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天游峰,是武夷山三十六名峰之一,被誉为“武夷第一胜景”,是武夷山景区的标志性景观之一。它位于福建省武夷山九曲溪六曲溪北,海拔408.8米,相对高度215米。天游峰以其雄伟的山势、变幻莫测的云海以及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吸引着无数游客和文人墨客。它高耸于仙掌峰、清隐岩之侧,自成一体,周围群峰拱向,峰下九曲萦洄,是纵览武夷群峰
天游峰的得名,源于其独特的自然景观。每当雨后乍晴或晨曦初露之时,白茫茫的烟云弥山漫谷,风吹云荡,起伏不定,犹如大海的波涛,汹涌澎湃,天游峰几乎是每个游览武夷山水的人都会造访的地方,因为在这里你可以更多角度的欣赏九曲溪环绕着武夷山的壮观景象。
天游峰有上下之分,且台阶比较陡峭。所以大家走的都不快,走走停停,眺望山水, 似乎不是因为自己体力不支,而是天游峰山水的羁绊令人驻足。
当有云海的时候,在峰上,仿佛置身于仙境,遨游于天宫,故名“天游”,因此而得名天游峰。天游峰一览亭左,是为上天游;下有崎岖丘,天游峰中沿胡麻涧一带,是为下天游。
天游峰从山脚到山顶200多米,848级台阶,海拔410米,站在峰顶的一览亭,俯瞰云海,仿佛置身于蓬莱仙境,遨游于天宫琼阁,令人陶然忘归。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赞道:“其不临溪而能尽九曲之胜,此峰固应第一也”
高踞万仞之巅,凭栏四望,云海茫茫,群峰悬浮,九曲蜿蜒,竹筏轻荡,武夷山的山水尽收眼底,令人心胸开阔,陶然忘归。
天游峰景区:以天游峰为中心,景区面积4平方公里,主要景点有天游峰,云窝、隐屏峰、晒布岩、茶洞、一览亭、武夷精舍等,景区内人文景点荟萃,融合儒释道三教文化于一体,令人流连忘返。
9:45景交车把我们送到天游峰站,到天游峰站,到天游峰景区入口还需走一段路,这里是御茶园遗址,茶叶不多见,只见篁竹林,却有“茶魂”石刻
首先你会经过五曲大桥,五曲大桥是通往天游峰的必经之路,桥下就是那闻名于世的九曲溪,溪流清澈,溪水潺潺,游鱼成群。
溪中所见大鱼,学名“光倒刺鲃”,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倒刺鲃属。桥下有很多鱼,这里可以拍到下面的九曲溪漂流,
一串串竹筏溪中游,艄公过激流的四两拨千斤的技术动作非常酷。
武夷山九曲溪光倒刺鲃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溪水澄碧清澈,鱼群汇集,悠游自在。鱼跃而出,好壮观啊!
大桥左侧文峰(更衣台)临溪而立,巍然一石,相传魏王子骞沐浴于九曲溪后在此更衣,之后飘然直上毗邻的天柱峰,升天而去。岩壁上刻有“更衣台”“玉皇大天尊”等摩崖石刻;
大桥右前方隐屏峰顶有一石圹,名“南溟靖”,“南溟”,意为此境处在仙凡之境。此处供奉着明代道士刘端阳的遗蜕。
更衣台是一座临溪而立、山体呈半圆形的山峰,据说古人要想升天变成神仙,要先来这里脱下在凡间穿的衣服,相传,南宋理学家朱熹在武夷山隐屏峰下创建武夷书院、授徒讲学时,有一只千年狐仙化身成村姑,来向朱嘉求学,后来....
