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驾出发啦 潮阳一览,双忠祠,文光塔

作者:卸磨的驴 显示图片

在潮汕梅转了近半个月,最后去的潮阳区。潮阳为粤东古邑,东晋隆安元年(397)潮阳始置县,此后始终沿用潮阳这一名称。现在是汕头市下属一个区的建制,但叫潮阳区挺拗口。
潮阳的可看的古迹景观还真不少,在潮阳博物馆里看见了不少介绍,我总结了一下,大致有二十多处(详见本帖的潮阳博物馆)——潮阳三塔(文光塔为国保),三园(现都不开放,有省保),后溪水驿渡口遗址,西岩寺、东岩寺,灵山寺(国保),韩愈海门大湖祭神庙,海门莲花峰(一国保、一省保),城里的“四序堂”(省保),潮汕地区最长的古桥——和平桥,抗元英雄陈梦龙墓,六座双忠祠等等,要说可以玩三天。但我只自驾玩了1天半的时间,主要看了海门镇的莲花峰摩崖石刻,铜盂镇的灵山寺(见前帖“莲花峰拜先贤,灵山寺觅古塔”——潮阳,@https://www.mafengwo.cn/i/24667843.html)。潮阳城里的文光塔、博物馆、双忠行祠、姚氏大宗祠、孔安堂。塔馆双忠祠等。
城里这些景点除博物馆大致看一个小时,其余的20-30分钟,且都不要门票。城里吃饭不是问题,但停车费劲,我们转了半天停在路边。但后来发现文光塔北边的路口往西不远路南边有一个元亨轩地下停车场,好像可以停车(见下图)。我在汕头这几天都住在汕头城里的龙湖宾馆,300多元一天。条件不错。
潮阳城里的景点可以见下图:


我们早上自驾去了潮阳海门镇的莲花峰,中午到了潮阳区的城里,先看文光塔,塔在城区的中心,现在是一个开放的文光公园。


文光塔可说是潮阳的地标建筑,老远就能看见它。始建于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后毁;咸淳二年(1266年)重建时,置千佛于塔内,故名千佛塔,后又毁;明崇祯八年(1635)复建并更名为文光塔,意在提升本地文运;清嘉庆二十年(1815)重修,为平面八角形七级楼阁式塔,通体石砌,高42.42米。民国和2009年都有修缮。


有国保碑,为2013年七批国保。


明崇祯十年(1637)潮阳知县漆嘉祉主持复建的碑《潮阳邑侯漆公鼎建文光塔记》。


民国三十六年(1947)《筹建文光公园序》。


现在塔高42.68米、内设螺旋石梯122级,可登顶。塔身由底座、塔壁和塔室组成,一层是花岗岩石结构,明代重建时保留了宋代的须弥座。


塔面南有门,塔门上方悬石匾“文光塔”,左刻“嘉庆乙亥孟冬”,右刻“豫章唐文藻立” 两侧镌刻一副对联,“千秋文笔振金石,百丈光芒贯斗牛”,均系清嘉庆年间重修时潮阳知县唐文藻手书。塔前有石铺的古甬道,2009年4月,在潮阳区政府组织对文光塔和文光公园修缮后,古塔基座地平降低60厘米,在古塔门前地下发现一条长6.16米、宽2.44米的古甬道,由三个乾卦组成,是道家八卦卦象的寓意。







上面六层是砖砌,四向开门,方向逐层45度交错变换,每个门上都有题字匾额;每层外有石质平座栏杆、平座以石头斗拱出挑,斗拱用材较大,很有宋代特征,塔内每层有彩绘藻井,塔身自下而上逐层向内收敛。但现在大门紧锁,不能上去了。






塔顶为红葫芦。


门前的一对石狮,灵动精美,是从潮阳文祠前移来。






位于文光塔旁的塔馆古井,始建于南宋咸淳二年(1266),井深12米,井栏整块花岗石构筑,内圆外呈八角状。潮阳光绪县志载,南宋咸淳二年(1266),道人赵汝篪建千佛塔(文光塔前身),并建千佛塔堂,挖此井供寺僧饮用。明正德年间,塔堂改称府馆,俗称塔馆,故得井名。又传建塔时,因西南方地质松软,塔体向西南微倾,为平衡塔身乃挖此井。古潮阳有井九口,此为首。到80年代还是周边居民饮用之泉。




