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一直心心念念要去新疆,这次终于有机会了,虽然是跟团,虽然只能去阿克苏,不是我想去的北疆和喀什,但它毕竟也是新疆,新疆那么大,总得去好几次才能玩遍。我把游记命名为《西域记》,希望以后还有其他篇,能写成一个系列嘿嘿。
这趟旅游来得时间不是那么恰当。6月的阿克苏已经很热了,但空气还不好,每天都有浮沉,甚至还不幸遇到了沙尘暴。6月瓜果也还没有大规模成熟,当季只有小白杏和桑葚,阿克苏最有名的苹果得等到11月,团餐吃到的西瓜哈密瓜跟内地的一个味道。
6天时间里,我们去了阿克苏市区、库车市、温宿县、拜城县、阿瓦提县、阿拉尔市的各个景点,足迹几乎遍布整个阿克苏下辖的县市,也算阿克苏深度游了。但是整个行程高开低走,前两天的托木尔大峡谷、克孜尔石窟、库车都不错,后面的景点比较一般。
6月的阿克苏早上七八点已经天亮了,晚上十点多才天黑,白天的时间特别长,甚至要适应一下时差。因为景点之间相距远,我们常常早上八点就要起床,没比内地晚,但是要晚上八点才能吃上晚饭,而那时太阳还没下山,学生还走在放学的路上,相当于我们这里的五点,回酒店洗漱一下十点已经犯困了,拉开窗帘一看天都还没黑,本地人才出来散步。
阿克苏的气候没有想象中那么干,对我来说是刚刚好。离开杭州时正是梅雨季的开始,湿度能达到百分之七八十甚至更高,而阿克苏的湿度只有百分之二十多,但并不觉得鼻子嘴唇干燥,我本身不爱喝水,在那边也没有大量饮水,倒是回来一下飞机就潮湿得难受。有人说新疆洗了衣服很快就能干,甚至挂在房间里还能顺便当作加湿。但我亲测,酒店里不开窗不通风,前一天晚上十一点洗的衣服,哪怕用洗衣机脱水,第二天早上也不一定完全能干,只有聚酯的能干透,棉的还有点潮。
阿克苏的温差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什么“早穿棉袄午穿纱,晚上围着火炉吃西瓜”,在这个季节的阿克苏不存在。白天是很热,早晚只能说是“不热”“稍微凉快”一点的程度,短袖完全没问题,根本不需要御寒的外套。
如今新疆的治安也很好。想起我08年的时候去乌鲁木齐,逛大巴扎,导游千叮咛万嘱咐说你们不买东西就别乱还价,小心他们掏出🔪来威胁你们。也许导游有夸张的成分,最后我们顺利在大巴扎买了东西,并没有遇到危险,但我那时年纪还小,逛的时候真的很紧张,包括走在路上也不敢接近那些民族面孔,南疆更是去都不敢去。一直到1x年的时候那边都还不太平,当年切糕梗广为流传,而且不仅仅是梗,是真有其事,也可以反映出当时的矛盾。近十年来新疆已经越来越安全了,走在路上一点也不用担心,虽然跟维族人语言不通沟通起来有点困难,但他们都挺友好的。很多地方可以看到安检机,也许是曾经有需要但现在已经不用了。在刀郎部落我们问讲解的维族妹妹你们现在信什么教,妹妹说我们信gcd,谁听了不竖起大拇指呢。
🌟知识储备:国家地理刚好新出了一期阿克苏增刊,内容涵盖了红层、沙漠、石窟、库车、阿拉尔、刀郎木卡姆、食物等等,几乎涵盖了我们要去的所有景点的内容,简直是为这趟旅游量身定制。b站也有一些关于克孜尔石窟和龟兹的视频,坐飞机坐大巴的时候可以看,看完再听讲解就很轻松了。
🌟物品准备:
1.运动鞋+鞋套。有很多帖子讨论去新疆穿什么鞋的,这次我带了两双鞋,一双运动鞋一双凉鞋,凉鞋全程没穿过,因为阿克苏灰尘很大,穿凉鞋太脏了。去沙漠套了鞋套,某宝五六块钱一双还可以重复利用,现场买15,鞋套很有必要,不然沙漠出来鞋子里能倒出半斤沙。
2.口罩。不仅是为了防晒,更重要的是防沙尘,不然鼻子里一股土腥味。戴口罩是有点热,但热就热吧总比吃土好。
3.帽子、防晒衣。帽子宽帽檐的,最好有风绳。衣服我全程长袖长裙。