远处的两个山头说,那是酒坛峰和醋坛峰。酒坛峰,因酷似一尊倒扣的酒坛而得名,也有说像一把茶壶,是武夷山水一壶茶寓意的完美展现。
相传八仙中的铁拐李迷恋上了武夷山中田父酿的美酒,并把美酒带到了天上参加天仙大会。因美酒被众仙喝光,铁拐李却没有尽兴,便举起拐杖追打酿酒大仙。酿酒大仙躲闪后铁拐却打中了田父的酒坛。酒坛骨碌碌滚出瑶池,落到了人间。
在天游峰景区入口检票,穿越老虎洞后开始登山。进了检票口之后有两条路,一条正对着门,一条则要稍靠左一些,两条都可以走,我们先到朱熹园,10:05走到朱熹园,我们行进在到天游峰的路上,一路林木葱茏,美景如画。
五曲北岸隐屏峰下的朱熹园,又名武夷精舍,始建于公元1183年,是朱熹亲自创建的第一所书院,是朱熹理学思想成熟的地方。展厅于2000年重建,2021年改版,主要用于展示朱熹生平故事和教学著述成就,是再现朱子理学文化的历史景观。
总体分为“序言”“朱熹一生、不同凡响”“人文武夷、道南理窟”“洙泗心源、理学传承”“教学相长、相观而善”“书院遗址”等6个部分。该园是福建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现场教学点,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开展廉洁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重要场所。
武夷精舍包括仁智堂、隐求室、止宿寮、石门坞、观善斋、寒栖馆、晚对亭、铁笛亭等建筑,当时人们称之为“武夷之巨观”。朱熹在此完成了《四书章句集注》等一批理学著作。
武夷精舍包括仁智堂、隐求室、止宿寮、石门坞、观善斋、寒栖馆、晚对亭、铁笛亭等建筑,当时人们称之为“武夷之巨观”。朱熹在此完成了《四书章句集注》等一批理学著作。
走过石碑拾阶而上,迎面是朱熹先生的坐像。朱子的坐像坐落在莹莹绿地,幽幽树林中。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晚称晦翁。祖籍江西婺源,出生于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过了大门,就到了武夷精舍的前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康熙皇帝御笔“学达性天”匾额。这是武夷精舍在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官方进行重建,康熙皇帝为表彰书院对传承理学、培养人才做出的贡献御赐的匾额。达者,通也。学达,是赞扬这书院的学理通达、炼达、达观;性天,是说书院主张树人要性情天然,要因势利导培养人才,也就是养成人天合一的哲学观念。
“学达性天”匾额下边有张岱年先生所撰写的对联:致广大而尽精微 综罗百代, 尊德性而道问学 体用兼赅。这幅对联主体是借用《四书·中庸》对君子的赞誉。对联不仅体现了朱熹的学术思想,也展示了其对教育的重视和对君子的高度评价。正对门的是朱熹61岁时在武夷山对镜写真题以自警”的自画像。真迹现在收藏在台湾故宫博物馆,这里悬挂的是仿制品。
第一展室-朱熹生平(元明清想考科举,得熟背朱熹的书)展室通过大量图片和文字,讲述了朱熹出生、求学、拜师、做官、讲学等一生的经历和成就。
第二展室·遗址(武夷精舍最早的模样),这是清康熙年间的书院遗址——止宿寮和隐求室,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止宿寮是朱喜接待朋友的客房,隐求室是朱熹的卧室。曾经的武夷精舍很有规模,被誉为“武夷之巨观”。
第三展室·仁智堂,仁智堂曾经是朱熹授课的地方,展室内的塑像还原了朱熹讲学的场景。“忠、孝、廉、节”四个大字反映了朱熹的价值观,对于如今的社会发展,依然发挥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仁智堂内古色古香,这里陈列的对联、匾额,都是后人对朱熹的极高评价。
正中二展馆(古代的校规)
民本思想(朱嘉爱民那些事),以民为本”出自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国家以人民为根本,为人民而设立。
第五展馆--荣耀,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朱熹园,强调我们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铜像展示了朱熹讲学的场景,铜像共有五尊,分别是朱熹和四个杰出的弟子:陈淳、黄輪、蔡元定、真德秀。他们与朱嘉一起传播理学思想,最终形成极有影响力的“朱子学派”。
出了朱熹园,我们选了左边的小路,沿着老虎洞口的石路前行,到达云关
迎面有一块巨石斜立如屏,石壁上有两方摩崖石刻。一方题刻“云路”二字,提醒您这是通往“云窝”的小路。另一方石刻是明末学者方孔昭所题的“重洗仙颜”。
走过这段路会看到一个石碑,上书“云窝”,这里就是小云窝了。
磊落的岩峦之下,隐藏着许多洞穴,冬春时节常有缕缕烟云从洞中逸出,在峰石间卷舒,故名云窝。
经过聚乐洞
为明陈省幼溪草庐十六处建筑之一,一方巨大坠石,高3.2米,宽6米,石上树木葱郁,石壁有明溪于万历十五年(1587年)上元日镌刻“问樵台”三字和咏景诗一首。诗云:“剔尽蓬蒿见石台,临流学钓趣悠哉。投竿终日忘钓饵,独与樵翁话几回。”既抒发了作者坐台垂钓的心境,又描绘了问樵台的景致。
路边能看到竹筏慢慢来到“六曲”
可以看到坐竹筏九曲溪漂流。
继续往前,10:15穿过“叔圭精舍”的 石门 ,叔圭精舍,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钦差苏德舆受命礼聘崇安籍乡贤江贽(字叔主)入朝为官。江贽三辞不赴,钦差遂命县令陈难为之建造精舍于云窝;匾额“叔圭精舍”,并赐号“少微先生”(少微星也称文曲星,预兆鸿儒出现),藉以旌表贤儒。
过叔圭精舍石门,但觉豁然开朗。不愿爬山的游客可在此游玩、照相、休息。周围有迷人的绝壁,有绿茵茵的草地,有摇曳的凤尾竹,还有那一湾碧水的九曲溪。
沿着山路上上下下,一路风景优美,呼吸着清新凉爽的空气,悠哉悠哉。
云窝平台,云窝一带的尽头,周围有隐屏峰、接笋峰等以险峻著称的山峰。
其中隐屏峰,云雾迷朦,峭拔干寻,直上直下,方正如屏风,故名隐屏峰
把镜头拉近了看“双乳峰”,这是八曲的最高峰。
云窝是一个能够聚集雾气的地方。可惜,今天天晴,没有看到云窝里那袅袅的雾气。
忽见一大石壁,上刻“水云寮”三字。看旁边说明,此处为水云寮遗址。宋代著名理学家游酢曾北上拜程颢、程颐为师,南归后在此处建水云寮,著书立说,传播程学,使这里成为理学南传的第一站。现石壁上的字为游酢裔孙游九言所刻。裔孙,是指远代子孙。而此处,仅这三个字罢了
经过“水云寮”的遗址,10:45来到“水月亭”了,这里是武夷山中秋赏月最好的地方,月明星稀的夜晚,在亭中喝酒赏月,可见到四个月亮,即天上一个、水中一个,杯中一个,还有心中一个,如此意境,真令人陶醉啊!我们无缘见到月亮,只有欣赏美景了,呵呵!
