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7:00在竹筏码头等景交车到武夷宫换乘站徒步到大王峰登山入口
7:23到武夷宫,“武夷宫”,位于大王峰脚下,又称“冲佑观”“冲佑万年宫”,是历代帝王祭祀武夷君的地方,也是宋代全国六大名观胜地之一,是武夷山最古老的宫院。现存有两口龙井和万年宫、三清殿。
7:29我们到了大王峰的“徐霞客进山处”牌坊
大王峰又名纱帽岩,雄踞武夷山九曲溪一曲溪北。因峰形如宦者纱帽。独具王者威仪而得名。大王峰危峰孤峭,巍峨雄拔,四壁如削,傲视苍穹,屹立云表,如若擎天巨柱,故又称天柱峰。
大王峰是进入武夷山风景区的第一峰。游人到武夷山,看到的第一个景点便是大王峰。
大王峰海拔530米,相对高度330米,上丰下敛,气势磅礴,远远望去,宛如擎天巨柱,在武夷三十六峰中,向有“仙壑王”之称。峰顶古木参天,有天鉴池、投龙洞、仙鹤岩、升真观遗址诸胜。南壁悬崖峭壁,仅南壁一条狭小的孔道,可供登临峰巅。
宋朱熹有《天柱峰》诗赞日:“屹然天一柱,雄镇干维东。只说乾坤大,谁知立极功”。古人游大王峰,需架梯三重才可攀登绝顶。1983年开辟这一景点时,在岩罅间横修水泥阶梯,登山蹬道共1713级,游客循此可有惊无险地臻于绝顶。大王峰既是传说中的魏王子骞等武夷十三仙人辟谷之地,又是胡、李和两鱼氏仙姑的修炼之所,道教活动频繁,人文景观美不胜收。
徐霞客当年游武夷山就从此处入山,故峰麓立有“徐霞客进山处”牌坊和汉白玉徐霞客雕像,以纪念他的武夷山三日之游。建于1996年10月徐霞客进武夷山考察380年之时。雕像长袍束带、执杖远眺,表现徐霞客不辞辛劳,杖履问奇于名山大川。
徐霞客入山处位于大王峰麓,1987年时值徐霞客诞生400周年,由著名书画家潘主兰于坊门右柱直书“徐霞客入山处”,于左柱书写《坊铭》,彰扬徐霞客于而立之年履险遍游武夷山三日的无畏精神。由香港商界庄启程等人捐资兴建。
远上寒山石径斜,沿着登山石径踏着徐霞客的足迹进发。
登山途中此类的指示牌随处可见,鼓励的话语使人奋进。
7:45爬到750步有个幔亭峰观景台
俯瞰三姑旅游区和崇阳溪
三姑旅游区,是一个融合自然景观与文化体验的旅游胜地。这里四季分明,气候宜人,非常适合户外活动和休闲度假。度假区内有多条徒步路线,游客可以在青山绿水间漫步,享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丽。
三姑度假区提供多种住宿选择,从舒适的酒店到特色民宿,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当地餐饮以武夷山特色菜为主,游客可以品尝到地道的闽菜风味。
崇阳溪,崇阳溪中上游在武夷山区,水力资源丰富,流域内水电开发成效很大。上游地处武夷山风景区内,特别是支流九曲溪,为重点景区。崇阳溪流域是著名的产茶地,大红袍即此地特产。所以崇阳溪也是古代崇安地区茶叶外运的重要通道。该溪所经城镇皆建有码头。直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建工程后,航运才逐步衰落。
幔亭峰位于九曲溪一曲溪北、大王峰东北侧,丹崖壁立,松竹环翠。峰顶地势平坦,有一片巨石,状如香鼎,名宴仙坛。相传秦时有仙人皇太姥和武夷君,在峰顶设幔张席,宴请武夷山民,该峰又常有云雾笼罩如幔帐,故名。