4.药品。带了风油精、布洛芬、助消化药、止泻药、鼻腔喷雾、维生素b2、西瓜霜(年纪大了出门要带一堆药)。不过我最后用上的只有风油精,因为阿克苏很热,天天晒得我头疼,涂了风油精缓解了一点。
5.相机手机防沙套。去沙漠一定要给相机防沙,我用了袖套和酒店的浴帽套了一下。
🌟往返交通:都要经停郑州,杭州到郑州段时间比较短只有一个多小时,郑州到阿克苏有整整四个小时,往返都有点颠簸,而且颠簸的时间还挺多,对恐飞人士非常不友好。长龙的飞机餐实在太难吃了,那个面条吃起来像塑料。座椅也不舒服。回来是远机位,等行李还等了一个小时。
🌟选座攻略:不要迷信左进右出,这个攻略应该针对的是飞乌鲁木齐或者北疆的。只要打开航旅纵横看一下航线图就知道,飞南疆天山是在航线北面的(航旅纵横提示飞阿克苏左侧可以看到天山山脉,我觉得是错误的),想看天山的话要进选右出选左。考虑到晒太阳因素,我进出都选了左。左进确实可以看到雪山,应该是祁连山脉。进疆以后沙尘太大一片黄白,没看到天山,望下去是无边无际的戈壁滩,荒无人烟,飞了好久才看到一点点人类的痕迹,是一条孤独的公路,感叹环境这样恶劣的地方能造起公路真是不容易。
下午五点多出了机场,一股热浪扑面而来,仿佛进了烤箱。什么干热湿热,在绝对的温度面前都是一样的热。
第一站是多浪河湿地公园。这是南疆地区最大的国家级湿地公园,免费的,在杭州这种公园根本不足为奇,不过这里可是沙漠的边缘,有这样一处水草丰美的地方就很难得了。这得益于天山的滋养,湿地公园的水源来自多浪河分支,多浪河是天山雪融水以及自然降水形成的河流。
湿润地区来的游客就不要抱太大希望了(其实也压根没必要来这个景点),景色平平无奇,跟浙江农村的水塘差不多,里面有一些脚踏车啊游船啊之类的游乐设施,也没几个本地人在逛,设施维护得也不太好,到处都是灰灰的,反正西部地区嘛这些都可以理解。天气太热了随便走了一圈就回去了。
早上坐车从阿克苏市区前往托木尔大峡谷,车程大约一个半小时。这个景点是阿克苏最值得来的景点之一,如果自己来的话最好是上午或者傍晚,下午会很热。
托木尔大峡谷位于温宿县境内,属于托木尔景区,在托木尔峰脚下。托木尔峰是天山山脉的最高峰,海拔7443.8米。托木尔景区共有三个景点,除了大峡谷,还有塔村和博孜墩。
托木尔大峡谷是冰川雪峰、红层峡谷和荒漠景观的完美组合,也是天山南北规模最大、美学价值最高的红层峡谷,被称之为“峡谷之王”,集丹霞地貌、岩盐喀斯特地貌、雅丹地貌、盐丘底劈构造地貌等于一体。
红层是阿克苏最典型的地貌,它形成于亿万年前,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导致山脉隆起,山前形成坳陷,碎屑填入坳陷,又经过高温和湿润的作用,铁离子氧化从而呈现红色。
进入大峡谷可以坐景区区间车也可以自驾,6月10日开始自驾车涨价到200/辆了,必须是四驱车,有效期48个小时,但是这里没有住的地方,48小时也没什么用。
售票大厅里有共享无人机可以租。
我们坐了景区的区间车,还好区间车是封闭的,不然一路上尘土飞扬。一路上景色不错,但车非常非常颠,拍照很困难。区间车只能停固定的点,先是2号谷,基本没人去,大部分都是在3号谷下车,然后步行到4号谷。
3号谷下车以后有个景点叫生命之源,一根柱子形状懂的都懂。往里走有木栈道,沿着最中间的木栈道可以一直走到4号谷。刚开始这段路最难走,太阳晒得火辣辣,丝毫没有遮阴的地方,而且是爬坡,刚走一小段就累得要命,一想到导游说要步行1-2公里就觉得这怎么坚持得下来,哪里是疗休养,完全就是拉练啊。
但不得不说大峡谷里景色确实很震撼,是别处难以看到的,时而是隆起的山峰、时而是幽深的沟壑,荒凉的地表、干涸的河床、赤焰般的色彩、嶙峋的怪石、风和水流侵蚀过的纹路,都有种不在地球上的美感,就连爬过的蜥蜴都增添了一种史前感。
这根柱子好像叫梦笔生花,我反复怀疑这真的是天然的吗,大自然到底是怎样的作用才会形成这样的奇观?