上“水月亭”观景,下面是漂亮六曲,乘竹筏漂流从这里经过
“九曲溪”上竹筏顺流而下,在此绕个大弯进入五曲。
“水月亭”边看“晒布岩”(天游峰),整座山峰就是一块特大的巨石耸立在“九曲溪”旁。
“天游峰”上的半山亭,登天游到这亭子就是一半的路程了。看见山脊上的游客正往山上爬。
遥看“双乳峰”,这是八曲的最高峰。
水月亭附近云窝中间的那块漆黑巨石,像一头伏卧的大象,俗称铁象岩,铁象岩中间裂开一罅,穿行其间,但觉天光如线,为区别溪南灵岩一线天,故称它为小一线天
小一线天,有游客从这里上山,我们看到就往这里下去体验一下
几天前在太姥山穿过太姥山的一线天,这一线天还是比较好走
武夷山也有一线天景区,也会去尝试
小一线天下到底有一条上山道指着前面是伏虎岩
伏虎岩,与仙掌峰毗邻,高数十米,岩势形似蹲虎,故名。为武夷山九十九岩之一,岩顶细竹簇簇,华盖翡翠。岩壁遍布摩崖石刻。伏虎岩壁上刻有“伏虎”二字。题刻的作者系兵部侍郎陈省,曾在云窝兴建“幼溪草庐”(早已废圯),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陈省因与宰相张居正政见不一而受到排挤。皇上虽数赐,但他仍然辞职荣归入闽。深感怀才不遇,卜筑武夷山中。适云窝有一岩石状如蹲虎,便勒石“伏虎“二字,意在他如一只伏在武夷山中的老虎,企盼有朝一日东山再起,再展宏图。
司马泉是五曲溪北茶洞的另一个泉眼,泉水在一座高数米的崖石上。此泉是明代退隐的少司马陈省开凿的,故名。泉水承接由仙掌峰腰渗出的泉水,积蓄成池,味极甘美。
过司马泉站在山脚下仰望,一座形似展开翅膀、仿佛要飞向天空的苍鹰,这就是隐屏峰。因峰峦方正如屏,故名。
隐屏峰”边的“接笋峰”,远看是连在一起的,实际上是分开的,可见武夷山从未发生过地震。
接笋峰,武夷山三十六名峰之一,三险峰之一。接笋峰西壁贴壁一石,形如贴壁而生、扶摇直上碧空的新笋,巨石半腰横裂三痕,仿佛断笋续接。仰望接笋峰,危岩耸碧空,如一剑刺天,沿途景点有“步虚、步云”“仙凡界”、龙脊等。攀接笋峰,险象环生,惊心动魄。
来到一处山寨前,有“峥嵘深锁”字样。茶洞:据说是因为此洞里产茶“甲于武夷”,故名。今洞里依然还有一片历经沧桑的古茶树。其实,茶洞之奇,并不在于茶,而在于它的“峥嵘深锁”的意境。
茶洞介绍:又名玉华洞、升仙洞、幽微碧玉洞天,据传原产茶叶极佳。四周接笋、隐屏、玉华、仙游、清隐、仙掌诸峰环护如屏,人在洞中如隐井底。洞外有石堂寺、留云书屋、望仙楼等遗址。
这里还真是别有洞天。茶洞最北面比较狭窄的地方有一个石门洞,门洞的左上方刻着“仙浴潭”三个字,仙浴潭,位于清隐石的深峡之中,峡口有一天然石门。
从天游峰跌落下来的雪花泉水就汇集在这里。相传该潭曾有仙女在此沐浴,故名。
岩壁上有三处约两米高的长形洼窟,俗称仙浴间。
高高的崖壁上有水从高处哗哗地流淌下来,注入下面的潭中。这水是从上面的“雪花泉”中流下来的,听到这美丽的名字,我们就能想见那泉水该有多么清凉和清澈了。我们到时是枯水期也无雪,美景不能欣赏
在茶洞的南北,有二个蹬山石道,可分别登临接笋峰和天游峰,均为高崖悬道,十分险峻。一般来说,游人到此分为两拨:体力比较好,时间充足的人,继续攀登两峰:体力差时间紧的就此转身,打道回府。我们持续爬山。11:05我们开始登“天游峰”。单向通行,只上不下
从过里开始,才算是真正地攀登天游峰了。它雄伟险奇,壁立万仞,高耸于群峰之上,共有台八百多级。之前的路都是比较平的,虽然有点喘,腿有点酸,但还是坚持。
途中可以停停拍拍照
