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位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蛇山之巅,濒临长江,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另两座为岳阳楼、滕王阁),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其历史可追溯至三国时期,历经多次毁建,现楼为1985年重建,是武汉市的文化地标和国家级5A旅游景区。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东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最初为军事瞭望台。
唐代成为文人墨客吟咏的胜地,宋代演变为观赏性建筑,明清时期多次毁于战火、火灾后重建。
最后一次古黄鹤楼毁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此后百年仅存遗址。
公元1981年动工重建,1985年竣工开放,以清代“同治楼”为蓝本,采用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兼具古
风与抗震功能。
黄鹤楼外观结构
楼高51.4米,外观5层,内部实为9层(含夹层),寓意“九五之尊”。
平面呈十字形,72根立柱支撑,60个翘角如黄鹤展翅,屋顶覆盖10万余块黄色琉璃瓦。
各层主题鲜明,陈列壁画、诗词、匾额等文化元素。
顶层可360°俯瞰武汉三镇及长江全景,设有“江天浩瀚”壁画。
**诗词经典**
**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使其名声大噪,被誉为“唐人七律之首”。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传诵千古。
历代诗人如白居易、陆游、毛泽东等均留下题咏。
旅游信息**
1. **开放时间**
旺季(4-10月):08:00-18:00;淡季(11-3月):08:00-17:00。
2. 门票价格**
全票70元,学生、老人等可享优惠。夜间灯光秀需另购票。
3. 交通指南**
地铁:5号线至“司门口黄鹤楼站”。
公交:多条线路至“黄鹤楼站”或“长江大桥站”。
4. 周边景点**
武汉长江大桥、户部巷美食街、武昌起义纪念馆、晴川阁等。
黄鹤楼,位于武 昌江 畔,紧邻长江大桥,有“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是" 江南 三 大名 楼"之一。因唐代诗人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诗句而名扬天下,李白、毛泽东等都为黄鹤楼留下诗词。建于蛇山之上,登上楼顶远眺, 武汉 三镇和长江尽收眼底,视野开阔,是 武汉 的城市地标之一。景区内还有大量的石碑、石刻,都是历代名人的真迹,极具艺术价值。
黄鹤楼景区的鹅池是公园南区的重要景观,融合了历史传说、书法文化与自然景观,以下是综合整理后的详细介绍:
鹅池的修建源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爱鹅的典故。相传王羲之曾在黄鹤楼下放鹅,并与书生论鹅,称鹅为“禽中豪杰,白如雪,洁如玉,一尘不染”,并即兴写下“鹅”字。其子王献之随后补写“池”字,形成“鹅池”碑,成为父子合璧的千古佳话。
另一说认为王羲之曾在此辟池养鹅,观察鹅的姿态以精进书法技艺,池因此得名。
现存的鹅池建于1986年,以传说为蓝本设计,池中建有石桥将水面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为鹅池(约600平方米),北部为白龙池。
---
古碑廊是一座依山而建,近似轩廊的假二层廊庑,长30米,高15米,陈列着黄鹤楼故址及周边遗留的23方古碑刻。古碑大多刊刻(摹刻)于清代,内容包括诗词、楹联、题字、法书、绘画等,篆、草、隶、楷、行兼备。王羲之法帖、李白“壮观”碑、吕岩“石照”碑、黄庭坚“燕入群花”碑、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碑、清门镇国摹王羲之一笔“鹅”字碑、清官文“富贵寿考”
有秦“碣石铭”、汉“夏承碑”、北魏“郑文公碑”碑、清彭玉麟梅花碑、清《开通蛇山治路记》碑等。内容丰富,各领风骚,是研究我国书法绘画艺术的宝贵资
黄鹤楼搁笔亭是武汉黄鹤楼景区内一处极具人文底蕴的景点,以唐代诗人崔颢与李白的“题诗搁笔”佳话为核心,融合了历史传说、书法文化与建筑艺术。以下为综合介绍:
1. **崔颢题诗与李白搁笔**
