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去伦敦 看这篇就够了丨6k+字超全伦敦自由行攻略看完再出发

作者:闫子晨 显示图片

放眼全球能与世界第一城纽约齐名的,那非伦敦莫属。突如其来的超长假期,让我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可以尽情游历这座历史与现代交通、优雅与喧嚣共存的国际大都会。欧洲之旅的第一站,不妨跟随我的脚步从这里开始。

英国的全称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常简称为United Kingdom(联合王国)或Britain(不列颠)。由四个构成国组成: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


其中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在权力下放制度下拥有一定的自治权,并分别设有自己的首府:爱丁堡、卡迪夫和贝尔法斯特。

而England(英格兰)则是英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虽然在传统认知中它往往被视为一个“国家”,但从国际标准来看,它实际仍是一级行政区。


伦敦既是整个英国的首都,同时也是英格兰的首府,长期被评为全球 A++ 级城市与世界顶级国际金融中心之一。


同时,这里也是亦是全球文化首都之一,也是是全球国际访客数量最多的城市。

目前英国对中国大陆普通护照持有者并不免签,因此在有出行计划后就需要着手准备签证申请。我之前有分享过非常详细的英国签证DIY攻略,有需要的小伙伴可以去我的公众号阅读👉🏻「可能是全网最详细的英国旅游签证DIY攻略」。

很多中介都会说英国签证是五眼联盟国家中最容易的,但我想补充一下只不过是相对来说,📕被拒签的大有人在,只不过比起申根签需要预付机票+酒店和清晰的行程安排之外,英国签证更倾向于对申请者个人情况的考量。


而且我建议大家(尤其是海外留学生群体)在申请英国签证时尽量回国办理,用6个月有效期的签证费用可以拿到2年的签证,还是非常划算的。

至于机票🤔,我其实很少见到国内往返伦敦的低价机票,尤其是选择直飞的话经济舱基本都在6k上下,选择中转的话可能会便宜很多。我这次是从吉隆坡搭乘马来西亚航空直飞,因为后面去法国所以回程是巴黎直飞吉隆坡,实付款€420.79,按照当时汇率差不多是3300RMB😆。


英国法定货币是英镑,货币符号为£。


如果平时有关注外汇方面的新闻,不难发现五月份英镑处于强势上涨周期。兑人民币汇率一度逼近1:10,目前稳定在9.7以上,创下近几年来的新高。


而且受英国通胀回落与市场对英国央行维持高利率预期的双重影响,英镑对多种主要货币表现坚挺。对于计划赴英旅行的访客而言,成本显著抬升。如果手头持有之前汇率好的时候换来的英镑,可以考虑携带现金支付。

当然没有现金也不必担心,伦敦是Cashless高度友好城市,我在伦敦的几天一张信用卡💳走遍各个场景,从连锁超市到咖啡馆、小型商店甚至博物馆捐款箱,都可以使用Visa。


推荐大家携带一张外币刷卡无手续费的信用卡或多币种借记卡,以减少兑换损失和提高支付便利性。

通讯方式的话我还是提前在🍑上买的SIM卡。留学生朋友跟我推荐了几个运营商,Vodafone属于信号较稳定且价格较实惠的,而且如果像我一样后续还去荷兰、法国的话,这个卡也可以继续使用,只换一次卡可以畅游绝大部分欧盟国家。


最后记得带上充电转换插头,英国使用的是三脚方头,之前有去过马来西亚、香港的小伙伴家里应该是有的。如果没有的话切记一定在出发前提前准备好。

伦敦是全球极其重要的空中交通枢纽,拥有全世界范围最大的城市领空。整个城市共有大小八座机场,但国际游客造访最多的只有其中两座,分别是希斯罗机场(London Heathrow Airport,LHR)和盖特维克机场(London Gatwick Airport,LGW)。


前者是首都的主要国际机场,同时也是英国航空与维珍航空的枢纽机场,位于Greater London西部,设立5座航站楼及2条平行的东西向跑道,是全英国乃至全世界最繁忙的机场之一。

我搭乘的MH4航班就降落在希斯罗,落地后完成入境核查后就可以去伦敦市区。如果东西比较多并且不太在意花费的话可以选择预约接机服务或者叫Uber。我这里分享一下相对省钱且快速的公共交通方式,就铁路来说,Heathrow Express希斯罗机场快线是机场往返帕丁顿车站的特快列车,中途只停靠希斯罗机场T2&3,全程所需时间为20分钟左右,但车票价格相对较高,单程就需要£25,但可以通过购买团体票/早鸟票获得优惠。


