和殿,南连太和门,东、西两侧分别矗立体仁阁与弘义阁,形成封闭式矩形广场。
  **面积达3万平方米**(相当于故宫总面积1/24),可容纳近7万人,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宫殿广场。

2. **地面设计玄机** 
 **15层青砖铺地**:采用“横七竖八”交错铺设15层海墁青砖,既防刺客挖地道,又增强地面承重力。
 **200块白石仪仗墩**:均匀嵌入地面,为典礼时仪仗队站位标记,引导视线聚焦太和殿。
 🎭 **二、功能与历史仪式**
1. **国家级典礼场所** 
  **三大节庆**:元旦、冬至、皇帝寿辰(万寿节)时,皇帝于太和殿接受百官朝贺,广场上列队文武官员,按品级分18班站立,行四拜礼,鸣鞭奏乐。
  **其他大典**:登基、大婚、命将出征等仪式也在此举行,如1908年溥仪登基典礼。

2. **明朝“御门听政”** 
  明代皇帝每日拂晓在太和门(广场南端)处理政务,清代移至乾清门。
 🏗️ **三、建筑特色与陈设**
1. **主体建筑群** 
 **体仁阁与弘义阁**:东西对称,重檐庑殿顶,高25米。体仁阁曾为缎库,弘义阁为银库,象征文武治国之道。
 **太和门前铜狮**:紫禁城最大铜狮,雄狮踏绣球(象征皇权),雌狮戏幼狮(象征子嗣昌盛),周身45个铜疙瘩寓意“九五至尊”。
2. **礼制与实用陈设** 
  **防火系统**:广场陈列鎏金铜太平缸(原308口),冬季缸底石座生火防冻,水备灭火。
  **象征性器物**:
  **日晷与嘉量**:东南设日晷(计时),西南置嘉量(标准量器),彰显皇权规范时空。
  **铜龟铜鹤**:丹陛上陈设,大典时腹内燃香,吐烟寓意“江山永固”。





   太和 门前有面积约26000平方米的广场,内金水河自西向东流过,河上横架五座石桥,称为内金水桥。

   内金水桥,位于太和门前的五座石桥。明初所建,内金水河经此通过。桥为单拱式,居中一座为御路桥,供皇帝通行,桥长20余米,宽约6米,两侧汉自玉栏杆,栏杆柱头雕云龙纹饰,为五桥之首。其东西两侧各有桥两座,长宽依次递减,柱头为二十四气纹饰,为王公大臣,文武官员通行之桥







“金水”的“金”字,其实是说明这条河的源头的。古时的人们把金木水火土五行和五个方位结合起来,这“金”就代表了“西”。“金水”实则是说明这条河是打西边来的,源头在西边。 比如 故宫里的这条“内金水河”,就是引自 北京 西郊玉泉山水注入的。据《日下旧闻考》载:”白虎水为玉河,出玉泉山,径大内,出都城,注通惠河。““金水”通俗讲就是从西边流过来的水!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紫禁城三大殿之首,也是中国古代皇权至高无上的核心象征。以下结合建筑形制、功能仪式及历史细节深度解析:
🏯 **一、核心数据与建筑地位**
 **建造历史**  
  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历经5次火灾重建,现存为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重建。
  **名称演变**:明初称奉天殿 → 嘉靖改皇极殿 → 清顺治定名太和殿(取《周易》"保合太和"之意)。
 **建筑规格**  
   殿高35.05米(紫禁城最高建筑),面阔11间(63.96米),进深5间(37.2米),重檐庑殿顶(最高等级屋顶)。
   **殿前广场**:3万平方米,可容7万人朝贺。
 🐉 **二、建筑结构与象征密码**
1. **材料工艺**  
    **金丝楠木柱**:72根巨柱支撑(现存为松木包楠木),中央6根沥粉贴金蟠龙柱直径1.06米。
   **金砖墁地**:4718块苏州御窑金砖(敲之如金石声),需29道工序烧制2年,铺地时桐油浸透。
   **琉璃瓦**:二样黄琉璃瓦(仅次于天安门规格),殿顶正脊重达43吨。

2. **空间象征**  
    **数字密码**:面阔11间(突破"九五之尊"的9间,因康熙扩建时两侧加"夹室"但不计为正式开间)。
    **藻井轩辕镜**:穹顶盘龙衔珠藻井悬4.5吨铜胎轩辕镜,传说真命天子居其下则镜不落(袁世凯称帝时因心虚移走龙椅)。
    **脊兽之最**:10只屋脊兽(全故宫唯一),依次为:龙、凤、狮、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雷神化身)。
👑 **三、核心功能与历史场景**
1. **国家典礼**  
    **登基大典**:明清24帝在此即位(如康熙8岁登基、溥仪3岁登基)。
   **三大节庆**:元旦、冬至、万寿节(皇帝生日)接受百官朝贺。
   **重要仪式**:命将出征(如乾隆平定大小金川)、册立皇后、颁诏天下。

2. **政治空间**  
    **御门听政**:明代皇帝曾在此理政,清代移至乾清门。
   **殿试传胪**:科举殿试后在此唱名公布三甲(但殿试考场在保和殿)。
📜 **六、近代变迁与保护**
- **1915年**:袁世凯称帝时拆改宝座,去除匾额满文。
- **1925年**:随故宫博物院开放,首展清代帝后画像。
- **2016年**:启动百年大修,采用传统工艺修复彩画、瓦件。


太和 门面阔9间,进深4间,建筑面积约为1300平方米。其建筑结构为重檐歇山顶,下有汉 白玉 基座,梁枋等构件上施以和玺彩画。 太和 门左右各设一门,东侧为昭德门(明代称弘政门),西侧为贞度门(明代称宣治门)。


太和 门在明代是“御门听政”之处,皇帝在此接受臣下的朝拜和上奏,颁发诏令,处理政事。清代初年的皇帝也曾在此赐宴,后来“御门听政”改在乾清门。顺治元年(1644年)九月,满族统治者定 鼎 北京 后的第一个皇帝福临即在 太和 门颁布大赦令。