走走歇歇,总算走完了木栈道,来到了谷底。接下来的路就比较轻松了,谷底有了可以遮阴的地方,不那么热了,也不用爬坡了,边走边拍。接近4号谷出口的地方有一个可以上去的观景台,但又热又累加上能见度不高,我就没上去。
4号谷等车的地方就有点遭罪了。当天来了几个旅行团人比较多,候车的地方是个两边毫无遮挡的走廊,车一开过就卷起尘土,一直在吃灰无处躲藏,等车又等了老半天。区间车下一站还会停6号谷,也很少有人下。
出峡谷外面不远处有餐厅,我们在那里吃了午饭,味道意外还不错。
午饭后坐车开往拜城县的克孜尔石窟,车程大约4个小时,到达门口时已经快五点了,不过新疆的时差关系,五点太阳还是高悬的。
“克孜尔”意为“红色”。石窟位于明屋达格山悬崖上,南临渭干河,始凿于佛教传入龟兹后达到鼎盛的公元3世纪末,比莫高窟还早了一个世纪,甚至影响了莫高窟早期壁画艺术风格,公元8-9世纪以后因为宗教信仰改变和战乱等原因逐渐被废弃。窟群分谷西区、谷内区、谷东区和后山区,绵延3千米,现存洞窟349个,壁画约1万平方米。尽管被破坏严重,克孜尔石窟也仍是阿克苏最值得一看的景点之一。
导游提前一天让我们在公众号上预约,但实际到了没人看预约信息。
从门口走到石窟还有很长一段路。到了石窟前面,工作人员会让大家10人一组排好队讲一些注意事项,发一张小纸条,然后一队一队依次进入,包不能带,手机和伞可以带(一定要撑伞石窟外面非常晒),洞窟内部不能拍照,外面可以拍。
石窟外面有一尊鸠摩罗什铜像。鸠摩罗什是东晋十六国时期龟兹高僧,中国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父亲是天竺望族,母亲是龟兹国王的妹妹,他天资聪颖,7岁随母亲出家,9岁又随母亲游历学习,最初信仰小乘佛教,后来遇到了大乘佛教的高僧又改学大乘佛教。由于佛学造诣深厚,鸠摩罗什声明远扬,在战乱的时代成了被竞相争夺的对象。在被困凉州的十七年里,鸠摩罗什学习了汉语。之后,他被后秦君主姚兴请到长安,奉为国师,开始翻译佛经,十二年间陆续译出《般若经》《金刚经》《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等佛经达74部384卷,一些经典直到今天仍在沿用。“烦恼”“世界”“一尘不染”“天花乱坠”等等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词语,都来自鸠摩罗什的翻译。
门票包含了6个窟,我们参观了第8、17、10、27、32、34窟,都在谷西区,有的特窟要另外付费参观。每个窟每次只能进一组人,里面都有专门的讲解员,讲得比较浅显,一个窟几分钟就讲完了。
克孜尔石窟形制有中心柱窟、大像窟、方形窟、僧房窟、龛窟、异形窟等,其中中心柱是克孜尔石窟形制方面的最大特色和创新。中心柱顾名思义就是洞窟中间有一根柱子,内嵌佛龛,两侧有甬道,可以从甬道绕柱一圈进行礼佛。它源自印度支提窟,原始的做法中间是塔,克孜尔石窟里的做法是根据当地的土质进行了改良,使柱子上接窟顶,既能观象、也能起到支撑作用。这6个窟里除了10窟以外都是中心柱窟。
克孜尔石窟的壁画有菱格画、晕染、屈铁盘丝等画法特点,壁画题材主要有本生故事、佛传故事和因缘故事。本生故事指的是释迦牟尼成佛前的故事,他的前世可能是一个人,也可能是一只兔、一只鹿、一只龟等等,但无一例外所有的故事都讲述的都是一种为成全或拯救他人而甘愿自我牺牲的精神;佛传故事指的是释迦牟尼今生的故事;因缘故事指的是释迦摩尼或他的弟子因为佛法而产生的因果故事。壁画的主要颜色有蓝、绿、红、白、黑,其中蓝色最具代表性,是用当年比黄金还贵几倍的青金石提炼的,绿色是由孔雀石提炼的。