还有就是2022年新投入运营的Elizabeth Line伊丽莎白线,连接希斯罗机场与伦敦市区,车票价格较希斯罗机场快线便宜£10左右。


最经济的方法就是搭乘地铁Piccadilly Line皮卡迪利线,车程50分钟左右但票价仅需希斯罗机场快线的1/5,适合不赶时间的小伙伴。


如果仅是在机场内不同航站楼内穿梭,可以免费搭乘Piccadilly Line。

另外希斯罗机场也提供多种巴士供旅客搭乘。这里不做过多的介绍。

盖特维克机场是英国乘客流量第二大机场,向北39㎞是威斯敏斯特市。由于希思罗机场对跨大西洋航线的限制,使得盖特维克机场运营了很多来往美国的航班。英国航空及维珍航空都以盖特威克机场为第二航运中心。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部分航班会选择在这里运营。


同样,盖特维克机场也有Gatwick Express,30分钟一站直达市区内维多利亚站。


还有Southern Railway也是一样的起终点站,不过因为中途有停靠站所以时间会慢一些。Thames Link则是往返于机场和伦敦桥之间,如果你的目的地是伦敦桥附近选择这个方式非常合适。


还有London Stansted Airport斯坦斯特德机场、London Luton Airport卢顿机场、London City Airport城市机场等。如果飞英国及欧洲境内航线的话可能会去到,在可以选择的情况下优先选择离市区最近的城市机场。

伦敦地铁是全球最古老及第二长的地铁系统,第一条线路大都会线在1863年开始运作。这一网络共有270个站点,由数家私人企业组织而成,其中包括世界上首条地下电气铁路线城市及南伦敦铁路。


每天有超过三百万人次搭乘伦敦地铁,每年则会超过十亿人次。

搭乘地铁是游客在伦敦旅行比较便捷的方式,政府部门鼓励乘客使用Oyster Card牡蛎卡或带有Paywave标识的Credit/ Debit Card以及Apple Pay等移动支付乘车。当然也可以在站内有售票窗口或自动售票机通过信用卡或现金购票,不过现金购票价格会比直接刷卡乘车贵。且如果要乘坐巴士只能使用牡蛎卡及Paywave信用卡。


伦敦的地铁价格在全球范围内都算是很高的,地铁线路图也有标注不同的收费区边界,以及在Off- Peak time平峰时段和Peak Time高峰时段的票价也有差异。


另外,会有小伙伴可以在纠结要不要办一张牡蛎卡。的确持有这张卡会在每一次搭乘时都会享受至高30%的折扣,且除了充值金额之外还可以作为Travel Card单日/多日旅游票和Bus Pass公交车票的载体。不过办卡需要支付£7的卡费,结合网友的分享,我也让ChatGPT帮我对比了一下,如果停留≤5天的且每天搭乘次数不算太多的话直接刷信用卡就好。一般是次日同一结算。


除地铁之外,DLR轨道交通、Overground轨道交通和火车、公交都共同使用一样的支付系统。然后伦敦最具特色的一定是红色双层巴士,不仅是公共交通系统的一部分,更已成为伦敦的的标志性景观之一。


曾经,红色Routemaster巴士是伦敦公交的典型代表,后来Routemaster巴士逐步退役,仅保留1条遗产线路(A线)使用此车型,但伦敦公交仍以红色为主色调。

搭乘公交车的票价会比地铁实惠很多,每人次为£1.75,且在1h内换乘巴士是免费的。然后伦敦的公交车站牌跟其他地方有一个非常方便的优点就是会在附近街区的同名站点以字母区分。


比如说我从Big Ben去酒店,使用Google Maps也好或者Apple Map也好,都会显示从Westminster Station/ Parliament Square这个站点的Stop G等453路公交车,这样就可以避免坐反。



而且公交车视野是真的很棒,人少的话坐在二层的第一排简直就是观光巴士的既视感。不过要注意听报站或看着手机地图以免过站,到站按铃司机才会停车哦。

通常,伦敦城市由中心向四周可以被划分为9个Zone,大部分景点都在Zone1,因此住在这个区域内是最方便的。针对交通便利性以及游览便利性两个指标又可以将Zone1进行细分。


首先,除了在伦敦市内游玩之外,可能还会去英国的其他城市,考虑交通便利性可以直接住在火车站枢纽附近,如King's Cross Station国王十字火车站和Paddington Station帕丁顿火车站。