丹陛石又称陛阶石,是古代宫殿门前台阶中间镶嵌的那块长方形大石头。电视剧中,建文帝朱允炆为什么放着两侧平整的台阶不走,非得走中间这条崎岖不平的路呢?那是因为,这是皇帝的专属御路,是 中国 帝王身份的象征。只有皇帝,或者经皇帝同意的有资格的大臣才能从两侧走。
丹陛石名字的由来,也有一定讲究。“丹”者红也,“陛”原指宫殿前的台阶。《羲训》中说:陸升高阶也,就是说特别高的台阶叫做“陸”。皇帝所居宫殿的台基最高,所以殿前的台阶就叫做“陛”,因此臣子都成皇帝为“陛下”,意思其实就是说自己在台阶之下向皇帝禀报事情。在古代,宫殿前的台阶大部分都会被粉饰成红色,以示庄严,所以这块石头就被称之为“丹陛石”。


太和 门丹陛石上有九条龙‌。这块丹陛石位于 太和 门前,是一块巨大的汉 白玉 雕刻,上面雕刻着九条游龙,堪称故宫龙雕之最‌。这块石雕长16.57米、宽3.07米、厚1.7米、重达200吨,来自 房山 大石窝。在没有吊车、装载机等机械设备的年代,明代朝廷征调民夫2万余人,利用冬季结冰的路面,用骡马拖拉装载巨石,耗时28天将其运至京城‌。






雄狮挺胸,右前爪下有一个缠绕绶带的镂空绣球,散发着寰宇置于掌控的气势。雌狮低视,左前爪下逗弄幼崽,幼狮仰面朝天,口含雌狮爪尖,十分有趣,寓意子嗣昌盛。威猛的雄狮含带一丝顽皮,雌狮显示至上的母爱。造型流畅生动,就连须弥座的铜雕花纹,也细致得无以复加,反而显得有些繁琐。这对大铜狮是故宫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负责镇守皇宫,辟邪驱恶。同时也显示了清朝铸铜工艺的高超水准。



太和 门前的这对狮子体格最为庞大,堪称 中国 现存最大的铜狮,也是故宫当中唯一没有鎏金的铜狮。两个狮子的体格大小略有差异,大约在二、三十厘米之间。狮子雄师古今,使得空旷的 太和 门广场更为空疏。这种独具 中国 古建筑风格的陈设显示了宫廷的奢华和帝王的威仪。由于年代的久远,狮身有不少修补过的小方块,犹如岁月的沧桑泪痕。
明朝规定,文武官员每天拂晓,要到奉天门早朝,皇帝也亲自来受朝拜和处理政事,这叫御门听政。把铜狮置于 太和 门的两旁,一方面最高权力可以对大臣们显示威严,一方面使统治者的强力形象深入人心。





太和 门广场东侧的青铜狮子后面摆放着一个汉 白玉 石亭,样子是佛龛形的,人称“空庙无神”,它叫诏书亭,皇帝颁发证书时,要先将诏书放在这个亭子里。



西侧摆放的是一件汉 白玉 制成的宝匣式石匮,其造型酷似玉玺,上刻蟠龙纽,纽下还巧妙地设有穿孔。传说其内曾放置谷物,被视为国家的吉祥象征。













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东角门,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弘政门,清顺治二年(1645年)始名昭德门。昭德,意为彰明美德光绪十四年(1888年)毁于火,次年重建。明代为选拔国家礼仪官员即考选鸿胪之地。清代为侍卫催宿处。





太和门后面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紫禁城三大殿之首,也是中国古代皇权至高无上的核心象征。以下结合建筑形制、功能仪式及历史细节深度解析:
🏯 **一、核心数据与建筑地位**
 **建造历史**  
  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历经5次火灾重建,现存为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重建。
   **名称演变**:明初称奉天殿 → 嘉靖改皇极殿 → 清顺治定名太和殿(取《周易》"保合太和"之意)。
 **建筑规格**  
  殿高35.05米(紫禁城最高建筑),面阔11间(63.96米),进深5间(37.2米),重檐庑殿顶(最高等级屋顶)。
  **殿前广场**:3万平方米,可容7万人朝贺。
 🐉 **二、建筑结构与象征密码**
1. **材料工艺**  
    **金丝楠木柱**:72根巨柱支撑(现存为松木包楠木),中央6根沥粉贴金蟠龙柱直径1.06米。
    **金砖墁地**:4718块苏州御窑金砖(敲之如金石声),需29道工序烧制2年,铺地时桐油浸透。
    **琉璃瓦**:二样黄琉璃瓦(仅次于天安门规格),殿顶正脊重达43吨。

2. **空间象征**  
    **数字密码**:面阔11间(突破"九五之尊"的9间,因康熙扩建时两侧加"夹室"但不计为正式开间)。
    **藻井轩辕镜**:穹顶盘龙衔珠藻井悬4.5吨铜胎轩辕镜,传说真命天子居其下则镜不落(袁世凯称帝时因心虚移走龙椅)。
    **脊兽之最**:10只屋脊兽(全故宫唯一),依次为:龙、凤、狮、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雷神化身)。
 👑 **三、核心功能与历史场景**
1. **国家典礼**  
    **登基大典**:明清24帝在此即位(如康熙8岁登基、溥仪3岁登基)。
    **三大节庆**:元旦、冬至、万寿节(皇帝生日)接受百官朝贺。
   **重要仪式**:命将出征(如乾隆平定大小金川)、册立皇后、颁诏天下。

2. **政治空间**  
    **御门听政**:明代皇帝曾在此理政,清代移至乾清门。
    **殿试传胪**:科举殿试后在此唱名公布三甲(但殿试考场在保和殿)。




太和 殿俗称金銮殿,为 中国 古代宫殿建筑之精华,东方三大殿之一, 中国 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位于 北京 故宫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 太和 殿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称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 太和 殿。 太和 殿在明代初建时的木作负责人是蒯祥。该殿自建成后屡遭焚毁,又多次重建,现处建筑为 清康 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 太和 殿是明清两代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物,堪列 中国 古代建筑之首


太和 殿庄严巍峨,面阔十一间,进深五间,长64米,宽37米,建筑面积2377.00平方米,高26.92米,连同台基通高35.05米。殿前有宽阔的平台,称为丹陛,俗称月台。月台上陈设日晷、嘉量各一,铜龟、铜鹤各一对,铜鼎18座。龟、鹤为 长寿 的象征。日晷是古代的计时器,嘉量是古代的标准量器,二者都是皇权的象征。殿下为高8.13米的三层汉 白玉 石雕基座,周围环以栏杆。栏杆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龙头,每逢雨季,可呈现千龙吐水的奇观。 太和 殿之上为建筑形式最高的重檐庑殿顶,屋脊两端安有高3.40米、重约4300公斤的大吻。