第8窟德语名字叫“十六佩剑者窟”,是这些洞窟里保存相对完整的,开凿于约公元7世纪。之所以叫“十六佩剑者窟”,是因为原本中心柱旁边的甬道里有16位佩剑供养人的壁画,20世纪初被德国探险家分块切割后运到了德国,收藏在柏林亚洲艺术馆,这也是克孜尔诸多壁画塑像曾经共同遭遇的厄运。我们现在仍能看到的是主室券顶的菱格画和两侧壁上残存的壁画。
⬇️第17窟(摄于阿克苏地区博物馆),德语名“菩萨天井窟”,券顶绘有菱格本生故事40多幅。菱格背景代表了须弥山,每个菱格一个故事,因为篇幅有限,画的都是那个故事的最高潮部分。讲解会讲两三个故事。可以看到当年的画师对人体的结构已经十分了解,许多画像用夸张的手法画出了人体的一块块腹肌。
第27窟只有一小块残存的壁画,开凿于5世纪。
第32窟破坏也比较严重,壁上有很多小孔,原本是用来支撑须弥山造型的,如今什么也没有了,只能凭空想象。
第34窟比较宽敞,可以绕中心柱走一圈,顶上也是菱格画。
第10窟是一个僧房窟,里面主要介绍40年代研究克孜尔石窟的先驱、画家韩乐然先生。1947年他乘坐的飞机坠毁,他与随身携带的克孜尔石窟壁画照片和临摹都在这场灾难中灰飞烟灭,而这时他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他的不幸似乎也成为了克孜尔多舛命运的一部分。
⬇️在石窟山崖上望向对面,是连绵不断的泛红的光秃山体,山脚下却是一弯河流,树木郁郁葱葱,俨然一片绿洲。
参观完克孜尔石窟,既有赞叹也有惋惜。赞叹的是一千多年前西域的艺术已经达到了如此辉煌的程度,中西方文明在龟兹这个丝绸之路的十字路口交汇融合,相互碰撞出火花,又演化诞生出新的文化与艺术,龟兹当年的文明与繁荣不可想象。惋惜的是克孜尔石窟的破坏甚至自它诞生不久就开始了:宗教信仰的改变使当地的百姓不再敬畏佛像,壁画上的金箔被抠下来换取财富;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动荡,西方探险家纷纷踏足,揭取壁画、切割塑像,将克孜尔石窟最精彩的部分运回自己的国家,而当时石窟正处在无人管理的状态,这些运往国外的壁画也并非就此安然无样,部分损毁于战争的炮火;过去的牧民放牧累了就在洞窟中休息生火,长期的烟熏使得部分壁画面目全非……在种种人为的破坏面前,一千多年的自然风化也许已经微不足道了。对于当时当地的老百姓,其实无法对他们的无知作过多的苛责,毕竟那是饭都吃不饱的年代,有几个人接受过教育、懂得石窟的价值、有保护它的意识呢?而发现与破坏石窟的最大元凶德国人勒柯克,1930年就在穷困潦倒中死去了,这些盗取的壁画没有保他终生富贵,他在一战中破产,独子也死于战场,不能不说也是一种因果报应了。
石窟外面的林荫道。
进大门到去石窟的路上有个小的美术馆可以参观一下。
大厅也做得是类似中心柱的格局,里面有些展品和壁画介绍。
很期待库车,但旅游团安排在库车的时间实在太短了,本以为有一个傍晚+一个上午,但前一天从克孜尔到库车走独库公路遇到了堵车(独库公路不愧是堵哭公路),导致到达库车已经比较晚了,没法再出去逛了,于是所有的计划只能挤在短短一个上午,甚至因为这边景点开门晚,留给我们可以逛的时间只有不到3个小时。