南宋诗人辛弃疾《幔亭峰》,诗赞道:“山上风吹笙鹤声;山前人望翠云屏。蓬莱枉觅瑶池路,不道人间有幔亭” 。
有志者事竟成,登上950步
峰腰有张仙岩,相传是汉代张垓坐化之处
山底到山腰只有一条石板路可通行,8:08这里是遇到分岔口,登顶有两条路,我们选择左边上山(再从右边下山)
下面走的临崖路段
一鼓作气,勇创佳绩,攀登1350步
沿石级上行约平级,达大王峰半腰,岩麓一块约150平方米的平旷之地,是宋建会仙观旧址。传说是魏王子骞等武夷十三仙仙蜕之地。宋时乡绅为表示敬神,捐资肇建此观。观前有太清殿,后为法堂。殿堂之上设有仙楼,供奉仙像。古时香客络绎不绝,“上以祝天子万年,下以利州县祈祷”。
观后石壁勒有“玉筍山屏”,意即武夷山雄奇峭峻,以十六洞天之雄伟屏障着列为第十七洞天的玉筍山(在湖南姊归县,为屈原家乡的名山)。旧址上尚有古石门一座。
会仙观后一座石门,为由拾级登张仙岩所必经之门。此为会仙观的山门,已有近千年!历史,
是一座石砌的门洞,门泌附近勒有“阶天处”岩刻,有一方葫芦形的水池,传说为张仙修炼时的饮水之处。
门洞斜上方的陡岩上有民国年间岩刻“居高思危”4字,语带双关,含意深邃。
入悟心门右转,一天然洞穴约100平方米,岩壁有石凿方孔,岩上岩草泉水下滴,叫张仙洞。
传说汉代隐者张垓修炼成仙之际就在洞内羽化。明清之时,张垓肉身仍在洞中,盘膝趺坐,而头颅后顾。民间传说张垓将羽化时,老母追到山下呼之,张垓回首答母,遂即尸解成仙。
张仙洞之旁,传说采樵人曾看到有一只金蟾蹲在一块岩石上,昂首直视盘膝垂眉、苦心修行的张垓,故称此石为金蟾石,并把张垓号称张金蟾。此洞景观奇特,有惊无险,明代文士刘同升游此有诗:“振衣千仞冲云立,纵目群峰槛外多”之句。
从观左拾级而上,准备去投阳洞
“居高思危”吴石仙题刻:吴石仙题刻民国三十年(1941)镌于大王峰南壁张仙岩之麓,南向。正文幅面60×150厘米,款识幅面80×90厘米,大字50×30厘米,小字6×6厘米,距地高度460厘米。民国三十年五月念二日登大王峰……(以下字风化)。作者简介:吴石仙,字石川,抗日战争时期任崇安县县长。任期内在武夷山留下数处题刻。内容浅释:抒怀题刻。意为居高而不忘其险;另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范仲淹《岳阳楼记》)之意。
由张仙洞登数十级即是投阳洞,是道士修行坐禅面壁之所。洞口勒有洞名岩刻。从张仙岩攀登大王峰顶,必须经过此洞。洞口岩溜飘洒,迷朦一片。
岩壁上有众游客登大王峰瞻仰仙蜕的拈韵题刻数首。其一曰:“神仙多窟宅,尽在大王峰。万丈梯青壁,千年俨玉容。”洞穴为道士面壁修行之所。距今最近的修建建时间为宣统元年1909年。岩上勒有住持徐希中在这一年修建的纪事岩刻。
【徐希中题刻】清宣统元年 (1909)镌于大王峰南壁徐仙岩岩壁、投阳洞洞口,南向。幅面40×120厘米,大字20×16厘米,小字7×5厘米,距地高度140厘米。题刻全文:宣统元立投阳洞住持弟子徐希中建修,作者简介:徐希中,道教信徒。内容浅释:景名题刻。由张仙洞登阶数十级即可到达投阳洞,从张仙岩攀登大王峰顶,必须经过此洞。
江以达题刻,明嘉靖十七年(1538)镌于大王峰南壁仙蜕岩,南向。幅面50×200厘米,每字11×11厘米,距地高度110厘米。题刻全文:大王之峰峰上峰,万峰回合一溪纵。宫岩石溜睛亦雨,蜕骨仙人春尚容。下视已无尘世界,上头仍有太清宫。琼浆一酌红颜动,羽翰还生第一重。午波江以达。