太和 殿是用来举行各种典礼的场所,实际使用次数很少,明清两朝24个皇帝都在 太和 殿举行盛大典礼,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清初还曾在 太和 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它是皇权的象征,因而在各种形式上都刻意追求,以示与众之不同。



          龙椅摆放在宫廷正殿明间的中心或显要位置,天无二日,国无二君,因此宝座多单独陈设,很少成对。在宝座的背后一般还要放置一个较大的带座屏风,两边放置甪端、香筒、仙鹤蜡扦[qiān]之类的器物,显得格外庄严、肃穆。古时以南面为尊。为体现帝王君临天下的威仪,宝座的摆放方向一般面南背北,以便帝王接受臣子“北面侍君”的大礼。
     宝座两侧对联上书:帝命式于九围,兹惟艰哉,奈何弗敬;天心佑夫一德,永言保之,遹求厥宁。表明帝王受天命治理天下,道路艰难,但是无论如何都要保持对上天的尊敬,行政要符合天道运动规律,上天基于帝王德行庇佑佑帝王天下昌盛,以德治遏制人心的泛滥,天下才能安宁。
宝座前有四个香几,上摆四支三足香炉,皇上升殿时,炉内会焚檀香,使得金銮殿烟雾缭绕


史料记载,这块匾额原为乾隆御笔,匾词为“建极绥(suí)猷[yóu]”,曾在袁世凯时被撤下,后下落不明,如今的这块是故宫为恢复“康乾盛世”风貌规划维修时,根据清宫所存《清朝皇室写真》中1900年 太和 殿的旧照片 成功 复制的。


太和 殿中有6根蟠龙金柱,分为两排,东西各3根。每根金柱高12.7米,直径1.06米,点缀著 太和 殿宏伟的空间。金柱上各绘制1条巨龙,龙身缠绕全柱,龙头昂首张口。每根柱子的下方均绘有海水江崖纹,汹涌的海浪拍打礁石,激起层层浪花,烘托出巨龙升腾的磅薄气势。
太和 殿内有甪端一对、宝象一对。甪端为古代想象中的神兽,能日行一万八千里,通晓四方语言。有甪端护卫在侧,显示皇帝为有道明君,身在宝座而晓天下之事,做到四海来朝,八方归顺,护佑天下太平。而宝象兼有护卫君主及礼仪功能,亦象征太平盛世象征。




        故宫 太和 殿外的铜龟、铜鹤、日晷、嘉量,被称为 太和 殿外四大宝。
        古人对于鹤异常崇拜,代表了一种成仙的愿望。在 太和 殿前放置仙鹤,也是希望自己可以得道成仙。鹤的后面是一只龙头龟,龙头龟相传是龙的儿子,是富贵 长寿 的代表。因为他们都是祥瑞的动物,摆放在这里就有千秋万代的含义。龟和鹤实际作用是香炉,举行大朝礼时用来燃香。在龟和鹤的背部有一个盖子,可以往里面添加香料,香烟从龟鹤的嘴里面溢出,神秘且庄严。

中国 古代标准量器,嘉量在右,方形,铜鉴金,贮於单檐歇山式汉 白玉 石亭屋之内。亭下汉 白玉 石底座。上部雕云气万字和海水江崖纹饰,下部为须弥基座。这件嘉量铸于乾隆九年(1744年)。器上有包括斛[hú]、斗、升、合、龠[yuè]五种容量单位的刻度。上部为斛,底部是斗,左边的量耳为升,右边的量耳上截是合,下截为龠。这五种单位的进位关系是:一斛等于十斗,一斗等于十升,一升等于十合,一合等于两龠。表明度量衡定,天下一统。


 



太和 殿殿前两侧对称设鹤、龟各一。鹤自古以来是 长寿 的象征,龟则是 长寿 和吉祥的象征,两者均寓意帝王江山长久稳固。




太和 殿殿前两侧对称设鹤、龟各一。鹤自古以来是 长寿 的象征,龟则是 长寿 和吉祥的象征,两者均寓意帝王江山长久稳固。




中国 古代利用日影测定时刻的计时器。此日晷的昇盘是上下两面分别刻有刻度的圆盘,由汉 白玉 石制成,晷针为铁制,垂直于晷盘,各座呈正方形,用四根石桂支撑。犀盘倾斜地放置在晷座上,盘面平行于赤道面,昇针指向南、 北极 。晷针投影随太阳的运转而移动,异盘上的刻度根据投影的位置表示时间。从春分到秋分的半年里,看晷盘朝上一面(即赤道以北)的刻度,从秋分到来年春分的半年里,看释盘朝下一面(即赤道以南)的刻度。宫殿前设置日异,象征皇帝拥有向天下万民授时的最高权力






铜缸、铁缸是宮中的防火设备之一,贮满清水,以备灭火时用。每到冬季小雪节气至湖年惊蛰,在缸外套上棉套,缸上加盖,气温低时,缸下烧炭加温,以防缸水冻结。紫禁城内现存最早的缸为明弘治年间铸造。明代的缸两耳均加素面铁环,样式上奢下敛,古朴 大方 。清代的缸两耳多加兽面环,腹大口收。宫中现设大小铜、铁、樂金铜缸共二百余口,其中鎏金铜缸22日口,分别陈设在 太和 殿、保和殿乾清门和乾清宫两边。










栏杆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龙头,每逢雨季,可呈现千龙吐水的奇观。













皇帝在 太和 殿参加盛大典礼或朝会前,接受执事官员们朝贺的场所。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华盖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中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始名中和殿。“中和”出自《礼记》,意即凡事做到不偏不倚,恰如其分。中和殿平面呈正方形,殿顶正中安鎏金宝顶。殿内宝座上方悬挂乾隆帝御笔“允执厥中”匾,寓意施行中正之道,才能治理好国家。
皇帝参加祭祀活动的前一天在这里阅视祝文,去往先农坛举行亲耕仪式前在此查验种子和农具,十年纂修一次的皇帝家谱〈玉牒〉修好后,在此阅视,并举行隆重的存放仪式。


中和殿平面呈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为3间,四面出廊,金砖铺地,建筑面积580平方米。屋顶为单檐四角攒尖,屋面覆黄色琉璃瓦,中为铜胎鎏金宝顶。12扇门,东、北、西三面扇门各4扇,门前石阶东西各一出,南北各 三出 ,中间为浮雕 云龙 纹御路,踏跺、垂带浅刻卷草纹。明清两朝,在 太和 殿举行各种大典前,皇帝先在中和殿小憩,并接受执事官员的朝拜。皇帝亲祭时,前一日要在中和殿阅视祝文。