回看水月亭
在往前走,山路右侧一座高大的山峰,笔直上下,像一朵不可逾越的高墙,这就是隐屏峰。
隐屏峰的丹岩像一座宏伟的楼阁挑出的玉宇琼楼、掩蔽在苍郁的翠屏之中。隐屏峰峭壁的峰岩宛若摩天的屏障,把回云窝天游诸胜深深地隐藏在峰后。翠屏深锁隐洞天,从而得名隐屏峰。
隐屏蹬道极为险峻,号为“鸡胸”、“龙脊”,峰顶有玄元道院、清微道院遗址,还有仙凡界、仙奕亭、南溟靖诸胜,古代号为“隐屏真境”。“隐屏峰”下“玄元古洞”,较为陡峭,
玄元古洞:据文献资料记载,是明朝著名道士汪三宝、刘端阳所开凿道路。汪刘二道在隐屏峰建玄元道院,开创武夷山隐屏道教胜地。在清康熙年间避讳康熙皇帝,改名【元元道院】。
当你攀登天游至半山亭附近,已行至一半路程了,回望对面山峰崖壁,你会发现崖壁沟壑像一张在思考的人脸,当地人称之为回望石,又称初心岩
它仿佛是在提醒我们,台阶攀至半程,尤如人生过半,在努力攀登高峰时或为事业打拼时,别只顾着埋头向前行,要注意停下脚步歇一歇,学会欣赏周边的美好风景
11:20登到“半山亭”,登山道路已走一半,半山亭,正面攀登峰顶约400余级石阶处,原建有一个亭子,这里也是古人正面登山之终点。
半山亭位于天游峰的半山腰,站在这里,近处可以看到高低错落的险峰,远处可以看到曲直有致的九曲溪,是登顶途中视野不错的地方。这里拍照位置绝佳,相当这里也是观察武夷山“丹霞地貌”特征的好地方
半山亭建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为天游观建阳籍道士卢谦龙所创建,因凭亭仰望可观赏天游峰顶奔泻飞湍而下的雪花泉,故称为观瀑亭;回身俯视,则可观赏隐屏峰、接笋峰的峻险景象。
1984年开发武夷山景区之时,又从观瀑亭延伸正面登山道,山道经仙掌峰直达天游峰顶,遂改“观瀑亭”之名为“半山亭”,意味着到天游峰的路走了一半了。半山亭位于这里可以说是恰到好处,游人到达此处已经十分疲劳,正好在此休息一下,以恢复体力继续攀登
站在半山亭居高临下,回眸远眺,千嶂竞秀,百壑争幽,一泓碧水,潆洄缭绕,九曲溪及奇山秀峰,尽收眼底。
只见山下的群山连绵起伏,宛如一幅流动的山水画。近处的岩石形态各异,有的如猛兽咆哮,有的似老僧入定,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登上半山亭,抬头仰望那刀削斧劈似的陡峭山峰,心生怯意,但这念想刚一冒头,即被内心深处那股不服输的劲头所战胜,怀揣着对未知世界的憧憬和对自我的挑战,它驱使我继续前行。
12:05过了半山亭,上山的台阶也变得越来越陡峭,这段路是单行道,前山上,后山下,当然也有看到逆行之人,那就是打了“退堂鼓”的人,
边爬山一边拍照,凭栏远眺,层峦叠翠,溪水蜿蜒,美不胜收。应该可以看到坐竹筏九曲溪漂流,但这是竹筏漂流休息时
天游峰传说是:在彭祖时代,他的儿子彭武和彭夷开辟了天游峰一供其父游览,海拔不算高,但是800多个台阶非常陡峭,图片中就可见一斑。
站登山道上观“九曲溪”的六曲及溪南的“响声岩”溪水往东流向四曲溪水往西是上游的五曲
天游峰上回眸。这里最能体会到“不游天游 到此虚游”!这里的美景很难用言语表达。
走走停停,气喘吁吁,汗流夹背。12:10终于登上峰顶,我们到达了山顶的“一览台”。
站在巅峰,俯瞰武夷山到奇峰碧水,江山如此多娇!令人心旷怡,自豪感油然而生,
一览台位于景区中心,是一处好的武夷山水观赏台,站在一览台上望云海,宛如置身于蓬莱仙境,游于天宫琼阁,故名天游,