库车有“繁华的城邦”“十字路口”之意,古称“龟兹”,历史十分悠久,最早的记载是在班固的《汉书》中。看过汉代西域三十六国地图就会发现,龟兹正处于西域的中心,丝绸之路上的中西交通要冲,是古印度、希腊-罗马、波斯、汉唐四大文明在世界上惟一的交汇之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里还蕴藏着丰富的煤铁资源,公元前后中原的冶炼技术传入龟兹,使龟兹成为了这一代规模最大的武器生产基地。龟兹最盛时辖境相当于今轮台、库车、沙雅、拜城、阿克苏、新和六县市,中心就在库车。公元前60年,西汉在龟兹设立西域都护府;公元658年,唐王朝在龟兹设立安西大都护府。
库车的旅游接待倒是挺成熟。因为几个景点相距都比较近,在库车王府附近有一个很大的停车场,餐饮购物一应俱全。
团队的行程是去库车王府。库车王府起源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政府平定大小和卓之乱,库车的鄂对家族维护统一有功,清政府保留并改革了当地的制度,给他们修建了库车王府,自此代代传承下去。
现在这座王府是近年新建的,据说看点是末代王妃,但我不喜欢这种人造景点,就没进去。库车王府大概是旅游团必打卡一站,门口聚集了好多人,十点半还会有表演。
王府对面是热斯坦路。热斯坦路是维语“市场”的意思,整条街就是一条充满了民族风情和烟火气息的、卖各种瓜果服饰小东西的街,有点像我们小时候的小商品市场。
这条街其实挺宽的,中间是车道,两边是店铺,我们就在人行道上边走边逛。店铺门前都用艾德莱丝花布搭起凉棚,加上有树荫,走在里面也没那么热。
这是当季新疆特有的老汉瓜,吃起来软软的,老年人也能吃,所以叫老汉瓜。小白杏也是当季水果。
烤包子,两块五一个,比我们吃的肉包大一点,里面是羊肉馅的,摊主极力邀请我来拍一拍烤炉内部,包子贴壁烤得金黄酥脆、外焦里嫩。
热斯坦路既有传统本土的餐饮店,也不乏现代时尚的咖啡店,在这里可以一手烤包子烤馕,一手咖啡奶茶,在味蕾上体验一种碰撞。
这是一家很有当地特色的民宿兼商店。
库车大囊很有名,一个大囊比脸盆还要大,制作的过程也很辛苦,一家人分工合作,一个揉面做饼、一个烘烤,在炎热的天气高温的炉边要不停地起身弯腰把饼放进炉子里,但只卖4块钱。
热斯坦路这两年进行了改造,对面那侧有一排很新的房子,门也刷得很新,但空空荡荡。也许是新疆别的地方的门火了,他们也想效仿,却显得过于刻意,显得很“假”,失去了天然的特色。
旁边的龟兹小巷,浙江援建的,一看就是浓浓的浙江土味商业风生硬地移植到了这里,套上新疆元素的外衣但本质还是换汤不换药的千篇一律的商业街,企图打造各种网红打卡点,什么墙上贴路牌、路边放假人、鲜艳硕大生怕人家不知道的“龟兹”大字加爱心、空中倒挂涂了本土花纹的江南油纸伞(凡古镇古街必挂油纸伞,也不管这里一年都不下几次雨,典型的生搬硬套),还有虽迟但到的“很想你”“青春没有售价”之类的土味标语大杂烩,不得不说还是有受众的,但我很不喜欢。包括大囊小巷、门巴扎,都在往这个方向发展。有什么办法呢,我们的美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旁边的小路。
门票:15
开放时间:10:30-18:30
库存大寺是新疆境内仅次于喀什艾提尕清真寺的第二大寺,也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伊斯兰教在库车传播后,约在15世纪营建此宗教建筑,后来遭遇火灾,现存的建筑是1923年重建的。
⬇️宣礼楼。楼高18.3米,正面朝南,大寺地处老城最高处,据说在门楼顶上可以鸟瞰整个库车城街景。
⬇️礼拜殿。
大殿内既有中国传统的彩绘牡丹、莲花、祥云、如意等,也有独具本土民族特色的巴旦木花、花草纹饰、几何图形、线条构成的纹饰,体现了中原建筑文化的与本土文化的融合。
但是到了出口(也就是寺正门)发现根本无人把守?