园内有蔡楚生(1906 -1968年)的雕像,他祖籍广东潮阳,出生于上海,中国著名的导演、编剧、制作人,被誉为“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奠基者”。




这大石板说是明代的御前石。



潮阳博物馆在文光塔边上。这是潮阳区博物馆新馆。2014年启用。楼高五层。共有馆藏文物近5000件/套,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件、国家二级文物18件、国家三级文物332件4000多件(套)文物。我主要看了历史展、馆藏书画展、馆藏文物展。




潮阳历史。能系统的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看博物馆是最简便直观的。不过我的目的还有一个,就是了解一下现在还有什么古迹可以看一看。
看完后觉得潮阳的古迹景观还真不少,潮阳三塔(文光塔为国保),三园(现都不开放),后溪水驿渡口遗址,西岩寺、东岩寺,灵山寺(国保),韩愈海门大湖祭神庙,海门莲花峰(一国保、一省保),“四序堂”(省保),潮汕地区最长的古桥——和平桥,抗元英雄陈梦龙墓,双忠五祠等等,我只自驾看了一天多,要说可以玩三天。


潮阳为粤东古邑,春秋战国时期,潮阳地属岭南百越。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秦派遣任嚣、赵佗领兵平定南越,置桂林、象、南海3郡。潮阳地属南海郡,东晋咸和元年(326),分南海郡立东官郡,以揭阳为属县,潮阳地属揭阳县。东晋隆安元年(397),潮阳始置县,此后始终沿用潮阳这一名称。县治当时在临昆山,位于现在的铜盂镇。
唐元和十四年(819),潮州刺史韩愈将潮阳县治从临昆山(今铜盂镇)迁至新兴乡棉阳(今棉城镇)。看来潮阳现在的位置已经延续了1200多年了。



后溪水驿渡口遗址,唐太贞观年间,潮阳置水驿于后溪出海口,故称后溪水驿渡口。现渡口仍保存有唐代元和年间立的“后溪水驿渡口”碑遗址。
西岩寺是潮汕地区最早的一座岩寺,始建于晋代。唐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南宗曹溪传人、名僧惠照曾住锡西岩山,宣讲佛儒,并收大颠、惟俨、怀海等为徒。有“问潮泉”及“萧端蒙读书处”等景点。这里就在城西的西环山公园里,看来值得去看一下。
唐德宗贞元五年(789年),高僧大颠到潮阳东岩开辟白牛岩,筑庵修禅。前来拜师者越来越多,白牛岩容纳不了,大颠便于贞元七年(791)到铜盂择址创建灵山寺。东岩在城东不远,地图上标东岩古寺。灵山寺我去了,前面有帖子。
萧洵(漳州人)于南宋庆元元年(即1195年),出任潮阳县令,连四任共12年。潮阳的民众于宋嘉泰四年(即1204年),建成“四序堂”,省保,现在城里。


韩愈海门大湖祭神唐元和十四年,被贬潮州为刺史的韩愈,三次来到海门大湖设坛祭神,祈求风调雨顺,并留下祭文三篇。此后该地被称为“大湖晴波”,并列为潮阳八景之一。


河溪十八古井水渠河溪十八古井水渠始建于宋代,河溪镇古代的重要水利设施。至今遗址仍在。
宋代高僧大峰,宣和年间,见到一条大江(今练江)阻碍交通不便,发建桥宏愿,在江上架起了一道30余丈长的石桥——和平桥。现位于和平镇新和村。史称“虹桥跨练”,为潮阳八景之一。是潮汕地区最长的古桥。
抗元英雄陈梦龙墓,南宋开庆元年得中进士,后升为扬州司法。元军南下时,陈梦龙回到故乡棉城招募兵马抗元。样兴元年,为营救文天祥,率兵回潮阳与元兵激战,不幸献躯。其墓在雷岭境内的双溪鹅地。