作者简介:江以达,号午波,江西贵溪人嘉靖五年(1526)进士。
【汪佃题刻】明嘉靖十七年(1538)于大王峰南壁仙蜕岩,南向。幅面56×130厘米,每字14×12厘米,距地高度56厘米。题刻全文:□口人羽仙,立乃在口口。异代扉口敞,同游口恰容。虹桥飞缥缈,瑶草碧丰茸。便可凌丹阙,无劳访赤松。东麓汪佃,作者简介:汪佃,字友之,江西弋人,明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
【无名氏题刻】:古代题刻,年代、作者待考,镌于大王峰南壁投阳洞洞口,西向。幅面60×100厘米,每字13×12厘米,距地高度240厘米。题刻全文:登大王峰,佴(安置)仙蜕得“容”韵。神仙多窟宅,尽在大王峰。万丈梯青壁,千年俨玉容。内容浅释:赞景题刻。作者登大王峰,心生感触,探视仙蜕,得“容”韵绝句一首,刻石以记。
道教弟子朱复光重修投阳洞之题记。投阳洞为道士修炼之所雍正元年孟冬月(1723)掬云弟子朱复光重整。
在投阳洞拍一组俯瞰一曲风光的照片
这是大王峰比较险要的路段,仰望上山的通道,直上直下的峭壁被之字形的阶梯连接,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敬佩景区的建设者。
大王峰四周悬崖陡峭,小小的孔道,可供登临峰巅。
这是一条直上直下的裂缝,宽仅尺许,可拾级盘旋而上。
回头往下拍一张看看我们走过的路有多惊险,大王峰南壁悬崖峭壁,近乎九十度,仅一条狭小的孔道,可供登临峰巅。
这是一条直上直下的裂罅,宽仅尺许,中凿石级,可拾级盘旋而下。
裂缝越高越窄,有的地方需侧身缩腹,手足并用而过
明代徐霞客称其为武夷三大险径之一
终于走完直上直下的峭壁被之字形的阶梯
由张仙洞再上约150级,有一长形岩洞。洞深4米,宽8米。宋朝名道士徐熙春在洞内修行羽化,故名徐仙洞。旧山志载;洞内存有香炉、药瓶,另有数具仙蜕,现已无存。洞前有方形石砌水池,壁上有3幅石刻。
俯瞰九曲溪
从徐仙洞到茶室(云屏山房遗址)的路
天鉴池过投阳洞,再登梯40余级,有一块较宽坦平地,平地东壁下凿有长宽各2米多,深约1米的水池,叫天鉴池。因水清如镜,可映蓝天,故名。岩壁刻有池名。水源不绝,至今仍不枯竭。池上石泉名为寒碧泉,古时有张广微真人勒岩的“寒碧”二字。池侧为宋朝羽士林文能结庐处,已不复存,但石臼尚在。
跨过裂逢间的小桥
8:40我们到了大王茶室,供游人休憩品茶,貌似没有营业,但有电源可以手机充电
有电源可以扫码充电
我们已走了2070步了,很快登顶
再登150余级即至投龙洞。
投龙洞为武夷山道教洞天中享誉最著者,是山中从事道教祭天活动后皇帝投送金龙玉简祈求上苍延长国祚的灵洞。
投龙洞,为武夷山道教洞天中享誉最著者,武夷山名洞之一。由云屏山房旧址沿陡蹬攀登而上,跨越架在一处深不可测的裂谷之间的石桥,即可到达深不见底的投龙洞。
洞口实为两岩间的狭长裂罅,深不可测,其宽只有,绝投百丈始及涧泉。
北宋真宗迄至南宋理宗朝廷曾有20余次遣使在此投送金龙玉简,以祈国运昌盛和皇族兴旺,故名投龙洞。
在洞有一束光打在洞壁上,很神奇。
站在桥上俯瞰风光无限好
武夷群峰碧水,风景如画,令人心旷神怡。
登高望远,碧水丹山,携手同行,会聚顶峰。
经过这段土路,成功登顶大王峰
大王峰顶平、身陡、麓缓,西部岩体的额状崩塌,使其显得更为奇险,是典型的单斜桌状山。
大王峰为武夷山三十六名峰之首,朱嘉为诗赞日:“屹然天一柱,雄镇于维东。只说乾坤大,谁知立极功!”
