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窄巷子人头攒动,熙来攘往。
“少城”曾经的繁华藏在这一枚枚小小银元里。
井巷子这短短400米的墙体,展示了成都从宝墩文化到明清民国的沧海桑田。
泡桐树街依旧不疾不徐地倾情演绎着成都的“慢生活”。
奎星楼“喷香”的油炸“天鹅蛋”刚起锅,“隔壁子”青花椒味的钵钵鸡已经上了桌。
鹤鸣茶社客似云来,喝早茶的、摆龙门阵的、采耳的……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成都市井图。
人民公园木香长廊花开烂漫,花香氤氲,白色小花接连成瀑,泼泼洒洒。廊下是闲散的牌友二三。
祠堂街顶着“西南艺术溯源地”的头衔,焕发生机,重新引领潮流。
成都除了“蓉城”“锦城”“锦官城”这样的美好别称,还有一个不那么为人熟知的名头——“少城”。
要说起“少城”啊,这历史可追溯至清朝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话说清廷平定准噶尔之乱后,年羹尧在秦代张仪所筑的“少城”旧址基础上修筑满城(也称“少城”),专驻满蒙八旗官兵。其布局呈“鱼脊骨”形,街道规整,兼具北方胡同的疏朗与川西民居的院落特色,成为成都早期的城市规划典范。
如今的“金河宾馆”就是在当年“将军府”旧址上所修筑的。
时移世易,当年专驻满蒙八旗的“少城”不复存在,作为北方胡同文化和庭院格局在南方的“孤本”,作为传统与现代、南北文化交融的见证,少城历史文化街区活力新生。
其中保留得最好的少城片区:
一是三条老街道—— “兴仁胡同”(宽巷子)、“太平胡同”(窄巷子)和“如意胡同”(井巷子),据考证,之前大热的电视剧《人生若如初见》中清廷宗室后代梁乡的原型人物之一——爱新觉罗·良弼,便是生活在成都的宽窄巷子附近。
二是1911年,成都将军玉昆在原少城南边开辟的用于卖茶卖饭,演戏说书,打拳射箭,展览聚会,我国第一个称为“公园”的公共场所——少城公园,也就是今天的人民公园。
推荐各位蜂友住在宽窄巷子附近,这里周边配套完善,又靠近景点。可选择的酒店也很多,价位从100多到一两千不等,可以满足各种消费需求。在“将军府”原址上建造的“金河宾馆”参考价为400左右往上。
Day1宽窄巷子文化街区:宽巷子-窄巷子-井巷子-泡桐树街-小通巷-奎星楼街
宽巷子:五粮液文化体验馆-思贤庐(张采芹故居)-中国红(金丝楠木收藏馆)-张圣奘故居(暂时关闭)-见山书局-POPMART -三只耳(火锅文化体验馆)-诗婢家-恺庐
窄巷子:好利来1992主题店-少城记忆-喜茶小洋楼-三联韬奋书店
Day2人民公园:熊猫邮局-四川保路运动史事陈列馆-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成都大轰炸纪念墙-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鹤鸣茶馆-少城菁华-相亲角-咏诗廊-木香花廊-儿童乐园-防空洞-钟水饺
Day3祠堂街:原聚兴诚银行祠堂街办事处暨国画家张采芹画室-新华书店少年儿童读物门市部旧址-四川美术协会旧址-老贾茶铺-新华日报驻成都办事处旧址-金秋茶社旧址-Matrix Roof矩阵咖啡
宽窄巷子以“三巷并行”的物理空间,承载了从清代旗营到现代文旅地标的300年变迁。其价值不仅在于青砖灰瓦的川西院落,更在于南北文化交融的建筑孤本、市井与雅韵并存的生活哲学。尽管商业化引发“鸡肋”争议(如重复小吃与喧嚣酒吧),但清晨的斑驳砖墙、深夜的暖灯石板,仍可窥见“千年少城”最后的遗存。
Citywalk路线:宽巷子-窄巷子-井巷子-泡桐树街-小通巷-奎星楼街
路线:五粮液文化体验馆-思贤庐(张采芹故居)-中国红(金丝楠木收藏馆)-张圣奘故居(暂时关闭)-见山书局-POPMART -三只耳(火锅文化体验馆)-诗婢家-恺庐
体验馆门头极具中国特色。
跨过门槛朝里走,映入眼帘的是各个年份的名品酒品展示。
再往里走,第二开间风景独好,青砖伴瓦漆,榴花伴蕉叶。