中和殿的“允执厥(jué)中”。中和殿位于 太和 殿、保和殿之间。中和殿是皇帝去 太和 殿大典之前休息并接受执事官员的朝拜的地方。也是三大殿中唯一可供皇帝静静的思考的地方。中和殿的匾额为四个大字“允执厥中”,乃乾隆御笔。
允执厥中:允是诚信的意思;执是遵守的意思;厥就是其;中的意思为中正。“允执”就是平心静气、静观执守,不离自性。这个成语的意思就是指言行不偏不倚,符合中正之道。典出《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是舜告诫禹的话:人心危险难安,道心幽微难明,只有精心一意,诚恳地秉执其中正之道,才能治理好国家。


中和殿的内部空间相对较为紧凑,然而却布置得规整有序。地面同样铺就着能够清晰映照人影的“金砖”,当双脚踏足其上,仿佛能够听到来自历史深处的悠悠回响。殿堂的正中央摆放着一座造型典雅 大方 的宝座,宝座之上装饰着华丽精美的龙纹图案,虽说不如 太和 殿的金龙宝座那般气势恢宏、磅礴大气,却也散发着皇家独有的尊贵气息。宝座的两侧,陈设着一些古朴庄重的礼器,它们静静地无声诉说着皇家礼仪的森严与繁杂


中和殿内宝座前左右两侧的两只金质四腿独角异兽。它是想像中的一种神兽,传说日行18000里,懂得四方语言,通晓远方之事。放在皇帝宝座两旁,寓意君主圣明,同时为烧檀香之用。放在中和殿地平台两侧的铜薰炉,是用来生炭火取暖的。清代宫中烧用的是上好木炭,叫“红萝炭”。这种木炭气暖而耐烧,灰白而不爆。宝座两旁还放着两乘肩舆,俗称轿子,是清代皇帝在宫廷内部使用的交通工具。帝后在什么场合乘坐什么轿子都有严格规定。肩舆是其中的一种。






保和殿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清乾隆时重修。原名谨身殿,明嘉靖时改名建极殿,清顺治时始称保和殿。“保和”出自《易经》,意为“志不外驰,恬神守志”,也就是神志得专一、保持宇宙间万物和谐,才能福寿安乐,天下太平之意。
殿平面九间,深五间,重檐歇山顶。斗拱纤小,因为举行宴会,故采取减柱措施,使内部空间更显宽敞。大殿全部木构和内檐彩画,均为明代万历年间原物。


故宫三大殿中,保和殿是唯一的既是殿又是宫的宫殿,作为“殿”发挥政治和行政功能,作为“宫”曾经作为明清皇帝居住之所。保和殿于明清两代用途不同。
保和殿于明清两代用途不同,明代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清代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赐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宴,赐额驸之父、有官职家属宴及每科殿试等均于保和殿举行。每岁终,宗人府、吏部在保和殿填写宗室满、蒙、汉军以及各省汉职外藩世职黄册。清顺治三至十三年(1646—1656年),顺治帝曾居住保和殿,时称“位育宫”,大婚亦在此举行。 清康 熙元至八年(1661—1669年),康熙帝亦居保和殿,时称“清宁宫”。二帝居保和殿时,皆以暂居而改称殿名。清代殿试自乾隆年始在此举行


殿内高悬乾隆皇帝的御书匾额: “皇建有极”。“皇建有极”出典于《尚书·周书·洪范》,是指天子立政要有法则,要遵循中道,应不偏不倚,而且,天子制定的法则是天下臣民的最高准则,是天下臣民都必须遵守的。


匾额两旁柱上的对联是:“祖训昭垂,我后嗣子孙尚克钦承有永;天心降鉴,惟万方臣庶当思容保无疆









紫禁城古建筑一般坐落在高高的台基之上。台基凸立于地面之上,有利于建筑本身的稳定及建筑防潮。保和殿的台基做法为 中国 古建筑台基工艺的最高等级,采用三层须弥座叠加而成,俗称“三台”,总高度达8.13。由于台基的核心材料为土,为避免雨水渗入台基内部造成土体松散,台基排水极其重要。三台的每层台基的地面都有着3%—5%的坡度,且中间高、四周低,使得台基地面的雨水能够迅速汇集到端部。每层台基的端部都有栏板,每两块栏板之间都有望柱(即短柱),望柱底部则伸出类似于龙头的石质构件。这个石质的“龙头”称为排水兽,其外形特征属于明代龙生九子之“蚣蝮”。这种龙喜欢吐水,一般立于石桥、 石柱 附近。蚣蝮[fù]所处的高程有利于排水。蚣蝮位于台基望柱(望柱是指栏板之间的立柱)的底部,其嘴部的出水口是整个台基地面的最低点。


古代工匠在铺墁[màn]台基地面时,会考虑排水需要,将地面铺墁成具有不易察觉的微小坡度形式,使得地面离建筑越远,其高程越低。在望柱底部,古代工匠 会安 装蚣蝮,使其仅露出头部,且其尾部作为进水口,嘴部作为出水口,且使其在整个台基的高程最低。这样一来,雨水沿着排水坡度很快汇集到蚣蝮造型位置,并从蚣蝮尾部汇入,从嘴部排出。暴雨时,台基地面的雨水沿着排水坡度很快流向栏板底部位置,汇入蚣蝮尾部的进水口。蚣蝮内部有较大的空间,具有“吸水”功能,能将栏板底部的雨水迅速汇入进水口,避免了雨水在栏板位置的积存。这种凸出在台基侧壁以外的排水兽做法,可以使得雨水向前、向远方排出,形成良好的排水效果,且避免了雨水回流。三大殿的三台一共有1142个蚣蝮造型,在雨季尤其是暴雨时期,几乎每个蚣蝮都能够发挥排水作用,可产生“千龙吐水”的奇观。












保和殿后石雕分为上中下三块,其中最下方的石雕长16.57米、宽3.07米、厚1.70米,重约200吨,是紫榘城中最大的一块,俗称大石难。现有花纹图案为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重新雕刻。大石雕主体雕刻九条蟠龙腾飞于流云之中,下端为海水江崖图案,四周饰以番草纹饰。
大石雕的石料采自 北京 房山 大石窝,距紫禁城80余公里。据记载,当时要运送类似体量的石料,需动用2万民夫遣“早船”拖拽,历时28日才能将石料运到紫禁城。

