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善化寺是来大同必看的景点。它有几个特点,一、善化寺历史悠久始建于大唐开元盛世,原名即为开元寺,是国立寺院。善化寺在辽代末期被毁,在金代天汇六年(1128年)重修,在建筑上依然保留了大唐时期的特色,殿宇宽阔、稳固庄严,红棕两色构成,有伟大之斗拱,有深远之檐出。二、善化寺是一座整体保存非常完好规整的辽金结构的寺院,至今保留着原始寺院格局的基本样貌,其主要建筑沿中轴线层层叠高,院落错落有致,除文殊阁外,主要建筑皆为辽金建筑原物,十分难得珍贵。三、善化寺是一座艺术梵宫,具有辽代建筑的风范、有金代的彩塑和碑刻、明代的琉璃、清代的壁画。
玉龙照壁是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修建的。顶部为仿木构建筑形式,上有琉璃瓦覆盖,下有琉璃斗拱支撑、壁面用五彩琉璃瓦镶嵌,宽大的壁面有五条龙,雕刻精细形态优美、下方须弥座的束腰,雕有各类动物,姿态各异。 五龙壁原是大同城南兴国寺的照壁,1980年迁于此,明朝的琉璃与辽金的木构混搭也挺别具一格。要指出的是中间的团龙,霸气外露王者风范,团龙通常用来形容帝王,故不可乱用。
你见过这么大的山门吗?这就是善化寺的大门——天王殿,是中国现存金代时期最大的山门,它的数据是:面阔五间(29米)、进深两间(11米)、单檐庑殿顶、砖制台基,在寺院中这样的天王殿绝对是高配。其实山门的正式名称为“三门”,天王殿的三门一向紧闭,来者一律侧门绕入。
随着佛教进一步世俗化和天王崇拜的流行,天王殿出现在山门与佛殿之间,而它的重要性渐渐胜过了山门,也就出现了天王殿替代山门的做法。
天王殿作为殿堂式木构建筑,,它的木构形制与大同及晋北地区的同时期辽金建筑不太一样,反而和中原建筑和宋都汴梁地区建筑高度吻合。
十月上旬的天气,京城还是绿色,而善化寺里面的红叶更好地装饰着庭院。善化寺作为完整的古寺,目前并不收费,应该强烈点赞的。
天王殿后檐的“威德护世”匾是由潞城王朱逊宁(朱元璋后代)于明嘉靖七年(1528年)题写的,原来挂在天王殿大门上,后改挂在山门后檐上了,我想还是挂在前面更显这座辽金古寺的历史文化传承。
天王殿内的四大天王各持一件法器,分别为剑、环蛇、琵琶、雨伞,姿态各异,这其实是一个寓意:风调雨顺。这是手持宝剑的南方增长天王、手拿长蛇的西方广目天王。
这是手托宝塔的北方多闻天王和手弹琵琶的的东方持目天王。
山门殿内的北方多闻天王,应该持伞,但他的法器老变,现在持塔,还有时持幡。
从山门殿内沿中轴线看三圣殿,三圣殿位于寺内中央,建在1.5米高的砖砌台基上,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庑顶殿。
三圣殿上檐看起来像是大鸟展翅飞翔的双翼,一排粗壮的拱架引人注目。
三圣殿牌匾两侧的斜拱,形似两朵莲花,对大殿有强烈的装饰作用。这是辽构的重要的特征。
三圣殿佛坛上的华严三圣为金代原塑,清代康熙年间予以重装,,尽量还原了金代风格设计,与整体环境和谐融合。
殿内西侧有金碑两通,其中位于左侧的金大定十六年(1176)《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是南宋使金通问副使朱弁所撰尤为珍贵。此碑不仅是珍贵的文物资料,而且也是难得的书法妙品。此碑也称三绝碑,即文章由朱弁所作是绝唱,书法由孔子四十七代传人孔固所书是绝妙,雕刻由刻龛世家雁门谢遵所刻是绝世 。
碑高4.45米、宽1.28米、碑文1076字,用颜体写就记述了善化寺在辽末毁于战火的情况和僧人圆满大师重修寺庙的壮举,是善化寺仅有的最早的的文字资料,立了800多年,是善化寺的镇寺之宝。