门票:免费
开放时间:夏季10:30 - 19:00(18:30 停止入馆) ,冬季10:30 - 18:30(18:00 停止入馆) ,周一闭馆。
龟兹博物馆是5月新开放的,是国内首家以龟兹文化为核心的综合博物馆。馆内设有龟兹历史文化基本陈列、龟兹佛教文化艺术专题、龟兹故城专题及两个临时展厅,展出文物700余件(套),其中不乏唐石刻华吉祥佛、龟兹文书、千佛壁画残块等珍贵藏品。
它的隔壁还有一个龟兹魏晋遗址博物馆,建在发掘出的十余座魏晋古墓之上,我们没来得及去。
从库车大寺打车过去还是很方便的。水和雨伞不能带进去,要放在门口寄存。
博物馆里一半是真品一半是仿制品。
中午在库车吃完午饭,大巴开去睡胡杨公园,车程大概一个半小时。
虽然这几天每天都很热,但天气APP显示今天下午的气温达到了惊人的39度。中途下车上了个洗手间就已经觉得难以忍受了,但是本着经典的“来都来了”精神,还是硬着头皮下车走了一圈。
这也是浙江援建的景点,整个景区除了我们团队空无一人,毕竟谁会在下午最热的时候来这里,甚至连工作人员都没看到。
门口甚至还投放了共享电动车……骑这个车就一路吃灰吧。本来还可以坐小火车,也许天气凉快的时候可以吧……
公园面积还挺大,里面有木栈道,还给各种胡杨标了名字,什么“千年等一回”“美猴王”之类的。这些胡杨不知道是死是活,但每一株都呈现着怪异的姿势,有的站立、有的卧倒、有的笔直挺立、有的东倒西斜,它们瘦骨嶙峋、张牙舞爪,根部半裸露在地表,残破的枯枝散落一地,像被扫荡过的战场。更诡异的是,周围是死一般的寂静,没有风声也没有虫鸣鸟叫,什么声音都没有。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仍然有不少顽强的沙漠植物,他们的根系异常发达,紧紧抓住每一寸土,叶子退化成细细的一条,竭尽全力吸收与储存每一滴水,红柳甚至还开出了淡淡的红色花。
实在太热了,走了十五分钟就逃回了车上。
阿克苏的天气真的够歹毒,昨天39度,今天又来个沙尘暴,也不知道为啥都6月了还沙尘暴。
虽然提前看过windy,但还是对粉尘浓度2000没有概念,早上起来看天气还行,结果越往沙漠开沙尘越严重。风很大,天变得黄黄的,能见度不到五百米,倒有点像我们这里的大雾天。而本地人对此似乎也习以为常了,很多人甚至连口罩都没戴。
从阿拉尔市区开到沙漠之门大约40分钟。仍然本着“来都来了”精神想下车活动一下,结果刚下去就被风沙刮得站不住,只能蜷缩着艰难挪步,眼前一片模糊的黄,眼睛都快睁不开了。得亏我戴了个帏帽,原来古代人拿它防风沙是真能防,不是个简单的装饰啊,几分钟帏帽的纱就变成了黄色。鞋套也派上了大用场。
沙漠里本来还有骑骆驼啊越野车啊之类的娱乐项目,但实在是无法体验了。也不知道导游在这里给我们留两个小时有什么必要,还非得让我们在这里举着横幅拍集体照,我真的大无语这照片是今天非拍不可吗,有什么KPI吗,结果就是每个人都裹得严严实实、看不见眼睛鼻子的。
拍完照我就躲进游客中心了。这个景点来回一个半小时,下车十分钟,纯纯玩了个寂寞。
袖套+浴帽,低成本防沙。
回到阿拉尔市区,又参观了三五九旅屯兵纪念馆。
阿拉尔市个八十年代才新建的兵团城市,非常无聊,自由行千万不要来。
下午去刀郎部落,到达时是下午四点,沙尘还没有好转的迹象。