保和殿后石雕分为上中下三块,其中最下方的石雕长16.57米、宽3.07米、厚1.70米,重约200吨,是紫榘城中最大的一块,俗称大石难。现有花纹图案为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重新雕刻。大石雕主体雕刻九条蟠龙腾飞于流云之中,下端为海水江崖图案,四周饰以番草纹饰。
大石雕的石料采自 北京 房山 大石窝,距紫禁城80余公里。据记载,当时要运送类似体量的石料,需动用2万民夫遣“早船”拖拽,历时28日才能将石料运到紫禁城。



保和殿后阶陛中间设有一块雕刻着云、龙、海水和山崖的御路石,石雕露出地面部分长达16.57m,宽3.07m,厚1.7m,重量超过200吨,是紫禁城内最大的一块石料。雕刻9条巨龙及流云、海水江涯。巨龙以3组品字形自上而下垂直排列,具有浓重的图案趣味,正中雕盘曲的蟠龙,两侧为对称的异龙,姿态各异,皆作嬉珠的动势。这是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块石雕,人们称之为 云龙 石雕。原明朝雕刻,乾隆二十五年(1760) 下令凿去旧有的明代纹饰后重新成的。剔地起突的高浮雕巨龙,起伏错落的流云、海水江涯,与四周缠枝蕃花的边饰构成统一完整的雕刻图案,宛如一块气势雄伟的立体织纹地毯。数以百计的以云层为衬托的龙、凤和火珠望柱栏板相组合的三台玉阶,映衬金碧辉煌的雄伟大殿,构成宫廷建筑上的统一完美的艺术效果。




乾清门为紫禁城内廷的正宫门,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现有建筑为清嘉庆三年(1798年)所建。“乾清”为乾天清正之意。 乾清门外向东西两侧展开琉璃影壁,门前陈设金狮和金水缸,门内 高台 甬路直通乾清宫前丹陛,为皇帝御路。
乾清门是连接内廷与外朝往来的重要 通道 ,在清代又兼为处理政务的场所,清代的“御门听政”、斋戒、请宝接宝等典礼仪式都在乾清门举行。
乾清门的规制明显小于前朝 太和 门。乾清门在清代为康熙皇帝“御门听政”场所,许多重要决策是在乾清门做出的。御门听政是明清皇帝处理军政要务的一种重要会议形式。在这里举行的叫早朝,在 太和 殿举行的朝会,叫做大朝;乾清门则是处理日常朝会。
当听政之日,门中设宝座,辰时(早上7-9点)皇帝御门,户、礼、兵、工、吏各部轮流奏事,然后由皇帝作出决策。清朝康熙在此听政最多,到 咸丰 以后就不在此听政了


乾清门面阔5间,进深3间,高约16米,单檐歇山屋顶,坐落在高1.5米的汉 白玉 石须弥座上,周围环以雕石栏杆。门前 三出 三阶,中开 三门 ,门扉安设在后檐部位,门厅敞亮。

  狮子造型是雄雌一对,雌狮左脚逗弄着小狮子,表示母仪天下,子嗣昌盛;雄狮右脚踏着绣球,象征皇权至上,一统天下。



雌狮左脚逗弄着小狮子,表示母仪天下,子嗣昌盛


雄狮右脚踏着绣球,象征皇权至上,一统天下。



一对鎏金铜狮,仔细观察,这对铜狮子和 太和 门前的石狮子可大不一样。 太和 门前的石狮子,威武雄壮,体现了帝王的威严,而乾清门前的铜狮子,却是耸拉着耳朵,眼睛也被眼皮给盖住了一半,这是因为过了乾清门,就属于后宫了,是皇帝和妃子们居住的地方,铜狮子之所以这么设计,就是要警示后宫的佳丽嫔妃们,要安分守己,不该看的别看,不该听的别听,就是我们经常在古装剧里听到的的后宫不得干政。







乾清门是一座门殿,殿檐下悬有“乾清门”匾。匾为术质、红色边框、蓝底金字。匾名使用两种文字书写,一为汉文,一为满文。




乾清宫始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后儿经焚毁,现有建筑为清嘉庆三年(1798年)重建,现为清代原状陈列。。“乾”是《周易〉中的卦名,代表天。乾清宫在明代为皇帝寝官,请初沿袭明制顺泊帝、康熙帝曾于此居住。自清代雍正帝将寝宫移至养心殿后,乾请宫成为皇帝召见廷臣、批阅奏章、处理日常政务、接见外藩隋臣和岁时受贺、举行妄筵的重要场所。乾清宫义是明清两代皇帝死后的停灵之地,以示“寿终正寝”
所刨秘密建储制存放建储匣之处,匣内藏皇帝选定并御笔亲书的皇位继承人名字。皇帝去世后,经指定的大臣取下匣子共同验证,由秘密选立的皇子即位。



乾清宫作为明代皇帝的寝宫,有暖阁九间,分为上下两层,共置有二十七张床,供后妃进御。由于屋多床多,皇帝每晚的就寝之处除贴身太监外,就再也没有人知道。再加上后妃们侍寝有太监记更限时,俗话说的“皇上不急太监急”正是出于这里。










乾清宫正殿的正中有宝座,宝座上方悬有“正大光明”匾,为清代顺治皇帝御笔亲书。不管是做人做事,还是从商从政,都要正大光明;也渐渐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个共同理念和愿景;顺治也希望,各位官员每天看到它,能够自觉的修正自己行为规范,也真的是用心良苦。而今天悬挂在乾清宫中的是乾隆皇帝的再次临摹。




原名中圆殿,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交泰殿名出自《周易》“乾坤交秦”,意为天地相交,阴阳协和。清嘉庆二年(1797年)因乾请宫失火殃及此处而重建。
殿平面垦方形,上置铜樂金宝质,形式中和殿略同。殿内正中设宝座,宝座后上方悬挂乾降皇帝摹康熙皇帝御笔“ 无为 ”扁,下设乾隆御制《交泰殿铭〉屏风。东侧为 中国 古代计时器铜乖滴漏,西侧为大自鸣钟。清代皇后在千秋(皇后生日)、元旦(春节)、冬至三大节于此接受朝贺。乾降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将二十五方宝叁存放于此。








明代皇后寝官。坤宁宫与前面的乾清宫分别为传统意义上的帝、后寝宫,“乾清”“坤宁”寓意天清地宁即天高明、地博厚。
坤宁宫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现在的坤宁宫为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仿盛京( 沈阳 )清宁宫改建后的样式,门不居中而偏东侧,成为有满族特色的“口袋房”。 清康 熙时将东侧两间用作皇帝大婚的洞房,年幼嶷基的康熙、同治、光绪三帝以及逊帝溥仪均在此大婚。西侧五间为萨满教祭祀神堂,内设安放神像、宝座的环形大炕和制作祭品的煮肉大锅等




