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我信道还是信佛,比起来的话其实我更信道。喜欢道家的逍遥和自在或者在直接一点的比如占卜、风水之类更让我感兴趣。也许大部分人也都和我一样,对于这些未知或者偏神秘的东西而言更加喜欢。但有意思的是我自身掌握的佛教知识缺远比道教知识更多一些,感觉佛教展现的手法更广泛一些,比如石窟和寺院会比道馆更多一点。对于青岛而言,道教和佛教都在这个地方有丰富的土壤。崂山之类自不必说,单就城阳区而言,就有法海寺和大通宫,即墨还有鹤山以及马山,东京山等这些道教的山或者庙宇。我相信这些地方对于很多青岛本土的市民而言未必都知道。而我喜欢在青岛的各个地方溜达,也曾经专门找一些相对冷门的道教山或者庙宇参观。市区而言相对比较出名的就是湛山寺以及今天要说的这个观音寺。
说起观音寺以前叫于姑庵。在青岛市市北区错埠岭东南的小山坡上,东面是福州路,北面是辽阳西路,之前叫黄德庵、于姑庵,曾经声名远扬。对于略懂一些中国建筑的人来说,看到寺庙是黄瓦的结构就非常明确的知道这些寺庙应该是皇家建立的。
据说(信息来自百度)青岛观音寺,始建于初唐贞观年间。相传唐太宗李世民为派李淳风和袁天罡寻找天下太平的四大护国天柱。两人先是将皇、儒两柱设在内宫,又将佛柱设在五台山,道柱则选择设在崂山,几经波折终于沿崂山山脉在错埠岭东南方向即观音寺这里找到了华夏之天眼,选择黄道吉日在此盖庙并御赐寺名——黄德庵。里面供奉的是倒坐观音,历史上的黄德庵香火很旺,前来参拜和赶山的信士络绎不绝,后来因为五昌禁佛而逐渐衰落。
明朝成化年间就是有西厂的哪个时期,因当地一于姓女子参佛,后重修黄德庵,并改各为“于姑庵”香火极盛。而我2007年刚到青岛的时候,第一次做公交车的时候路过这里时,就发现了这个寺庙。名字还是叫“于姑庵”,看外墙的脱落程度,相信里面应该有些破旧了也不知道能不能参观了。直到2025年春节放假,我才有有时间来这里参观,从知道这里到真正的来这里参观,竟然过去了18年。
观音寺一直在原址重修,我不知道啥时候开始的,我参观的时候天王殿的位置依然没有修缮完毕。观音寺是非常标准的一个寺庙制式,山门前有一尊汉白玉的观音立像,左手净瓶,右手说法印。山门三个门东边无相门,西边无作门,中间空门。所谓遁入空门指的就是这个山门。进入山门两边就是哼哈二将是山门的守护者,其实这里哼哈二将,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夜叉神或者叫密迹金刚更合适一些。为啥我说观音寺制式非常的完整呢,也是因为这里有一个完整的山门以及守护神。在一些相对较小的寺庙里,进入山门只有直接就是天王殿的,城阳的法海寺进门就是四大天王院子里弥勒和韦陀。
由于寺庙还在修缮当中,对我而言参观更多的是建筑,同样拍照也是拍这里的传统建筑。寺庙里的中轴线上的大殿都是重檐歇山顶。了解中国建筑的朋友都知道,在中国的传统建筑里是分等级的,最高的等级建筑无疑是庑殿顶,其次便是歇山顶。但是这些又和瓦片的颜色以及是否重檐又有关系。比如绿色的歇山顶比黑瓦的歇山顶就更高一级,而观音寺里大殿都是重檐黄瓦歇山顶。这属于属性直接拉满,从排面上来讲,仅次于北京故宫太和殿的重檐黄瓦庑殿顶,比普通的庑殿顶还是高出来一个级别。可见对观音寺的重视程度,即使你不拜佛只是进来参观欣赏这里的建筑,也是非常宏伟大气绝对值回票价,况且这里免费参观,免费停车(停车场不大,也就是30多辆车建议公交或者打车,交通很便利)观音寺最后的大殿是大雄宝殿,这里供奉的是三世佛。大殿下面有两个银杏树相传是明代重建寺院时栽植的,距今已有五百多年了,长势雄伟,枝繁叶茂。除此之外两边还有一些回廊哪里会有一些佛教的故事浮雕,可以慢慢的来欣赏。
我特意挑了一个下雪的时候来参观,就想用雪来衬托中国建筑的优美。但可惜的是,雪下的比较小几乎看不见。正当我比较遗憾想下次再来的时候,突然雪大了起来。由于我马上就要去上课了,所以就赶紧拍了几张照片出发去上课了。恰好第二天寒潮到达青岛,零下十几度,刮着五级大风,但是天非常的蓝。我趁着天气通透赶紧又来拍了一组,总算是得到了一些让我满意的照片。大家来青岛游玩的时候,可以在临行之前来这里参观一下,不要门票,停车免费真的特别的适合旅行的最后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