到达大王峰观景台,俯瞰群山之巅的壮阔景色,山峰陡峭,云雾缭绕,仿佛置身仙境。
远处的山川起伏,近处的峰峦叠嶂,构成了一幅宏伟壮丽的自然画卷。
山顶俯瞰度假区和武夷宫
9:15我们由右边的路下山,不用在岩石的缝隙里攀爬,好走多了。
非游览线路,禁止穿越
10:15我们下到山底,在大王峰不仅欣赏到了绝美的自然景色,还领略到了武夷山脉的雄奇之美。这趟探访大王峰的征程,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宏伟和神秘。
下山前往万春园,10:24到达万春园
万春园在武夷宫西侧,是万年宫的后花园。这里依山傍水,天然避风港湾,一年四季如春,绿意盎然;园中有武夷最经典的景色,抬头能看到大王峰的雄姿、玉女峰的秀灵、狮子峰的威武,低头能欣赏碧水翠竹的倩影,草木的娇艳。
园中婉延小道两边摆放着形态各异的盆景
看到大盆景,被假山盆景吸引。
东岳泰山、西岳华山
南岳衡山、北岳恒山
四川峨眉山、中岳嵩山
榆树盆景
苦竹丛
10:30我们穿过小树林一路上沿着九曲溪步行,有观鱼处,止止庵可以仰望大王峰,水光岩是一个丹霞岩壁,可以在水边看对面山峰。
走2分钟就到了九曲溪边,首先到达观鱼处,有很多鱼在此聚集,因为总有人在此喂食,所以叫观鱼台
九曲溪里自由自在的大鱼,当地人叫它是红眼睛
学名:光倒刺鲃,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倒刺鲃属。2017年,武夷山九曲溪光倒刺鲃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入选福建省首批重要湿地名录
鱼在水中游,人在画中游,有山有水,人鱼嬉戏!
历代官府和乡民保护武夷山水和动植物的禁令就有13方,足以体现当地人们崇尚自然,保护生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武夷山一以贯之。
万壑拥晴川、千峰揖大王、娉婷盈玉女、…美哉武夷山,真人世所希觏也!
抬头能看到大王峰的雄姿、玉女峰的秀灵、狮子峰的威武
远看有漂亮的玉女峰。
大王峰,上丰下敛,气势磅礴,远观如擎天巨柱,有着“仙壑王”之称
玉女峰和大王峰隔岸相望像一对脉脉含情的情人,铁板障横亘其间,好像故意从中作梗。也许这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引发了人们的丰富想像
山深处自然美山清水秀好风光
武夷山竹筏漂流观鱼处
清澈见底的水
10:45到在通往九曲溪畔水光岩的半路上,在大王峰山下,绿树掩映着一座“止止庵”。止止庵相传是皇太姥和武夷山十三位仙人中的张湛和女仙鱼道超、鱼道远修炼之所。庵址位于大王峰西南麓,左为大王峰,右有铁板嶂,仙桃涧西绕而出,形成面积达数十亩的幽谷。
止止庵是一处道观,据考证始建于晋朝,现有建筑虽然是近年重建而成,但漂亮的山门,古朴的建筑,特别是易经楼那精美的雕刻,仍令人叹服。
武夷山自宋以后就被称为三教名山,意谓儒、道、释三家在武夷山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并且三教皆涌现出了名重一时的领袖人物。儒、道、释的代表人物分别为:儒家的朱熹(公元1130-1200年);道教的白玉蟾(公元1134-1229年);佛教的扣冰古佛(公元844-928年)。三教之中,以宏教的时间顺序来说,道为先,佛次之,儒在后。
这砖木结构的山门,是乾隆四十一年(1776)的老古董,原建在建阳彭墩村,后濒危,经多方努力,挪至此地进行易地保护,同时,又还原了止止庵古朴肃穆的模样。
山门:题有“止止庵”三字,苍劲有力,门前古树参天。 “到此十六洞天方知天外有天当止则止‘’仰其百千仙道始悟道非可道应行便行”止止庵的门联我特别喜欢,彰显“道法自然”的境界。
在道教中,全国范围内共有三十六洞天,武夷山止止庵被列为第十六洞天。止止庵始建于晋朝,起初只是“小结茅庐”,祖师是东汉的张道陵,已有1700多年。
胸有成竹 三教合一,此树为苦槠树,树龄为140年左右,有一竹笋从树根中间破土而出,笔直从朽空的树干之中冲天而上,直插云霄。苦槠树中间朽空,应证了佛教所讲“苦、空、无常”的道理;竹穿空而上,应验了道德经所讲“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的道理;竹因有气有节,向来是儒家君子的象征。
因此,这一“胸有成竹”的奇观,正好说明了武夷山儒释道三教合一、三源归流的文化现象。树干上有一枯枝形似仙鹤,另一枯枝形似鹿角,皆为道家之仙兽,岂非天意?