刀郎部落好像也是浙江建的,景区非常大,游客很少。本来对这个景点丝毫没抱期望,进去以后发现还行,如果秋天胡杨黄的时候、天气好的时候来,再看看表演,应该还是挺好的,我们没来对时候。
里面一些固定时间的表演,可惜我们去的时间只看到了开城表演。
进门以后有景区的讲解带着我们一起走。先是在城门后面的屋子里介绍刀郎文化,里面是一些场景还原。元察合台时期,战争导致百姓逃离家园四处迁徙流浪,最后在叶尔羌河下游胡杨林里找到了这处理想的栖息地,于是就有了“刀郎”的称谓。
千年古胡杨
里面有一些摊子,据说这就是刀郎人后裔的一个村,他们现在还住在这里,但是我只看到店铺,没看到生活的痕迹。
葡萄藤架倒是不错,葡萄还没成熟。
坐小火车到了胡杨文化馆,小火车里面厚厚的一层沙。
这是景区的标志性建筑胡杨守护神,来源于当地的一个故事。里面就是胡杨文化馆。
后面的胡杨林到秋天的时候肯定很美。
参观完继续坐小火车,一路上还路过了根雕馆、植物园、民宿等很多点,最后在桑葚林这里下了车。桑葚成熟了,可以边摘边吃,有紫桑葚和白桑葚,非常非常甜,白的比紫的还甜。
阿克苏有老街夜市和王三街夜市,导游一直跟我们说老街夜市就是游客去的,跟其他地方的夜市一样,没啥特色,王三街夜市是本地人去的,我们就打车去王三街夜市。
晚上十点了天还没黑,本地人的夜生活刚刚开始。
王三街夜市其实有点让人失望(听团友说老街夜市很不错),最近在修路,两边挖得乱七八糟,还围围挡,刚开始就看到路边两排小吃店铺,第一反应:“就这?”
买了一个冰淇淋。
很多人推荐的阿力卡尔超市,里面有特产和生活用品,当地人也会去买。不过买特产前记得识图搜一下,基本上网上都能买到,还更便宜。
超市门口遇到一个卖桑葚的摊子,很便宜五块钱一碗,白的紫的都有,甜度超标,甜到吃不下去。拎着桑葚遇到两个本地人还问我们哪里买的。
很多店铺外面放的喇叭都是维语,根本听不懂在说什么。
走到这里才算是到了夜市的中心,这一块是摊位集中区,以吃的为主,也有小商品。总体规模不大。
听说酸奶粽子好吃,我们看到了摊位,是白糯米粽剥出来压扁,上面涂酸奶。但实在吃不下了,只买了一杯酸奶刨冰,酸奶在盆子里加上果酱一通搅拌,有一种“干净又卫生”的感觉。
叫不上名字没见过的食物。
今天的沙尘小了一点,风还是很大,但至少能下车游玩了。
柯坪红沙漠是中国唯一的红色沙漠,总面积约10平方千米,属于丹霞地貌。亿万年前,周边的红色山体经过地壳运动变成砂岩,又经过风蚀风化,被大风搬运沉积到这里,形成了沙漠。
这里也有骆驼和沙漠车之类的游玩项目。但是风太大了,吹得我眼泪鼻涕一起流,能明显感觉到沙粒打在身上,不一会耳朵里鼻子里都进沙了。
齐兰古城,又称阔纳齐兰遗址,是清代西路军台天山南路台站体系中“齐兰台”遗存地面建筑群。这里自西汉时期就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唐代以后,朝廷在图木舒克地区建立了尉头州,这里成为了尉头州的东大门。清道光八年(1829年)设置军台。 台站是中国边远地区所设置的一种类似驿站的机构,是对驿站、军台、营塘等交通、通讯转运机构的总称,关系到边疆的安全与稳定。20世纪20年代,齐兰废弃。
进去以后有讲解,为保护遗址必须走木栈道,整个参观就是沿着木栈道绕古城走一圈。如今,昔日的商队往来、金戈铁马只剩断壁残垣,不像清朝遗址倒像更古老的。
这是个清真寺的大门,还能看出点轮廓。
下午四点半回到阿克苏,去了阿克苏地区博物馆。
