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博物馆筹备处成立于1953年,1963年定名湖北省博物馆。2023年8月,湖北省文物交流信息中心、省工艺美术研究所整体并入湖北省博物馆。
湖北省博物馆是中央与地方共建的八家国家级博物馆之一,是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单位,是湖北省最为重要的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展示、教育机构,是弘扬荆楚文化的阵地和展示荆楚文明的窗口。
湖北省博物馆现有藏品46万余件(套),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095件(套),共有“十大镇馆之宝”。此外,还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项,区级非物质遗产项目1项,馆藏曾侯乙编钟入选第五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湖北省博物馆形成了“四馆三中心两基地”的布局,总建筑面积达12.5平方米、展览面积达3.8万平方米,位居全国博物馆前列,2024年全年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超过500万人次。
湖北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包括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曾侯乙尊盘、郧县人头骨化石、元青花四爱图梅瓶、云梦睡虎地秦简、虎座鸟架鼓、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石家河玉人像和崇阳铜鼓。这些文物涵盖青铜器、玉器、陶瓷、简牍等多个类别,代表了荆楚文化的最高艺术与历史价值。
湖北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1.曾侯乙编钟。
战国早期青铜礼乐重器,1978年出土于随州曾侯乙墓。全套65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采用“一钟双音”技术,钟体铭文记载先秦乐律理论,被誉为“改写世界音乐史”的国宝。
2.越王勾践剑。
春秋晚期青铜剑,1965年出土于荆州望山楚墓。剑身硫化处理千年不锈,刃部可划破20层纸,剑格镶嵌蓝琉璃与绿松石,铭文“越王鸠浅自作用剑”,体现春秋铸剑工艺极致。
3.曾侯乙尊盘。
战国青铜礼器,由尊与盘组成,通体镂空透雕34层蟠螭纹,采用失蜡法铸造,工艺复杂度被誉为“青铜器的珠穆朗玛峰”。
4.郧县人头骨化石。
旧石器时代化石,距今约100万年,脑容量接近现代人,为长江流域人类起源重要证据,被古人类学家贾兰坡称为“国之瑰宝”。
5.元青花四爱图梅瓶。
元代青花瓷,腹部绘王羲之爱兰等四幅文人雅事,使用进口钴料“苏麻离青”,全球同类仅存三件,有“瓷器中的熊猫”之誉。
6.云梦睡虎地秦简。
秦代竹简1155枚,记载《秦律十八种》等法律文书,是中国最早系统法典实物,研究秦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7.虎座鸟架鼓。
战国楚式悬鼓,双虎底座与双凤支架构成,髹黑漆朱绘几何纹,反映楚人崇凤抑虎的信仰与浪漫主义审美。
8.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
战国漆画长卷,描绘楚国贵族出行场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连环画”式叙事性绘画。
9.石家河玉人像。
距今4200~4000年的史前玉雕,反映长江流域玉器制作工艺与艺术风格,具有重要人类学价值。
10.崇阳铜鼓。
商代早期铜鼓,我国现存最古老的铜鼓之一,代表商代青铜工艺特点。
L2—湖北古代文明展、临展厅
L3—湖北近代风云展、馆藏历代陶瓷展、临展厅
L4—湖北现当代英杰展
楚国八百年
前言
商末,楚人祖先鬻熊辅佐周文王成就大业。西周初年,周成王(约公元前1042—前1021年在位)分封熊绎于荆山,楚成为周王室经营江汉地区的重要力量。