文天祥——文丞相在潮阳的事迹,我前面有帖子。






潮阳三塔:
文光塔始建于南宋绍兴元年(1131),址在潮阳城区中心,历经宋、明、清三代修复,塔高16丈,空心,8面7层,砖石结构。2013年国七,我有帖子。
祥符塔始建无考,在现在在潮南区的西环边峡山龟山上,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大理寺卿周光镐,发动乡众重修,高6丈3尺,实心,8面7层,砖石结构。
涵元塔始建于明天启七年(1627),在港内村,为当时的揭阳县令冯元飚倡建,至崇祯十二年(1639)落成。塔通高13丈,空心,8面7层,为楼阁式砖石塔。1992年的县保。


潮阳三园,好像都没开放。
林园址在棉城平和东小学内,为清光绪年间汕头太古洋行买办林邦杰所建私家园林。该园占地面积500平方左右,主要由圆亭、假山、鱼池和一座两层高的西式楼房组成。
耐轩址在棉城亭脚路,清宣统元年(1909)竣工。该园系邑人萧凤翥故居,是一处别墅式府第与园林逸趣相融合的精巧建筑,门匾“耐轩”二字系光绪戊戍科状元夏同和题书。
西园址在棉城西环路东侧,系清代广东十大园林之一。该园由邑人萧钦创建,始建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历十余载至宣统元年(1909年)竣工。


书画展


朱熹题的对联。


侍女图,明四家仇英的。



米芾的山水,应该是镇馆之宝。





馆藏文物展,主要是瓷器、青铜器和漆器。














清光绪年的“羊城八景”金漆条屏,共12屏,每条屏宽60厘米,高3.1米。此也可为镇馆之宝。



近代革命史。



看完文光塔和潮阳博物馆,步行在附近转一转。这里北边有双忠行祠、姚氏大宗祠、南边有郑氏宗祠、塔馆双忠祠等。
双忠行祠在文光塔北边200多米,走个几分钟就到了,所谓“双忠”是指唐朝安史之乱时死节睢阳的张巡和许远。门口有牌子,许多人在里面忙忙碌碌,据说是筹备过几天的“营老爷”大巡游。里面金碧辉煌,看见有捐款的台子,我也捐了100元,也算是一点心意吧。收款的先生给我解释,张、许双忠 “生守睢阳,死守潮阳”,我一时还真不太明白。



查了一下,潮阳的“双忠”文化挺有意思。潮汕现存超过70座双忠庙,现在仅潮阳就存有六处双忠祠堂,2025年双忠文化节被列入国家级非遗。
张巡,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时为清河县令、真源县令,唐至德二年 (757)睢阳城被安禄山之子安庆绪部下尹子琦围困时,睢阳太守许远(杭州盐官人)求张巡同守睢阳城,其兵力最多时也不满7000,前后400余战,竟然歼灭叛军12万人。坚守数月,外无援兵,城中粮尽,“食马,马尽,罗雀掘鼠,雀鼠既尽,巡出爱妾,杀以食之,远也杀其孥。” (《新唐书》)不久,城陷,张、许均被执,骂贼不屈,被杀。朝廷赐立庙于睢阳城祀之,世称双忠。
韩愈有《张中丞传后叙》:“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
当时,朝廷仅剩下江、淮流域的赋税支撑着,睢阳是江淮流域的重镇,如果失守,后果不堪设想。张巡、许远守睢阳睢阳坚守10月之久,由于江淮财赋,朝廷得到喘息恢复,叛军势力渐衰。唐朝天下得以保全。
可睢阳是现在河南的商丘市,怎么千里迢迢的跑到潮阳来了。据说宋熙宁年间,潮阳军校钟英奉命押送贡品进京,途经睢阳双忠庙时,受神明托梦获赠十二尊神像及铜辊,并被告知需将其带回潮阳东山供奉。钟英依梦指引取得神像后,归途一夜即抵潮阳,将神像安置于东山,并立化于庙前。民众惊异于神迹,遂建“灵威庙”祭祀,张巡、许远自此成为潮阳的地方守护神。事闻于朝,遂敕封为二公王爵,乃令移寺建庙,祀张巡许远,并赐庙额,封张许为双忠圣王,张巡为忠靖福济昭圣灵佑王,许远为善利威济卫圣孚应王,钟英也被追封为"嘉佑侯",建专祠于庙内东侧。
据记载,棉城双忠公显灵退乱保民就有三次,分别为元天顺年间显灵退夏岭贼乱、明嘉靖三十八年双忠公使阴兵擒漳寇、嘉靖四十二年退倭寇围城。这就成了双忠“死保潮阳”的说法。