从一览台上凭栏远眺,但见群峰点点,西望那座山峰就是八曲的三教峰,东望这座山峰是一曲的大王峰,俯瞰九曲蜿蜒,竹筏轻荡,武夷山水尽收眼底,令人心胸开阔,陶然忘归。
徐霞客评点说“其不临溪而能尽九溪之胜,此峰固应第一也。”
从一览台前行,眼前这座宫观式的建筑,就是天游观,观后的妙高台上,大家看到的这棵挂有古树名木牌子的树,就是罕见的红豆树。每当成熟季节,山风轻佛,豆荚就纷纷撒落在地,滚出红的豆粒晶莹闪亮,鲜艳可爱。唐朝诗人王维有诗道:“红豆生南国,春来花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天游观”,于宋代所建,明代嘉靖年间重修,牌匾上书:“遨游霄汉”四个大字。
观内立武夷山开山始祖彭祖及其二子彭武、彭夷的神像,武夷山的名字更是因此而来。情侣携手在彭祖像前祈愿,山河远阔,人间烟火,以后的日子,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由山南 蜿蜒来到天游峰上天游的东壁,继续前行为一岔路口,左侧直接下山,右侧为一长约百余米,宽约两米的山涧,这就是将天游分为上下天游的胡麻涧,两侧崖壁之上岩刻纵横,为摩崖石刻荟萃之地,有三十多幅历代岩刻精品
其中有“胡麻间”景点名,有体现儒释道道教文化的“仙凡混合”“福地洞天”“无量寿佛”“寿”(阳刻),“第一山”“武夷第一峰”,还有众多的题游岩刻和诗词石刻,阴雕阳琢皆全。胡麻涧水曲折潆洄,流经天游峰岩际化为雪花泉,奔泻而下,水瀑凌空,气势磅礴。传说在荒歉之年,曾有仙人从涧水中流送胡麻饭以惠山民,故称胡麻涧。
有体现道教文化的"仙凡混合"、"福地洞天"、"十六洞天",有体现佛教文化的"无量寿佛"、"寿"(阳刻),有抒写名山胜迹的"第一山"、"武夷第一峰"、"竞秀争妍"、"奇胜天台"、"真宰奇情"。
“”第一山"、"武夷第一峰"都是徐霞客赞美天游的浓缩句。徐霞客曾赞美天游"不临溪而能尽九溪之胜,此峰固第一也。"意思是说,在武夷山三十六峰、九十九岩之中,只有登天游峰能够独占鳌头,既能独揽曲水之胜,又能最大幅度地饱览众多山峰岩壑的奇景,可称武夷第一山。
第一山:武夷山能称为第一山,足以说明它的地位。清代“道光壬辰冬武显将军岭南徐庆超书”。
还有众多的题游岩刻和诗词石刻,以及抗战时期的标语岩刻如"汉奸汪精卫"等。
内涵丰富,包罗万象,书法则真、草、隶、篆俱备,阴雕阳琢皆全。胡麻涧水曲折潆洄,流经天游峰岩际,奔泻而下,水瀑凌空,气势磅礴。传说在荒歉之年,曾有仙人从涧水中流送胡麻饭以惠山民,故称胡麻涧。涧侧有一株珍贵的红豆杉。
去往今天的另一个目的地—— 桃源 洞,以及要走的这条“千年古道疑无路”。天游阁后面有指路牌,走出口方向就来到了“第一山”。过了第一山之后没多远会有路口,依旧走出口方向,不要走另外一个漫游道的方向。
顺着台阶走一路走,看到“中正公园”就对了。
中正公园,它最早由住闽绥靖公署主任蒋鼎文所建,本还想修建几处别墅,作蒋委员长行宫,可不久日军侵华,战争爆发,行宫计划无法完成,老蒋也没有机会来此一游,仅留这一处石坊,道说曾经往事。
过去之后路牌就很清晰了,一路上都有这样的路牌指示桃源 洞的方向,顺着走就可以了。12:40出发桃源洞
一路风景一路拍
途中有一个观景台,可远望三仰峰。三仰峰为武夷山著名的三十六峰之一,为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的最高峰,海拔717.7米。奇峰三叠,朝东翘升,向西倾斜,犹如巨石三片,斜插碧霄;又若旌旗招展,骏马呼啸,将帅东征,万山欢腾。