立国之初,楚疆域不足百里,但楚人锐意进取、融合夷夏,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楚庄王问鼎中原,号为霸主。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楚国实力达到鼎盛,位列七雄,是南方最大的诸侯国。
在八百多年的历史中,楚人创造了绚丽多彩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为中国南北文化的融合和华夏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楚简
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楚国故地发现了大量战国时期的简牍,据不完全统计,约有30多批、10万字以上。内容有卜筮丧葬记录,司法行政文书和典籍文献等,丰富了人们对先秦文化的认识,极大改变了先秦学术史。
漆木彩绘蟾座凤鸟羽人
战国时期漆木彩绘组合器物
漆木彩绘蟾座凤鸟羽人为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漆器文物,1978年出土于湖北荆州天星观2号楚墓。该文物由蟾蜍状器座、凤鸟及羽人三部分构成:下部蟾座象征月精,中部凤鸟代表天地神使,上部羽人呈现人鸟合体造型,整体体现楚人"羽化成仙"的宗教信仰 。其造型采用整木雕琢与髹漆彩绘工艺,将漆器制作、木雕技法与思想信仰完美结合,是研究战国楚文化的重要实证 。现藏于荆州博物馆,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
战国鎏金人擎铜灯
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的战国时期文物
战国鎏金人擎铜灯的出土地点是荆门包山2号墓,1986年出土,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战国鎏金人擎铜灯通高19.2厘米,铜人高6.9厘米,灯盘口径8.8厘米。这件奇特的照明用具,由灯盘、灯柱和铜人三部分组成。
云纹铜壶
云纹铜壶位于湖北博物馆 。这件云纹铜壶于2006年出土于 湖北襄阳陈坡十号大墓 ,是战国时期的珍贵文物,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成为我国古代青铜器中的瑰宝。
彩绘漆木猪形盒
1986年江陵雨台山56号墓出土。战国,长43,宽15,通高20cm。木胎,挖制。整器呈扁圆形,由盖与器身相扣合而成。口微敛,弧形壁,平底,圈足特矮。子口上承盖,盖面周边起棱。盒内髹红漆,盒外髹黑漆,并用红、黄漆彩绘卷云纹、勾连卷云纹等纹样。盖内侧和底部有“*”形的刻划符号。
彩绘几何纹漆方壶
湖北宜昌博物馆收藏的文物
彩绘几何纹漆方壶,春秋时期酒器。1988年出土于湖北当阳赵巷4号春秋楚墓。现藏湖北宜昌博物馆。高46.5厘米。木胎,挖制辅以斫制。由两半边分别制作后粘合而成,器胎厚实。附盖,方口,长颈,腹微鼓,凹底,方圈足外侈,肩部有对称兽耳,耳上浮雕一变形牛头。器表以黑漆为地,并用红、黄色彩绘云雷纹、卷云纹、三角纹、勾连纹等图案。造型仿青铜器,是春秋时期最完整的出土漆器。
彩绘几何纹漆方壶
彩绘几何纹漆方壶,春秋时期酒器。1988年出土于湖北当阳赵巷4号春秋楚墓。现藏湖北宜昌博物馆。高46.5厘米。木胎,挖制辅以斫制。由两半边分别制作后粘合而成,器胎厚实。附盖,方口,长颈,腹微鼓,凹底,方圈足外侈,肩部有对称兽耳,耳上浮雕一变形牛头。器表以黑漆为地,并用红、黄色彩绘云雷纹、卷云纹、三角纹、勾连纹等图案。造型仿青铜器,是春秋时期最完整的出土漆器。
车马人物出行
朱绘木雕伏虎
朱绘木雕伏虎(战国)
头伏地作匍匐状,卷尾,背上压一木条,木条与虎用榫卯结合。虎身和虎尾分别制成,尾与身也用榫卯结合。虎首分别雕有眼、耳、鼻、嘴,虎身雕刻卷云纹和带纹,原通体残存朱绘痕迹。
1986 年荆门包山2号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镇墓兽
镇墓兽,古代风俗,指一种冥器。古代人认为,阴间有各种野鬼恶鬼,会危害死者的鬼魂。因此设置镇墓兽的目的首先是为避邪,以佑护死者亡魂的安宁。楚墓中常见的随葬器物,也是楚漆器中造型独特的器物之一种。此种器物外形抽象,构思谲诡奇特,形象恐怖怪诞,具有强烈的神秘意味和浓厚的巫术神话色彩。迄今出土的镇墓兽大部分为战国时期文物,以战国中期为多。