门口马路对面有雕塑,南宋祥兴元年(1278)十月,文天祥抗元屯兵潮阳东山,到灵威庙拜双忠圣王。他捧酒祭祷曰:“若有灵,当以乘马献。”果然,杯忽自倾其半,马立毙于庙门外。他便就近葬之,后人便在庙前马冢处立文马碣碑纪念。并刻“沁园春”词于石,表示与张许忠义同心。后文天祥兵败在海丰五坡岭被执,最终在元大都慷慨赴义。




明朝嘉靖年间倭寇侵犯潮阳,占据东山,乡民奉东山双忠祠之神像在今棉城城区内另建“双忠祠”。为有别于东山之祠,名曰“双忠行祠”。后寇平,神像复归东山,“双忠行祠”废。至清代顺治二年(1645年),乡绅姚孙炳又于行祠旧址重新建祠,并从东山迎神之分灵供奉于行祠,匾额沿用旧名书“双忠行祠”。所以就有“双忠祠”和“双忠行祠”两个庙宇。1958年潮阳高级中学扩建校舍,东山双忠祠被拆毁,1982年香港同胞姚成达、林亚娟因深对二公的景仰,遂捐资于原址上侧重建“双忠祠”。



现在潮阳有东山的灵威庙、城内北门处的双忠行祠,棉城内还有平和东的岭东古庙、文光塔后的塔馆后祠(移西门内重建)、南门内龙井的双忠祠在民间依次被认为是双忠公的总部、现场办公场所、家室、书房、纪念馆。另外好像还有。还有贵屿镇的双忠祠
后我到双忠祠旁边的姚氏大宗祠看了看,和祠堂里的老先生聊了聊,刚才在双忠祠的那位先生也过来了,他们都劝我再在潮阳待两天,因为阴历二月初九潮阳城里有万人参加的“营老爷”大巡游,就是把五个双忠祠的双忠王塑像抬出来在城里巡游,要溜溜的搞一天。可惜我回京的机票已定,没有在现场看上那热闹。不过在手机上看见不少小视频,这一天够热闹也够累的,而且大部分是年轻人参加,看来双忠文化是传承下去了。





姚氏大宗祠就在双忠行祠边上。祠堂始建于公元1602年(明万历三十年)。祠原是为纪念宋末民族英雄、潮阳县令姚鼎及明代潮中“三凤”:顺天府治中、抚州府通判、京闱解元姚琛,南京兵部郎中举人姚瑷,南京户部主事、广西参议、进士姚绍等名臣而建。公元1278年(宋祥兴元年),南宋丞相文天祥率兵到潮阳讨伐降元都统陈懿、潮州知府刘兴期间,姚鼎谒见文丞相并被任命为潮阳知县。时值兵荒马乱,姚鼎变卖自家田产作为军饷,并亲率县内兵民支援文天祥抗元战斗,在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仅48岁。



门口挂着世界姚氏宗亲联谊会的牌子,还是汕头市保。


大宗祠座北朝南,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平方米,祠堂为土木结构,三进二正官厅格,正中分祖厅、拜亭、官厅,两旁有厢房、走廊、内外天井、外阳埕,堂号为“保元堂”。祠堂屋顶装饰着潮汕嵌瓷,人物花卉。姚氏的历史源远流长,上要追溯到舜帝,舜帝名姚重华,其是有名的孝子。所以正堂上悬“华夏大孝”牌匾。


祠内有历代圣旨牌十块,有各国金漆贺匾四块,官厅屏风、祖龛案几、名人柱联四十对,雕梁画栋、金漆木雕、泥塑、青石麒麟浮雕、镂空的青石雕花篮4个和青石雕雌雄狮一对,工艺精细。