朱弁,南宋徽州婺源人,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叔祖父,为探听北宋徽、钦二帝,自荐赴金国被扣留十七年,受尽苦难,后在大普恩寺住了十四年,条件是给金国贵族讲学。
位于右侧的《金西京普恩寺重修释迦如来成道碑铭并序》立于(1190年),碑高3米、宽1.12米,撰文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文章歌颂释迦牟尼的一生。文中句句有典,对偶工整辞藻华丽。书写是金代书法家党怀英所书,雕刻也由谢遵操刀。
普贤菩萨慈眉善目姿态优雅。西面山墙上绘有西方三圣、十六罗汉和礼佛图为明代作品。
文殊菩萨造像立体生动华美无比,其须弥座造型考究复杂精美漂亮。
东面山墙上绘有东方三圣、十二神像和舞狮图,为明代作品。三圣殿的壁画原是藏在墙壁泥层里,十几年前修缮时发现,经过修缮壁画看起来非常栩栩如生。
殿内露明无藻井,四根红柱支撑殿堂,减去若干支柱或向后移动前排支柱,从而获得更大空间和减少列柱对视线的影响。辽金建筑的减柱移动法是对中国古建的一种创新,三圣殿是辽金建筑的代表作。
梁思成、林徽因曾四次到山西考察古建筑,在《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中,盛赞善化寺:其大殿、普贤阁、三圣殿、山门四处均为辽金二代遗物,不意一寺之内,获若许多珍贵之物,非始所料。
文殊阁是和普贤阁结构形式完全相同的阁楼式建筑。民国期间毁于火灾,仅存台基和柱础石。2008年按:“原材料、原形制、原工艺、原做法”的四原原则复建。其实就是按普贤阁样子再造一阁。
文殊阁内坐在蓝狮子身上的文殊菩萨。
普贤阁位于三圣殿与大雄宝殿之间的西侧,与东侧的文殊阁相对。是一座阁楼式建筑,平面方形,面阔、进深都是三间,重檐九脊顶,金贞元二年(1154年)重建。普贤阁的阁顶上装饰有鸱吻,四角阁脊上还装饰有三个神兽,除了美观之用,还有兴雨防火的寓意。
普贤阁外观精巧,形制古雅,其设计建造的比例匀称、结构巧妙,一直是研究辽金建筑的珍贵实物,堪称中国楼阁建筑的代表之一。普贤阁和文殊阁的牌匾是颜真卿书法。
进入阁内,白象上的普贤菩萨雍容大气宝相庄严,三面墙上的壁画为《普贤经变》虽是2008年绘制,但也是尽可能复原历史,展现历史原貌。
大雄宝殿是善化寺里唯一的辽代建筑,也是最大的建筑。辽末保大治乱,善化寺并没有全部被烧毁,有部分殿宇尚存。而大雄宝殿的结构,与现存其他辽构有诸多相似之处,所以断为辽代建筑,但建于何时则不好推断。作为辽代建筑的大雄宝殿国内排行第二,次于辽宁义县的奉国寺。作为辽金结构的大雄宝殿只能排在第三,次于大同华严寺(金代)、奉国寺。
大雄宝殿前有月台、下有台基,高高在上,随着脚步走上台基,透过牌 楼,大殿缓缓展示,显出格外的肃穆庄严。大殿面阔七间(41.8米)、进深十橼(26米)、单檐五脊顶,屋顶平缓,出檐深远,是辽代建筑共有特征。大殿当心间、两稍间设板门,次间、尽间砌墙无窗,好像是华严寺大雄宝殿的略微缩小版,但也是单体面积1200多平米的建筑。
大殿的美妙之处在于斗拱,这斗拱如莲花般曼妙绽开,在屋檐下安然而立。
大殿的屋顶和缓而不张扬,平稳端庄,一种朴实厚重的感觉扑面而来,一种收敛的大气自然溢出。大殿的墙面朴实无华,只有红色的墙,没有琉璃、没有描金。
月台上的两个六角攒尖亭,一个是鼓亭,鼓最好找一个明清时期的,用现代的有点对不起眼前的辽殿呀。
月台上的钟亭,大钟是明代的产物。