漆木虎座鸟架鼓
湖北省博物馆馆藏文物
虎座鸟架鼓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该文物是战国晚期的漆木器,2002年出土于湖北枣阳九连墩2号墓,其造型以背向踞坐的卧虎为底座,虎背上立有凤鸟,中间悬挂大鼓,通体髹黑漆并饰红、黄彩绘,体现了楚文化的浪漫风格。
该鼓自入藏湖北省博物馆后,于2020年12月被评选为“十大镇馆之宝”之一,并常作为楚文化代表性展品展出。
战国晚期漆木虎座鸟架鼓通高135.9厘米,宽134厘米,由两只昂首卷尾、四肢屈伏、背向踞坐的卧虎为底座,虎背上各立有一只长腿昂首、引吭高歌的凤鸟组成。背向而立的凤鸟中间,一面大鼓,悬挂在凤冠之上。两只小兽,后足蹬在凤鸟背脊,前足托住鼓腔。器身通体髹黑漆,运用红、黄色彩绘。
虎座鸟架鼓(仿制品)
曾世家:考古揭秘的曾国
是一本2023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湖北省博物馆。
曾世家”展集中展出了曾国遗址极具代表性的出土文物,呈现了西周早期至战国中期的曾国青铜文化风貌。此次展览以近年曾国重大考古发现为线索,由“曾随之迷”“汉东大国”“始封江汉”“解谜曾国”等四单元组成,全面反映了西周早期到战国中期的曾国历史及其青铜文化面貌。
曾仲斿父壶
曾仲斿父壶1966年出土于湖北省京山市苏家垅,通高66厘米,宽23.8厘米。此壶为方形,造型庄重雄伟。盖顶为藀瓣状,腹部有两个兽形耳,耳衔环,有流畅的纹饰,器盖内与壶口内均铸“曾仲斿父”字样的铭文。同一墓葬同时出土有“曾侯仲子斿壶”铭文鼎,可知墓主人是一位曾侯。
1971年该壶曾在北京展出,郭沫若先生非常重视,亲自为其铭文释文。青铜壶是商周礼器的主要器物之一,这件曾仲斿父壶是研究古代曾国的重要器物,也是著名两周青铜器。壶颈长,壶肩有两个伏兽衔环,体型扁方。有盖,盖上有高耸的莲瓣形装饰。颈腹饰环带纹,壶觞有曾游父自作器的铭文。原器通高66厘米,上口长23.1厘米。壶盖上饰有精美的莲花瓣,为春秋青铜壶典型的造型。盖内壶内口内壁各有铭文大意为曾侯的次子父用好铜铸造了此壶。
曾伯桼壶
湖北省博物馆藏春秋早期的曾伯桼壶,正是这一转变与更新交融时期的珍贵见证。它不仅展现了西周礼乐秩序的崩坏,更反映了诸侯新秩序的建立。透过这件青铜壶,我们可以深刻领略到转变期与更新期青铜器的独特魅力,感受到青铜艺术在历史长河中的璀璨光芒。
龙纹铜匜
春秋时期青铜盥洗器
龙纹铜匜是一种具有龙纹装饰的青铜匜,主要用于盥洗礼仪。
龙纹铜匜主要出土于春秋时期,常用于盥洗礼仪。其形状像瓢,用于舀水洗手,通常与盘配合使用,形成“沃盥之礼”。这种礼仪在先秦时期的祭祀典礼中非常重要,特别是在祭神拜祖和宴请重要贵宾时进行
。龙柄铜匜是春秋时期用于盥洗礼仪的青铜器,通高11.5厘米,器身长26.5厘米,1972年出土于湖北省襄阳市山湾遗址。器物呈椭圆形敞口造型,前端设流口,后部附龙形柄,通高11.5厘米,器身长26.5厘米,1972年出土于湖北省襄阳市山湾遗址,现为湖北省博物馆馆藏青铜器中具有代表性的礼器。
兽面纹铜器
安徽博物院馆藏商代青铜器
兽面纹铜尊,1957年6月在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月牙河出土,国家一级文物,现收藏在安徽博物院。
兽面纹铜尊,酒器,青铜质。通高47厘米、口径39.3厘米、底径24厘米、腹围115.2厘米。侈口,折肩,鼓腹,圈足。肩置三兽首,兽首间用扉棱分隔。肩饰云纹,腹饰三组浮雕兽面纹,颈饰三周、足饰两周凸弦纹,器内壁随表面浮雕而凹凸不平,圈足有三个“十”字形镂孔。此尊气势雄浑,富丽端庄,是不可多得的青铜艺术珍品。
曾侯谏作媿铜肆壶
湖北省博物馆藏品:西周·曾侯谏作媿铜肆壶
西周·曾侯谏作媿铜肆壶,2013年出土于随州叶家山墓地28号墓。这件文物以其独特的龙纹装饰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壶盖沿饰有龙纹组成的兽面纹,颈部同样装饰有龙纹。出土时,壶盖捉手、壶颈及圈足均有一周朱绘纹带,显得格外华丽。
壶内壁铸有铭文:“曾侯谏作媿肆壶”。“肆壶”可能是用于祭祀仪式中的陈列器物。这种近似长筒形的贯耳壶是西周早期的新兴器型,在叶家山墓地和一些商周之际的墓葬中发现有类似器型的铜扣木器,表明这种铜壶的原型可能是木器。