石蟾及北斗七星止止庵内,几乎所有露出地面的石头,仔细看都像蟾蜍。白玉蟾祖师在止止庵住持多年,得道成仙,并且在道教里被封为蟾蜍仙。此处石蟾共有七个, 依照地面形状,恰似北斗七星。
止止庵面朝九曲溪,背靠大王峰,是一处美妙之地。然而风景很好,观门口可以观赏九曲溪美景,观内可以仰望大王峰。这座道观供奉的是几乎被人遗忘的道家天才-白玉蟾,琴棋书画无所不精,道家金丹派始祖。
这里风景静幽,背靠大王峰,胜似神境。
前面登上一个平台,建有一座大殿叫祖师殿。殿内供奉的是道教南宗内丹派第五祖——白玉蟾祖师,高高的大王峰好像紧挨着寺庙。
青的山,绿的水,红的祈福带,相得益彰。
易经楼
嘉定九年(1216年),名隐士詹琰夫出资重建止止庵,并请83岁的白玉蟾住持。白玉蟾还是著名的诗人、画家、书法家、哲学家。他聪慧颖异,刻苦自学,善诗词和四体书法,其草书视之若龙蛇飞动,尤妙画梅竹人物,间或自写其容,数笔立就,工画者不能及。
止止庵旁边一曲的崖壁上的摩崖石刻密布,都是赞叹九曲溪的秀美风光,此地叫水光石又名晴川石,位于铁板嶂峰麓稍东,临溪北岸而立,高约数丈,朝晖夕照,时把曲水波光映射于岩石之上,故名。
文人墨客在此候筏时往往诗兴大发,挥毫泼墨,在此留下很多墨宝,是武夷山摩崖石刻较为集中的岩壁之一,也是世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武夷题刻群在一曲溪畔的水光石便是武夷山最大的题刻群之一。水光石畔,波光潋滟,水光石上题刻琳琅满目。
“碧水丹山”是南朝文学家对武夷山的经典点评,“名山大川”是引自御封武夷山的敕文;“智动仁静”是对儒家思想的哲理概括;《九曲棹歌‧一曲》乃是朱熹的诗刻。
石上勒刻甚多,情趣各异,有题刻景名的“水光”、“九曲溪”、“一曲”等,有赞美景观的“名山大川”、“引人入胜”、“山水奇观”:
有抒发儒家思想和情趣的“修身为本”、“智动仁静”、“鸢飞鱼跃”等及明隆庆元年(1567年)戚继光的“大丈夫既南靖岛夷,便当北平胡虏,黄冠布袍,再期游此”。
岩石之巅原有溪光亭,现已修葺一新,取名观景台,是游客拍摄以玉女峰为背景的最佳景点。
11:20走过宋街,前方一个寺庙一样的院落。像是一处古迹,几株古树下,一通石碑,看起来这处园林有些年代了
武夷春秋馆是武夷山风景区武夷宫内的一个景点,地处九曲溪畔大王峰下,彷古宋街北面尽头。
春秋馆是当年朱熹创建的书院,馆内有两棵宋朝留下的又高又大的桂花树,传说也是朱熹老祖宗自己亲手种下的。
武夷春秋馆是武夷山道教文化的一个缩影,虽然是在旧址上重建的,但地理位置和风水景观还是原来的风貌,游客不多,十分幽静,可以一游。
武夷春秋馆是一个全新模式的旅游体验馆,展现武夷山重大历史事件、历代名人和民俗风情。本馆注重游客的娱乐休闲体验,在传统的展陈手法基础上结合现代多媒体技术,带领观众重温“武夷春秋”。本馆建筑面积约为1200平方米,包含门厅、长廊、左右偏厅、主殿及中央庭院。展示主题包含:序厅、彭祖开山、闽越文化、幔亭招宴、汉武帝封禅、理学大成、武夷双遗、文化集成,与名人合影九个内容板块,展示了武夷山独特、稀少、绝妙的自然景观和博大精深的武夷文化。在这里,山、水、历史、人文慢慢沉淀,绽放出炫目的华彩,灵秀、古雅、豪迈,化作美丽跃动的精灵,谱写出一幅长卷佳作一武夷春秋。
11:30结束春秋馆的参观,最后拍一张全景
到武夷宫转乘站,在路上最后拍几张大王峰,11:46上景交车回码头
路上的小火车
回到民宿,吃午饭,洗澡退房,13:42到天后宫对面的公交车站
13:57乘上9路公交,2:55到武夷山北站,动车回上海,结束了八闽大地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