有独占鳌头临清酒。
有无日不春风的月季。
还有五粮液周边产品——十二生肖头套杯。
思贤庐原为“蜀中三张”(张大千、张善孖、张采芹)之誉之一张采芹的故居,先生先后在四川各大院校从事美术教学50余年,抗日战争时期,创办“四川美术协会”。
如今这里被改建成了“大熊猫糕点主题馆”。
有各式各样的成都传统糕点。
有各色风味茶品。
馆内有专供游客打卡的区域,熊猫元素拉满,环境音是成都文旅荣誉副局长——大熊猫“花花”奶声奶气的叫声。
作为明清时期为皇家御用的“帝王之木”,金丝楠木具有耐腐(埋地千年不腐)、防虫、温润如玉、冬暖夏凉、散发清香(延年益寿)等特性,承载中国文人士大夫与皇家审美,是古典文化集大成者。
门头被雕镂出的莲花图案金丝楠木惟妙惟肖。
大多金丝楠木雕刻匠人都会熟练地利用木材的色泽美和天然花纹,在卯榫驳接、纹样雕刻和刮磨修饰上追求完美的结合。
木头经过能工巧匠的巧手被雕刻成了一件件灵气乍现的工艺品,大气而又不失精致,神奇而又尽显雍容。
张圣奘是明朝宰相、革新家张居正第13代孙,人称“江陵才子”,精通精通英、德、日、俄、西班牙、葡萄牙等9国语言,先后留学哈佛大学、牛津大学、柏林大学,并获史学、经济学、文学、医学、法学等5个博士学位,1951年受邓小平之托调查文物,在资阳县发现“资阳人”头骨化石。
书店名取自“书卷在手,开门见山”,寓意阅读直抵本质,是一家集书籍、文创、茶饮与川菜于一体的复合式文化空间,以浓厚的成都本土文化氛围和独特的设计理念成为宽窄巷子的文化地标之一。
2016年4月,李克强总理曾到访书局,购买书籍《老成都·芙蓉秋梦》及明信片,并留下寄语:“书中能见山见水,见大千世界,也能见古今中外,见世道人心。”
书店专设“天府成都文化图书专柜”,汇集川籍作家作品、老成都题材书籍及地方志。
书店销售明信片(可盖融入熊猫元素、老成都符号特色印章)、老成都地图、熊猫主题周边、文房用品等。
泡泡玛特文创公司在宽窄巷子开设了线下直营门店,这里的Molly穿戴集合了大家喜爱的熊猫元素。
二楼空间也有很多可爱的手办,这是去年十月时候的留念照片。包括最近火到国外的Labubu.
三只耳冷锅鱼火锅(宽巷子店)是成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街区中极具代表性的餐饮地标,集川西民居建筑、非遗文化与特色美食于一体。
店名“三只耳”源自创始人聂志伟的姓氏(繁体“聶”由三耳组成),寓意“听天、听地、听民声;顺风、顺水、顺口福”,体现传统与创新的融合。
建筑融合川西民居和古风古韵,青砖灰瓦、天井院落、雕花照壁、实木鱼饰,保留百年老宅的“顺风大吉”木匾,整体“装新如旧”,兼具沧桑感与雅致格调。
火锅风味为全国首创冷锅鱼流派(1998年),以纯菜籽油和青花椒熬制锅底,汤色红亮、鱼肉鲜嫩,主打“锅冷鱼烫,吃着舒畅”。
三只耳宽巷子店不仅是一家餐厅,更是成都饮食文化的缩影——在百年院落中品尝革新川味,感受“麻辣鲜香”背后的健康哲学与匠心情怀。无论是初访成都的游客,还是本地食客,这里都是体验“慢食光”与“热滋味”的绝佳选择。
诗婢家是成都著名的百年文化老字号,创立于1920年,以经营文房四宝、书画装裱、木刻水印等业务闻名,被誉为中国四大文化老字号之一(与荣宝斋、朵云轩、杨柳青齐名),承载巴蜀文脉,见证近现代中国艺术史变迁,于右任、谢无量等均曾题词赞誉。
店名源于《世说新语》中东汉大儒郑玄的典故:郑家婢女皆通诗书,以《诗经》诗句问答应对,故取名“诗婢家”,寓意家学渊源与文化传承。
抗战时期,张大千、徐悲鸿、齐白石、黄宾虹等大批艺术家避居成都。诗婢家凭借精湛的装裱技艺和文房供应,成为大师们创作交流的核心据点。
因战乱导致宣纸短缺,1940年张大千又在诗婢家协助下赴夹江改良造纸工艺,创制出纤维细腻、宜书宜画的“大千书画纸”。此技艺于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四代传承人柏添(数学系海归)2016年接手后,以逻辑思维推动设计革新,强调“用年轻人语言讲文化故事”,使百年品牌焕发新生。