这里也是近代革命的纪念地,1924年至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广东省总工会、汕头地委、潮阳县委等领导人以祖祠为据点,组织和领导潮汕人民开展革命活动。1937年,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领导以祖祠作为“潮阳青年抗日救亡同志会”会址领导潮汕人民进行抗日救亡运动。二十世纪30年代,该堂被作为“一乐小学”校址。1946年至49年,该祠为“潮阳联中”、“潮阳一中”校址。1994年,经中央统战部批准,将祖祠产权归属姚族管理使用,进行全面修缮,修缮后的大宗祠仍保留明代建筑风格。1995年,后新加坡爱国侨领姚志腾先生带头捐资568万元,促动海内外乡亲齐心协力将祠堂修葺一新。2011年,姚氏大宗祠(潮阳青年抗日救亡同志会旧址)和明代“潮中三凤”的姚琛墓、姚瑷墓、姚绍墓成为汕头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因为这里是我本家呀,我也捐了100元钱以表心意,刚才在双忠行祠的那位先生也过来和我聊了聊,并送我一本姚氏宗亲的一本书,好沉。








看完姚氏大宗祠,去看塔馆双忠祠,路过一个小庙,旁边的甘泉庙井是潮阳九口古井之一。



看了姚氏大宗祠,调头往南去看塔馆双忠祠,路过孔安堂。
宋绍兴26年(1156)七月理学大师朱熹——朱子曾至潮州,潮阳当地的郑南升偕揭阳郭叔云负笈从之,潜心研读格致合一要旨,得其精髓,受到朱熹的称赞。郑南升每有疑问请教于朱熹,都会都得到他的详细讲解。郑南升之学强调躬身实践工夫,也推重《礼》教。据嘉靖《潮州府志》记载,朱熹曾这样说:“文振近来看文字较细,须用提摄起惺惺,不要昏晦。才昏晦时,少间事来,一齐被私意牵引得去。须用认取自家身与心卓然在目前,为得主宰,则事物之来,区处得当。” 郑南升逝后葬于南山蔗子潭,其整理的朱子语录100多条为《晦庵语录》一书行世。 
郑南升学成回梓,邑人侍讲郑开先于潮阳棉城西门内侧为其建了馆舍,号孔安堂,作为讲学之用。宋宝佑年间(1253—1258),郑开先之子郑慈珍为夔州正堂兼军州知事,其继承父志,将孔安堂扩建成三厅二天井配两廊及左右龙虎门,加阳埕照壁,称郑氏礼房祠,仍作讲学之所。
明洪武年间,因垒建城墙,孔安堂进行修建,正德年间作乡校址。清康熙八年(1669)因斥界内迁,原井都神山系郑氏始祖祠被毁,族人将郑氏始祖至四世祖木主神位移至邑城孔安堂内奉祀,并改称为孔安堂青龙门郑氏祖祠。民国初,孔安堂被征用作为校舍。2004年,孔安堂物归原主,并于是年开始兴工重修。2005年,孔安堂被汕头市人民政府批准为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孔安堂重光。





祠堂大门再在西边,孔安堂占地面积为二千平方米,建筑面积为八百四十平方米,土木结构。内分二进二天井一拜亭,大门开面为五间亭坊式,结构别致,门匾曰:“郑氏宗祠”。祠内铁地木构架及石结构,完好地保留着宋代建筑艺术的特点。




中厅四根铁地木立柱,在当今属一木难求的珍稀木材,堪称镇堂之宝。


祠前照壁台基,石雕纹饰精巧古朴。前后厅砱石每条长达12米,宽0.8米,厚0.5米,与宋大峰祖师造和平桥(现位于和平镇新和村)的桥石类同,为潮汕民间建筑所罕见。






后厅正堂堂匾曰:“孔安堂”。










塔馆双忠祠,从孔安堂过去往南不远就是塔馆双忠祠,祠堂前是高大的石牌坊,进去很多人在忙碌,为过几天的“营老爷”大巡游做准备。各式各样的锦旗。














这里有“双忠书院,”在潮阳的这几座双忠祠里,塔馆双忠祠是双忠公的书房



看完塔馆双忠祠,往回走,路边看见西园,省保,潮阳三园之一,可惜不开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