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 | 古厝寻踪·舌尖风味·活态传承

作者:小鱼 显示图片

当“晋江”二字跃入脑海,第一时间想到“中国品牌之都”或“鞋服产业基地”这些经济体系下的标签,还有多年前新闻中引人艳羡的嫁妆,这个五一假期收官于晋江,这座闽南小城带来的震撼,远不止于此。
这里是‘海丝’起点的重要港口,不仅书写着现代经济的传奇篇章,更珍藏着闽南文化最鲜活的基因。它的风骨,镌刻在红砖古厝的雕花门楣上,流淌在南洋华侨的乡愁故事里。行走晋江,你会惊叹于闽南文化如何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生不息,代代相传。这趟旅程,是一次对‘经济晋江’标签的超越,深入其文化心脏的探索。”

期待已久的行程,必须有一条符合它气质,且融合建筑、历史、宗教、博物馆、美食与民俗文化的路线
Day1:(泉州南)→ 梧林古村落
Day2:晋江博物馆→ 五店市传统街区→ 阳光夜市

引子: 红砖白石、燕尾脊、精美的石雕木雕泥塑——闽南古厝是解读晋江乃至闽南文化最直观的“博物馆”。

600年历史的侨乡古村,被誉为“华侨建筑露天展馆”
古村内的古厝村巷纵横交错,分布着各种不同风格的古建筑。多为清末民初至抗战时期,旅居菲律宾、印尼、新加坡等地华侨回乡建造的中西合璧洋楼、番仔楼群。部分古厝仍有村民居住或改造为文化空间、民宿、咖啡馆,感受古今交融的生活气息。


古村落进来,大概要走十几分钟,就到了【朝东楼】,它是1930年菲律宾华侨所建,未完工的“烂尾楼”藏着悲壮故事——抗战爆发后主人捐资救国,工程戛然而止。








楼内馆藏书信、旧物件展示当时华侨的生活点滴。





楼的侧面有一片薰衣草田,以朝东楼为背景,搭配紫色薰衣草,很多人在📸



【枪楼(修养楼)】古村内西洋建筑代表,曾经保护梧林的最高建筑,楼高三层,外观带有明显的防御风格。​





楼内有以枪为主题的展览,展示了过去村落防御的相关历史。




“纸短情长,家国万里”
“批” 在闽南语中就是 “信” 的意思,泛黄的侨批(华侨家书)铺展开“下南洋”的血泪史。

























在古厝院子里有两棵枝繁叶茂的大榕树,环境十分优美。它不仅是咖啡厅,更像是一个美术展厅,原是旅菲侨胞蔡德龙宅邸,建筑风格独特。






【怀纪茶局​】这是一座有着 118 年历史的古建筑,环境优雅,古色古香。​


【放眼世界楼】




【德越馆​】
馆内收藏展示了许多与梧林历史文化、华侨故事相关的文物和资料





【得兜宅】



【油漆厝】




【朝东宅】




【德抹宅】




漫步梧林



























这里有个可以拍照的地方,透过镜子,仿佛穿越回旧时














这就是梧林——
历史从未死去,只在砖缝里长出新的根。
梧林不是景区,而是一部用时间与血汗浇灌的华侨奋斗史
斑驳的石膏花窗里藏着菲律宾矿场的汗与泪,罗马柱上的弹痕诉说着抗日护村的铁血丹心。
在这里,时间流速都好似慢下来。

五店市不是市,更不是商业街,是一座长在晋江历史脉络里的“历史书”
这里有保存完好的明清、民国时期的红砖古厝(“皇宫起”大厝)、宗祠、寺庙、商铺街区,是更纯粹、更典型的闽南传统建筑群。


踏入五店市传统街区,仿佛穿越到百年前的闽南市井。成片的红砖大厝鳞次栉比,燕尾脊划出优雅弧线。经过保护性开发,融入特色餐饮、文创、非遗展示等,既保留古韵,又充满活力,漫步在红砖古厝之间,欣赏闽南的建筑美学。


五店市如今的建筑主要分三部分:
一是原来保存较好的加以修缮,
二是从附近挑选数幢有特色有代表性的整体迁移过来
三仿建


明代建筑,作为蔡氏家族的重要祭祀场所,五店市极具代表性的建筑,燕尾脊高高翘起,彰显着家族的荣耀,雕梁画栋间藏着“一门两宰相”的科举传奇。


中西合璧的华侨宅邸,巴洛克山墙与闽南燕尾脊碰撞,道不尽的南洋乡愁。





清代“皇宫起”大厝,门廊石雕“百鸟朝凤”栩栩如生











为明清时期布政使的府邸,建筑布局规整,规模宏大。从建筑细节中能窥探出当时的官宦文化与生活风貌



典型的闽南红砖古厝,由五开间大厝和双护厝组成。大厝的红砖墙历经岁月洗礼,依然鲜艳夺目。燕尾脊造型优美,犹如飞鸟展翅。内部的木雕、石雕工艺细腻,花鸟鱼虫、人物故事等雕刻栩栩如生,展现了闽南工匠的高超技艺。​

























































