诗婢家以百年积淀融汇“传统守护”与“破圈创新”,从战火中的艺术庇护所,转型为数字时代的文化IP先锋。其发展轨迹不仅是商业品牌的延续,更映射了成都从历史名城迈向“世界文化名城”的底层逻辑——以人文精神为根,以创造性转化重塑城市生命力。
“恺庐”始建于民国初期,原为四川军阀王陵基部下旅长所建,后转售开银号的曾家。曾家扩建时增设西洋拱形大门,形成“两道门”独特格局,门匾题字“恺庐”融合钟鼎文与大篆风格。其中“恺”源于上古姓氏“八恺”(颛顼帝后裔),暗含家族团聚、避祸隐居之意。
内部分左右两院,右院为小花园及青石水井,左院为桂花树庭院;主体为品字形三排中式平房,雕花窗棂、木地板。
恺庐深具民国底蕴,是见证军阀更迭、家族变迁与城市记忆的建筑遗产。
路线:好利来1992主题店-少城记忆-喜茶小洋楼-三联韬奋书店
“好利来1992概念店”是好利来品牌于2021年6月开业的全国首家景区概念店,由Some Thoughts空间设计工作室操刀设计。该店以“国潮+未来科技”为核心理念,融合巴蜀文化与传统建筑元素,成为宽窄巷子的标志性打卡地。
店铺位于清代古建院落(窄巷子21号),保留青砖灰瓦的川西民居结构,同时注入玻璃砖、不锈钢、荧光绿等现代材料,形成“赛博朋克”与“国潮”的视觉冲击。
设计师以玻璃砖、水晶砖为媒介,模拟糕点制作中“液态高温冷却成型”的过程,利用光线在空间内的折射与漫反射,营造随时间变化的流动光影体验。通过熊猫脸谱、汉砖瓦片等巴蜀元素解构重组,模糊直白符号,引导游客探索传统与未来的情感联结。
一层为开放式烘焙展示区,银色金属展台陈列特色甜品;二层设灰调沙发就餐区,透过玻璃砖墙俯瞰古巷街景,形成“一步一景”的沉浸感。
成都宽窄巷子里的少城府库,是全国最大的私企银库,收藏了很多不同年代的官银府银,从中可以了解不同朝代的官银铸造形态和历史传承。
甫一进门,各种白银制品简直晃花了人的眼,近旁笛声袅袅,琴声铮铮。
穿过花灯长廊,我们走近“少城府库”。
游廊右侧茂竹森森,掩映着雕甍绣楼。
左侧一扇小开间进来,便是少城府库,所谓“凡万民之贡,以充府库藏。以应战时霍乱之需”,简而言之,这里便是存放成都百姓赋税钱银的地方,以备不时之需。
门旁写着出门的规矩,“张嘴啊,过门跨,举手啪”,算是最简易的“安检”措施了,防止在职官吏监守自盗。
这一水的“袁大头”,一个大概价值¥600,是在出售的。
旁边架阁上的银锭则是各个年代留下的文物,仅供参观。
大个的是10两的,小的有5两的。
窄巷子喜茶小洋楼位于成都宽窄巷子景区核心的窄巷子27号,是一栋融合历史、建筑美学与现代商业的独特地标。
小洋楼建于1938年,最初为法国传教士开设的西医诊所(成都最早的法国诊所之一),后于20世纪30年代被一名王姓军官购得。王姓军官在抗战时期随川军出征后杳无音信,其妻子在小洋楼中坚守至去世,誓言“海枯石烂,此情不渝”。这一故事成为成都城市精神的象征——刚柔并济,如“蜀山坚韧、蜀水柔情”。如今许多新人选择在此拍摄婚纱照,延续对忠贞爱情的寄托。
学者杨健鹰评价,小洋楼承载的“军人出征背影”与“妻子守望背影”,共同诠释了成都人面对家国大义时的坚韧与柔情。
窄巷子27号小洋楼既是抗战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成都建筑美学的缩影。喜茶的入驻并未消解其人文内核,反而通过商业创新让尘封的故事重获新生——当民国留声机的旋律与现代茶香交织于此,百年时光仿佛在此刻凝结。
三联韬奋书店(成都店)是北京之外的首家分店,位于成都著名景区宽窄巷子内,自2018年开业以来已成为融合文化、阅读与城市美学的标志性空间。
三联书店源于1932年邹韬奋创立的“生活书店”,后与新知书店、读书出版社合并,被誉为“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以人文社科类经典书籍著称。作为北京总店外的首家分店,成都店延续了“24小时书店”理念(限周五、周六),旨在成为“城市精神地标”,平衡旅游景区的喧嚣与深度阅读需求。