走桃源洞的路以缓坡幽静
桃源洞景区位于棠岭之南,背倚三仰峰,四周山岩环抱,中间谷地平衍,田庐幽邃,人迹罕至。景点内有石洞,相传唐末出家的扣冰古佛曾栖止洞内。
桃源 洞道观重修面积占地约为六千多平方米,主殿有三清殿、玉皇殿、灵官殿、山门(中轴部份)组成,左右配殿有三皇元君殿、真武殿、三官殿 、经阁等殿堂组成。有道教徒开展道务和修真之殿房,也有培养道教人才和宣传道教文化之场所。1995年 桃源 道观和 武夷山景区筹集资金刻制了世界目前最大老君岩雕。
13:15我们走到桃源洞,第一见到是寿桃石旁边端坐一尊近年雕凿的高16米、宽ll米、厚10米的老子坐像,
其像之大据说目前为世界之最,戏称“老子天下第一”。
果然是“洞天绝境”。四周群峦环绕,南有苍屏峰,北有三仰峰,东有玉版岩,西有天壶峰、北廊岩。当中是幽深的谷地,方圆大约20亩。但见田畴平旷,阡陌纵横,屋舍俨然,桃园、石池、竹林、流泉,引人入胜。
若逢春日来此游览,桃花盛开,灿若云霞,地地道道的陶渊明笔下的武陵桃花源胜景。徐霞客在游记中曾这样写道:“四山环绕,中有平畦曲涧,围以苍松翠竹,鸡声人语俱在翠微中。”
徐霞客在游记中曾这样写道:“四山环绕,中有平畦曲涧,围以苍松翠竹,鸡声人语俱在翠微中。”
开源堂道观位于桃源洞西侧,这里原是佛寺,后为道士所占。元、明、清三代屡有修建,称为三元庵。清以后称为桃源观,是目前武夷山较为完整的道观,也是武夷山道教活动的中心。
开源堂道观前太极图
桃源洞北面有两幢古老的屋舍,是桃源庵和开源堂旧址,堂内塑有太上老君的神像。屋旁斜倚着的一块岩石,名金砖石。从岩罅里涌出的一股山泉,叫金砖泉。
日月塘位于开源堂前,金砖泉灌溉道观前面的田畦、果圃后汇入小池。池水清澈明亮,昼映旭日,夜摄月辉,山民美称小池为“日月塘”。
清亮的泉水绕过屋舍,注入田间,在爬满青藤的寿桃石旁,蓄成一口水池。池边的石盘纤尘不染,正是品茗小憩的雅座。
桃源洞西边有座老君岩雕像,是1996年,由武夷山风景区胜区管委会投资23万元,福建惠安工匠历时6个月雕凿而成。
迎面有一石门,抬头透天关
石门正面,抬头桃源洞,两旁刻对联:“喜无樵子复观弈,怕在渔朗来问津。”相传这副对联,是一隐士根据仙凡曾在此对弈,樵子战败仙翁的故事而写的。
问津石面向开源堂,俨如开源堂道观的屏风。上刻“问津石”三字。又镌刻有明代退隐于云窝的原兵部侍郎陈省的篆书“云石堂”三字。
门口山石摩崖『返璞归真』『仙源』和『问津处』
13:45离开桃源洞,下到九曲溪畔后,就是岸上九曲漫游道,右转可步行4000米去星村码头,左转经过晒布岩、马兰洲、我们选择可以左转
天游峰脚下就可以看到这是一个神秘、美妙、神奇的地方,它的山川、湖泊、水流、石头,构成了大自然最美丽的画卷。
一座蕴藏着神奇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文化历史的名山,它的绿意盎然、瀑布飞流,如梦如幻。
武夷山的美,奇妙非凡。清澈的溪流,高耸入云的山峰,每一处都对我有着深深吸引力。
这里可仰望晒布岩水月亭、隐屏峰、接笋峰......
亭子果然位于接笋峰顶
晒布岩,岩壁中间有斑痕像人的手掌,长度超过一丈的有数十行
传说仙人曾在此晾晒仙锦,留下帛幅的条纹与用手捋平时的掌痕,故俗称晒布岩,又名仙掌岩,武夷山这山峰是这块大巨石峰是非常罕见的,据说是亚洲第一,故而千字改为万字就成就了这里壁立万仞,更加高耸于群峰之上!