半环形龙纹铜钺
半环形龙纹铜钺 是一件出土于 随州叶家山墓地 111号墓的珍贵文物,其形制独特,饰有半环形龙纹,椭圆形銎部设计成龙首形状,充满了神秘与威严。这种铜钺在西周早期并不常见,通常为国君级贵族所使用,进一步证明了其稀有性和地位象征。
曾侯谏铜盘
曾侯谏铜盘,西周早期,通高15、口径37厘米,2013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叶家山M28(M28:163),湖北省博物馆藏
浅腹,高圈足,承袭了晚商时期盘的器形。盘腹以双耳间的高浮雕兽首为中心装饰两组半浮雕的牛形纹,圈足以简化的兽首为中心饰两组半浮雕蝉纹,立体感较强,纹饰均以云雷纹为地,装饰水平较高,耳侧斜出双附耳,附耳为浑铸,并且与耳相对的腹侧纹饰未中断,体现了较高的工艺水平。腹内底中部有铭文:“曾侯谏作宝彝”。器内口及底部有明显的席纹痕迹。
曾侯谏铜盉
西周早期文物
酒器功能
作为青铜盉的典型器型,其主要用途为:调和酒水浓度,用于祭祀或宴飨场合,与配套酒器组合使用,体现周代酒礼制度。
曾侯谏铜盉是西周早期的一件文物,2013年出土于湖北随州叶家山28号墓,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器盖上装饰有两组牛角形兽面纹。器身腹部也施有大面积的牛角形兽面纹,两侧配以爬行龙纹装饰;鋬部即器物提手部设计成牛首状,双耳宽大突出。值得注意的是,这件青铜盉颈部装饰的半浮雕前肢下跪的牛形纹,与四川竹瓦街出土的青铜器上的纹饰相同,具有强烈的中原文化周边地区的文化风格。
师铜鼎
师铜鼎,西周早期,湖北随州叶家山墓地1号墓出土,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此鼎器型高大,口沿下饰浮雕兽面纹带一周,兽面以短扉为鼻梁,器腹、外底及足根部有烟炱痕迹,器内壁铸有铭文:师作父乙宝尊彝。
麻于铜尊
麻于铜尊 是西周早期的一件青铜器,出土于2013年 随州叶家山墓地 126号墓,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麻于铜尊的外壁有四道纵向长扉,纹饰从上至下分为三段:上段颈部饰蝉纹和鸟纹,中段腹部和下段圈足饰兽面纹。器内底铸有铭文:“麻于肇畜马、谷,赍,用作父戊宝彝。庚册”。
麻于铜卣
湖北省博物馆「曾世家」展—麻于铜卣
麻于铜卣,西周早期 2013年随州叶家山墓地126号墓出土
此卣全器满花,以云雷纹为地。提梁饰蝉纹,提梁两端圆雕兽头作牛兽。盖顶有菌状钮,盖面饰兽面纹。盖及器身有四条纵向扉棱。颈部饰龙纹带一周。腹部饰兽面纹,兽尾下两侧各饰一凤鸟纹。圈足饰蛇纹带。
曾侯舆甬钟
春秋晚期
全国馆藏曾国青铜器首次集中湖北省博物馆展出
2009年随州文峰塔墓地1号墓出土
曾侯舆甬钟现存八件,本件为2号,铭文与1号甬钟基本相似,行款略有不同,可据1号钟不足。
错金云纹铜鉴缶
错金云纹铜鉴缶 是战国时期的一种精美酒器,具有冰酒和温酒的双重功能,展现了战国时期的精湛工艺和设计巧思。
错金云纹铜鉴缶于2012年在 随州文峰塔墓地 18号墓中出土,现珍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这件器物由鉴和缶两部分组成,器身布满错金三角勾连云纹,缶位于鉴的正中央,整体设计巧妙,扣合紧密。
错金云纹铜鉴缶的设计反映了战国时期楚地先民们生产技术的先进和艺术造诣之高。其功能设计上与 曾侯乙铜鉴缶 原理相同,夏天可以放冰,冬天可以加入温水,以此达到温酒或冰酒的目的,因此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冰箱”。这件器物不仅是一件实用的酒器,更是战国时期工艺美术的生动体现。
曾伯克父铜鼎
“曾伯克父”青铜组器,一组为8件,有1鼎、1甗、1簋、2盨、2壶、1霝,属于国家一级文物,出土地为湖北随州。
2019年9月10日,国家文物局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对外公布:流失日本多年的“曾伯克父”青铜组器,被成功追索,重新回到祖国。