书店选址窄巷子30号“瓦尔登”院落,保留青砖灰瓦的原始结构,门窗以三联标志性深蓝减半的雾霾蓝粉刷,营造静谧氛围。
正厅设两排高耸书墙,左侧为三联出版社全集(如《我们仨》《万历十五年》),右侧精选中信、广西师大等社精品书籍,畅销书极少。两侧厢房陈列文创产品,含三联自主设计(如熊猫元素书签)及合作品牌(HAY、无早等),价格亲民。
三联韬奋书店以“书院式空间”对抗景区喧嚣,用精选书籍与川西美学重塑阅读场景。虽因游客流量存在喧闹问题,但其夜间灯火、学术活动与在地文创,仍为成都保留了“知识分子的精神角落”。
井巷子:一条400米东西朝向的墙体,国内唯一的墙体“砖”历史文化博物馆。以历代旧砖砌成城门、碑刻等,展示从宝墩遗址到明清的成都变迁。
井巷子用最古老的建筑物质元素——砖,垒砌台、城、墙、壁、道、碑、门、巷的历史文化片断,羊子山土坯砖、秦砖、汉砖、唐砖、宋砖、明砖、清砖、火砖、七孔砖、民国砖、水泥砖、瓷砖,阐述千年古成都,演绎百年老宽窄巷。
这段砖墙是国内唯一的墙体“砖”历史文化博物馆,它代表的不仅是建筑和艺术,同时代表着历史和魂魄:它既是成都建筑史的展示,是一座城的记忆;又是成都兴与废交替的建筑史的展示,是一段历史的承载。
宽窄巷子不仅是清代满城的“活化石”,更是成都从封闭军营走向开放包容的象征——宽窄之间,是建筑的尺度,亦是历史的呼吸。若想真正读懂成都的“闲、慢、新”三重生活哲学,这里便是少城记忆最鲜活的注脚。
Tips:
1.门票与时间:免费开放,全天可入内,店铺营业时间多为9:00-22:00。
2.交通路线:
地铁4号线至“宽窄巷子站”B口;
公交5/13/43/58路至“金河路”站。
3.建议时长:深度体验约5小时,清晨或深夜人流较少,易感受历史氛围。
与宽窄巷子一街之隔,有一条不足500米的街道,散发出老成都特有的悠闲又文艺的生活气息,这条街就是泡桐树街。
比起宽窄巷子里熙熙攘攘、人头攒动的景象,泡桐树街上要安静很多,或许这样的环境更适合一个人慢慢体会成都“慢生活”的美好和静谧。
如今这里已被打造为一条具有成都特色的慢生活文化街区,特色商业与文化情怀相融合。
林荫斑驳、花草飘香,在这样的休闲气氛里,小巷两旁布满了各色私房菜馆、咖啡厅、茶馆等,得闲在这里Chill一整天,那可真是“安逸惨喽”。
我们选择了成都市青羊区好评第一的咖啡馆——“柿子树”咖啡馆小坐了一会儿。
饮品品质果然上乘,鲜萃咖啡的香味很浓郁,奶味丝毫不抢戏。
逛了一天终于得空,发发呆、吹吹风。
闲聊中,街上的“街溜子”猫霸溜达到了咖啡店前,我们两个资深铲屎官立马来了兴趣,店员见我们也属爱猫人士,主动给我们提供了猫条,于是乎,我们拥有了一刻钟美好而静谧的猫咪互动时光。
过了一会儿,泡桐树小学的孩子们放学了,有的一手被家长牵着,一手拿着小零食吃着;有的和同伴有说有笑地闲聊着;有的坐在爸妈心爱的小摩托上一溜烟地从我们面前过去了……
再走个几分钟就到小通巷了,这条小巷也主打一个成都 “慢生活”氛围,街上各种咖啡馆、小酒馆、文创店林立,适合闲逛、适合发呆。相对泡桐树街,这条街上的餐饮和小酒馆要多一些。
中国近代话剧活动家、中国早期话剧奠基人之一的曾孝谷,曾住在小通巷。街巷上的“梦明湖馆”便是其故居。
如今的小通巷两旁栽种满了蓝花楹。
五月花开,街巷融入到一片蓝紫色的汪洋里,好不浪漫。
Tips:“柿子树”咖啡馆 人均参考¥30
奎星楼街是“好吃嘴”们到蓉城不能不来的一条街,各种特色美食一应俱全:冒菜、火锅、串串、钵钵鸡、蛋烘糕、肥肠粉……味道“资格”,烟火气拉满。
餐馆们基本谈不上什么用餐环境,在街边搭上木头桌子,摆上塑料板凳就是用餐大堂,食客们也不在意,到这来的更看重的多是味道。
即便有大堂的餐馆,食客们入座后也是人挤人,吃的是个热闹。
我们不愿排队等餐,便到了好评前几的“无名冒菜”,点了一份冒牛肉。要的“微辣”。
牛肉是提前码过的,是整道菜里最辣的部分,越吃越辣,越辣越想吃。我们只能一边吃菜,一边灌冰饮。隔壁桌的食客个个吃得额头冒汗,嘴唇通红。一照镜子,自己也是不遑多让。不知道外省的食客们能不能接受这个辣度。
冰豆花是个不错的解辣神器,推荐。
Tips:“无名冒菜”人均参考¥40