坤宁宫,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首位入住坤宁宫的是明仁宗的诚孝昭皇后张氏。张氏出身贫寒,洪武年间被封为燕王朱棣 长子 朱高炽的世子妃。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克 北京 时,崇祯的皇后(周皇后)就是在坤宁宫自杀的。康熙四年(1665年)玄烨大婚时,太皇太后指定大婚在坤宁宫行合卺礼。雍正以后,皇帝移住养心殿,皇后也不再住坤宁宫,坤宁宫实际上已作为专供萨满教祭神的场所。
同治十一年(1872年),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大婚,在坤宁宫举行,共耗费 白银 一千一百万两;光绪十五年(1889年),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大婚,在坤宁宫举行,在国家极为贫困的条件下,仍然耗费 白银 五百五十万两。今在洞房内的装修和陈设,是光绪皇帝大婚时布置的原状。辛亥革命以后,溥仪举行婚礼时,也曾在坤宁宫住过






坤宁门为坤宁宫后台阶下正中面北之门,北通御花园。明初设坤宁门于御花园钦安殿北,即现顺贞门。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坤宁宫后北围廊正中广运门改建,同时将其改称坤宁门并一直延续至清朝。坤宁门曾于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





明代称为宫后苑,清代称御花园。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之后屡有增修,现仍保留初建时的基本格局。全园南北纵80米,东西宽140米,占地面积约12000平方米。园内主体建筑钦安殿为重檐孟顶式,坐落于紫禁城的南北中轴线上,以其为中心,向四周铺展亭台楼阁。园中奇石罗布,古木葱郁,为明清帝后、妃嫔休憩游赏之处。







御花园内多设山石景观,其中倚北宫墙“堆 秀山 ”叠石头手法新颖。据《酌中志》记载,堆 秀山 原为观花殿。观花殿于万历十一年拆去,“垒垛石山子”而成。其山以玲珑湖石为主,间以草木与“小山子”。




御花园陈列的“盆景”赏石,数量约50方(峰),体量多为大中型,陈列形式以孤石为主,可分为岩石、化石两大类,分为造型石、图纹石、色质石三个亚类,概有 灵璧 石、太湖石、 英德 石、珊瑚、笋石、木变石、卵石、钟乳石等约十个石种。









在千秋亭附近有座坐南朝北的一座八角亭,叫四神祠。上面是黄色琉璃瓦八角攒尖顶,黄色琉璃覆钵上的宝珠脊刹,周围有檐廊,柱子之间有可以给游人坐下休息的长凳。檐廊下面的叫做坐凳楣子,上面对应的叫倒挂楣子,一般是在横枋之下,其下是雀替。这里的檐柱上端有华板,但是没有倒挂楣子。
亭内靠南墙砌砖台,是架供案奉安神牌的地方。四神一说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即道教所称的四方之神;一说是风、云、雷、雨神。就亭取八方来看,似仿道教八卦,应和道教有关。







澄瑞亭位于御花园的 西北 ,与御花园 东北 的浮碧亭相互对称呼应,正北为倚园北墙而建的位育斋,正南为千秋亭。建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前檐抱厦为清雍正十年(1732年)所添建。亭的四面原装有护墙板以开门窗,内设斗坛,后拆除。




























在故宫御花园东西两侧有两座外形上几乎一样的亭子,东为万春亭,西为千秋亭。
两亭本为明代嘉靖年间同时建造,但千秋亭于清 咸丰 年间毁于火,后来又重建。可以说千秋亭是对万春亭的复刻,所以造型 构造上基本相同。
千秋亭从远处观看,其外形尤其是顶部,酷似天坛。亭身四面环绕着 白玉 石台 阶、 白玉 石栏板,槛窗和隔扇门的槅心都是三交六椀菱花,梁枋施龙锦彩画,非常赏心悦目。








亭的顶端为重檐攒尖顶,下层檐施单昂三踩斗栱,下层檐以上改成圆形,施单昂五踩斗栱,明代将这种圆攒尖顶,称为“一把伞”式,配以黄琉璃质地的竹节瓦。
亭子的宝顶是由彩色琉璃宝瓶承托鎏 金华 盖组合成的。上圆下方的屋顶取仿“天圆地方”的古明堂形制。亭内天花板绘双凤,藻井内置贴金雕盘龙,口衔宝珠。两亭色彩绚丽,造型精美,可称是宫中亭子之最。



亭子内的天花板外围绘着双凤,藻井内雕有贴金盘龙,盘 龙口 衔宝珠。造型栩栩如生,表现力非常的丰富!


藻井是天花向上凹进为穹窿状的东西,用在寺庙中神佛主像上方或者宫殿中帝王宝座的上方。
中国 古代建筑多用梁架式结构,撑起屋顶,结实是够结实了,缺点是一抬头,看见的就是横七竖八的木头,实在是挺糟心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古代的工匠们就用天花板来遮蔽建筑内部的梁枋等木头构件。而藻井就是天花板上最核心的部分,一般位于皇帝宝座或者佛像的正上方。
本来用天花板直接把木头梁枋一遮就完事了,为什么还要开一藻井呢?原来古代建筑多用木头材料,所以最怕火,古人认为,在天花板上开一藻井,可以防火。藻井一般下部分呈方形,而上部分呈圆形,取“天圆地方”之意;在藻井中通常会雕刻有荷、菱、莲等藻类水生植物,这也是藻井中“藻”字的由来;而藻井中的“井”,指的是东井,它是二十八星宿中的一宿,主水的。可以看出,古人想借藻井中的“水”这个寓意,来防止火魔作祟。









堆 秀山 虽是叠砌垒垛的假山,但由匠师们精心设计和巧妙地使用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太湖石,在比较狭小的地面上,拔地腾空而起,叠垒成一座怪石嶙峋、岩石陡峭的崇石峻岭,山上有些石块酷似鸡、狗、猪、猴、马、兔等“十二生肖”的动物形状,或卧或站,姿态各异,吸引人们去揣摩猜测,因而增添了观赏的趣味。


御花园内多设山石景观,其中倚北宫墙“堆 秀山 ”叠石头手法新颖。据《酌中志》记载,堆 秀山 原为观花殿。观花殿于万历十一年拆去,“垒垛石山子”而成。其山以玲珑湖石为主,间以草木与“小山子”。