整组青铜器鼎、簋、盨、壶、甗、霝器类同现 ,品类丰富,铸造精致、保存完整,均有铭文,多达330字,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信息,“曾伯克父”器物群为考古发现所未见,对于研究春秋时期历史文化、曾国宗法世系以及青铜器断代与铸造工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前言
曾侯乙生活在公元前五世纪,是周代诸侯国曾国的国群。他的墓葬于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地区)被发现,发掘出土的一万五千余件工艺精湛、无与伦比的文物,呈现了高度发达的礼乐文明,体现了古人敬畏天地、神明和祖先的丰富精神世界,揭示了中国古代在青铜铸造、天文历法、音乐艺术等方面的极高成就。
曾侯乙编钟
曾侯璵编钟,又称曾侯舆编钟或曾侯与编钟,2013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是周朝曾侯墓地出土的重要文物。
曾侯乙编钟原件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该馆位于武汉东湖之滨,编钟真品展示在一楼展厅,负一楼还设有编钟演奏厅
作为中国首批禁止出境展览的国宝级文物,曾侯乙编钟由65件青铜钟组成,展现了2400年前高超的铸造技术和音乐性能,被誉为"稀世珍宝"。
战国曾侯乙编钟钟架长748厘米,高265厘米,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最大钟通高152.3厘米,重203.6千克。它用浑铸、分铸法铸成,采用了铜焊、铸镶、错金等工艺技术,以及圆雕、浮雕、阴刻、髹漆彩绘等装饰技法。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阶的双音,全套钟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音列是现今通行的C大调,能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乐曲。现存最完整、形制最大的编钟,一钟双音,展现出古代音乐的神秘与神圣。厚重的历史在此刻具象化,仿佛能听到远古的回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新闻公报,中国以档案文献名义组织申报的《随州曾侯乙编钟》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1978年出土于随州市的曾侯乙编钟,同属周王族诸侯国中曾国的国之重器。考古学者依据曾侯璵编钟铭文的记载,发现曾国是周朝开国功臣南宫适后代的封国。春秋时期吴国伐楚,在吴破楚入郢后,楚昭王逃奔曾国。通过该钟铭,确定了曾国即是史书中记载的随国,破解了‘曾随之谜’。”
战国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早期曾国国君的一套大型礼乐重器,国家一级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为该馆“镇馆之宝”。
曾侯乙尊盘
曾侯乙尊盘,是周王族诸侯国中曾国国君曾侯乙的青铜器,属东周时期战国早期。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中出土,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尊全套器物通高42厘米,重近30公斤。尊高30.1厘米,口径25厘米,盘高23.5厘米,口径58厘米,深12厘米。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复杂、最精美的青铜器件。
曾侯乙尊盘足为四条圆雕的双身龙,龙首、龙体、龙尾蜿蜒曲折,表现出充沛的生命力。曾侯乙尊盘的“零部件”数以百计,构成繁缛的纹样,呈现高低参差和对称排列的整体造型,可谓“巧夺天工”。
大铜尊缶
战国青铜器,国家一级文物
大铜尊缶是战国早期曾国国君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酒器,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另一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通高126厘米,腹径100厘米,重327.5公斤,是目前已知先秦时期最大、最重的青铜酒器,肩部铸有“曾侯乙作持用终”七字铭文,证实其用途与归属。