1911年,成都将军玉昆在原少城南边开辟商业用地,卖茶卖饭,演戏说书,打拳射箭,展览聚会,名为“公园”,通称少城公园,这是我国第一个称为“公园”的公共场所。
作为成都市历史最悠久的城市公园,成都人民公园既是成都“慢生活”文化的缩影,更是成都历史文化的见证者和记录者。
环绕公园的金水河,可追溯至战国时期李冰治水,通过都江堰水系引入成都平原,支撑了成都“水旱从人”的繁荣。
人民公园旁是成都熊猫邮局,可以顺道参观打卡,它是中国邮政旗下特色文创品牌,创立于2013年,以熊猫文化为核心,融合邮政传统与成都本土元素,成为全国知名的文化地标。
拥有全球唯一专用邮政编码 610088(“88”设计象征熊猫耳朵)及熊猫图案邮政日戳,所有邮品均带独特熊猫印记。少城店是首个熊猫邮局诞生地。
在旗舰店可参与手作体验(如川剧脸谱定制),结合古蜀文化设计个性化产品。可通过“时光邮件”书写慢递服务,传递情感与旅行记忆。
熊猫邮局整合熊猫IP、邮政历史(如百年邮局旧址)及成都民俗(川剧、古蜀文化),通过“文创+”模式推出近千款主题产品,如明信片、邮册、玩偶、徽章等。
熊猫邮局不仅是邮政服务场所,更是一座沉浸式熊猫文化体验馆,适合游客打卡、集邮爱好者或亲子研学。其以“邮政为媒,熊猫为介”的创新模式,成功让天府文化走向世界。
四川保路运动(又称“保路风潮”)是1911年(宣统三年)爆发于四川的一场大规模民众抗争运动,直接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孙中山称“若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会的起义,武昌革命或许要迟一年半载”;毛泽东亦评价其为“辛亥革命的第一枪”。
四川保路运动史事陈列馆是纪念清末四川人民保路运动的重要历史场馆,与“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隔银杏大道相对。
建筑为两层砖木结构,占地面积约780平方米(另有资料称581平方米),属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展馆围绕铁路“建路”“夺路”“保路”三大主线,通过序厅、六个主展厅及纪念品售卖厅,全景展现保路运动历史。
共有六大展厅,
第一厅:保路运动前的四川社会背景;
第二厅:列强争夺中国铁路主权;
第三厅(放映厅):多媒体历史影片;
第四厅:保路运动爆发与群众抗争;
第五厅:保路运动大事记;
第六厅:历史影响与精神传承。
结合百余幅历史图片、70余件实物复制品(如文献、铁路工具)、20万字文字资料,并运用声光电技术还原历史场景,增强沉浸感。
该馆通过丰富史料与科技展陈,生动还原了保路运动这一推动辛亥革命爆发的重大历史事件,既是了解近代四川革命史的窗口,也是传承红色精神的核心地标。参观时建议预留1-2小时,避开节假日高峰以深度体验。
实用Tips:
1.开放时间:每日9:00-17:00(16:30停止入馆),周一闭馆,节假日正常开放。
2.门票与预约:免费参观,散客可通过官方公众号预约;10人以上团队需电话预约(028-89769668)。
3.特色活动:不定期举办红色纪录片放映及公益讲解(需提前报名);
清明节等节日提供免费菊花凭吊先烈。
4.交通:乘地铁2号线至人民公园站,或公交至“人民公园”站。
5.周边联动:可结合参观园内的“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及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1913年,为纪念在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中死难的同胞,川汉铁路公司兴建此碑。聘请王楠为总监工,负责图纸设计和施工。纪念碑修造历时一年,在“成都血案”纪念日之前举行落成典礼。碑坐东北朝西南,砖石结构,呈塔形,由碑台、碑座、碑身、碑顶四部分组成。圆基座直径约9.8米,方碑身边长约4米,塔休总高约31.85米。