密宗、华严宗交织的善化寺,是辽代皇室与民间信仰妥协的缩影,三圣殿反映的是华严宗,为皇室贵族服务;大雄宝殿宣扬的是密宗,因应广大信众的愿望,所以大雄宝殿的风格是朴素淡雅。
大雄宝殿佛坛硕大的莲花座上,端座着如来五方佛,法相庄严、凝重典雅、衣纹流畅。
中央毗卢遮那佛,两侧站立阿难、迦叶两弟子,衣装色彩鲜艳。上有八角形藻井,中央画二龙戏珠,四角画凤凰。
南方宝生佛和东方阿闪佛
西方阿弥托福和北方不空成就佛
大雄宝殿两侧分列二十四尊护法天王的金代彩塑像,造型优美、表情生动、体态丰伟、神态各异。其中有老有少有男有女、有美有丑有文有武、或是帝王装或是臣子像、或是纱衣或是铠甲,生活气息浓郁,颇具感染力,堪称国之瑰宝。
大殿内的楹联:佛法无边普遍十方非空非相真如玄妙境 慈悲广大化道三千无我无人清净澄虚空
在人物塑造上,强化了塑像的动态体量和气势,运用了压缩空间的浮雕技法,丰富了细节层次的线刻手法,或是两种方法巧妙结合。
鬼子母塑像,包括美貌慈祥的女子和下面的丑陋小人,一个是教化后的形像,一个是教化前的样子。
大吉祥功德天(左侧女子)的塑像充分体现了大家闺秀那种沉静、内敛的美。
在普贤阁的西边还有一处仿江南园林,殿宇楼台都是明清风格,也是一景很漂亮。
由西向东沿鼓楼西街闲逛
漂亮的临街房,有点档次。
各种朝代的服饰,总有一款适用你。
非遗文化体验店,先体验,感觉好了再掏钱。
浓郁的醋文化
都挺好,可惜我还是没有尝尝醋可乐是啥味道。
纯阳宫是一座宏大的道观,主祀是纯阳子吕洞宾。据说在金末元初建立。纯阳宫有殿堂70余间,设计新颖、布局紧凑;亭台楼阁错落有致,长廊水榭曲径通幽,是一座庙宇庄严,园林精巧的宫观。
纯阳宫
鼓楼在古城永泰南街中段,始建于明代天顺七年(1463年)距今有550年历史了。是一座三层出檐十字歇山顶式过街楼,呈方形面积270平米,高约20米。鼓楼上的大鼓在旧时专为传递信息、擒贼捉盗而建,后又转为报更所用, 又转为击鼓祈福、去除晦气之意
古城内的清真寺
四牌楼位于古城中心,四个牌楼的枋额分别书:和阳街、清远街、武定街、永泰街,对应鼓楼、钟楼、太平楼、魁星楼。四牌楼于1954年拆除,2012年复建,牌楼寛19.2米、高14.43米,形制为“四座四柱三楼悬山顶跨街牌楼”。
确实有一个位置可以拍到四个牌楼横匾上的字
中国最大的九龙壁在大同,是单壁的九龙壁的,而京城那两个九龙壁是双壁的,也就是前后都镶有九条龙。
九龙壁是龙壁之首,在全国范围内与现存所有龙壁相比,大同九龙壁是时代最早,规模最大,气势最为雄伟的琉璃照壁。
九龙壁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29年),原本为朱元璋十三子朱桂代王府前的照壁,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了。整座龙壁长45.5米,高8米,厚2米。由壁座、壁身、壁顶构成。壁身用426块特制的五彩琉璃构件拼砌而成。龙与龙之间,由水草山石图案相连,相互映照烘托。九条巨龙腾云驾雾,翻腾于汹涌的波涛之中,活灵活现。九龙壁前有一长方形的水池,飞龙倒映水中,水动龙游,妙趣横生。
新修的代王府,以蓝色琉璃为主,华丽富贵,晚上有大型演出。
太平楼位于和阳街与太平街的交汇处,建于明初,是一座三层三檐的阁楼建筑,体现明代晋北地区建筑艺术风格。太平楼平面方形,面阔、进深均为三间,底层是砖石砌成,二、三层为木构建筑。太平楼之所以能与鼓楼、钟楼、魁星楼同等位置,在于大同人民面对长期战乱渴望太平所愿,太平楼于1934年拆毁,2018年重建。
在太平楼附近钻进胡同里,看看拆迁后新建宅子的情况,多是大门紧闭,像是。公司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