大铜尊缶全称"战国时代曾侯乙大铜尊缶",是湖北省博物馆核心馆藏的青铜器杰作,铸造于战国时期,属国家一级文物范畴。该器物的单一铜质材质体现了先秦青铜铸造工艺的典型特征,作为曾侯乙系列礼器组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制设计与纹饰风格承载着战国时期诸侯国礼制文化的显著特征。
铜鉴缶、铜过滤器
东周(战国早期)文物
东周铜鉴缶为东周(战国早期)文物。鉴高61.5厘米,边长62.8与63.4厘米;尊缶高51.8厘米,口对边长23.8厘米,底对边长21.8厘米;鉴缶总重168.8公斤;过滤器通高88.5厘米,杆长70.8厘米。这是一套大型酒具。在盛水的“鉴”内装上盛酒的“缶”,鉴与缶之间可以放置冰块,堪称最早的“冰箱”。鉴底设有3个拴钩,套住缶底的榫眼,可使缶固定在鉴中。构思之巧妙,在同时代器物中亦属罕见。1978年出土于随州市擂鼓墩1号墓。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和中国国家博物馆 。
铜建鼓座
湖北省博物馆馆藏东周文物
此展品为东周(战国早期)文物。通高54厘米,重192.1公斤。这件建鼓座是承插建鼓的底座,由8对大龙簇拥着中心圆柱,大龙身上盘绕着数十条小龙,变幻莫测,生动有序。击鼓时,鼓声仿佛惊醒了群龙,达到视觉与听觉的完美统一,是所见最精美的先秦建鼓座。1978年出土于随州市擂鼓墩1号墓。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铜提链壶
湖北省博物馆收藏的文物
东周铜提链壶是湖北省博物馆收藏的青铜提链壶,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1号墓。
此展品为东周(战国早期)文物。通高40.5厘米,重5.6公斤。这件别致的青铜提链壶出土于曾侯乙墓中室,是盛酒器。其壶颈修长,壶盖以锁链与壶身的提链相接,搭配蕉叶纹、勾连云纹等纹饰,形态优美,端庄雅致。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1号墓。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太阳人”石刻
湖北省博物馆馆藏文物
新石器时代中期“太阳人”石刻是一件石器时期的文物,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1994年,考古专家在对这些古代遗址、古墓进行保护性发掘时,意外发现了一件异常的“怪物”一块石雕。这块石雕与常见的石雕有很大的不同。首先,它的材质是石灰岩,这在石雕中十分罕见。其次,雕刻的内容原始而简朴,给人一种神秘感。石雕的线条简单粗犷,整体呈现出几条线条和圆点组成的身体,而头部则较为复杂,雕刻出清晰的五官,尽管雕刻风格粗犷,但依然能感受到石雕人物如炬的目光和庄严的表情。更为奇特的是,石雕头顶上方有一个带齿轮的圆盘,专家推测,这个圆盘可能象征着太阳。
经过进一步的科学测试,专家们震惊地发现,这块石雕的年代竟然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这一发现震惊了中国考古界。专家们对石雕进行了多项科学研究,虽然尚未达成共识,但普遍认为这块石雕属于华夏文明诞生前的某种部落文化。它的出土表明,秭归县早在7000年前就有先祖定居在这里。根据目前的人类历史划分,7000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至于这块石雕是否代表秭归的某个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还需要进一步的考古研究。
双面雕木梳
省博物馆馆藏文物
双面雕木梳,木质,雕制。两面浮雕,一面为鸟首兽身的奔马;另一面为吞食动物的怪兽。
金凤簪
明代金银器文物,湖北省博物馆藏
金凤簪为明代金银器文物,2001年出土于湖北省钟祥市梁庄王墓,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该文物以累丝工艺制成镂空金凤立于云朵造型,凤尾高翘、双翅展开,全长约24厘米,重94.6克,簪身刻有"银作局永乐贰拾贰年拾月内成造"铭文,系明代宫廷银作局为亲王婚礼特制的纳征礼器 。其工艺特征反映了明初金银细工技术的巅峰水平,2014年曾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代表文物参展大英博物馆特展 。