公园立着成都大轰炸纪念墙,上面记着当年的惨痛历史。日本军国主义为摧毁我中华民族的抗战意志,“以炸迫降”,从1938年11月8日到1944年12月18日对战时国民政府陪都重庆及大后方四川进行了长达6年多的狂轰烂炸,致使成都满目焦土,一片废墟。我们应铭记历史的巨大伤痛,以史为鉴,警示未来。
公园立着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抗日战争时期,川军将士曾在人民公园誓师出征,350万川军为抗日战争作出重要贡献,正所谓“无川不成军”。
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又名无名英雄纪念碑、无名英雄铜像,立于人民公园内,该纪念碑便是为了纪念在抗日战争中阵亡的64万川军英灵而修建。
纪念碑坐西南朝东北,由基座、碑体、塑像三部分组成,整体高约8米。纪念碑塑像身背大刀、斗笠、背包,身着短裤,扎绑腿,穿草鞋,手握步枪,跨步向前,随时准备冲锋。
“无名英雄”塑像成了成都公认的“城市精神”的象征。我们去的当日,正碰上两个小学生前来凭吊,二人甫一到达,丢掉自行车,纳头就拜。拜的是千千万万英勇牺牲的川军亡灵,拜的是血染疆场的无名英雄,拜的是永不湮灭的川军魂!
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是川军浴血抗战的真实形象,是中国抗战历史的光辉象征。勿忘国耻,牢记使命,吾辈自强!
鹤鸣茶馆,于1923修建,讲究水质、慎选茶品,生意兴隆。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园中众多店铺馆舍随着修建改造工程陆续隐没更迭,唯鹤鸣以其良好的服务信誉留存至今。朱德、杨尚昆、张爱萍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成都考察时曾先后来此品茗题词,留下佳传。如今的鹤鸣已成为网红打卡地,客似云来。
木柱支撑起沉甸甸的大牌匾,四周筑着两层小船似的翘檐,中间写着金灿灿的大字——“鹤鸣”,这便是鹤鸣茶社了。
茶社内满是桌椅,连过道也被见缝插针地占满。喝茶的、打长牌的、摆龙门阵的、嗑瓜子的,构成了这一幅生动的成都市井图。
偶有提供采耳服务的师傅从桌椅间侧身挤过,随机瞅准一位茶客,询道:“采耳嘞,需要采耳吗?舒服得很!”
茶社旁边的小河里,游人划着小船,满载一船夕阳,漫溯在灿烂的柔光里。
实用Tips:
1.营业时间:7:00-22:00(夜茶时段需关注当日安排)
2.人均消费:茶水¥16-30,茶点另计;采耳¥20-80
3.特色体验:盖碗茶、长嘴壶茶艺、采耳、川西建筑、老成都市井氛围
4.推荐茶品:竹叶青、蒙顶黄芽、碧潭飘雪
注意事项:
1.环境嘈杂:茶客密集、人声鼎沸,夏季蝉鸣加剧喧闹,追求静谧者慎选。
2.卫生与服务:客流大时垃圾清理滞后,部分服务员态度平淡;采耳师主动揽客可能影响体验。
3.最佳时段:晴日早晨(9点前)易遇老成都茶客,午后至傍晚游客居多。
少城菁华:少城紧邻成都明皇城,是成都传统清代建筑聚集地,少城菁华即在原少城公园现人民公园兰园改创建而成。建于1986年,占地2600平方米,内设有休息长廊、荷花水池,传承晚清和民国园林的建筑装饰风格,以宣传巴蜀传统民俗文化,休闲文化和川派园林艺术为主题。
作为成都市历史最悠久的城市公园,人民公园见证了近代史的苦难,见证了民族的觉醒,也见证了新中国的腾飞。如今的人民公园,已然成为了成都“慢生活”文化的缩影。
相亲角常年聚集为子女牵线的父母,挂牌展示个人信息,成为独特的城市社交景观。蓝色牌为男生信息,粉色牌为女生信息。
随机偶遇一位为了自己孙孙、孙女婚恋大事操碎了心的婆婆。
信息真实,老少咸宜,多来此处逛逛,说一定真能喜结一段良缘哦!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当我们在寻找爱情的时候,我们在寻找什么?