五店市不是冰冷的景区,而是活着的闽南记忆
放慢脚步,在红砖厝的雕花门楣下鲜活的百年故事。






























tips:行李可以寄存在游客服务中心

历史悠久,是晋江乃至闽南重要的佛教圣地,寺内有巨石形似鼓,传说敲击可声闻远方,是寺名由来


晨钟暮鼓,梵音袅袅,是静心祈福的好去处











“历史长河中的经济脉动(海丝、侨批)与文化根脉”












































































海丝展厅:宋元时期外销瓷器、航海工具,再现“东方第一大港”的辉煌。

华侨展厅:侨批、行李箱、老照片,讲述“下南洋”的血泪与荣光
























【宋磁灶窑酱釉刻明教会碗】



碗内壁阴刻楷书 “明教会” 3 字
1979 年出土于晋江草庵,当时草庵兴建大华严寺,在挖地基、修古井时发现了几十片黑釉碗碎片,后经一片一片修复,成为完整的 “明教会黑釉碗
它是宋代草庵摩尼教徒的生活用具,也是晋江磁灶窑产品,为研究当时泉州 “明教会” 的活动情况、摩尼教在泉州的传播以及磁灶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佐证

阳光夜市|泉州最大夜市,300+摊位感受烟火气
推荐从阳光广场出发,沿着江声路和金光路慢慢逛



洪濑鸡爪:红毛VS贻庆  成年人不做选择,两个都爱



砂锅焖烧,黑芝麻油老姜垫底,两个流派
1. 干煸姜母鸭 ,猛火逼出鸭油,姜片炸至卷边,追求鸭皮脆感
2. 汤煲姜母鸭  , 文火慢炖,强调鸭肉酥烂






羹汤+咸饭+牛排三件套








晋江的记忆,是红砖厝上跳跃的光影,是侨批里未写完的思念,在香烟袅袅中虔诚拜拜......他们在用最闽南的方式守护着文化的传承。
在古厝茶馆里泡上一泡铁观音……
幸福感,就藏在这座城里细细碎碎看似平常的日子里。


【南音】琵琶三弦配洞箫,千年古乐直击灵魂。
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发源于泉州,用闽南语演唱,以“工乂谱”记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 “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
【高甲戏】—— 从田间地头到非遗舞台的逆袭,闽南语系核心剧种,国家级非遗,以丑角艺术封神
【布袋戏】掌中木偶 “十指能演千古事,一箱可装万里天”
【木偶戏】提线木偶“指尖上的武侠”

门楣匾额题字:进士第→官宅,衍派→姓氏分支,传芳→家族荣耀
屋顶剪瓷雕:龙=权力,凤=吉祥,狮=辟邪,鱼=年年有余

「红砖厝」的视觉符号:
采用闽南特有的胭脂红砖(以粘土掺壳灰烧制),搭配烟炙砖(火吻痕迹)拼贴出万字纹、八卦纹等吉祥图案,形成“砖墙如画”的独特肌理。

“出砖入石”工艺:
地震带催生的智慧——碎石为骨、红砖为皮,墙体交错咬合如铠甲,兼具抗震性与艺术性


燕尾脊与马背脊:
官式大厝用翘角燕尾脊(如飞燕凌空),普通民居用圆润马背脊(形似马鞍),屋脊曲线与天际线共舞。
江苏人王世懋(1536-1588)来福建做官,留下一部刊刻于1585年的《闽部疏》,其中云:“泉、漳间烧山土为瓦,皆黄色(闽南大厝的红砖红中带黄,故古人称为‘黄色’)。郡人以海风能飞瓦,奏请用筒瓦。民居皆俨似黄屋,鸱吻异状。官廨、缙绅之居尤不可辨。”这里说漳泉人烧制黄瓦,又以台风为理由奏请使用筒瓦,民居犹如皇宫,屋脊装饰怪异,官署与缙绅的房屋难以分辨。闽南民居都是红黄色调。

3.宗族仪式
晋江“食祖”祭(冬至)
百桌宴席摆满祠堂埕,全族男性按辈分入座,用“鸡卷”“封猪”等古礼祭祖,宴后每人分“胙肉”带回家。

1. 伴手礼
德化白瓷



灵源万应茶:古寺秘方药茶,清热解暑
张林姜母鸭

2. 住宿推荐


百年古厝改造的客房,保留了原木梁架与天井院落,恍如睡在历史中。
这里除了贵没别的毛病,还有非遗体验课