唐代天宝年间,崔颢登黄鹤楼写下七律《黄鹤楼》,诗中“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以时空交织的笔法,抒发了世事苍茫与乡愁之情,被誉为“唐人七言律诗第一”。相传李白登楼时见此诗,自叹不如,留下“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慨,搁笔而去。此典故成为文人谦逊相敬的象征。
2. **孔尚任命名与亭史**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戏曲家孔尚任游黄鹤楼时,为纪念此事,将附近一无名小亭命名为“搁笔亭”,并赋诗题序,补全了这一文化缺憾。原亭初名“太白堂”,后毁于清同治年间的战火。
1991年重建的搁笔亭为钢筋混凝土仿木石结构,坐南朝北,长8.5米,宽8.25米,高8.72米,12根古铜色立柱支撑,柱高3米,柱围1米。亭内设石案、砚台、笔筒及石凳,还原文人雅集场景。亭名由诗人臧克家题写,楹联“楼未起时原有鹤;笔从搁后更无诗”由曹禺书写,原为清嘉庆年间江夏县令曾衍东所拟。
浮雕长12米,宽8.2米,画面8x4米,是一座石照壁形式的浮雕,图上雕绘着唐代诗人崔颗在云霞缭绕间,长袖飘逸、峨冠博带、潇酒挺拔、运笔赋诗的形象,图中央雕刻其千古名诗《黄鹤楼》。此浮雕建成于1990年,集诗、书、画、刻四绝于一体,堪称艺术珍品。崔颗诗《黄鹤楼》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原主席沈鹏书,浮雕由著名雕塑艺术家赵树同设计。
从黄鹤楼的后面左转门口进入黄鹤楼一层大厅,迎面是彩色陶版镶嵌的壁画
《白云黄鹤》壁画,该壁画高9米,宽6米,由756块彩色陶版镶嵌而成。壁画取材于《橘皮画鹤》的古代神话,兼取唐诗“昔人已乘黄鹤去”之意。画面分为天上、人间两部分。天上,仙人竹笛横吹、驾鹤腾飞;人间,众人载歌载舞,欢聚黄鹤楼前。楼前是郁郁葱葱的林木,楼四周有大片的白云缭绕,背后是滔滔江水。整幅画描绘了驾鹤仙人与世人同乐的祥和景象,呈现出欢乐浪漫的意境,展示了一楼大厅的"神话"主题。该壁画由中央美术学院周令钊教授精心创作, 宜昌 陶瓷厂烧制。
站在黄鹤楼上遥望楼下
远处是著名的武汉长江大桥
《江天浩瀚》壁画,金碧写意重彩壁画《江天浩瀚》共十幅,面积约一百平方米。《长江源流》七幅围绕墙体《江 河源 头》《上游浪泻》《 三峡 至美》《黄庐仙幻》《洞太烟波》《东流沧海》《大洋黄鹤》,雨雪降喜马拉雅汇江源天地轮回长江﹣﹣母亲的哺育。
《江天浩瀚》以最规范又创新的 中国 重彩壁画形式,采用天然矿动植物色、沥粉贴金、全水泥金史无前例,用浓墨丽彩写意长江史诗及黄鹤楼的时代情怀。
壁画作者为著名国画家、壁画家、雕塑家、工艺美术大家、人文学家、 中国 神话学会副主席、中央美术学院楼家本教授,夫人杨宝慧参与工艺制作,1987年完成2019年再次完善。
正面墙最大一幅《浪淘沙》后浪推前浪,长江之水天际来奔泻万里入大洋,哲理的方向、审美的标尺、艺术魅力的完善、江河亿万年的奔流、美丽又险恶的浪花在碰撞中无穷尽的演绎沉淀真善美,让宾客在名楼顶层离去后,更浮想联翩、自立人生、拥抱世界。
正面墙左幅《流逝》创世纪大禹治水渔猎农耕、新石器彩陶女、青铜时代血火炽烈人神共胜、长江女神与三道弯伎乐舞姿、屈原楚文化求索于上天入地,时间虽流逝长江文明永铭。
正面墙右幅《华年》一千八百余年黄鹤楼从军事望楼、民间酒楼故事、道观吕祖骑鹤仙去传说,渐成华夏千古名楼永恒不衰,鲁班似的木工石匠精美建楼、李白崔颢千万诗人墨客赋诗作画、琵琶女弹唱、鄂域统帅岳飞保卫热土、西施采桑浣纱原生态之美、长江船夫搏险滩恶浪、华年显示黄鹤楼无限的生命力与中华永存。
四楼大厅用屏风分割几个小厅,内置当代名人字画供游客欣赏、选购。
三楼大厅表现的是“人文荟萃”主题。
人文荟萃》壁画,该大型陶瓷壁画由三幅相连的绣像组画构成,描绘了唐宋时期13位文化名人(从左至右依次是:杜牧、白居易、刘禹锡、王维、崔颢、李白、孟浩然、贾岛、顾况、宋之问、岳飞、陆游、范成大)的潇洒风姿,并选录他们吟咏黄鹤楼的诗词为题款,分别题写在画像的旁边。壁画图文并茂,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表现了这一层楼大厅的“人文”主题。该壁画由中央美术学院华其敏教授创作, 山东 淄博 陶瓷厂烧制。
杜牧、白居易、刘禹锡
王维、崔颢、李白、孟浩然、贾岛、顾况、宋之问(下图)
岳飞、陆游、范成大
二楼大厅正面墙上有用 大理 石镌刻的唐代阎伯理撰写的《黄鹤楼记》,记述了黄鹤楼兴废沿革和名人轶事;楼记两侧为两幅壁画,一幅是“孙权筑城”,形象地说明黄鹤楼和武昌城相继诞生的历史;另一幅是“周瑜设宴”,反映三国名人去黄鹤楼的活动。