前者除了国王十字之外,还有尤斯顿(去英国其他城市)和圣潘克拉斯(欧洲之星停靠点去比利时布鲁塞尔或法国巴黎等其他欧洲城市)。帕丁顿的话则跟机场联系较紧密,可以直达机场,且Paddington地铁站还是4条线路的交汇,出行便利度非常高。

然后考虑玩乐的话,可以选择West End西区,有数量众多的歌剧院和购物区,生活一定不会乏味。


South Bank南岸则拥有一些伦敦最著名的文化景点南岸中心 、伦敦眼 、泰特现代艺术馆以及伦敦水族馆等。


但这两个区域的住宿都相对较高。

Zone2的话主要是Kensington肯辛顿和Chelsea切尔西,属于伦敦的老牌富人区,拥有众多豪华公寓,生活质量相当高,因此这里的住宿价格也相对较高。


再往外选的话会比上述两个区域便宜一些。只要不是特别偏僻的地方都可以放心选,伦敦的公共交通系统很发达,住在地铁沿线都很方便👍🏻。

去之前在📕上做攻略,发现有很多iP在英国的小伙伴吐槽伦敦超级无聊,我都有点担心给伦敦预留5天时间会不会太多?但事实证明完全是我想多了:伦敦真的太太太好玩啦。


每天都在博物馆、美术馆、市集和公园之间切换,早上逛V&A看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雕塑,下午在Convent Garden淘Vintage,傍晚时分天仍大亮,躺在摄政公园的草坪上看云卷云舒,晚饭后还能去西区看一场举世闻名的「歌剧魅影」。

我去的那一周伦敦的天气都超好,想拍照的话基本上随处出片。如果硬要说缺点,大概就是每天近2W步回到酒店后累到不行。

这样一座“无聊”的城市,最后却让我一点都舍不得离开。推荐一些我觉得很值得去的景点以及拍照机位。


首先是各种各样的博物馆。经常看到一句话,“伦敦好玩的地方都是免费的”,这点比隔壁法国强太多了。首先推荐我最喜欢的博物馆Victoria& Albert Museum。


它是全世界最大的应用艺术与设计博物馆,常设藏品超过280万件,展厅数量多到几乎走不完。陶瓷、珠宝、雕塑、服饰、版画、家具……不夸张地说,从古埃及、文艺复兴,到当代时尚设计,这里能把你带入一整部浓缩版的艺术史。


博物馆本身就像一件艺术品,藏在伦敦西区的Albertopolis中,因阿尔伯特亲王而得名,顶尖学府帝国理工就在附近,整个街区充满19世纪的优雅气质。


即便规模庞大,它从未摆出距离感,反而像是伦敦留给所有人的一间温柔后花园。


近年来它也在不断更新,5月31日新开设的“玻璃博物馆”:东馆典藏库也正式向公众开放。如果你对时尚、装置、建筑、摄影、亚洲艺术感兴趣,这里可以待上一整天都不觉得腻。

V&A旁边的Natural History Museum也值得一逛。如果说V&A像一座精致的艺术殿堂,那自然历史博物馆就是一间专为成年人的好奇心保留的“自然教堂”。


虽然都在同一街区,但它的主立面坐落在Cromwell Road,一眼就能认出那座宏伟的哥特式建筑,像是哈利波特魔法学校的现实版。


这里收藏了地球与生命的完整缩影。8000万件标本,横跨植物学、动物学、昆虫学、古生物学与矿物学。达尔文亲手采集的物种、恐龙化石、巨型蓝鲸骨架……几乎每一个展区都让人惊叹。


曾经,这座博物馆的中央大厅由一只巨大的梁龙模型“镇场”,后来它被一具真实蓝鲸骨架接替,从天花板垂下,仿佛正跃入另一个时空。


整座博物馆被昵称为“自然大教堂”,不仅因为建筑本身足够壮美,更因为它承载的知识和童心,让人对这个星球重拾敬畏。

第三个我才推荐British Museum大英博物馆,“愿汝至此千年,徜徉知识圣殿。”大英博物馆位于伦敦市中心的Bloomsbury,常设藏品超过八百万件,是世界上收藏规模最大的博物馆之一。从史前人类到现代文明,从埃及木乃伊到中国青铜器、从罗塞塔石碑到帕特农神庙浮雕,它不只是展品丰富,而是真正地讲述人类文明本身。