咏诗廊多展示孙中山、秋瑾、黄兴等革命伟人诗歌。
廊上木香开得热闹,像一条瀑布,从半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这深深浅浅的米白,仿佛在流动,在欢笑。
廊下叔叔阿姨在打长牌,不疾不徐、优哉游哉。印象中在我小时候,外公也打这种牌,我却是连牌面也不识得。
木香花廊花香氤氲,白色小花接连成瀑,泼泼洒洒。
引来无数游人驻足观赏、拍照留念。
廊下三个女孩子凑在一块儿“咬耳朵”,她们和这花儿一样,正处在最盛放的花季,绚烂而美好。
人民公园里还有一片儿童乐园,这些游乐设施虽陈旧,想必却承载着许许多多70、80后最美好的童年梦吧。
成都人民公园防空洞(又称“成都一号防空洞”)是成都市历史最悠久的公共人防工程,始建于1965年,历经多次改造,如今已成为兼具历史教育、市民纳凉、文化展示等多功能的城市公共空间。
正所谓“国无防不立,民无防不安”,有国就有防。
防空洞位于人民公园南侧假山下,主体为拱形通道,长200米、宽5米、净高2.8米,总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设4个出入口。与金河人防工程、战备医院相连,可直通地铁2号线人民公园站,形成地下交通网络。因山体植被覆盖与封闭结构,洞内常年恒温25℃左右,夏季体感凉爽,被誉为“天然空调房”。2010年起正式作为公益纳凉点开放。
通道两侧设置历史展墙,展示成都抗战空袭史料、1960年代“深挖洞”群众运动照片及防空知识,利用原始空间打造“沉浸式博物馆”,增强公众国防意识。
成都创新性将人防工程转化为零消费社交空间,解决高温民生需求,兼顾国防教育,为全国城市提供了“平战结合”样板。
实用Tips:
1.免费开放:时间多为9:00-17:00。
2.便民配置:近300个标准座位(可容400人)、免费茶水、WiFi、电视机、图书角、公共卫生间
钟水饺始创于光绪十九年,制作技艺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由四川小贩钟燮森在成都荔枝巷创立,最初名为“荔枝巷红油水饺”。历经百年,现为成都“中华老字号”,与龙抄手、夫妻肺片并列为成都小吃代表。
我们点了一个双人小吃拼盘。
其中红油钟水饺最可圈可点,饺子皮筋道,肉馅厚而饱满,搭配特制的红油——混合辣椒油、酱油、蒜泥、芝麻、白糖等,甜辣鲜香,十分特别,令人欲罢不能。
作为一家在公园里长开不败的老字号,这家钟水饺还是值得一试的。
实用Tips:
1.地址与交通:地铁2号线人民公园站B口直达,鹤鸣茶社旁。
2.开放时间:08:30-20:00。
3.人均参考¥37。
“祠堂街”,与人民公园(少城公园)比邻而居,原名“喇嘛胡同”,年羹尧任四川总督期间曾在此修建生祠,是故得名“祠堂街”。
民国时期祠堂街成为成都的文化中心,曾汇聚全城70%的书店,如开明书店、商务印书馆等,并有新华日报社旧址、四川美术协会等历史建筑,成了民国时期成都的“新文化街”。
抗战时期,徐悲鸿、张大千等艺术大家在此举办画展,使其被誉为“西南艺术溯源地”。老街还曾引领潮流,拥有成都首家“”中菜西吃”餐馆“聚丰园”、冰淇淋店等,是市民文化消费的核心区域。
走进祠堂街,首先看到的是它的门头“祠堂街”三字,它的英文翻译挺有意思的,“citang”二字是直接音译过来的,而“街”字没有被译为“street”或者“avenue”之类,而是直接用了“街”的成都读音“gai”,也是很具成都特色了。
如今这条街道保留了38棵法国梧桐,6栋百年历史建筑,并采用“焗瓷金缮”修复工艺,将新建筑融入老街区,既凸显历史韵味,又满足现代功能需求。
按照游览顺序,我们依次介绍几栋百年历史建筑:“原聚兴诚银行祠堂街办事处暨国画家张采芹画室”、新华书店少年儿童读物门市部旧址、四川美术协会旧址、新华日报社旧址和金秋茶社。我们最后打卡的“Matrix Roof矩阵咖啡”位于新华书店旧址楼上。
“原聚兴诚银行祠堂街办事处暨国画家张采芹画室” ,原为民国时期聚兴诚银行的办事处,后成为著名国画家、美术教育家张采芹的创作与教学场所。张采芹(1901—1984)与张大千、张善孖并称“蜀中三张”,以画竹闻名,有“张竹子”之称。如今入驻“村潮”,暂未营业。