清代黄鹤楼模型。清代所建的黄鹤楼,基本上都采用“高三层,攒尖顶”的塔式楼阁形式,同治楼是典型的代表。清楼以其高大的体量、奇特的造型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武昌古城独一无二的地标。
古代绘画中的黄鹤楼模型。由于年代久远,资料缺失,已无法确切知道清代以前古黄鹤楼的具体建筑形象。古代绘画作品中所描绘的黄鹤楼,可以视作当时黄鹤楼形象的真实写照。
位于黄鹤楼以西50米的正面台阶前的岩石之上,由龟、蛇、鹤三种吉祥动物组成,表现古代神话传说。相传古时大禹治水,感动玉帝,玉帝派龟蛇二将协助,为 镇江 患,龟蛇隔江对峙变为两座大山,形成“龟蛇锁大江”之势,从此水患平息,民众安居 乐业 。两只仙鹤则表示黄鹤归来。该铜雕高5.1米,中3.8吨。
黄鹤楼正面左侧
黄鹤楼“三楚一楼”大牌坊是黄鹤楼景区内的重要标志性建筑之一,其名称、设计与文化内涵均体现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艺术价值。以下是关于该牌坊的详细介绍:
三楚”指先秦至秦汉时期楚国的疆域划分,包括西楚(安徽淮北及徐州周边)、东楚(江苏南部至浙江一带)、南楚(两湖、江西等地)。黄鹤楼因享有“楚地第一楼”的美誉,故牌坊以“三楚一楼”命名,象征其地域文化地位。
**楹联出处**
名称源自清代无名氏为搁笔亭所撰楹联:“搁笔题诗,两人千古;临江吞汉,三楚一楼”,其中“三楚一楼”既概括了黄鹤楼的地理位置,也暗含其历史高度。
该牌坊位于黄鹤楼主楼与公园西门之间,是游客从西门进入景区后首先看到的主要建筑之一,也是景区中轴线的起点。
牌坊为现代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风格古朴庄重,四柱三间,顶部覆以传统歇山式屋檐,融合了古代牌楼的形制与现代建筑技术。
**正面题字**:
正面“三楚一楼”四字由著名书法家闻钧天于1984年(甲子年)题写,时年85岁。字体雄浑遒劲,展现了书法家晚年的深厚功力。
**背面题字**:
背面“江山入画”四字由书法家黄松涛于同年题写,笔法刚柔相济,与正面题字形成呼应,寓意登楼可尽览如画江山。
胜像宝塔建于元代至正三年(1343年),由元朝威顺王宽彻普化太子主持修建,最初用于供奉佛教舍利和安藏法物,是藏传佛教密宗的喇嘛塔。
**名称由来**:
因其通体白色,又称“白塔”或“宝像塔”。塔分地、水、火、风、空五轮,故又名“五轮塔”。此外,因外形酷似灯笼,结合三国时期诸葛亮为关羽水军导航的传说,民间曾误称其为“孔明灯”。
**地理位置变迁**:
原位于蛇山西麓黄鹤楼故址前的黄鹄矶头,1955年为修建武汉长江大桥迁至蛇山西部,1984年迁入黄鹤楼公园西大门入口处,现位于黄鹤楼正前方约159米处,与白云阁相邻。
塔高9.36米,座宽5.68米,采用外石内砖的砌筑方式,主体以石材为主,内部少量用砖。整体造型自下而上逐渐收缩,轮廓呈三角形,分为五部分:基座、塔瓶(覆钵)、相轮(十三天)、伞盖和合金宝顶。
**装饰细节**:
基座雕刻云神、水兽、莲花纹饰及梵文;塔内曾发现明代铜宝瓶,瓶底刻有“洪武二十七年”铭文及“奉安舍利”字样,证实其宗教功能。
**风格渊源**:
属藏传佛教萨迦派佛塔,形制与北京妙应寺白塔(元代密宗佛塔代表)相似,体现了元代藏传佛教在中原的传播。
**3. 文化价值与保护**
**历史意义**:
胜像宝塔是黄鹤楼故址建筑群中保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单体建筑,见证了黄鹤楼自元代以来的兴衰。明清时期与黄鹤楼并存于蛇山城墙,1884年黄鹤楼焚毁后仍幸存,成为历史记忆的载体。
**文物保护**:
1956年被列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升格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内遗存**:
1955年迁建时,塔心发现明代石幢(八角形莲花顶)及铜宝瓶,瓶内藏有舍利,铭文记载为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重修时封存,印证了明初佛教活动的延续。
现为黄鹤楼公园的重要景观之一,与黄鹤楼主楼、白云阁等共同构成历史文化轴线,吸引游客探访其宗教与建筑艺术价值。
**象征意义**:
作为武汉现存唯一的元代喇嘛式白塔,胜像宝塔不仅是佛教文化的象征,也是武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遗存。
**总结**
胜像宝塔融合了元代藏传佛教艺术与中原建筑技术,其历史变迁、建筑特色及宗教内涵,使其成为研究武汉元明时期宗教、政治与文化交流的珍贵实物。游客今日所见之塔,既承载着古代信仰,亦诉说着近代城市发展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