其实按照知名度来说,这里才是伦敦博物馆中的TOP 1,但我个人全部逛完之后,发现动线真的有点乱,每个展厅都很大,绕着绕着很容易迷路。地图看得眼花,展柜看得脚软。


展品当然是震撼级别的:罗塞塔石碑、木乃伊、帕特农神庙雕塑……每一件都像在上历史课,但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把这些世界级文物“看懂”,其实很难,也很累。


所以我建议:大英博物馆适合慢慢逛、分两次来,第一天走重点展厅,比如说古埃及、古希腊以及中国,第二天回来看看亚洲馆或书店、圆形阅览室,节奏放慢,体验会好很多。

其次就是几个地标,集中在Westminster这一块的Big Ben大本钟(2012年已更名为Elizabeth Tower伊丽莎白塔)、Palace of Westminster威斯敏斯特宫(又名Houses of Parliament国会大厦)和London Eye伦敦眼。


当书本照进现实的那一刻,教育从此刻完成了闭环。那些曾经在英语课本和历史读物里看到的地名,如今变成真实可感的建筑,矗立在泰晤士河畔,光影斜洒在古典立面上,连空气都透着一种“你真的来了”的仪式感。


站在Westminster Bridge上远远望着钟楼的时候,我脑中突然浮现的是那句话,“Big Ben is not the name of the tower, but the bell inside it.”当时觉得枯燥,现在却觉得,这些细节都是连结我与这座城市的线索。


如果时间允许,可以选傍晚时分到来,光线逐渐温柔,适合发呆,也适合告别。

在泰晤士河的另一畔,Tower Bridge伦敦塔桥也在等待你的到来。它不只是一座桥,更是一座会动的历史雕塑。


这座哥特式的蓝白色吊桥横跨泰晤士河,紧邻伦敦塔。两个塔楼之间由空中步道连接,桥身中央是可以打开的“活动桥面”,至今仍为穿行船只升起,让人一秒穿越回维多利亚时代。


我喜欢的不是站在桥上,而是坐在桥下。泰晤士河缓缓流过,风吹起衣角,阳光刚好洒在水面上,波光点点。小时候总觉得“塔桥”是书本里的名词,现在坐在它面前,看着它真实地立在那里,才发现:原来长大不是一件确定的事,“亲眼看见”才是。


这个机位可以在Google Maps上🔍Summer by the river,河畔可以坐上去。

拍完之后还可以眺望对岸的金融城。


除了这些传统地标之外,还有一座The Shard碎片大厦,也有人叫它“摘星塔”,我更喜欢这个名字,浪漫又带点野心,像是城市中伸出去的一只手,想要轻轻摸一摸天。就在伦敦桥站的西南侧,高达309.6m,是英国目前的第一高楼。


抬头一看,玻璃塔尖像被阳光划开天际一样,冷冽又安静。大厦设有付费观景台,但门票价格属实不菲,如果你愿意,可以选择傍晚时分登上 72 层,看整座伦敦一点一点被灯火点亮。


当然也可以选择到31层的Aqua Shard点一杯Cocktail,人均£20就可以享受绝美夜景。

更多关于我在伦敦的游记可以关注后续公众号发布的文章。


复盘整个旅程我发现,开销的大头已经不是机票和住宿,而是每一天的日常。


我们在吃饭这上面不是无节制地大手笔,但在伦敦“正常吃饭”就已经是一种奢侈。


人均£20+只能算是平价,咖啡£5,一份甜点£7,一天三顿下来完全不知不觉花掉了400RMB。

推荐几家我去过还不错的平价美食供大家参考:



写到这里,才意识到这趟旅程已经被我用尽心力一点一滴记录下来,不是为了证明我去过哪里,而是想在记忆还鲜活的时候,保留住那个在伦敦街头走路、发呆、被阳光晒到眯起眼睛的我。


有时候会看到有人说,“旅行其实没什么意思”“去了也没收获”。但我一直觉得旅行的意义,取决于你怎么处理这段经历。对我来说,输出比输入更重要:写公众号,发小红书,剪视频,哪怕只是在回程的飞机上整理相片、写几句感想,都是一种整理、也是一种沉淀。不是为了“分享”,而是为了让这段经历真正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


伦敦没有想象中那么遥远,也没有传说中那么冷淡。它可能贵得离谱、节奏很快、Piccadilly Line的座椅脏到包浆,但它也真诚、包容且自由。


它没有特别讨好我,但我还是很喜欢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