按古代阴阳五行学说,北方属水。钦安殿位于紫禁城中轴线北端,其院门名为“天一”,乃取《易经》中“天一生水”之意,与五行之说相应。另外,因为嘉靖年间紫禁城多次被火,在此背景下修建钦安殿院墙、院门,并由嘉靖皇帝亲为院门题名,显然亦有祈求平安之意。



天一门是紫禁城内较为少见的青砖建筑,一方面直观地反映出避火的愿望并切实起到了防火作用;另一方面,青砖淡雅的色泽也与御花园的园林环境相协调。
在起到避火防灾功能的同时,又与花园清雅苍翠的环境相协调,是一座别致的皇家道观门户。


铜兽獬豸(xiè zhì)
天一门前蹲着一对铜兽;一般来说,在咱们国家负责“看门儿”的动物多是狮子(也有麒麟),过去是有规矩的,只有朝廷、寺庙、衙门等地才能放。故宫内外也有不少对儿,石头的、金属的都有。但这对铜兽您一眼看去就知道,肯定不是狮子。
因为它们长着一颗龙头,嘴角还伸出一对虬髯;身躯似麋鹿,遍体生鳞,四肢处的鳞片尤为明显,如盔甲一般;四只利爪张开,按伏于地,您说是龙爪也行,鹰爪呢?也像;二目圆睁、威严而警惕,好像在监视人们的一举一动,一旦发现入侵者,随时准备攻击。最为醒目的,是其头部的毛发,一条一条地弯曲直立,被网友戏称为“泡面头”,其实人家那叫烈焰头,其尾部顶端也是如此,更像燃烧的火苗。


它们叫獬豸又称獬廌zhì。解豸(xiè zhì),是 中国 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
獬豸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圆睁,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称,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是司法“正大光明”“清平公正”“光明天下”的象征。



天一门内久负盛名的“连理柏”,它为清乾隆年间种植。这棵“连理柏”是由两棵古柏组成, 双柏 的主干跨在 北京 的中轴线上,双干相对倾斜生长,上部相交缠绕在一起,成为一个巨冠。而且树干相交的部位已融为一体,成为一棵树。
人们历来视树木的连理为忠贞爱情的象征,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脍炙人口的佳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因此这棵树倍受帝后们的喜欢,末代皇帝溥仪和皇后婉容曾在“连理柏”前照过合影。如今,很多游览故宫的情侣们,都会在“连理柏”前留念。
在“连理柏”上还有一绝妙景观:从树的北边看,树上西侧的一个大枝,其扭曲处很像一只猴头。这棵连理柏是乾隆皇帝授意所植,其 双柏 的连理也是经人工整形而致。




钦安殿始建于明代,嘉靖十四年(1535年)添建墙垣后自成格局。殿为黄琉璃瓦重檐诫顶,坐落在汉自玉单层须弥座上,面阔5间,进深3间。殿内供奉玄天上帝。清朝每年元于天一门内设斗坛,皇帝在此拈香行礼。每遇年节,钦安殿设道场,道场事务由太监道士管理。道光十九年(1839年)起,下旨停设道场。也是紫禁城乃至整个 北京 近八公里中轴线上唯一的一座宗教建筑,可见其重要地位。
公元1420年,钦安殿与紫禁城同时落成。
钦安殿是一座与紫禁城同龄的建筑,600年前它与紫禁城同时落成是原地原状保留下来的最古老建筑,永乐皇帝把自己塑造成玄武大帝,端坐在大殿北部最正中的神龛中。
后来来了一位笃信道教的嘉靖皇帝,嘉靖皇帝于嘉靖十四年增建了燎垣(外院墙)和天一门,把钦安殿围了起来,形成了今天钦安殿的独立的活动空间,其格局和建筑保存至今。
殿前相交于甬路上方形成拱门的连理柏也是宫中的奇树之一。


钦安殿为重檐盝顶,坐落在汉 白玉 石单层须弥座上,南向,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顶。殿前出月台,四周围以穿花龙纹汉 白玉 石栏杆,龙凤望柱头,惟殿后正中一块栏板为双龙戏水纹。钦安殿的雕石是紫禁城建筑雕刻艺术中的精品。月台前出丹陛,东西两侧各出台阶。




夹杆石石雕高2米多 上部由两块巨石拼成,周身雕满了图案, 顶部是连绵的高山,山腰间漂浮着朵朵相连的白云,白云之下的四个面上各雕两条巨龙,一升一降头尾相接于云雾间游走,最下面是气势非凡的海水江崖图案,石座的下面是一幅异常精美的水盘。
水盘是设置在石碑石雕或露陈下。水盘的四角有四个漩涡,漩涡中涌出鱼鳖虾蟹四种动物,其他地方还雕有各种海兽和水怪,有蟹精 摩羯 螺蛳精 海马,龟精 海牛 蚌精 海象 等等,在海水翻滚的浪花中时隐时现。












承光门,是顺贞门内南北向的门,明朝已有,清朝沿袭明制。承光门为一开间,双扇大门,庑殿式琉璃门楼,左右两侧分别接有转角琉璃顶矮墙同集福门、延和门相连接。承光门内左右两侧分别有一只鎏金铜卧象。承光门装饰性很强,关闭后作用类似顺贞门前的影壁。









顺贞门是故宫御花园的北门,是内廷中路的最北端,外面即神武门,因而是由北进入内廷的重要 通道 ,无故不得开启。此门始建于明代,初名坤宁门,后改“顺贞”,寓顺和贞节之意。
顺贞门为随墙琉璃门3座,每座均安双扇实榻大门(见实榻门),每扇门纵横各9颗门钉。
门外为北横街,隔街与神武门相对,门内南向正对承光门,门左右各有东西向琉璃门1座,名延和门、集福门。
此3座门间以琉璃顶矮墙相连,在顺贞门前围合成一座袖珍。
院落皇后赴西苑先蚕坛行祭祀礼或去往圆明园、寿皇殿等处均出入此门,皇帝有时亦经此门出入。
此外钦安殿道场之期,随时启闭以供道士进出,但须严行稽查,不许闲人出入。
明代若逢宫人病故,棺椁[guǒ]从顺贞门右侧之门送出。
清代后宫亲族女眷曾奉旨会亲于此,选秀女亦进此门。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文物中,绝大多数属于清代宫廷遗存,其中很多是由紫禁城内掌管营遭的机构--适办处奉行润作,此外还有逢年节庆典时来自地方官员的贡品、礼物等,这些珍宝大都速用金、银、玉、翠、珍珠,宝石等名贵材质,并征调各地著名匠师设计调造,可谢精美绝伦,离尽巧思,代表了当时的最高工艺技术水平。在度用上,广泛涉及宫延典章礼制、宗教祭祀、日用生活及体闲實玩等各镇域的活动。珍宝馆从故宫博物院藏品中迪选约400件(套)文物,在杂极殿两侧庞房四个展厅分别陈列珠宝、金银。玉石、盆业类文物,养性殿、乐寿堂、顾和轩等建筑期根据其功能与历史,恢复相关原状陈设。