金镶宝石钿花鸾凤冠
明 (1368-1644年)
高7.5、底径9.9厘米,重184.75克
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荆端王朱厚烇次妃刘士墓出土
湖北博物馆藏
观音铜像
真武铜坐像
鎏金铜玄武
明永乐年间铜像
鎏金铜玄武,明永乐年间铜像
湖北武当山为著名的道教圣地,在武当山天柱峰顶端有一座全部为仿木结构铜铸鎏金的建筑,称为“金殿”,重檐歇山迭脊,殿内的12根柱子、斗拱檐椽、门窗以及殿内的神像、几案、供器无一不是铜铸的。
殿中供奉真武帝君,披发跣足,丰姿魁伟。殿中原有一尊鎏金玄武铜像,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铸。长65厘米,高47厘米,重53公斤。蛇躯紧缠龟体,两尾相交,蛇头耸立,龟首反顾,呈现相持形象。蛇躯鳞甲竦然,龟背纹理规整。这尊铜像形象生动,采用分块模铸法,通体鎏金,为我国古代金属铸造技术的杰作。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湖北古代文明展位于北馆二楼,面积2000平方米,展览叙事年代跨度从距今百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到清代中期,属于史前时期和古代。分为史前、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无明清五个单元,“展示湖北文明发展历程、凸显馆藏文物特点、体现最新学术研究成果”的理念,突出湖北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地位及对中华文明作出的贡献。
三彩马
唐(618-907)
1956年湖北省武汉市武昌何家墓地出土
三彩马是唐三彩陶器中最常见的题材。一般作为随葬品,在唐代非常盛行。唐朝末年,由于国力日衰,三彩陶器生产开始逐步萎缩,包括三彩马在内的器物质量大不如前。宋辽时期各地仍有三彩作坊存在,但工艺和装饰已与唐代三彩器有了明显的不同。
青釉人顶灯
三国(220—280)
1970年湖北省宜昌市第一中学出土
油灯。油灯浅盘形灯座、人形圆柱、中层承盘、碗状灯盏柱顶等部分组成。柱周堆帖绳索纹构成的菱格纹,菱格中点饰乳灯。人物造型灯在三国时期较为罕见。此器应属湖南岳州窑产品。
青瓷人顶灯是中国古代陶瓷灯具中的珍品,自唐代起便享有盛名。其独特的造型和精美的工艺,使它成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一张重要名片。本文将带您领略青瓷人顶灯的历史魅力。
彩釉十八罗汉
清光绪(1875—1908年)
湖北省博物馆旧藏
罗汉施赭色釉,釉上描绘云龙纹。十八罗汉坐于彩釉镂空方形太师椅上,座椅施窑变釉。罗汉着描金长袍,或持法器、或双手合一、或双腿盘座,形态各异,神情兼备。
郧县人头骨化石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
郧县人头骨化石是1989年至2022年间在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学堂梁子遗址陆续发现的直立人头骨化石。目前已发现3具头骨化石,其中1号(1989年)、2号(1990年)保存完整脑颅和面颅,3号(2022年)为欧亚内陆同期最完整的直立人头骨化石,填补了东亚人类演化链的关键空白。
1990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考古发掘,又发现一具头骨化石。两具头骨化石都保存了完整的脑颅和基本完整的面颅,第二具更为完整,根据头骨特征,属于直立人类型,定名为“郧县直立人”,简称郧县人。根据古地磁法测定,化石大致距今100万年。在湖北郧县发现的郧县人化石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遗存,对于深入探究人类进化历程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