阿克苏博物馆一共4层,有阿克苏历史文化厅、新疆古代货币厅、阿克苏自然地理厅、中国共产党党史展四个常设展厅。一楼有文创商店,不过东西不是太精致,不是博物馆官方的,跟外面卖的一样,价格不贵还能还价。
讲解讲了一楼的历史文化厅, 主要展示了在阿克苏地区境内出土的从史前开始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遗物。
镇馆之宝唐代大陶缸。
二楼有龟兹洞窟复原展示厅,复原了17窟和38窟。
最后一天自由活动。上午打车去阿克苏农产品批发市场,依然是本着“来都来了”精神买点特产。这个地方虽然离酒店只有7公里,但是已经是城外了,周边是农田。
市场很大,水果、干果、奶制品之类的都有。导游说维族人实诚,不要找汉族人,打车司机说找汉族人,不要找维族人,听完我觉得得了都找不得。
刚进去逛了两家店,就碰到了团里的同事,他们已经逛完一圈并且大包小包开始采购了,于是我们也在这家店买了点奶制品和葡萄干。散装的干果和水果要买可以买点,预包装的慎买!我明明已经留了个心眼识图查网上价格了,结果没仔细看识错了,导致我误以为价钱差不多,就买了几袋,回去又搜了一下才发现网上便宜了10元/公斤,气得我捶胸顿足,买贵了不说背回去又重。那边可以快递,我买那家运费3.5元一公斤,不过快递很慢,到杭州顺丰都要五六天。
新疆是碳水和蛋白质的天堂,美食太多了。我们这趟旅游玩得就那样,但吃得还挺不错,虽然是团餐,每顿都有几个特色菜,用导游的话说几乎把叫得上名的都给我们吃过了。
⬇️酸奶。路边小店买的,这一大碗才5元。特别醇正,一吃就是一点科技都没有,只有酸味,而且上面一层厚厚的奶皮,放一会会乳清分离,说明确实是优质酸奶。当地人吃酸奶什么都不加,非常健康,我们有点接受不了,放入大量白糖后就很好吃了。
⬇️揪片子汤。里面有面片、番茄、菜,酸中带甜很开胃,香菜是灵魂。
⬇️羊肉串。不必说了,我一个平时不吃羊肉的人都觉得这里的羊肉串好吃。好几顿都吃了羊肉串,最好吃的是库车亚克西姆新疆宴的,烤得刚刚好不硬,肥瘦比例适中,吃起来有股奶香味,肥肉尤其香。有几家太硬了。
⬇️烤羊排。也是库车亚克西姆新疆宴的,非常好吃,跟羊肉串一样奶香味,一点膻味一没有,大家都赞不绝口。
⬇️丁丁炒面。新疆的菜量真是大,也是有点番茄味有点辣味那种。
⬇️薄皮包子抓饭。包子当然也是羊肉陷的,跟烤羊肉比起来,这种羊肉就有点味道了。抓饭的米跟我们这边的不太一样,是长粒的、粒粒分开的,抓饭里放了胡萝卜,有的还会放羊肉,吃起来油油的有点甜味。
⬇️干煸炒面。一看这油光发亮的面条和牛肉就很有食欲。高油高盐虽然不健康,但确实好吃。
⬇️铜锅羊肉。
⬇️蜂蜜卡瓦斯,发酵酿制的饮料,有点像啤酒有气,但没有酒精,蜂蜜味挺浓的,甜甜的很好喝。
⬇️米肠面肺。不知道是什么做的,口感有点像米粉?
⬇️叫不上名,就是面皮贴在锅子上。
⬇️炸骆驼奶。外表脆脆的,里面包裹了骆驼奶,是那种半凝固半流心的状态,骆驼奶吃起来没什么异味,跟牛奶差不多。
⬇️烤包子。之前也吃过了,羊肉馅的,这个比库车路边卖的还大,烤得膨膨的,馅料也足。
⬇️烤全羊。端出来很有仪式感,我们四桌分吃一只还吃不完。
⬇️餐厅还有古丽跳舞。
⬇️半路吃的快餐炒面。分量真的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