九龙壁长29.4米,高3.5米,厚0.45米,是一座背倚宫墙而建的单面琉璃影壁,为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改建宁寿宫时建造。壁面由270块琉璃砖拼合而成,以云水为底纹:高浮雕9条姿态各异、身躯矫健的蟠龙,龙间雕山石以区隔。整座影壁用不同方式蕴含多重九五之数以示天子之尊。此处九龙壁与山西大同九龙壁、北京北海公园九龙壁合称“中国三大九龙壁”









故宫宁寿门是宁寿宫区的第二道宫门,位于皇极门北侧,连接前朝礼仪空间与核心宫殿群,兼具实用功能与礼制象征。以下从历史、建筑、功能及参观要点分述:
 🏯 **一、历史沿革与地位**
1. **建造背景**  
   - 原址为明代一号殿,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初建宁寿宫,乾隆三十七至四十一年(1772–1776年)大规模改建为太上皇宫时,仿照乾清门规制重建宁寿门,门名沿用旧称。
   - **功能演变**:清代为太皇太后、太妃居所;乾隆预作归政后养老之所;晚清慈禧曾在此举办六十寿典。

2. **近代修复**  
   - 光绪朝为慈禧寿庆改为苏式彩画,1979年重修时依据历史遗迹恢复乾隆时期的金龙和玺彩画。





           皇极殿是故宫宁寿宫区的核心建筑,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初名宁寿宫,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改建为太上皇宫时更名为皇极殿,取意《尚书·洪范》“皇建其有极”,象征帝王治国遵循中正之道。以下从建筑特色、历史功能、文物陈设及参观要点分述:
🏛️ **一、建筑等级与形制**
1. **顶级规制**  
    **屋顶形制**: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皇家最高等级),故宫仅5座建筑采用此制(含太和殿、乾清宫等)。  
    **空间规模**:面阔9间(象征“九五之尊”),进深5间,建筑面积625平方米,坐落于青白石须弥座台基,前设月台及汉白玉栏板。  
    **中轴布局**:位于宁寿宫区中轴线,南接宁寿门,北通宁寿宫,形成“影壁—门—殿”的递进序列,仿紫禁城前朝格局。

2. **装饰细节**  
    **外檐彩画**:原为金龙和玺彩画(乾隆时期),光绪二十年(1894年)慈禧六十寿辰改为苏式彩画,1979年重修恢复乾隆原貌。  
    **殿内陈设**:  
      4根沥粉贴金蟠龙柱支撑八角浑金蟠龙藻井,下设仿乾隆风格金漆蟠龙宝座及屏风,品级仅次于太和殿。  
      左置铜壶滴漏(高5.91米),右设大自鸣钟(高5.85米),为清宫造办处精制。
📜 **二、核心历史功能与事件**
1. **乾隆太上皇时期**  
    **归政典礼**:乾隆退位后计划于此临朝受贺,但实际仅使用一次——嘉庆元年(1796年)举办“千叟宴”,宴请90岁以上老人3516位,其中141岁老者获乾隆亲斟酒并赠对联:“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  
    **专属禁令**:乾隆下旨限定仅“寿届期颐的太上皇”可使用,致其成为故宫利用率最低的宫殿。

2. **慈禧太后期**  
    **六十寿典**: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慈禧原定颐和园庆寿被迫移至皇极殿,殿内匾额临时更改为“慈禧六旬庆典”内容。  
    **外交活动**:1904年七十寿辰前后,在此接见美、奥等9国使臣。












































  养性殿位于宁寿宫后寝区,是乾隆皇帝为归政后养老所建的核心建筑,仿照养心殿规制而设计,兼具政治象征与生活功能。以下从建筑特色、历史沿革、空间布局及参观要点综合解析:
 🏯 **一、建筑特色与象征意义**
1. **规制与结构**  
    **仿养心殿而建**: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仿内廷养心殿建造,体量略小,面阔3间以方柱分隔为9间(象征“九五之尊”),进深4间,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檐角饰5只脊兽。  
   **独特布局**:正面接四间卷棚顶抱厦,明间与次间原为三交六椀菱花槅扇,现改为玻璃门窗,门框饰描金贴铜龙纹。  
    **藻井与陈设**:明间顶置**八角浑金蟠龙藻井**,下设紫檀宝座及山水屏风,地面铺金砖,左右设板墙分隔东西暖阁。

2. **装饰变迁**  
    **彩画演变**:乾隆时期为双龙和玺彩画(最高等级),光绪年间慈禧居住时改为苏式彩画(山水花鸟主题),现代修复后恢复和玺彩画。  
    **鎏金铜狮**:门前一对铜狮耗黄金334两铸造,象征皇家威仪。
 📜 **二、历史功能与重要事件**
1. **乾隆的“退休理想”**  
   殿名取自《孟子》“存其心,养其性”,乾隆题诗阐明“养心期有为,养性保无欲”,体现退位后修身养性的愿景。  
    实际乾隆退位后未搬离养心殿,养性殿仅用于赐宴(如1781年宴请王公大臣)及收藏珍宝。

2. **晚清慈禧时期**  
    **生活场所**:慈禧居乐寿堂期间,每日在养性殿东暖阁进膳,并将部分区域改为苏式彩画,增添生活气息。  
    **外交活动**:1903年光绪帝与慈禧在此接见外国使臣夫人;1909年隆裕太后徽号庆典亦于此举行。
⚠️ **历史矛盾与象征**
养性殿是乾隆“理想与现实错位”的缩影:其设计意图彰显退位后的淡泊,却因权力欲未真正启用;晚清被慈禧改造为生活场所,又成为外交舞台。建筑中“仿养心殿却减规模”的妥协、“和玺彩画改苏式”的变迁,无不折射帝王权欲与隐逸理想的冲突。参观时建议对比养心殿政治功能,感受太上皇宫“形制至尊而实际闲置”的独特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