2024年12月26日,湖北省博物馆发布镇馆之宝“郧县人头骨化石”的复原像。
崇阳铜鼓
商代铜鼓
崇阳出土的这面商代铜鼓,是我国仅存的商代兽面纹青铜鼓,有相关报道称之为“商代饕餮纹青铜鼓”。铜鼓由鼓冠、鼓身、鼓座三部分组成,仿木质皮鼓的形制,为我国发现时代最早的青铜鼓之一,这鼓的时代约为商代晚期,距今约三千多年。
此铜鼓1977年6月14日出土于湖北省崇阳县白霓镇,是由四位农民在洪水冲刷过后的岸边发现。轻敲鼓面,它仍能发出清脆的声响,这只铜鼓曾到美国、日本、英国等地展出,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据了解,迄今为止,已发现的商代铜鼓仅两面,崇阳商代铜鼓就是其中一面, 是国内保存的一件商代至西周早期的铜鼓,是研究我国古代青铜艺术和奴隶社会礼乐制度珍贵的实物资料。它堪称绝世之珍品,可谓青铜的瑰宝矣,另外一面(“双鸟鼍鼓”)已流失至日本,藏于日本京都泉屋博物馆。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
此展品为元代的陶瓷器,腹部主体纹为四个菱形开光,分别绘四爱图,器体较厚重,通体施白釉,釉面泛青,器内无釉。现收藏于武汉博物馆。
注意:在湖北省博物馆里也有元青花四爱图梅瓶,而且两者十分相近,不同的是武汉市博物馆的藏品是1987年10月31日,原武汉市文物商店武胜路门市部收购于民间的 ,而湖北省博物馆的是出土于钟祥的郢靖王墓的。
越王勾践剑 二楼展厅
春秋晚期越王勾践自用青铜剑
春秋越王勾践剑 ,是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中国一级文物,1965年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望山一号墓出土,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1965年12月,春秋越王勾践剑出土于湖北省江陵望山的一号楚国贵族墓。在九十年代末之前的三十多年间,该剑在中国国内一直是“藏而不展”。1973年,在日本展出。1977年拍摄的《古剑》纪录片中,越王勾践剑被列为拍摄重点文物之一 。1984年,在中国香港展出。1994年,在新加坡展出,越王勾践剑受到损伤。1999年4月15日,运抵北京作短期展出;国庆节后运回武汉的湖北省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展览。2013年8月19日,春秋越王勾践剑被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2025年5月18日,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越王勾践剑登上花呗文物皮肤。
春秋越王勾践剑是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其造型美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铸剑工匠的高超技术,被誉为“天下第一剑”,是青铜武器中的珍品,对研究越国历史和了解中国古代青铜铸造工艺和文字有重要价值。
湖北省博物馆的参观浏览,博物馆的“十大镇馆之宝”,重要的一件,就是越王勾践剑!因为游客太多,我们险些放弃了。最后决定,别人能排队我们也能。排队排了约40分钟,最终观赏到了越王勾践剑。
春秋越王勾践剑长55.7厘米,柄长8.4厘米,剑宽4.6厘米,重875克,剑首外翻卷成圆箍形,内铸有间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圆;剑身上布满了规则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纹,正面近格处有“越王鸠(勾)浅(践)自作用剑”的鸟篆铭文;剑格正面镶有蓝色琉璃,背面镶有绿松石;剑柄以丝绳缠缚。主要的成分是青铜和锡,还含有少量的铅、铁、镍和硫等,剑身的黑色菱形花纹是经过硫化处理的。
这把历经千年依然璀璨的宝剑,利刃依旧锋利,剑身暗纹精细,见证了楚国的不屈与荣耀。宝剑的坚韧与精致工艺,让人叹为观止。
打卡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