俯视溪中,岩壁倒影,随波晃漾,如无数游动的银蛇从河底直往上窜。若逢雨天,雨水从岩顶顺着直溜溜的轨迹飞泻直下,仿佛素练悬天,万千银龙飞舞,堪称奇景。
壁立万仞:原本"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意指悬崖绝壁能够直立千丈,是因为它没有过分的欲望,不向其他地方倾倒,教育人们要放弃无谓的享乐欲,修身养性。“壁立万仞” 于明万历十三年刻于仙掌峰岩壁,以形容仙掌峰的高峻峭拔,同时比喻武夷文化内涵的高深,寓意深刻。
“壁立万仞”四个字是明朝陈省大楷字体题刻,是赞美武夷山景色,此幅摩崖石刻是陈省在武夷山题刻中最大的一幅。(陈省(1529—1612),长乐古槐(今长乐区江田镇)人。历任大理寺丞、少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湖广巡抚等)
铁象峰下的摩崖石刻
2021年3月22日下午,正在福建武夷山天游峰景区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路遇游客,询问游客从
哪里来,并同他们亲切交谈:“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双世遗。”
这里是九曲溪位于天游峰脚下的六曲
九曲溪美在碧水弯弯,深浅相间,清澈明净,一尘不染。
武夷山九曲溪起源于华东地区最高峰――武夷山脉主峰黄岗山,全长60多千米,由西向东穿过武夷山景区,盈盈一水,折为九曲,所以得名。
峰峦岩壑,秀拔奇伟,九曲清溪,流出其间,碧水丹霞,如诗如画,造就最美武夷山水。
九曲溪漂流已成为武夷山最古老、最精髓、最有魅力的九曲游项目。“一溪贯全山,两岸列仙岫”,当你乘古朴的竹筏荡入弯弯碧水当中,昂首可望山景,俯首能见鱼翔
我们跨过鹅软石地就能接近九曲溪
俯首能见鱼翔,侧耳可听溪声,垂手即触清流。
鱼翔浅底
马兰洲前九曲溪,对岸即是响声岩
因游人在岩前呼叫欢笑均能听见回声,故又称之为“空谷传声”,岩上题刻纵横,琳琅满目,仅朱熹题写的就有“逝者如斯”等三幅。
岩下有一石倚于溪畔,名墨鱼石;岩右有一石名老鸦石,横插溪中形成一个险滩,名为“老鸦滩”。
15:00坐景交车去玉女峰,很快3分钟就到达玉女峰景区
玉女峰亭亭玉立于二曲溪南,突兀挺拔数十丈。玉女峰则是武夷山典型的柱状峰之一,
峰壁有两条竖直而下的节理将整个柱状体分为了三块越来越高的削岩,就好像是三位不分你我的姐妹,故称其为玉女峰。
峰顶花团锦簇,就好像是这位美丽的少女头戴五彩缤纷的花环一样,岩壁秀润光洁,宛如玉石雕琢般。
峰顶花卉参簇,恰似山花扦鬓;岩壁秀润光洁,宛如玉石雕就,俨然是一位秀美绝伦的少女。“插花临水一奇峰,玉骨冰肌处女容。”这是诗人对玉女峰风采神韵的真实写照。
三块削岩间前者石壁突出,中间峰顶则古木苍翠,而最高的一块刚好面向大王峰,当地人戏称为:三妹大肚子,二姐爱插花、三妹爱大王。玉女峰素称无径可攀爬,但在峰壑半壁却留下了先人生活的遗迹;玉女峰也是武夷山最秀丽的山峰,现已是福建省的标记。
玉女峰最高的那块削石因为面向大王峰,就好像是一对隔岸互相守望的情侣,在这两座山峰之间又有着铁板嶂横亘其间的铁板嶂,好像想要强行拆散玉女与大王这对情侣,也正是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无数文人墨客展开丰富的遐想,于是就给影绘声地编出了大王与玉女这一流传千古这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
据说:很早以前,武夷山是个洪水泛滥,野兽出没的地方。百姓辗转沟壑,无以为生。后来,从远方来了位叫大王的勇敢青年带领大伙劈山凿石,疏通河道,终于治服了水患。被疏通的河道就是今天的九曲溪,挖出来的沙石,便堆成了三十六峰,九十九岩。
从此,人们过上了好日子。一天,玉女驾云出游,被武夷山美景所迷,并下凡与大王相亲相爱。不幸此事被铁板鬼知道密告了玉皇,玉皇大怒,下令捉拿玉女归天,玉女不从,定要与大王结为夫妻。铁板鬼便施展妖法将他俩点化成石,分隔在九曲溪两岸。铁板鬼为讨好玉皇,也变成山岩横亘在两恋人之间,日夜监视他俩。这就是现在的铁板嶂。从此,两人只好凭借镜台,泪眼相望了。
玉女峰下的浴香潭,相传是玉女沐浴的地方;潭中的“印石”是大王送给玉女的定情信物。玉女峰东侧有圆石如镜,光洁照人,是玉女梳妆台,壁间“镜台”二字,是武夷山最大的摩崖石刻。
大王峰因为山体像是一顶纱帽,又叫纱帽岩,有着王者般的威仪而美其名曰大王峰。海拔有530米,上丰下敛,气势磅礴,远观如擎天巨柱,有着“仙壑王”之称,所以又被称为天柱峰。