新华书店少年儿童读物门市部旧址,始建于民国初期,为三层砖木结构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五间。1925年,冯月樵等人曾在此处创办普益阅报社,20世纪60年代新华书店在此开设少年儿童读物门市部。其木楼梯、楼梯间大窗等,设计考究,做工精良,是典型民国时期中西结合的建筑。
如今入驻狂热攀岩爱好者伊冯·乔伊纳德于1973年创建的高端美国户外运动品牌“patagonia”,以生产高质量的冲浪、攀岩、登山等户外用品而闻名。
四川美术协会旧址,徐悲鸿、张大千等艺术大家曾在此举办画展,被誉为“西南艺术溯源地”。
修复后,中国香氛品牌“观夏蜀馆”入驻, 以“东方植物香”为核心定位,致力于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嗅觉记忆,一家很美的店铺,除了贵没有太多缺点。
“老贾茶铺”,人均¥30,清净休闲,也适合拍照打卡,如果街对面人民公园的“鹤鸣茶馆”“太打挤”,不妨到这里来chill一下。
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新华日报驻成都办事处旧址,新华日报驻成都办事处设立于1938年3月,是中共南方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在成都的发行机构,也是中共地下组织进行革命活动的重要据点,中共南方局、四川省委和成都市委先后在此建立7个支部和交通站,一度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成都唯一公开的对外联络处。1938年至1947年间作为《新华日报》成都代订处,曾接待周恩来、刘少奇等领导人。
如今,这里偶尔会承办艺术文化类的小型展览,比如“潮头·潮流-新华日报的日常与心事”、《ARTnews》中文版创刊封面展览、“今昔”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等,我们去的当天并无展览,工作人员声称暂不对外开放。
金秋茶社,曾为成都著名的文艺茶铺,也是地下工作的隐蔽据点。其建筑风格为青砖红瓦的川西特色。在成都老居民的记忆里,金秋茶社是成都人喝盖碗茶、社交消遣的热门地点,与新华书店、四川电影院等共同构成了祠堂街的“文化黄金时代”。
如今引入国际品牌波兰潮牌MISBHV全球首店及买手店ENG。
“Matrix Coffee矩阵咖啡”是现名为“代数学家咖啡(Algebraist Coffee)”的前身品牌。该品牌创立于2015年,初期以苏州为核心市场,后逐步扩展至江浙沪地区,均价25元,主打高质中价,低于星巴克但高于便利店咖啡,强调低糖、低卡路里等健康概念,与Manner、M Stand等品牌共同争夺新兴精品咖啡市场。
我们点了冰拿铁和蔓越莓司康,咖啡品质还是挺在线的,浓郁顺滑,司康差点意思,内部湿润黏密,不够酥香,稍微甜了一丢丢。
室外空间也是拍照打卡好去处,红砖灰瓦鳞次栉比,颇有老洋房的感觉,很适合二三好友来喝喝咖啡、品品小酒。
作为一条百年历史老街,祠堂街见证了清廷的繁盛,见证了为解决旗民生计,全国第一个被称为“公园”的“少城公园”的修建,见证了轰轰烈烈的四川保路运动,见证了民国时期成都的繁盛文化,见证了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以炸迫降”实施的“成都大轰炸”滔天罪行,见证了川军将士舍生忘死的精神,更见证着如今成都的“安逸”生活。
“少城记忆”承载着成都两千余年的历史文脉,“少城”既是实体空间的地理符号,也是城市精神的文化容器。它源于战国张仪筑城时的“少城”遗址,成形于清代满城(八旗驻防区),核心位于今青羊区宽窄巷子、人民公园一带。从满汉融合到中西混搭(窄巷子洋楼与川剧同存),再到新移民涌入,少城始终以开放姿态织就“烟火人间”。
少城记忆是成都“未迁城址、未改名姓”两千年的见证。它在青砖灰瓦间刻录战国的夯土、清代的马蹄、民国的茶香,也在网红打卡与文创产业园中试探传统向现代性的转化。无论实体空间如何更迭,其核心始终是成都人对“慢”的坚守、对“变”的包容——也许这就是少城留给当代城市的终极启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