据说大王峰只有一条直上直下的裂罅可供登上顶峰,裂罅越高越窄,最窄处需要登峰者侧身缩腹。到达峰腰之后,有池水清澈透底,即便干旱也不会枯竭的天鉴池,池上流泉名“寒碧泉”。再往上走,便是通天台。再往上,到达大王峰的峰顶。站在峰顶,俯瞰武夷山秀丽风光,一览无余。我们后天去爬
游客用鹅软石搭的小山,不知是哪峰
九曲溪水脚下流,风中飘来号子声。竹筏悠悠水中行,欣赏人间奇仙境。
岸边青山有倒影,玉女峰最秀美、大王峰最雄伟
3:28景交车去武夷宫换去水帘洞。3:33上大红袍的景交车。3:51到
大红袍景区是武夷山中岩茶品质最好的产地,这里资源丰富、碧水丹山,千百年来铸就了一座茶树的世外桃源。大红袍作为当地最为著名的茶叶,被誉为“茶中之王”。
大红袍景区位于武夷山风景区中心部位的大峡谷"九龙窠"内。九龙涧 位于 武夷山风景区 内,是武夷山著名的景点之一。
九龙涧位于 九龙窠, 两侧峭壁的溪水在峡谷中汇合成涧流,在 九龙亭 前跌落而下化为白瀑,注入深潭,瀑流称九龙瀑,深潭称九龙潭。潭旁岩壁上有摩崖石刻曰“九龙涧”。
九龙涧在武夷山众多景点中独具特色。峡谷东西向,谷地深切,两侧九座危峰分南北对峙骈列,峰脊高低起伏,犹如九条巨龙。
沿着幽谷铺设的石径游览九龙涧,欣赏两侧涧水长流和茶园碧绿的景色 令人心旷神怡。沿途还可以看到许多摩崖石刻,增添了景点的文化氛围。
谷地与岩崖峭壁上遍布劲松修竹,绿意葱葱,自然景观与人文古迹散布其中。九龙窠“岩韵”摩崖石刻,
岩壁上“岩韵”二个擘窠大字,是指武夷岩茶的独特韵味,即香气馥郁具幽兰之胜,锐则浓长,清则幽远,有层次变化,味浓醇厚,鲜滑回甘。
“擅长文学的孙樵将武夷茶拟人化称为“晚甘候”:清代梁章钜把岩韵归结为四个字,即活、甘、清、香:“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出自宋代范仲淹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全诗生动地描述着武夷茶传说、产地、采摘、制作、用器、冲泡及酣畅淋漓的共成口
在大红袍九龙窠“岩韵”摩崖石刻对面岩壁上,可望见一片岩石,俏似一群威风凛凛的狮子矗立镇守着九龙窠方向,故称“狮卫陇”。与之相对处,有高低错落的五座山峰,在峰顶俯瞰似五头大象,当地称“五象朝圣”。古云:狮象守水口,风水往里走。在狮象相守的九龙窠至水帘洞内,除了有大红袍母树、还揽括了牛栏坑、慧苑坑、倒水坑、流香涧、悟源涧等武夷山岩茶最佳的生长地。
峡谷之中有一条较为平坦的石径小路,小溪沿着峡谷淙淙流淌,意境优雅深邃。峡谷两侧为九座嶙峋突兀的峰岩组成,犹如九条巨龙腾空欲飞,形象逼真
石径两侧栽满了各种品种的武夷岩茶,岩韵幽香扑鼻而来,令人赏心悦目,大红袍茶树就根植在九龙窠岩壁上,度假区距九龙窠约5公里。
九龙窠名枞园,武夷岩茶历史悠久、品质优异且品种繁多,现存岩茶品种有几百种。其中以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最为名贵,被誉为“武夷四大名丛”。名丛园就山势垦成,或依幽谷,或傍山崖,遍植集观赏和饮用于一体的武夷岩茶。“香不过肉桂,醇不过水仙,韵不过大红袍”,称为岩骨花香。
九龙窠岩壁下的6株大红袍母树是茶界的传奇,虽然现在不再采摘,但它们所处的微型盆式茶园保留了完整的生态环境
距今340余年,六株,素有“茶中之王”之美誉。生长于岩腰,就势筑台。大红袍母树生长环境得天独厚,两旁岩壁矗立,终年有涓涓细泉从岩顶流下,带着岩壁积累的养份滋润茶树,使得大红袍天赋不凡、得天独厚、品质超群、名冠天下。民间流传的故事版本诸多,源远流长。
母树大红袍的传说,相传古代有一书生进京赶考,路过武夷山病倒,被附近天心寺和尚用茶叶做药治愈。书生进京赶考高中状元,为表感恩,书生回到武夷山将御赐的状元红袍披在茶树上,因此得名“大红袍”。因“大红袍”有“感恩”、“祈福”之意,形成了武夷山喊茶、祭茶、敬茶、奉茶的习俗。
由于景区景交车最晚17:00,再走到水帘洞可乘不上景交车,就玩到这里。4:32坐上武夷宫景交车。4:50换乘上景交车去码头。武夷山第一天结束。就近吃了晚饭后休息,路过拓扬堂
星村成为万里茶道重要起点。拓扬堂主人经营茶庄,置此祖业,历经三百余年,传承至今。该建筑始建于清早期,融合清代徽派建筑风格,并吸收闽北民居结构装饰特征:其石雕、砖雕、木雕题材丰富,形象逼真;主体构造庄重,气魄恢宏,印证星村古镇——武夷岩茶第一镇的历史辉煌。2022年,拓扬堂被武夷山市人民政府列入“中国文化遗产”武夷山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